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我不想只是做調查記錄,我想解析台灣哺乳動物的分布與其起源,為何台灣高山有比較多的特有種?當時的研究生奉行愛因斯坦說過的話:It is the theory that determines what we observe,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先有理論來決定觀察事物,不是反過來)為研究圭臬。我手邊有本1967年出版的生態學英文教科書,幾乎被我翻爛了,主要原因是我的英文太爛。書名為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島嶼生物地理學的理論),目前仍無中文譯本,作者是Robert MacArthur和Edward O. Wilson(愛德華.威爾森)。不過那時大家比較崇拜前面那位,因他天才但早逝,之後威爾森的著作源源不絕,影響我更深更遠。
威爾森在《論人的天性》(On human nature,1990年,遠流)強調,人類社會文明不僅受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影響,而且也受到人類基因演化規律的支配,如攻擊行為、性行為、利他行為以及宗教活動方面。這或許是大哉問的問題,也難怪威爾森1998年出版《知識大融通》(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2001年,天下文化)一書,就是要把社會理論納入生物演化理論,取得知識大統一。
威爾森念念不忘人類角色的扮演,他在2012及14年出版《群的征服》(The social conquest on Earth,2018年,左岸文化)及《人類存在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2016年,如果出版),讓我們更深刻了解: 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we are?Where are we going?
1992年,威爾森發表的《繽紛的生命》(The Diversity of Life,1997年,天下文化);2001年的《生物圈的未來》(The Future of Life,2002年,天下文化)及2016年的《半個地球》(Half-Earth: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2017年,商周)是他多年投入生物多樣性的心得總結。雖然全世界許多生物被逼著進入滅絕的速度並沒有趨緩,但威爾森並沒有因而悲觀,以一位90歲高齡的教授,他仍然戰鬥力十足。
威爾森對年輕學子懷著極大的盼望,他在2013年寫下《給青年科學家的信》(Letters to Young Scientist,2014年,聯經),從第一封信的標題—熱情是一切的基礎,到最後第20封信的標題—科學倫理,他語重心長指出,知識本身從來都不是有害的,但若被意識形態扭曲或濫用,有必要時要挺身而出,不要辜負科學賦予你的使命。這也是多年來我閱讀他的著作,最令我敬佩的話語之一。●
臺灣高山植物的時空旅史 Worldviews: The Origin and Journey of the Montane Plants in Taiwan
游旨价著,黃瀚嶢、王錦堯繪,春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一本跨越了國家畫定邊境的高山植物移動史,由植物引路,不僅揭開百萬年來台灣島與世界的連結,更累積近代對於重層殖民、現代、世界知識的反省。 【內容簡介➤】
●自由之城
反抗權威、宗教寬容、商業創新,開啟荷蘭黃金年代的阿姆斯特丹 Amsterdam: A Hi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Liberal City
羅素.修托(Russell Shorto)著,吳緯疆譯,八旗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自由的」阿姆斯特丹已經深為世人所識,本書圍繞在此一命題中,以百科全書式的編法,將該城的自由形象發揮到極致。 【內容簡介➤】
●盧比孔河
509–27 BC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Rubicon: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the Roman Republic
湯姆.霍蘭(Tom Holland)著,梁永安譯,遠足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羅馬王國、共和國與帝國分別向人類文明展示了多種政治型態的面向,包含自由、平等、公民、專制、獨裁……等等。不同的歷史時刻需要不同的羅馬,本書不僅重繪羅馬,也針砭當代。 【內容簡介➤】
6月8日這天,超過1100名出版與媒體從業人員,以電子郵件與Google文件串聯響應活動,透過參與抗議、組織活動與捐款的方式,反對社會系統中的白人至上主義與種族資本主義。活動的5位發起人皆為麥克米倫出版公司(Macmillan)的員工,除了4位BIPOC(black, indigenous, and people of color,非裔、原住民與其他有色人種)成員,尚包含一名白人。這項活動是為了回應出版五龍頭的CEO們寄給全體員工的聲明,認為決策階層應當更積極回應社會上對於種族歧視的相關議題與抗爭。
