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紀臺漫5》我們錯過了結局,但可以留下記憶往前進:談《一刀傳》作者陳弘耀
「陳弘耀先生,因居家意外跌倒送醫不治,於2015年8月27日14時53分離世。」
隨著Facebook上一則簡短的公告,因代表作《一刀傳》主角之名,被漫畫迷暱稱「陳一刀」的漫畫創作者,就這樣與世人道別,享年51歲。當時不少報章媒體都轉載了這則動態,留給死忠讀者的既是錯愕,更是惋惜。如同《一刀傳》精心架構卻又戛然而止的劇情,這理應大放異彩的漫畫人生,似乎注定了無疾而終的命運。
將近兩年之後,另一名臺漫巨匠鄭問因心肌梗塞驟逝,享年58歲。鄭問去世後,藉由備極哀榮的各種緬懷和致敬活動,曾經熱愛或全然不識其作品的人們掀起重新閱讀或認識鄭問的風潮。對比之下,陳弘耀離世所激起的漣漪,不禁讓人感到寂然。
鄭問的死後追封,有個人的機緣和命運,也和他畫風獨特的屬性有關——或許放眼臺灣創作者,鄭問的水墨筆法是現階段唯一適合置放在故宮的。然而另一方面,這也顯示了舞臺的有無對創作者所能帶來的刺激。從臺灣到日本、香港,大小規模不同的刊物,給予鄭問在畫技和編劇上盡情開展的可能,也使他成為上世紀臺灣漫畫家少見的異數。而失去了舞臺後,像陳弘耀這麼擅於捕捉圖像敘事律動的創作者,終究只能被埋沒,成為少數人口耳相傳的傳奇。

兩人的先後離世,顯示著上世紀末曾發光發熱的臺漫創作者,正以超乎想像的速度凋零,需要更多的關注。從研究的角度來看,他們挑戰了漫畫市場被盜版日本作品壟斷的局勢,他們的成功或失敗,都留下許多值得參考的借鏡。
二、三十年來,在臺漫萎縮的前提下,許多作品和資料正在快速散佚,已經到了不保留即徹底消失的關鍵時刻。更重要的是,這批創作者多數都還健在,而且畫技經歷數十年歲月的積累,正到達最醇厚的一刻。他們不應繼續被埋沒,不該像鄭問和陳弘耀這樣,在死後才被珍惜或緬懷。
陳弘耀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例子,要不是有目色出版這一兩年來的堅持,出版了過去未曾集結成冊的《大西遊》(2017)或重出了名震江湖的《一刀傳》(2019),許多人可能將永遠錯過這個臺漫重要的名字。這兩本劇情漫畫的重出,處處可見出版公司的用心,不只在畫面印刷的品質上,還找了張清龍、黃崇凱、臥斧三位創作者兼評家,以專文解析陳弘耀的作品,使讀者能更深度理解漫畫家的創作世界。
1964年出生的陳弘耀,和當時許多臺灣漫畫家一樣,由伊士曼小咪出版社所舉辦的「小咪漫畫新人獎」出道。1983年他受託改編由王銘燦執導、張毅編劇的電影《魔輪》的漫畫版,以兒童取向的畫風和人物設定,重新詮釋了這部以少年越野車競賽加上科幻元素的電影。
退伍後,陳弘耀在《歡樂漫畫》上連載《大西遊》,這部以科幻角度重新詮釋《西遊記》的作品,人物設定上還保留某種童趣的手法,然而不管在場面或劇情的經營上,都更偏向寫實、細膩的走向,特別體現在不時穿插的跨頁大景之中,和人物所構成的劇情軸線,形成並存的矛盾張力。在逐漸完熟的《大西遊》中,也能看到當時日本科幻漫畫的身影,如主角悟空於飛行器上的背影,線條所營造出來的流動感,使人聯想起80年代大友克洋顛峰期的《童夢》或《阿基拉》。
