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55 與命運對賭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鴛鴦六七四
Once Upon a Time In Hong Kong II
馬家輝著,新經典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小說寫史,用語言寫人物。親切又地道的對話,把底層氣、食色性都敷上了香港的20世紀身世之中,讓人想要一口氣讀完。【內容簡介➤】
●遺失的靈魂
Zgubiona dusza
奧爾嘉.朵卡萩(Olga Tokarczuk)著,尤安娜.康哲友(Joanna Concejo)繪,林蔚昀譯,大塊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設 思 文
不拘一格的圖文配置,復古細膩的筆法,朦朧而精準的氛圍,這本捕捉靈魂的繪本具有夢囈般的催眠力,如入陰陽冥界,恍惚之間,彷彿瞥見了全靈的實相。【內容簡介➤】
●行走的台南史
府城的過往與記憶
蘇峯楠著,玉山社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樂
這本散步書寫相當精緻,順手拈來的各種掌故,凸顯出台南的歷史魅力,是近期相當出色的地方書寫。本書與其說是近年在地文創的眾多書籍之一,不如說是落居在生活空間的散文隨筆。看見空間,更讀人。【內容簡介➤】
●晚安條通
柯景瀚、現地計畫編輯部著,大洋創意製作社,750元
推薦原因: 思 文 樂 益
座落於林森北路巷弄裡的日本店家,總是帶有某種祕境感,而今有了這本踏查書,引領不得其門而入的好事者一窺門後的冷暖人間。下次有機會逛到那裡,說不定心一橫,就把門給推開了,いらっしゃい。【內容簡介➤】
●狂潮
日本近代史的真相,那些新聞媒體操作下的極端浪潮
熱風の日本史
井上亮著,許郁文譯,臺灣商務印書館,43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從新聞媒體的角度看待日本史上的「風向」,對於集體默契凌駕個體判斷的日本乃至整個東亞社會,日本近代史的風起風落宛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奠基於此基礎,本書不僅提供了對日本史的理解,更擴及對整體東亞社會的反思。
透過反省與回顧傳媒如何在日本近代史中發揮影響力,進一步探討衍生的種種問題,但綜觀全書更像是日本對於「現代性」國體的反省。本書編輯完整,值得一讀。【內容簡介➤】
●來自北京的祝福
流亡逾六十年的藏人,要如何面對後達賴喇嘛時代的變局與挑戰
Blessings from Beijing: Inside China’s Soft-Power War on Tibet
葛瑞格.布魯諾(Greg C. Bruno)著,林添貴譯,時報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益
隨著第14世達賴喇嘛年歲漸長,中國手段也越趨強硬,西藏邁向自主的夢想也越發窒礙難行。作者對流亡藏人社群有相當深入的追蹤報導,在西藏問題迫在眉睫的當下,本書為探索未來的展望,提供了重要基礎。【內容簡介➤】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
我們都需要的電影懶人包,讀了小史、認識經典、分析類型、更懂了理論
Filmish: A Graphic Journey Through Film
愛德華.羅斯(Edward Ross)著,灰土豆譯,原點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樂
以漫畫的視覺筆觸處理影像的視覺歷史與理論,像是放慢了鏡頭速度般相得益彰,平易近人且保有深度。書中挑選的案例橫跨多種電影類型,引人入勝地分享了電影藝術的門道。【內容簡介➤】
●人性鍊金術
奧美最有效的行銷策略
Alchemy: The Dark Art and Curious Science of Creating Magic in Brands, Business, and Life
羅里.薩特蘭(Rory Sutherland)著,林俊宏譯,天下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雖然是商業書寫,卻饒富深度,作者不只談自己的商業經歷,也闡述他對經濟體系的看法,相較於學院派的抽象理論,本書提供了深刻且貼近現實的觀察。【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英美書房》J. K. 羅琳全新奇幻故事《The Ickabog》免費線上看,及其他藝文短訊
《The Ickabog》以童話形式講述「關於真實和濫用權力」的故事,有傳說中的怪物Ickabog、國王和貴族,也有令人垂涎三尺的美味糕點。羅琳希望這是個適合親子共讀的作品,因此以家長朗讀的語氣寫就這個故事,不過字彙簡單易懂,7到9歲的孩子也可獨立閱讀。
