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234 撕破表象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惡意的郵差

王志元著,逗點文創結社,350元
推薦原因: 文 
人入中年,穩也不是,慌也不是,只有一股全息般的無奈,任何事物都成了驚心的隱喻。信手拈來的日常意象精準扎中了這種曖昩,原來世界也可以不必意義,隨波逐流,載浮載沉,反而處處皆是吉光片羽。相較於第一本詩集的破土驚艷,詩人第二本詩集立定生根,有了歲月的痕跡,修辭更為凝鍊,也更需要細讀。寫血緣生死的語言有自發(spontaneous)的泉湧,亦有對時間的透視,是為佳作。【內容簡介

2069

高翊峰著,新經典文化,370元
推薦原因: 樂 
地震核災後的政治託管、改造程度各自不同的賽伯格們、瀕臨滅絕的人種與家庭,半個世紀後的島國成為一處記憶與自我、文明與虛無的修羅場。在《攻殼機動隊》的巨大陰影之下,作者調動所有的敘事、哲學和詩意裝置,頑強抵抗人的消解,展演一場壯絕的科幻懷舊。【內容簡介

刑務所之中

刑務所の中
花輪和一著,黃鴻硯譯,臉譜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位歐吉桑的畫風實在魔性,不過就是監獄裡的無聊小日常,卻每一格都能歪出卡哇伊的變態感,把生存的荒謬小口小口地嘔出來。本書是大叔版的 《少女椿》,每個細節都可以看到某種華麗的內臟。
日本的刑事體系在國際上素來有名,這部精湛的圖文呈現出許多內幕的有趣細節,也提供了對刑罰、社會與人性更深一層的反思。【內容簡介


中上健次芥川獎小說傑作選
中上健次著,吳季倫譯,時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益 
中上健次的成名作〈岬〉是當年震驚日本文壇的異色傑作,世界性的反叛浪潮、日本的賤民歧視、階級與親子的矛盾……一舉藉由個人的亂倫全面爆發,撕破島國崛起的繁華表象,連帶影響了不少日後的文學和影視作品。今天看來或許震撼不再,卻仍是日本文學史上的一記重擊悶棍。【內容簡介

海角天涯的孩子

世界の果てのこどもたち
中脇初枝著,王蘊潔譯,春天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少數以滿州國為背景的小說。日本、朝鮮等不同國族與階級的孩子,因不同緣由來到滿州應許之地,睜著純稚雙眼見證戰爭的殘酷,引出反戰思想。儘管人物稍嫌單薄,在近年右派思潮籠罩的環境下,是當今日本文學對滿州戰事的反省之作。【內容簡介

無無明

弋蘭著,皇冠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樂 
血腥的儀式性犯罪,華麗佈陣推理小說謎面,步步進逼,結局神來一筆,謎底乍然顯影人間地獄。【內容簡介

我的憂鬱症

My Depression
文、圖:伊麗莎白.斯華多斯(Elizabeth swados),李靜宜譯,東美出版,33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混亂錯雜的線條,塗繪出憂鬱症的頹疲、沮喪、失控與自我否定,但在陰霾裡仍透出黑色幽默的閃光,試圖尋回自己被疾病塗汙的本來面目,比文字更能傳達絕望中浮沉的心理狀態。【內容簡介

五杯酒

When All is Said
安.格里芬(Anne Griffin)著,朱崇旻譯,寂寞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樂  
愛爾蘭老先生借酒澆人情,特別理直氣壯,生命中所有的失落、悔恨、哀傷和感激,都在酒精的催化下涓流而出,故事什麼的其實也不重要了。寂寥一杯酒,藍調夜未央,悵惘的惦記才是最終的和解與救贖,這些是初老的人都懂得的滋味。【內容簡介

狂飆一夢

台灣民主化與沒有歷史的人
廖建華、何孟樺編,前衛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一般對台灣民主化歷史的理解中,最主流的是對檯面上政治領袖以及社會整體的理解,至於運動中的中間幹部則著墨甚少。如同英國勞工史學者E.P. Thompson所強調,歷史既非結構命定,也非大人物單獨塑造,而是無數的人民所打造,這本書提供了理解台灣民主運動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角度。【內容簡介

