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03 詰問真相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十六歲的海洋課

廖鴻基著,蔚藍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益  
廖鴻基的作品一向是台灣海洋文學的標竿,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對海洋的了解應該深植在島民的生活意識中。這本以青少年為目標讀者的作品,延續廖鴻基對海洋深刻的觀察與理解,對於將台灣的海洋文化向下深化紮根具有相當重要性。【內容簡介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護られなかった者たちへ
中山七里著,劉姿君譯,時報出版,43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中山七里雖然出道較晚,卻挾其尖銳的社會意識和明快的急轉劇情,迅速在日本影視圈奪下一席之地。本書以奇特的餓死虐殺開篇,詰問歪掉了的體制與現實,辦案細節的精細鋪陳引人入勝,更讓人覺得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堪稱社會派推理的黑洞之作。【內容簡介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

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王曉丹、余貞誼、方念萱、姜貞吟、韓宜臻、胡錦媛、黃囇莉、楊婉瑩、孫嘉穗、陳惠馨、康庭瑜著,大家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益  
近年來厭女話語鋪天蓋地透過傳媒放送,眾學者針對PTT母豬教之亂、作家林奕含自盡與八里雙屍案等輿論現象,解析厭女文化將女性劃分為聖女與蕩婦,以貶抑蕩婦、讚頌聖女的兩手策略,催生父權道德懲戒機制。恨是拒斥,愛是挾持,本書勾勒出厭女與社會文化氛圍的細緻互動,並突顯出當今性平教育的重要性。【內容簡介

面對蓋婭

新氣候體制八講
Face Á Gaïa: Huit conférences sur le nouveau régime climatique
布魯諾.拉圖(Bruno Latour)著,陳榮泰、伍啟鴻譯,群學出版,66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益  
拉圖所提出的ANT理論對科技與社會(STS)研究的重要性無需贅言,而晚近環境變遷的知識爭議,對偏向社會建構觀點的科學觀產生了新的挑戰。當前科學知識挑戰來自於龐大的既得利益與民粹主義,而所牽涉的議題又攸關人類共同命運,社會建構角度的科學觀要如何因應,是知識發展上的重要課題。本書可視為拉圖對這個議題的回應,值得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細讀。【內容簡介

明日醫學

終結絕症×訂製基因×永生不死,迎接無病新世紀
Zukunftsmedizin: Wie das Silicon Valley Krankheiten besiegen und unser Leben verlängern will
湯瑪斯.舒茲(Thomas Schulz)著,林琬玉譯,蔡佳豪繪,寶鼎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本書描繪了資本主義發展至顛峰,滾滾金流打造的無病新樂園。阿茲海默、帕金森症等絕症可望得到解方;基因編輯技術一開始就剔除帶有疾病的基因,讓富人保證收穫健康寶寶;甚至連時間都可以用金錢買到,對抗老化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展開。然而作者對生技醫學造成的階級固化隱憂論述付之闕如,使本書呈現的未來醫療全景缺了陰暗面。【內容簡介

老人詐欺

把老人當作目標,不僅是因為老人好騙。更是因為「那個世代」,壟斷最多財富
老人喰い: 高齢者を狙う詐欺の正体
鈴木大介著,李建銓譯,光現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益  
此類針對「萌生中的議題」所撰寫的書,對議題的掌握與鋪陳能力強,極具抓住眼球的效果,深度報導也能幫助讀者掌握許多情報。本書針對老人進行詐欺的行為介紹,從錢財到無害卻也無用的醫療行銷,閱讀時在在可映證看見當前台灣的社會問題。【內容簡介

