英美書房》以莎士比亞妻子為主角的《Hamnet》獲頒英國女性小說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科斯塔長篇小說獎(Costa Novel Award)、毛姆文學獎(Somerset Maugham Award)得主瑪姬.歐法洛(Maggie O’Farrell),今年以《Hamnet》獲頒英國「女性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Hamnet》以莎士比亞之子Hamnet在11歲時染疫病故為靈感,描繪出疫情威脅下的世界和喪親之痛。本書以Hamnet的母親Agnes為主軸,全書僅以「父親」、「丈夫」等稱呼帶過莎士比亞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因為自身與Agnes同為母親的處境,一度難以下筆:「我得等到兒子遠遠超過11歲才有辦法動筆。在那之前,即使我知道自己必須進入那女人的心靈,感受在兒子病榻旁看著他死的感覺,但我就是做不到。」此外,本書出版後意外碰上流行病疫情,也讓歐法洛更能去同理筆下的角色和伊麗莎白時代的人們,並慶幸現代醫療知識進步、資源豐沛。
     
  • 戴頓文學和平獎(Dayton Literary Peace Prize)宣布頒發終身成就獎給《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作者瑪格麗特.愛特伍(Margaret Atwood),肯定她藉由文學的力量促進和平。愛特伍的創作跨足詩、散文、小說,最新作品為去年出版即摘下布克獎(Booker Prize)的《證詞》。獲獎後,愛特伍發表感言:「精神科醫師告訴我們,當我們(在心靈上)愈貼近某人,就愈難下手謀殺他們。也許這就是閱讀促進和平的方式:它讓我們更靠近彼此。

(左圖取自瑪格麗特.愛特伍官網

【作家動態】

  • 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的回憶錄《A Promised Land》(暫譯:應許之地)第一卷將於今年11月17日上市,除英語外的其他24種語言譯本也將同步發行,歐巴馬並將親自朗讀有聲書。歐巴馬在《應許之地》回顧任期內的重要事件和關鍵人物,反思功過以及政治對他個人和家庭的影響。由於歐巴馬前兩本自傳均是暢銷佳作,文字真摯而溫暖,這本回憶錄的發售日又介於美國總統大選(11月3日)和感恩節假期(11月26日)之間,出版社和書店都十分期待本書能為消沉低迷的2020年帶來新氣象,尤其期望它幫助獨立書店撐過書市寒冬。
     
  • 《恐懼:川普入主白宮》(Fear: Trump in the White House)於2018年推出後即長踞暢銷榜,《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兼副總編鮑布.伍華德(Bob Woodward)今秋再推續作《Rage》,從去年12月至今年7月的17次正式訪談中,揭露川普對肺炎疫情、經濟和美國種族衝突的真實看法。伍華德寫過8位美國總統的相關書籍,包括和《郵報》同事一起揭露尼克森總統「水門案」的幕後過程。他擅長結合客觀資料和大量訪談素材,歸納出具說服力的批判觀點,在《Rage》中詳實呈現川普的善變、台前幕後的差異,以及為了強推自己的觀點和政策,不在乎扭曲事實的強硬態度。為何川普和白宮公關同意讓伍華德進行可能不利總統形象的訪談?讀者也許可從《Rage》探得端倪。

  • 美國人類學教授兼作家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於9月3日逝世,享年59歲。格雷伯曾出版《債的歷史:從文明的初始到全球負債時代》(Debt: The First 5,000 Years)、《40%的工作沒意義,為什麼還搶著做?論狗屁工作的出現與勞動價值的再思》(Bullshit Jobs)、《為什麼上街頭?新公民運動的歷史、危機和進程》(The Democracy Project: A History, A Crisis, A Movement)等書,以人類學角度探究官僚體系與政治、經濟、文明發展的關係。格雷伯受父母影響,年輕時即積極參與社會運動,且支持無政府主義、反對官僚制度和資本主義。他是2011年「占領華爾街」運動的發起人之一,早先在耶魯大學執教,但疑似因激進的政治主張未獲續聘,後至倫敦政經學院任教直到辭世。格雷伯合著的《The Dawn of Everything: a New History of Humanity》預計在2021年秋天上市,其著作和行動仍會繼續引領對當今民主社會和資本主義的反思。

