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揭曉:年年有成,碩果累累!!

臺灣原創圖畫書的重要獎項信誼幼兒文學獎今(4/26)日揭曉第37屆得獎名單並舉行頒獎典禮,百餘位老、中、青三代兒童文學界創作者齊聚一堂,見證得獎者的榮耀時刻。包括文化部長李遠、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副司長顏寶月、立法委員陳培瑜等人都與會表達支持。

自36屆(2024年)起,信誼幼兒文學獎擴大徵求「幼兒圖畫書組」及「兒童文學組」作品,邀請兒童文學創作者不拘形式、不限文本,為孩子創作更多好作品。

文化部長李遠與信誼基金會關係深厚,曾有兩本童書由信誼出版,分別書寫與媽媽、與女兒的故事;他也曾擔任第9屆信誼幼兒文學獎的評審,更是長年的忠實讀者,每年都會閱讀信誼出版的新書,他十分敬佩信誼幼兒文學獎持續舉辦了37屆。

李遠也指出,近年臺灣的繪本創作與出版,不斷被日本、韓國超越。於是文化部推出對繪本新人創作者的年度補助計畫,並宣佈將舉辦金繪獎,期望帶動臺灣的繪本發展。

 ➤幼兒圖畫書

幼兒圖畫書組決審主任委員葉嘉青在評審報告中表示,今年入選的16件作品主題涵蓋環境保護、親情、成長與自我認同等,視覺風格多元,創意獨特,富有想像力與文化深度,展現了臺灣原創圖畫書的創作潛力。

針對參賽作品,評審團提出觀察與創作建議,包括強化畫面敘事力,讓圖像成為推動劇情的關鍵;在情節安排與角色的情感傳遞上,需要更細膩鋪陳,讓故事更具感染力。此外也應充分發揮圖像即語言的特性,讓幼兒能從畫面中發現更多訊息與細節,而不只是依賴文字。

葉嘉青強調,今年的作品展現豐富的創意與美學表現,未來若能強化故事層次、圖文互動與情感鋪陳,將使臺灣原創圖畫書更具深度與吸引力。期待更多動人作品,讓圖畫書成為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橋樑!

首獎:《來,我跟你說— 地球人聽話指南》, 文.圖/鄭萱婕

故事設定為「外星人移住地球」的第一天,各種模樣的外星人排隊等待通過星際海關,要取得地球居留證,科幻喜劇般的氛圍成功吸引讀者的好奇心。通關後的外星人需前往「語言部」參加人類語言速成班,故事以「來,我跟你說」這簡單的一句話,發展出各種對話的情境,也帶出同一句話潛藏的不同動機,有些令人無言,有些則流露體貼溫暖。

評審團讚譽,這件作品以非常新鮮的角度,詼諧探討說話的藝術與人際互動的奧妙之處。色彩飽滿清爽,既活潑又協調,具辨識度的角色造型也和「怪有趣」的故事相得益彰。在敘事節奏與平面藝術的表現上,皆令人激賞。 最後,此件作品僅只是外星人來到地球展開新生活的第一天,「來,我跟你說」也只是外星人學習語言的第一課。讀完有意猶未盡之感,無論是擴大篇幅、擴充情節,或是發展成系列,充滿令人期待的可能性。

得主鄭萱婕自10年前即參與信誼幼兒文學獎,曾9度入圍,獲得3次佳作,今年終於獲得首獎。她說,每年都會盡量參賽,每次都像第一次參加,非常緊張。但如果作品入園,就能收到評審委員的意見,這些專業意見對創作者的幫助非常大 !這次作品的創作靈感,是來自在學校裡跟外籍老師與同學互動的經驗,她發覺原來同一種語言、同一句話會因為不同情境、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解讀,要流暢的溝通,還是要多聽別人怎麼說、多仔細觀察才行。所以在這次的創作中,安排了讓外星人來地球學習地球語的橋段,也想透過這個故事分享察言觀色的樂趣。


幼兒圖畫書獎首獎由鄭萱婕(中)獲得,由文化部長李遠與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共同頒發。

