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50 陪孩子跨越隔閡,在理解中接納

怪咖動物偵探

城市野住客事件簿
文、圖:黃一峯,三采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
好一本圖文俱佳,讀來輕巧逗趣的本土自然觀察創作。本書最難得之處是,書中介紹的鳥類、哺乳類、爬蟲類以及外來種,都是你我這款「城市人」無需出遠門,在附近公園小池、馬路邊草地、窗外枝頭上便可觀察或聽聞到的熟悉小身影,讀者得以從自己最熟悉的居家周邊為起點,一步步探索,親近自然生態。作者一手包辦文字、繪畫和攝影,集自然書寫與藝術創作功力於一身,親和又不失深度,聚焦且不冗雜,加上用心的美術編輯,整體表現亮眼。【內容簡介

許願樹

Wishtree
凱瑟琳.艾波蓋特(Katherine Applegate)著,查理斯.聖多索(Charles Santoso)繪,黃筱茵譯,小麥田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適讀年齡:小學高年級、國中
一株名為「紅」的許願樹,已經挺立兩百多年了,好幾代居民都曾將心中的願望託付傾訴予它。而現在,它歷盡風霜的軀幹上,被狠狠刻上了「Leave」字眼,那是針對穆斯林新住戶的仇視警告。不同移民族群間的誤解與敵意,讓社區生活陷入前所未見的騷動風波,而「紅」也面臨了被砍掉的命運……
本書讓樹打破沉默說話,娓娓道來自己的身世,有超越人類肉身的豁達自在,也有俯視世代落盡的通曉清明。作者以創新的敘事手法,訴說一個關於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文化背景殊異的族群如何跨越隔閡,以善意理解接納彼此的故事。化沉重為輕巧,深刻中見細膩,流暢溫暖的文字直觸內心,是一本充滿文學溫柔力量的小說,讀完後有著濃烈的感動與省思,迴盪不已。【內容簡介

我的海盜父親

Mio padre il grande pirata
文:大衛.卡利(Davide Calì),圖:莫里左.葛雷羅 (Maurizio A. C. Quarello),柯倩華譯,大塊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國中、高中職
感傷中帶著溫暖,同時緬懷歷史的動人之作。長大成人的男孩回憶他與父親間的往事,曾經,他堅信父親是一名英勇冒險的海盜,父親口中那些傳奇事蹟與水手同伴,他雖未親眼見過,卻在腦海裡反覆懷想並傾慕著,直到9歲那年,父親發生了意外……
謊言在男孩與父親之間架起一道冰冷難解的牆,同時顯露了當時多少義大利人因為窮苦所迫,不得不離鄉背井拋家棄子,在危險封閉的礦坑裡搏命,以不存在的美好想像,來彌補身不由已的困頓痛苦。大衛・卡利從史實中擷取靈感片段,寫就這篇動人的親子故事,文字流暢真摯,莫里左.葛雷羅筆下的細膩素描與多變構圖,更為故事人情勾勒出極具渲染的心理波折與時空氛圍,圖文搭配天衣無縫。【內容簡介

城市裡的小訪客

Small in the City
文、圖:席尼.史密斯(Sydney Smith),宋珮譯,拾光工作室,36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低年級
一場詩意的城市漫遊,一段扣人心弦的追尋探索。小男孩獨自穿梭在漫天飛雪的街道巷弄,慢慢從人潮喧囂走入寂曠靜默,他在找著什麼呢?那聽來似喃喃獨白卻又語重深長的絮語,是在對心愛的誰訴說呢?一直看到最末頁,我們才恍然大悟並也紅了眼眶,那如影隨形的冰凍與懸念隨著電影似的流動畫面,逐漸被消融、化解,迎來了慰藉與溫暖。
席尼・史密斯是近年來備受矚目的創作者,《路邊的小花》、《白貓與修道士》以及得到英國凱特格林威大獎的《我家在海邊》等作品皆令人目光為之一亮。《城市裡的小訪客》是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佈局縝密且充滿層次的圖像敘事,帶有水墨畫風格,線條與光影鋪陳出文學氛圍的獨特筆觸,在在展現出他極具個人魅力的創作才華。【內容簡介

cheng_shi_li_de_xiao_fang_ke_-6w1000.jpg


cheng_shi_li_de_xiao_fang_ke_w1000.jpg

《城市裡的小訪客》內頁(拾光工作室提供)

