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71 戰疫中與身體對話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日本兄弟
松本大洋短篇集
日本の兄弟
松本大洋著,黃鴻硯譯,大塊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藍色青春
松本大洋短篇集
青い春
松本大洋著,黃鴻硯譯,大塊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設 思 樂 獨
從青春的生澀與粗糙,到日本獨有的世界觀,二書以18部短篇,一次補齊了1990-2000年的松本大洋進化史,也可以看到作者一貫不以善惡二元、不頌揚生即可貴或死即可畏的生命哲理。
看著松本追憶躁動青春,追問無解生死,凝視異類,讀者彷彿也隨著方格墜回記憶深處難忘難棄卻又難以面對的年少時光。欲了解松本大洋者不可不讀。 【日本兄弟:內容簡介➤】 【藍色青春:內容簡介➤】
●蚊子、病毒與全球化
疫病與人類的百年戰鬥帶給我們的啟示
Géopolitique du moustique
艾瑞克.歐森纳( Erik Orsenna)、伊莎貝爾.德.聖歐班(Dr. Isabelle de Saint Aubin)著,陳太乙譯,馬可孛羅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益
對當代戰疫來說,本書為適時出現的專業著作。內容與一般公衛著作不同,較偏散文記述,提供全球各地的蚊子與病毒移動路徑觀察,也對全球化的缺點提出批判。 【內容簡介➤】
●百年抗疫
1918後被流感改變的世界
Influenza: The Hundred Year Hunt to Cure the Deadliest Disease in History
傑瑞米.布朗(Jeremy Brown)著,王晨瑜譯,今周刊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以深度的醫學史建構出1918年以降,人類社會得以從疫病觀照的世界科技演變,與人類道德的界線。1918與2020有何不同、有何差異之處?此書以10個重要主題叩問人類抗疫歷史過程中的失敗與學習。
我們需要有人引領了解疫病的「大流行」究竟怎麼回事,包含哪些成分。本書從仍近身在側的流感,回頭檢視「流感」在人類歷史中的身影,特別是1918年以來流感與世界的關係。在闡釋當代醫學與描述往昔故事交錯的光影之間,為百年來最重要的流行病事件架構出立體的樣貌。於是我們會感知到,歷史其實離我們並不那麼遠,還會得到一些派得上用場的醫學知識,無論疫苗是不是如作者認為的那麼萬無一失。 【內容簡介➤】
●深入最禁忌的消化道之旅
Gulp: Adventures on the Alimentary Canal
瑪莉.羅曲(Mary Roach)著,黃靜雅譯,天下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從噁心因子、糞便移植等令人眼睛一亮的新知,到我們熟悉的脹氣、大胃王迷思,本書以極有趣、又貼近日常生活的內容,涵蓋了醫學基礎、習以為常的飲食文化,透過消化道展開一趟噁心又通暢的閱讀。 【內容簡介➤】
●大腦全知道!
(圖解)現代人必修的腦科學通識課
マンガでわかる 脳と心の科学
篠原菊紀著,陳令嫻譯,姫野よしかず、MICHE Company繪,行路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結合圖說及漫畫,以一頁一則主題的方式,呈現與大腦相關的日常表現與疑問,適合在各種場合閱讀。漫畫有如別冊,提供情境讓各主題有背景脈絡,得以更具體理解大腦的相關知識。 【內容簡介➤】
●如何在網路時代好好說再見
從直播告別式到管理數位遺產
All the Ghosts in the Machine: Illusions of Immortality in the Digital Age
艾蓮.卡斯凱特(Elaine Kasket)著,黎湛平譯,貓頭鷹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網路上曾流傳一張照片,熱門的自殺懸崖邊立著一座告示牌:跳下去前,想想你的電腦D槽都清乾淨了嗎?我們已進入身故後會留下數位塵埃而非遺骸的年代,許多已故者的社群媒體帳號紛紛轉成紀念帳號,數位哀悼已成為趨勢。本書適時提供各種數位人生的處理方式與經驗個案,也對「人死後還有沒有隱私權」或「死後的人際關係」等議題提出深刻討論。 【內容簡介➤】
●社會向左,資本向右
新世代的階級與貧富裂痕,尋找修復的終極解方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 Facing the New Anxieties
保羅.柯利爾(Paul Collier)著,潘勛譯,聯經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益
本書批判的議題與見解雖已是老生常談,卻依舊重要。作者以經濟學專業提出與《21世紀資本論》相似的論述,但包含更多道德人文關懷,提出社會民主制度對於解決資本主義困境的重要方向。中文書名的「左」可能易於引起誤解,畢竟社會民主不等於社會主義。【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書.人生.劉奕成》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
約定好了之後,我便衷心祈願假期的來臨。等待的不是尋常的星期六、日,那不是我可以坐下來書寫心事的時候,等待的是意外來臨的假期,像是颱風假,盼望自己可以坐下,扎扎實實寫些字。