佳作:《藍皮慢火車》,文.圖/王照鈞

以曾經遍及大城小鎮的藍皮火車為主角,詩意的敘事帶出昔日的生活景像,文字簡潔但意韻豐沛。斷句如同慢車緩行,一句一句向前推進,隨著沿途風景逐步開展。適度的停頓(「等待自強號通過的二十分鐘,就像大雨來臨前的寧靜」),更能讓想像自然發酵。

評審團指出,作者以粉彩技法營造的朦朧懷舊氛圍,色彩飽和且生動,寫實中又彷彿帶著氤氳的水氣,如同記憶中的些許模糊,更符合全書敘事的調性。視野從遠而近,復次拉遠,節奏舒緩。背景細節層次豐富,如天花板上吱嘎作響的電風扇、半空中的天燈、月臺上賣便當的小販等,增添故事的趣味與吸引力。

首度參賽即得到佳作的王照鈞,獲得現場與會者熱烈掌聲,他領獎時笑稱有點驚喜加驚嚇,並坦言是為了生計才參加比賽,又引起現場一陣笑聲。王照鈞去年自工業設計系畢業,在思索未來職涯方向時,看到不限題材的信誼幼兒文學獎,決定嘗試看看。從小喜愛火車的他,大約用兩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篇作品。獲獎除了意外,他也特別感謝一直支持自己創作的父母,能獲得家人支持,他感到非常幸運。


立法委員陳培瑜 (右)頒發幼兒圖畫書佳作獎予得主王照鈞。

➤兒童文學組

兒童文學組決審主任委員廖玉蕙表示,本屆入圍作品題材多元,包括優美童詩、奇幻童話、學童的探險筆記、尋找自我、親子關係的連結、人工智能的家常運用、電話的歷史沿革、童話人物的集體抗議甚至轉生議題等等,堪稱百花齊放。可惜的是未有特別突出的作品,本屆首獎從缺,選出兩名佳作。

廖玉蕙提醒創作者們,創作時應衡量讀者的年齡,考慮孩童的接受程度,若是關於知識方面的內容應力求正確,但不可填塞、堆疊太多。想像類的故事情節亦需要符合邏輯,敘事需聚焦,切莫太過瑣碎。評審團一致肯定入圍者都具備相當的寫作能力,只要再多寫、多看、多琢磨,必能積累可觀的成績。

佳作:〈毛線團太郎的一生〉 文/鄭若珣 

團太郎是一球毛線,無意中滾落路邊,進入鉤針編織物的小店,此後便展開修補之旅。從協助破損的補夢網、毛線娃娃,到之後三篇古典童話與神話去客串一角, 讓各角色能完成任務。末了,僅剩一小條毛線的團太郎,變身花戒指,圈出一對佳偶的幸福,雖然沒有成為完整的毛帽毛衣,但以另一種方式,完整了自我。

評審團認為,這篇作品筆致細膩,將毛線球修補萬物,從傳統的「犧牲自我」 轉化為「成全他人的幸福」。作者另用舒徐之筆捕捉街道景致、晨昏光線、星空的流星⋯⋯情景交融得渾然無間,像一首動人的詩,也讓直線進行的甜蜜童話提升為有層次、有時間感的溫柔小說。尤其毛線團獻出最後的肢體,綑綁著小花成為一枚成就婚姻的戒指,見證幸福的生活,極動人,也極具創意。

多次參賽的鄭若珣上台領獎時,也與張杏如董事長擁抱,表達對基金會長年支持創作的感謝。她說,這是一個溫馨可愛、帶有人生深意的故事,說明了即使不被看見的人,也能藉由助人產生影響。想將這個故事獻給世界上不被看見的無名英雄,感謝他們堅守崗位,讓世界能夠運轉甚至更為美善。而精神價值的傳遞也常常是看不見的事,這個故事也激勵自己,要努力成為以文字訴說精神價值的寫作者。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副司長顏寶月(左)頒發兒童文學組佳作獎予得主鄭若珣。