夏天的早晨

なつの あさ
文、圖:谷內鋼太,游珮芸譯,步步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
繪本大師谷內鋼太以純粹且不凡的畫筆,回望童年最美麗的時光,即使作品問世距今已近半世紀,小男孩奮力踩著腳踏車,劃破靜謐,頂著草帽獨坐山丘,等待蒸氣火車駛來的身影,依然那樣地殷殷狂熱,那樣地卯足全勁,那樣地心滿意足享受著。
清亮的天空,綠意的山原,穩厚色調與大量留白交織而成的畫面,彷彿發著光,無聲卻充滿雀躍。長鏡頭視角一路追隨著男孩,看不見他的細部表情只能望見背影,卻與之起伏地一致呼吸,同感自在悸動。最美好的童年一瞬,凝止於書頁之間,不論年齡老少,讀了都心醉難忘。【內容簡介

今天,我們來說故事

走進故事小徑,創造一個故事
Story Path
文:凱特.貝克(Kate Baker),圖:馬達琳娜.馬杜索(Madalena Matoso),林怡安譯,時報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
有趣且創意十足的新型態繪本!循著書中指示,每翻一頁,讀者都可以自己決定要轉哪個彎、走哪條路、扮演哪個人物、遭遇何種冒險劇情,並且描敘角色當下的模樣、情緒、對話、速度……據說有超過3兆個故事組合,肯定能讓孩子過足「說書人」癮頭!
作者以顛覆想像的視覺圖像,設計精巧、埋伏奇趣的布局,讓孩子輕鬆無壓力,玩起一次又一次的口語敘事或寫作練習。每「說」完一次書,完成一個新的故事,都是經歷了起承轉合、對比、鋪陳等種種文學技巧的練習,成就感十足。【內容簡介

黑色的豬

Edgar
文、圖:亞藍.梅(Alan Mets),尉遲秀譯,青林文化,280元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低年級
小豬艾加想交朋友,卻吃了閉門羹,因為他身上的顏色跟大家不一樣,大家都是粉紅豬,只有他是隻黑豬!艾加嘗試用蛋糕討好豬群,或乾脆把自己塗成粉紅色,但這些都不是長久之計。一場大雨落下,令人吃驚的事情發生了,一隻隻小豬原色畢露,有藍色、綠色也有黃色,原來大家都在假裝,原來不一樣也沒關係。
輕巧幽默的寓言故事,圖像色彩鮮明俐落,以幼兒能懂的方式,探討當自我意識與群體關係產生衝突時,是該改變自己順應主流價值?還是堅持自己的獨特性,同時接納人我之間的差異?五顏六色的小豬迎來繽紛歡樂結局,鼓勵孩子勇敢做自己、愛自己。【內容簡介

聖母峰

Everest
文:桑格瑪.法蘭西絲(Sangma Francis),圖:豐風(Lisk Feng),鄒嘉容譯,小天下,65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中、高年級-國中
一本令人驚嘆臣服,兼備完整資料與藝術美感,有風格、意境,還很有意思的知識書。關於世界最高峰的種種神祕面紗:不同海拔的自然與人文風貌、亙古動人的美麗傳說、人類成功或失敗登頂的愛憎歷史,以及聖母峰的變與不變……書中全部一網打盡,看了真的意猶未盡。
能把一個看似微觀的主題,做到層次豐富且詳實易讀,實在不容易。大器優美的版面編排,立體細緻的個性繪圖,也讓這本書跳脫以往傳統圖鑑式的套路,展現出不一樣的創意與誠意。聖母峰不再遙不可及,知識書也可以如此可親。【內容簡介

sheng_mu_feng_nei_wen_1.jpg


sheng_mu_feng_nei_wen_2.jpg

《聖母峰》內頁(小天下提供)

