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朱宥勳》解嚴寶寶的「台灣作家全集」
高三那年的國際書展,我站在「前衛出版社」的攤位前面,發了很久的呆。我試著走去別的攤位,但不知怎麼的,總是會被莫名的人流沖回來。吸引我的,是一套精裝硬殼的「台灣作家全集」,總共有52冊、收錄了58名小說家的作品。但對於一個高三學生來說,就算它已打了很深的折扣,也不是可以輕易下手的數字。
那時我剛考完學測,成績還沒出來,但大概知道不會好到哪裡去。然而我也早早暗下決心,不管差到哪裡去,反正有什麼學校我就去什麼學校,絕不再浪費半年,去為了指考而啃教科書。不過,身為一個還算乖巧的高中生,總覺得自己還需要一個大義名分,讓自己能夠理直氣壯地放空整個高三下學期。
眼前這套「台灣作家全集」,看起來就是很堅固的理由。我不是以後想要寫小說嗎?那總要先讀夠多的小說吧?而且這一套還全是台灣小說家的作品,剛好可以探探前人玩過什麼,還有什麼未開發的領地可以去插旗子的?
念頭到此,我立刻鑽出會場,找了一台ATM。一狠心,就把存款裡面僅有的數字全部提了出來,走回前衛出版社的攤位。那是我高中三年,投稿文學獎的最後一筆獎金。錢付出去的瞬間,我就要跟整個寒假的強檔電影說再見了。
老實說,當時的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買了什麼。一直要到很多年後,我才能真正理解這套書不但在物理上很重很硬,在歷史上也是份量十足。這套書的出版計畫於1990年啟動,1993年大致完成,距離解嚴不過2到5年。也就是說,它出版於解嚴寶寶我本人2歲到5歲期間。在解嚴之前,「台灣文學」、「台灣作家」這類冠著「台灣」頭銜的事物,一律都是有叛亂嫌疑的禁忌詞彙。因此,它笨拙的叢書名稱「台灣作家全集」,實際上帶著一種破繭而出的熱情:
你看,我們台灣人可以說自己是台灣人了。
我們台灣人有自己的文學。現在,文學史要列陣而來了。
這套書的召集人是戰後台灣作家的精神領袖鍾肇政。為了這堂堂正正的「台灣作家」4個字,他努力了將近30年。在戒嚴時代,他編了好幾套實際上就是台灣作家全集,但總是要在書名上動點手腳的叢書,以免被滿街晃盪的特務抓走。1965年,他編了「本省籍作家作品」10冊、「台灣省青年作家叢書」10冊;1979年,他編了「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8冊。就像電影《賽德克.巴萊》裡頭的莫那魯道偷藏火藥一樣,一點一點把日治時期和戰後的台灣作家作品收集起來,然後用「本省籍」、「台灣省」、「光復」之類的偽裝網蓋好。等到解嚴之後,禁忌全開了,要編一套堂堂正正的「台灣作家全集」,捨鍾肇政其誰?就算他那時已屆退休之齡,實際上的編輯工作是分由青壯輩的學者負擔,也必須由他掛名召集人。
這是歷史欠他的勳章。
然而,高三的我什麼都不知道,就把3年的投稿血汗通通換成了一疊翹課的理由。為了讓自己可以更理直氣壯地對抗大人的不以為然,我啟動了一個自我訓練計畫:我要在升上大一之前,徹底讀完這套書;每讀完一位作家,我就要在部落格上寫一篇筆記。我不但打算這麼做,還把計畫告訴身邊親近的所有朋友,好逼自己下定決心。我從日治時期開始,一家一家讀,先讀作品、再讀選集中的學者評述,然後把我的想法寫下來。
於是我度過了震驚、怨念和悔恨的半年。
「這是小說嗎?這根本沒有收尾啊!」
「這什麼亂七八糟的文字啊!」
「夠了喔,老梗你們到底要寫幾次。」
「可以不要這麼囉唆嗎?是在寫小說還是在寫新聞稿啊。」
「他們也寫太爛了吧?」
我想像中精實美好,在台灣文學史裡面發憤圖強、獲得啟發、因而在18歲這一年脫胎換骨的計畫全盤失敗。我滿腦子都是:「台灣作家真的寫得這麼爛嗎?」這些人寫得完全不如我的同儕啊,我甚至覺得自己當下的手筆,就可以單挑一半的作家了。但轉念一想,不對啊,我平常讀的那些戰後的小說家都很神,我從他們的作品中學到非常多東西。所以,不是台灣作家都寫得爛吧?