佳作:《艾瑪的瘋狂探險》,文/劉毓婷

這是一則新時代的校園故事,彷如「長襪皮皮」的艾瑪,充滿想像力與膽大的行動力。全文以輕鬆幽默的筆調,寫出人我的差異、對生活和世界的探索。雖然故事中的事件都很平凡,但是在艾瑪的創意催動下,卻屢屢帶來新鮮變化和意外的驚喜,讓平靜街不再平靜。

評審團稱讚作者的文筆簡潔流暢、妙趣橫生。11則小故事的篇幅都恰到好處,簡短有力,通篇洋溢出新鮮躍動的氣息,鼓勵讀者發揮創意、大膽嘗試,在行動中享受過程,是一篇深具啟發性又讀來輕鬆愉快的佳作。

剛從加拿大飛回臺灣的劉毓婷說,能站在這裡領獎,彷彿就是一件冒險的事。由於工作關係而離開心愛家鄉遠赴異國的她,很心疼不得不跟著大人一起遷徙的孩子們,必須因此適應新環境、面對文化差異帶來的衝突,但也看到他們有跌倒再站起來的勇氣,流淚再微笑的力量。劉毓婷10年前曾以大女兒為題材創作入圍,這次則是以小女兒為故事原型,故事中試圖以積極、樂觀、幽默去看待和化解文化差異帶來的挫折。也將滋養自己的童年回憶與風景帶入,例如,外公手作的竹風箏、路邊常見的日日春花、巷口的臺灣土狗等。她相信,當孩子知道自己從哪裡來,面對新環境時會更有力量。


永豐餘董事長何壽川頒發兒童文學組佳作獎予得主劉毓婷

➤信誼幼兒文學獎,提供多元的在地好故事,涵養孩子生命質地

第37屆信誼幼兒文學獎持續擴大徵獎,同步徵求「幼兒圖畫書組」及「兒童文學組」作品。參賽踴躍。總計收到305件作品,分別選出幼兒圖畫書組16件,兒童文學組15件進入決審。兩組決審委員從兒童本位與創意出發,經過公正嚴選、多方討論後,最後選出4件優秀作品給予獎項肯定。

幼兒圖畫書組決選評審包括:臺灣師範大學兼任講師葉嘉青、繪本作家暨視覺藝術家鄒駿昇、《Openbook閱讀誌》總編輯周月英、作家暨繪本評論家海狗房東。兒童文學組決選評審則有:作家暨語文教育學者廖玉蕙、兒童閱讀推廣與兒童文學作家莊世瑩、兒童文學作家王淑芬、兒童文學作家林世仁。

去年獲獎的作品,已陸續在今年成書出版。包括由幼兒園老師和孩子共同創作的《在詩的季節裡牽你的手》、結合木刻版畫線條與客家花布拼貼的《米糕甜蜜蜜》、去年兒童文學組首獎得主《媽媽樹》,以及佳作獎《沙塵暴裡要回家》。

頒獎典禮最後,特別放映長年旅居撒哈拉的《沙塵暴裡要回家》作者蔡適任的短片。她說,這本書是將沙漠的自然生態、身邊人的經歷、與自身體悟揉合成的故事,希望能與島嶼的孩子們分享撒哈拉的多重樣貌。尤其沙漠生態破壞愈來愈嚴重,所以特別想為未來世代寫下,水來過的沙漠有多麽美。書本編輯過程中,她盡力提供各種素材。她感謝繪者南君把心愛的耳廓狐「麥麥」畫進書中,讓麥麥能一直活在她的童話宇宙,給但失所愛的她很大安慰。

信誼幼兒文學獎走過37個年頭,每年吸引眾多創作者熱情參與,以童心與創意,一筆一畫描繪在地原創好風景。得獎作品不僅逾百本已出版成書,更有高達37本書授權海外,包括近來的《小黑與櫻花》授權波蘭文版,《好忙的除夕》授權日文版,以及《企鵝演奏會》、《阿嬤家》、《小威的眼睛》授權韓文版, 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創作實力和文化魅力。

