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唐香燕》Let it flow

〈一.〉

素昧平生,因書結緣的一位朋友跟我說看了我的書《時光悠悠美麗島》,她覺得雖然全書是從我的視角來看來寫,但我並沒有很糾結於自己,而是,讓她有一種 Let it flow’ 的感覺。

Let it flow,中文裡有字面相近的詞,流水帳。不過朋友說的不是流水帳,是好的意思,是由心裡面出來,如水流過,隨順自然。

她在想為什麼可以寫出這樣的感覺?

也許是因為時間如水流過,寫作時,我的視角是回顧的視角……若在事件發生的當下,或不久之後,講述當時的人與事,視界集中於眼前不遠,且淚眼朦朧,語氣逼促,呈現的必有不同。

視野的縱深與幅度會改動筆力觸控,筆端的熱力並未熄滅,只是內斂了,從而改變了展現的方式吧。

那麼,又有朋友問,我的兩本見聞追想錄──2013年成書的《長歌行過美麗島》,和2019年出版的《時光悠悠美麗島》,是什麼時候開始起心動念要寫的?

其實,這兩本書並不是計畫寫作的產品,第一篇成形,是在1985年,初稿寫完後在抽屜裡放了二十多年。


booksw700_0.png

《時光悠悠美麗島》與《長歌行過美麗島》書封

回想那一年,1985年的6月,10號,清晨,我和先生陳忠信在台北家裡接到台中的邱姐──邱守榕教授來電,她說唐文標夜裡大出血不止,急救不回,剛在醫院過世。

陳忠信立刻趕往台中,看看能不能幫同邱姐做些什麼。

為免添亂,我沒有帶著不滿一歲的兒子同赴台中。

天大亮後,我和兒子的尋常日子照樣展開。吃過早餐,我把兒子抱進邱姐轉手給我們的輕便兒童推車,帶他去社區小公園玩。

天氣很好,陽光燦爛,葉綠滿目。但是唐文標不在了。

我們去荷花池邊看魚,去涼亭擦汗喝水,然後我和其他帶孩子來公園的婆婆媽媽聊天,一面放兒子在草地上像小狗一樣撲騰。但是唐文標不在了。這件好像不是真的的事,應該是真的。

近中午,大家各自返家,我推著兒子到唐文標以前住過的地方繞了繞,再回家。日頭更大了。日頭下,唐文標不在了。我想他的靈魂也不會回到現在住了別人的地方。以前他和邱姐在我們這個台北半山腰的社區住了幾年,搬過家,住過三個地方。剛開始,陳忠信還在美麗島雜誌社工作,後來入獄,唐文標跟我去看過他,後來他和邱姐出國約一年,罹癌回來後又住到我們這個社區,仍然過著熱熱鬧鬧的日子。沒想到他們會決定搬到台中。現在,「我永遠年輕」的唐文標竟然不在了。

三十多歲的我,朋友也還都年輕,我還沒有失去過朋友。現在失去的這個朋友,是怎樣的一個朋友啊。

陳忠信回來,與我說起台中諸事,唐文標種種。他開始奔忙唐文標遺事,與相近朋友一起安排要在台北舉行的喪禮儀式。喪禮前一晚,他思前想後,無法入睡,乾脆起身到殯儀館,獨自在唐文標靈前,陪最愛熱鬧的老友度過最後一夜。

喪禮後,因為老友獨子唐狷還是兩歲幼兒,陳忠信代為捧抱他爸爸的骨灰罈,與其他親友送至善導寺安放。捧起骨灰罈時,陳忠信感覺到罈身尚存溫熱。那可能是唐文標的一瓣心火吧。

我參加過唐文標喪禮後回家,感覺他彷彿仍在我們左右,於是在那個夏天伏案寫下:

「是在夏天,空氣中好像嗶嗶剝剝直爆火星子的一九七九年夏天,我認識了唐文標……」

寫作不久即確定文章結構的意象是夏→秋→冬→春。一路寫下,我完全不管別人研究唐文標時必定會處理的他的人生軌跡、學思路徑、創作宏圖、結集遺產,我只寫他在生命末章與我們的交會,那交會時互放的火花,那火花始終存於我眼底的光彩。

