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通信 Vol.062》文學力,是國家的文化力

內文整理:阿多利

台灣重量級小說家駱以軍和陳雪同時間推出各自新作,都在鏡文學,並非巧合,也不僅是一個慎重的出版事件。Openbook推出了兩篇相關報導,從出版產業的變化,企圖描繪出這個問題可能的輪廓:文學作家與IP經紀平台的結合,能否為書商、作家與讀者三方開創新局?文學與大眾的關係將有不同的可能嗎?

這兩位小說家都是文壇極具指標性的人物,他們都提到台灣專職作家的經濟支持網絡十分不足,不僅寫作難以專注,更在追求品質的同時,戕害自身的健康。而在國際交流的過程中,他們也發現,文學家代表著國家的文化高度。所以,這並非僅是兩位作家一同出版的盛事,而是,通過鏡文學的模式,我們能否找到一個新的觀測可能?我們在僅有的線索中,拋出對專職作家的關懷,更希望從讀者、書商等不同層面,找到更多支持的網絡。

請一同謹記:文學力,是國家的文化力。文章如下:

本週,有2篇描繪漫畫與諷刺關係的專文,一篇從德國漫畫雜誌對《丁丁歷險記》的爭論切入,另一篇則從日本時期的新聞漫畫,鋪陳出殖民母國漫畫家對於殖民的諷刺。從這2篇文章,可以看到漫畫作為以諷刺時事見長的文類,可能蘊含的批評與詮釋向度。

另外,我們也刊登了2篇書業報導,一篇從日本書店達人的著作切入,另一篇則從《書店不屈宣言》的爭議出發,共同回到對台灣書業的關懷,心繫書店通路的朋友。還有還有,大受好評的閱讀隨身聽節目,第一季結束後,編輯部一直收到各種下單和催播的叮嚀。在精心籌備下一季內容之前,我們將本季來不及收錄的精彩片段製作成彩蛋,與聽友共享。第一季第12集,三位總編輯的私房小故事,趕快回頭去聽!

請別錯過了,本週所有精采文章如下:

  • 【每週童書】#47 陪孩子酣然入睡,一起做夢
    zhu_tu_1000x563_1.jpg
    可以幫我保守祕密嗎?|圓形公主不在城堡裡|科學不思議3:好想去月球|隱形男孩|有點奇怪的叔叔|勿忘我|夢境|小珊瑚寶寶|國家地理小小雨林探險家
  • 【OB短評】#212 刻畫群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obduan_ping_212_1000x563_2_0.jpg
    藝文中的政治|我們該住在哪裡?|當AI機器人考上名校|老大人陪伴指南|當你來到幸福之海:卡比兒詩選|庫克船長與太平洋|蟲蟲們的慢活日常 看著下方往前吧!|全球化的時代|大器可以晚成|度咕

【活動訊息】書展看這裡,書店也有與校園同步的主題書展喔!

bookfair_108_curator_900x600_0.jpg


【10/25~11/03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10/25(五)

20:00
敦南夜講堂:你能看穿表象下的迷思嗎?── 巴特帶給我們的目光
地點:誠品敦南店2F藝術書區(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45號)【活動頁面

9e368e4f-497c-4296-b607-2f9ed4caa24b-2.jpg

10/26(六)

14:00
為你朗讀:事在人為
地點:齊東詩舍(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19d00a40-db9e-4fc0-af00-ced116dbb8a3.jpg

紀州庵文學森林 | 《樹上的朋友》新書分享會
地點:紀州庵文學森林 新館(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深度閱讀柏拉圖《會飲篇》—— 「人們愛上的究竟是什麼?」
地點:伊通公園(臺北市中山區伊通街41號3樓)【活動頁面

115303d5-11b0-473a-bec6-6c4b92207225.png

哲學處方箋之二延伸講座:《運動場上的哲學家》
地點:誠品R79藝文沙龍(台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6號B1之中山地下街B1-B48號 )【活動頁面

f0e7cbfa-b1c4-4232-a502-001147fb091c.jpg

14:30
南海傳奇—神獸帶路・精靈上戲 新書分享會
地點:晨熹社繪本書店(臺中市西區博館路234號)活動頁面

b2f0ed8f-7dfa-4356-98f7-879444706d19.jpg

15:30
五十音不靠背──學過一次記得一輩子的假名課:新書發表會
地點:紀伊國屋書店台中中港店(臺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二段459號)活動頁面

