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談》靈魂的器具:郭強生與馬世芳談《尋琴者》

序曲:用時間換來小說

「起初,我們都只是靈魂,還沒有肉體。」

——郭強生《尋琴者》

午後的日陽,溫煦著日式古宅院一室木質的紋理,光暈裡的小說家郭強生靜靜誦讀了這段文字,樂評家馬世芳鄰坐另一張椅上,像專注的聽音樂人,聆聽著迴盪在空間的音韻,待休止處,回應對方的話語。

這段文字,是郭強生新作《尋琴者》開篇的一句,藉一則寓言,揭開以調音師為主角的故事序幕:神為使靈魂進入肉體,令天使們奏起音樂,因陶醉的靈魂欲聽更清楚一點,唯通過「人類的耳朵」。

有別於過往大部分寫作,這次長篇的起點對郭強生而言,竟彷若吳爾芙寫下「戴洛維夫人說她自己要出門買花」,起筆的剎那未有腳本,唯由沒有肉體的靈魂這念頭牽引,進而「生命鑿出一個口,慢慢地流出來。」

《尋琴者》的主角與敘述者,即那一身影晦蒙暗默的調音師,在服務的琴房遇見了甫喪少妻愛米麗的生意人林桑。理應歇業的鋼琴教室、該被出售的逝者舊琴,在未釐清安放的往日情感裡被擱置。尋琴者如其名,始源於某種失落。郭強生想用小說,寫追求藝術有關的主題,藉此回顧自身三、四十年來何以仍走在寫作路上的理由,遂也像是,寫他的故事。

「這部小說是時間換來的,過了50歲,有些事慢慢面對,不需像30歲用寫作證明自己、讓批評家注意,是寫這主題比較理想的狀態。過了50歲之後動筆,其實更像是寫自己的故事。」郭強生說。

但選擇音樂家而非作家,是有意識地拉開書寫的客觀距離。答覆馬世芳對切入琴師這門手藝細節的好奇時,郭強生回想起近幾年夜裡寫作,總習慣播放演奏而無人聲的古典樂曲。音樂既成他反思藝術追尋的題材,也似語言形式的隱喻,「我想完成像音樂那樣純淨,像演奏,每個音都是俐落準確的感覺,每個句子,都像鋼琴的奏鳴曲。」

guo_qiang_sheng_w800.png

休止符:擱筆十三年,調和靈魂的聲音

《尋琴者》諸人物皆「不是成功的音樂家」。為了鋼琴演奏,受過的苦,所致的恐懼、自欺,很自然代入郭強生個人寫作的歷程。小說家看似早慧順遂,自高中即開始發表作品、大學畢業出書,實則走過很多自我懷疑的路,「我跟書中人有相似的地方,中間有13年不敢碰小說、放棄寫小說。有個心情是:那時候的我怎麼了?所以創造了人物。」

調音師的造型,來自郭強生20年前遭遇之人的輪廓。那人像許多天賦優異的藝術家,未曾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卻能考進音樂系,意氣風發一時。日後重遇,發覺後來的他已轉任鋼琴家教。

調音師的原型也如同小說家在紐約求學時結識的許多音樂系朋友,一次次應試考核競逐中,經歷生命的虛無化,「我沒有全然了解,但我知道有一個這麼有天份的人,必定遭遇了什麼事。」面對他人故事裡缺失的篇章,郭強生說:「我用我的經驗,嫁接在沒有結局、留有很多空白的人物背景上。」

鋼琴的世界,有其承載的條件和期待?馬世芳心有同感地提及,彈琴的孩子往往被期望成為演奏家、進樂團,但不曾有人教你欣賞音樂。很多學琴的人最終對這門手藝充滿厭倦,對作品沒有感情、也沒有愛。是否正如郭強生曾在學院裡見證諸人追逐理論,而忘卻文學更重要的什麼,一擱筆便是13年?

