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林欣誼》家庭,是書寫跨不出的肚臍眼

實在是因為妻煮了一桌豐盛的菜,以及冰箱裡也擺滿上一餐亦是豐盛的菜餚,以致於他走進廚房,由於臨時需要,竟找尋不到一只乾淨的空盤。

猶記得十多年前,文壇流行過一陣「極短篇」,在我許多少不更事的胡寫中,便包括上述這篇。至今我仍能清晰背出全篇5句話,自非得意寫得好,而是它著實概括了,當時我對「家」的一切感受。

我的青春期來得很晚,大學剛畢業的二十來歲,我才感覺到家庭的窄仄,與想要衝破它的反叛。於是筆下便以丈夫的口吻,滿溢的菜餚為象徵,短寫了中產家庭裡貌似豐華、實則逼人的一幕。

就在同時,「只有逃離,我才會安寧。」虹影《飢餓的女兒》裡這句話,重錘一樣地敲進我腦袋。

回首那時,我剛閃辭第一份只做3個月的工作,感情陷入僵局,正處於人生前後都不著邊的懸宕中,茫然無所事事。想看點閒書,但蕭索如我,居然連書店都不會逛,直往大學母校的圖書館跑。礙於校友圖書證不能外借,我便常在一列列華麗高聳的木頭書架間遊走,抽出一本,看對眼,就去桌邊坐下來讀,讀到感覺心中滿了,揉揉酸澀的眼離開,隔天再走回原來的書架,找到書,與它繼續相依偎。

那是2003年末,冬風冷冽,我從家中出門,在街上毛呢大衣掩面,把自己窩進燈光暖黃、寧靜安詳的大學總圖後,我讀到的是爾雅舊版的《飢餓的女兒》。封面印著虹影目光灼灼、帶著莫名魅惑的臉容,未梳的瀏海散飛,照片是黑白,卻鮮明得讓我對這女人有了抹滅不去的記憶。

大陸文革一代作家下筆動輒氣吞山河,震動天地,荒謬的現實、扭曲的經歷,造就成汁液橫流的書寫,這部虹影描寫在長江南岸成長的自傳體小說,也帶給我類似的奇觀。雖然她在母親肚皮裡躲過大飢荒,文革結束時才14歲,被兄姊認為受的苦少了,但全家8口窮得擠在豬圈大的破房,寂寞更掐緊她蒼白的青春。直到成年的18歲,她終於剝開自己原是私生女的身世,也才知曉父母在大時代中的命運。

虹影用字淺白,節奏快,不容喘息也不讓人耽溺,故事處處驚心,一波接著一波如滾滾泥浪襲來。她寫貧窮骯髒,整個村子的臭,寫曾經逃婚與私通的母親,被鬥爭死的冤魂,寫她跨越師生藩籬的性體驗和悲慘的打胎,種種不忍卒睹的情節高密度地擠壓在這18歲少女身上。

反觀彼時,我的家庭豐衣足食,父母是高階公務員與家庭主婦,家中窗明几淨,無人傷病、欠債、家暴或酗酒。相對於虹影的「飢餓」,我這屁孩簡直是吃撐了,比起她經歷的極端窮賤,我能抱怨的也只是父母盯哨般的關心、干預和不被理解。我知道隔著書本,活在太平盛世的台北女孩我,所感受到的青春之不適,簡直微小如虹影身上打的一個寒顫而已。

儘管如此,當她寫到獨自一人背著包,走在長江邊上,「不知要到哪裡去,也不知以後怎麼辦」,望著江水最終明白:「離開就是目的」時,我在圖書館裡卻震撼地共鳴,久久不已。我模糊感覺到,不論在飢荒年代或飽足的餐桌上,人都能感到巨大的餓;在威權抑或自由的國度,家都可以是最小範圍的牢籠。髒餓是受苦,非反覆洗抹不可的乾淨,也是一種受迫。她教我驚覺不管什麼樣的家,離開就是目的。離家是分裂出自我的完成式。

