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漫獎10週年》百合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獲年度漫畫大獎:「在愛情裡,任何性向都是一樣的」

台灣漫畫最高榮譽金漫獎,今年邁入第10週年,頒獎典禮今(9/25)日於台北文創大樓盛大舉行。本屆金漫獎總計有102件作品參賽,最後共有24件作品入圍,角逐本屆9項大獎。年度漫畫大獎由星期一回收日《粉紅緞帶》獲得。評審表示,今年得獎作品綻放多元風格,可見台灣漫畫正畫出屬於自己的節奏。年度漫畫大獎打破傳統少女漫畫的界線與想像,開創新的閱讀感受,充滿新鮮感又令人印象深刻,深感到新世代漫畫表現的潛力。完整得獎名單如下:

  • 特別貢獻獎:游龍輝
  • 年度漫畫大獎:《粉紅緞帶》,作者:星期一回收日/東立出版社
  • 漫畫新人獎:《海色北極星》,作者:吳宇實/長鴻出版社
  • 跨域應用獎:《北城百畫帖》,作者:AKRU/蓋亞文化
  • 漫畫編輯獎:《人物風流:鄭問的世界與足跡》,編者:洪雅雯/大辣粉絲團
  • 單元漫畫獎:《吉利狗與怪怪貓:敖幼祥上癮的漫畫人生》,作者:敖幼祥/時報出版
  • 兒童漫畫獎:《貓、妮妮一起玩》,作者:崔麗君/典藏
  • 少年漫畫獎,《大仙術士 李白》(5),作者:葉明軒/台灣角川
  • 少女漫畫獎:《粉紅緞帶》,作者:星期一回收日/東立出版社
  • 青年漫畫獎,《魔幻時刻:The Actor》(2),繪者:HOM/編劇:柯雁心/原動力文化

wen_hua_bu_zheng_li_jun_bu_chang_xiao_ci_chang_yu_di_shi_jie_jin_man_jiang_de_zhu_he_zhao_s.jpg

da_xian_shu_shi_li_bai_-tile.jpg

年度大獎得主百合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2015年以《One Timing!!》獲東立原創大賽少年漫畫組金賞,正式出道,植劇場劇作《戀愛沙塵暴》改編漫畫即是由她所操刀。本次以百合漫畫《粉紅緞帶》獲得年度漫畫大獎與少女漫畫獎,她上台領獎致詞提到:「愛情裡,你能感受到的事情,在任何性向都是一樣的。」會後專訪時,她表示能在同志婚姻專法通過的今年,獲得此獎格外有意義。《粉紅緞帶》描寫女性之間的百合情誼,是台灣非常少數的作品類型,她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獲獎,讓更多讀者關注百合這個類型的漫畫創作。


延伸閱讀:對談》開啟你的「百合眼」,生活無處不百合:漫畫家星期一回收日與作家楊双子對談


今年金漫獎「特別貢獻獎」頒發給武俠漫畫家游龍輝。過去台灣漫畫界流傳著「南許北游」兩大武俠漫畫家的說法,其中人稱「南許」的許貿淞於2017年獲得金漫獎特別貢獻獎,「北游」游龍輝是1960年代台灣最具影響力的武俠漫畫家之一,其創作的武俠題材在台漫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品更曾跨界被翻拍成影視作品。

游龍輝在領獎時表示,五十餘年前漫畫被稱為兒童「毒」物,半世紀過後,政府設立國家級獎項並積極提倡,他非常感謝文化部對漫畫產業的重視。游龍輝也表示,他在台灣漫畫基地看到非常多精彩的台灣漫畫作品。


wen_hua_bu_xiao_zong_huang_ci_chang_ban_fa_te_bie_gong_xian_jiang_yu_you_long_hui_xian_sheng_s.jpg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左)頒發特別貢獻獎予游龍輝

今年金漫獎評審團包含了漫畫家游素蘭、常勝、李隆杰,動畫導演王登鈺、王世偉,Mangasick店主黃廷玉與學者李家瑩。許多重要漫畫家如小莊、阮光民和阿推等也都出席頒獎典禮現場。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代表部長致詞時表示,今年是見證金漫獎邁向第10屆的里程碑。他表示,漫畫是最能開拓想像邊界的圖像敘事藝術,台灣的漫畫家總能帶給觀眾豐富無窮的視覺饗宴及故事世界,而近年更成為帶動台灣文化前進的跨界引擎,例如韋宗成老師的作品《冥戰錄》,本週末即將和Salah-D的《陰間條例》合作改編成舞台劇在水源劇場演出;阮光民老師的《用九柑仔店》已改編成電視劇上映,更在華山開了快閃店,也帶動嘉義拍攝場景成為打卡熱點。

蕭宗煌表示,近4年來,文化部對台灣漫畫界推出了全新的預算、空間及組織上的支持政策:首先,政府首次結合前瞻基礎建設的特別預算,三年投注6.4億在ACG產業的扶植,包括從去年開辦到明年,三年3.2億的「漫畫輔導金」,已完成前兩期的徵件,促成超過80件作品出版,目前正在進行第三年的徵件。

而今年,文化部不只推動漫畫輔導金,更推出「漫畫研究」輔導金,重新豐厚台灣人對台灣漫畫史的共同記憶。在空間方面,「台灣漫畫基地」已於今年正式開幕,台灣終於有了屬於漫畫人的家,也促成漫畫家左萱以桃園大溪為背景的《神之鄉》成功賣出影視版權合約。

此外,文化部更在今年正式推出「IP內容實驗室」,從法國引進4D-Views動態立體捕捉技術設備,為台灣的視覺特效和後期製作團隊添加軍火,推進台灣ACG、影視音、AR、VR等各領域的內容開發,讓漫畫家的作品能突破技術限制,有更多元的改編可能。