創立及推動信誼幼兒文學獎的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說,民間單位辦獎十分不易,每年都擔心是否能夠徵到好的作品,也曾思考過是否要停辦。雖然舉辦徵獎是想培養、鼓勵臺灣的創作者,但心裡想的是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讀到從這塊土地長出來的作品,而守護孩子,就是守護社會的未來。為了對孩子的承諾,走了37年至今,她感謝與會眾人,37年來陪伴信誼幼兒文學獎成長,大家一起開拓出一畝綠油油的良田。

 


左起幼兒圖畫書首獎得主鄭萱婕、佳作獎得主王照鈞、文化部長李遠、信誼基金會董事長張杏如、兒童文學獎佳作得主劉毓婷及鄭若珣 (信誼基金會提供。)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4-26 19:30
童書評》流動的生命氣息 : 讀安・艾珀繪本《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繪本採用文字與圖畫搭配的形式,加上紙張、書本的組合,使得書裡的時間與空間能夠有無窮的變化。創作者既可以單純的以文字呈現時間,以圖畫營造空間,也可以藉由連續的圖像敘事,讓時間和空間同步呈現,近似動畫效果,又或者透過像鏡頭一般的遠近變化和視角轉換,產生如同觀賞電影的感受。

比利時作家安.艾珀(Anne Herbauts)的《奶奶什麼時候回來?》就是一本類似電影的繪本,簡短的文字與充滿細節的圖畫,形成緩緩流動的節奏,帶動著時間與空間。

書中的文字是祖孫之間一段一段的問答,文字和圖畫分別在左頁或右頁。孫子從頭到尾都問著同一個問題:「奶奶什麼時候回來?」奶奶的回答總是:「我在這裡啊⋯⋯」。顯然,「這裡」指的就是所有的畫面共同組成的空間:是一間公寓,是一個家。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畫面是由主觀視角所呈現的陽台、玄關、廚房、走廊、客廳、浴室和裡面放置的日用物品。畫裡沒有任何人物出現,無從知道空間裡有幾個人?用的又是誰的視角?是在房子裡走動的小男孩?還是奶奶?或者是在其間穿梭的燕子、吹拂的風、移動的光、流動的時間?然而,即使不確定,他們的存在感卻非常鮮活,讓讀者彷彿感覺就在他們身邊。

從封面上畫的陽台往外看,是一棟棟城裡的公寓。對面的公寓映照著早晨的陽光,而揚起的白紗簾有如房子的主人,邀請讀者進入室內(書內)。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接著,主觀的視角如同無形的嚮導,帶著讀者隨著地上的花磚、擺設的傢俱、散落的漫畫等等形成的引導線,進出屋裡不同的空間。

畫家的「鏡頭」捕捉到各個角落散放的器具、植物、食物、衣物、玩具、照片,以此勾勒出這家人的生活日常,以及個性、喜好,和可能藏在物品裡的記憶與故事。他們雖沒有現身,但是相框裡的照片,透露出一些訊息,幫助讀者想像。


(圖片提供:大塊文化)

相對於圖畫呈現的現實場景,文字對話中奶奶對於小男孩詢問「什麼時候回來?」的回應,比較像是在空間中迴盪的聲音,而不是直接的回答。因為她一再說「我在這裡啊」,男孩卻仍繼續發問,表示他沒有聽到,也沒有看到奶奶。

其實,奶奶的聲音和她傳達的訊息是融合在畫面裡的,換句話說,是奶奶生活過的空間在代表奶奶說話。奶奶話語中的抽象意念和圖畫空間互相作用,產生了更豐富的聯想。

她溫柔地告訴男孩,雖然他看不見她,她卻依然存在。透過這間房子裡,有形的物品和流動的氣息,可以記起他們一起度過的美好時光,想到她對他的信任、愛與期望,體會她留給他的精神遺產,以及在他們之間血脈相承的生命。

艾珀說,她想用這本書傳達的訊息是:「將你珍視的人銘刻在心,他們將與你同在,給予你力量。這是一種傳承,一種將他們曾給予親人的一切延續下去的方式。」正如一部雋永的電影透過影像,展現現實世界裡看不見的意境與氣度,繪本作家也能用圖文創造的時空,超越現實世界的表象,傳遞永恆的價值。