人類學教授、作家大衛.格雷伯(取自ARGIA

  • 在《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後沉寂近5年的義大利作家艾琳娜.斐蘭德(Elena Ferrante),在全球書迷的引頸期盼下,終於帶著《The Lying Life of Adults》(暫譯:大人們的謊言生活)回歸。去年11月發行義大利文版後,今年9月再度由《那不勒斯故事》四部曲的譯者Ann Goldstein譯成英文版,Netflix也於今年5月宣布將改編本作翻拍成影集。
    故事主角Giovanna出生於那不勒斯的中產家庭,從小爸媽誇她漂亮又伶俐,卻在12歲那年,偷聽到他們正議論她的臉怎麼變得愈來愈醜,而且與那個爸媽恨之入骨、稱之為「醜陋和惡意的完美綜合體」的Vittoria姑姑愈來愈像。這些惡毒字句戳破了包覆Giovanna無憂童年的粉紅泡泡,也引起她對姑姑的強烈好奇。Giovanna與Vittoria姑姑素未謀面,她唯一所知,就是Vittoria姑姑還留在爸爸的故鄉——那不勒斯的另一端,氾濫著粗糙鄙俗的另外一面。Vittoria姑姑到底是誰?自己也會變得像她那麼糟糕嗎?於是Giovanna開始穿梭在那不勒斯被階級畫分的兩個世界間,在Vittoria姑姑身上追尋自己的倒影,同時她要找出大人們謊言下的真實。

  • 2018年美國國家書卷獎得主西格麗德.努涅斯(Sigrid Nunez)推出新作《What Are You Going Through》,探問在諸多折磨與傷痛中活著的意義,以及寫作和陪伴帶來的救贖。一名女作家受癌末的朋友所託,在她吞下安樂死藥丸前陪她做好準備,並確保結果不會出差錯。兩人重看老電影和童話書、抱怨家人、討論寫作、互相打趣,逐漸從泛泛之交變成彼此的摯友,但隨著歡鬧的每一天過去,都更接近預定的生命終點⋯⋯。

【產業消息】

  • 新書大爆發!自從解除封城後讀者回歸書店,加上耶誕節腳步接近,英國出版社半年來韜光養晦蓄積的書目傾巢而出,光是9月3日當天便推出590種精裝書,10月1日甚至有790種精裝新書預定上市。英國電視人理查.奧斯曼(Richard Osman)的犯罪小說出道作《The Thursday Murder Club》(暫譯:週四謀殺俱樂部)出版後3天內即賣出超過45000冊,打破尼爾森圖書調查(Nielsen BookScan)的紀錄,成為銷售最快速的犯罪小說處女作,也是銷售速度排名第二的成人小說出道作,連書店店主都驚呼,這般盛況是當年哈利波特熱潮後首次出現。
     
  • 不到一年的光景,新冠肺炎已成為當代美國迫使最多書店店員失業的單一事件,如今景氣復甦,許多店員企圖重返崗位卻未必能如願。原先有加入工會的人,面對這類情況或許能獲得較多保障。例如美國西雅圖Elliott Bay Book Company的員工於今年3月底成立工會,借助工會力量與書店管理階層談判暫緩解僱,商議合約給予資遣費的保障,也有其他工會向公司爭取優先僱用這批因疫情影響被解職的員工。
    綜觀業界,美國的現況是只有大城市的中大型書店店員,較容易因危機感而組織工會。不過這次因防疫而關閉全部書店的情況,幾乎無先例可應對,連經營者們都不知所措,因此若有訴求明確且站在多數員工立場的工會介入,能協助資方提出更周全的方案滿足雙方。
     