若冲百年巡禮

在真實與想像之間,走進江戶天才畫家的奇想世界
知られざる日本に眠る若冲
狩野博幸著,林美琪譯,遠足文化,8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水墨細彩,工筆寫意,伊藤若沖的作品不似刻板印象中的日本畫,倒有幾分繁飾縟麗的國畫風,然而怪怪萌萌的動物做張做致,卻又是貨真價實的日系血統。這位千禧年後又被重新發現的畫家,展現了江戶人的入世喜悅,平衡了侘寂的枯寒空靈。【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月繪本大師》等待黎明的曙光:永懷希望與夢想的手藝人優利・修爾維茲(Uri Shulevitz)

1979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後,美國駐伊朗大使館於11月4日被抗議人群占領,66名美國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為人質,這場危機事件持續了444天。當時人質中有個帶著兩名小孩的家庭,當他們被關押在黑暗的房間裡時,孩子們雖然噤聲不語,卻在心中默誦著他們最愛的兩本圖畫書《黎明》(Dawn)和《Rain Rain Rivers》來安慰自己。


uriw600.png

優利.修爾維茲(Uri Shulevitz)(取自goodreads

這兩本書的作者是優利・修爾維茲(Uri Shulevitz),和這兩名陷入困境中的孩子一樣,在他還是個小孩的時候,也曾經依靠著畫畫、故事和一張地圖,忘卻因戰亂帶來的流離之苦。

修爾維茲1935年2月27日出生在波蘭華沙,從一歲在牆壁上塗鴉開始,就展現了喜愛畫畫的熱情,父母親也因此鼓勵他發展這項興趣。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9月17日蘇聯入侵波蘭,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修爾維茲記得當時街道塌陷,建築物燒毀或倒下成灰燼,有一顆炸彈就掉在他家公寓前的階梯上,平靜的日常從此分崩離析,這個4歲小孩唯一能逃逸的方法,就是躲進畫畫中。

他在2009年出版的《我如何認識世界》(How I Learned Geography)中,記述了接下來的顛沛歲月。為了躲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他們先是逃到西伯利亞的難民營,再輾轉逃往蘇聯的哈薩克地區,在土耳喀斯坦城住了六年多,那是一個夏天很熱、冬天很冷的地方,城市裡的房子是用泥土、稻草和駱駝糞蓋起來的。

當時他們失去了一切,小修爾維茲沒有玩具,也沒有書本,只有無時無刻飢餓的感覺。但即使在這樣匱乏的環境中,他也沒放棄畫畫。沒有畫筆,他就削木枝烤成炭筆;沒有顏料,他就用綠葉揉出綠汁,採花瓣萃取紅液;紙張何等稀少珍貴,那就向人乞來書信的空白處,充分利用作畫。

修爾維茲在《我如何認識世界》裡重建了他的童年記憶,這本書是他的自傳,也是他向父親致敬之作,感謝父親在貧窮困窘的處境下,依然送給他珍貴的生命禮物:一幅地圖雖然不像麵包能填飽肚子,卻是豐富的精神食糧,讓他不受現實的束縛,打開了好奇心去探望遼闊的世界,並想像美好的未來。修爾維茲以令人讚嘆的插圖來彰顯想像力無遠弗屆的力量,他的文字簡潔又帶著聲韻節奏的樂趣,彷彿神奇的咒語,能把讀者送到新鮮奇趣的遠方。


wo_ru_he_ren_shi_shi_jie_w800.png

《我如何認識世界》內頁

二戰結束之後,全家於1947年遷往巴黎,巴黎的書報攤成為喜愛閱讀的修爾維茲流連之地,他無需再像戰時一樣,拿方糖去換取人生的第一本書。電影和漫畫也讓他大開眼界,他覺得自己就像和它們談戀愛般,狂熱地畫了許多漫畫。12歲時,他參加巴黎第20區所有小學的繪畫比賽,得到了一等獎,更激發了他美術創作的慾望。

兩年後,修爾維茲全家再度移居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他一邊打工,一邊在夜校進修美術,曾經當過橡皮印章店的學徒,也做過木匠,還曾到市政廳擔任發送狗牌的職員。為了平衡自己愛幻想的天性,他就讀特拉維夫師範學院時,選擇研修博物學,課程包含了自然、生物和解剖學。15歲時他的素描作品曾參加特拉維夫美術館的聯展,成為在該館展出最年輕的畫家。1956年第二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修爾維茲加入以色列軍隊,並且到集體農場服務。