金漫獎不只舉行頒獎典禮,更邀請國際漫畫策展人與創作者一同見證台灣漫畫的輝煌時刻。出席的貴賓包含英國重量級漫畫評論家葛拉菲特(Paul Gravett)、比利時漫畫藝術中心Manuel Fernandez Vazquez、韓國釜山國際漫畫中心漫畫家南錠勳、加拿大多倫多漫畫藝術節藝術總監Christopher Butcher、法國布洛瓦漫畫節策展人Bruno Genini、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國際版權總監Marie Fabbri、泰國曼谷藝術書展共同創辦人Pat Laddaphan、泰國出版商及書商協會(PUBAT)總經理Kompit Panasupon、日本講談社漫畫副編輯長吉田守芳、法國漫畫家Frédéric Debomy,一同見證台灣漫畫的里程碑。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9-25 21:00
對談》法國製造,台灣出品:譯者與編輯談《伊甸納》《消失的維納斯》《阿蘭的戰爭》與《正常的人》

【與談人】:
陳文瑤/譯者
陳雨柔、許舒涵/臉譜出版編輯
李華/積木文化編輯

陳文瑤:謝謝大家在颱風天來聽這場講座。等一下我們會介紹4本書,第一本是墨必斯(Mœbius, 1938-2012)的《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Le Monde d’Edena)(簡介),第二本是勒窪諾瓦(Stéphane Levallois)的《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Les disparues d’Orsay)(簡介),第三本是吉貝(Emmanuel Guibert)的《阿蘭的戰爭:烽火下的荒誕與日常,一個二戰大兵的意外人生》(La Guerre D’Alan)(簡介),第四本是于伯特(Hubert)所策劃的《正常的人:正常與否,誰說的算?十種不同性別認同、性傾向者的生命情境與心聲帶來的啟蒙及思索》(Les gens normaux : Paroles lesbiennes gay bi trans)(簡介),有沒有發現書名愈來愈長?(笑)

yi_dian_na_jing_zhuang_li_ti_shu_feng_yin_shua_yong_-side.jpg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伊甸納》是全然架空的,《阿蘭的戰爭》屬紀實傳記,《消失的維納斯》是以奧賽美術館為背景的虛構故事,《正常的人》扣緊性別議題,奠基於真實訪談,所以今天可說是有兩本虛構、兩本紀實。我先邀請這幾本書的編輯,請她們談談選書的原因。

▇視覺文學,經典作品接連出版

李華:其實編輯選書的理由各式各樣,《伊甸納》跟《消失的維納斯》這兩本剛好是很有趣的對比。積木文化是以出版生活書為主的出版社,圍繞著生活藝術、設計類,品酒等,所以開始選歐漫時,方向是與藝術相關的。《伊甸納》的出版,我只能說是一連串的失心瘋開始(笑)。


comme_un_chefyi_ge_zuo_jia_de_liao_li_lian_xi_qu_-tile222.jpg

積木文化「漫繪系」作品

怎麼說呢?當初總編與同事一起參加巴黎書展,看到這本書被放在壓克力盒中展示的當下,她們無法自拔,一直朝那本書靠近。詢問之下,才發現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合集,原是6集的連續漫畫,作者墨必斯花了20年左右,才完成這部作品,中間有時候一連畫了多集,有時候則完全停下。長時間的跨度,見證了這位漫畫家風格的演變,所以當書商決定出版一部作品來紀念這位漫畫家時,他們選了這部作品,並將6集合為1冊。

歐洲漫畫在台灣已經是很冷門的品項了,墨必斯在歐洲漫畫裡亦屬冷門。我們總編認為,如果台灣沒有一家出版社敢把這本書帶回來的話,那喜歡墨必斯的台灣讀者,就永遠看不見一部墨必斯的專屬作品。


【延伸閱讀】書評》科幻電影的啟蒙者:前鋒漫畫家墨必斯與《伊甸納》


回國後,總編找我討論。我問:「為什麼你會想要出這本書呢?」她簡述了對這本書的思考,技術環節上積木文化可以承擔這個重責大任。而後,我們內部一直討論出版與否。好像經過了一年,每一次內部會議,這本原文書,壓克力殼那本,便會被拿出來放到桌上。總編說:「我們今天還是要認真討論一下,我們要不要做這本書?」每位編輯都有不一樣的想法,編輯部一直跟理智戰鬥,同時雙眼又無法離開這本書。

最後,大家終於決定:「好,我們要出版這本書!」此後,又花了半年,討論出版之際,應該以平裝本,或者參考原出版社以精裝本放入漂亮的壓克力盒中呢?大家又討論了很久,最後是,所有的版本都出(笑)。所以我說因為這部作品太優秀了,導致所有同事都在失心瘋的狀態下,做出版的決定。


1503315948-3103530962_n-side.jpg

《伊甸納》精裝版本

▇編輯如何選書──理性與失心瘋之間拉扯

《消失的維納斯》則是相反的例子,它是在非常理智的狀態下被我選中的。它很符合我們選書路線:第一,它是藝術類的漫畫,我們尚未做過的,之前已做過時尚、生活,但還沒有做過藝術;第二,我也很欣賞它的畫風(所以還是有一些失心瘋的成份)。


ao_sai_mei_shu_guan_kuang_xiang_qu_ya_dian_-s.jpg

《消失的維納斯》內頁(僅並排呈現,非原始頁面排序,積木文化提供)

它是奧塞美術館30週年的紀念作品,呈現方式很有創意,很容易進入,以有趣的劇情串起藝術史。有點像偵探片,破案過程會是遇到美術館中作品裡的人物,以此帶出展品與館史。剛好那陣子奧塞美術館經常來台灣辦展覽,反應都還不錯,所以我便挑了這本書。

編輯常常在各式各樣混亂的思緒下,依不同的理由選作品,最後的狀況不一定會符合原先的期待,可是過程還是非常有趣的。

許舒涵:談到選書緣起,必須先談一下臉譜的PaperFilm書系,其中包括《阿蘭的戰爭》跟《正常的人》。這個書系長期關注有經典地位或有強烈議題性的視覺文學作品,早期做比較多日漫,因為日漫在台灣接受度相對較高,後來想著可朝歐漫、美漫試試看。《正常的人》這本書,是由版權代理推薦後,我們發現它是由11位不同的漫畫家,共同畫出來的性別多元議題省思的作品,另外還有5篇學者專文,所以故事與討論都比較嚴謹和理性。


zheng_chang_de_ren_-tile.jpg

臉譜「PaperFilm書系」作品

陳雨柔:我補充一下,PaperFilm這個書系一開始做歐漫是《緬甸小日子》(Chroniques birmanes)接著是《遠離巴黎》(Transat)、《伊拉克的罌粟花》(Coquelicots d’Irak),再來才是《阿蘭的戰爭》。編輯部評估時認為,內容非常好看,因為二戰距離台灣其實不是很近,但內容從傳主19歲參戰開始,以非常口語的方式,以一位青年的成長帶出了戰爭的真實日常。