《尋琴者》原為四萬餘字的中篇,因作者的牽念、對故事不捨,接續擴寫了肌理,或謂身體,「過程的血肉,長胖了,細節更多了些東西。」

小說一則藉由「我」與林桑尋琴,遠途來到嚴冬的紐約曼哈頓,又對位般梳理著各自生命中失落的人、情感的匱缺。將未竟之夢灌注於「我」身上的年輕女教師;向「我」展示一個青年藝術家的理想典型,卻終棄我於孤獨的鋼琴家,愛米麗有她再無法傾訴的情事,我有我難名狀的心事,林桑也有他的。

馬世芳提及他所讀所感的主角,雖放棄彈琴,但「他沒有只調音、不彈琴,他彈給自己聽,保留了這一塊給自己。」

ma_shi_fang_h800.png

「他很孤獨,」郭強生說,「他不敢說他愛音樂演奏。」小說之初那則靈魂與肉體的寓言,是橫亙《尋琴者》的隱喻,「鋼琴即音樂的器具,他把情感寄託至鋼琴這個物件。」

「所有這些,也在他身邊角色的血肉之軀上。是肉體,就有性別、年輕、年老,有病有死,如靈魂。」郭強生說。而調音師照顧著鋼琴,遂似借代。「很多困擾寂寞,都跟肉體有關。藝術家一方面追求絕對的自我,但身為人,落在最基本的人世之間,又該怎麼調和?」這是小說家核心的疑問。

轉調:寫「老」的心

《尋琴者》援用了〈無言歌〉的拉赫曼尼諾夫、〈野玫瑰〉的舒伯特,堅守現場演奏的李赫特(Sviatoslav Richter)與僅在錄音室彈奏的顧爾德(Glenn Gould)等音樂史故事,以此重奏著角色踟躕的追尋。郭強生寫作過程深入研究李赫特、二手鋼琴集散地曼哈頓、調音師等知識細節,同時亦觸及聲音媒介在當代的轉移,小說對比李赫特和顧爾德,尤成重要的隱喻。

對此,馬世芳也以聲音的媒介史回應:「留聲機與麥克風兩種科技,改變了人類聆聽的習慣。留聲機發明之前,作品只能靠曲譜流傳,有千萬種詮釋的可能。留聲機發明,才有了『決定版』的演奏。民間歌謠曾是口耳相傳,老民謠幾乎都是扯著喉嚨唱,那是因為在廟口大榕樹下對著一群鄉親唱、或者隔著山谷對唱,都得讓歌詞能聽清楚。」

1930年代的老錄音還保留舊時演唱的直接、乾燥,後來因為麥可風收音條件愈來愈進步,才有了「細緻低吟的聲音」。馬世芳說,「從大庭廣眾的唱法,轉換到耳畔的呢喃淺吟,聲音處理有了完全不同的邏輯。」李赫特的現場演出和顧爾德的錄音室彈奏,是否也隱含了情感斷代的邏輯?

《尋琴者》誠如馬世芳所留意,也是一部「寫老」的小說,寫「生理、心理的力不從心。」

終章:悲傷後的大自由

郭強生藉小說中角色,想說的無非是「活下來的辛苦」。「活得愈久,已經沒有腳本、可以按照社會的公約數;過了65、70,進入每一步,都需重新想像。」60歲的林桑遇上40歲的調音師,在小說中的相處也未存規則,他們琢磨彼此的互動、蒙昧的音程關係,「很多人以為,人跟人是有固定的琴譜去彈。」

而現在,郭強生寫作小說或散文時,更想追問自己:「活在沒有答案、沒有標準裡,不被規範,活在我心,反而自由了。」面對衰老,他沉靜的聲音迴盪在暮色的房舍裡,他說期待那樣的心情,也許浮現未知的題材、新的文體。

揣摩小說家心情,會否就像是,為了聽懂音樂的至美,肉體溫柔,抱擁向自己的靈魂。

guo_qiang_sheng_ma_shi_fang_w800.png

xun_qin_zhe__0.png 尋琴者​
作者:郭強生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郭強生
台大外文系畢業,美國紐約大學(NYU)戲劇博士,回國後先在國立東華大學任教,協助創立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目前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曾以《非關男女》獲時報文學獎戲劇首獎;長篇小說《惑鄉之人》獲金鼎獎(日文版2018年出版);《夜行之子》、《斷代》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短篇小說〈罪人〉榮獲2017年九歌年度小說獎。散文集《何不認真來悲傷》獲開卷好書獎、金鼎獎、台灣文學金典獎肯定;《我將前往的遠方》獲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獎。