  • 自8月中延燒月餘的加州森林大火仍未平息,雖然該區大部分的圖書館館藏都逃過祝融之災,但先前防範室內群聚感染所採取的「路邊取書服務」(curbside pickup services),因為火災濃煙造成的空氣危害已被迫停止服務,並延後所有預約取書排程直到情況恢復控制。
  • 美國非營利出版社McSweeney’s正籌畫推出新書系「Of the Diaspora」,以深遠影響當代世界的20世紀非裔人物為主軸,重新照亮這些不同凡響的黑色之聲。當年由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編輯、非裔作家衛斯理.布朗(Wesley Brown)於1978年發行的小說《Tragic Magic》,將於明年2月再版,為這個書系揭開序幕,緊接著於3月推出非裔女作家保蘿.馬歇爾(Paule Marshall)1983年小說《Praisesong for the Widow》的再版。
    Tragic Magic》帶領讀者重返越戰時期,見證一個黑人因出於道德理由不願服役而遭監禁的際遇,繼而引發對於種族、歷史、暴力與男子氣概的反思。《Praisesong for the Widow》則是隨著64歲的寡婦Avey一起在1970年代的加勒比海小島,進行一趟身心靈之旅,除了有時思念與亡夫的生活點滴,孩提時代的生命經驗更為她找回與失根母族文化的連結。

  • 春夏期間諸多國際書展取消,全球出版業也在觀望秋季的「法蘭克福書展」是否將有變動。儘管主辦方5月仍樂觀表示延續實體展會(參考:J. K. 羅琳全新奇幻故事《The Ickabog》免費線上看,及其他藝文短訊),9月初卻突然宣布因全球旅遊限制,活動全數改數位形式,並延長為10月12日至10月18日舉行,估計有800個參展商和40個國家館受影響。書展最重要的版權媒合活動將透過書展官網和App進行,經紀公司和版權人均可免費架設數位展位,上傳公司檔案、書籍和版權資訊、書籍預覽等。主辦方也會利用以往的參展紀錄和人工智慧技術,避免參加者被不感興趣的會議邀請信轟炸。書展期間,法蘭克福展場和周遭地區仍會有面向大眾的實體活動,但與會作者或來賓大多居住在德國,其他活動則將透過電視或網路同步播出。

「法蘭克福書展」改為數位形式活動並延長舉辦(取自法蘭克福官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日本的純愛典範,愛妻藝術家高村光太郎文集《愛與哀愁的道程》

十和田湖是日本東北最受喜愛的旅遊行程之一奧入瀨的終點,是歷經20萬年多次火山活動形成的湖泊。1953年,湖畔矗立起一座高約2.1公尺,兩位裸體少女面對面的銅像,名為「乙女之像」,是十和田湖國立公園成立15周年紀念。雕像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詩人、畫家及雕塑家高村光太郎(1883-1956),作品的原型,是他深愛的亡妻智惠子(1886-1938)。

智惠子與高村是現代日本的純愛典範,但他們絕不是兩個人生勝利組的結合,而是一對為了藝術甘於貧賤的夫妻。高村是東京美術學校第一代教師高村光雲的長子。雕刻職人出身的光雲原本期待長子繼承家業,未料光太郎留學歐美歸來,不僅與父親的藝術觀大相扞格,更拒絕美術學校教席、嚴厲批判父親作品,甚至自立工作室。正值他領導東京藝壇革命之際,高村與來自福島漆原知名釀酒家的長沼智惠子相戀,1914年底,兩人不顧雙方家族反對開始同居,從此陷入經濟困頓的生活。


日本十和田湖「乙女之像」(取自flickr_Sudachi

從高村的散文〈智惠子的半生〉可得知,智惠子雖然是一位引領風騷的進步女性與藝術家,卻在兩人的同棲生活中,承擔了絕大部分家務,竭盡所能讓高村工作不間斷,甚至縮短自己的創作時間,到頭來只能織布,兼做一點植物染。只是好強的智惠子,絕口不提放棄油畫創作。

