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通信 Vol.87》守住那個零(號)!
雖然本週疫情連續的零被攻破,但520小英總統就職當晚開播2020KeepZeroBeHero演唱會,加上大叔滿載、30年來史上最「男」內閣……這一切都讓通通編沈睡已久的真腐魂大‧噴‧發~
想起多年前學校晚自習,班上那位品學兼優、美術體育樣樣強過眾人的班長,傳來一本小書後,通通編的世界就出現了無解的疑問:這是什麼?這個XX被XX然後又XX到XX的畫面,為什麼會在女校的夜晚來到我手上?這些問題,以及班長回眸時散發的魔笑,深埋在塵封的回憶裡,那時並沒有答案。
通通編聽說BL是女性將男女愛情故事扭轉為男男相戀,藉由觀看肉慾描寫,抒發不便在生活中與外人道的情慾,但又不僅僅是如此,比如《BL進化論》作者溝口彰子在書中提到,她身為女同志,也是因為看到BL作品對於美少年相戀的正面描寫,才能接受自己的性向:「我是先在虛幻的故事中吸收養分,之後才有辦法接受自己的現實」,不覺得很感人嗎~
BL除了改變個人,也可能搖動社會捏。曾獲Openbook好書獎、林榮三文學獎的作家廖梅璇老師,本週發表分析偉哉中國BL史的好文,提及一代代中國腐女執筆創作的BL文學,從傳統的攻受描寫,跟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誕生了朵朵神妙菊花(喵)。作者可能意不在批判,只是在編織肉文的過程中無意挑逗了君臣父子的單一規則,這就讓BL招致政府的打壓。
雖然被打壓讓寶島小腐很唏噓,但文中提及的BL都好有趣:有淒美社會寫實派,有亂倫到金庸看了會high的歷史派……通通編決定要重新發掘那些與零有關的小書,繼續和大家守住那個零(各種意義上的)!大家下週見啦~
【封面故事】女孩開創的男男盛世:中國BL的妖嬈崛起與衰落
本週其他精彩好文,請看以下嚴選文章:
- 【書評】路上是亮的,你家是暗的:讀《桑切斯家的孩子們:一個墨西哥家庭的自傳》
- 【彩蛋】#構成我的5本漫畫:高妍篇&阿多篇
- 【閱讀隨身聽S2EP9】小天下、未來出版總編輯李黨/童書編輯別擔心碰觸不同類型與議題的書
- 【書人生:王淑芬】書都做得到
- 【童書書房】美國十大最受爭議書籍,LGBTQ童書數量創新高,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
【每週好書.OB短評】#253 熨平生活褶皺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晶子曼陀羅|傍晚五點十五分|直到被黑暗吞噬|詩人葬議社|觀光人類學|抵抗的義務|從一到無限大 -
【每週好書.OB短評】#254 餘韻裊裊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想飛的毛毛蟲|少女病|牛奶工|呼吸|招魂|時間|關於坐下這件事|帝國棄民
【5/22~5/31活動預告】
通通編每週都在埋頭整理閱讀活動,就是為了週五給大家一些出遊靈感,如果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 5/23(六)
09:30
▶總統的條件:美國大選巔峰領袖對決
地點:益品書屋 EP - BOOKS(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69號)【活動頁面➤】
14:00
▶用畫筆,記錄這座島嶼最感動的風景!城市畫家林致維《旅繪台灣》
地點:益品書屋 EP - BOOKS(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69號)【活動頁面➤】
▶繪葉書中的東臺灣
地點: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花蓮縣花蓮市中華路144號)【活動頁面➤】
15:00
▶人間土壤,緩慢生長——李筱涵《貓蕨漫生掌紋》線上直播新書分享會
地點:有鹿文化(臺北市信義路三段)【活動頁面➤】
19:00
▶730天觀落陰報導:記者職場迷航記
地點:益品書屋 EP - BOOKS(臺北市中正區仁愛路二段69號)【活動頁面➤】
● 5/24(日)
14:30
▶創作是世界上最好的藏身處
地點:焙思書房(桃園市龜山區興華五街53號)【活動頁面➤】
● 5/28(四)
19:30
▶5.21(四)開課!每周四晚間,心理學—榮格讀書會!
地點:小小書房(新北市永和區文化路192巷4弄2-1號)【活動頁面➤】
● 5/30(六)
14:00
▶06 流浪!勇闖人生Golden Dream | Better Life好感生活書房:那些創作者的美好悅讀日常的美好悅讀日常
地點:日榮本屋(苗栗縣苗栗市中正路29號)【活動頁面➤】
▶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提升個人的競爭力?
地點:ANOTHER SHOT安納塔夏咖啡(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152號1樓)【活動頁面➤】
▶用畫筆,記錄這座島嶼最感動的風景!城市畫家林致維《旅繪台灣》
地點:特有種商行(臺南市中西區正興街71號)【活動頁面➤】
▶記者超能力: 第一線職場真心話大公開!