那個冬天過後,我總算找理由搬出市中心的家,雖然可笑地離家不過幾哩遠。但我終於擁有一點不快樂的自由。至少流淚的時候不用鎖門。

我也再換了幾份工作,接著快速駛離青春期,後來成為報社文化記者。只是萬沒想到,我會在2011年的台北書展,遇見虹影。

當時她來台宣傳自傳小說續曲《好兒女花》,書中驚爆她與中國知名學者的前夫之間,曾長年兩女共侍一夫。又是戲劇化的身世歪扭擠壓,性與人生一起糜爛。

我記得那是書展後的派對,眾作家雲集,遲來的虹影在黑夜中降臨,氣場強大,笑中依然有種曖昧。新書其實是憶往,那時的她已定居英國,作品翻譯多國、躋身世界文壇,還當上了母親,與一名英國作家再婚。

那一夜,她就像飢餓的女兒從書中走出來,坐在人群裡,被一襲袍子樣的洋裝給托得高高的,而我不知為何雙腳像被拖住般,始終沒有往前挪步。或許因為,我怕一欺近與她交談,將打破那道封印在圖書館裡,她以白紙黑字對我的神啟;或者,我自覺已經是個大人了,應該忘卻過去那個成長痛的自己。

***

虹影的人生跌宕起伏,隨時間流淌,我平凡的日子也從青春過渡到育兒期。結婚後,離家忽成人生正軌的走向,只是才感到長大沒多久,我的家庭已瞬間老去。

兩年前父親驟病,家以這個方式召我返回。無來由的腦部疾病,引發的精神症狀摧毀了正常家庭的日常。醫學無能為力,然失控的不只病人,還有家人,母親、手足與我之間,漸漸從團結抵禦病況演變成彼此激戰,兩兩之間過去的施加與忍受,選擇與怨懟,都在此時一湧而上。表面是治療和照顧方式的敵對,底下同時是親情無路可退的衝撞。

我倏地來到被老小夾殺的前中年處境,雖然已懂得把家庭當道場,但身歷其中,日日的齟齬仍是磨人。

此刻,讀書於我不再是遊手好閒地填補時間,而是在現實逼近時,搶先塞滿自己;眼下也無能再嚮往出走,只想尋求洪鐘般的警世之聲。於是,我從工作相關的書堆中挑出一部字最多、最厚的書——《背離親緣》上下冊合計約57萬字,每頁密密麻麻爬滿小字,彷彿接力拔河,一字字拖著我離開身心俱疲的泥沼。

美國國家書評獎得主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窮十年之力,探訪三百多個家庭,描述擁有以下10種「異常」孩子——聽障、侏儒、自閉症、唐氏症、思覺失調、身心障礙、神童、遭姦成孕、罪犯、跨性別——的家庭樣況。

這些都離我很遠。然而作者用飽經世事的眼光、時時低迴深思的筆調,爬梳這些極端家庭的生活,以及他們何以如此活著。這背後的道理近如我所身處。

「背離親緣」原文far from the tree,意指當父母生下不如自己所想的子女,不管是疾病、缺陷、性向或特質,面對這種「非我同根生」的割裂感,父愛與母愛都不是天生,而是一場永遠的練習。

反過來,孩子何嘗不也是在脫離了嬰童期的依賴後,才漸漸學著認識父母,或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了解他們。所羅門寬慰為人子女者:「沒有人能愛得毫無保留。如果我們能夠體諒父母的矛盾情緒,每個人都能過得更輕鬆愉快。」同時吐露採訪所見:「這些父母證明了只要有足夠的情緒控制,充滿愛的決心,人都能愛任何人。艱難的愛絕不下於輕易的愛。」

這些家庭的特殊處境,則讓親子之間更形艱困;面對被腦部失能消解了的父親,我也思索著書中對「異常是一種疾病或身分」的探討,治療或接納之間的拉鋸。從個人的選擇、社會的反應,到歷史的進程,他讓我明暸世間悲傷沒有谷底,但人類的理性畢竟撐住了這世界,情感的力量曾讓許多事物免於崩毀。