優遊於文學與文化不同領域,其文字美學與創作視角成熟沉穩,冷冽華麗,從激昂與憂鬱之人性衝突中淬取恣放與純情,澎湃中見深厚底蘊。除小說與戲劇外,其散文出版作品包括《就是捨不得》、日記文學《2003╱郭強生》,以及評論文集《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文學公民》、《在文學徬徨的年代》等多部。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27 15:00
閱讀通信 Vol.79》居家防疫好聲音,耳朵閱讀法正夯

又到了一週一次的閱讀通信時間,通通編每週都十分期待開啟聊天模式與大家「開講」。

關於新冠肺炎(aka武漢肺炎)最近發現有新的病徵:味覺、嗅覺喪失。這讓通通編想到電影《末日情緣》(Perfect Sense)所刻畫的末日景象:沒有外星人、喪屍、核戰爆發、隕石撞地球或是地心竄出的史前巨怪,而是漸漸地,人類失去感官知覺的能力,喪失嗅覺與味覺,聞不到花香、海潮香,食不知味,聽不到聲音。語言與音樂都戛然而止,失去視覺與觸覺,眼見無憑,感受不到溫度,如何確定彼此的擁抱……所以說吼,這個病癥真的是嚇壞通通編啦 (;´༎ຶД༎ຶ`) 珍惜感官接收到的各種感受,即便下班聞到貓屎味,也深感健康與安心。

談到感官,「視覺」確實是人類主要認識世界,吸收資訊的方法,但是閱讀可不僅停留在眼睛,用耳朵聽書可是時下最夯的「閱讀」啦(才沒有

本週!大家拉長耳朵、敲碗敲到破的Podcast 閱讀隨身聽 Searson 2正式開播啦 (*´ω`)人(´ω`*) 由接連獲得Openbook好書獎、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獎的插畫家阿尼默打頭陣,為閱讀隨身聽第二季夢幻來賓鳴響第一槍。

阿尼默的作品《小輓》甫推出便獲得當年Openbook好書獎中文創作,不但是OB好書獎有史以來第一部漫畫,更一舉榮獲波隆那兒童書展拉加茲獎(BolognaRagazzi Award)2020年新增設的青年漫畫首獎(Comics - Young Adult - WINNER)。關於漫畫創作獲得台灣及國際認可,阿尼默虛懷表示:「得獎是大家共同走出來的。」想了解阿尼默的創作歷程,想跟上漫畫勢如破竹的潮流,快打開耳朵傾聽知識含金量+健康指數超高的藝文podcast:閱讀隨身聽。

封面人物】閱讀隨身聽S2EP1》插畫家阿尼默/大恭喜!波隆那拉加茲獎青年漫畫首獎獲獎感言來分享!
zhu_tu_0324a_ni_mo_jpg.jpg

此外,在疫情的威脅下惶惶然不可終日,面對疾病的無力感,郭晶提筆記錄自己的晚餐、盤點物資、努力運動,「生活發生巨變的時候,重新建立日常會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她說:「但是建立新的日常生活是在找回掌控感。」

本週其他精彩好文,請看以下嚴選文章:


【3/20~3/29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3/22(日)

13:00
台北曲藝團《崁崁兒談》南崁兒童藝術村駐村演出 三月免費入場
地點:南崁兒童藝術村(桃園市蘆竹區吉林路38號)【活動頁面395010e9-fed9-46b6-ae03-576338fed3e0_0.jpg

3/26(四)

19:00
【喀書塾】-讀書會:只有愛,才能駕馭_____
地點:何嘉仁民權書店樓上(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10920867-cd84-474d-9f21-682959aba8e5.jpg

3/29(日)

13:00
台北曲藝團《崁崁兒談》南崁兒童藝術村駐村演出 三月免費入場
地點:南崁兒童藝術村(桃園市蘆竹區吉林路38號)【活動頁面
395010e9-fed9-46b6-ae03-576338fed3e0_0_1.jpg
14:00
02 寶萊塢電影與我美妙的印度冒險之旅 | Better Life好感生活書房:那些創作者的美好悅讀日常
地點:邊譜獨立書店(臺中市台中市西屯區台灣大道三段408號)【活動頁面
bf8e200d-aedf-48d3-b914-14c6ff5c7333.png
14:30
《我在芬蘭中小學做研究的日子》新書分享會
地點:台灣金融研訓院TABF Bookstore(臺北市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三段62號1樓)【活動頁面

 4/9(四)