地點:政大書城台南店(臺南市中西區西門路二段120號)【活動頁面➤】
● 5/31(日)
14:00
▶用畫筆,記錄這座島嶼最感動的風景!城市畫家林致維《旅繪台灣》
地點:三餘書店(高雄市新興區中正二路214號)【活動頁面➤】
20:00
▶親密關係‧映現──「凝視我們之間」的公開課
地點:女書店(臺北市新生南路三段56巷7號2樓)【活動頁面➤】
話題》書評作為文學實踐,所開啟的對話性:童偉格導讀《內心活動:柯慈文學評論集》
具體說來,《內心活動》各篇章,是在2000至2005年間寫成,並在2007年,經柯慈重理後,方集成此書。絕大多數篇章,最初,都是為了《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半月刊而作,彼時,柯慈有意識地,迴避讓自己因身分政治之故,而被看待為是南非文學的當然權威,因此,他主要評論非南非文學作品。
成書框架,原則上即循此邏輯,以柯慈涉獵最深的歐洲現代小說,做為主評述標的。另一方面,在寫作各篇章時,柯慈對文學理論的關注明確減弱,更有興趣的,毋寧是對文學作品做歷史深描。也可以說:柯慈想藉《內心活動》,修復文學創作者們,各自的創作歷程。
這種將創作者與作品履歷,重新擺在學術理論之前的倫理設想,彷彿是為了答覆書中所引,小說家卡內蒂(Elias Canetti)對文學前輩瓦爾澤(Robert Walser)的痛惜之詞:卡內蒂自問,「在那些把自己悠閒、安穩、死氣沉沉的平庸學院生涯,建築在這位曾活在悲慘和絕望中之作家(瓦爾澤)的生涯上的人士當中,可有一個感到羞恥?」柯慈顯然有所自覺,於是卸下文學教授身分,嘗試以上述倫理設想,揭明「可見的歷史力量」,與文學創作者之內心本真的向來衝突。而這種衝突,柯慈在個人實履的文學生涯裡,也曾一再經驗。
也於是,《內心活動》更全面接續的,毋寧是柯慈一切文學實踐,所開啟的對話性——如我們已知,這種以個人文學詮釋,「具實無盡近鄰話語」的書寫意圖,所嘗試對答的,不僅是柯慈對書中文學創作者的共感,也是柯慈自己,對個人文學想像的再次深解。
這是一個獨屬於文學創作者的文論領域。簡單說,一如柯慈在書中曾做出的解讀:如果小說家舒爾茨(Bruno Schulz),因對卡夫卡(Franz Kafka)的小說情有獨鍾,而不由得想藉個人詮解,「使卡夫卡變成舒爾茨這個名字存在前的舒爾茨」,那麼,做為文學創作者,柯慈對創作者的深解與共感,也體現在他想將他們,變成柯慈存在前的柯慈,而予以深切銘記。
作家柯慈(取自Flickr_PalFest)
更簡單說:《內心活動》裡一切的解讀話語,必將歸返向柯慈個人的文學信念,並再次開放。而無論我們憑藉對柯慈的哪種理解,取徑解讀《內心活動》,我猜想,《內心活動》前七個篇章——即從斯維沃(Italo Svevo)到馬努伊(Sandor Marai)的分析——仍將是最重要的核心組成部分。
在這組生於19世紀末的歐洲現代小說家群像中,柯慈為我們具體呈現的,是當古典的神聖羅馬—奧匈帝國瓦解、現代國族國家的年代全面來臨之際,立足國權洪泛地之人,所面臨的「原地流放」,或離散實況:「國家們」往往不請自來,並反覆再來,於是,有人一生在原鄉數易國籍,有人驟然發覺,自己已不具資格,去擁有任何國籍。
柯慈對「羅馬」之終結的實境考察。就此而言,除了如文學研究者阿特里奇(Derek Attridge),已在本書英文版原序中指出的,卡夫卡是這組群像的共同索引之外,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亦是這7位作家的重要連繫者。卡夫卡,既因「少數文學」(minor literature)的寂寞與共鳴,也因其作品,「似乎以濃縮的形式,概括了這7位作家花更多篇幅去探討的諸多激情和苦難」。
弗洛依德,則不因其精神分析學說,而是因他個人,對那相對寬容地對待異質的古典年代懷抱鄉愁,立志,要「繼續靠它(奧匈帝國)的軀幹活下去」;也因他,以柯慈所言的進步資產階級之超國族文化認同立場,嘗試判讀歐洲文明危機——由此,弗洛依德成為這組群像的同行者。
卡夫卡「不可能用德語寫作,但又不得不用德語寫作」的矛盾,在《內心活動》中,由詩人策蘭(Paul Celan)伸延到二戰其後。在〈保羅.策蘭和他的譯者〉這一篇章,柯慈示範對他而言,對創作者及作品履歷的解讀,可以達到如何的深度。柯慈極完整地為我們復原,策蘭做為納粹集中營倖存者,如何一生在德語認同中痛苦掙扎,且為何始終抗拒著,人們想「把他恢復成一個把大屠殺變成某種更高的東西——詩歌——的詩人」之企圖。透過柯慈分析,我們得以理解,對這樣一位創作者的「或曰命運」而言,最奇特的也許是:對他的誤解或不解,正是他的詩歌,得以被轉譯與傳世的前提。