「是日治時期特別爛。」
我找了一個讓自己安心的答案。但最初的雄心壯志已全然消磨,筆記寫到十多篇就停了,接下來順手翻過去而已。
上了大學,我有好長一段時間都沒再去動這套書了。除了第一印象不佳之外,也是因為我初次接觸到社會科學,開始一頭鑽入了新的興趣裡面。「台灣作家全集」沒有讓我脫胎換骨、功力大進,反而是每週跟著課堂進度硬讀的理論書,那些談論階級、性別、族群的論述,讓我覺得自己徹底抽骨換髓,成了一個全新的人。
大約兩年後,某個無事可做、電動也打膩了的下午,我順手從書架上抽了《蔡秋桐集》下來。蔡秋桐是我高三做筆記時,最不喜歡的作家之一,會抽到他,純粹就是因為它比較近而我的手比較短。然而當我眼睛掃過書頁的時候,突然有一股顫慄的電流通過了脊椎。
等一下。我看懂了。
那一天,我把「台灣作家全集」一本一本抽下來,隨便翻一篇就開始讀,特別是挑那些我印象中「寫得很爛」的作家。我的腦袋沸騰如滾水,無數氣泡全被攪了上來:原來這裡是在講「現代性」,原來這裡是「後殖民」,而那些我覺得老梗的,是台灣一世紀以來從未解決的農村問題、土地問題、性別問題、身分認同的問題……
他們當然老梗:因為他們是第一批指出問題的人啊。我們現在熟極而流,就是因為有他們先開始大聲疾呼。
18歲的我覺得他們寫得很爛,這本身就是歷史的傷口。因為在1945年之後,他們的存在被抹消了三十多年。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學風格,從中國強制移植到台灣來。那些讓我敬若神明的「戰後」作家,在我眼中之所以好,是因為我從一開始就受到他們的影響,口味完全被帶走;讓文學少年如我讀了皺眉的日治時期作家,也並非本質貧弱,而是他們的文學成果完全被斬斷,沒辦法從源頭培育出頻率相近的讀者。
於是我讀歐美的現代主義感到親切,讀台灣的寫實主義反而隔閡。我那時已讀過一點全球化的理論,琅琅上口「越在地的,越國際」;但真讓我讀到在地的東西,竟真的陌生猶如異國了。家鄉成了異鄉。在自己的土地上,心靈仍然流亡。
我1988年出生,解嚴寶寶。直到20歲那年,我才發現解嚴不是一個轉身就過去的事,而是大病之後的緩慢復健。在我們沒有注意到的血管裡,戒嚴的病菌始終未除,就連最純真的文學少年,也不能免於被感染。
後來,我就成為了台文所的學生。再更後來,我出了書。我給自己一項新的自主訓練計畫,並且一樣告訴身邊親近的朋友,好逼自己下定決心:我要寫一系列的入門書,從最初階的閱讀教學、寫作教學,談到進階的文學史和文學理論。然後,通通都使用台灣文學的案例。書寫完了,我就開發成演講教材。單堂演講不夠,我就做成系列課程。
那套花了我所有文學獎獎金的「台灣作家全集」並沒有白買。至今,我幾乎每個禮拜都還要去把某本集子抽出來,再次確認細節。有時,我會瞥到自己什麼都還讀不懂時,所留下的那些帶有怨念的記號。有些記號甚至蠢得讓我心裡的那個高三的自己,都要害羞得抱頭鼠竄了。
沒關係,我會努力讓每一個人都能讀懂的。●
朱宥勳
1988年生,畢業於清大台文所,現為專職作家。著有小說集《誤遞》、《堊觀》,評論散文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長篇小說《暗影》。與黃崇凱共同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並與朱家安合著《作文超進化》。目前擔任奇異果版高中國文課本執行主編。
OB短評》邁入200,給你淵遠流長的書單
OB短評》#200 深埋意象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麥葛芬
The making of MacGuffins
蔡琳森著,南方家園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詩人第二本詩集,題材更貼近自我生命經驗與歷史連結,從文學啟蒙、在地生活到家族,一層層寫進人生深塹,並在承續洛夫、周夢蝶、瘂弦等現代主義傳統中,自鑄新詞以攫取意象的聲形物質性,兼具傳承與原創性,是近年值得精讀的詩人傑作。
數年的沉澱和積累,題材更加廣泛,從寫實到虛構,由此刻到彼岸,字字句句中有著上世紀70年代台灣詩人的企圖和講究,然而關懷和意象無一不是和當下的血脈緊密相貫。「詩之於時,蓋亦大物」,或許我們正在見證這世代大物詩人的誕生。【內容簡介➤】
●貓派
You Know You Want This