北韓一百問

La Corée du Nord en 100 questions
茱麗葉.莫莉耶(Juliette Morillot)、多里安.馬洛維克(Dorian Malovic)著,張穎綺譯,立緒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獨 
北韓在全球政治、經濟都是個奇特而頑強的存在,對台灣的命運往往也有微妙的牽連。從韓國而起的甲午戰爭、韓戰都深刻改變了台灣在國際體系中的角色。坊間對於北韓局勢與歷史的書已有不少,本書從法國這個深具大國外交與殖民歷史國度的視角,來看北韓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可與過去常見的美、日以及「脫北者」角度成為有趣的對照。
這本來自法國的北韓Q&A,出乎意外地短小精悍,每個細微處都在修正世人對北韓的成見,有四兩撥千斤的平衡與犀利。【內容簡介

島嶼無戰事2︰難以迴避的價值抉擇

The End of the Illusion: Cross-Strait Relations Since 2016
寇謐將(J. Michael Cole)著,李明譯,商周出版,46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益  
這本台海分析贏在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作者常駐台灣,看事情的角度自有一股局外的超然,雖說兩岸情勢詭譎,風向瞬息萬變,書中某些觀點仍可進一步辯證深化,但這般苦口婆心的分析提醒,絕對有其參考價值。【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056》烤肉賞月吃月餅,中秋來翻月亮書

整理:阿多利

本週適逢中秋佳節,2019年的天空沒有10個太陽,但OB辦公室卻有月餅吃太多而圓滾滾的月亮臉(就是通通編啦(自首

邊啃蛋黃酥,通通編閒聊提到:不是有人說,登月計畫是在攝影棚拍攝的!此陰謀論一出口,辦公室一陣靜默……只見大編用關懷的眼神看著通通編,親切地拍肩問:「近來可好?」接著拎過來幾本書說:「開卷有益,閱讀紓壓,來看看這幾本可愛,又能讓人心情愉快的作品,好嗎?來~徜徉在繪本中對月亮的各種想像吧。」大編溫柔地說:「 或者,你也可以交一篇論吳剛與薛西佛斯的神話意涵探討報告。」(抖

於是,帶著對月亮的美好憧憬 ,通通編翻開了《這是一個……的夜晚》

本週的一~籮筐好文分享給你:

《哈利波特》點燃的全球魔法狂熱,從小說、電影、舞台劇燒到遊樂園,而將這把火接引到台灣出版界的幕後人物是誰?在本集的閱讀隨身聽中,莊靜君將分享多年的版權交易經驗,聊聊她如何與全世界的出版人成為好友,聽聽各種傳奇作品背後的有趣故事。究竟,在她和JK‧羅琳的經紀人交手時是否忍不住喊:疾疾,護法現身?讓我們聽下去……

認知科學家蔡志浩在書人生專欄向讀者告白,說自己從小非常內向,有強烈的亞斯特質,對外在的人與規範不太有感覺,他是透過閱讀探索世界、社會與自我,找到「我是誰」與「我要往哪裡去」……

中山七里透過推理創作來針砭社會,由犯罪動機的社會性,在文學中對現實世界提出問題,用故事文字喚醒我們關注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

每週出版的新書精彩如潮,無論是文學、社科哲普,抑或科技前沿及美好生活,我們都準備了精準且扼要的OB短評:

  • 【每週好書‧OB短評】#201 調度想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202.jpg
    |明朝|白城魔鬼|設計準則:Massimo Vignelli|終極慢活|天有二日?禪讓時期的大清朝政|基地帝國的真相|間諜、虐待狂與巫士|千本鳥居百萬神|
     
  • 【每週好書‧OB短評】#202  相互鑑照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202_0.jpg
    |那些得不到保護的人|十六歲的海洋課|這是愛女,也是厭女|面對蓋婭|明日醫學|老人詐欺|北韓一百問|島嶼無戰事2︰難以迴避的價值抉擇|

zhong_xiao_xue_.jpg


【9/13~9/22​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9/14(六)

14:00
「第六屆移民工文學獎」系列講座
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土銀展示館 三樓簡報室(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 【活動頁面
電影放映《摩登科技夢》帶你瞭解科技影像的社會烏托邦!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樓演講廳(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 【活動頁面