現代建築之父 柯比意

Corbu Comme le Corbusier
文、圖:法蘭辛那.布榭(Francine Bouchet)、米雪兒.柯恩(Michel Cohen)、米歇.拉比(Michel Raby),林幸萩譯,小典藏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學齡前-小學中年級
向孩子介紹建築大師柯比意,而且是學齡前的孩子,會不會太深奧了?在這本傳記繪本裡,我們見識到作者強大的創作功力,把艱澀抽象的名詞、內涵、概念,徹底地融會貫通,轉化為兼具視覺感受與淺顯趣味的圖像語言。紙頁上那些優美的光線、色彩、比例、構圖,無一不是柯比意,相信孩子一定能懂的!父母不妨帶著書走出門,與孩子一起對照觀察身邊的建築市景,肯定會有更多的討論及發現。【內容簡介

祕密計畫

The Secret Project
文:喬納.溫特(Jonah Winter),圖:貞娜.溫特(Jeanette Winter),幸佳慧譯,親子天下,320元
推薦原因: 知   圖 
適讀年齡:小學低、中年級
本書描繪了「第一顆原子彈」是如何「被誕生」的故事,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進行祕密研究,那個人類史上重要發明,卻也造成大規模摧毀的發明。深沉且震撼的戰爭議題,或許跟一般繪本口味十分不同,但創作者以溫柔淺白的文字,及鮮明簡致的構圖,揉掉灰暗與沉重氣味,找到一個與生活經驗連結的適當切入點,引領孩子直視、理解過往,並進一步開啟思索:人類紛爭及毀滅性武器仍存在的今日,身為地球公民一份子的我們,如何避免悲劇重演,還能再多做些什麼?【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 唐鳳:書和新內容媒介載體不是競爭,可以在同一個光譜

講題:資訊科技與閱讀的未來
講者:唐鳳(行政院數位政委)

2019 Openbook 好書獎暖身系列講座第二場,請到行政院數位政委唐鳳分享關於科技與閱讀的想法。講座以線上問答的方式進行,讓現場與會者以匿名的方式留言提問問題,得到越多讚的問題越有機會得到回答。


01w640_0.jpg

講座觀眾在Slido.com平台上踴躍發表提問

唐鳳是台灣第一位數位政委,也是 g0v 零時政府核心成員,長期投入各種公共事務和網際網路公益事業。求知慾彷彿沒有盡頭的她,擁有深厚的藝文底蘊,在她身上可以看見科技與人文的和諧共處。與會者提問踴躍,不同面向的問題紛紛出籠,關於閱讀、科技、生活、人生,數位政委的一天在做什麼、如何打擊假訊息、平常都玩什麼遊戲等等,一共有近40個提問,唐鳳快速地回答了十多個問題。她的語速飛快,條理清晰,回應機智幽默,讓台下與會者不時會心一笑。詼諧且誠懇,從親身經驗出發,溫柔而輕鬆地一一解答各個不同領域的問題。以下為本場講座精華摘要。

更直接了解作者的可能性

Q1: AI、深度學習、VR、AR,這些未來的科技,會和閱讀有怎樣結合的可能?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慧)不是未來的科技,它是很古老的科技,有自動化開始就有AI,所以AI和我們在一起有40年了,也有一說是三十幾年,但總之是時間非常久的科技。我將AI理解為「Assistant Intelligence」,輔助式的科技。太冗太麻煩、或者結構太簡單讓人沒有主觀的成就感,AI的目的就是把這些環節自動化。AI和閱讀的結合相當多,例如recommendation engine(推薦引擎),你在 Amazon買了一本書,底下就會有推薦你要不要看另一本書;你如果不理它,它就繼續問你要不要寫書評;你如果寫了書評,它就會告訴你喔和你有相同想法的人很多,你要不要加入這個閱讀圈。在Amazon逃不過AI,就是利用AI來分析你的閱讀習慣。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就是不預先預設一個類型,而是從大家實際看過的電影、書,去找到那個feature(特徵)。大家想要的有時候是一種感覺、一種fu,可以透過分析大量的觀影習慣、閱讀習慣去找到那種fu,之後再有那種fu的電影或文本就知道要推薦給你。這也不是未來的事情,在用Netflix、Amazon時,是每天都有的事情。