1959年是修爾維茲另一個生命的轉捩點,他24歲隻身來到嚮往已久的紐約,進入布魯克林博物館藝術學校(Brooklyn Museum Art School)學習油畫,藉著為希伯來語的兒童讀物繪製插畫維生。當時紐約匯聚了各路的英雄好漢,大家都想在世界藝術的中心大顯身手。還未嶄露頭角的年輕藝術家生活並不容易,修爾維茲把第一份稿費73分錢的支票釘在牆上,牆上另一邊是朋友送給他的面額100萬元支票,雖然這是張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但十足具有激勵作用。即使後來修爾維茲功成名就了,最初的那張支票他從未拿去兌成現金。

writing-with-picturesw300.png

直到1962年,修爾維茲遇見了他的伯樂:Harper and Row出版公司的編輯蘇珊.赫希曼(Susan Hirschman),才真正踏上兒童圖畫書創作之路。赫希曼是美國童書史上最負盛名的編輯之一,她編輯過《母雞蘿絲去散步》、《瑪德琳》、《阿文的小毯子》等許許多多兒童圖畫書的經典之作。修爾維茲在1985年出版的《Writing with Pictures:How to Write and Illustrate Children's Books》前言中,詳述了赫希曼對他的啟發和幫助。

赫希曼是修爾維茲生平見到的第一位編輯,起初他只是帶著畫冊到出版公司碰運氣,希望能得到畫插圖的機會。赫希曼非常欣賞他的畫作,但當時並沒有合適的稿件讓他畫,於是她提議修爾維茲自己來創作一本圖畫書。這個突如其來的邀約嚇壞了他。修爾維茲自認為是個畫家,並不懂得寫作,而且學說英文不到4年,赫希曼卻要他別擔心,他們會幫他修訂。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修爾維茲一次又一次拿著令他尷尬的實驗品給編輯看,赫希曼總是不厭其煩地提供修改的建議。經歷過多次錯誤的嘗試後,他的第一本書漸漸成形,1963年《The Moon in My Room》出版,雖然只用了紅、綠兩色水彩,以及輕淺勾勒的線條,卻顯示了一個兒童完整的想像世界。

修爾維茲再接再厲,兩年後又出版了《星期一早上》(One Monday Morning),這個故事將法國的古老童謠結合生活的場景,轉化成小男孩的奇想。整本書重複堆疊的文字讀來朗朗上口,同時帶動情節的推進,扣合著小主角一週心情的變化,色彩和畫面越來越豐富,加上令人驚喜的結尾,顯見修爾維茲對圖像語言的掌握愈發純熟。


booksw700.png

《The moon in my room》(左)與《星期一早上》書籍封面

1968年修爾維茲第一次得到可以運用全彩繪圖印行的出版計畫,和他合作的文字作家亞瑟.蘭塞姆(Arthur Ransome)名聲赫赫,是英國經典兒童文學作品《Swallows and Amazons series》的作者,曾得過卡內基文學獎。蘭塞姆在俄國做過戰地記者,後來與俄國妻子定居在英國湖區,一生中有豐富的航海和探險經歷。他倆合作的《The Fool of The World and The Flying Ship》,是蘭塞姆改寫自他1916年出版的《Old Peter's Russian Tales》的其中一篇。

這則蘇俄的民間故事,說的是沙皇向全國發布公告,將把女兒嫁給能為他造一艘飛船的人。農夫的第三個兒子是眾人眼中的傻瓜,但他並不因為大家不看好而放棄夢想,最後運用智慧,在一群奇人異士的協助下,開啟了新生命。修爾維茲為這本書的每一頁畫了各種不同版本的草圖,還花了6個月的時間做樣書,投注了大量的心力。他的努力和才華終於被看見,1969年獲得了凱迪克金獎的肯定。


the-travels-of-benjamin-of-tudelaw800.png

《The Fool of The World and The Flying Ship》內頁

修爾維茲在得獎感言中曾提到自己童年的閱讀經驗,他認為兒童並不愚昧,他們能辨別真實與幻想世界的差異,自由穿梭其間,所以說兒童其實是比成人更實際的。通常兒童不喜歡閱讀那些由成人專門為他們寫的書,因為孩子會覺得那些書是要叫他們進入成人的世界裡,而非成人要走進孩子的世界中。

