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44 破土萌芽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水裡的靈魂就要出來
游善鈞著,時報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文
精心擘劃卻又不失靈光,一本詩集的煉成,應屬如是。【內容簡介➤】
●食人輓歌
Cadáver exquisito
奧古斯蒂娜.巴斯特里卡(Agustina Bazterrica)著,劉家亨譯,小異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倫理困境始終是經典小說中極為重要的提煉,如何將當代人類生存的物質樣態與倫理問題相互結合,化成本書血淋淋的見證,因而成就了屬於當代的文本。食物與分配自人口論後,從帝國主義預示了後帝國文明的慘狀,也宣告了這樣一本小說的誕生。【內容簡介➤】
●空翻
存在主義作家、諾貝爾獎得主大江健三郎.靈魂救贖之作
宙返り
大江健三郎著,楊偉譯,自由之丘,799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文
已經攀登文學高原的創作者,仍源源不絕地書寫,本書不僅因是大江健三郎而需讀,更是為了繼續貼近理解,作為現代主義的創作者,他如何堅持凝視世界。【內容簡介➤】
●寶島搜神
角斯著,聯經出版,600元
推薦原因: 設 實 樂
本書以精細繪圖及風格化,重新整理寶島上的神明,讓台灣讀者得以找到一種新的關係,來理解或觀看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神明。【內容簡介➤】
●甯甯
改編十段真實故事,一個跨性別家庭的親子心聲
陳聖文、游瑀萱、聶薇庭著,游瑀萱繪,交通大學出版社,28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跨)性別議題成為近年台灣顯學,但再多的性別理論都需要建立在個體的實際經驗之上,或說經驗往往超越理論。本書即是範例。【內容簡介➤】
●夜長夢多
漫畫:日安焦慮、曾耀慶、A Ray、Croter、陳澈,黑眼睛文化,520元
推薦原因: 議 獨
轉型正義不只是理性的論述,仍需回到歷史殘酷的現場,抵達人們所經驗的心理狀態。本書以漫畫創造了重新閱讀白色恐怖的巨大陰影,盤據、迴旋,喃喃自語,不能離去。【內容簡介➤】
●古拉格氣象學家
Le météorologue
奧立維.侯蘭(Olivier Rolin)著,林苑譯,木馬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思 文 樂 益
在漫長的20世紀,共產主義曾充滿理想,成為推進世界的重要動力,也曾被視為罪大惡極的殘酷,當代台灣仍深深近身接觸著共產主義的多面性。本書回到100年前,透過精彩的人物主角,讓當代讀者走進蘇聯共產主義涉入的政治與人性。【內容簡介➤】
●埃及的革命考古學
The Buried: An Archaeology of the Egyptian Revolution
何偉(Peter Hessler)著,馮奕達譯,八旗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以埃及的「循環」和「永恆」概念,審視阿拉伯之春的起落,未免有些意念先行的刻意。有趣的還是作者的溫眼旁觀,騷亂裡的眾生汲汲營營,有擦邊球的虛驚。【內容簡介➤】
●鉅變
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
卡爾.博蘭尼(Karl Polanyi)著,黃樹民譯,春山出版,5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現代世界如何(不)理所當然?本書為重要的社會科學經典,直至今日仍有高度重讀的價值。推薦給所有對今日世界體制、遊戲規則、政治動力、民眾與國家仍然高度不滿,保有批判力道的人。【內容簡介➤】