面對這項活動,五巨頭中的企鵝藍燈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給予最全面的回覆,表示原本便十分重視員工雇用與書籍出版方面的族裔多樣性,後續也將繼續努力,除了未來將透明化員工的族裔組成,且會設立明確的指標,檢驗僱員與出版書單的種族多樣性,加強公司內反種族歧視的訓練,同時也捐款支持非裔出版。
樺榭出版集團(Hachette Book Group)同樣承諾會設立明確指標,輔助增強並檢視僱員與出版的族裔多樣性,以及加強內部員工訓練。西蒙與舒斯特公司(Simon & Schuster,簡稱S&S)雖然也對此發布聲明,但未應許針對活動訴求作出任何改變。而剩下的哈潑柯林斯集團(HarperCollins)與發起者任職的麥克米倫並無回應。
■推特標籤#PublishingPaidMe揭露黑白作家間的所得落差
美國都市奇幻作家LL.麥金妮(L.L. McKinney)在6月6日於推特上創造了#PublishingPaidMe的標籤,引起熱烈迴響,諸多作家引用此標籤揭露他們每部作品所獲得的預付版稅,其中不乏重量級非裔作家與部分白人作家,例如:破紀錄連獲三年雨果獎殊榮的N.K.潔米欣(N. K. Jemisin)、以《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Bad Feminist)打入紐約時報暢銷散文集名單的羅珊.蓋伊(Roxane Gay),還有戴上英國兒童獎桂冠的瑪洛莉.布萊克曼(Malorie Blackman)。這些貼文顯示,BIPOC作者所獲得的報酬確實遠低於白人作者。
2011年美國國家書卷獎(National Book Award)得主潔思敏.瓦德(Jesmyn Ward)的得獎作品《搶救》(Salvage the Bones)獲得2萬美元的預付版稅,但即使作品已備受肯定,當時合作的出版社仍不願意支付10萬美元以上的預付版稅給瓦德獲獎後的下一部作品,最後她選擇出走。
隔著大西洋的英國雖然沒有明顯的大規模活動,但2017年出版的《為何我不再跟白人談論種族》(Why I’m No Longer Talking to White People About Race)卻突然在2020年6月中竄上尼爾森圖書調查(Nielsen BookScan)英國暢銷前50的榜首,作者芮尼.埃多—洛奇(Reni Eddo-Lodge)是自2001年統計以來,首位達成此成就的英籍非裔作家。在此之前,高踞銷售榜首的非裔作品僅有一部,就是美國律師兼前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在前年出版的回憶錄《成為這樣的我》(Becoming),而根據2016年統計,歷年上榜、名叫「David」的作家甚至比所有具少數族裔身分的作家總和還多。
在亞馬遜的每週暢銷榜上,種族議題書銷量甚至超越剛出版的「飢餓遊戲」系列前傳,占據非小說類暢銷榜前兩名的分別是2018年出版的《白人玻璃心:為什麼和白人談論種族主義這麼難》(White Fragility: Why It's So Hard for White People to Talk About Racism),以及2019年出版的《如何當個反種族歧視者》(How to Be an Antiracist)。直到美國前國安顧問約翰.波頓的《事發之室:白宮回憶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ed: A White House Memoir)在英美上市,榜首之位才易主。
美國黑人歷史和反種族歧視書籍如此暢銷,也歸功於書店和各大平台推廣,例如協助獨立書店的銷售平台Bookshop聯合美國大學出版社聯盟的平等、正義暨包容委員會(Equity, Justice, and Inclusion Committee of the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Presses),推出以反種族歧視為主題的社群閱讀清單;有聲書平台Libro.fm推出反種族主義者清單;熱門消息網站Buzzfeed也提出對抗種族主義和白人特權的書單。本文最後,筆者依文類整理出以下清單,供讀者深入研究:
回憶錄或傳記:
《在世界與我之間》(Between the World and Me,作者:Ta-Nehisi Coates):作者在寫給兒子的書信中,思索做為黑人男子在美國的處境,講述美國種族歧視和黑人民權運動的歷史,以及身為父親的擔憂和恐懼。
《如何當個反種族歧視者》(How to Be an Antiracist,作者:Ibram X. Kendi):作者重塑有關種族歧視的討論,描繪出一個「反種族歧視者」該有的樣貌,引導讀者在生活中實踐。
《我還在這裡:在為白人打造的世界中找到黑人尊嚴》(I'm Still Here: Black Dignity in a World Made for Whiteness,作者:Austin Channing Brown):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驗,描述美國的白人中產階級福音派,如何參與了種族敵意(racial hostility)年代的興起。本書適合對基督教社群內的種族正義有興趣的讀者。
歷史:
《生而被標籤:美國種族歧視思想的歷史溯源》(Stamped from the Beginning: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Racist Ideas in America,作者:Ibram X. Kendi):作者是歷史教授,爬梳美國反黑人的種族歧視思想由來和如何影響至今。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作者:Bryan Stevenson):作者自述發起「平等司法倡議」(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後,替一名無辜被判死刑的黑人平反的案件,揭露造成該冤案的制度性歧視和腐敗。本書於2019年改編成電影《不完美的正義》。
《法律的顏色:一段被遺忘的歷史——政府如何將美國一分為二》(The Color of Law: 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Our Government Segregated America,作者:Richard Rothstein):美國政府在全美大都市刻意施行種族隔離政策的歷史。
《新吉姆克勞年代:種族中立時代的大規模監禁》(The New Jim Crow: Mass Incarceration in the Age of Colorblindness,作者:Michelle Alexander):美國政府將黑人群體視為反毒專案和警察執法的重點目標,導致一種新的種族控制手段——「大規模監禁」,使全美最窮、最弱勢者更無力翻轉命運。
社會科學:
《所以你想談談種族,是吧》(So You Want to Talk About Race,作者:Ijeoma Oluo):教人如何進行有關種族和種族歧視的重要對話,主題廣泛,簡單易懂。
《為什麼學校餐廳裡的黑人小孩都坐在一起?》(Why Are All the Black Kids Sitting Together in the Cafeteria?,作者:Beverly Daniel Tatum):在學校餐廳裡,黑人、白人、拉丁裔總是分開坐,這種「自我分隔」是亟待解決的問題,還是一種應對策略?作者認為若要讓不同種族或族裔之間溝通,必須直接開啟有關彼此種族認同的對話。
《白色脆弱:為什麼和白人談論種族主義這麼難》(White Fragility: Why It's So Hard for White People to Talk About Racism,作者:Robin DiAngelo):作者研究白人遇到種族議題時的防衛性和攻擊性回應,剖析其心態,解釋部分防禦行為如何更鞏固白人至上主義。
《我和白人至上主義:打擊種族主義,改變世界,成為後世榜樣》(Me and White Supremacy: Combat Racism, Change the World, and Become a Good Ancestor,作者:Layla F. Saad):作者身為社會運動者和教育者,於2018年在Instagram發起「我和白人至上主義」挑戰,發送免費的引導練習本,請白人面對自己的歧視行為和思想。本書是該練習本的延長版,加入了作者的文化洞見並補足歷史脈絡。
《致命的發明:科學、政治和大企業如何在二十世紀重新創造種族》(Fatal Invention: How Science, Politics, and Big Business Re-Create Race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作者:Dorothy Roberts):分析「種族」作為一種生物學概念的迷思,以及基因檢測、基因資料庫和為特定種族打造的藥物如何更進一步鞏固這種迷思,加深政策和社會的不平等。●
書.人生.林良恭》跟著愛德華.威爾森讀科普
1980年代初,我還是位蒼白鬱悶的生物學碩士班生,經常跋涉台灣山林調查台灣野生動物,我的論文題目是超大型的台灣哺乳類研究,誠惶誠恐不知該如何著手。那時台灣連一本像樣的哺乳動物圖鑑都沒有,碰到長像皆相似的蝙蝠種類,我常傻眼不知該如何記錄。中大型類如山羌、黃鼠狼,可以仰賴原住民獵人教我,我也如日據時代最著名的自然學者鹿野忠雄的想法一樣,他在1930年印行的日本動物學雜誌說過這麼一段話:「我與他們共同狩獵,在山谷之間尋覓動物蹤跡,他們和其祖先一樣,對動物習性非常瞭解,我很幸運與他們在一起……。」
我沒後悔自己選擇這條研究道路,究其原因是受到那時剛從國外回來任教的林俊義老師影響。他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論國內生物學應走的方向〉的文章,大力批判國內當時生物學研究的經費補助偏重生物科技,而感嘆我們為什麼會連自己有甚麼動物都不知道?我受他的感召,開始踏入本土生物—哺乳動物的研究與調查。
當時我不想只是做調查記錄,我想解析台灣哺乳動物的分布與其起源,為何台灣高山有比較多的特有種?當時的研究生奉行愛因斯坦說過的話:It is the theory that determines what we observe,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先有理論來決定觀察事物,不是反過來)為研究圭臬。我手邊有本1967年出版的生態學英文教科書,幾乎被我翻爛了,主要原因是我的英文太爛。書名為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島嶼生物地理學的理論),目前仍無中文譯本,作者是Robert MacArthur和Edward O. Wilson(愛德華.威爾森)。不過那時大家比較崇拜前面那位,因他天才但早逝,之後威爾森的著作源源不絕,影響我更深更遠。