奶奶什麼時候回來?
Quand Hadda reviendra-t-elle?
作者:安.艾珀(Anne Herbauts)
譯者:林幸萩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艾珀(Anne Herbauts)

比利時童書作家,1975 年生於布魯塞爾的于克勒(Uccle)地區,從小便對視覺藝術充滿興趣。她畢業於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ARBA),主修插畫與漫畫,師從安娜.奎維(Anne Quévy)與布魯諾.古斯(Bruno Goosse)。這段經歷啟發她探索圖像與文字的關係,並引領她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繪畫風格。

迄今已出版約50本書,涵蓋童書、繪本、漫畫和圖畫小說,偶爾也涉足短片或動畫等不同的敘事媒介,代表作包括《風是什麼顏色?》與《微乎其微的小事》等繪本。她的作品已被翻譯成多國語言,並屢獲國際獎項肯定,其中包括義大利波隆那書展(Bologna)童書大獎、法國女巫獎(Le Prix Sorcières)等。2021 至 2023 年間,她曾榮獲比利時政府頒發的「兒童文學三年獎」(Prix triennal de littérature de jeunesse),兩度獲得比利時法語兒童文學評論協會(FIBBC)頒發的「比利時 Libbylit 最佳繪本獎」(Prix Libbylit – Album belge),並於 2024 年第十次入圍瑞典「林格倫文學紀念獎」(Astrid Lindgren Memorial Award)。

安.艾珀自認既非插畫家,也非作家——而是在兩者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領域,游走於文字與圖像之間。她的作品充滿詩意與哲理,並經常以細膩的筆觸探討抽象的議題。她喜愛挑戰書籍的可能性,將書本視為一個充滿遊戲、實驗與自由的空間,不僅僅是傳遞訊息的工具,更邀請讀者進入、翻閱、探索,穿梭於頁與頁之中,發現另一種觀看與閱讀的方式。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宋珮(兒童文學評論者)
2025-04-26 12:00
從星盤讀張秀亞.天蠍座》比夜色更黑的湖邊,那片漫雪蘆花:月交點的追尋

對外大力展現「自由中國」的形象,對內強力肅清異己,國共內戰後敗退來臺的國民黨政權,自1950年代起,逐步鞏固在島嶼上的統治權力。不只政治社會、軍事、經濟等政策制度,歷經「文化清潔」、「戰鬥文藝」掃蕩的臺灣文壇,在思想與創作受到嚴格控管的彼時,親美西化風潮宛如一道逃生口,除了影響作家的創作風格,也出現許多西方文學與思潮的外譯作品。

其中,以突出流動意識的嶄新創作技巧、著眼於女性書寫的英國作家吳爾芙(Virginia Woolf)《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973年中譯本《自己的屋子》在臺灣社會首度問世。由純文學出版社發行,譯者為散文名家張秀亞。

15歲便發表詩作、備受矚目的張秀亞,以詩化散文著稱,亦有論者因其「美文」創作風格評為「張派」傳人。在《自己的屋子》序中,張秀亞如此描述翻譯緣由:「穿過了陰影,她散佈多少智慧的星光!」文字瑰奇的吳爾芙最終因憂鬱症投河自盡,直至今日,對於現代主義、女性主義的文學批評研究,影響絲毫不減。而著作與譯作成果豐碩的張秀亞,為什麼會翻譯《自己的房間》?她追尋過何種星光,穿越何等陰影,留下什麼人生智慧呢?