陳文瑤:接下來由我分享一些翻譯經驗。通常翻譯之前,我習慣先搜尋作者的資訊,通常我找作者資料時以影音較多,包括他們作畫的場景、接受訪談的影片等,特別是他們的聲音。可能是當初在巴黎念書時,有一陣子常常在念哲學家德希達的作品,覺得非常難懂,有天我發現龐畢度旁邊的電影院在播德希達的紀錄片,就去看了。忽然之間,因為聽到他的聲音,後來看書時感覺很像他在跟我講話。這演變成了我個人的一個習慣,閱讀任何書之前,我習慣找作者的影音,聆聽對方的聲音。

翻譯漫畫時,我覺得歐漫跟日漫有個不同點:日漫通常可以快速翻閱,劇情或畫面讀來十分順暢;歐漫則常常會讓讀者需要停下來思考。我自己在翻譯歐漫的過程中,才慢慢理解應該怎麼看歐漫,所以看歐漫的速度也相對慢慢加快。剛開始時,即使是很簡單的歐漫,我也要看很久。因為它們常是用文字串出劇情,而日漫是可以直接用畫面串出劇情。

我想先請大家觀賞影片,首先是墨必斯:

墨必斯從小非常喜歡畫畫,雖然家境不太好、父母離異,但他不想做會把手弄髒的工作,他決心畫畫,從函授課程開始,到進入應用藝術學校學畫畫。《伊甸納》是科幻故事,大家可能認為就像《阿基拉》(アキラ),通常有專屬的世界觀,可是我在翻譯《伊甸納》的過程中,一直搞不懂他的世界觀。如同〈在星星上〉這個短篇裡,主角阿丹及斯迪爾駕駛隕星迫降在一個九號球行星上(),這兩個人當時都還是很中性的形象,斯迪爾在找有沒有車子時,阿丹就對他說:「趁你在忙的時候,我來煮個義大利麵。」我想說「蛤?」你不是跟我說你們都吃合成的食物嗎?為什麼突然冒出義大利麵?我是哪裡漏看了嗎?翻譯的過程中,我一直處於這樣的狀態。

我覺得墨必斯的東西,跟現實世界其實有很多連結,可是這些連結跟劇情一點關係都沒有,常常很跳Tone。我一直在思考:「這樣子大家到底看得懂嗎?」墨必斯總在堆砌,到高潮時,他說沒有,瞬間就沒了,結束了,讀者會處在無跡可循的狀態。

後來這本書出版後,有80年代出生的讀者回饋我:「墨必斯超好看的!」我回他:「真的假的?你真的覺得他很好看嗎?你看得懂嗎?」對方說:「我看不懂,但我覺得很好看啊!」我當時想,這應該就是墨必斯的魅力了。

書中讀者覺得非常無厘頭的東西,其實放入了許多他個人的經驗,比如說在〈在星星上〉,一開始他們到九號星球時,有非常平坦、一望無際的沙漠,跟墨必斯17歲時,藝術學院的課程剛結束到墨西哥找母親的經驗有關。他待了8個月,常常橫越一望無際,不知何處是終點的沙漠,所以把這樣的風景帶進來。

zai_xing_xing_shang__2.jpg

通過對作者的理解,我確認了,本書很多部分其實包含不少作者自己的想像。他對畫筆掌握得太好了,所以當劇情變很奇怪時,他會突然來一張很厲害的圖,展現當時的思考,沒有對白,可能是因為有許多東西在他腦中,讀者不易感受到。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最大的困難就是這種純粹虛構之下,讀者會不會看不懂?

為了這個講座,我重新讀了這本書,脫離當初翻譯時不斷被各種奇怪的名詞騷擾的狀態,我認為這本書是很讓人享受的。在座也有譯者翻譯過非常奇幻的作品,應該能明白翻譯科幻作品時,譯者必須面對作者的獨創名詞,在轉譯的過程中,是很讓人苦惱的。

這其實是我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雖然很喜歡看科幻作品,可當自己翻譯時,會擔心自己翻譯的詞彙會不會太蠢,比如說像「鼻啪人」()。我翻譯墨必斯時充滿各式各樣的糾結,但另一方面,看他的圖又是非常過癮的一件事。我認為閱讀歐漫,圖像是非常重要的元素,其重要性不亞於文字,墨必斯給我感覺很過癮、愉快,有時候我甚至專注在看他的圖,忘記我正在翻譯。

▇譯者的野心vs. 編輯的野心

接下來我們繼續講《消失的維納斯》,同樣也是先請大家看作者的影片。

這本書的門檻對應的是藝術史,因為我剛好是念藝術的,內容與我的專業完全重疊,所以翻譯時覺得非常過癮。奧塞美術館我也非常熟悉,故事劇情設定十分有趣,又能夠把奧塞相關的歷史或藝術史的材料剪裁加入,這是它的獨到之處。

大家應該會認為,既然譯者與編輯都這麼喜歡這本書,那對於譯稿,照理說不會有什麼問題吧?結果不是,我們在譯稿上出現了一個超大的分歧!