02w1000.jpg

而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AR(Augmented Reality,擴增實境)現在也是日常了,只是和閱讀還是兩回事。我最常用到的時候是我無法去一個很遠的地方演講,例如聯合國啦,那我就找一個可以替代我的機器人,機器人上面放一個360,我一戴上VR,就有種觀落陰的感覺(笑),我人就到了西班牙。讓在場的人覺得我是共同在場、而不是碰巧在場,不是監視大家,而是和大家共同凝視的感覺。

這要怎麼和閱讀發生關係呢?有了VR、AR,你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把你的感受分享給共同在場的人,如果我因為去跳傘寫了一首詩,我就可以很容易地在詩旁邊附上一個QR code之類的,這樣就可以知道我是如何在第一手經驗去形塑那個感覺。不過這樣馬上切換到作者的第一視角,是會讓閱讀變得更適合人和人之間的溝通,因為你變得和作者比較有話聊;還是拘限想像空間,像我看完《魔戒》的英文版,就不太想看翻譯版、也不太想看電影,這就要看每個人的學習狀態,和觀賞文藝作品的狀態的不同。但至少有這樣的選項,對於瞭解作者到底在做什麼還挺有幫助的。

沒筆不看書,睡眠時間也徵收來「閱讀」

Q2:身為讀者有沒有任何習慣或觀察?這些是如何影響到您日常的思考與呈現?

01w1000.jpg我的讀書的方法現在九成五都是在這台 ipad pro,用這台的好處就是有筆(數位筆)可以用,其實我在沒有筆可以用的時候是不會用電子設備看書的。為什麼有筆可以用對我來說很重要?就是我在看書時,很習慣自己畫一些筆記、畫一些圖,就是doodle(塗鴉)。我發現我這樣記下重點的過程,即使很潦草,可能連我自己都看不懂,但這個過程可以很快地幫助我吸收書中要傳達的概念。

如果我沒有這樣做,比如說我聽一個演講,一邊在打逐字稿,這樣我反而不太知道這個演講者在講什麼,因為我沒有經過再吸收消化的過程。如果我很有時間的話,我就會去翻譯,因為翻譯是我的興趣,翻譯的時候會很細地去閱讀,只是每本書不一定都會有那個時間和興趣,但至少可以摘要式的翻譯。這就是為什麼我在看書時都一定會配一支筆,這也影響到我日常的思考和呈現,我常常一醒來如果有做什麼夢,也會快點把夢中的隻字片語或圖境記下來。

這也影響到我工作時,我會把聽別人說話時的筆記,隨手投影到一個螢幕上。如果在場的朋友們有不同的立場,我這樣畫一畫,就會發現原來不同的立場可以放在同一個螢幕上、不同的立場有共同的價值。其實不是真的有共同的價值,但寫在同一個螢幕上就像有共同的價值一樣,像在拼拼圖。我覺得這對我的閱讀是挺有幫助的,閱讀時也在做一個匯入、一個import的工作。

但如果我沒有筆的時候,我的閱讀習慣就是另外一種。好比有人給我一本紙本書、一份pdf檔,就可以看到我一頁用0.2秒的時間,像掃描機一樣,在腦裡留下它的視覺訊號,但完全不在腦海中唸出來。如果不在腦海裡唸出來,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很快,但是看完和沒有看是一樣的。我這樣看完之後,就會稍微休息一下,泡個茶,閉上眼睛,然後那些圖片就會浮現在腦海,有領略到什麼我再拿筆記下來。

如果我明天要開會,有個400頁的文件要看,我會在睡前把400頁都翻過,然後就去睡覺,醒來的時候,欸看完了,非常的省力氣,就是徵收自己的睡眠時間來理解大量的參考資料。如果是400頁以上,我就得加班,睡9個小時、10個小時,才會醒得過來。這就是我的閱讀習慣,並不是要推薦給大家,完全是個人經驗的分享。

▉短小的哲學詩歌,隨時提醒自己不孤單

Q3:深厚的人文訓練是否影響了您關於資訊、群眾工作的思考?能否與現場讀者分享您喜愛的一位作家。並向讀者分享一本您的年度好書。


live_in_dublin_leonard_cohen.jpg

歌曲〈Come Healing〉收錄於專輯《Old Ideas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很喜歡一位詩人,只是他碰巧也會寫歌唱歌,就是Leonard Cohen(李歐納·柯恩)。 Leonard Cohen 有很多詩我很喜歡,我就自己把它翻譯成中文,像〈Come Healing〉。我覺得他的靈性很純,不太摻雜什麼應用性的雜質,像是〈Come Healing〉 有一段是:

O longing of the branches to lift the little bud, O longing of the arteries to purify the blood. 