➤星盤解析:太陽天蠍,月亮金牛,出生月蝕的滿月時刻

你有過夢麼?你也丟失過夢麼?夢來了,便任它來吧!丟失了的,便也任它丟失了吧?像丟失你美麗的年紀一樣。不要去尋它,不聽見說過麼?尋夢草是那麼難尋的,尋著,還是那麼容易丟失的。

⸺張秀亞,《三色堇》

張秀亞,1919年11月8日出生於中國河北滄縣,而後隨著父親遷職,全家移居天津。早慧的張秀亞於1934年,首次發表詩作於天津《益世報》,開始她的創作生涯。對藍色情有獨鍾的她,以本名寫詩,筆名「陳藍」寫小說、「陳亞藍」寫散文,彷彿裂解三人。文學少女張秀亞曾自言好奇,曾自問哪一種身分的發展會比較好。

1938年,進入北平輔仁大學的張秀亞亟欲拓展文學眼界,大二由中文系轉入外文系,正式受洗成為天主教徒。畢業後,因中日戰爭益發激烈,放棄繼續深造,與友人奔赴重慶,擔任報刊編輯。1943年,與于犁伯相識結婚,不久婚姻關係破碎。1947年她帶著一雙兒女搭乘渡輪來到臺灣,落腳臺中。

打開張秀亞的星盤,我們可以看見她的太陽位於天蠍,與落在金牛的旺勢月亮,日月形成度數緊密的對分相,她出生於出現月蝕現象的滿月時刻。

天蠍屬於水象陰性的固定星座,由火星主管,性格內斂,堅定而執著,擁有洞悉黑暗的直覺,潛藏心底的洶湧情緒,散發著強大的力量。太陽神之子法厄同為了自我證明,駕駛太陽車出巡,終究因尚未嫻熟導致失控,遭遇蠍螫身亡。太陽天蠍在追尋人生重要目標途中,多會遇見關於深邃情感的試煉、底層欲望的轉化考驗。

金牛座由金星主管,象徵物質、精神的滋養環境與需求。兼具陰性低調(冷)、與穩定執著特質(乾)的土象金牛,能藉由五感的滿足獲得安全感,不致波濤滾滾的平穩情緒,是月亮的旺勢位置。

回顧創作歷程,張秀亞自言「我最初是以『手』」來寫,後來是以『腦』來寫」。我們可以在早期作品中,讀到霧霾般的多感思緒,以及留有鑿刻痕跡的優美文筆。張秀亞的創作能力,源自母親在心靈上的陪伴,「我對文學的愛好,並非有什麼夙慧,這點文藝的根苗,還是母親為我培植的。」說讀故事、鼓勵她編織想像力的母親,呼應著星盤中的月亮金牛。

擅長由景喻情,體物寫志的張秀亞,曾將自己比作扎了根的植物。有趣的是,她也覺得自己像個礦物:「默默無言的,在時間的積塵下長埋深藏。」不同於後來以花草水木描繪為主的文字-也是我們對張秀亞最深的印象,她在前期作品裡幻化不同人物,訴說著胸臆裡瀰漫纏繞的悲苦鬱恨,文字流露了真實無比的情感,反而予人深刻印象。這些角色呼應她的生命遭遇-為了婚姻放棄稿紙筆硯,伴侶卻金屋別築,深陷漩渦的愛情與婚姻,也呼應著太陽天蠍揭示的,冰山一角以外的隱密世界。「一個最愛以文字描述愛情的人,最與愛情無緣!」作品中背負幻想羽翼的婚戀關係,也是她不停拷問內心的主題。

對情感的執拗,呼應張秀亞星盤中同為固定星座、互為對分的日月⸺出生於滿月月相的關係課題,猶如滿月此刻望見對方的太陽與月亮,瞳孔映照著彼此,靈魂與情感的永恆拉鋸。

➤創作與譯作的情感煉金術:抒情散文也呼應金星處女的理性

吳爾芙夫人,曾在一篇評文中,形容那個才高早死的C.布朗特,她說在其作品中,看她是以全力在說:「我愛,我恨,我受苦」。

而我,一個低能的學寫者,在這些色素淺淡的篇章中,所說出的只是:「我觀察,我思索,我同情,我潸然淚下。」

⸺張秀亞,《感情的花朵》

在張秀亞的星盤中,還可以看到明顯的處女星群⸺包含象徵情愛與和諧的金星、激情與行動力的火星、耐心與秩序的土星。在星群中,未與其他行星相互連結,只與月亮交點形成了和諧相位的金星,是頗為醒目的存在。

