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東京的領空,為何美國說了算?評《非正常國家:透視美國對日本的支配結構》
台日兩國同處美、中兩大強權之間,但日本卻因為美日同盟獲得軍事保障,這使得部分台灣人對日本倍感羨慕。然而台日兩地對美日同盟的認知有所矛盾,事實上日本人對安保條約構成的美日同盟,有著深切不滿,其源自美日同盟給予的美軍特權、追隨美軍出兵海外的舉止,以及維護憲法第9條,不要再參與兵燹之事的和平渴望。
美日同盟對日本有深遠的影響。日本表面上雖是主權國家,但實際上處於美日同盟建構的「韓戰體制」陰影之下,缺乏對本國疆界空域、軍隊乃至人民權利性命的控制權,如同遭美軍軍事殖民的半主權國家。矢部宏治撰寫本書,即為揭露日本如何被「韓戰體制」扭曲成「非正常國家」。
▉未曾結束的韓戰
所謂「主權國家」具有明確的國境邊界,國家依據憲法,對國境內有明確、至高無上的掌控權力,藉此實行統治,其行政、立法、司法等權力不容挑戰。雖然日本1952年簽署《舊金山和約》,再次成為主權國家,但此一「國家正常化」是在美國允許下完成的表面正常化,私下日本仍由美國掌控。
這一切均源自1951年爆發的韓戰。韓戰使美國必須確保日本作為其戰爭協力者,成為後方安定的物資補給基地,並在必要時出動軍事人員協助戰事。為使日本徹底遵從美國的指揮,1951年簽訂的《美日安保條約》及行政協定,成為矢部口中扭曲戰後日本的根源:「韓戰體制」的開端。
![mei_ri_an_bao_tiao_yue_zheng_ben_w800.jpg](https://www.openbook.org.tw/sites/default/files/u7256/mei_ri_an_bao_tiao_yue_zheng_ben_w800.jpg)
美國是善於運用法理建構行為正當性基礎的國度,其對戰後日本的重要文書、憲法乃至「韓戰體制」的設計均自法理著手,並在共謀的日本政客、官僚合作下,擘劃日本的未來。
根據《聯合國憲章》設計的《日本憲法》第9條,規定日本不得再持有武力,將安全託付聯合國部隊。然而《聯合國憲章》第43和106條規定,在聯合國部隊成立前,可委由常任理事國代理,美國藉此合理化美軍駐日,讓自身與美軍代替聯合國及其部隊駐紮在日本,亦可要求日本提供基地、兵源等軍事協助,繞過憲法第9條第1項的交戰權限制。
《安保條約》更讓美軍得以將日本全境作為作戰基地,可不受日本主權限制,自由進出日本國境,向周邊國家發動攻擊。美國與吉田茂首相在1954年更簽署讓渡自衛隊的「指揮權」密約。然而,將軍隊交給外國指揮,任憑他國軍隊不受限制地自由進出國境,絕非真正的主權國家敢為之事。
而以美軍與駐日公使、日本政府和官僚組成、1952年成立的「美日安全委員會」是美日事務的黑箱決策機關,其開會做成的決定與會議記錄既不須送交國會、公諸世人,無人知曉雙方簽訂哪些密約,美軍更可指揮日本官僚處理相關事務,成為無法制衡的太上政府。
此後,委員會通過了讓美國享有領事裁判權、罪犯讓渡權、基地權等各種協定,逐步完善化「韓戰體制」。而日本官僚系統更製作教材規範,教育後進官僚如何處理美日事務,如遇事情發生,美方會指揮日本官僚隱蔽事情,由美方自行處理。
這些權利都是憲法賦予主權國家且必須掌握的權力,但在「韓戰體制」下不僅遭讓渡美國,到了1959年,象徵主權的日本憲法更遭徹底架空,使日本的主權國家只剩形式,成為一個美軍與日本官僚共同統治的國度。
▉日本憲法並非至高無上
「韓戰體制」唯一一次遭逢的挑戰,也是使之徹底鞏固的事件,乃是1959年日本司法系統的挑戰。因美軍基地擴建糾紛引發了訴訟,當時東京地裁(地方法院)曾判處《安保條約》違憲。然而隔年安保條約將要換約,美國駐日大使立即與日本外務大臣和最高裁(最高法院)長官接觸,以確保條約不被判處違憲,並決定在最高裁一致推翻判決,鞏固條約的地位。
最高裁做出的判決就是「砂川裁判‧最高裁判決」。日本最高裁認定:《安保條約》是「重大政治問題」而不予解釋。司法權對此的退縮,形同將《安保條約》的法位階置於憲法之上,毀棄了憲法作為最高位階法律、主權象徵與保障人民權利的功能。作為一個法治國家,然而法治卻已然崩毀。