●活出語言來
語言人類學導論
Living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second edition)
蘿拉.阿赫恩(Laura M. Ahearn)著,劉子愷、吳碩禹、蕭季樺譯,群學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本書全面性地介紹語言如何與人從出生到行為、從身分到表演、從生命到政治等相關連,同時也是一本鍛鍊思考的方法書。【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書.人生.王瑞閔》看得見的植物,看不見的藏書
好朋友到我家裡,映入眼簾的,大概是入口兩側那些奇特的植物。我想這也是大家對我的印象吧!不過,我的摯友都知道,我有一間塞滿了書的房間。除了熱帶植物,書,是我最珍愛的收藏;書跟植物,構築了我的人生。
因為幼稚園早讀,所以上小學前有整整一年我都是待在家。當時已識得不少字,也懂注音符號,開始喜歡閱讀。那時候我不認識其他小朋友,幾乎不往外跑,反而常躲在叔公家的書房裡看書,一看就是一整天,往往過了吃飯時間,媽媽叫了好幾回才願意離開。不過,那個時候所謂的書,其實是雜誌,是大姑姑訂給小叔叔的《小牛頓雜誌》。當時我認識的字還不夠多,認識的辭彙有限,因此也鬧出過不少笑話。例如,我尚未認識「牛頓」前,總是以為雜誌名稱要念做小牛「頻」。還有雜誌中每次介紹各項生活用品的發明故事,最後都有一段發明家格言——當時總是誤以為有個名字叫做格言的發明家發明了非常多東西。
一開始我就對自然科學懷有高度熱情,幾乎可以說是背下了每一集雜誌的內容。除了對於動植物特別感興趣,舉凡地球科學、天文學、地質、礦物、氣象等無生命的自然物與現象我也很喜歡。愛抓蟲、養魚、採草,也會拿著星盤觀星、撿石頭、找礦物,樣樣都來。
升上小學一年級,媽媽送給我一整套《漢聲小百科》,開啟了我對更多學科的認識。包括如何到廟裡拜拜、百家姓與名、字、字輩、堂號、野外求生、房屋裡的管線結構,也嚮往可以到書中介紹的許多地方,如淡水紅毛城、野柳地質公園、郵政博物館、台北植物園、美濃黃蝶翠谷、墾丁國家公園。這套書,開啟了我對生活周遭一切的好奇心,也讓我體驗了追求知識帶來的愉悅。而書中介紹的地方,也成為我長大後逐一探訪,甚至影響我前半生的重要地標。
從此後,每次獲得好成績,或是值得慶祝的時刻,我總是跟媽媽吵著要買書——尤其是各種圖鑑,像是恐龍、魚、昆蟲、野生動物、兩棲爬蟲動物,我都十分喜歡。特別記得1993年張永仁的著作《臺灣鍬形蟲》更是愛不釋手。這可以說是台灣第一本昆蟲的專書,堪稱甲蟲聖經。張永仁雖非科班出身,但是他獨自研究,細心觀察,藉由幼蟲尾端分辨鍬形蟲種類的方法獨步全台。除了由衷佩服,他也讓我看到了標竿——所謂的興趣,原來可以如此投入,如此執著。
不過這階段,我的閱讀僅限於圖文書。即便認識的辭彙越來越多,我還是沒有閱讀文字書的習慣。直到升小學五年級的暑假,姑姑送了我一本黑柳徹子的暢銷名作《窗邊的小荳荳》,成了我愛讀小說的濫觴。
還記得起初我是排斥讀文字書的。後來在姑姑的鼓勵下,我開始讀起了這本作者的自傳故事集,讓我一頭栽進了文字的世界。此後,我開始漸漸接觸小說,特別是一些經典著作,如金庸武俠小說、《基督山恩仇記》、《傲慢與偏見》。藉由閱讀感受到文字的魔力:即使沒有照片,透過作者的文字,彷彿在腦海裡勾勒出一些畫面。
與此同階段,有一天在中興大學的垃圾桶裡撿到了寶典——鄭元春《神奇的多用途植物圖鑑》。這是我第一本植物圖鑑。過去關於植物的知識,都是散在《漢聲小百科》或雜誌裡,雖然也有從漫畫學植物學的專書,但是不曾見過這麼完整豐富的圖鑑。這本書是我自學認識植物的開端,也是我一腳踏進植物世界的啟蒙書。