19:00
我心甘情願被這首詩超渡——《上不了的諾亞方舟》
地點:無論如河(新北市淡水區中正路5巷26號2樓)活動頁面

2af72288-90c5-4636-b34e-ab5dcc3a9995.jpg

20:00
穿越現實與夢的邊界——村上春樹創作40周年系列講座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2F藝術書區閱讀桌(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45號2樓)活動頁面

57848925-0942-4c05-80ee-585d40153305-2.jpg

10/27(日)

14:00
2019下半年「大家的私房課——生活智慧的傳統與現代」
地點:紀州庵3樓人文講堂(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14:30
媽媽是一朵雲-海狗房東&林小杯新書分享座談
地點:晨熹社繪本書店(臺中市西區博館路234號)【活動頁面

f5561faa-6a0f-455b-a6df-2b002597169d.png

 15:00
五十音不靠背──學過一次記得一輩子的假名課:新書發表會
地點:政大書城高雄夢時代店(高雄市前鎮區中華五路789號)活動頁面

75e691ba-8892-4ce2-9d82-a98a59602bcd.jpg

10/28(一)

19:30
做伙走台步
地點:誠品松菸書店3F Forum(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活動頁面
19:40
10.28開課!週一晚間華文文學讀書會,讀王禎和《香格里拉》
地點: 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之1號)【活動頁面

10/30(三)

14:00
陳鴻瑜教授引領你認識東南亞的歷史與文化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四樓4045教室(臺北市信義區菸廠路88號)【活動頁面

f9155e93-d3fd-4b88-a42b-a85ea5a8f034.jpg

10/31(四)

19:00
【喀書塾】-讀書會,用推理看盡人性:〔人情推理:宮部美幸〕
地點: 何嘉仁書店民權店(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11/1(五)

19:00
鐵馬金戈vs.杏花煙雨:看了南朝看北朝:葉言都╳陳識仁
地點: 洪建全基金會(臺北市羅斯福路二段9號12樓)【活動頁面
20:00
香港新一代文學好女子:鄧小樺《恍惚書》新書分享會
地點:誠品書店敦南店2F藝術書區閱讀桌(臺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一段245號2樓)【活動頁面
 

ae56d59c-db21-4af7-a2d8-e7a5e55439b8.jpg

11/2(六)

14:00
《優氧新醫學》新書上市座談
地點: 何嘉仁書店民權店(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深度閱讀柏拉圖《會飲篇》—— 「人們愛上的究竟是什麼?」
地點:伊通公園(臺北市中山區伊通街41號3樓)【活動頁面
15:00
五十音不靠背──學過一次記得一輩子的假名課:新書發表會
地點:三民書局-重南店(臺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一段61號)活動頁面
19:00
我們的赫茲─當角鯨男子遇到行路女子
地點:華山青鳥書店(臺北市八德路一段1號玻璃屋2樓)活動頁面

11/3(日)

14:00
2019下半年「大家的私房課——生活智慧的傳統與現代」
地點:紀州庵3樓人文講堂(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讀書會】信不信由你?讀《知識的不正義》台南場
地點: 大風堂(臺南市東區東和路159巷29號)【活動頁面
14:30
香港新一代文學好女子:鄧小樺《恍惚書》新書分享會
地點:或者書店(新竹縣竹北市文興路一段123號)【活動頁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10-25 12:00
書.人生.林佑軒》崩麗絲味

好像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可是,也才2014年。有很多更久以前的記憶卻似乎昨天才擁有──2012年的秋天走進成功嶺,2013年在澳洲遨遊等,凡此種種都是。可是,我們量度時光的近遠,從來不是像用手拂過塑膠尺的邊緣,一公分一公分那樣嚴格、清淡、客觀。我們對時光的感知,比較像是小時候玩的那種多彩彈簧,它自動上下、上下著樓梯,在展開的一瞬間,坦裸出斑斕的花紋。