童年時期在各地生活和遷徙的經驗,影響了修爾維茲,他在不同的地方聽到了許多民間故事,成為他的故事寶庫。他從中汲取重述和改寫的養分,並寄託他對生命的關照和體悟,1979年得到凱迪克銀獎的《The Treasure》,以及1993年出版的《The Secret Room》,都屬於寓言式的創作。


books2w700_1.png

《The Treasure》(左)與《The Secret Room》書籍封面

The Treasure》取材自猶太民族的古老寓言。從前有個窮人,不斷做著相同的夢,夢裡有個聲音對他說:遠方有寶藏等著他!當他歷經艱難的尋寶旅程歸來,才發現「有時候,人必須遠行,才能發現近在咫尺的東西。」原來使得人生不同的,是對待夢想的態度。類似《伊索寓言》形式的格言金句,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召喚讀者一起上路追逐夢想。

The Treasure》採取歐式的典雅畫風,而為了因應《The Secret Room》設定的中亞場景,修爾維茲運用明亮的水彩、幾何圖形和裝飾性的線條,視覺上散發出自由的後現代色彩。這個故事傳達的信息是:「擁有財富和權力毋須腐敗,真正智慧的衡量標準是謙卑。」依然承續了許多童話傳統的元素,但卻讓人讀來耳目一新。

修爾維茲喜愛童話,曾為格林童話中的《The Twelve Dancing Princesses》和《The Golden Goose》兩篇故事畫插畫。童話神奇的魔力,是當年母親一字一句注入他童稚心靈的。小時候,母親經常自創滑稽荒謬的故事,為晦暗的生活帶來歡笑和光彩。2000年,修爾維茲出版《What is a Wise Bird like you doing in a Silly tale like this?》,這本書將三個無厘頭的故事編織在一起,生動的圖畫中融入了拼貼的手法,結果既新奇又有趣。他藉著這本看似荒唐無稽的書,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what-is-a-wise-birdw700.png

《What is a Wise Bird like you doing in a Silly tale like this?》書籍封面(左)與內頁圖像

修爾維茲靜觀萬物、體察時序,創作了數本與自然現象有關的作品,凝鍊著心象與景象的共鳴。《Rain Rain Rivers》猶如一首美麗的視覺詩,雨水踩著輕盈的節奏,無聲潤澤萬物。二度贏得凱迪克銀獎的《下雪了》,以細膩而意象豐富的圖畫,勾勒出城市裡,從第一片雪花飄落到最終下起大雪的場景變化,展現了兒童和成人視界的不同。《Dusk》優雅地捕捉到暮色升起的魔幻時刻,以及明亮燈光妝點城市的迷人魅力。


snoww800.png

《下雪了》內頁圖像

還有《黎明》(Dawn),是台灣讀者最熟識的修爾維茲作品,這本世上少有的傑作,幾乎是兒童圖畫書中獨一無二的存在。這本書的創作靈感來自唐朝詩人柳宗元的〈漁翁〉,雖然使用的媒材是西方的水彩,卻借用了中國水墨畫暈染的技法,將山光水色的濃淡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極簡的文字和豐富的留白相呼應,在寂靜的天地之間,無窮的生命力沛然湧動。

li_ming_2w800.png

修爾維茲曾說,《黎明》是他所有作品中的最愛,他曾在研討圖畫書的專著《Writing with Pictures:How to Write and Illustrate Children's Books》中,以此書為例,闡述圖畫書「圖會說話」的敘事能力。他認為一本真正的圖畫書,主要(或全部)是用圖畫來講故事。在需要文字的場合,文字只起輔助作用。只有當圖畫無法表現時,才需要用文字來講述。

在《黎明》中,修爾維茲結合了詩、音樂、電影各種形式,來探索圖畫書無限的可能性,創造了圖畫書的新境界。與其說修爾維茲帶著讀者進行了一次精準而又極富感染力的藝術之旅,我更覺得他喚醒了我們感受自然、面對自我的知覺。就在夜與日的交界、在朝陽升起的瞬間,我們的身心真實感受到生存的喜悅,如同小修爾維茲靜候戰火的消弭,如同在暗黑房間中默讀的小孩,因為他們知道,黑夜一定會過去,黎明的曙光將開啟新的一天。


coverw1200_1.png

《黎明》日文版內頁(圖像來源:amazon

身為美籍猶太人,修爾維茲極為珍惜自己的母語和傳統文化。知名電影《屋上的提琴手》改編自意第緒文學大師Shalom Aleichem的短篇小說。1978年修爾維茲和Aleichem合作,出版《Hanukah Money》,描繪猶太教特別的傳統節日「光明節」。這個持續8天的節慶,第一天的晚餐最為正式盛大,親朋好友齊聚歡慶,先點上象徵光明的蠟燭,再一起吃馬鈴薯餅。最開心的是孩子們,既可以收到光明節錢,還可以一起玩陀螺。這本書得到了《紐約時報》最佳插畫獎。