▇名人帶你身歷其書
【得獎消息】
《The Stranger Diaries》描述Clare和女兒搬到英格蘭南部小鎮,在當地一所高中教英文,同時撰寫哥德小說家R.M. Holland的傳記。孰料平靜的生活在五年後被打破,Clare的同事接連死去,殘暴的死狀令人想起Holland的小說《The Stranger》,Clare也發現有人在她的日記裡留下神祕留言。Clare除了得找出殺害同事和朋友的兇手,還得釐清《The Stranger》和這個平靜的小鎮有什麼關聯,阻止噩夢般的結局成真。
歷史文學獎得主W. Caleb McDaniel《Sweet Taste of Liberty: A True Story of Slavery and Restitution in America》深入研究19世紀美國一位黑人女性遭綁架並二度為奴,她重獲自由後透過法律手段追討正義的真實案例。傳記類得獎者為Benjamin Moser《Sontag: Her Life and Work》,哀婉優美地捕捉美國作家兼藝術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的多重面貌。詩歌獎頒給Jericho Brown的詩集《The Tradition》,其詩句靈巧而切合當下,顯現肉身面對日常的敵意和暴力有多麼脆弱。
非虛構文學類則由兩個作品共享:歷史學家Greg Grandin《The End of the Myth: From the Frontier to the Border Wall in the Mind of America》檢視美墨邊境牆如何凸顯美國無限擴張的矛盾和迷思,詩人Anne Boyer《The Undying: Pain, Vulnerability, Mortality, Medicine, Art, Time, Dreams, Data, Exhaustion, Cancer, and Care》則結合自身罹癌經驗和文學史,探討疾病以及美國資本主義式癌症照護的殘酷現實。
【作家動態】
兩人合著的「馬丁.貝克刑事檔案」系列共計10集,以寫實的細節織就縝密佈局,從中剖析瑞典社會的黑暗面,如戀童癖、連續殺人、性產業、自殺等主題,拓展推理格局並啟發後代北歐作家,例如「韋蘭德探案」系列作者賀寧.曼凱爾(Henning Mankell),以及著有「千禧年三部曲」的史迪格.拉森(Stieg Larsson)。荷瓦兒認為犯罪小說本質黑暗,須用幽默調和,這兩種特質也顯現在她的個性上。某次記者問及以她為主角的紀錄片何時上映,她回答:「劇組還在等著拍我的棺材被抬起呢!」
6個中學年紀的東加少年,因受不了寄宿學校的難吃伙食與壓抑生活,偷了一艘討人厭大叔的漁船計畫逃學。沒想到在他們熟睡之際,小船捲入了暴風雨中,被帶向一座原居民早已被奴隸船掠走、荒廢百年的孤島,展開了嚴苛的生存挑戰。與《蒼蠅王》虛構情節相反的是,這群少年在困境中相互扶持,從不輕言放棄任何一位同伴,且制定明確與嚴格的工作內容按表操課。15個月後,一艘澳大利亞的漁船偶然航經,少年們全數幸運獲救。他們的故事在當時賣出了影視改編版權,50年後的重逢再度登上地方新聞頭條,也成為布雷格曼成功找到他們的關鍵線索。
68歲的寡婦Astrid目睹認識多年的點頭之交死於交通意外,驚覺人生無常,因此決定向三個孩子與孫兒們公開與同性理髮師的戀情,以及盡力補救過往作為母親所犯下的錯誤。故事圍繞著Astrid開展,卻也帶出一家人各自的祕密、問題與私密慾望。史卓伯用層層詼諧,輕盈挑起了許多對家人難以啟齒的話題,例如:網路誘拐犯、跨性別、與前任的砲友關係,或是到精子銀行借種、未婚生子的決定。即使從實際面來看,故事中水到渠成的圓滿結局,柔焦了現實中的磕碰,但對於目前因疫情而陷入生人低潮的英美讀者而言,這個故事是逢時的陽光。畢竟現在有誰能抗拒一個快樂結局呢?
【產業消息】
莎士比亞書店不只是書店與出版社,由於當時英文書在法國地區售價高昂,畢奇推出了會員租閱服務,為雲集巴黎的文人提供英文著作的養分。畢奇的文件中詳載了會員名單、會員基本資訊與借閱紀錄,其中包括西蒙波娃、海明威、喬伊斯、班雅明等名人。在這個資料庫中,使用者可以得知他們當時在法國的地址、借閱書目和借閱日期。
1.因疫情緣故一般觀眾可能減少,法蘭克福書展或許排除過往面向一般消費者的公共性質。
2.為拉開足夠的社交距離,將盡可能擴大會場使用空間,甚至借用市內其他現有場館。
3.身為書展核心的版權交易中心(Literary Agents & Scouts Centre)將轉移到其他寬廣的專用場地。
4.推動書籍IP發展,加強與影視創作者、串流平台的合作。
5.將部份典禮與座談活動改為線上轉播,且透過法蘭克福書展派駐在外的國際據點,邀請其他國家的在地居民共襄盛舉。
每位作家在小說中用不同方式詮釋自己的恐懼和焦慮,為閉關經驗留下紀錄。更難能可貴的是在艱難時期聯繫和團結彼此,也透過翻譯打破文化疆界,向全世界讀者呈現葡萄牙現代文學和現代藝術的一個切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