2014年,出第一本書《崩麗絲味》的回憶,好像很久很久了。像有一雙手從記憶的櫃格中將它抽了出來,往後放、再往後放。

不是應該宛如昨天嗎?就跟大多數的寫作者日後撰寫回憶錄時提到的那樣。他乘著他第一本書的翅膀──我想像一本大大的書俯低了身子、愛憐滿滿地垂著頭,寫作者怯怯地翻身上書,跨坐它的書脊像跨坐一匹馬。騎士與他第一匹馬的夥伴關係正如寫作者與第一本書的夥伴關係,你還不曉得怎麼掌握牠,牠已經來到你的眼前──飛進了文學的地界。

「我永遠記得那一天,就好像昨天一樣,我收到了最後一間出版社的回信。那位偉大的編輯說,你幾號幾號有空嗎?我們必須聊聊。」作家在他死後出版的回憶錄裡寫到。「我的第一本書初版第一本送到了我的手上。它還是熱的,印刷廠的餘溫。於是我希望,所有的書店都能有書的保溫裝置,陳列架下是溫文儒雅、近近遠遠燉著的炭火,這樣一來,每位讀者手上的書都是熱的。」另一位作家對著電台的麥克風說。

也像第一個孩子,每段成長過程都烙印心中;直到孩子自己也放飛了孩子,作家仍記得如今盛年或初老的孩子,當初躺在羊水中的模樣。

可是,我的記憶不斷後退。後退,不是模糊、遺忘。用心想,仍如臨眼前。我與它的距離卻不斷擴張,超過了客觀的時間:5年。彷彿是20年前的事。

仔細思量。發現,我第一本書的記憶,它透明的鋼骨,原以為是永恆而堅硬的鑽石,日後,卻發現它們是更纖細、更淡薄,放在手上變化進指紋中的冰,遇到人生的大熱,就化成憂傷,向心靈的土中隱遁、天上蒸發。

我在後門咖啡都點玄米抹茶冰拿鐵;蘇品銓的綽號也跟冰有關。

當時的後門咖啡蔚為台大大後方一盛景。可以說是,在時間的閃光中乍明乍滅的,當代的春風得意樓。因為是一間理念清晰的咖啡廳,許多的文化活動在此走馬燈般旋轉。匯集進來,散播出去;思想進來,行動出去。柚木書架上陳列著台灣文學的作品,擦得乾乾淨淨的同樣木料的小圓桌上,兩人對坐討論著如何起造國家。

那是2014年,種種運動繁榮,盼望一個更美好社會的集體意念到達了高峰,我在這一切的美滿中摔傷了腿,一瘸一拐硬氣著自己搭捷運去急診,遇見了時任住院醫師的高中同學,疼痛中還是笑鬧一番。9月,我開始天天用拐杖拄著自己,往後門咖啡報到。沒人時,就坐靠外最大張的四人桌;人多時,就坐內側正對直登天花板的台灣文學書冊的兩人圓木桌。也寫稿,也讀法文。

我就是在那裡等蘇品銓的。不,這樣說倒有點反客為主,因為正是蘇品銓第一次帶我來到後門咖啡。這裡也聚集著他中文系與社會所的朋友,他們深深連結著議題與土地。許多人在我還在讀書的時候已經互相側身說借過、說不好意思了無數次,從來沒聊過。有些人就是這樣,生命中看見了無數次,眼耳鼻嘴身量髮色的形象鮮明,心中有隱隱的敬意與敵意,從來沒有機緣說一句話。蘇品銓帶我來到後門咖啡,讓我有機會將這些空心的人形非常立體、非常深邃地塗滿了。之後就成為好朋友。

91.jpg

其實,蘇品銓是為了要跟我討論《崩麗絲味》的書封,才帶我來後門咖啡的。我很早就跟編輯聊到我想請蘇品銓設計封面。他當時已經是人文社會書封界的超新星,那幾年出版的相關書籍,尤其前衛、群學等出版社,很多都有他清透慧亮的手筆。《崩麗絲味》作為一本色相華麗的書,其實與他昔日的風格微有不同。記得我還跟他開了玩笑:「拙作的封面,該不會也是群學風格?」但他仍笑盈盈推開後門咖啡鈴鈴啷啷的玻璃門,長髮晃浪、身形搖擺,先點一杯咖啡,再抽開我面前的椅子坐下來。他暢談閱讀《崩麗絲味》書稿的心得,「我讀到的是……」、「會給我這樣的感覺……」。