修爾維茲另一本為保存猶太文化奉獻心力的作品是《The Travels of Benjamin of Tudela》。住在Tudela的猶太人Benjamin,於1159年展開了穿越三大洲的壯闊旅行,甚至比馬可孛羅的遠航還早了將近一百年。在14年艱苦危險的旅程中,他靠著雙腳、牛車和接駁船,經過羅馬、君士坦丁、巴比倫、巴格達、耶路撒冷、埃及……他曾遇見交戰的十字軍和穆斯林,也碰過貪婪的海盜和土匪,經歷無數考驗。


the-travels-of-benjamin-of-tudelaw800_0.png

《The Travels of Benjamin of Tudela》內頁圖像

Benjamin以希伯來文寫的旅行日記,曾湮沒在漫漫歷史中不為人知。修爾維茲憑藉著有限的線索,查閱大量的史籍,並研讀中世紀的手稿,將Benjamin的敘述改編為第一人稱敘事,真實捕捉到這位冒險家無畏的精神。氣勢宏偉的插圖不僅重現了這段史詩般的旅程,其中精心描繪的細節,也讓讀者見識了中世紀的生活景象。

為了慶祝修爾維茲的80大壽,艾瑞.卡爾美術館於2015年3月舉辦了Tall Tales & Short Tales : The Art of Uri Shulevitz展,表彰他長達52年的創作生涯締造的美好成果。除了展出4本獲得凱迪克獎作品的原畫,也展出當時最新的創作《TROTO and the TRUCKS》。這本節奏明快、色彩豐富、以卡通風格表現的作品,適合幼兒的閱讀趣味。在創作了許多「巨作」之後,80歲的修爾維茲要「回轉像小孩」,繼續向孩子們學習創作童書的心法。

修爾維茲曾感慨現今圖畫書製作的技術提升了,出版可以更精緻,但卻不一定能更感動人心。他的創作從不迎合別人的喜好,也不是要迎頭趕上別人。他是個孜孜矻矻的手藝人,誠心專注做自己喜歡的作品,唯有自己先喜歡,才會讓讀者覺得有樂趣。

修爾維茲在「Tall Tales & Short Tales」展覽期間談到自己的生活與創作( The Eric Carle Museum on Vimeo)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東亞書房》砰然心跳!蜷川實花攝影集《惡男》發行,及其他藝文短訊

【業界新聞】

  • 在台灣享有極高知名度的日本攝影師兼導演蜷川實花,於本月中發行攝影集《惡男》(小學館),將曾連載於時尚雜誌《Oggi》的同名專題編輯成書。蜷川透過「惡男」創作企畫,廣邀菅田將暉、佐佐木藏之介、三浦翔平、北村一輝、永山瑛太、松坂桃李等多位公認具有「情色魅力」的男性藝人,拍攝各種讓女性怦然心動的情境寫真。去年12月單行本發售情報公開後,就湧入大量訂單,書籍還未販售便先行決定增刷。為紀念攝影集發行,從今年2月8日起,相關攝影展並於東京涉谷的HMV&BOOKS SHIBUYA書店 6樓開展。
     
  • 迎接2020東京奧運的今夏,漫畫展「如果東京」將在位於地鐵清澄白河站的東京都現代美術館開展。此項展覽為東京都與東京都歷史文化財團Arts Council東京所主辦的「Tokyo Tokyo FESTIVAL Special 13」相關活動,將展出由萩尾望都、松本大洋、松井優征、大童澄瞳等20位知名漫畫家以東京為題繪製的漫畫新作。

     

