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讀者》信仰失落的神話:搖滾樂中讀王翔《臨界點》
- 讀者:Jying(廣告文案)
- 讀物:王翔 《臨界點:中國「民謠─搖滾」中的「青年主體」(1986-2015)》 (人間出版)
「蛻變的邊緣是崩潰的邊緣,同樣也是新生的邊緣,這就是我所謂的臨界點。」
十幾年前剛上大學時,一位跟我喜歡類似音樂的朋友說「欸,崔健的歌妳聽聽看,這是中國搖滾教父。」我還記得當時聽的是〈花房姑娘〉和〈一無所有〉。對於那含混不清的咬詞、嗩吶聲響、以及簡單卻粗暴、生猛有力的riff印象煞是深刻。但也僅此而已,崔健於是成了在90年代台灣出生的我茶餘飯後的話題。在自由國家出生的我是不曾、也沒有機會去細細思考中國政體對於「民謠—搖滾」在音樂與敘事上的發展與影響;癡迷於搖滾與獨立樂團的我,花了無數力氣與時間去認識台灣本土樂團,以及相對遙遠的、所謂西方世界的搖滾視角,反而在許多層次上,對位在隔壁的「文化上的他者」著墨並不深,更遑論去思考搖滾樂隨著中國歷史演進的發展與現代青年的信仰困境。
直到翻開王翔寫的《臨界點:中國「民謠─搖滾」中的「青年主體」(1986-2015)》,這段初識崔健的記憶重新被抽取出來,並被抽絲剝繭的分析。我不曾思考過鄧麗君(爸爸在聽的歌)對中國知青曾有著如此大的衝擊,在聲音的「肌質」上彷彿每個毛細孔都充滿驚奇一般地被檢視,當然也不曾試圖理解崔健那輩在文革背景/包袱下長大的面孔所必須面對的歷史難題,更不曾思考在那之後,向資本主義邁進的黨,在理想破滅與生存掙扎之下,如何地製造一代又一代失落、無信仰的「混子」。書本描寫與分析了張楚、許巍、朴樹、汪峰,並以李志作為最後一個篇章,停在2015年。
我一頁一頁啃著、聽著,依照時間線試圖理解在那些年代,歷經理想失敗、希望不再之後,被迫出賣信仰、依附於威權體制下過活的一張又一張眾生相。在台北出生成長的我何來狗膽表示對李志歌詞中二三線城市描寫的荒蕪表示認同?但煞有同感的是青年哀嘆的思路,面對時代我們將自己縮起,苦澀地承認卑微的抗議就是我們最好的抗議。我仔細聽著、讀著,如同回到年輕時汲汲營營於音樂中尋求經典、探索光源般殷切聆聽。
我不知該作何感想,關於歷史還是沒有來到終結,顯然終結的不是歷史、也尚未見到時代,而是人們那如履薄冰的理想與信仰。在極權國家一切都可以被雕塑成形,不論街邊巷尾的雕像抑或人民的思想。2012年至今,中國迎來前所未有的言論緊縮,我身在台灣、何其幸運地可以用相對抽離的態度去看待他人的牆;在那裡,黨只管用人民的血汗一磚一瓦的砌上,人們的信仰與價值體系,也在牆內一寸一寸的死亡。讀來令人唏噓的是,隨著作者的介紹,我聽著書中紀錄、分析的歌曲一首一首,聽見了濃縮無數哀思、茫然的靈魂,樂評們管這叫世代樣貌,而我卻覺得世界(或可以稱作黨)的殘酷與荒謬,簡直是以踩碎無數年輕人理想之姿驕傲地並軌而行。
高聳入雲的牆內依然歌舞昇平。這幾年,多數台灣人也飽受串流平台的娛樂節目影響,而樂意觀看或被圈粉,更有不少人遠赴中國渴望掙得更好的生活。搖滾樂在原生地的西方意味著不妥協,有時帶著左翼思想,有時更揹上抗爭的理想。在此脈絡之下來看中國民謠—搖滾的發展,確實有許多特別之處。
而將時間軸拉長到今日娛樂扁平化的世界,自由與極權,在面對市場廣大的獲利都同樣卑躬屈膝。於是依然在台上唱著理想的人們愈發彌足可貴,面對時代造成的集體失落,青年們都同樣茫然,至少在這點上,非關國家。台灣或是西方,都不乏為了利益將正義與理念棄如敝屣的藝人,甚至是身邊的人都不乏此般可憎的面孔。這可無關極權,而是同樣的信仰失落,只是我們有沒有辦法面對任何尖銳的質問罷了;讓信仰失落或是文化扁平化的可非一人或一黨之力,要怪,就怪時代吧。如果我們都是罪人,那就沒有人有罪(讓我在這諷刺地引用一句,好描述當我看著過往的朋友將良知放上天秤,與利潤論斤論兩的醜陋模樣)。自由與否的論述,在此命題下成為對於差異與異議之包容是否存在的論述;而次文化首當其衝,當次文化有可能威脅到權力時,最聰明的方式不是扼殺它,而是將之買下。於是出個價吧,所謂的次文化,誰不想站上更大的舞台、誰不想擁有更大的群眾,你說是吧?