19:00
【喀書塾】-讀書會:只有愛,才能駕馭_____
地點:何嘉仁民權書店樓上(臺北市中山區民權東路二段107號8樓)【活動頁面
10920867-cd84-474d-9f21-682959aba8e5_0.jpg

4/11(六)

14:00
親密關係‧映現──「凝視我們之間」的公開課
地點:女書店( 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活動頁面318488d6-8500-4a79-9ca6-96fb8fcaea8f.jpg

 4/12(日)

14:00
真假?你當年(或到現在)相信的那些都市傳說——謝宜安《特搜!臺灣都市傳說》書友會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之1號)【活動頁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27 09:00
書.人生.葉姿麟》半調文青的幸福人生 

那是國中一年級的春天,春假第一天,從同學家出來,騎著單車沿糖廠小火車的鐵軌一路往回家的路上,碎石路面讓腳踏車不時彈跳一下,車頭的籃子裡《羅蘭小語》隨之跳動再靜止,盯著書本在置物籃内起起落落,要怎麼形容那樣的歡喜呢!?

心上盈盈躍動,等著回家找個角落窩著,打開書,走進另一個世界,屏東市中央市場以及中正國中之外的世界,走向遠方。

一直到16歲,我都在南臺灣高屏溪畔的小城鎮生活,市中心我所知的娛樂所在除了公園,有冰果室、書店,以及戲院——光華戲院、大東戲院、國賓戲院。是的,就是「國賓」,數十年前我在那裡看了《秋決》,學校包場。猶記得唐寶雲與歐威在監獄內為傳宗接代成連理,滿場的小學生哇哇怪叫。

還有《薛平貴與王寶釧》,與鄰居姐妹至少溜進去看了十場,而後在戲院外實地演出,各個編派角色,我總自告奮勇出演小姐的貼身丫鬟,因為可以做狀潑辣赤耙耙罵軟弱書生。

然後,看了《羅馬假期》、《齊瓦哥醫生》、《亂世佳人》,是在那之後才知道很多電影都是書改編的,書裡承載故事,藉著文字描述的故事可以透過影像,真人搬演一回。於是無數個夜晚「偷看小說」,牽引的懷想蹁躚化為具象,延伸出對故事裡癡男怨女的纏綿情意,也是步入青春期的我對多情人生最早的學習。

在那個年代,除了戲院與書店,偶爾小女生結伴上冰果室吃蜜豆冰、喝木瓜牛奶,除此,學校以外的時間沒有其他去處。更小的時候可以去公園,再大些可以成群郊遊,就在那個青春階段,多數時間,處於島嶼之內城鎮內部的鄰里親族之間,我對這個世界更多的認識來自電影與書本。

看電影似乎從來都需要結伴。就是閱讀不需要,而且走進書店,往書架下一站,忽忽一個下午過去了。所以,多數時間我都是一個人在書店裡。

屏東市中心,在我生活範圍500公尺內有三家書店,「百科」、「新星 」、「環球 」。環球書店就在國賓戲院正對面,但即使常常路過,乃至買票等進場的時間我們也不走進去,因為這書店以參考書為主,且老闆娘高高坐在門口櫃檯後,俯視全場的眼神像隨時準備抓賊。

孩子之間就謠傳那是黑店,彼此警告勿上賊船。

於是我們在空檔的時間去緊鄰環球的新星書局翻書,新星的老闆與老闆娘對小學生不怎麼歡迎,隨時出現在我們左右身後。這書店其實更像藥房乃至診所,一塵不染,架上的書齊刷刷站立有如士兵列隊,甚至沒有書店該有的平臺架設。但是我們流連在書架前找亞森羅蘋,找福爾摩斯。

一直難忘第一次讀到《虎牙》的心情,那種驚動!怎麼會有這樣的故事?怎麼可能如此奇妙?故事緊湊到令我無法釋手,以致寧可頂著老闆在我身邊一再整理已經列隊的書那種緊迫的壓力,甚至回絕了欲夾帶我進場的鄰居大姐姐,犧牲掉一場《勞萊與哈台》。