我是把它翻譯成「枝枒的渴望是把嫩芽提拔,動脈的渴望是把血液淨化。」

如果你正在緩緩地處理某件事情,或者是很激烈的馬上就要開始一個群眾運動,但想到這首詩,一下子可以提升到植物和動物的兩種境界,這樣想的話就不會被一時一地的東西困住。所謂道法自然,這樣就不會覺得很孤單或這件事情好像沒發生過。當你在從事資訊、群眾工作的時候,其實你腦中放得下文學作品的頻寬沒有很寬了,但是像這樣很短的、推文般的兩三句話絕對是放得下的。只要提醒自己一下,就可以在心中創造出一個空間來,像這樣短的、哲學式的、不帶一時一地應用的,比較能融入到日常生活。當然如果你有一大段時間,才能去看比較需要融入到作者世界的作品。

radical_markets.jpg

我可以分享一本最近看的書,是Eric A. Posner和E. Glen Weyl的《Radical Markets》,我覺得這本書蠻不錯的。我被這本書感召到和這本書的其中一位作者創業去了,所以我現在是RadicalxChange「基進改變基金會」的一員。基進改變基金會的宗旨就是去推廣《Radical Markets》裡面的很多思想。

▉人生智慧當然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

Q4:未來科技的發展是否會讓文字工作者被取代呢?還是會使文字工作者更有價值?

文字工作者不會被取代,但文字工作中很多部分可能被自動化。作為一個翻譯者,不論你用什麼價值或主張,比如說「信達雅」,「信」就是指你沒有翻錯,其實這是我覺得最無聊的部分,但也不代表你可以隨便翻錯。當時為什麼做萌典(打一個中文進去,它就會告訴你這個字在客家話、法文、英文、德文該如何翻譯等等),就是因為我想要快速又不要犯錯,才寫了這個對自己很有用、希望對大家也很有用的作品。如果你今天要翻譯的是一個操作手冊,現在機器翻譯的真的比人翻譯得快,而且可能還比較少錯誤,因為真的是很枯燥的東西,人一不小心就可能翻錯。

所以我大部分的翻譯工作就是融入在地化的語境,看起來讓人比較舒服,這就是創作工作,兩個譯者來弄絕對不一樣。這就是屬於人生智慧的部分,人生智慧當然不會被人工智慧取代。據我所知,很多文字工作者也很高興有小幫手可以用,但要注意的是你的想像力不要被字典侷限。而要試著讓譯文融入語境,則是比較像文化工作而不是文字工作了,這部分我覺得是越來越有價值。


omid-armin-av3c3oj9hzm-unsplash.jpg

(取自Unsplash

我之前在蘋果siri的team擔任了大概6年的consultant(顧問),這個team常常雇用詩人,要求有幾年詩學的創作經驗。這是很重要的,尤其siri現在在HomePod、AirPods的應用,它真的只有你短短幾秒鐘的注意力,它要言簡意賅地告訴你它的內在狀態、有道理地進入下一個詢問,若它覺得你對它出言不遜時,它還要緩和氣氛,這些都是非常困難的。

越是每個人做起來不一樣的事情,越不會被取代,越會更有價值;越是每個人做起來都一樣,只有0到100分和速度的差別的,就越容易遭到自動化。

▉不是競爭,都可以在同一個光譜上


Q5:書該如何和新的內容媒介、載體(如Netflix、遊戲)有合作的可能或競爭?