威爾森在哈佛大學博物館研究螞蟻,他說過如此精典的一句話:「動物群與植物群是各國傳統資產的一部分,是以某個特定時間與地點為中心,歷經數百萬年演化之產物,因此有絕對理由和語言文化一樣,是一國的大事。」我琅琅上口,這讓我在山林踽踽獨行時,堅持自己的熱情。
此書真的轟動武林驚動萬教,威爾森在1994年他的傳記一書《大自然獵人》(Naturalist,1997年,天下文化)裡面,清楚描述他因社會生物學最後一章談到人類這個物種時,寫到人類的行為屬於遺傳成分,受到天擇的作用,也就是基因決定論。他開始被攻擊及汙衊的歷歷過程,在台灣大概只有我的恩師林俊義提出反核時可以相比,這部分可以參考他的回憶錄《活出淋漓盡致的生命》(2014年,玉山社)。
1980年代末期,當時我已在日本九州大學攻讀博士,由於日本社會本就屬於男性優勢,社會生物學風潮引起一些通俗科學作家如竹內久美子等打著社會生物學的旗號,誇張地解釋男與女的差異,什麼情婦會生兒子,什麼血拚、貪美色、扯八卦等都是基因惹的禍。說實話看得心癢癢,但還是要回歸生物學真正演化的核心。
威爾森在《論人的天性》(On human nature,1990年,遠流)強調,人類社會文明不僅受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因素影響,而且也受到人類基因演化規律的支配,如攻擊行為、性行為、利他行為以及宗教活動方面。這或許是大哉問的問題,也難怪威爾森1998年出版《知識大融通》(Consilience: the unity of knowledge,2001年,天下文化)一書,就是要把社會理論納入生物演化理論,取得知識大統一。
大部分社會學家對這個論點是排斥的,選修我開授生命科學課程的學生,沒人有興趣聽進知識大統一的挑戰性,但是聽到「男女有別」與「男歡女愛」的生物演化事實,眼睛通常都會亮起來,尤其談到「女人覺得有魅力男人的年齡與受訪者女性的年齡成正比,而任何年紀的男人覺得有魅力女人的年齡始終維持在20歲左右」的說法時,他/她們的嘴角往往浮現恍然大悟的笑容,我又能大談什麼知識大融通。
威爾森念念不忘人類角色的扮演,他在2012及14年出版《群的征服》(The social conquest on Earth,2018年,左岸文化)及《人類存在的意義》(The meaning of human existence,2016年,如果出版),讓我們更深刻了解: Where do we come from?What we are?Where are we going?
其實閱讀威爾森的更多著作時,讓我覺得環境破壞的問題,絕不應該用所謂環境原罪論來推諉,我深深認為保育生物學很重要,它是我們拯救地球的最佳學問。威爾森所創造的詞彙: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更是又時髦又具說服力,也是理論與行動的大結合。
他的論點包括:第一,人性終究是生物演化的結果,尤其他是提出的Biophilia,亦即人類具有親近生物本能;第二,生物多樣性是人類的搖籃,也是人類最寶貴的天然資產。如果不考慮上述兩項理念,哲學和宗教將不具太大意義。
哲學和宗教是人類演化至今精神力量的大支柱,其他生物類群找不出如此的文明。基因的確決定芸芸眾生的未來,但人類跳脫生物演化的框架,可以說獨自在宇宙間自由生存。人類若能將探索與分析自然科學,以及注重內省與創意的人文思想互相結合,將有更大成就,也更具生存的意義。我常以此告訴學生,人生的過程就如演化,無法重來也無法預測未來,只有把握現在,多充實、多思考、多累積更多經驗、多聆聽別人的意見,多去關心他人的遭遇,未來的人生一定有意義的。
1992年,威爾森發表的《繽紛的生命》(The Diversity of Life,1997年,天下文化);2001年的《生物圈的未來》(The Future of Life,2002年,天下文化)及2016年的《半個地球》(Half-Earth:our planet’s fight for life,2017年,商周)是他多年投入生物多樣性的心得總結。雖然全世界許多生物被逼著進入滅絕的速度並沒有趨緩,但威爾森並沒有因而悲觀,以一位90歲高齡的教授,他仍然戰鬥力十足。
威爾森對年輕學子懷著極大的盼望,他在2013年寫下《給青年科學家的信》(Letters to Young Scientist,2014年,聯經),從第一封信的標題—熱情是一切的基礎,到最後第20封信的標題—科學倫理,他語重心長指出,知識本身從來都不是有害的,但若被意識形態扭曲或濫用,有必要時要挺身而出,不要辜負科學賦予你的使命。這也是多年來我閱讀他的著作,最令我敬佩的話語之一。●
林良恭
台灣生物學研究者,東海大學理學院院長、生命科學系專任教授兼熱帶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兼任教授,著有《臺灣的蝙蝠》(合著)、《自然保護區域資源調查監測手冊》(合著)等書。主要學術專長是動物學、野生動物生態學、保育生物學、動物分類學、自然資源保育、哺乳動物學。
在台灣東海大學生物學系取得學士學位(1977年),在林俊義教授指導下取得同校生物學研究所碩士學位(1982年),在日本九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1992年)。
1992年到1995年間在屏東縣內埔鄉國立屏東技術學院(現在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專任教職。1995年起在東海大學專任教職至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