中學以後,雖然升學壓力大了,我還是喜歡翻圖鑑、看小說,也開始看各類散文。記得當時余秋雨《山居筆記》書中有一篇〈藏書憂〉我特別有印象。或許當時我的書還不多,但是剛好經歷過借朋友書卻被弄丟了,還有一次大搬家,來來回回不知搬了多少趟書,所以對這篇文章特別有共鳴。不過這階段,文字書歸文字書,圖鑑書歸圖鑑書,對我來說它們是如此的不同。
高中時國文老師推薦喬斯坦·賈德的著作《蘇菲的世界》,讓我這個從小開口閉口就是為什麼的好奇寶寶,迷上了哲學。也因此,我拿古希臘哲學的發展自比成長歷程:我的童年,只對週遭動、植物、無生命的礦物、無垠的星空等自然界的一切感興趣,猶如蘇格拉底前的宇宙論時期。之後,我漸漸透過外在事物開始認識自己,逐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學之後接觸哲學、文學、歷史;開始注意人類的社會、經濟、政治,我的生命才終於走向人事論階段。
大學以後,學校圖書館裡大規模的藏書,我彷彿發現了寶庫,只要有空就泡在書庫裡,貪婪地吸取知識。而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還有古籍的數位化,我更是欣喜若狂,可以徜徉在知識之海。眾多的古籍中,特別佩服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在沒有外援之下,只憑藉自己對藥材的熱忱,翻遍古籍考證,走遍大江南北,親自採集、試藥、訪問名醫,歷經三十餘年完成這本空前絕後的大作,亦是歷久彌新的經典。
隨著知識攝取量的增加與積累,我慢慢發現,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界線,不再是那麼涇渭分明。自然科學裡藏著諸多的人文知識,人文科學也總是伴隨著自然科學一起發展。就像是常掛在嘴邊的,植物改變了人類的歷史與文化,人類也影響著植物的生態。透過我所愛的熱帶植物,我慢慢將此生所知所學串連在一起,就如同孔子所說:「吾道一以貫之。」
愛看書的我,對書也有許多堅持,總是會在心裡有個不成文、說不清楚的標準,用來認定所謂的「好書」。後來自己有機會成為作者,除了盡心盡力完成,對內容還有排版、封面設計也十分苛求,總希望可以完成一本自己如果站在讀者角度也會喜歡看的書。
這兩年,非常幸運地可以把過去所知所學書寫成冊,陸續完成了《看不見的雨林》與《舌尖上的東協》二本書。成書過程中,我不斷回憶過去看過、也影響我的書,期許自己可以完成一本不論是知識上,或是知識背後,都可以對讀者有所幫助的書。
植物彷彿是我的外衣,書則是看不見的內裡。一個人的時候除了照顧植物,我也愛看書。我從書中找到了人生的興趣與志業,每每有疑惑,我總是會去翻書,從書中也認識了不少懂得跟孤獨做朋友的古人。對我而言,書是獲得知識的管道,是從別人的經驗認識自己的媒介,是低潮時找回能量的充電器,是孤獨時不會背棄自己的朋友,更是改變我一生的重要資產。●
王瑞閔
作家、插畫家暨熱帶雨林植物愛好者。座右銘「如果一輩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希望此生可以為臺灣留下更多活的文化資產(熱帶植物)」。
從孩提至今,夢想打造一座熱帶雨林植物園。為了實現夢想,自大學起一方面不斷蒐羅考證相關資料與文獻;一方面尋找失落的熱帶雨林植物,足跡遍布全台。同時,也將這些熱帶植物的記錄分享在臉書與部落格「胖胖樹的熱帶雨林」。為籌措實現夢想的資金,台大森林研究所畢業後還進入房仲業工作5年。30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夢想,矢志成為作家,並在2018完成第一本著作──18萬字的圖文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而第二本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也於2019年出版。兩書連續獲得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