  • 《狼與辛香料》漫畫版作者小梅京人,從去年開始改編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androvna Alexievich)創作的紀實文學《戰爭沒有女人的臉》,漫畫第1集已在上個月底於日本開賣(角川出版)。白俄羅斯出身的女性作家亞歷塞維奇,從參與二戰的從軍女性角度取材,收集500位以上曾任狙擊手、砲兵、通信兵、空軍飛行員、醫生、護士、戰地記者等職務的女性證言,寫下《戰爭沒有女人的臉》一作,揭露過去被主流戰爭敘事掩蓋的女性聲音。亞歷塞維奇的原作過去曾多次遭到拒絕出版,如今則已授權超過50個國家,由俄文直譯的繁中版亦在2016年於台灣上市。日本漫畫家小梅在這次的改編中,以漫畫形式呈現戰爭的殘酷、悲慘、血腥、黑暗,以及人民的勇氣。
     
  • 以冒險小說和戀愛小說聞名的日本直木獎作家藤田宜永,上個月底因右下葉肺腺癌過世,享壽69歲。藤田在1986年以《野心的迷宮》踏入小說文壇,其後出版《鋼鐵的騎士》、《來自巴黎的遺言》、《愛的領域》等多部文學得獎作,並自2003年開始擔任各大文學獎項評審委員。藤田與同為知名文學獎作家的小池真理子為夫妻,結婚後開啟了小說出版事業,一生筆耕不倦。

【得獎消息】

  • 由日本童書繪本雜誌《MOE》舉辦的第12屆MOE繪本屋大獎,由竹下文子創作、町田尚子繪製的《沒有名字的貓》(小峰書店)奪得魁首。本獎項由《MOE》雜誌向日本全國書店3000名童書賣場員工發出問卷調查,從中選出2019年度新刊繪本Top 30作品。首獎《沒有名字的貓》,講述一隻孤單的無名之貓,默默羨慕水果行、書店、麵包店、蕎麥麵店等店家飼養的貓咪,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名字。最後聽到寺廟貓咪一句「想要名字的話,自己選一個不就好了?」,他因而踏上了尋名之路。
    本書除了MOE繪本屋大獎外,並同獲未來屋繪本大獎首獎、Libro書店繪本大獎首獎,以及静岡書店大獎童書新作部門第2名。MOE繪本排行榜的第2和第4名,則由過去的首獎常客吉竹伸介兩部作品《討厭的人都跌倒吧》(ブロンズ新社)以及《未來是這樣嗎?不一定喔!》(白泉社)一舉奪得。
    namaenonaineko.jpg
    《沒有名字的貓》內頁(取自小峰書店

  • 第26屆島清戀愛文學獎評選結果於本月初出爐,本次獎項由綿矢莉莎的《只是活著,活生生地活著》(集英社)獲選。綿矢在17歲就讀高中時,便以《Install未成年載入》奪下第38屆文藝獎,並在兩年後出版《欠踹的背影》,成為史上最年輕的芥川獎得主。本次得獎作《只是活著,活生生地活著》,描寫女性之間的鮮明愛戀和濃烈情慾。
    在25歲的夏天,與男友一同前往度假勝地的逢衣,偶遇男友的童年玩伴及其戀人彩夏。從事演藝工作、有著美麗臉孔的彩夏,在認識之初帶著高傲不馴的態度和目光,卻在4人一同行動後漸漸有了軟化,逢衣與彩夏的關係也在回到東京後迅速親密了起來。此時,開始和戀人討論結婚話題的逢衣,卻在某天突然被彩夏奪去雙唇,並收到「我從最初就喜歡上你了」的告白。彩夏的肌膚、氣息和唇舌,強烈地誘惑著逢衣,如此濃稠熾烈的愛慾,會將她們帶往何方呢?
    books2-2w800.png
    左起:《只是活著,活生生地活著》上下集、《欠踹的背影》與《Install未成年載入》書籍封面

  • 第71屆讀賣文學小說獎,由知名作家島田雅彥的自傳青春私小說《當你曾是異端時》(集英社)奪得。島田於大學時期便以小說《寫給溫柔左翼的嬉遊曲》初登文壇,其後更以《為夢遊王國作的音樂》、《彼岸大師》、《頹廢姊妹》等作囊獲各大文學獎。去年8月出版的《當你曾是異端時》,勾勒出島田從天真的幼年時期,豪情壯志大話滿滿的青少年時代,與埴谷雄高、大岡昇平、安部公房等文豪交流的作家生涯,到奔放豐富的女性經驗,收錄作家36年來赤裸裸的人生軌跡,可謂是謳歌作家人生各個階段燦爛回憶與羞恥黑歷史的精彩集錦。
    dao_tian_ya_yan_w800.png
    作家島田雅彥(取自wiki