在《星期漫畫》連載的《一刀傳》,是陳弘耀破繭而出之作,早期的童趣徹底被寫實筆法取代,科幻元素則轉而以古今陳一刀雙穿越的劇情安排呈現。這部作品以武俠為主題,畫面明顯受到當時香港電影的影響。同時期亦以武俠為創作重點的香港漫畫,在構圖上偏重華麗招術、打鬥的英雄敘事,而陳弘耀的武俠世界則採更擬真的基調,宛如素描的筆觸,使得這部架空的作品處處充滿著真實的重量。

若與鄭問的古典世界比較,鄭問更追求畫面意境的烘托和渲染,如何將漫畫的線條賦予藝術的昇華。陳弘耀則將重點放在圖像敘事的流暢,如許多論者已經指出的,《一刀傳》的分鏡,幾乎是教科書等級,文字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只單純作為對話,很少用來交代情節,有時甚至連對話都捨去,任憑格與格之間,自然流轉、連結,串起了一則故事。
從《大西遊》到《一刀傳》,陳弘耀的畫風雖有所變化,但敘事的流暢感則是他始終不變的堅持,也成為他創作上最鮮明的特色。如果鄭問的漫畫是「點」的耀眼奪目,那麼陳弘耀的武俠世界則是「面」的行雲流水,兩者皆是技藝的探索和發揮。

《一刀傳》有極為強力的開場和設定:兩位相貌相同,連姓名都一樣的主角,一位生活在90年代,一位則是明朝的大俠。前者詼諧,後者嚴肅,兩人一夕交換了身分,互換了身處的世界,陷入兩個年代不同的陰謀和紛爭之中。
三百多頁厚實的《一刀傳》,本質上只交代了劇情設定,只能算是序章、楔子。這一方面反映了《一刀傳》的架構宏大,另一方面也顯示陳弘耀慢工出細活的講究。以現有的進度,我們根本無需討論完結與否,《一刀傳》連劇情的走向都尚未盡情舒展,便失去了連載的舞臺。這樣突然的中斷,反覆出現在陳弘耀的創作生涯裡。他曾在訪談裡提及,包括《一刀傳》在內,前後面對過8次腰斬的情況,每次的理由或有些許差異,但終歸就是臺漫市場體質的不良。《一刀傳》在1992年單行本出版後,即成絕響。
這樣的不穩定,對追求完美,重視構思、醞釀和流動的創作者而言,不啻為一種折磨。《一刀傳》是陳弘耀轉捩點的代表作,卻竟成為他長篇連載的告別作。
在《一刀傳》之後,陳弘耀改往插畫或封面設計發展,其中村上春樹《海邊卡夫卡》的封面可能最為人所熟知,不僅點出了內容,也捕捉住村上作品的神韻和氛圍。陳弘耀也替義大利漫畫家米羅.馬那哈(Milo Manara)的《激情香水》中文版上色,色調和色澤的運用不喧賓奪主,卻又隱隱散發出獨特的光彩,處處可見功力。
在自身的創作上,陳弘耀早先僅有單格漫畫集結的《獸蒲團之偷禽寶鑑》(1997),直到2011年才又出版短篇漫畫《時間遊戲》,畫風和技巧上再度躍進,筆觸明顯轉向歐美漫畫。《時間遊戲》中的5個短篇和3則特別收錄,每一則似乎都刻意運用不同的風格作畫,與其說是炫技,不如說這是創作者不願被束縛,反覆自我挑戰和突破的結晶。