9a80342c-47ea-49d7-997d-8c4204c17ca6.png

19:30
吳品瑜《許我一個夠好的陪伴》新書分享會-高雄・臺南場
地點:政大書城臺南店(臺南市西門路二段120號B1) 【活動頁面

9/15(日)

10:40
在繪本裡讀建築《現代建築之父 柯比意》故事導讀+小建築師工作坊
地點:晨熹社繪本書店(臺中市西區博館路234號) 【活動頁面

666f853a-3b0b-48d1-a4ac-a35a3d45c080.png

14:30
跨蝦米藝術節
地點:鳳山揪棧(高雄市鳳山區鳳明街71號 ) 【活動頁面

9/16(一)

19:40
9.9(一)開課!讀麥爾坎.勞瑞《火山下》——世界文學讀書會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 【活動頁面

9/18(三)

20:00
誠品r79空中閱覽室——詩的流淌
地點:誠品R79空中閱覽室(臺北市大同區南京西路16號B1之中山地下街B1-B48號店鋪) 【活動頁面

8eb4b65b-1845-43bb-bdd4-690895d9bf35-3.jpg

9/20(五)

19: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f082fed5c5dc93d4b2cbc1e7bfeb4c1482a9e6e5_11.gif

嚴韻的英文小說讀書會!帶讀TONI MORRISON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活動頁面
貓舔拭了我的傷口——《借你看看我的貓》新書分享會
地點:瑯嬛書屋(桃園市中壢區榮民路165巷6號)【活動頁面

f7d4d96a-116e-427d-a7d4-26d484c32bfb.jpg

9/21(六)

10: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14:00
FUN心玩國樂:古典遊樂園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B1樂學室(新北市中安街八十五號)【活動頁面
文創不是那麼簡單
地點:光點台北 多功能藝文廳(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活動頁面
《東坡詞‧東坡情》新書講座
地點:金石堂信義店 5樓龍顏講堂(臺北市信義路二段196號)【活動頁面
得獎的是─奧斯卡最佳配樂1934-2019
地點:臺北市立圖書館西湖分館4樓音樂廳(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一段594號)【活動頁面

14: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15:00
FUN心玩口琴:口袋裡的音樂魔法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B1樂學室(新北市中安街八十五號)【活動頁面

83dd9ce2-01be-4a61-a4d1-03962ba8a5f6.jpg

18:00
秋趣•弦來:心弦室內樂團音樂會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B1演藝廳(新北市中安街八十五號)【活動頁面

19: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FRESH劇場:布克山的歷險
地點:國立臺灣圖書館B1演藝廳(新北市中安街八十五號)【活動頁面

2928cf25-c4e2-49f0-ace6-d2d84efb8e72.jpg

9/22(日)

10: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14:00
2019下半年「大家的私房課——生活智慧的傳統與現代」
地點:紀州庵3樓人文講堂(臺北市中正區同安街107號)【活動頁面
108年屏東現代詩展系列活動
地點:齊東詩舍(臺北市中正區濟南路二段27號)【活動頁面
電影放映《Prison Image》監獄監控錄像與權力關係!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1樓演講廳(臺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2號 ) 【活動頁面

14:30
信誼文學獎30故事劇場《劍獅出巡》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小劇場(臺中市西屯區惠來路二段101號)【活動頁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9-13 12:00
書.人生.蔡志浩》書,是我狂飆青少年時期的導師

青少年是個艱難的時期。這個身心同時轉變的時期主要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我是誰?我要往哪裡去?」找到答案,成年的生涯才能順利展開。但是在升學主義盛行的年代,這事往往是被壓抑的。專心讀書考試就是了。

從小我就非常內向。應該說有非常強烈的亞斯特質,即使跟親人都很難維持眼神接觸。四、五十年前的社會對自閉症譜系障礙的認識與特教資源都不如現代,我被當成一般孩子對待,度過青少年時期又加倍艱難。

人的每個特質都是詛咒,也是天賦。我一直對外在的人與規範不太有感覺。有人覺得沒有同理心,但它也讓我不太在意與眾不同,不太管社會的期待,仍保有強大的探索動機。我自幼閱讀量就極大。書,是我狂飆青少年時期的導師。