很多年後嗜讀推理偵探與諜報小說,全然的樂在其中,可能是再也不用頂著背後老闆那趕人的灼灼眼光。

可那些年最常去的書店卻是中華路的百科書店,因為它絕對是市區最紅最多樣化的書店,而且櫃檯後的老闆娘是一個可親的歐媽桑,買一本五毛錢的筆記本她可以耐心在櫥櫃後等你琢磨再久都還笑臉。雖稱書店,其實文具齊備,且就在我上學的必經路上,從小學也許二年級始我就是那裡的常客,買鉛筆買毛筆買墨水橡皮擦——買所有一切文具。但是它的門口永遠一大平臺佈滿書,逐漸的,我在平臺上認識了「書與作家」。

在此之前我的閱讀來自租書店,鄰居初中姐姐帶著我去租禹其民、金杏枝、瓊瑤,每回來,她看一本我看一本。一直記得坐在凳子上看《庭院深深》,中午吃飯時間了,媽媽喊我回家,淚涔涔的我傷心到起不了身。即便識字不深啊!看得了故事就能有感動。

所以,後來,同儕間比對文學與非文學,我不免要起疑情,有如參禪般要參個透。

想想,認真說起來,我的閱讀啟蒙來自這兩大類,言情與懸疑,都是一般業界界定的通俗文學,「俗」意味著僅只娛樂不及於靈魂,可文學之極大意義在於寫出人類的永恆性,因之,撼動良知靈魂直達人心深處幾乎是文學的要旨,僅只娛樂你的五蘊,這,算什麼呢?

嗯,確是如上我深深參——但,我喜歡俗文學,它的確在我年小時,寂寞無聊時,逃避生之煩膩時,帶給我種種樂趣,陪我打發生而為人之虛矯無奈的無數空檔。

福爾摩斯、亞森羅蘋、瓊瑤與金杏枝是我最早認識的作家。之後,有羅蘭,於此同時,有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契科夫、赫塞赫曼、福克納、卡夫卡——是在哪一年,諾貝爾文學獎全集被譯介出版?在這之前,從百科書店的書架上我開始認識諸位大師,猶記得將杜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一字一句讀完,味如嚼蠟,其實更多的是為讀完整個故事,而絕非它是文學就認真。

那一年,《荒漠甘泉》成為暢銷書,百科書店門口絡上一大落,在此之前,蔣夢麟《西潮》、羅家倫《新人生觀》、陳之藩《在春風裡》、張系國《昨日之怒》,一一進入我的視野,藉著書店平臺,展開了我的少年文青生涯。當後來台大門前新生南路地下道充斥新文學運動及五四思潮各大家的無版權作品時,我不免思維多年前是怎樣的條件,而令那些中西思潮進入我居住成長的閉塞小鎮?

穩定的微型經濟,步入工業時代的小康生活,一定程度的自由,這種種,必然是這個島嶼發展進程擁有的條件。也就是,我之得以接觸這些書,這些思潮——當然它還是經過當局揀擇以及藉由鑽營於控制之縫隙下,而得以呈現的。

之後解嚴,百花齊放,當代、近代文學及思潮,東洋與西方乃至各種語系各類文類的作品,譯介有如春風吹過之草原,如此推進了出版蓬勃,而出版的興發又造就多樣書種面世。

書寫與書已經遠遠離開說故事,但是我們情感給予最深的還是故事啊!不管那是嚴肅亦或通俗。

認真說起來,戰後出生的我輩在青春與青年時期是幸運且幸福的,此輩的我們若不走上炒股經商之路,多半都不免成為全調或半調的文青們,習於閱讀,熱愛知識,相信書寫的力量,活到這一把年紀,不是知識份子也是個「知道份子」。

我就是,從童年始混沌無知的開啟了看電影讀書的一路歷程,大半生,成為了一個「半調文青知道份子」。

為此,我深深感恩,相信自己人生幸福。


葉姿麟
屏東出生。台灣大學動物系畢業。
唸生物,最早的志向是從事植物自然觀察,後來卻只做過短時間的臨床醫學研究助理,此後一直從事文字工作。
在自立晚報一待8年,歷任編輯、編採、主編。1997年進入出版界。
於城邦開創紅色文化擔任總編輯期間,推廣網路文學。出版華文地區第一本網路小說。推介多位臺灣網路作家之餘,並引進大陸網路作家作品。多年致力兩岸網路文學出版品發展。
著有小說《都市的雲》、《曙光中走來》、《陸上的魚》、《她最愛的季節》、《愛,像一隻貓行走在屋頂》、《暗戀桃花源》。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0-03-26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