文章如此收尾:

「時光流轉,孩子長大,側轉頭時,我會看見唐文標,以及那一段過往的時日。
 逝者如斯。是為記。」

文章寫完,將近兩萬字,定名為〈逝者如斯:側寫唐文標,並追記一段過往的時日〉。很厚的一疊稿紙,收進抽屜。過一陣子,我會拿出來看看。每次看,每次修,也許添加了新想到的事情,也許刪除了不必要的情緒,修改完再放回抽屜。一年一年的,我一直在跟那個年輕的我對話,我一直在重看那個將要離去的朋友。

修修改改很多年,從未想過送去哪裡發表。只是一瓣心香,那麼長,我也不是名作家,根本不會有適合發表的地方。

2007年,我終於比較進入網路時代,兒子為我開設了部落格,讓我寫作存放我的貓故事。我開心寫了好多貓事,就是貓事,不及人事。我也全未想到要將寫唐文標的這篇文章放到部落格裡。

時至2008年,有一天,新地雜誌的郭楓先生來電找陳忠信,說新地想要做紀念唐文標的專輯,他可不可以寫一篇?陳忠信當時正忙,很難靜心寫文章,也不想胡亂寫唐文標,只能表示抱歉。郭楓先生又問,那你看,可以找誰寫?陳忠信想到家裡就有一篇現成寫好多年的稿子,即推薦給他。

一大疊稿紙交給郭先生一陣子以後,我接到他的電話。他說稿子不錯,可以用,不過太長了,比人家的長太多,所以,能不能刪得短一點?比方寫到你個人的部份能不能拿掉,只留下寫唐文標的段落,那樣就會短很多。

我很瞭解郭先生的難處,很不好意思讓他為難了,但是我說,這篇文章已經修修改改二十多年,我可以再修一遍,修掉一些蕪蔓枝節,可是整個架構沒辦法改,我很難扯掉我個人遭遇的部份而不傷及文章整體,如果硬是拿掉,好像會血肉分離,整篇都不能成立了。所以我繼續說,這篇太長的文章可能不適合放在專輯裡,那就不要勉強刊登,我拿回它吧,沒有關係的。

郭先生很客氣的說他再看看吧。

其後專輯出來,郭先生體諒我,沒讓我的文章「血肉分離」,硬是照我原來的架構刊出。我看過專輯以後也明白郭先生所謂「比人家的長太多」是什麼意思。我知道會長很多,但不知道會長那麼多。

不過,包括邱姐,很多看過的朋友都說喜歡,還說看了以後覺得「唐文標好像在眼前活了起來一樣」。我很高興,也覺得不用再把唐文標收回暗矇矇的抽屜,讓他轉化為乾淨的鉛字體,打開雜誌就能看見真好。

我繼續寫讓我目不暇接的貓事,還出了本貓書。在部落格上,我間或也自由自在寫我看見的植物,旁及我看見的事,和人。


dsc01664.jpg

(唐香燕提供)

〈二.〉

2013年初,我寫一位一直很照顧我的朋友,我由在她家喝茶吃東西的場景寫起:

「朋友就要回去了,回她美國的家。我們倆坐在她台北家裡臨窗有大鳳凰木遮蔭的老藤椅上喝茶聊天。朋友一會兒說煮了糯米薏仁粥在鍋裡,就去廚房添了熱騰騰的兩碗出來,一會兒想到又說昨天買的芭樂不硬不軟的真好,便去廚房洗乾淨切了一個芭樂出來。」

我寫到從前常去她家吃飯,我寫到那時候我27歲,是我人生最艱難的時候,我寫到我在她那裡吃到些什麼,領受到什麼,但我沒有寫那時候的艱難是什麼。在〈逝者如斯〉那篇寫了我遭逢的美麗島事件以後,我沒再碰觸這個題目。現在這篇是繞在邊邊上寫,認識我的人知道我在講什麼,不認識我的人看到那麼些好吃的食物,進食的場景,知道我有繞來繞去,隱藏不寫的事情,也很體諒,可以接受。

為我出貓書的愛貓編輯連翠茉非常敏感,立刻在這篇題為〈那無形的溫暖羽翼〉的文章後面發言追問:香燕,寫得真好!是有計畫的寫嗎?