在被家庭風暴席捲的日子裡,每夜,我在床頭默默跋涉這本書,感覺自己就像一片荒原,渴望被每一個字給踏遍;像在無明的深井裡,拼命想把黑暗盯出一個洞;像哭盡的海洋,再度慢慢被溢滿。就這樣一點一滴,夜的終盡,當我闔上書本,都感覺很充滿,也感到一片空白。

虹影曾經那麼恨自己貧賤的出身、偷情生下自己的母親和陌生的生父;所羅門曾因同性戀身分不被父母認同而痛苦,在後記說:「我寫作本書的初衷,是為了原諒父母,而在結束時我當上了父親。」世界何其大,家庭卻是書寫的老哏,永遠跨不出的肚臍眼,因為只要我們對家有了完好無缺的期待,這念頭一旦生出,悲痛的感覺便無可挽回。

如今,這兩位作者看似都藉由書寫與原生家庭和解了。和解,又是多老的哏,如果能夠,我但願與家人相親相愛,同時又彼此相忘於江湖。各式家庭的教養有無窮變異,即使以愛為出發點,孩子仍可能從任何縫隙感受到傷害。這或許不是父母的原罪,而是全人類的侷限。家庭恰巧是老天設計來觀看螻蟻隨機組合、演練情感的小劇場。

唯有,透過赤裸裸地舔拭自己的身世,如虹影;或伏低身子潛入迷霧森林,探索地衣上曾經搏鬥過的痕跡,如所羅門,如此刺痛地寫下這些父母與孩子們的面貌,能讓人感覺,活得不那麼像螻蟻。


林欣誼
1980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業。曾任《中國時報》文化組記者、《誠品好讀》等雜誌採訪編輯,著有《老雜時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8-22 12:00
同婚過後,持續理解 下》面對親密關係難題,8位名人教你如何去愛的好書

【生育】同志不能養小孩(屁),增產報國的求子工具書

推薦人:吳少喬(同運工作者)

02_1.jpg

  • 《彩虹寶寶的奇幻旅程:單身與同志人工生殖手冊》,作者:Hanaki,【內容簡介➤

同婚法案通過後不僅是圓滿了結婚的夢想,也有更多同志族群期盼擁有自己的下一代。《彩虹寶寶奇幻之旅》是一本由家長與專家編寫的,非常簡單且實用的MIT「求子工具書」。從同志的生育途徑解說、各種人工生殖方式的介紹、大概費用療程、精子銀行選購等等細節。對於想要有孩子的同志們,本書會是最簡單入門的生育手冊!但生兒育女不僅是如何生下寶寶,更有種種難關等著非典型家庭的同志族群挑戰。書中也有許多家長提問解答,可以幫助許多對於生育裹足不前的同志,瞭解到身為家長有更多甜蜜負荷與坦承身世的必要原因。

【關係經營】同志不只性器官

推薦人:瞿欣怡(小貓流文化總編輯)

07_0.jpg

  • 《性意思史:張亦絢短篇小說集》,張亦絢著,木馬文化,340元,【內容簡介➤
  • 《同婚十年:我們靜靜的生活》,陳雪著,印刻出版,350元,【內容簡介➤
  • 《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運動經驗1990-2001》,張娟芬、許佑生、紀大偉、陳俊志等著,心靈工坊,320元,【內容簡介➤

《性意思史》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其中的短篇〈性意思史〉幾乎成為本書的代表。那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從小路易無意間發現的性刺激,到少女時初戀的曖昧,一直到成年之後飄移在愛與性之間。整本書不只精心短句讓人驚艷,更有許多轉折讓人笑了出來。更重要的是,儘管這是一本談「性」的書,但性根本無所不在,所以書裡有愛,還有茫然斷裂的人,如何在愛與性中漂流。當反同的人們不斷用性攻擊同志時,更應該邀請他們看看這本書,性才不是器官交合那麼單調無聊(白眼)。