通常我以前稿子交給編輯時,就是一個word檔,下面放大格子,按照漫畫哪個字在哪裡,打好格子後,將譯文一一放上去。但當時我就是手賤(笑),時間很多,而這本書又只有80頁,所以當時我把原稿的法文塗掉,自己上了中文,因為太喜歡這本書了,很想讓編輯對著畫面看,一定更有感覺。

沒想到,結果編輯回稿給我時,改了超多的東西,當時我很困惑,想說李華並不是一個會亂改人家稿子的人,我們也不是第一次合作,而且有些地方明明就不是這樣,為什麼被改呢?那時候我有一種很想掐死編輯的感覺(笑)。

我先把稿子放著,不想管它,不想面對,我很生氣也很不能理解。等玩耍兩天之後,重新看我的稿子,很快發現,編輯之所以改,是因為我翻得不夠清楚。剛剛談到,這本書跟藝術史連結得很好,但正因為我很熟悉,所以我下意識腦補了它,沒有翻出來,或者我翻得不夠精確,所以後來我整個重新大改。

當時,我甚至沒有問李華修稿的緣由,因為我發現其實是我翻得不夠清楚,所以編輯得通過她的想像幫讀者增補,使其通順。所以我重新對著法文,做了大幅度的修改,並加了很多解釋。

那時回稿給她後,她回:「這樣清楚多了,我沒有問題了。」我才鬆口氣,還好沒有誤會編輯。有時候我會看到譯者說,討厭編輯改稿子,但我自己的作法是,先不想去看它,去做些別的事情啊,等心情準備好再打開來看。我的經驗是,到目前為止,很多是因為我翻得不夠清楚,導致誤會,或者漏掉了一些東西,有時候編輯也會幫你改出超棒的句子。


chen_wen_yao_.jpg

陳文瑤(照片中持書者,信鴿法國書店提供)

李華:文瑤剛剛問我可以講這段嗎?我說可以,因為我覺得這本書的例子還滿有趣的。我剛剛也在想,為何我跟文瑤會在這本書發生分歧?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對這本書的野心不一樣。文瑤身為譯者,她很尊重原文的口氣與意圖。如果作者講了三分,她只能譯出三分,不能譯成五分也不能譯成八分;如果作者曖昧,她也會故意模糊。如文瑤所說,這本漫畫如果有藝術背景,讀起來會很暢快,因為有很多很多梗在裡面。而作為編輯的野心,會希望即使沒有先備知識,也能夠有個八成過癮吧,編輯的身分,會很希望為更多讀者展現出隱藏的面向。

所以第一次的譯稿交來時,我並沒有理解透徹,雖然每個對話框都翻出來了,畫面很流暢,文字卻是斷裂的,所以我改動了文字,希望讀者看起來更合理順暢,中間沒有阻礙。

那時候,我試著做一件事情,是我從來沒做過的。過往譯稿我通常不會整個改完再拿給譯者看,把句子改順什麼的那些都還好,有問題會再提出來跟譯者討論,但我通常不會全部再讓譯者看一遍,因為那會讓譯者很累,他得花很多時間重新確認一次。當時我決定這樣做,是不希望讀者跟我一樣卡住,我補了一些東西進去,然後給文瑤看,然後她就崩潰了(笑)。

她說:「我要冷靜一下。」但文瑤就是超專業,過了大概一個禮拜,她告訴我:「我認真看了原文,又很認真看了自己的譯稿,再認真看了妳改的東西,綜合以上三件事情,我覺得是我翻得不好。」於是,她幾乎整本重新翻譯。看過新的譯稿後,我讚嘆地說:「有有有,有順!」我覺得很神奇,我並不知道她如何消弭我們之間的分歧,所以我覺得她很厲害。

後來,我們又討論了另一件事,因為本書的梗實在太多了,作者最後雖有一些註釋,並沒有把全部的梗都講出來,而文瑤所有的梗都看得懂,我很希望讀者也能跟她一樣,所以我逼迫文瑤把所有的梗都另外寫出來。我發現很神奇的事情是,原文書後面本來就有好幾頁是空白的,請文瑤把所有譯註加入時,完全有足夠的空間來放置,我猜想會不會原本的出版社就有想到可能會被翻譯,所以預留很多空白的頁面。

▇譯者不為人知的心魔抗戰

陳文瑤:謝謝李華,大家有沒有覺得編輯跟譯者之間的信任,真的很重要呢?我那時的衝擊真的非常大,如果是第一次合作,下次可能不敢繼續合作了。但一來是因為有先前的合作經驗,另外則是覺得,「好吧,我的翻譯你看不懂,那我就要想辦法讓你看懂,但還是要以忠於原文的方式,讓你看懂!」以這樣的心情做調整。我們終於講完兩本了(笑)。

剛剛提到翻譯墨必斯時面對很跳Tone的問題,翻譯《消失的維納斯》是最開心的時候。那麼,翻譯《阿蘭的戰爭》,則是我覺得最難翻譯的時候。弔詭的是,這本書的內容並不難,但字數很多,將近300頁,字數有七萬多字,是我譯過字數最多的一本圖像小說。大家有看過這本書嗎?內容雖是阿蘭講述二戰,可是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那其實是「他」的二戰,跟我們一般在電影上感受到的二戰很不一樣。阿蘭本身是炮兵,可他從頭到尾只有發射過一次炮而已,而且後來就因為槍管壞掉,沒辦法繼續了,類似這樣。

裡面充滿各種奇奇怪怪的小事,這也是唯一一本,在翻譯前我並沒有看過的書。初讀時,我便覺得很難翻譯,於是我先去找作者的影音,看了之後,更加困惑。先讓大家看一下這個作者的影音。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書中很多畫面其實是照片,因為作者吉貝在與傳主阿蘭合作的過程中,阿蘭生病了,所以吉貝走訪很多阿蘭告訴他的地方,紅杉林、德國等不同地方,找尋他各種足跡,拍攝了許多畫面,以插畫的方式放入書中。這種圖會讓人覺得有點難以進入,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這個感覺,吉貝直接讓原本的東西留在畫面上,所以我那時候就是處在一種翻譯的困難,始終無法去譯它,把300頁的格子打好之後,便陷入一種空洞的狀態,每天都無法開始。

後來,我拿出平板,在那上面用寫的,這是我在翻譯上的一些方式。因為圖像小說,它應該就是要看著圖翻譯,不能只看字,一定要對著圖像。《阿蘭的戰爭》我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頁數,都是用手寫的,為此,我還特別去添購有繪圖板的平板電腦,更買了軟體。當時家裡剛好事情比較多,很長時間待在澎湖,我利用各種零碎的時間,以平板進行翻譯,直接手寫,這對我來說比較直覺。