依據古典占星的定義,處女座是金星的弱勢位置,落於水星主管的星座,金星的夢幻泡泡不再,情感謙沖自抑,日常淹沒於無盡思緒,腦內小劇場不時推演著向內或對外的剖析情節,不易展現感性爛漫的金星徵象和能量。

來到臺灣的張秀亞忙碌於工作與家庭,卻也從沒停下筆,她的創作受到廣大讀者喜愛,獲獎無數。文學研究者林瑞明認為她的《三色堇》與《北窗下》堪稱60年代臺灣散文經典。書寫成為她療癒傷口的慰藉,方寸間的一葉一花,則是她的力量泉源。

張秀亞追尋純然的至善至美,乞求心靈的寧靜。「人間的一切會給你歡笑,但那歡笑裡面含有著毀滅,物質上的一切會予你剎那的幸福之感,但那一刻幸福背後,卻跟蹤著滿船的不幸。」她以嚴謹的創作態度,書寫宛如慈母的山水風光,翻譯天主教信仰的聖母與聖女著作。作品瀰漫了輕盈哲思,以及對於永恆真理的堅定目光。

我口渴,我窒息了⋯⋯斑斑舞蹈的色彩,音符,退下去吧⋯⋯我要躲進安謐的長夜帷幔裏,我暈眩,我要休憩⋯⋯。疲憊,這條蛇一般扯不斷的繩索,將我緊緊的縛在床柱間⋯⋯。我要掙扎,我要去撞那扇黑色的門(睡眠或是死⋯⋯)達到黎明或永生。

⸺張秀亞,《三色堇》

即使採用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筆法,我們依然可在張秀亞的文字裡讀到,恍如杯觥交錯的光影和聲響、充滿象徵又意境朦朧的畫面。多種感受與情緒的並置,呈現的不是錯綜難解的無意識,而是似夢非夢涓滴滲入腦海的意識。失眠之人倘若放手離去,可否抵達夢境抑或死亡?迎接的是黎明還是永生?思索未曾止歇。張秀亞以清麗的知性筆觸寫成的抒情美文,呼應著星盤裡金星處女的理性色彩。

除了文學創作,對西方文學造詣甚深的她,自1952年在香港出版《聖女之歌》之後,以二刀流之姿,陸續完成許多關於文學作品、思潮與宗教的譯作。她曾言「⋯⋯不要蔑視翻譯的工作,須知佳妙的譯品,實在也等於一篇完美的創作。」對於喜愛閱讀的張秀亞來說,翻譯既是精煉文筆、開拓視野的路徑,也是不同靈魂激盪而出的火花。

➤覺察內在斷裂的碎片

張秀亞的文學凝視,沐浴在深刻的信仰中,而束縛於層層情感藤蔓,困囿於七情六慾迷宮的一般人,倘若不像張秀亞有所信仰,又該如何獲得出路呢?

「雖然我們在意識層面害怕的是不被人愛,但我們真正的恐懼是去愛。」美國哲學家佛洛姆(Erich Fromm)如此提醒。

人與人的關係宛如複雜的鏡像,折射他者,也折射自己。在關係中連結與感受,我們的生命總也無法迴避在關係中跌跌撞撞。我們恐懼去愛,是因為恐懼隱匿於愛身後的闇影,恐懼闇影深處的脆弱⸺那個不曾相識的自己。

一如張秀亞的文學,我們若能如實覺察、接納內在所有斷裂的碎片,或恨或愛,或惡或善,遇見關係的衝突亂流,仍能由兀自濺射的烈焰火光中,看見彼此的完整身影,看見愛的可能,自由的可能。

➤在靈魂探險留下深刻足跡

Ein Gesicht vor dem
Einen
keins mehr Sub-ject
nur noch Bezug
unfaßbar
  und
     fest

一張臉孔面對
另一張
不再是主體
只是關係
不可把握
   卻
     牢固

Friedrich Rudolf Hohl                               

地球繞行太陽的公轉軌道、與月亮繞行地球的軌道,二者交錯的軸點即為月亮交點:南交點和北交點。月交點遭遇日月必有蝕相,對應巴比倫神話中,似龍或蛇的創世女神Tiamat被斬殺後,裂解為向上爬升的龍首,以及向下墜落的龍尾。當時的天文學家也發明了預測蝕相的沙羅序列(saros series),以便推知政權運勢。