不是,沒有計畫。不過因為反應好,我也寫得順手,順勢就又寫了〈我所從來〉和〈遷移的故事〉。前者講我的出生,往前寫到我媽媽和外婆外公,往後寫到我生下兒子;後者寫我父母由上海來到台灣,在台北碰上二二八事件,後來往南移居高雄,在那兒安家,在那兒過世的家族故事。

編輯和朋友又鼓勵我說寫得好,還謝謝我分享生命故事。

既如此,我又寫了〈謝公最小偏憐女〉,這一篇,無法躲開,我自己就是篇中主角,被疼憐長大的我在美麗島事件中對上了絕對強大的國家機器,不容置疑的政治力,無人能代我上陣,那是我自已要打的硬仗。我也只有如是呈現。

寫〈逝者如斯〉時,我已經決定了寫作回顧者和寫作注目的對象同步、相連的寫法,因為我做不到把自己和寫作對象切割開來的寫法,那麼,我就不迴避我的主觀了。這種寫法的危險是閱讀者為什麼要相信你?一個不對,稍欠誠懇,不夠成熟,他可能就討厭你,遑論相信你,也不會想繼續看下去。

然而我只有這種相互交織的寫法。很多年過去,我還是只有這種寫法。也許時間把我從27歲帶到37歲、47歲、57歲……那個愛哭的輕飄飄女生,比較不一樣了?也許我比較能夠駕馭這種危險的寫法?

我又寫了〈野草之路〉,那一路的孤寂是:

「已經晚了,街頭很冷清,方才在震耳欲聾的咖啡館裡聽藝評家朋友講政治,講砍殺野草的畫面,彷彿很不真實。過去有多少次,我跟隨著藝評家朋友躍動的思緒,在那通連藝術、文學、音樂、思想的路上跑來跑去,旁邊有時候有先生,有時候有旁的朋友。那一段無憂的時光,過去了。孤獨,是現在的真實。我彷彿是在黑暗裡,站在野草之路上,獨自聆聽沙沙搖曳的野草之聲。夜空可能會有大鐮刀揮下,我有什麼可以抗衡?我連原始時代的棍子都沒有。」

還有〈冬雨綿綿〉,寫到母親過世後,父親來台北參加同鄉老朋友的喪禮,喪禮上,我坐在父親身邊想去世的老伯伯 :

「從前他常在晚飯後來我們家坐坐、聊聊,有時候我們正擺開了要吃飯,飯桌上就再添隻碗,添雙筷子,請他也坐下來再吃一點。我不曉得他會怎麼評論先生涉入的政治大案,多半與我們那個外省、公教族群的人同調吧。我和那個族群早已不同調了,我像一匹從白羊隊裡走開的黑羊……」

在〈天光明亮〉裡,這樣回望:

「我,是有些辛苦的日子,先天不足,憨慢力弱,應付不來,會斷電當機。可是我,總能得友朋撐持,讓我睡上一覺,吃碗好粥,補足氣力。類此的事,發生過好多次,好多次。因此我,總是不寂寞,總是又能在明亮天光下站起來,往前走。一九七九年冬,萬方多難,狂流難挽,傷心無已,可是我,憑著年輕不認輸的銳氣,和親人朋友的聯手扶持,歪歪倒倒走了過來。」

持續支持我的無限出版總編連翠茉給我出題目,讓我寫了〈墓園裡的土牛:初遇陳忠信〉等文後,與責編張瑜珊為我編成了書《長歌行過美麗島》。五、六年後,春山出版的編輯朋友莊瑞琳、夏君佩在美麗島事件40週年這一年,又另外輯文成書,出版《時光悠悠美麗島》。

〈三.〉

第二本美麗島書出版後,好像讀友最有印象的是〈漢聲記憶〉二篇,和〈回憶蘇慶黎和蘇媽媽蕭不纏〉三篇。這兩輯組曲原來分別是一氣寫下的單篇長文,編輯很厲害,將長文章斷為短文章,讓讀者讀到一個段落能夠緩口氣,再慢慢讀下去。


img_0220.jpg

2014年秋本文作者攝於殷海光故居,照片中的小女孩為蘇慶黎。(唐香燕提供)