書封初稿成形了。我問品銓能不能自己題字。不曉得為什麼當初我會這樣神來一筆。我已經快十年沒有寫書法了。也許是天雷擊中了我,要讓我把這即將在我生命中澈底消失的才藝做最後一次的發揮,寫出最後一次的代表作。然後,就可以澈底忘記書法。

品銓答應了。他是上天派來的使者。於是,我買了墨筆,在那一個下午來到了後門咖啡。我展開了空白筆記紙,揮了幾筆,覺得味道不臧,又一個心念電閃,洽店長要了一整疊印著「後門咖啡」的餐巾紙,用空白的那一面,凝心如凝冰地揮毫起來。

那是一個很美的下午,我一個字、一個字燃燒著童年時鍛鍊、成年後毀滅的技藝。潔白的紙上一次次彰顯「崩」、「麗」、「絲」、「味」四個字上下左右的組合,它們在每個版本間依偎著彼此移動,像定時被水流拖起漂浮,稍稍移動後墜回原位的鵝卵石。對後門咖啡的記憶就像時間的大水沖刷的河床,每次都消失一點點,這四顆鵝卵石卻每每在水體之中轉動,轉動完又穩穩壓住記憶的紙角。那個下午的氣味,光影,店裡人的形貌,店外人的掠影,帆布沙發雅座散發的布與肉的芬芳,布表的咖啡漬,桌邊溼透的正方形杯墊卡紙。

可是,還是第一張最好。幾個小時過了,店長親切地跟我說他們要關店了,我才從一整桌撇捺了「崩麗絲味」四個字的餐巾紙中醒悟過來。閉上眼睛,緊緊從上而下掃一次,還是第一張最好。我用手機拍了字給品銓。封面非常美。

《崩麗絲味》順利出版,後門咖啡變成了流星。又過了幾年,後來,品銓也變成流星。

大概是因為他們吧,因為後門咖啡和品銓,我的記憶就一直把《崩麗絲味》的出版印象往回拉,往更早的、更無有憂傷的時光中拉過去,固定住。是以我雖然記得每個細節,感覺它卻退得愈來愈遠。永遠在,不泛黃,反而日子很亮──做為一種生命綁著浮球出海後,永遠的標定。


林佑軒
寫作者、翻譯人。臺灣大學畢業,巴黎第八大學文學創作碩士修業中。
曾獲聯合報文學獎小說大獎、臺北文學獎小說首獎、臺大文學獎小說首獎等項,入選《九歌年度小說選》、《七年級小說金典》、《我們這一代:七年級作家》等集,並獲二○一四年文化部藝術新秀。現定期為《聯合文學》、《幼獅文藝》執筆法語圈藝文訊息。著作兩種:小說集《崩麗絲味》(九歌,二○一四)、長篇小說《冰裂紋》(尖端,二○一七)。譯作一種:《大聲說幹的女孩》(聯合文學,二○一九)。有個人網站:請點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10-24 10:00
專訪》對亡國感與歷史真相缺席的凝視:訪駱以軍《明朝》與陳雪《無父之城》

文壇重量級小說家陳雪及駱以軍與鏡文學簽約的消息傳出後,在出版業引起陣陣漣漪,多數人對定期支薪的合約形式及意義感到好奇,關於此議題,Openbook另一篇專訪〈報導》在未來真正到來前,我們都在摸索出路:鏡文學讓寫作變成職人的專業〉已有詳盡討論。另有部分論者則憂心,與強調影視授權、IP經營為核心的鏡文學合作,是否代表兩位純文學作家向大眾市場靠攏?兩人日後的創作是否會有所影響?