做為策蘭對照,也做為對歐洲文明危機的二戰後判讀,柯慈分析了格拉斯(Günter Grass)的寫作。以一名德國作家的身分,格拉斯嘗試在後納粹時代,重新尋索「一個容納所有人的民族歷史」。這裡的「所有人」,包括無法正當悼念納粹親者的遺族。這種集體禁抑,對集體未來存在著危險性,只因「如果根深蒂固的激情被壓制,它們就會以難以預料的新面目在別處出現」。
延異個體激情與國族記憶間的衝突命題,《內心活動》後半的英美文學作者群解讀,可以〈沃爾特.惠特曼〉和〈威廉.福克納與其傳記作者〉等兩個篇章為重點所在。對詩人惠特曼(Walt Whitman)而言,衝突體現為國家利益與個人愛欲的扞格:國家傾向將愛欲「崇高化」,這是說,要求個人以「國家」,做為最高(如果不是唯一)的愛欲對象。柯慈精準釐清,惠特曼詩歌意在「使現有關於親密關係的分類法毫無用武之地」,由此,重新追求一種「根植於愛欲本能」的民主精神。
對小說家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而言,衝突則體現為國家現代化進程,與文學現代性的相逆:文學現代性,留挽現代化進程中的傷與廢。於是,對柯慈而言,福克納小說人物的深刻性,是在他們選擇「承受一種任何有理性的人,都會卻步的命運」。
複查「作家的生涯」及其「命運」,柯慈以對戈迪默、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及奈波爾(V. S. Naipaul)等三位小說家的文本解讀,做為本書壓卷部分。對柯慈個人而言,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戈迪默文本——全書中,他唯一專論的南非文學作品。
美國詩人華特.惠特曼(左,取自wiki)與南非作家納丁.戈迪默(右,取自wiki)
以持平且明澈的分析,柯慈讚揚在南非非民主化年代,戈迪默以個人寫作,「對公正的追求」;同時,也代為辯證對她而言,「為一個民族寫作——為他們而寫和代他們寫,以及被他們讀——意味著什麼」。這一篇章,柯慈作於2003年,亦可視為是在近20年後,柯慈對戈迪默書評的,一個公開且公正的回應。這是說:文學有文學自身的多重義理,共同面向那一「特定歷史情境」,戈迪默的校對,與柯慈的試誤,不見得決然相悖。
從「流放—離散」,到國族履歷;從個體激情,到集體聲言。柯慈如此,將一種私我親緣的「內心活動」,深研、複陳,並開放向一整個20世紀的重要文學命題。本書因此,是一次十分珍罕的書寫實踐。其實,有一些年了,對做為讀者的我而言,在任何時刻讀《內心活動》,都使我猶願鄭重看待文學的平寧,或者,更願意平寧待見,文學本然的鄭重。這是此書,與一切柯慈書寫,對我而言,最簡潔的意義所在。
——摘自〈J. M. 柯慈及其試誤〉,《內心活動:柯慈文學評論集》,麥田出版●
Inner Workings: Literary Essays
作者:柯慈(J. M. Coetzee)
譯者:黃燦然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柯慈(J. M. Coetzee)
1940 年 2 月 9 日生於南非開普敦市。1956年獲南非開普敦大學文學和數學學位。1960 年代移居英國,曾任電腦程式師,後赴美國攻讀文學。曾任美國芝加哥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南非開普敦大學講師、文學通論教授。現定居澳大利亞。
柯慈生長於一個英語家庭,兼具德國和英國背景,能說流利的南非荷蘭語。曾榮獲許多文學獎項,包括三度奪得南非最著名的「中央新聞社文學獎」(Africa''s CNA Prize)、1983年及1999年的英國布克獎、法國費米娜外國小說獎、耶路撒冷獎、拉南文學獎、《愛爾蘭時報》國際小說獎、英聯邦文學獎等,並於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著有《雙面少年》、《屈辱》、《麥可.K的生命與時代》、《鐵器時代》、《等待野蠻人》、《少年時》、《在國家心中》、《仇敵》、《昏暗之地》、《彼得堡的主人》、《伊莉莎白‧卡斯特洛》、《緩慢的人》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