最早讀陳雪,是讀《惡女書》,陳雪跟我都很年輕,情慾、愛情都很張揚,好像一顆移動炸彈,隨處爆炸,哪裡想得到20年後,我們會各自擁有如此平靜的生活。《惡女書》是烈酒,《同婚十年》是溫茶,清雅芳香。歲月是美好的,誰年輕時不經歷大風大浪,唯有如此,才能換得中年的我們安然使舵。讀《同婚十年》,看阿早做菜、聽陳雪談情,滿滿都是愛。如果有異性戀友人不懂同婚,請送他這本書,他會明白的。

前路艱辛。當同志運動突破障礙,終於取得婚權的那一刻,上萬人在青島東路淋雨、歡呼、哭泣,我卻一直想著那些不在的人。我想起邱妙津、田啟元,想起美麗少年陳俊志。如果他們還在就好了。《揚起彩虹旗:我的同志經驗1990-2001》記錄了台灣同志運動的前半段,收錄了前行者們的文章與故事,因為他們,我們才能如此驕傲。

延伸閱讀》當我們談論性,我們談的是解除防衛:張亦絢vs.紀大偉談《性意思史》

【變性】歷史政治與國家暴力總是混搭的​

推薦人:許哲彬(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

04_1.jpg

  • 《春眠:簡莉穎劇本集1》,簡莉穎著,一人出版社,350元,【內容簡介➤
  • 《服妖之鑑:簡莉穎劇本集2》,簡莉穎著,一人出版社,350元,【內容簡介➤

劇本文類在已屬小眾的台灣文學界,可以算是邊緣中的邊緣吧。近年來劇作家簡莉穎的作品吸引了許多從未接觸過劇場的觀眾「入坑」,她的兩本劇本集讓我們得以在走出劇場後,再次從文字中感受簡莉穎精準描寫人性的魅力。

身為女性與同志,性別議題雖然並非簡莉穎唯一的書寫題材,卻是最能夠反映她面向當代社會現實的創作企圖。收錄在《春眠:簡莉穎劇本集1》的獨幕室內劇〈你變了於是我〉描寫一對女同志,其中一人想要變性、另一人卻愛她原本的身體;變化中的身軀對應兩人的關係,時好時壞,卻隨時可能結束。通篇的寫實筆調令人共鳴,但結尾又如一首美得心碎的詩。

當談及性別,權力勢必隨之而生。《服妖之鑑》在2016年首演之際便引起熱烈討論,簡莉穎直白承認創作的初衷起因於「謝盈萱穿男裝太帥」,但「變裝」的題材在她筆下卻能夠從後漢「服妖」之說與明朝戲曲的靈感,幻化成一個「有變裝癖的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警察」的三生三世愛情故事。歷史政治與國家暴力混搭著浪漫奇譚,也照見了更宏大的認同議題。

「哭著哭著就笑了。」簡莉穎的對白如針札心同時也機智幽默,除卻同志文學的刻版悲情印象,簡莉穎的作品難以、也不該被貼上任何標籤,她所寫的,就是你我共感的大小事。

延伸閱讀》運動可以創作,創作就是運動——《春眠》簡莉穎V.S.《幽魂訥訥》顏訥

【溝通】面對同志與家人走不過的心結​

推薦人:黃惠偵 (紀錄片導演)

05_0.jpg

  • 《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徐志雲著,遠流出版,300元,【內容簡介➤
  • 《弟之夫》(全套共4冊),田龜源五郎著,黃廷玉譯,臉譜出版,880元,【內容簡介➤

如果,你因為知道了親近的家人親友身為同志,而有許多困惑與情緒、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甚至為此而爭吵或冷戰,別擔心,那是正常的反應。關心則亂,我們所有人都一樣。幸運的是,現在的我們擁有那樣多的機會,可以去傾聽其他人是如何走過這一切。