▉發現世界

我的探索之旅是從閱讀開始的。大約1980年、小學五、六年級時,爸媽買了一整套共27冊的「時代:自然文庫」與「時代:科學文庫」。以今日角度觀之,就是嚴肅一點的精裝科普。我不確定他們為什麼買,也許是為了教育,也可能是遇上了厲害的推銷員。

我很愛這套書。那是世界的樣本啊,圖文並茂,非常好看。小學時就是看照片及圖說,上國中開始逐本細讀,每本都被我讀過無數次。在看這些書的過程中,我第一次覺察到自己比較喜歡什麼(從讀一本書的次數)、或是比較容易讀懂什麼(從讀一本書的速度)。

其中被我從架上抽出來看最多次的就是《頭腦的祕密》,講神經科學與精神醫學。這套書原著出版於1960年代,中譯本晚了十餘年。所以我從書中看不到、也不知道認知心理學在1970年代興起之後累積的知識。

那時的另一個影響來源是遠流的大眾心理學叢書。這些書軟一點,但多少也有些真實的性格、臨床與社會心理基礎。在幫助我了解人(自己與身邊的人)的同時,也帶我接觸到背後的知識,與我之前接觸到的剛好軟硬互補。

雖然當年的資訊有些落差,我對人類心智運作機制的興趣是確定的。這讓我在1988年大學聯考的前幾個志願都填心理系,後來也真的念了心理系。大學四年學得最好的果然還是基本心理歷程,多年以後也真的成為認知科學家。

2001年從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回到台灣,在學界待了10年,之後來到業界做了八年多的設計與創新相關的顧問工作。當然不是突然轉換跑道,而是跟小時候一樣在持續好奇與探索的過程中自然走出來的。

我從小到大讀的書之中,可能只有極少部分真的跟後來走的路有直接關係。但如果沒有花那麼多時間探索,也永遠不可能知道自己適合或不適合什麼。而所有看過的書都成為背景知識,那往往更是競爭的關鍵。

就像我們做設計常說要「早點失敗,快點失敗,經常失敗」。最好的設計都是在大量發想與驗證的過程中發現的。人生亦然。

▉認識社會

1981年上國中,離台灣解除戒嚴只剩6年。社會力開始大量釋放,每天街上都有抗爭,從溫和到激烈,從政治、社會到環保。在這樣的環境成長,再怎麼封閉的人都很難不注意或不去想發生了什麼事。

我讀了大量的社會評論書籍,從陶百川、楊國樞、胡佛、李鴻禧、楊國樞、余英時到李亦園,從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到人類學。這樣的嚴肅閱讀習慣一直從國中持續到高中,從戒嚴、報禁、黨禁到髮禁的解除。

相較之下,花在課業的時間不多。不是完全不念書,就是只念最低限度:念教科書,做每章之後的習題。但不看參考書也不補習。不是刻意特立獨行,而是對外在的規範沒什麼感覺。

很久以後我才知道,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和我同齡的孩子在人生的這個階段不是這樣過的。多半就是埋首學校課業,遵循社會規範,很少人有時間讀課外書,觀察社會,或是想當時我每天在想的問題。

1985年上高中以後,我開始在週記寫下自己的教育與社會觀察。我才不管週記的制式欄位。每次想好方向訂個標題就開始寫了,一寫就是三、四頁,是原本規定頁數的兩倍。每學期都要寫到兩本。

導師也辛苦。我寫,他們就得看。看了,就得回應。有時候我會收到導師回覆的一整頁評語,告訴我從他們的觀點看我看的這件事會看到什麼。那其實還蠻有幫助的。

也因為花在課業的時間不夠多,高一數學就不及格,補考升上高二。高二數學、物理不及格,補考升上高三。高三數學、物理、化學不及格,補考的機會都沒有,直接留級。後來以同等學力考上大學離開,沒有真的再念一年,但也沒有拿到畢業證書。