其實我是覺得沒有什麼競爭嘛,現在會去選書這樣一種形式去靜下心來和它對話的,很明確就是有閱讀習慣的朋友們。所以一天的時間內,我不會讓閱讀、看Netflix和玩遊戲的時間競爭,因為需要的心理狀態就不一樣。我會很高興看到一本很棒的書被改編成電影或遊戲,或者一齣我很喜歡的舞台劇出了一本書紀錄如何製作,就可以和它相處更久一點。

我覺得這是一個光譜,當你要傳達一個意念時,你可以用不同的互動性、耐久性來在光譜上選擇媒材去呈現,這樣就天生的有一個合作的可能性,不管在哪一個心理狀態,都可以回到那一個世界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例如你在用電子書,很多電子書在平板上或閱讀器上會喬裝成一般可以翻頁的書,但你讀一讀快要撐不住時,就可以進入互動體驗轉換一下心情,就不會離開那本書,所以這是一個很實際地合作的可能性。

***

唐鳳的分享讓我們更確切地得知,自動化的科技與人類豐富的心靈共處,絕不是難題。她肯定地說出「越是每個人做起來不一樣的事情,越不會被取代」,更是對正茫然迷惘的心靈的無限鼓勵。

he_zhao_w1000_0.jpg

完整演講內容,請觀賞以下影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香港火焰之夏:沒有面容的Be Water抗爭

你們既然來了,看見了,知道了,而且你們年輕,你們可以依你們的理想來創造美麗的新世界。

——西西《我城》

每一個關心香港反送中運動的人,都曾經問過、想過的問題——抗爭將會如何結束,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張炳玲的回答:「這場抗爭會走到哪裡,沒有人知道。」

正因這場抗爭沒有面孔、無大台、主張「Be water」,在極權政府的高牆面前,這股水勢始終維持著堅韌的動能,正是港人的回答。

▇2014年就有2047年問題

2014年6月,中國國務院首次針對香港一國兩制問題,發布《「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強調「中央政府對香港擁有全面管治權。」形同宣告港人自治的破滅。

張炳玲開講前,季風帶文化總編輯鄺健銘談及此事的影響,以及分析從1980年代起香港社會疑共乃至反共情緒如何令中國「一國兩制」治港策略變得脆弱。這為理解2019年反送中運動提供了香港歷史骨架,有助望向未來。

「中國大陸不會放過香港,這是毫無疑問的。」張炳玲談到中國處理香港問題的高原則是領土完整性及絕對回歸中國政治主導,「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可能是香港人經常都聽得到了申明。」政治之外,香港也是匯聚中國現金流轉的重地及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人對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的理解與中國大陸的理解愈走愈遠,只要說『自決』,不論中國中央、香港政府及建制派也會懷疑是『港獨』。『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那條線已經畫得越來越死。這對年輕一代思考未來時,感到絕望。」


img_4342.jpg

張炳玲(季風帶提供)

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承諾續漸破滅,中國強硬介入香港的政治及管治空間。張炳玲舉例說明,以香港特首的產生、立法會的組成兩方面來陳述。香港人口700多萬,只有1200個選委來選出特首,「上屆(2012年)梁振英得到689選委票;今回(2017年)林鄭月娥拿了777張票,就能當上特首,香港700多萬人沒有選票選特首。」張炳玲更直言,「從1997年首任特首董建華開始,基本上都是中國大陸欽點後經過極小圈子選委程序而選出的。」

現今香港立法會70個議席,地區直選及功能組別議員各佔35席。張炳玲解釋立法會的結構,「70位立法會議員分兩大部分,一個部分是功能組別,只一半是民選的,民選中一般是六四比例,即是六成是泛民主派另四成是建制派,所以泛民主派議員在不公平選舉制度下只是少數。今屆立法會選擇結果,40位建制派,29泛民主派;後來因為宣誓風波,6名泛民主派被當局DQ(disqualified,即取消議員資格)。泛民主派議員在立法會幾乎無法產生關以投票為基礎的影響力。民主空間越來越窄,令市民又忿怒又絕望。」張炳玲說。高度自治、港人治港成了「失效」的承諾。香港人在民主狹縫中失去對前景的信心。