 《讓傷痕說話:一位精神科醫師遇見的那些彩虹人生》,這本書中的多篇文字讀來都讓人覺得心驚,因為故事中一組又一組的家人們彷彿自由搏擊一般,奮力地傷害與被傷害著。那些不是發生在競技場,而是他們一天又一天的日常。若是你選擇翻開這本書,請記得這些故事希望展示的並不止是傷痕,而是讓我們知道其實可以有更好的方法,讓那傷痕不必留在任何人身上。

要是擔心真實記錄的文字讀來太錐心強烈,那麼看看漫畫《弟之夫》也很好。你可以放開心跟著故事裡頭那個仍然天真、還未被太多世故影響的小女孩夏菜,重新思考什麼是正常,什麼是奇怪?也跟著夏菜的父親,好好去看清自己對於同志家人過不去的心結,究竟源自於哪裡?

如果,你是因為家人不理解而受了傷的同志朋友,希望這些書也能有機會被你看到。不是為了以傷療傷,而是希望這些故事可能會讓你想起,那些曾經傷了我們的家人,他們種種失了分寸的慌亂,許是因為關心。

延伸閱讀》從無極SM到非典親情:關於田龜源五郎和《弟之夫》

【性別教育】掙脫標籤要從小,找到自己的顏色

推薦人:翁麗淑 (新北市鷺江國民小學教師,台灣性別平等協會理事、台灣親子共學教育促進會理事)

01_4.jpg

  • 《蠟筆小紅的煩惱》,麥可.霍爾著,李紫蓉譯,小天下,300元,【內容簡介➤

小紅是隻傷腦筋的蠟筆,不管畫什麼都遠離大家的期待,草莓、消防車、紅燈……都完全不對勁。原以為跟別人合作會好一點,於是找黃色合作,以為可以畫出漂亮的橘子,結果出現的是憋扭的綠。家人、同學、師長們有各種批評和指導,覺得他太懶、太笨、對自己不夠嚴厲,甚至有人想要幫他修正,膠帶來黏一黏,剪刀來把標籤剪個洞,削鉛筆機把頭削尖,但不管小紅花多少時間練習,還是畫不出紅色……

小紅極度沮喪,這時,可愛的紫莓色蠟筆請小紅幫忙畫出海洋,並且一直鼓勵他。沒想到小紅畫出了美麗湛藍的海洋,連漂亮的天空、藍莓、藍色的鯨魚、藍色的鳥都輕而易舉就完成了!原來,小紅是隻貼錯標籤的蠟筆,他其實是藍色。

許多人可能都有類似的經驗,被賦予某個標籤,但那並非我們的真實本色,於是我們把事情弄得很糟,周遭的人也很傷腦筋,但某一天,我們找到自己的舞台,便能輕鬆快樂地發光!

小紅也代表了跨性別族群,在成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身體和性別認同是不一樣的,身體像是一個貼錯的標籤,靈魂的性別認同才是重點。

像小紅一樣,在成長的過程中充滿許多挫折與無力,身旁的師長好友也總是有各種批評。期許仍在追尋性別認同的人能從本書找到力量。對更多讀者,也別忘了要像紫莓色蠟筆一樣,有開闊的心胸和友善的對待,讓每一位身旁的小紅都有機會因為鼓勵而找到自己的顏色,讓每個生命都能畫上美麗的顏色!

【少年成長】百花有百色,臨水夫人教你惹人愛​

推薦人:廖梅璇(作家)

06_0.jpg

  • 《百花百色》,D.S.著,蓋亞文化,220元,【內容簡介➤

《百花百色》描述一個性少數族群的青少年成長故事。主角宇帆幼時因性別氣質不同於周遭女孩,深感不安,家人也施加龐大壓力,直到上大學,才發現與她一樣獨特的性少數便隱藏在身邊。本書特出之處在於將擅自被父母決定性別的雙性人情節,與台灣臨水夫人信仰的「栽花換斗」儀式結合,迸出另類火花。