為了創造翻譯的情境,我甚至找了《諾曼第大空降》影集來看。我需要在翻譯時,創造一些情境,而且看的時候,不在我工作的房間看,必須到另外一個房間,用我先生的電腦打開來看,看完再回到另外一間房間。坐在桌機前翻不出來時,便拿著平板,走到客廳自己在那邊寫,寫完覺得有感覺了,再回到電腦前。

1231321.jpg


5413135.jpg

© 2012, Emmanuel Guibert & L'Association.(取自《阿蘭的戰爭》,臉譜出版提供)

《阿蘭的戰爭》的翻譯過程,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有點像「我對二戰不熟啊⋯⋯」我一直處在這種迴圈裡面。雖覺得它很好看,但是真的可以翻它嗎?不知道為什麼,一直在想這件事情,它困擾我非常久。但是這本書有很奇怪的魅力,其中故事無厘頭的程度也不會輸給墨必斯,但是它就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比如有個環節,講述所有美軍參戰時,如果受傷便可直接獲得一枚紫心勳章;士官長問阿蘭:「你沒有受傷嗎?」「沒有。」阿蘭回答,然後士官長回他:「連抓傷、劃傷之類都沒有?」阿蘭回答:「啊,有!」因為有次不小心踩空,從宿舍跌下來,摔斷了腿,士官長便讓他獲得紫心勳章。類似這樣的事情,你覺得很荒謬,但在《阿蘭的戰爭》裡一直出現,有趣且充滿人性。這本紀實漫畫,雖感覺很瑣碎,可是整個看完,又非常的真實,大概是這樣。我想問雨柔,編輯時,有覺得很難編嗎?

陳雨柔:今天其實是第一次聽文瑤談她翻譯過程遭遇的種種困難,我嚇了一跳,因為拿到稿子時,我想說:「啊,好順喔!」當編輯收到很順的稿子,整體又很口語,我馬上排版入稿了。剛剛文瑤提到一件事,是我沒有想過的,其實我編輯這本書時,因為文字非常多,畫風又貼合史實,所以我看稿時,有時會有點忽略它的圖。它整體像散文,搭配情境式的描寫,很容易讓讀者先讀文字,再去看圖像。

陳文瑤:我可能就是太在乎它的圖,有點像雨柔說的,有時候你的確會忽略它的圖,或者說有些時候,它的圖像並沒有真的對應到文字,所以我自己就有點卡住。但最大的心魔可能還是自認對二戰比較陌生,主要是心態上的卡住,而不是內容上卡住。心態上很難調整,還好我有手寫的東西。


【延伸閱讀】書評》未曾有過畫面的戰事日常,非虛構漫畫的記憶再現:評《阿蘭的戰爭》


接下來我們講《正常的人》。一樣先請大家聽一聽作者的聲音。

《正常的人》的統籌策劃于伯特本身是一位編劇,也是著色師。如他在訪談中所述,他過往的劇本都是虛構的,從來沒有處理過真實的題材,每次遇到真實題材,總有施展不開來的感覺。起初他是猶豫的,但看到這個企劃與合作背後的意義,雖然沉重,可是非常值得,所以他接了下來。

翻譯這本書時,我並沒有特別當成圖像小說來處理,雖然找了多位漫畫家,但這本書很明確是內容凌駕在插畫家之上,每篇的繪畫雖然風格不同,但背後都是非常紀實的訪談。和《阿蘭的戰爭》不同,那是由作者自己聽到,並獨立完成的內容;但《正常的人》這部作品,訪談和腳本是由于伯特完成,插畫則是另一批人,是合作的關係。雖然每位漫畫家都有自己的風格,但畫面的處理是遵循腳本的。所以,我著重的點不在漫畫家的風格,圖像對我來說比較次要。

這本書翻譯的難度,比較在於專有名詞的界定上,比如HIV感染跟真正的愛滋病之間的差別,或是感染後,空窗期到治療的狀態是什麼等等。這類專業知識的東西,當時花了很多時間在找這些資訊,確認名詞以及藥物在台灣的翻譯方法。

這本書第二個翻譯難處,是其中包含了許多法國當地人才能理解的俚語,所以我經常求助法國友人,才能確認書中的涵義。這本書翻譯的時候,剛好是台灣同婚這個議題炒得很熱的時候。我想要問一下舒涵,這本書出版時,剛好是台灣同婚通過的時候,那有沒有順勢地刺激銷售呢?

1_9.jpg

2_7.jpg


3_8.jpg

《正常的人》集結了10位漫畫家繪製插畫,風格殊異(臉譜出版提供)

許舒涵:或許可以來個簡單的對照組。這本書上市的日期是2019年4月底5月初,剛好同婚專法通過;而2018年年底,我們也搭公投熱潮出版日漫《弟之夫》,同樣討論性別議題,但迴響相對之下較好。事後我們回頭檢討,譯文品質非常好,不會有問題,但會不會是歐漫有先天的障礙?有些隔閡是我們很難翻越或克服的。

法國的民事伴侶結合法(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簡稱PACS)走在台灣前面很久,無論同性戀、異性戀都可以申請,1999年就已通過,而我們的伴侶法2019年仍在討論中。我並非覺得誰比較好誰比較不好,只是這本書成書的立意,台灣讀者可能很難碰觸到最核心的東西。

陳文瑤:臉譜的主編找我選書的時候,我很想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為其中的故事相當值得一讀。其中可以看到很現實很殘忍的面向,但同時也有一些很正面的東西。這本書呈現了各種不同的面相,包括男同志、女同志、跨性別、雙性戀、跨性別手術的醫療問題等等,相當多元,並非僅有單一面向,提供多元的觀點。