這兩輯組曲跨越的時間很長,相互也有所重疊,即美麗島事件前後。那段台灣歷史面臨劇變,有如暴雷雨重轟的時期,年輕無知的我處於捱打狀態,一無招架之力,連身體都控制不住,常常在格格發抖,像要散架,必須緊繃住手腳,緊咬住牙關,甚至鼓起臉頰笑,才不致失態。但我極力想要了解遭逢的一切,聽到許多事情後,我需要有人幫我解讀,就得抓著朋友問這是什麼意思?那要怎麼辦?政治問題我常請教當時任報社記者和主筆的南方朔,他人非常好,又消息靈通,非常了解政治生態、政治發展,總是知無不言,有一次博學多聞的他被我問倒了,呆半晌後說你真是完全不懂政治。

法律問題我有一次問法律系畢業,後來是著名作家的黃怡,她是七竅玲瓏心,好好回答我後問我,你周邊不是有很多律師嗎?為什麼還要問我?他們難道不是這樣講的?我說我就是想要問問律師以外懂法律的人,看會不會有別的答案。她看我那一心一意想得到不同答案的呆樣,也呆半晌,無言。

全台灣最聰明的人大概看我笨得可憐,都耐心回答我各種笨問題。

不過漢聲的總編輯吳美雲跟我們編輯講採訪時,一再說不要怕問笨問題,你大膽的問笨問題,有時候會得到聰明的回答,你怎麼想都想不到的好棒的回答。

確實如此。我大概是這樣養成了厚臉皮,磨掉了小姐氣。寫作方面,也說不定因此而去掉了自憐嬌氣。

有的朋友看過我這兩輯長文後,說我記性好,怎麼記得好多事情。其實不是的,每天掙扎於激流中,我想我失落忘掉的絕對多過我記得存取的,或許有時候,忘記也是一種生存的本能。然而,Linda吳美雲和蘇姐蘇慶黎、蘇媽媽蕭不纏都不是你可以輕易忘掉的人,她們的個性、言語、面貌、行事風格都有毫不含糊的特色,不管你喜不喜歡她們,你看過她們,就會記得她們。就算你老了,你也會記得她們。就算她們死了,你也會記得她們。

從前Linda教我們採訪時還說你去採訪人家,絕對不要正經八百問人家「請問你有什麼感想?」,你這樣一問,他就會呆掉,楞在那裡,什麼感想也說不出,只能含含糊糊說沒有啦,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真是要命了!慘得不得了!是你不對,你不能這樣問,你要問他其他事,比方他在做什麼,他是怎麼做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你跟他像在聊天一樣,他就會滔滔不絕講給你聽,包括感想,他也會自己講出來。

我跟這三位了不起的女性在一起的時候,並沒有當她們是採訪對象,我們經常只是自然講講工作上、生活上的事,我們相互展現最真實、不防備的面貌,因此她們的某些「感想」,我也聽到了一些。很多人訝異蘇慶黎跟我講到愛這回事,有人還很生氣的說哼,她會這樣講!她以前對人可壞了什麼什麼的。我就說嗯,那也是她,從前的她,但是後來,幾乎是她的最後的時候,她跟我講的也完全是真的,她真心那樣想。朋友說哼,你怎麼知道?我說我就是知道,我們是一起坐在床沿,摸著躲在床罩底下睡覺的貓,講那些話的,那種時候,你不會講假話。被我駁回的朋友,呆半晌,無言。

也有其他朋友看了我的文章後,繼續說給我聽他們知道的這幾位女性,因此把她們的形象描摹得更加立體。因此我覺得她們好像還活在某個世界裡。

這就是我所希望的,我希望她們,還有我寫的我關注的其他人,一直活在某個世界裡;我希望我記得我描述的某些事物,某些場景,甚至聲光氣息,一直還存於某段時空裡。

不容易,我知道。Let it flow,我希望我可以。


dsc00122.jpg

1982年秋漢聲編輯團隊參訪日本,攝於東京旅館。(唐香燕提供)

後記:

本文提到的文章,成書時因應編輯脈絡,篇名多有所改動,例如寫唐文標的〈逝者如斯─側寫唐文標,並追記一段過往的時日〉一文改為〈一九七九,動盪美麗島:側記唐文標〉,〈那無形的溫暖羽翼〉一文改為〈無言的呵護〉,〈遷移的故事〉改為〈一九四六,啟程:上海、台北、高雄〉,〈我所從來〉改為〈出生在南方〉,〈野草之路〉改為〈幽暗的野草之路〉,〈冬雨綿綿〉改為〈那年的冬雨〉。

其他一些本文未提到的文章,成書出版時也改動了篇名,和我初寫成,於部落格貼出時不一樣。


唐香燕
東海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中學國文教師、漢聲雜誌社編輯、格林出版社編輯,擔任過中國時報開卷評審、新聞局小太陽獎評審。
創作出版:《阿牛與我》、《貓先生的女友和貓小姐的男友》、《彩虹紋面》與《草地郎入神仙府》等。
愛貓,愛植物,珍視過去與現在的生活點滴,相關文章和照片發表於部落格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2-27 12:00
書評》在希望與恐懼之間:評《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zhi_yao_huo_zhu_w300_0.png

幾年前,緣起於《只要活著:長崎原爆後倖存者的生命故事》這本書的閱讀,走訪了長崎原爆紀念館,可想而知,這樣的空間裡收納了許多傷害與死亡的遺物,陳述了特定觀點的戰爭敘事與遺事,印象最深刻的是,原來原子彈除了有夷平一切的殺傷力之外,它還會烙印輻射光影在各式各樣的物件上,那是物理的、暴力的、欲望競逐共同留下的痕跡,也是精神、情感與身體多重創傷的證明,這些印記比鈾本身的半衰期更久長,只要人類的記憶沒有被沖洗掉,那些光影就會以各式各樣的理解被承接與再敘述。

▉讓文本重生:從「物件」到「事件」的方法

戰爭招致殺戮,但殺戮不必然只以戰爭的形式發生,若殺戮最終的效應可以讓多數的人沈默與臣服,甚至扭曲自我與集體記憶,那當然是威權體制所要的結果。但歷史終究會證明,也不斷地在重演這樣的劇情,為了統治與維穩一部國家機器而引來的殺戮,勢必會付出代價,因為,總是有人記得,至少,文學不會輕易放過。

由小說家胡淑雯與童偉格主編的《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正是一次最佳的展演與證明,那曾經讓許多人苦痛與暗啞的白恐歲月,不同年代、世代、性別、族群、地域的作者,都以小說這個載體,持續發聲,留下見證。編選者在編序與四冊選本各自的導讀中,清楚說明了他們為何以這樣的架構,重組了這批文本,也解釋了每一卷所著重的議題與問題為何,甚至也交待了因篇幅與版權等等原因,無法收錄其中的小說清單。每一種文學選集,本來就不可能窮盡收納所有相關的文本,若只是這樣的目標,大概也看不出編選者獨特的眼光與史識。在我看來,這個選本最為特別之處在於,兩位編選者是以策展的方法,將「文本」重新定位成有待閱讀者詮釋的物件,分類與分冊也是為了讓文本之間產生新的對話與共振效應,召喚出讀者更複雜的思索,視野因而擴大,意義不斷蔓延,進而在每一位閱讀者的認知地圖中長出更多可能連結的文本,如地下塊莖那樣的不斷滋生、勾連與存在。

這樣的企劃與企圖本身就是一個有別於以往文學選集的嘗試,成為一次值得討論的事件。以文學重新建構對台灣的想像與認識,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但因為《讓過去成為此刻》在轉型正義進入新階段的此時此地浮現,可以讓我們重新思索,文學是什麼?可以留住怎樣的記憶?或召喚出哪些威權體制試圖讓我們遺忘與價值錯亂的物事。

▉死亡的生產性

四卷選本裡,以卷一郭松棻的〈月印〉起始,卷四賴香吟的〈暮色將至〉壓後,在這兩個小說場景裡,都有關鍵角色死亡,以死亡始,以死亡終,這是巧合,還是剛好對應了白色恐怖的氣息?在那樣的年代裡,統治者不只是要取消我們做夢的能力,連做噩夢的權利都要剝奪。還好有不輕易妥協與遺忘的文學,銘刻了各種創傷,鋪排了理解這些創傷的路徑,啟動了死亡的生產性。