其中〈機械.人〉是將1983年的舊作改編重繪,兩者同時並列,不只可看出陳弘耀跨世紀的演化,也讓人驚覺:《魔輪》或《大西遊》兩者的童趣,其實是因應題材而刻意為之的結果,陳弘耀早就能駕馭《一刀傳》那樣的筆調,不只顯示著他作畫的不拘一格,也更突顯了他早熟的天資。
除了向歐美風格的轉向,《時間遊戲》更顯著的變化,或許在於文字的運用。陳弘耀在原有圖像敘事的基底上,有機地結合文字和圖畫,更豐富故事的厚度和延伸性,精煉出新的韻味。這些轉變跡象,包括2013年《千年世界盃》的漫畫劇本,都讓人對陳弘耀的新作充滿期待,可惜天不從人願,隨著漫畫家的意外離世,這些期待最終只能抱憾。
上世紀末充滿如曙光乍現般的臺灣漫畫,為何最後竟以潰敗收場,並非單一因素就能解答。這是否是某種系統性的崩潰,是各種不同作用力交相影響、牽制造成的結果?還有待研究者一一解析,或許暫且只能以抽象的市場「體質」來形容。
然而對於需要長時間養成的漫畫創作者來說,這樣顛簸不安的環境,不僅無法提供所需的養分,更是一種掏空的消耗。錯失了《一刀傳》的結局,或許遺憾,但真正令人感慨的,是我們錯過了見證像陳弘耀這樣才華洋溢的創作者不斷進化、茁壯的機會。我們只能目睹一個又一個早慧的天才問世,卻始終無緣見到大師得道學成的身影,這或許才是臺漫最痛心的悲哀。
無論如何,前人曾經的嘗試,不應任憑時光抹去。既然是系統性的成因,我們能做的就是先將史料保存,進而書寫歷史,檢討各種可能,這樣才能成為日後的借鏡,不再陷入反覆重演的輪迴之中。
臺灣漫畫需要的是永續的傳承,而不是一次次的砍掉重練。當新時代的勇者已經揚帆出發,過往的傳奇理應被召喚和重視,分享經驗,並在新的舞臺畫出全新的姿態。我們已經錯失了陳弘耀和鄭問,不應再有下個遺憾。●

|
|
書評》奏響日本戰國序曲的「荒唐戰爭」:讀吳座勇一《應仁之亂》
對現今的日本人而言,應仁之亂無疑是一場知名度極高卻又毫無存在感的戰爭。說它知名度高,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聽過「應仁之亂是戰國時代的起頭」這個說法,甚至雷神巧克力進軍京都推出抹茶巧克力時,也在廣告宣傳中形容為「應仁之亂以來的衝擊」。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比起叱咤風雲的戰國武將,應仁之亂裡面那些人物實在太沒有存在感。這是一場因何而起的戰爭?戰爭的雙方是誰?戰爭是怎樣結束的?恐怕能講清楚的人寥寥可數。
1994年NHK曾製作以應仁之亂為題材的大河劇《花之亂》,結果收視率慘澹,只播到37集就草草收場。但以這麼一場戰爭為題材的學術著作《應仁之亂》(応仁の乱―戦国時代を生んだ大乱),在2016年出版之後竟然掀起一波「應仁之亂熱」,創下累印48萬本的暢銷紀錄。吳座勇一的這本書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他為我們呈現出來的應仁之亂到底是怎樣的樣貌?
▉揭開戰國時代序幕的大亂
《應仁之亂》一書的時間跨度極大,儼然一部完整的室町時代史。在如此長時段的敘述之中,吳座首先要回答的兩個問題就是:應仁之亂為什麼會爆發?應仁之亂帶來的影響是什麼?