「50年不變」之中國治港原則將在2047年到期,不過,當下香港呼吸自由空氣的咽喉已被緊握。

張炳玲說,「當年所說的50年不變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香港會等中國50年,相信那時大陸已經在自由、民主,經濟及體制完善化,大家都分享了共同的世界觀及價值觀,但現在两地情況的距離愈來愈遙遠,從前美好的想像沒有出現。」張炳玲以中國對待新疆問題及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為例,展說了中國的民主及人權觀遠遠與香港的普世價值拉得很遠的距離。張炳玲說:「以愛心之名強迫伊斯蘭教信徒食豬肉及拆毀基督教堂十字架等都証明中國不斷收縮宗教自由……」

從香港的政治空間緊縮的事實到中國對待異見份子及收緊宗教自己、言論自由等,曾經對香港的承諾變得極權的控制,這讓90後,甚至回歸後的新一代不得不為未來擔心,也同時強烈感受50年倒數的迫切,2047年問題已成為年輕人普遍的焦慮,也讓反送中運動參與者年輕化。


1101zhou_zi_le_zhui_si_hui_2-007xkuan_1200.jpg

2019/11/04疑似遭到警方暴力而墮樓重傷的科大學生周梓樂,傷重不治。11/09民眾舉辦追思會,現場高舉「周同學我們會代你走下去」、「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及「譴責警察」的標語,並要求對周梓樂之死進行全面且獨立的調查。(取自flickr,Studio Incendo攝)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李立峯團隊的民調,民陣發起6月9日第3次遊行,30歲以下青年佔所有參與者的44.5%,其中22歲或以下佔26.3%,6月21日參與包圍警總的群眾更有91.7%是青年(22歲或以下佔63.9%)。

「反送中運動的深層是為了未來的抗爭。『送中』本身就是一個警號。」幾乎場場抗爭都到現場採訪觀察的張炳玲,引述了一位香港年輕人的說法,「2047年時,林鄭月娥90多歲,我才40幾歲,正值壯年,我生活要怎麼過?」、「我用生命去換未來,可能不是我的未來是更年小的未來。」張炳玲曾經在採訪觀察的時候讀到年輕抗爭者的遺書。

▇這道城市的傷痕,人人都有

儘管不是首例,但外界仍然好奇,一場沒有面孔、無大台的運動何以發揮到極致。張炳玲說:「當代是人類心靈的重要轉向,反物質精神主義,個體開始思考identity(身分),不像父母那一代,覺得自己是小小螺絲釘,必需配合整體式運作;21世紀的全球跨國界化的趨勢下,每一個個體是可以發動任何抗爭或者運動的重要部分或者點燈人,在全球化下的個體,獨立而具身分,在大環境中的全球化卻不失個體獨特性」。張炳玲補充說:個人身份及意志的覺醒,加上分享共同的普世價值,就會如水般滙流成海的浩瀚,支配我們的,是普世價值,人權、自由、民主而不是大台或者領袖。

今次香港反送中抗爭從個人意志匯聚為群眾力量再約定6個共同信念或者守則-不分化、不篤灰(告密)、不割蓆(切割)」、Be water、 Be humble、Be wise。透過靈活而自發的分工,組織起抗爭堅韌的運作,彼此互稱手足。張炳玲說,律師去探視被逮捕的抗爭者時,「很多人第一句話都是『是不是很多手足都被抓了?』『其他人有沒有受傷?』」張炳玲說,「為了這塊土地,把自己都忘了。」


04-002xkuan_1200.jpg

2019/11/12港警圍攻中大校園,學生群起激烈抵抗。(取自flickr,Studio Incendo攝)

警察使用過分暴力、與黑社會勾結的畫面屢見不鮮,卻幾乎屬於受包庇,市民及媒體無法監察,擁有公權力的不約束其失控行為及濫捕,甚至隱藏警察號碼並不出示警員委任証,市民無從投訴。香港警察破壞近175年來建立的美好形象,視國際慣例為無物,但林鄭月娥、中聯辦、中國卻反民意稱許港警「制暴止亂」手段。第一個拿槍指向市民的港警被中國中央邀去了十月一日國慶,風頭甚至超過林鄭月娥。張炳玲說,「這樣不受監察的暴力正一步一步把港警推往成魔。」