好的,時間也差不多了,非常感謝大家今天冒大雨過來參加這場分享會。

yi_dian_na_ping_zhuang_ban_li_ti_shu_feng_xiao_.jpg 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
Le Monde d’Edena
作者:墨必斯(Mœbius)
譯者:陳文瑤
出版:積木文化
定價:880元
內容簡介

getimage_17.jpg 消失的維納斯:奧塞美術館狂想曲
Les disparues d’Orsay
作者:史蒂芬.勒窪諾瓦(Stéphane Levallois)
譯者:陳文瑤
出版:積木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getimage_23.jpg 阿蘭的戰爭:烽火下的荒誕與日常,一個二戰大兵的意外人生
La Guerre D’Alan
作者:艾曼紐・吉貝(Emmanuel Guibert)
譯者: 陳文瑤
出版:臉譜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lian_pu_2019.5_zheng_chang_de_ren_3dshu_feng_-_cai_bai_bian_.jpg 正常的人:正常與否,誰說的算?十種不同性別認同、性傾向者的生命情境與心聲帶來的啟蒙及思索
Les gens normaux : Paroles lesbiennes gay bi trans
作者:于伯特(Hubert)
譯者:陳文瑤
出版:臉譜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探索宇宙、海洋、異文化與內在自我:邀請少女/少年成為選書家,活動開跑

海洋大小事:海魚、海豚、海岸、海廢

以傳遞海洋保育、環境意識為己任的孩好書屋,將與花蓮花崗國中合作「海洋大小事:海魚、海豚、海岸、海廢」。選書包括《海鮮的真相》、《塑膠有毒的愛情故事》、《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與繪本《動物園》等,共計18種。

孩好書屋負責人、過去也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任的賴威任表示:「花蓮面對全世界最廣闊的太平洋,生活無一不與海洋息息相關,所以首先孩子們需要知道自己經常吃下肚的魚是誰?這些魚怎麼來到餐桌?對環境生態的影響又是哪些?再藉此延伸探討永續漁獲的答案。」

活動中,賴威任將準備中研院製作的「台灣海鮮選擇指南」圖卡,讓同學辨識自己常吃的魚是歸類在綠(可食用)、黃(斟酌食用)、紅(避免食用)的哪一級,以後吃魚時可得好好想想:「有些種類再吃就沒有了!」


cats_5.jpg

「有些種類再吃就沒有了!」吃魚請要好好想想綠黃紅三種分類。(取自台灣海鮮選擇指南)

海豚方面,賴威任也會找志願的同學cosplay。一種是被豢養的海豚,可以吃好穿好,但缺乏活動空間,必須犧牲自由;另一種是野生海豚,需要自己辛苦打獵才有一餐溫飽,不過擁有廣大的海洋、自由與朋友。兩種讓同學自我選擇「都幾?」

賴威任說:「我發現花蓮的校外教學有非常高的機率會帶學生去海洋公園,因此希望跟他們探討海豚圈養的問題──表演的海豚怎麼來到園區?又遭遇什麼對待?牠們被迫離開棲地,在小小的圈養環境中生活,人類用什麼心情看待這些娛樂?」從體驗海豚的「豚生」中,引導同學跳脫人類本位、學習以動物為主體的換位思考,而後方知「己所不欲勿施於豚」。接著再延伸想想,認識野生動物有哪些方式?是否有更自然的選擇?

至於海岸與海廢(海洋廢棄物),近幾年已成顯學,塑膠與淨灘都被密集討論。賴威任說,老師過往也都會帶領學習,同學多有初步認識,因此他將海廢與海岸放在活動最後做為延伸題,會與同學一起利用書店預備的道具(例如以海廢為主的裝置藝術)來佈置書展。

本身做過海洋廢棄物監測、追蹤垃圾的經驗相當豐富的賴威任,手邊有許多奇奇怪怪的海廢,有些是上個世紀的塑膠垃圾,遠遠超過學生的年齡,至今依然完整無缺,對環境危害非常久遠。


06-tile.jpg

圖左:海廢無所不在(取自wikimedia)。圖右:有些上世紀的垃圾已宛如巨妖。(取自賴威任簡報)


08_0.jpg

賴威任穿著「健海天使」自製的塑膠衣,與孩子們一起推廣減塑。(圖片來源:台南新山國小健海天使)

「我還有塑膠袋做成的衣服。台灣每年每人平均使用近800個塑膠袋,我會帶這件衣服邀同學試穿看看(真的熱到會中暑),讓他們自己體會,垃圾問題有多麼嚴重。」

他說,海洋問題千瘡百孔,孩子未來面對的衝擊只會更大。從認識身邊的這片海洋開始,越早理解,就越有解決的力量。

「我們必須將話語權還給孩子,讓他們發揮創意與影響力。期待本次活動提供的資訊,能讓孩子透過知識的轉化去看見問題、思考問題。就像瑞典女孩桑柏格(Greta Thunberg)為全球暖化大聲疾呼一樣,督促大人為自己鑄下的禍害出面負責。」

賴威任說:「或許最終的答案,會在學生身上。」

▇前往宇宙邊界:探索太陽系邊緣冥王星任務

台灣首家天文主題書店仰望書房,與台中明道中學合作的主題為「前往宇宙邊界」,選書包括圖畫書《小月亮:第一本用故事介紹宇宙的科學知識繪本》等4種,以及科普書《NASA 9大太空任務:一窺宇宙最真實探索實錄》等7種。

開場將由曾任台中科博館解說員、同時也是仰望書房創辦人的施逸昕,帶來45分鐘的講座,內容包含宇宙觀演進史、基礎科學演進史、太空科技大躍進等。隨後並將依照選書,諸如太空科技、孩子想像中的宇宙、月球的特殊性等,進行分組討論。

施逸昕表示,今年是人類登月50週年,人類的太空科技從60-70年代登陸月球,到現在終於可以抵達太陽系邊緣(即第九行星的冥王星),這個發展歷程是很好的題目,它告訴我們離開地球表面、望向未知宇宙時,包括哪些理想與現實等種種需要經歷的課題。


09-tile.jpg

圖左:人類登月50週年之際,許多天文同好對書房展售經典的太空系列削筆機十分著迷。(取自仰望書房);圖右:仰望書房提案的天文推廣活動,奪得全球僅20個名額的折射式望遠鏡大獎。(取自仰望書房

「學生對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是很重要的,但學習過程常被升學磨掉熱情,而前往宇宙邊界,是科學家與天文愛好者抱持最高熱情的一件事,所以我希望藉由這個主題提高大家探索事物的興趣,甚至去探索『探索』這件事的本質。」