無獨有偶,兩位作家加入鏡文學後端出的第一部作品,都做了與過去不同的嘗試,駱以軍寫了科幻小說,陳雪則交出懸疑偵探小說。他們是如何持續不斷地改變、實驗、挑戰、進化,又想透過新書說些什麼?Openbook閱讀誌邀請駱以軍與陳雪分別聊聊他們的新書,以及一路走來的創作觀,也針對上述疑慮有所回應。

▇明朝:用科幻銜接南明與台灣的亡國感

駱以軍說,《明朝》的創作動機其實與前陣子很紅的芒果乾(亡國感)有關,「這是我的夢外之悲」。對於他這樣一個外省第二代來說,事實上對於中共的文攻武嚇、航空母艦,比本省人更加恐懼,因為他們的父輩正是被中共「滅團了」,才來到台灣。「對本省人來說,外省人是令人賭爛的媽的侵略者,但外省第一代的記憶是,四十萬國民黨真的就被剿滅,那是很深層的恐懼。」而如今,這種對中共的情感,他幾乎會在各種場合感受到,不同世代同樣表現出對於中共會打過來的焦慮。駱以軍認為,很多人對台灣的觀感就像南明給後世的印象:執政者昏庸、僵化官僚體系,面對強大的北方,彷彿隨時都會滅亡。

駱以軍認為這座島嶼「充滿由上一次滅絕承繼下來的內在結構性的自毀性格」,人們打壓異己,缺乏文明創造的想像力,正如浮現於《儒林外史》或者《金瓶梅》,呈現的一種「形上話語失能」,只為了一種用過就丟的目的性,卻讓整個社會充滿浮動的焦躁感。


you_wang_guo_gan_de_xie_yin_bian_hua_er_lai_wang_lu_zu_qun_pin_fan_shi_yong_er_guang_wei_ren_zhi_fan_ying_tai_wan_min_zhong_dui_tai_wan_zhu_quan_ke_neng_bei_zhong_guo_duo_qu_de_kong_ju_.png

芒果乾,諧音「亡國感」,近日已是熱搜的議題

在這種見證中產生了創造的必須,駱以軍說,「《明朝》背後的思維是一套『創造論』,後面有一個重大的悲傷與悲憫。」駱以軍書寫《明朝》想探問的是:「如果現有的文明必然即將覆滅,要怎麼將它捆包、投擲出去?寄一封email,要寄給誰?怎麼傳輸出去?」他認為,這種在悲傷情感背後的覆滅感,是這個島上集體的擔憂,不只是可能的戰爭,而是對於這個島來說,這個世界、這個文明「究竟意味著怎樣的追憶似水年華?」

▇無父之城:用懸疑描繪真相的缺席

駱以軍將對逝水年華的凝視投射到了太空,而陳雪則換個方式說這座島的故事。2015年完成《摩天大樓》後,陳雪持續進行「空間三部曲」計畫,從大樓、小鎮,再來是小島,《無父之城》的小鎮是第二部,全系列真正想寫的是台灣歷史的縮影。

從去年獲得國藝會補助後,陳雪就一直在想,小鎮裡可以放什麼?她閱讀了大量台灣的歷史資料,希望這複雜的歷史地層可以投影在某個角色身上。書名中的「無父」,意味著台灣長期以來的歷史定位及其導致的政治問題,陳雪讓這一切成為小說的隱喻與背景。陳雪的小說時常討論原生家庭對故事中人物的影響,但這次不只是家庭,她想隱喻的是「故鄉,或是整個家國的問題」。

這一切都與她的伴侶早餐人有關。「阿早的爺爺就是政治犯,被關10年,因為年紀大,已經去世20年了。」陳雪在閱讀白色恐怖資料時發現,那時有非常多人瞬間就失去了父親,就如早餐人的爸爸在年輕時遭遇父親的牢獄十年,這個父親不在場的空白時間影響了整個家族。白色恐怖的集體創傷,正是時間跨度數十年的《無父之城》的背景,「家庭裡的親人失蹤了、死了、被抓了,而台灣就在這樣的集體氛圍中走到了現在。」

「無父」的創傷形成了歷史的迷霧,因為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家屬並不敢問、不敢去觸碰,「所以早餐人什麼都不知道」。陳雪把這無法觸碰的狀態放進小說裡,小說以懸疑形式舖排缺席的真相,正如每個人都只能揣想親人缺席的時光,《無父之城》描繪了真相缺席後,當事人、家屬及其後代所受到的影響。