【作家動態】

  • 曾出版《茗荷谷的貓》、《漂砂之歌》、《櫛挽道守》等作的日本文學獎女作家木内昇,於上個月底出版短篇小說集《占》(新潮社),描寫希望依靠占卜讓戀愛或事業一帆風順的女性面貌。人們透過占卜想要尋找的,也許就是自我本身。為了知曉男人的真心而開始四處找占卜師算命的翻譯家、原本只是隨意回覆戀愛諮詢卻莫名其妙受封「千里眼」的咖啡廳會計員、透過雙六盤卜算鄰居家事以享受優越感的家庭主婦等等,《占》一書以占卜為媒介,映照出不同女人們在連自身樣貌都無法看清的黑暗中,一意找尋希望卻深陷迷局的身影。
     
  • 2015年以《九年前的祈禱》榮獲芥川獎的日本小說家兼比較文學學者小野正嗣教授,於本月初出版極短篇小說集《在足跡之上駐足》(每日新聞出版),編織一個個如夢如幻如現實、由土地與人心記憶共構的奇妙物語。此書一共收錄36個短篇,包含描寫少年與神祇相遇的〈掩體壕〉、戰爭記憶漸漸復甦的〈紅波〉、傳說與現實交錯的〈磨崖佛〉、山林中神奇邂逅的〈夢幻木材廠〉等不可思議的故事。
     
  • 擅以小說作品反映社會現況,並曾出版《C之福音》、《猛禽之宴》、《無限連鎖》等犯罪小說和經濟小說的日本作家榆周平,於本月發行挑戰敏感安樂死議題的爭議之作《終之盟約》(集英社)。若家裡罹患失智症的長輩期望死亡,你將怎麼辦呢?某天晚上,擔任內科醫師的輝彥突然聽見妻子慶子的尖叫,發現父親阿久不只偷窺妻子入浴,房間裡甚至藏有許多畫著形似妻子的裸婦及男女交媾的帆布畫。深信父親罹患失智症的輝彥,遵照父親留下的事前指示書中吩咐的「若我罹患失智症,便將我送進專門的醫院,並拒絕一切延長生命的相關治療」,將父親送進舊友經營的病院。然而,做好長期抗戰準備的輝彥,卻在不久後收到父親心臟衰竭猝死的消息。面對疑點重重的死亡與醫師同僚的密約,輝彥與擔任護士的弟弟真也,將會發現什麼樣的真相呢?
booksw800_2.png
左起:《占》、《在足跡之上駐足》與《終之盟約》書籍封面

  • 以《家族電影》、《掏金熱》、《命》等作榮獲多項文學大獎的在日韓國人作家柳美里,將在本月底出版新作《南相馬混合曲》(第三文明社),將她曾發表於月刊雜誌《第三文明》的作品集結成書。柳美里在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後移居福島縣南相馬市,並任職於該市的臨時災害廣播局,與受災地居民一同生活和前行。她以5年的時間將自身在南相馬的軌跡化為〈移居南相馬的理由〉、〈漂泊的終點〉、〈最後的避難所〉、〈某個晴天〉、〈追悼悲傷〉等47篇散文傑作。她在後記中寫道:「今天我也在被橘紅夕陽靜靜籠罩的南相馬小鎮中,一邊低聲哼歌一邊行走,並確認著當下、就在這裡、屬於我的位置。」
  • 出版《夜間遠足》、《尤金尼亞之謎》、《蜜蜂與遠雷》等無數知名作品的文學獎小說家恩田陸,本月初出版《骨牌效應in上海》(角川出版),為2001年出版的《骨牌效應》添上睽違19年的系列新作。以東京為舞台的《骨牌效應》,描寫27人1隻動物圍繞著1顆炸彈所交織而成的故事網,其錯綜複雜的情節設計,有如骨牌般環環相連。今年出版的《骨牌效應in上海》,聚焦於上海的「青龍飯店」,描寫25人3隻動物在上海的大亂鬥。這些互不相識的人們擦肩而過的瞬間,命運的骨牌也一個接一個無法阻止地轟然倒塌。雖然登場人物繁多,情節和角色卻仍鮮明而精采,足見作家登峰造極的寫作功力。
    gu_pai_xiao_ying_inshang_hai_w800.png
    《骨牌效應in上海》書籍封面封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