施逸昕自言:「我對天文的好奇是從高中加入天文社開始,當時常到野外,滿天星斗帶給我純粹的感動與浩瀚無邊的想像,一直存在記憶裡。去探索宇宙、去理解世界並非只有我們的這顆地球,會讓人思想開闊,也激發我們解決事情的熱情與能力。」


10_1.jpg

NASA網站上有一系列精美海報提供民眾免費下載(取自NASA

施逸昕同時將帶來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歐洲南方天文台ESO的文宣品與同學互動,例如摺頁、貼紙、名信片以及相關小物,邀請同學以剪紙、著色、製作簡易模型等方式,為書展進行佈置。

「哪些是同學最感動的部份(例如離開地球去冒險)?天文學家想傳遞給一般大眾的是什麼(例如科技的突破與解決問題的代價)?活動內容與自己共通的連結又有哪些?都可以透過身邊這些材料來呈現佈展的構想,詮釋同學心中的選書及核心主題,並與同儕交換心得。」

由於上一份工作是科博館解說員,加上中部很多學校有天文社,幾乎都很熟悉仰望書房,因此施逸昕跟高中生互動頻繁,也常跟同學一起揪團上山看星星。他笑稱:「高中生雖已經有成人的外表,但仍很青澀,許多學生可能是第一次自主性地構思活動。我認為無論天文或佈展,都是一種探索的歷程,因此我會忍住、不可插手,讓他們親身去摸索、經歷與學習,我會扮演好顧問協助的角色。」

施逸昕還說,天文學這個領域一般讀者相對陌生,有時還會跟占星學搞混;而天文科普書也很稀有,必須靠活動一點一滴地將人類對宇宙的理解傳達給大眾。

因此,有興趣入門的讀者歡迎多加利用仰望書房,除了市面的科普讀物外,二樓還有更豐富的藏書。此外書店也會配合天象,不定期舉辦「街頭天文學」,搬出店藏的望遠鏡與讀者一起觀星賞月、分享特殊的天文現象。至於科博館的科學中心、地球環境廳也是入門的好選擇,民眾可上網查詢相關定時導覽。


12.jpg

除了不定期舉辦「街頭天文學」活動,書店二樓的仰望之窗也供民眾憑窗賞月。(取自仰望書房

▇閱讀孩子的內在:讓兒童透過書本為自己發聲

相當注重同儕、家庭關係的小兔子書坊,與桃園高榮國小合作主題為「閱讀孩子的內在」。選書包括有圖畫書15種、文學類9種。例如《戰爭來的那一天》,談孩子一時無法融入環境的震盪,面對家庭、學校等外在壓力,該如何思考自己;又如《暗黑孤兒院》,書裡的小女孩孤單到無人可說話,竟然去尋找鬼魂作伴。


13.jpg

當遭遇劇烈的變化,無依的孩子該如何面對與思考自己?(截自《戰爭來的那一天》)

小兔子書坊的黃淑貞表示:「情感上的描述是需要被討論的,不能等長大之後回頭看,才發現那一段歷程很重要。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有很多『好大人』在身邊,願意深入與他們為伴。」

她說,兒童權益是近年很受重視的一塊,但許多大人對此都十分陌生,尤其華人家庭很少表達內在情感,而孩子語言能力也尚未熟練,即便關心他今天過得好不好,很多時候也不知如何描述。因此希望這個選題可以讓大人關注到孩子幽微的內在,同時也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其實可以透過故事來訴說。


14.jpg

小兔子書坊的黃淑貞,將邀請小朋友直視自己心中的洞。(截自《我的心破了一個洞》)

活動首先將導讀描繪兒童成長挫折與空虛的《我的心破了一個洞》,再利用20分鐘的情境遊戲,讓孩子表達及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把耳語一個接一個傳下去的「傳聲筒」遊戲,可以讓孩子明白溝通上的障礙,聽到的語言精準度與認知是會有所差距。接著會帶領學生製作「紙花」,透過廢紙材一朵朵的呈現,體驗不一樣的文字敘述,將感受化成美好的一朵花,同時運用這些元素進行主題書展的佈置。

黃淑貞說:「透過活動,同學們將發現『原來他們並不了解我的言語,他們誤解我的意思,為何我說的他們都聽/看不懂?』人的想法、語言文字與圖像之間是會有差距的,語文的力量很大,問題是怎麼用它,如何描述是需要經常練習的。」

「之後,我們會再借本次書展的選書,讓他們看看自己目前遭遇的問題有哪些。這些書就像我們的聲音,如何透過它們為自己發聲,將是我們策展的重點。」

她表示,即便親子一起逛書店,通常決定權還是在家長,因此本次佈展的自主權,會回到孩子身上,由他們來決定與詮釋書展的這些選書。例如會讓同學用小卡寫幾句話,內容可能是與書相遇的心情,也可能是「被書打到」的點是什麼,由孩子以自己的語言推薦好書給其他孩子,分享共鳴。

小兔子書坊至今已成立8年,黃淑貞每週會擔任一次晨光故事媽媽,結束之後再回去開店,一直持續到現在。會如此孜孜不倦的原因,是她發現重視兒童閱讀的客層多半是中產階級,但閱讀不可分階級、甚至必須透過閱讀來翻轉階級,因此黃淑貞設法走入學校,而第一個合作對象,正是距離都會較遠的本次活動夥伴高榮國小。


15.jpg

為了讓相對弱勢的孩童有機會接觸好書,舉辦國小故事志工的閱讀培訓工作坊(取自小兔子書坊

黃淑貞說:「我們也培訓志工媽媽,企圖讓相對弱勢的孩子也有機會接觸好的兒童讀物,並從高榮國小擴散到其他學校,這個模式已有兩三年。國中部分則是辦校園書展,反應也很好,因為書店會為孩子嚴選適情適性的書種,經過導讀、介紹,同學便會產生共鳴、拿起來讀。我們也辦家長講座,不斷重申『共讀』的重要,透過書本促進親子對話、刺激思考,這也是108課綱的主要訴求之一。」