高村筆下個性有著內在生活潔癖的愛妻,同時淨化了丈夫的汙濁,在日積月累的壓力下,最後因娘家被素行不良的弟弟繼承後搞到破產,遭受嚴重打擊。以往智惠子每年總要回到阿多多羅山下兩、三個月調養生息,仰望東京沒有的天空。43歲後一家離散,不到兩年,智惠子出現諸多精神病徵兆,46歲自殺未遂住院,確診精神分裂症(現改名思覺失調)。

高村竭盡所能拯救支持他創作的女神,無論是讓智惠子入籍高村家、回二本松溫泉地,抑或前往千葉九十九里濱妹妹家療養,都無法穩定病情,最後只好住進南品川的詹姆斯坡病院,度過人生最後三年的歲月。

最後住院期間,儘管病情反覆,智惠子仍透過剪紙留下了許多作品,且幸運地躲過戰火蹂躪。1951年,高村為她在東京舉辦首次個展。


詩人、雕塑家高村光太郎(左)與藝術家長沼智惠子(取自wikilivedoor


智惠子的剪紙藝術作品(取自高村光太郎紀念館官網

但是真正感動千千萬萬日本人的,是1941出版的《智惠子抄》,收錄高村為智惠子寫了30年的情詩。不僅問世以來有多種版本,單單新潮文庫版已累計127刷。佐藤春夫曾將它改寫成小說,也曾被改編為舞台劇、廣播劇、電影和各種音樂作品,知名演員原節子、岩下志麻都飾演過智惠子。


1957年(左)及1967年的改編電影《智惠子抄》宣傳海報(取自yojiro

可是,《智惠子抄》的中譯卻晚了六十多年,直到2017才有簡體中文版問世。緊接著,我們更有了倉本知明(2019)和吳繼文(2020)翻譯的繁體中文版。兩個繁體版本各有擅長,但吳繼文版《愛與哀愁的道程》更帶給讀者兩大驚喜。

這部作品彙集了高村的《回想錄》、《智惠子抄》及《山之四季》,企畫和選文深度都無懈可擊,禪修的部分很能與高村相呼應,延續了那個時代的氛圍,文學性極高。

除了優美的譯文之外,高村記述家族長輩行誼的《回想錄》,讓我們初次窺見幕末明治年間,雕刻如何從民間技藝走進學術殿堂。而更大的閱讀享受非高村的山居歲月隨筆《山之四季》莫屬。這段長達8年的隱居生活始於1945年5月,高村位於東京的工作室遭轟炸,作品盡失,於是疏開到花卷市區的宮澤清六(宮澤賢治弟弟)宅,後又因安全故,輾轉至市郊太田村山口部落草庵。或許戰時的高村發表過許多愛國詩,促使他選擇終戰後續留鄉村,直到1952年10月,因「乙女之像」委託案,才回到首都重新開工。

今年春天我原預定再遊花卷,就是要去高村位於市郊的舊居,以及附近的紀念館參訪,卻因新冠病毒疫情延宕至今。因此,當我看到《愛與哀愁的道程》,便迫不及待讀了起來,猶如親歷美麗的日本原風景。

若想親炙高村的作品,除了飛到日本東北,還可以到訪東京台東區的朝倉雕塑館。朝倉文夫(1883-1964)是和高村同年的知名雕刻家,也是高村身為嚴厲的藝評家少數稱讚過的同行。朝倉惺惺相惜,買下高村的作品「手」收藏,也是高村少數沒被戰火毀掉的作品。

hui_juan_shui_hu_chuan_-di_yi_bu_-shang_.jpg 愛與哀愁的道程​
作者:高村光太郎
譯者:吳繼文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智惠子抄
ちえこしょう
作者:高村光太郎
譯者:倉本知明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高村光太郎
號碎雨,日本近代著名雕刻家、畫家和詩人。出身於藝術世家,父親高村光雲。早年前往西方遊歷,學習雕刻,歸國後正式開始詩歌創作。初期醉心於「頹廢藝術」,後投身於白樺派和民眾詩派的文學活動,是日本新詩運動的重要人物,被譽為「日本現代詩之父」。著有詩集《道程》、《智惠子抄》、《典型》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9-30 10:00
閱讀隨身聽S3EP9》影視經紀林珊珊/賣故事的經紀人,做這行全台灣不超過5人