應仁之亂過去被視作戰國時代的開始,但如今學術界有了不同的看法。現在一般認為,應仁之亂之後的明應政變(1493年)才是戰國時代的起點。這是因為應仁之亂過後,幕府統治體制仍然存在,直到明應政變,幕府權威才真正喪失。但吳座認為,若從對整個日本社會的影響來看,應仁之亂更為重要。
應仁之亂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全國性戰爭,將主要大名幾乎都捲入進去。大亂結束後,大名們紛紛回到領國,室町幕府統治基礎之一的「守護在京制度」(主要大名們在京都上班的制度)逐步走向瓦解。「中央」主導的時代不再,「地方」自立的時代開始了。因此,說應仁之亂催生了戰國時代的到來,絕不為過。
吳座將應仁之亂的起因上溯到嘉吉之變(1441年)。人稱「萬人恐怖」的將軍足利義教慘遭暗殺,至此以後,各大名間的勢力平衡被打破。繼任的將軍足利義政年幼,由大名領頭者即管領執政的管領政治復活。於是試圖強化將軍權力並削弱大名聯合的將軍,與大名聯合體制之間矛盾叢生。將軍足利義政為了削弱大名權力,利用大名內部的矛盾對其進行牽制、打破派閥。對畠山氏,他煽動家督之爭,對山名氏,他恢復其宿敵赤松氏地位。維持這樣的平衡對將軍的個人能力要求不可謂不高。
然而,足利義教和義政顯然不具備這樣的素養。足利義教在處理政治危機時,考慮的問題竟然是:如果下達命令卻遭對方無視,是否會有損自己的權威,倒不如撒手不管。但當調解被無視之後,將軍又勃然大怒,不顧周圍反對,強行武力介入。中世的政府與現代國家的政府相較,職權小,職責也小,並不存在超然的公權力。將軍如此,將軍手下的諸大名們同樣傾向優先自己的切身利益,並不一定聽從將軍的調遣。
之後的足利義政同樣是位搖擺不定、優柔寡斷的將軍。譬如本書提到,在處理畠山氏內鬥的問題時,義政起初支持畠山義就,而後又迫於形勢容忍畠山政長,同時又對義就的沒落心懷不滿,後試圖平衡二者,尋求折衷。當應仁之亂爆發後,足利義政起初打算靜觀其變,保持局外中立,見風使舵,之後又在細川勝元的壓力之下倒向細川一方。朝令夕改,反覆無常,足利義政對諸大名之間矛盾的惡化,毫無疑問產生了推波助瀾的效果。
▉各懷鬼胎的全國「私鬥」
將軍權力與大名聯合體制的矛盾,隨著「文正政變」(1466年)的發生而消解。在這場政變中,諸大名之中最強的山名宗全集團,和細川勝元集團聯合起來將足利義政的親信集團排擠出去。然而此後,大名聯盟內部諸大名間的矛盾就凸顯出來。最終,山名與細川的聯盟破產,支持足利義政的一派以細川勝元為盟主成為東軍,反義政派和反細川勝元派以山名宗全為盟主成為西軍。諸大名一分為二,互相對壘於京都的應仁之亂就此爆發。
看上去東西兩軍各有十萬人馬,在雙方各自盟主的領導下作戰,但事實上投入戰爭的各方勢力各有各的盤算。畠山義就參戰是因為與畠山政長的私怨,一色義直的參戰是為了在三河和若狹的領地,赤松正則是因與山名的對峙而加入東軍,大內政弘參加西軍則是因為與細川氏的利益衝突。兩軍的參加者實際上是出於「私鬥」的目的加入其中,全國性的大亂儼然各種「私鬥」的總和。
戰爭領導者與參與者的利益並不一致,戰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會隨時因形勢轉換而改變立場。因此,雖然一開始誰都以為戰爭會停留在較小規模,最終卻演變成了兩個內部政治利益不一致的鬆散同盟,在無能的領導下,拖泥帶水地打了11年的「荒唐戰爭」。
▉誰來為戰爭負責?