本書對性別氣質的討論,由母親的罪憾出發。宇帆的母親沒生下期盼的男胎,當成女兒養大的孩子也不像女生,長輩的閒言碎語如暴雨梨花針,句句扎在心頭。於是母親不自覺依隨奶奶步履,成為父權體系代理人,將裙子胸罩套在宇帆身上,膠固她的身體形象。一代代女性升格為長輩後,便不停替父權編織一張密網,將下一代女性織進經緯,動彈不得。宇帆在家庭緊繃氣氛中,感覺自己既非白花,也非紅花,更像非人的怪物。她套在恐龍布偶裝裡,幽幽說出心聲:「連自己的位置都不曉得的人,又怎會知道追求自由的方向呢?」道盡了性少數族群被排拒在體制外的迷惘。

直至離家上大學後,宇帆把握得來不易的自由,尋找同為性少數的夥伴,汲取力量,加上表姐小伶的出櫃以及奶奶的過世,母親的心理空間寬敞明亮許多,有了情感流通的通風口,母女終於真正溝通內心想法。

世上獨一無二的花,不是換來的,而是種出來的。花朵各有喜愛的土質與氣候,卻同在天空下生長;人無論長成什麼樣的形狀,也是在同一天空下,盡力呼吸。

延伸閱讀》在傳統信仰中打破性別框架:評漫畫《百花百色》

【給男同的Sex教戰】同志送給直男直女的美妙禮物​

推薦人:邵祺邁(同志出版社「基本書坊」社長,同舟LGBT文史資料庫發起人)

08_0.jpg

  • 搞定男人:男同志給女人的性愛指導,丹‧安德森、瑪姬‧柏曼著,大辣出版,【內容簡介➤
  • 搞定女人:女同志給男人的性愛指導,潔美‧高達、寇特‧布倫加著,大辣出版,【內容簡介➤
  • 男同志性愛聖經,查理斯.西弗史坦、菲里斯.皮卡諾著,原水出版,【內容簡介➤
  • 男性P點高潮:就爽前列腺,查理.葛利克曼、艾絲琳.埃米吉安著,基本書坊,【內容簡介➤
  • 女同志性愛聖經,Jude Schell著,尖端出版,【內容簡介➤

都說「最懂男人需要的,是男人」;又說「同樣身為女人,最知道如何為她帶來性的舒爽。」同志的性愛(尤其是男同志),近年因護家盟掀起的同婚之戰,被形容成道德淪喪、一試就會萬劫不復的病態行為。事實上,男男、女女的床事經驗,因為熟悉彼此身體,所以火熱、好玩,正好可以提供給異性戀做為參考,讓男與女的距離不再遙遠,雙方性事更加契合美滿。《搞定男人:男同志給女人的性愛指導》與《搞定女人:女同志給男人的性愛指導》,正是一套能讓「所有人都受益」的好書,迄今持續熱銷,更證明它的實用、有效,是男女同志送給異性戀朋友們的一份美妙禮物。

1977年在美國出版不斷改版、與時俱進的經典《男同志性愛聖經》,書中深入淺出的豐富性知識,性醫學、性衛生等正確觀念,加上性學博士許佑生的譯筆加持,是性事探索初心者最好的啟蒙與傍身之書。同樣以「聖經」為名的(護家盟已高潮),還有圖文並茂的精裝書《女同志性愛聖經》、《男同志性愛聖經》,除基礎知識外,畫面亦美不勝收。

當反同人士還在用偽醫學恫嚇民眾肛交有多麼恐怖,殊不知已有無數男性藉由探索自身後庭,得到前所未有的性福。到成人玩具商店搜尋「前列腺」,琳瑯滿目的品項絕對讓你嘆為觀止。《男性P點高潮:就爽前列腺》是目前書市唯一聚焦於前列腺高潮的專書,它破除肛交與男性氣概掛勾的迷思,從醫學、衛生,到單人練習、雙人(男男,男女)實戰,鉅細靡遺引領讀者找到傳說中的「前列腺高潮」。它造福的僅僅是男同志和男性同胞嗎?不,心存幻想、躍躍欲試的異性伴侶,也能從中得到源源不絕的啟發與靈感。

【給拉子的Sex啟蒙】Turn On性愛機關,開心玩好健康​

推薦人:Amy林昱君(台灣同志諮詢熱線社群發展部主任)