許多精采的影視作品均改編自小說、漫畫或散文,原創IP更是當前全世界公認文化內容產業的核心。一個好的故事,能同時改編成不同形態的文化內容,諸如電視、電影、遊戲等等。而好的故事要能傳達到閱聽眾面前,除了辛苦的創作者之外,也需要一位很厲(ㄋㄢˊ)害(ㄔㄢˊ)的經紀人。影視版權經紀人在台灣是新興的專業,據說目前台灣從事這項行業的人,一隻手能數得出來。除了要會看合約,懂談價錢,影視版權經紀人同時必須擁有出版跟影視產業的人脈,能與思考邏輯全然不同的雙邊團隊溝通。本集閱讀隨身聽的特別來賓是光磊國際版權的資深影視版權經紀人林珊珊。她待過公共電視、夢田文創、鏡文學,一路走來的各種歷練,讓她成了工作技能相當特別的職人。究竟這個行業有什麼獨特的眉角?請別錯過本集精彩節目。

▇特別來賓:林珊珊

台北人。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現為資深影視經紀人。曾擔任公共電視購片企劃、夢田文創版權管理師、鏡文學業務經理等職, 2018年加入光磊國際版權經紀公司,負責統籌影視授權業務,有十多年以上出版、影視授權經驗。

▇本集精彩內容​​

  •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對我的工作感到好奇,包括我自己的家人、朋友,或是以前的同事。大家對藝人經紀可能比較熟悉,其實影視經紀也是類似的概念,差別在於經紀的對象不是藝人,而是一本小說或一個故事。
     
  • 影視經紀的工作,是幫我們所代理的作品找到合適的舞台去發揮,可能是電影、電視劇或是舞台劇等等。因為出版的作品很多,需要在茫茫書海中,找出有影視改編潛力的故事或是小說,但因為不是所有的小說都適合改編,所以我們的工作首要之務,就是廣泛與大量的閱讀,篩選出我們認為比較有影視改編潛力的文本。
     
  • 在公共電視工作多年,一開始從後製助理做起,工作包括發翻譯、審稿、上字等等。大概做了兩年後,開始轉做購片,就是Buyer(採購)的工作。Buyer需要大量看片,尋找到優質的節目,之後便開始洽談、議價、簽約。雖然工作非常有趣,但以前會覺得這個經驗似乎很難應用在其他地方。尤其在台灣,除了公共電視以外,我過去覺得這項工作在其他電視台的發展相對有限。不過,現在回想起來,過去長期買賣的交易經驗,對後來擔任版權銷售或是影視經紀,在議價能力上的培養,或是面對買家的心態,都有滿大的幫助。

  • 蒐集情報也是我的工作,我很想要知道現在每個團隊手上大概有哪些東西?有沒有做過改編?過去拍過什麼片?又或者他們最近拿了什麼補助或徵案等。也想知道線上的導演或編劇,他比較擅長、偏好跟排斥的題材是什麼?我自己有建立一個Google表單,上面記錄了每位買家的基本資料、歷年作品、近年動態,以及他喜好的題材等等。
    我承認自己是表單控,我還有另一個表單,詳細記錄了每一部我代理的作品、跟個別客戶的溝通紀錄。因為我之前做Buyer時,很怕Sales一天到晚問我說:「為什麼妳不買這個節目?」當我們提出評估的理由,他又不接受,過兩天又問,感覺真的很差,所以我會告誡自己,如果有一天要賣東西,絕對不會這樣對待客戶。表單幫我記錄哪本小說曾經給哪些買家評估過,無論最後有沒有真的合作,評估意見對我來說非常珍貴而重要,對我日後的推薦很有幫助。
     