戰爭一旦開打,軍隊的統帥需要考慮戰爭結束的時間和方式。但應仁之亂並非如此。與二戰一樣,戰爭發動者帶來的是一場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戰爭。東軍與西軍分別擁立足利義政和足利義視,出現了兩個幕府對峙的局面,甚至西軍謀劃擁立南朝後裔,讓戰爭在政治上進一步升級,更加無法收場。與此同時,陣地戰技術的革新推動了戰爭的長期化。誰也消滅不了誰,應仁之亂就這樣陷入了長期對峙的泥沼。
在一片厭戰情緒之下,文明四年(1472)西軍和東軍盟主山名宗全與細川勝元開始了和談,但由於兩個同盟都是沒有共同政治利益基礎的鬆散同盟,雙方成員各自有各自的盤算,議和未能成功。更糟糕的是,兩軍首腦山名宗全與細川勝元竟然一同隱退,看似是承擔戰爭責任,實則卻使夠約束諸將的力量消失,二人一走了之,當了不負責任的甩手掌櫃,和談遂陷入僵局。
戰爭打了這麼多年,竟然無人願意站出來負責。最終,只能是細川與山名單獨媾和,此後處於劣勢的西幕府逐漸解散,持續11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但和平顯然並沒有到來。11年的大亂,為日本帶來深重的破壞,誰也沒能消滅得了誰,兩敗俱傷,竟然沒有一個勝利者。這樣一場戰爭,可說是現代人絕佳的反戰教材。
▉顯微鏡下的戰亂
與一般常見的敘述不同,吳座勇一選擇了微觀的切入點。他聚焦「大和」(今奈良縣)一地,以大和的僧侶、武士團及與大和有關的大名,透過具體細微的切入點帶出應仁之亂前後複雜的政治和軍事關係。在敘事上,不是扁平的事件敘事,他對於人物形象的解剖和描述非常立體,大大豐富了本書的文學性。每一個人物都不是被動的,我們能夠看到這個人物在這個時代積極生存的鮮活一面。
譬如偏向西軍的興福寺僧經覺,他利用自己與各方勢力的關係,艱難地試圖恢復對大和的控制。在危難之際,他再度出任興福寺長官,試圖重新建立寺院管理,卻不幸慘遭失敗。經覺在戰亂之際可謂竭盡全力,但仍無能為力。這是戰爭中「小人物」命運的生動寫照。吳座在序言中說,選擇經覺和大和為切入點,就是企圖透過他們的活動,來觀察周圍的僧侶、武士、民眾在大亂的旋渦中如何生存。
在本書中最為出色的並不是那些大人物,反而是這些「小人物」的苦鬥史。其中有大和本地的「眾徒」和「國民」,還有從京都避難而來的公家。特別有意思的是對古市胤榮的豪華聚會及其建立的「舞廳」的敘述,這是這場荒唐戰爭中的一段小插曲。古市胤榮這位擅長娛樂業卻生錯了時代的人物,最終遭到家臣的反叛而下台。這是戰爭中小人物的命運。
此外對「山城國一揆」的敘述也十分精彩。戰爭後,這些京都南部的地方武士們結成「國一揆」同盟,實施「武裝中立」,抵禦外來勢力的入侵。他們甚至還在平等院集會制定法度,實行自治。在「大人物」們所發動的這場不負責任的戰爭的陰影之後,「小人物」們的抗爭更加生動鮮活。
吳座跳出了以政治史為中心的書寫模式,著墨於文化、社會史等面向,使得本書不是一本關於政治動亂的單線敘述書,而是關於中世社會的群像。想了解日本戰國時代怎麼開始的讀者可以讀,想了解戰法的讀者可以讀,想了解中世社會的可以讀,想了解中世人民生活的讀者也可以讀。本書多條線索交叉,富有戲劇性,環環入扣,層層推進,一開始讀者可能對各種人名地名一頭霧水,但越讀下去就越會有看電影的感覺,最終沉浸進去,十分過癮。●
應仁之亂:催生日本戰國時代的大亂
応仁の乱―戦国時代を生んだ大乱
作者:吳座勇一
譯者:康昊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座勇一
1980年出生於東京都,東京大學文學部畢業,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博士課程單位取得退學、文學博士。專攻日本中世史,目前擔任國際日本文化中心助教,著作《日本中世戰爭史》獲得角川財團學藝賞。
著作:《一揆的原理》、《日本中世戰爭史》、《日本中世的領主一揆》、《日本中世陰謀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