至此,日本憲法已遭架空,而美軍特權體制得以確立,成為日本最高統治者。日本政界也藉此牟利,藉由不斷擴大「重大政治問題」的解釋以閃避制衡,進行擴權。表面上恢復主權獨立的日本,實際上仍是個擁有協助美軍作戰的從屬體制,由美軍軍事殖民統治的半主權屬國。
此後雖然屢經換約、文字上有所修改,但是矢部指出這並不構成問題,因為美日之間有個「密約方程式」:
「不利的舊協定」=「表面工夫完善的新協定」+「密約」
密約方程式保障「韓戰體制」永遠延續,而在此一體制下,美日聯合委員會使日本政府與軍隊隨時聽從美國指揮,日本政府只能遵從。
▉冷戰結構與扈從體制
從韓戰開始,從早期知名的美軍隨意殺人的「吉拉德事件」所顯示的治外法權,日本首都、岩國、橫田乃至沖繩空域都受到美軍而非日本管制,到美國出兵伊拉克時日本必須派兵協助等,均顯示日本受到韓戰體制的束縛。
2015年,執政的自民黨安倍晉三政權更在美國施壓下,通過了「安保關連法(新安保法案)」,使自衛隊得以跨越《安保條約》規範的周邊國家,向海外派兵。2017年,更提出將自衛隊入憲,意圖守著和平之國名號的同時,合理化自衛隊的存在。矢部將此視為美國強化日本「協助美軍作戰的體制」的舉動,讓美軍得以利用日本向世界各地發動攻擊。
矢部更指出,美國與韓國、中華民國都曾簽訂過防禦條約,意味著此為冷戰結構的產物。中華民國其後因斷交而廢止條約,不過美韓、美日仍然保持同盟,代表美國可自由使用兩地作為軍事基地與資源汲取地。這意味著即使冷戰落幕,東亞政治的時間仍然凍結在冷戰結構之中。
面對當年消滅軍國主義的美國,現今卻墮入軍國主義,並利用日本協助其軍事擴張的現況,矢部對此感到痛心,更批判日本人閃避現實的態度,導致無法改變荒謬的現狀無法改變。他也認為中俄兩國現今已非敵人,而是比美國更守國際秩序的國家,因此只要清除美日從屬關係中的軍國主義,讓美日回歸和平,即是為世界謀福。
▉台灣與日本的「不正常」困境
了解事實,是行動的第一步。矢部將「美日同盟=韓戰體制&安保法體系→美日安全委員會→日本政府」的從屬架構完整公開,這是他為了矯正日本戰後扭曲的現實、還日本主權國家的面貌、解放受壓迫的日本人民及廢除這個體制所做的努力。
考量矢部對在日美軍特權的反感、日本未來被捲入戰爭的憂慮,本書中美國充滿負面色彩在所難免,然而矢部絕非反美,其僅是反對日本被扭曲的現況,背後隱藏著美日攜手走向和平的渴望。他更尊重和平憲法,希望藉由真相揭露,使日本回歸正常的主權法治國家。
只是本書的「不正常國家」一詞,在日本與台灣的意思顯然不同。《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乃是供秋海棠的中華民國,而非台灣之用,本文規定的領土疆域亦不明,然而大法官卻如同日本最高裁般,做出以「重大政治問題」迴避解釋統治疆域問題的釋字328號,使得早已脫離中國本部的中華民國,定位至今妾身未明,須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一中之爭,在國際上舉步維艱。這與受到美日同盟扭曲的「不正常國家」日本完全不同。
本書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認識美日同盟對日本的影響,讓我們對於美日同盟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值得反覆咀嚼、品嚐箇中滋味。閱讀本書,亦絕非意圖鼓動反美情緒,而是有助於讀者理解美日、美韓、美台關係的不同層面,讓我們未來因應局勢變化時,有所準備,因為台灣必然與自由世界陣營同道,因此在與美國相處時,也需要對可能的衝擊有所準備。●
|
作者簡介:矢部宏治 共同著作有《比憲法更重要的「美日地位協定入門」》(創元社發行);企劃編輯著作有《知識的再發現》系列,約翰‧羅伯茲著。《圖解世界史》(全十集)《戰後史再發現》系列(以上為創元社發行)。 |
書評》想像的眼睛:評《胡利安是隻美人魚》