文本入選的考量若按照編者童偉格的說法,是一種「深沈而內省的詩學」,文本之間的順序並不以時間軸為排列,反而像是設計成每一個都能進入社會景觀與生命耗損現場的節點,隨機打開,感知文學與歷史交會的瞬間,這瞬間是小說的詩學引燃的,若要看到更深的黑暗,更揪心的細節,更遼闊的視野,你得自己去連結,去啟動文本的關聯,例如,郭松棻的〈月印〉除了引向胡淑雯在卷一的導讀所提及的〈驚婚〉之外,更會讓我想起〈草〉、〈雪盲〉、〈奔跑的母親〉,以及郭松棻因黑名單的身份背負著的憂鬱的精神史與種種書寫。

▉從文本與歷史的對準到文本之間的對位

選本的企圖固然想要跳脫過往編年史的模式,但編輯還是貼心地在每一卷本後編制了作品、歷史與文化事件的大事記,不至於讓初入白恐歷史與書寫的讀者們走入迷霧中。卷四「白色的賦格」所標舉的命題與選入的文本,是這次兩位編者的越界嘗試,象徵著鄉土文學重要旗手的黃春明與宋澤萊,分別是以〈蘋果的滋味〉與〈糴穀日記〉入陣,這在以往的學術認知,還未曾見過是被放在「白色恐怖」的分析框架中,不過,誠如編選者童偉格所說,這組作品是「關注遭權力系統,徵別為體系底層、或邊緣存在之人」,並且「這組對位關係,能簡要呈現『白色恐怖』做為主題,如何已從再現歷史現場,再更長程地延異、且更複雜地發展於臺灣小說書寫中。」這似乎是個很有說服力的理由。

換言之,編者想要藉由這冊作品的集結,擴大我們對白色恐怖涉入生活孔隙、形構社會運作紋理的認知視野,若此邏輯再繼續推演,仿照薩依德在《文化與帝國主義》所示範的那樣,恐怕我們該對位閱讀的文本們,還得涉及依附在黨國體制所生產的那些文化霸權與幽靈,至今依舊漂浮在我們周遭的保守幽靈,畢竟這些都是一體之多面。

▉在希望與恐懼之間

經驗把自己層層摺疊,透過希望或恐懼的指示物往前或往後訴說自身,並藉由語言起始處的隱喻,不斷比較異與同、大與小、近與遠。因此,趨近某一特定經驗時刻的行動,同時牽涉到仔細綿密的查檢(貼近)與進行連結的能力(距離)。書寫動作像是一只羽毛球:一再地趨近、後退;反覆地貼靠、拉開。

—John Berger,〈說故事的人〉

John Berger無論是用哪一種文體在書寫,都在回應著「讓過去成為此刻」這樣的命題。意義是否當下開啓,或是一如往常的遮蔽,都涉及閱讀主體的自省意識與召喚歷史的能力。讓此刻替過去發聲,是我們重讀這四卷白色恐怖小說選可以引發的倫理承擔,那不只是恐懼的總和,更是希望的指向,這可能也是這套白色恐怖小說選最重要的意義所在,讓問題感與疼痛感帶著我們重讀這些小說,讓閱讀這樣安靜與個別的行為成為持續發生的事件。

bai_se_kong_bu_xiao_shuo_xuan_w250.png 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 套書
作者:郭松棻等 
出版:春山出版  
定價:146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簡義明(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
2020-02-26 18:00
OB短評》#235 情牽意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羅浮宮的貓(原色版)

Les chats du Louvre
漫畫:松本大洋,馬世儀譯,大塊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設  

羅浮宮的貓(彩色版)

Les chats du Louvre
漫畫:松本大洋,上色:伊莎貝爾.梅蕾特(Isabelle Merlet),馬世儀譯,大辣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萌貓探索羅浮宮,還聽得見名作的聲音,情急潛入畫,落地細無聲。松本每次出手,都會把自己的邊界推得更遠些,這次遊走於奇幻和童話之間,原色版灰階細緻,走日漫簡約風;著色版青紫迷離,有歐漫的大氣,教人不知從何選起,真是罪惡。【原色版:內容簡介】【彩色版:內容簡介