克莉絲汀.魯潘妮安(Kristen Roupenian)著,呂玉嬋譯,皇冠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精巧而通透,藉著短篇小說的輕巧靈活,承載著令人難以承受與直視的暴力,不只闡釋著性別之前無處不在的失衡,更直入人性那見不得人的幽暗深處。本書最吸引人的,不在於和當下議題的扣合,而是呼應了文學在忠於藝術的同時,所不應忘記,對於現實的責任。
宛如法斯賓達(Rainer Fassbinder)的電影,冷靜敘事凝固成中產階級生活的光滑表面,底下關於性的權力關係像手術刀猛地戳刺,抽刀不見血,只餘寒意留在毛孔上,冷酷精煉的短篇小說集。【內容簡介➤】
●白鯨記
Moby Dick
亞歷山卓・桑納 (Alessandro Sanna)繪,吳文君譯,大塊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思 文 樂 獨
作者由《白鯨記》二元對立的象徵出發,一條情節線描繪陸地人類從獸性演化出的攻擊慾望,另一線描繪深海鯨魚生活,藉由相似筆觸與形狀接續不斷衍變,使二元對立轉化為交融與再生,飽含對豐饒自然的敬意,以及對人類文明的省思。
本書看似和原著無關,卻又處處體現原著。就像Jimi Hendrix詮釋Bob Dylan的〈All Along the Watchtower〉,與其說是原著的重製,更接近某種意象的內化和吸收。在保有自我風格的前提下,重新以不同的創作形式,呈現出作品的神韻。【內容簡介➤】
●貓就是這樣
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
T.S.艾略特(T.S. Eliot)著,Via Fang繪,徐珮芬譯,麥田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文
詩人T.S.艾略特的名作《荒原》意象之晦澀、典故之繁瑣往往讓人卻步,不曾想原來他寫過關於貓的趣味童詩,借貓擬人,讓人窺見詩人肅然面貌後的童心。【內容簡介➤】
●迷蹤記
Off Minor
約翰.哈威(John Harvey)著,李靜宜譯,東美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約翰.哈威的芮尼克探案系列,是許多推理迷的至愛,除了在簡潔敘事間出奇不意、深埋懸念之外,哈威總用綿軟溫情,包裹內核的孤獨,使讀者除了獲得循線推敲的快感,也讀到深沉的情感。本書相較於經典作《寂寞芳心》和《刀鋒邊緣》較不知名,但人性輪廓仍細緻浮凸出來。【內容簡介➤】
●太陽旗下的制服學生
彭威翔著,左岸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制服是規訓外貌最顯著的象徵,也是凝聚認同的對象(想想楊德昌電影出現過多少次建中的大盤帽卡其制服和北一女的綠衣黑裙)。本書耙梳日治時期制服的變遷,探究流變後的殖民教育政策與意識形態,小題大作卻大有可觀。
好的人文研究,是在人們所熟悉的日常之中,點出人事物表象下難以察覺的深義。「制服」人人穿過,人人皆懂,但少有人把它當作進入過去世界的門徑。經由作者詳實的考證,不只打通時光的隔閡,也找到了服裝所蘊藏的普世共相。【內容簡介➤】
●屋簷下的交會
當社區關懷訪視員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
任依島著,約拿單繪,游擊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益
身為社區關懷訪視員,作者意圖為精神病患污名驅魔,書寫對精神病患的觀察,不拿出放大鏡檢視異常之處,而是感受對方難以傳達的內在騷亂,細看病患與家人相處模式,病人徘徊在社會邊緣的安危,評估病患在狀態崩毀時,是否有安全網能承接。文字淡然底下有深邃反思,同理背後有理論支撐,是另類精神醫療書寫的佳作。【內容簡介➤】
●老屋創生25帖
陳國慈、李應平、林欣誼、高嘉聆、張尊禎、陳歆怡、曾淑美、葉益青、劉熒楓著,遠流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議 實 樂
老屋樑柱固然是歷史的縱橫筆觸,但倘若只保存外觀,缺乏人與空間的互動,老屋仍是死物。本書收錄了25則活化老屋的案例,大稻埕藝埕街屋群以觀光、工藝與戲劇活動,喚醒過去的繁華;玉山旅舍老闆多年對觀光客講解嘉義火車與林業歷史,已是當地的文史活資源。全台老屋創生的故事,也是環台走訪歷史空間的絕佳指南。
老屋創生是近期台灣文化界十分重視的議題,陸續「發掘」並「重建」了不少老屋,而這些新建老屋是否可以進一步發展成文化聚落,是對規劃與執行者的挑戰。【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