不過枯等了半個夏天,一個颱風都沒來拜訪。人們說庚子全亂,最是光怪陸離,什麼意料之外都冒出頭來。7月底的最後幾天,意料之中地生成了颱風,又意料之外地沒有造訪台灣。
所以我只好把7月僅剩的幾個閒暇時段打散重排。並沒有察覺,就在拖欠稿債,尋找藉口的這段時日中,50歲的生日不告而別。有一天,我還不經意地拍下自家書櫃的照片,順勢在社群媒體中與朋友競艷,一如意料之中,我看的書,和其他朋友擁攬的群書有著天壤之別。
其實我和編輯的約定,只是寫個區區兩千字,梳理說明我為何貪愛看書,沒想到自己卻在推拖延宕中忙著,忘了自己的初心。直到被逼得非得交稿的時候,才想起來,其實初心只是好奇。
這世界上的人彼此不相同,其他人的生活常令我感到好奇,不過畢竟不能自由窺看他人的生活風景,於是書和電影便成為我的眼睛,帶著我四處探看各種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說起來,也要有個引信,我與書締結的深緣,其實是意料之外的契機。
小學以前,在同學間,我算是頂愛看書的。不過那個時候的小孩子除了教科書之外,小學時看的課外書多半只是東方出版社出版的福爾摩斯、亞森羅蘋和七俠五義之類。然而台灣教育中閱讀課外讀物,顯然和許多美好的事物一樣適用減法——這是所有小學生成長的必經之路,就像許多人學鋼琴、學書法一樣,到了中學就得放棄。其後的時光,彷彿就像進入一座深長幽暗的隧道,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能隱約看見隧道盡頭的微光。
所以剛進中學的前半年,我幾乎沒有碰過什麼課外書,日子就在無邊無盡的隨堂考、月考、期末考中緩緩推移。一如所有理著平頭的中學男生,我只是在等待日子過渡,等待著隧道過盡那一剎那的天闊雲開。
命運的安排讓愚騃的中學生大出意料之外,我在3月31日發生了嚴重車禍,必須留在家中靜養。為什麼我可以把日期記得這麼清楚?因為第二天兄長到學校幫忙請假的時候,同學們以為是愚人節的玩笑而哄堂大笑,以致完全沒有同學來探視住院的我,不過那是另一段故事了。
因為必須在家長期臥床,看著天花板的日子極為無聊,我央求雙親多買些書來給我看。爸媽不知道輾轉拜託了誰,買來千奇百怪的套書,包括金庸小說、大英百科、漢聲百科和諾貝爾文學獎全集,意外開啟了我喜歡以書當枕的歲月。除了在臥床的兩個月內,瘋狂地啃食完這些套書之外,接下來就像上癮一樣,我養成了每天翻一本書的習慣至今。旅行的貼身行囊中,往往除了書還是書,不管是從來沒翻閱過的,還是重溫舊書,都令我盡享其中的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
這其中,我喜歡的書多半是詩和小說,原因或許就在於意料之外。感到百無聊賴時,我會憑空想像一個世界的形貌,卻無法驗證那個世界是否也存在別人的腦海中。我會去思考一種難以理解的心情,也無法揣想那是否也近似於其他人的感受,所以透過閱讀詩和小說,窺看他人的想像有了驗證的可能。我心中想像著某種心情或某個故事,若能和別人的想像大異其趣,自覺能出乎他人的意料之外,不亦樂乎。
當然,被別人說出自己想說卻不知如何形容的感受,也是會心一笑的起點。我實則鍾愛詩多過小說,或許是詩刻意不對準的焦距釀造模糊的風景,讓彼此的想像容易共鳴。年輕時驚艷於鄭愁予的〈賦別〉:「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對於我來說,簡直和當時正在做的愚蠢情事相互套疊,若合符節。有人能精準地說出那樣的心情,能不會心一笑,自我解嘲?
求學時代,抗議遊行此起彼落,對於稚嫩卻情緒高張的我所來說,從來沒有發現自己連立場都搞不清楚,卻常常四處湊熱鬧,算來只是在窮攪和。讀到向陽的〈立場〉,猛然覺得醍醐灌頂,於是常常在後來的歲月中吟詠:「你問我立場,沈默地/我望著天空的飛鳥而拒絕/答腔」。
等到年紀漸長,就喜歡起羅葉的「我願是妳的風景」和「遺書」,朗讀他的書,心情不由自主與詩共振。神奇的是:彷彿音樂也自然揚起,充滿在耳畔胸臆。我念著念著「若有久別的朋友來尋,請轉告他們我去哪裡,此後可有人間的消息已無妨,我只是掛念你。 」依稀聽到自己鍾愛的輓歌輕輕響起,深感連告別的話語,都有他人更了解自己。
都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實好的詩,都是詩中有故事。好的故事中也有詩,所以我也喜歡故事,尤其是小說。在各個小說家中,我最常被艾莉絲.孟若(Alice Munro)的故事俘虜。她的小說除了輕巧地勾勒出人們的內心風景,而且多屬短篇,篇幅對東奔西跑的我剛剛好,我通常都是把握生活中機不可失的空檔,趁機咀嚼她筆下的吉光片羽。
孟若開啟了我另一扇門,讓我得以堂而皇之去欣賞意料之外的人們的心情,最後才發現看似大相逕庭的人,可以有著相似的心情。有段時間我出差時手上捧著夾著的,都是孟若的小開本中譯本。出差的夥伴不乏感到好奇,當我說明這是遠在加拿大、大我40歲的作家作品時,才猛然發現亞熱帶和寒帶的反差,與作者年齡、性別的差異,甚至於幾千里的距離,並沒有影響閱讀心靈風景的能見度。
孟若和平凡生活談詩論藝,和平凡的人物極盡曖昧,平凡到我以為她描繪的人與心靈風景近在眼前,其實根本遠在天邊。
有趣的是,2013年孟若得到諾貝爾文學獎時,我恰恰好在加拿大出差,背包中就是她的《公開的祕密》。這是巧合,也是意料之外。但如果常常有書伴身,許多意料之外或許本來就是意料之中。看書,能溫習意料之中,也能捕捉意料之外,更充滿意料之中的種種意料之外,而且如此美好。
所以我愛看書。●
劉奕成
致力於金融相關領域超過20年,資歷完整紮實。業務範圍涵蓋投資銀行、企業金融、財富管理、風險控管等。曾擔任國泰世華金控副總、悠遊卡公司董事長、巴克萊銀行台北分行董事總經理、桃園捷運公司董事長、LINE BIZ PLUS北亞金融董事總經理。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