  • 過去我們常跟出版社的夥伴提到:「不能用出版的眼光,去篩選適合改編成影視的作品。」有些作品適合出版,但不那麼適合改編,第一個比較常見的誤解,是大家以為奇幻在影視版權很好做,也很容易賣。因為想像的場景很大,特效很炫,但大家忽略了腦海中想像到的東西,在影視製作方眼中代表著燒錢。譬如改編自吳明益的小說作品《天橋上的魔術師》,只有10集的電視劇,製作成本就超過兩億。
    奇幻或特定歷史場景的作品,或者推理懸疑故事常出現的雙主線、多重視角,或敘述詭計,在閱讀上沒有障礙,但在影視呈現上,會增加很大的難度,特別是在改編上,可能會出現觀點不夠集中的問題。電影通常是單線的敘事,線性的,所以非線性或複線敘述,難度相對會變很高,改編上也很費勁,不會如出版方想像得容易。

  • 我自己常常跟出版夥伴提到的是,改編有時候需要很好的「高概念」,或一個比較立體、容易引起共鳴的人物設定。例如我們代理的韓國小說,賣了二十多國版權的《82年生的金智英》,或者描繪特殊年代氣氛或共同的時代記憶,如《天橋上的魔術師》。
    「高概念」是從英文high concept翻譯過來的,指一個明確的賣點,比如陳浩基《第歐根尼變奏曲》裡的一則短篇〈時間就是金錢〉,Time is money,篇名就是高概念,談金錢可以買到時間的世界觀。這樣的題材,在影視端是非常受歡迎,也容易受到串流平台的青睞。


  • ​除了獨特的高概念,特殊的人物設定或年代氛圍,還有一種含金量特別高的代表,就是同時具備以上多項特點,並且還有其他特點,像文字有畫面感,或對白的轉換度非常高,可直接變成劇本的一部份。譬如鍾曉陽的《遺恨》,張國立的《炒飯狙擊手》,都是這樣的例子,它們都具備了文字的畫面感、節奏感,並且有特定的時空,故事設定也特別。《遺恨》談香港後移民時期的故事,《炒飯狙擊手》則從尹清楓疑案改編......
    這兩本小說為什麼能成功走入美國市場?大家可能常會忽略一點,如果我們手上沒有這些作品的翻譯,買家是沒有辦法評估的。《炒飯狙擊手》我們很早就請英國譯者譯出全書英文譯稿,《遺恨》也是請了一位我們合作多年的譯者,翻譯正在進行。因為前期的準備,有這些翻譯材料給買方評估,這也是成功走出去的原因。
     
  • 江鵝《俗女養成記》朗讀:

後來我明白,其中一種我小時候無法理解的東西,是寂寞。每個人面對生命的盡頭,有他自己最終極最私密的寂寞。死亡對任何活人來說,從來不是一翻兩瞪眼的已知,而是隱身在黝暗之中的未知,要獨自走上這樣一條陌生道路,沒有人能不寂寞。即使有信仰,有心理預備,有旁人陪伴,那份寂寞一樣挾帶在血液當中,循環在七竅六腑。不得不擁抱這份寂寞,大概是我所見過,阿公和阿嬤的人生中最困難的一課。



 ◆下集預告,第3季最終集 ◆特別來賓:行人文化實驗室總編輯 周易正/聚焦地方:在地職人出版實驗+集資找新讀者+譯介地方創生書籍+地方刊物 


主持人(第1到4季):邱顯忠
政大新聞系、美國 Temple University 廣播電視電影研究所。經歷:曾任公共電視台節目部製作人暨編導。2003年以《台灣百年人物誌》獲金鐘獎,2007年《以藝術之名》入選「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視覺藝術」。另曾製作《誰來晚餐》、《文學風景》、《公視藝文大道》等節目。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