小孩充滿想像力,能以新鮮的眼光看日常事物,看到想像的世界。從認知發展的角度而言,想像是思考的基礎,也是創意的來源。許多圖畫書以想像為題材,呈現小孩用想像度過黑暗時刻、抒發心情或創造超越現實的可能性。創造的過程雖有可能表現出對現實的突破或挑戰,然而對小孩而言,真正的目的並不在於與現實對立,而是表達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屬於自己的創意。
小孩的想法和感受屬於自我的一部分,會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更新、變化;而創意經過認真的對待和思考,逐漸成為自信的能力。充滿想像創意的圖畫故事書,為小孩提供友善的想像空間,就如這本《胡利安是隻美人魚》。
小男孩胡利安跟著奶奶去游泳,回程在地鐵上一邊看故事書(翻開的頁面似乎有魚的圖樣),一邊看到三位女子宛如漂亮的美人魚。然後,他進入了想像世界,或者說現實世界在他的想像中被轉化了,總之想像與現實在畫面上融合成繽紛絢麗的海洋,游來游去的他自由活躍。
想像比現實有趣多了。這是許多小孩喜歡玩想像遊戲的原因吧。胡利安不禁開始想像,自己也可以是美人魚。他像玩扮家家酒的遊戲一般,用隨手可得的盆栽和窗簾當成服裝道具,假扮成美人魚的樣子。最後,他在奶奶的支持和陪伴下,加入充滿奇幻趣味的美人魚遊行,彷彿一場歡慶想像的嘉年華。
美人魚是傳說中半人半魚的生物,常出現在文學、繪畫作品裡,尤其以安徒生的童話故事最為著名,經過迪士尼的動畫電影改編,許多兒童將她視為美麗的象徵。喜歡與追求美麗並不是女孩的專利,就像在戲劇舞台上,演員扮演跟自己不同性別或種族的角色也屢見不鮮。
潔西卡.洛夫(取自TheHornBook)
這本書是美國演員潔西卡.洛夫(Jessica Love)創作的第一本圖畫書。她的雙親都是藝術家,她從小喜歡繪畫和編故事。她在加州大學學習印刷和插畫,接著在茱莉亞學院研究表演藝術,畢業後成為舞台劇演員,在紐約百老匯的劇院演出了十多年。
洛夫覺得自己就像這本書的「導演」兼「演員」,特別重視「角色」的塑造,例如胡利安喜歡什麼?害怕什麼?他的姿態、舉止和心理狀態。這個故事以視覺的方式出現在她腦中,她先將夢境般的圖像畫出來,再加上文字。創作過程長達5年,多次反覆修改讓首次創作圖畫書的洛夫學習以深入的手法傳達意義和情感。她有效運用亮麗的色彩和流動般的線條,每個角色都有戲劇化的造型和「演技」,加上具節奏感的畫面結構,使整本書洋溢著美麗、自由和喜悅。
全書文字不多,許多無聲的畫面充滿動感和豐富的訊息。奶奶的表情細膩,從游泳池到地鐵到家裡,她的眼睛一直看著孫子,看見他內在的想像、渴慕和著迷,而不只是外表。她乍見變裝的小孩時似乎顯得驚異,但立即接納,甚至參與小孩的想像。她沒有大驚小怪的責難批評,沒有誇張的讚揚,沒有任何成人的評論和詮釋,讓小孩在美麗的想像中享受屬於童年的單純快樂。真正的愛,是不帶成見的鼓勵和陪伴。
這本書擺脫刻板的性別形象,也在圖像裡突破社會文化對女性身體形象的偏見,以及唯有年輕、苗條、白晢才是美的定義。各個角色有不同的年紀、身材、體態、膚色、髮型等,無需掩飾也不必羞慚,人人自由自在呈現真實的樣貌,並一起井然有序地形成美好和諧的公共空間。
但願我們都能用想像的眼睛超越成見,讓每一個小孩都能在愛中成長。●
Julian is a Mermaid
作者:潔西卡.洛夫(Jessica Love)
譯者:陳思宏
出版:三民書局
定價:32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潔西卡.洛夫(Jessica Love)
插畫家,也是演員。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分校工作室藝術系、茱莉亞學院戲劇系畢業,曾在百老匯與外百老匯登臺演出。
她住在紐約布魯克林,《胡利安是隻美人魚》是她的第一本繪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