於是我們終於可以在牆內載歌載舞,一切都熱鬧非凡,於是每個年輕人臉上都說著「謝謝老師」、「謝謝小夥伴」,螢幕上充滿了正能量。於是我再也分不清楚,在每個笑容滿盈的臉龐下,人們還唱著歌嗎?
p.s. 要找李志的歌時,發現音樂串流平台上官方都ban掉了〈廣場〉這首歌。我抬眼,平台廣告說可以 free to listen,而我們都知道這絕不是自由的意思。
|
作者簡介:王翔 |
童書書房》饑餓遊戲推出前傳,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第一名為兩位作者合寫的《Stamped:Racism, Antiracism, and You》(暫譯:印記—種族歧視、反種族歧視與你)。作者之一的歷史教授Ibram X. Kendi曾以《Stamped:From the Beginning》(暫譯:印記—從一開始就被標註)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他爬梳美國歷史,探討針對非裔人士的歧視如何形成。另一位得獎常勝軍作者Jason Reynolds則將Kendi的作品轉寫為青少年能理解的文字。從讀者迴響看來,此書在師長以及成年讀者群也獲得一致好評。
同項目第二名是已經在台出版的《致所有逝去的聲音》(That Hate U Give)。故事主角為非裔少女星兒,她坐上朋友的車離開派對,回家途中負責駕駛的朋友遭遇警察臨檢,在試圖釐清狀況時不但遭到無辜槍擊,事後還被抹黑成意圖襲警。星兒想要說出真相,卻害怕被輿論攻擊。本書出版後蟬聯暢銷榜170週,並改編成同名電影,而這本三年前的著作在今日讀來依舊依然發人深省。
前兩本書適合青少年閱讀,至於學齡前的孩子,或許可以從克里斯汀.羅賓森(Christian Robinson)的作品入門。羅賓森曾以《市場街最後一站》(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獲得紐伯瑞獎和凱迪克銀獎,他過去的舊作《You Matter》(暫譯:你很重要)在今年6月推出精裝版,書名正巧呼應了最近的活動口號「Black Lives Matter」。
「You matter」這句話來自養育羅賓森長大成人的祖母,她不僅是《市場街最後一站》的靈魂人物,也是羅賓森成長過程中的典範。從小就意識到自己膚色的羅賓森,因為經常聽見祖母重申「You Matter」,找到生命的定位,進而用畫作和想像力為自己在世界上騰出一個不受干擾的空間,「騰出空間」(make space)的概念也呈現在他的作品中。
在《You Matter》這本書中,羅賓森畫出一個大城市裡的小小人物,例如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的小女孩,等待太空人媽媽回家的小男孩,發光發熱的大太陽以及從恐龍尾巴偷偷吸血的小蚊子。不管書中描繪的物體是大是小,或遠或近,都在畫面上占有一個空間而存在,也因為存在而重要。
在《喬治女孩》中,主角後來改名為梅莉莎,雖然出現在Gino近期新作《Rick》(瑞克)中,但《Rick》並非《喬治女孩》的續集,只是相關作品。瑞克看到梅莉莎參加學校的「彩虹光譜」社團,活出她心中真正的模樣,不但心生羨慕,也愈來愈不能忽略自己心中的不安。瑞克最好的朋友是個性陽剛的小霸王傑夫,每當瑞克看到傑夫欺負別人或聊起怎樣跟異性約會,心中都會感到更加不快。儘管心裡徬徨,還好瑞克還有心胸開闊、喜歡玩cosplay的祖父來支持他。書中的成人並非一般的模範樣板角色,雖然會給予關懷但他們也會犯錯,所幸之後還會檢討自己錯在哪裡。瑞克在經過一番摸索之後,最終能夠確定自己的性向認同。
在寫作技巧方面,柯克斯書評認為作者「透過瑞克的觀點描述了多種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在呈現精采故事性的同時,不忘讓年輕讀者認識性別/性向的多元性。