在《無父之城》的故事裡,有個女孩失蹤了,陳雪描述小說劇情時,提及與背景之間的關聯:「女孩失蹤與無父相似之處在於,家庭內的一個重要成員消失了,我們會怎樣面對這件事?」陳雪將「事件發生後,故事中的人如何存活」作為說故事的方法。

「我們會變成怎麼樣?是去找他呢,還是逃避它,還是遺忘呢?這個尋找、逃避、遺忘,都會改變這些人。」陳雪表示,《無父之城》是個「其後」的故事。它能夠引起讀者共鳴之處在於,人大部分都是經歷過創傷的,總是處在事件之後。


s_36651026_xiu_-0121200x900.jpg

作家陳雪

▇創作,需要重裝的資源後盾

陳雪將偵探小說必備的懸疑感、尋找真相的努力,轉化成辯證真相與虛構的關聯,「小說就是一種虛構的文體,如果是用創作來呈現真實,就必然要虛構。要怎麼既虛構又真實,這其實是我在小說中最想討論的。」因此《無父之城》這部長篇小說中,容納了大量異質的文體,自白、日記、小傳、主角的日記、以及主角的小說。懸疑感的成功製造,也來自陳雪使用非全知的方式描寫,「我沒有設定結局一定是什麼,我想要一步一步跟著他們的命運走,看到最後會怎麼樣。」

陳雪坦言,這樣的寫法是比較困難的,常常寫著寫著,就覺得自己為何要這樣折磨自己。她希望讀的人也保持這樣不知道答案的狀態。

為了創作認真做過功課(看影劇)的陳雪說,「我對懸疑、犯罪小說有個核心想法:死亡、謀殺或誤殺不會輕易發生。死亡總是在一個很奇怪的、每件事都被推到臨界點的時刻才會發生。」這是最容易觀察人性的時刻。

因此,《無父之城》在陳雪的刻意營造下,不管是作家、讀者或書中角色,都成為了偵探,「我們都在尋找一個人,一個答案、真相。」這是她在新書中另一件想探索的事,「我想寫一個像我這樣的角色,對她來說,寫小說是非常重要的,讓讀者看到主角寫的短篇小說,以及在她的虛構人生裡,經歷的事情、語言的不同。我想用寫小說來模擬這個狀態。」陳雪覺得,與其用抽象語言探討小說是什麼,不如直接把千錘百鍊的小說拿出來,更是有力的證明。

身為小說創作者,兩位作家在講述自己的小說時,都展露出對於這個文體獨特的觀點,更是深深地將自己的生命與小說結合在一起了。駱以軍描述,寫作《明朝》時經歷最有趣的,是一種光暗互相對峙,「鬥彩」的模式,「一種陰陽兩極的對尬,一半是皇帝們的變態,另一邊卻長出徐渭、《陶庵夢憶》,《桃花扇》,一種光爆,宇宙等級的自由。為什麼這麼低級的明朝,卻會長出讓你眼瞎目盲、美不可言的徐渭的水墨、狂草?」駱以軍說,小說中敘事者讓他的機械男孩,AI機器人腦中同時處理的,也正是他想寫的:「最暗黑的大數據,卻可能長出最妖異的奇花。」


p8221016-0031200x900.jpg

作家駱以軍

而小說對於陳雪來說,則是對人生改變的可能:「如果女主角汪夢蘭可以寫出這些小說,那麼她的人生會因為這些小說而改變。本來已經快要荒敗的人生,可以透過每一次的創造,讓她自己慢慢的好像被拼湊起來。我覺得這是我想要展現文學的力量。」問陳雪究竟小說對她是什麼?「就是創造。」她眼神閃閃發亮。陳雪說虛構的力量是很獨特的,寫小說時,好像身邊多了很多人。「有一個人因自己的創造而誕生在這個宇宙當中,」小說家滿臉幸福地說,「身為一個小說家真是太美好了。」

【延伸閱讀】在未來真正到來前,我們都在摸索出路:鏡文學讓寫作變成職人的專業

zhu_tu_ding_gao_.jpg

ming_zhao_.jpeg

明朝
作者:駱以軍
出版:鏡文學
定價:460元
內容簡介➤

getimage_32.jpg

無父之城
作者:陳雪 
出版:鏡文學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張純昌(台灣大學台文所博士生)
2019-10-22 20:52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