09_2.jpg

  • 拉子性愛寶典2.0 女同志開心玩 好健康,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親密關係小組著,同志諮詢熱線 / 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出版【內容簡介➤

在成長過程裡一般人能夠得到正規又不恐性的性教育機會很少,不是把男女學生分開然後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方上了什麼內容,就是老師帶學生看墮胎影片,試圖用這樣的影片告訴學生們不可以太早有性經驗,不然後果不堪設想之類的。而身為一位女同志,得到的資源就更少了,我們在常見的伴侶相處裡找不到自己的位子,既無法把自己代入A片裡的女生,也無法把自己代為男生,常見的女女A片目標群也是以異性戀男性為主,身為一個同性戀女性,得要夾縫中求生存。

第一次驚喜地發現女同志羅曼史小說是集合出版社的書,由女同志作者的視角出發,就是與一般異性戀作者很不同。不用再看異性戀那種絕對的男強女弱伴侶關係,女生跟女生之間的微妙化學變化真的是身處在女同志關係裡的人才能理解的。而女同志羅曼史書籍的出現,對我來說也代表一種「被看見」。一直以來女生跟女生的感情很容易被解讀成好姊妹、手帕交,或是以為我們友情跟愛情分不清楚,而當面對「性」這件事時,彷彿一切都噤了聲,沒討論,甚至沒出現,女生跟女生的性也只能在迷霧中摸索,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相互學習。

在感知女同志的性資源稀少的情況下,我任職的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於2017年推出了新一版的女同志性愛寶典《拉子性愛寶典2.0:女同志開心玩好健康》,編寫了目前坊間女女性愛方面的各種歡愉或困境。我們期望接下來世代的女同志們不再走冤枉路,早早開啟享受性愛的機關。

延伸閱讀》致那些(消失中的)女同志流連的城市地景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超能再現4》致開創未來的少年們—《AKIRA阿基拉》

1982126日下午217分,一枚新式炸彈在日本關東地區引爆……

1982年,28歲的大友克洋在12月20日号 No.24 的 ヤングマガジン(Young Magazine)開始連載科幻漫畫《AKIRA阿基拉》,並於1984年獲得日本講談社年度漫畫大賞。內容則是描述大爆炸所引來的第三次世界大戰過後的38年,也就是現實世界中即將到來的2019年。

有趣的是,故事中不斷在體育場工事的畫面中出現世界奧運在東京的訊息,之後在1988年推出的動畫電影版《AKIRA阿基拉》更是清楚的在其中一幕宣傳2020年世界奧運的看板上,出現了「距離開幕倒數147天,第30屆奧運在東京」的字樣,現在我們知道除了應該是第32屆這件事,這部超過三十年前繪製的漫畫作品在故事的一開始便預言了即將到來的2020年世界奧運將會在東京市舉辦。

科幻漫畫總談論著探索未來與未知幻想的結合,正因為如此,當1982年所描繪的未來即將到來,檢視舊時代的未來夢,變得有趣且發人省思。這樣的事,是預言或是巧合,我寧願相信另一種說法,是一部作品的「影響力」(一如《灌籃高手》在不算短的時間中影響著許多人的籃球夢),這部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觀者在腦海中所描繪出對未來的相信或是期望的意念,或多或少影響了2020年世界奧運在東京這件事。

科幻漫畫常常需要耗去巨大的時間與精力,建構一個完整的世界觀,《AKIRA阿基拉》節奏明快,如電影般的分鏡,常常是令人震撼且寬廣的景。大友克洋擁有令人讚嘆的繪畫功力,在沒有電腦的年代,僅以手繪畫刻畫描繪出細膩繁複且一絲不苟的都市建築背景,從整個新東京市到阿基拉沈睡的廣大地下設施、移動式平台電梯、市區警車、軍用飛行載具、球形無人偵查步行坦克與金田式的未來機車……這一切都讓人感覺《阿基拉》世界觀的設定是極其嚴謹且完成度非常高的。