▇國際視野暨異文化交流:用開闊的眼睛觀看世界

經營市民講堂、舉辦多元文化活動都很到位的曬書店,將與台南新東國中合作主題「國際視野暨異文化交流」。選書包含圖畫書、社科類、文學類、科普書與漫畫,計有22種,品項相當豐富。

目前任教靜宜大學、具有人類學專長,同時也是曬書店經營夥伴的蔡佩如表示,新營是介於城鄉之間的小鎮,當代孩子面對的社會型態已經跟過去很不一樣了,她希望藉由活動讓他們看見,除了小鎮或台灣這塊土地之外,世上還有很多年紀相仿的青少年做了許多不一樣的事。

蔡佩如說:「我們必須用開放的眼光觀看世界,並且培養同理與包容的心,觀看他人之後回歸觀看自己,讓心胸更開闊。」例如國際視野方面,會挑選發生場域都在國外的書,像是《勇敢向世界發聲--馬拉拉》。而異文化也不單指異國文化,還包含性別等多元議題,例如《家有彩虹男孩》;甚至還有新營作家阿盛的《海角相思雨》,透過其鄉土內容,可以了解新營乃至整個台灣的生活變貌。

活動一開始將分發標示著日本、韓國、美國、越南等4國的紙卡,請同學分組寫下對這些國家的印象或優缺點,完成後各組再推派代表上台,將結果分享給所有同學。

蔡佩如表示:「這幾個國家是近年影響、或與台灣互動較多的國家,我們透過讓同學互相看到彼此印象的異同,再引導思考──為何我們會有這樣的印象?是否我們每個人都帶著濾鏡看世界?以後學習未來下定論之前,可不可以換一雙更開闊的眼睛來觀察?」

接下來再分組討論3個題目,「我日常生活裡的異國文化有哪些」、「異國文化對台灣影響的利與弊」、「如何面對異國的影響」,並欣賞紀錄片《世界的孩子》,以及繪本BV《世界的孩子,不一樣的生活》,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與世界的聯結。

本次探討的內容包羅萬象,旨在為青少年起頭引路、觸發種子,之後就靠孩子們自己從生活周遭,例如圖書館、曬書店或網路上,打開心門自由探索。

「台灣雖然以漢人為最大族群,但新營小鎮也逐漸充斥各種異文化(例如日本小清新雜貨店相當流行),同學若更具敏感度,願意打開雷達天線,就能在生活中有所發現。」蔡佩如認為,了解、尊重與包容多元文化的差異勢在必行,孩子若能從小養成,對未來的工作與生活都有很大助益。

佈展方面,曬書店會提供異國風道具、世界地圖跟地球儀等等,也期待能在現場製作「希望樹」,邀同學用色紙裁剪自己的手印,寫下對國際視野或異文化的心得,像葉子一樣貼到壁報紙上,陳列於書展會場。

曬書店彷彿是地方上的微型文化中心,常有幼兒園跟大學生前來參訪,而有升學壓力的國高中生,則多半為考試才來書店K書,這個年齡正是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時期,因此曬書店一直有心引領青少年利用這個場域。過去曬書店與家扶中心合作過不少青少年成果展,孩子可以輪流發表、駐點導覽,這便是一個建立自信很好的形式。

蔡佩如表示:「未來我們可能會針對中學生辦理讀書會,也可能辦理青少年短講,約15-20分鐘,主題不限,無論談個人見解或展現才藝都很歡迎,目的是為了給予他們一個自由表達的舞台。」


16.jpg

曬書店與家扶中心合作的「自立少年成長時光旅程」成果展(取自曬書店

此外,曬書店今年也展開「誌。新營」計畫,培養在地青年製作zine、地方書寫、讀書心得,特別希望新營及周邊城鎮的新住民、學生、外籍人士、銀髮族等族群的聲音能被聽見,屆時亦會舉辦成果發表會,歡迎拭目以待。

【活動訊息】書展看這裡,書店也有與校園同步的主題書展喔!

bookfair_108_curator_900x600_0.jpg

  • 孩好書屋:「海洋大小事」
    日期: 9/30(一)至10/31(三)
    時間:週四至週一11:00~18:00 ;週二、週三公休
    地址:花蓮縣花蓮市水源街79巷18號
     
  • 仰望書房:「前往宇宙邊界」
    日期:10/1(二)至10/31(四)起
    時間:週三至週日14:00~22:00 (週一、週二公休)
    地址:臺中市北區英士路140號
     
  • 小兔子書坊:「閱讀孩子的內在」
    日期:9/26(四)至10/26(六)
    時間:週二、週四9:30~18:00;週三、週五13:00~18:00;週六13:00~17:30 ;週一、週日公休
    地址:桃園市平鎮區民族路二段193巷15弄61號
     
  • 曬書店:「國際視野暨異文化交流」
    日期:10/1(二)至10/31(四)
    時間: 週二至週六13:00~21:00;週日 10:30~18:30 ;週一公休
    地址:臺南市新營區中山路93~2號2樓
     
  • 【活動訊息】桃園高榮國小校園書展,對外開放民眾參觀!
    日期:9/23(一)至10/23(三)
    時間:每週三、五09:30~11:30開放
    地址:桃園市楊梅區高上路一段1號

我想成為選書師:有獎徵答送好禮,選出你心中的臺灣原創力

文化部主辦的「中小學生讀物選介」,每年評選出的好書,其中有許多值得推薦的臺灣原創作品,為推廣這些好書以及刺激學生閱讀、分享,特別舉辦「我想成為選書師-有獎徵答送好禮」抽獎活動,一同選出你心中的臺灣原創力。立即參加:

★官網★抽獎活動
活動說明(←請點它)
我要參加(←請點它)
抽獎好禮:三星平板電腦、誠品圖書禮券

★FB★抽獎活動
我要參加(←請點它)
抽獎好禮:500元誠品圖書禮券

you_jiang_zheng_da_980_380.jpg

▇「跟著編輯閱讀去」線上主題書展

xian_shang_shu_zhan_gen_zhu_bian_ji_yue_du_qu_1200_630.jpg

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評選完整書單

1200630_huo_xuan_shu_yi_tan_jiu_jing_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9-24 21: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