Marduk驅逐Tiamat(公元前9世紀)出土自尼姆魯德一座神廟入口的亞述浮雕,描繪戰神手持閃電武器驅逐怪獸的場景。怪獸具獅足、鷹爪與羽翼,象徵邪靈。學界推測主角可能為尼努爾塔或阿達德,對抗安祖鳥或類似的惡神。現藏於大英博物館(BM 124571)(wiki)

在張秀亞的星盤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南北交點與日月會合,同落金牛和天蠍這組對宮星座。月亮合相月交點,意即月相轉換途中便遭逢巨龍巢穴,有論者認為是艱困的凶相,情緒易生波瀾,易遇凶險。而日月虧蝕則如同發光體遭遇吞噬的喻示,帶來自我突破、生存搏鬥的課題。

不過,我們可以看見她的金星處女,與南北交點形成三分與六分的和諧相位,永遠以對立姿態雙雙出現的月交點,與張秀亞星盤裡的日月重疊,譜出一則婚戀關係的故事,也指出星盤中矛盾思量的槓桿,生命困境的重要出口。

遭遇如此困頓,除有虔誠信仰作為心靈倚靠,張秀亞在謳歌平凡中,尋得非凡的內在力量,以精準而美妙的文筆療癒創傷,終至心中無怨。即使遇見「視野不寬、格局不大」的批評,卻體現了女性文學中瑣細政治(politics of details)的存在價值。

張秀亞潛入微小細瑣的靜默世界,放大女性獨有的感官觸鬚,透過書寫、翻譯與信仰,整合了光明和陰影、心智和情緒,勇敢跨越了情感帶來的磨難。她的文字作品,都是一生對於真善美的執著,以及靈魂探險留下的深刻足跡。充滿愛的行跡,就像女兒記憶裡的張秀亞:「穿過人生的荊棘仍一邊走著唱著,將⼼中仁愛的玫瑰沿途灑落,使生命的路徑上充滿了芬芳。」

  • 南交點(North Lunar Nodes、SOUTH NODE KETU)
  • 北交點(North Lunar Nodes、NORTH NODE RAHU)

在吠陀(वेद、Veda)占星中,南北交點稱為計都(केतु、Ketu)與羅喉(राहु、Rahu)。由於社會施行嚴格的種姓制度,印度人民唯有寄託於轉世輪迴,占星學的發展亦深受影響。

在神話中,羅喉與計都原為吞食日月的惡魔,被砍殺後分裂為龍首與龍尾,即為北交點與南交點,象徵此生的靈魂業力、和前世積累的因果。

希臘化時期的占星學,對於南北交點的理解原僅有爬升與下降之義,應用於時事與流年運勢推測。但在亞歷山大東征,帶回吠陀占星等東方思考脈絡的影響之後,也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

世界各地依據自身文化脈絡,理解星象,中國古代由天文觀測發展的「七正四餘」推命術裡,亦有對應南北交點的「土餘」與「火餘」。


參考書目

  • 張秀亞,《牧羊女》,光啟,1960。
  • 張秀亞,《曼陀羅》,光啟,1967。
  • 張秀亞,《尋夢草》,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
  • 張秀亞,《三色堇》,爾雅,1981。
  • 張秀亞,《北窗下》,光啟,1983。
  • 維吉尼亞.吳爾芙(Virginia Woolf)著,張秀亞譯,《自己的房間》,天培文化,2000年。
  • 張秀亞,《張秀亞全集》1-15冊,臺灣文學館,2005。
  • 于德蘭編,《甜蜜的星光⸺憶念張秀亞女士的文學與生活》(上)(下),光啟,2003。
  • 蔣興立,〈張秀亞婚姻小說之研究〉,嘉大中文學報,2009。
  • 顏安秀,《張秀亞散文與台灣現代主義文學》,政大中文系碩論,2011。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4-25 12:25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