警察經常失控,面對非抗爭中的市民街坊、室內地鐵站、密集民居等,他們都會毫無節制地發射催淚彈。他們也濫捕年輕抗爭者(最年輕是12歲),濫用暴力的情況同樣加遽。從現場可見,就警察算制服了抗爭者,他們也要用額外暴力進一步傷害被捕者。張炳玲說:「暴力只會助長暴力。抗爭者也加強抗爭力度,從開始用口罩到改用防毒面罩;從用背囊扺擋警棍到用游泳浮板及網球拍接布袋彈、橡膠子彈及催淚彈……但最後用身體迎接真子彈……年輕人及香港人今個夏天經歷了催淚彈4800+枚/橡膠子彈1700+枚/海綿彈600+枚/布袋彈370+枚;被捕2595人,年齡由12-83歲;這個夏天香港人是這樣補練出來的。」鏡頭下濫暴的警察仍無一人被起訴,但抗爭者卻已背負沉重的代價。「一些抗爭者被起訴暴動罪,暴動罪最高判刑是10年。他們付出的是人生的黄金歲月甚至性命。」

10月2日,一名18歲高中生中實彈,警察沒有即時救治受槍傷的這位高中生,旁邊的另一位抗爭者雖然沒有被捕,卻撲向警察,目的是想警察注意有少年人受槍傷,叫他們救治他,當時警察任由傷者倒地呼救長達3分鐘。最後撲向警察,以身救手足的被捕了,他是正在攻讀博士的學生。

少年人送醫院後,發現子彈嵌在離他心臟左邊3公分。國際對開槍有慣例,不打頭向下打,目的不是要殺人是停止即時進攻力,今次警察明顯沒有守國際慣例。

img_4377.jpg

張炳玲引用了香港詩人呂永佳以〈3cm〉為題的詩:

差一點他不可以求婚
不可以升上大學
不可以再和親人喝茶
不再有機會進入產房
差一點他不可以
和太太看着自己的孩子出生

差一點他不可以唱情歌
不可以看到黑色與白色
差一點他看不到自己的房子
會有一盞別緻的燈
淡黃色的光照暖每一個夜晚
差一點他不再有機會
看到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
聽到他叫一聲:爸爸

請你拿着一個5元港幣
看看這3cm的距離
把它緊貼在你的胸前
你便會看到這道城市的傷痕
人人都有

「夏天的火焰Summer in Fire,香港人醒覺了,醒了的人不願再睡,『反送中』抗爭揭露了不堪的政權及警權的真面目,也同時翻開了社會深層的不安與不公,最後抗爭會走到哪裡,現在沒有人知道,但,作為香港人及世界公民,普世價值是必須維護及實踐的責任與行動。當抗爭爆發,烏克蘭經驗及後的印尼與長期泰加等抗爭組成了一幅21世紀抗爭史的內容,香港至今已經堅持超過4個月,每幕抗爭都牽引起世界的關注,我們不是孤島,因為其實全世界都在抗爭,為建築一個屬於社會中每一個持份者的國度,享有尊重、人權、人道、民主及自由。

在漫天催淚煙的剎那,我看到背着遺的年輕人也看到不顧一切的救護自願者,及必要時會出手相助的普通市民,香港今次抗爭是『反物質精神』的動力去完善普世價值的國度,正因為這,牽動了世界。但,享受獨裁的當權者往往在人民覺醒後,愈加重鎮壓力,前面的日子肯定不易過。但,這不單是香港如此,世界很多角落都在抗爭暴政。」張炳玲說。

▇深入理解香港,季風帶文化推薦以下這些書籍:

rgqv6fe.jpg

  • 《港英時代—英國殖民管治術(增修版)》,出版:天窗出版社
  • 《 積極不干預:港英政府的中國通》,出版: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電影與新加坡—冷戰時代星港文化聯繫(1950-1965)》,出版:香港大學出版社
  • 《冷戰光影—地緣政治下的香港電影審查史(1945-1978) 》,出版:季風帶
  • 《殖民地美學》,出版:次文化堂(香港)
  • 《 有廁出租—政商共謀的殖民城市管治(1860-1920)》,出版:商務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