那貓那人那城

朱天心著,印刻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批   思   議   文   樂  
老靈魂為讀者先老,卻不改始終如一的堅持。深情在睫、孤意在眉。朱天心不眨地睜大眼,看貓、看人、看城,也看自己。【內容簡介

小小的地方

小さな場所
東山彰良著,王蘊潔譯,尖端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樂  
以西門町為背景,本書創造出一條紋身街,骨子裡仍是日式輕小說以特定場域聚集眾生群像的公式,獨特之處在於放入多樣台灣在地元素。儘管描繪台灣歷史脈絡與現實不那麼精確,日台混血的駁雜異質仍為敘事增添了活力。【內容簡介

在你背後

너의 뒤에서
漫畫:野原KURO,陳雨汝譯,逗點文創結社,25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不仰賴性別多元的風潮,只是回到人與人相處而觸動的種種可能。本書讓性別不是理論或信仰,而是實踐與經驗。【內容簡介

在夢中

Room to Dream
大衛.林區(David Lynch)、克莉絲汀娜.麥坎娜(Kristine McKenna)著,但唐謨譯,時報出版,8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獨  
大衛林區的傳記本身就是另一部他的電影,又像是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走進歷史細節、成長、交遊與一切的隨想與發生。【內容簡介

終結失業,還是窮忙一場?

擺脫了打卡人生,我們為何仍感焦慮,還得承擔更多風險
Gigged: The End of the Job and the Future of Work
莎拉.柯斯勒(Sarah Kessler)著,林錦慧譯,莊謹銘繪,寶鼎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中文書名糊糊的,不知賣什麼藥,原文標題《打零工》倒是鏗鏘響亮,很有迫切性。從獨立接案到美食外送,是當代最in的議題,作者的舉例分析也深入簡出,頗能讓人秒懂現象背後的複雜性。零工經濟方興未艾,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這本初探觀察即使不是求生寶典,也是護身符了。【內容簡介

遊牧人生

是四海為家,還是無家可歸?全球金融海嘯後的新生活形態,「以車為家」的銀髮打工客,美國地下經濟最年長的新免洗勞工
Nomadland: Surviving Americ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潔西卡.布魯德(Jessica Bruder)著,高子梅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以車為家,在廣袤土地上疾駛是美國自由神話的一部分,作者採訪卻挖掘出瀟灑態度下的陰暗面,發現原為專業人士的遊牧族,如今邊打工邊遊盪,常淪為約聘低薪工作的受害者,凸顯出高度資本主義剝削人力的殘酷,也強調了個人意志與之對抗的掙扎,論述豐富且具深度。
美國社會貧富差距驚人,在高度市場化規則下,一遇到景氣風險,許多人便陷入無家可歸的窘境,本書為理解美國社會陰暗側面的重要入口。【內容簡介

合作住宅指南

用自決、永續、共居開啟生活新提案
CoHousing Cultures: Handbook for Self-Organized, Community-Oriented and Sustainable Housing
麥可.拉馮德(Michael Lafond)編著,賴彥如譯,行人文化實驗室,32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合作住宅其實是進化版的人民公社,一棟住宅裡住了各個年齡層,各自營生,又能相互關照,等於是重新選擇家族的概念。雖然這是柏林的案例,社會條件不盡相同,卻頗有參照價值。人到底是社會性動物,對很想或只能跟別人住在一起的獨居人口而言,這也許是個解方。【內容簡介

神國日本荒謬的愛國技法

一切都是為了勝利!文宣與雜誌如何為戰爭服務?大東亞戰爭下日本的真實生活
「愛国」の技法:神国日本の愛のかたち
早川忠典著,鳳氣至純平、許倍榕譯,遠足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從現在遠目3/4世紀前,二次大戰時期的日本國家總動員,這些看似荒謬的宣傳,提醒當代讀者的不是那些人們缺乏獨立判斷的能力,而是身體與意識如何緊密相連,形構出一切的理所當然。【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