一般來說漫畫分鏡經常以「文字說」來描述劇情,大友克洋的分鏡厲害的地方之處在於徹頭徹尾是以「演出」來詮釋劇情。那必須要能夠一格一格的細膩描繪出環境、場景與每一個動態。如觀賞一部立體動態作品般,在什麼樣的環境裡,角色以何種心境做了什麼樣的動作,配合適當的節奏,醞釀出氛圍與感受。

故事中段,主角金田在阿基拉幾近毀滅的能量爆發後消失了(雖然很清楚無論如何都不會是死了),沒有任何人知道他在什麼地方,作者硬是沈住氣的讓金田整整失蹤了一集(冊)的時間,讓所有的好奇、疑問與期待堆疊到最高點,然後在眾人最混亂的一刻,金田從天而降。感覺這一切都是為了這威力驚人的熱血回歸吧!好的分鏡、節奏與故事契合,總能帶給讀者深刻的感受,讓人久久無法忘記。

我想「進化」是這部作品中所談論的主題之一,從宇宙的源起到人腦的潛力進化,但是進化總伴隨著毀滅與重生,於是從不斷被提起的宇宙大爆發的能量、東京市的毀滅與新東京市的重生,到一棟棟建築被徹底的破壞殆盡,彷彿進化的本質就是不斷的「毀滅與重生」。

或許令人著迷的事物總是能夠無視時間的束縛,這部作品在超過了三十年以上的時間,即使現在看,依然新意十足,主角金田的機車亦是,在經過了三十多年依然熱血的奔馳在讀者的腦中。(直到今日,金田的機車依然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漫畫節與展覽之中,更甚是在電影「一級玩家」中出現她的身影。)正當我為了此文,再次重新閱讀了這部作品,才發現當年第一次閱讀時的震撼與影響其實一直都在。身為漫畫創作者,欽羨一部作品能夠經過這麼長的時間,依然印象鮮明的在腦海中影響著閱讀者。

主角金田是毫無超能力的一般少年,面對看似毫無勝算的未來,唯一的武器是死硬派的牛脾氣與「熱血」。故事的結束,眾少年騎著機車打著新世界的旗號奔馳在創造未來的路上,正如《AKIRA 阿基拉》動畫電影版海報主視覺給我的感覺,身著印著膠囊圖像的紅色騎士裝少年背影,無所畏懼的走向機車(未來)──致開創未來的少年們 


akiraa_ji_la_6_li_feng_.jpg

《AKIRA 阿基拉 6》裡封。©MASH ROOM Co., Ltd. /Kodansha Ltd.

更多相關報導請參考➤東立出版社

akira1_0.jpg AKIRA阿基拉 1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akira2.jpg AKIRA阿基拉 2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akira3.jpg AKIRA阿基拉 3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1_5.jpgAKIRA阿基拉 4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8_3.jpg AKIRA阿基拉 5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akiraa_ji_la_6.jpg AKIRA阿基拉 6
作者:大友克洋
譯者:雅美
出版:東立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大友克洋
日本知名漫畫家兼電影導演,1954年出生,1973年於双葉社漫畫雜誌Manga Action出道,代表作為《童夢》、《AKIRA 阿基拉》等作品。

 

細緻寫實的畫風、絕不妥協的背景架構及獨特的世界觀,深深影響80年代後的漫畫創作,被認為是「大友之前,大友之後」,足見其所帶來的跨時代轉變。

《AKIRA 阿基拉》是大友克洋從1982年開始於講談社漫畫雜誌Weekly Young Magazine連載的作品,在1988年由大友克洋本人擔任導演,改編成電影版上映。其魅力席捲全球,獲得國際上諸多好評,不只是彭湃龐大的科幻冒險設定,包括別出心裁的視覺設計和畫面呈現都是經常被討論的要點,而主角金田的紅色夾克及機車、鐵雄的紅色披風等更是經常出現在各大領域的創作之中,這些象徵成為無數創作者的燈塔,直到現在仍然是難以超越的經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8-21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