「ざんねんな」叢書在2016年由高橋書店推出,累計銷量超過380萬冊,介紹許多跟動物有關的奇怪冷知識(有時也有植物)。「ざんねん」在日文帶有「遺憾」的意思,在本系列則代表「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控制所以很遺憾的動物特性」。例如鵲鴨在求愛時非得採取面向天空這種姿勢不可,還有松鼠蓬蓬鬆鬆的尾巴看起來很可愛,其實只要輕輕一碰就會整根掉下來,而且不能再生,仔細想想真是又可憐又可怕。
《ざんねんな いきもの事典》第2系列
「ざんねんな」系列替小朋友補充了豐富的動物知識(可能連大人也不知道),插圖精美,並且推出動畫放上Youtube讓更多觀眾可以吸收「奇怪的」知識。另外,小學生票選童書總決賽的第二名為《什麼都有書店》,第三名為《這是蘋果嗎?也許是喔》,皆為吉竹伸介的作品。
五十嵐美和子擅長圖鑑系列,另外兩部圖鑑作品《でんしゃのずかん》(電車圖鑑)和《はたらくくるまのずかん》(專業車輛圖鑑)屬於銷量超過30萬冊的kodomoe圖鑑系列,筆觸同樣精細但不失溫暖。她在去年推出的作品《くもとそらのえほん》(雲和天空的繪本)雖然故事性淡薄,但是看見書中各色形狀的雲朵和亮麗的天空插圖,在陰天心情也能舒展開來。
麥當勞早在2001年就配合快樂兒童餐讀者計畫(The Happy Meal Readers program)推出買餐送書活動,在世界各國送出超過4億本童書。贈品書籍經常是與當地繪本作家合作的成果,或是濃縮版的經典作品,例如羅德.達爾的《小魔女》。比較特別的是日本麥當勞的讀物贈品除了繪本以外也有圖鑑,並且會配合季節推出適合當季閱讀的主題,例如在夏天推出夏季星空圖鑑,讓小天文迷一邊吃雞塊一邊研究晚上能看到什麼星座。
至於台灣麥當勞的雙語繪本,今年都將會是《馴龍高手》作者Cresslda Cowell的樹冠雙胞胎(Treetop Twins)系列。6月份繪本主題為搶救粉紅海豚,呼應了6月8日的世界海洋日。
英國知名兒童文學大獎日前揭曉,安東尼.邁高文(Anthony McGowan)創作的《百靈鳥》(Lark)摘取了卡內基文學獎(CILIP Carnegie);陳志勇自寫自繪的《大城小傳》(Tales from the Inner City)則獲得凱特.格林威獎。兩本書都以迷人的文字和圖像探討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及生存的議題。
《百靈鳥》講述Nicky和Kenny兩兄弟準備到北約克郡荒原冒險,但因天氣遽變,兩人陷入一場不穩定的暴風雪中。故事中兄弟倆表現出對自然的深刻尊重和理解,也因此在等待救援時不致驚慌。邁高文將大自然描繪成奇蹟和歡樂的源泉,同時也蘊藏著危險。
陳志勇畢生熱愛動物,《大城小傳》中25篇配有全彩圖畫的動人故事,談的多是自然與人類世界間的疏離與緊張關係。他以沉痛的筆調揭露人類的自私與貪婪,呈現動物在現代文明中面臨的生存威脅,同時也以繽紛的想像力,賦予動物與人類共生的全新可能。
書中的袋狼母子從棲息地被捕捉到動物園中圈養,卻因為飼育員把動物放出來後忘記關回去,不但讓動物們暴露在外而死,也讓塔斯馬尼亞的袋狼從此絕種。哀傷的故事、少見的主題、充滿飄渺霧氣的畫風都令人印象深刻。另一本入圍作品《Birrarung Wilam: A Story from Aboriginal Australia》(暫譯:畢拉容.威廉—澳洲原住民族的故事)故事靈感來自雅拉河(Yarra River),這條河的下游就是大城墨爾本。在歐洲殖民者還沒來到澳洲前,雅拉河是當地Wurundjeri族人的主要糧食來源和集會場所,而雅拉河的漫長歷史以及和原住民之間的共生關係,都透過詩意的語言和精緻的繪圖呈現在本書中。●
閱讀通信 vol.348》超前一甲子的短影音與帶貨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