週記反而成了高中三年主要學習管道與成長路徑。三年不間斷大量廣泛閱讀,以及每週一次反思與記錄,這個過程對我的影響非常大。雖然活在自己封閉的小小世界,但可能比很多人更了解世界運作的規律。

你如果看我的部落格與在社群網站上的活動,會發現這個習慣一直持績到現在。

▉探索自我

我也在探索世界與社會的過程中同步探索自我。尤其高三沒能畢業也是關鍵。那時我跟小時候讀「自然文庫」與「科學文庫」一樣,問自己:「每一科下的工夫都差不多,哪幾科表現好?為什麼?哪幾科表現不好?為什麼?」也再一次認識自已。

高中三年影響我最大的是張老師出版社的《心平氣和之道:如何避免生氣》、《快樂地與人相處:如何克服害羞》、《我站得更穩:如何肯定自我》、《寬容的胸懷:如何避免嫉妒》與《朋友就在我身邊:如何克服寂寞》這套書。

我試著在閱讀這些書的過程中,檢視自己與人際關係的每一個面向。因為這套書的重點就在提供方法促成改變,也觸發我展開一連串的瘋狂社交實驗。

上高中之前我其實每天活在電腦的世界裡。那是一個安全的世界,所有的規則都是清楚的,照著規則做,結果百分之百可以預期。但是電腦在我上高中前壞了。也許這是天意,它迫使我直接面對這個世界。

從高一到高二,我參加了3次的救國團自強活動:中橫健行、金山陸海空活動、新竹科學城活動。每一次報到分組後的等待時間,我就主動跟一個個來自各地、彼此陌生的組員自我介紹。

活動結束回到家裡,我會再給每位我認識的朋友,以及領隊的大哥大姊寫信,到年底還會再寄賀年卡。收到回信就繼續聯繫下去,直到接近大學聯考,才漸漸淡掉。

這當然不是出於我的本性,永遠不是。這當然也不是件自在的事,即使到了50歲的今日依然如此。當時我其實像玩電腦一樣系統性地執行某些規則,然後觀察反應。

我知道這看起來很怪。但是到頭來,我如果能勉強融入這個社會,依賴的正是把人當成某種有智慧的物體。有趣的是你反而會對他們開始感興趣,所有跟人有關的焦慮都會降低很多。

喔,還有舞會。戒嚴時期原本是有舞禁的。解嚴前解除了舞禁,地方政府紛紛在公園辦舞會讓青少年參加。我不會跳舞,討厭社交,但還是跑了一陣子的舞會。對我來說那就是另一種電腦程式,以及另一組奇怪的行為。

到最後,還真的交了不少朋友。當然,遇到的挫折、尷尬、困窘與傷害更多。但是回頭來看,我做的也就是青少年該做的:藉由大量嘗試(與失敗)找到「我是誰」與「我要往哪裡去」。

▉告別青少年

在沒有任何師長的引導下,在書、以及書觸發的改變中,誤打誤撞或順其自然,我在青少年階段做了所有青少年都該做、但在升學主義時代大部分青少年都被要求不要做的事。結束高中生涯前,我已經清楚完成人生第一次的自我認同。

因為花在課業的時間太少,導致高三留級。但這時我已知道不要依賴外在評價了解自己。我比身邊所有的人都了解自己,而且那個了解是驗證過的。我知道自己的天賦與限制,性格特質,以及興趣。

1988年我以同等學力考上大學,考得相當不錯,甚至比大部分順利畢業的同學更好。高中沒畢業也好。跟23年後因為不想玩升等的遊戲規則離開學術圈一樣,在在印證了每個看起來像詛咒的特質其實也都是天賦。


蔡志浩
認知科學家,《Taiwan 2.0》部落格作者。致力於將跨領域基礎知識轉化為設計力量,為人們帶來更好的生活。曾任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研究總監。現任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理事,台灣應用心理學會常務監事,悠識數位創新策略總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