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泰國大舉發展文化產業,台北國際書展成為向台灣閱聽大眾展示泰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舞台。去年(2024)泰國館邀請來台的包括BL小說大手、文學作家、電影原著小說作者與漫畫創作者,類型均衡,涵蓋不同世代。其中幾個顯著的關鍵詞:影視改編、圖像、BL,從純文學帶出東南亞與泰籍華人文化的相近性。
面對韓國流行文化成為全球主流內容產出國,成為日本之外另一個亞洲文化輸出大國,泰國與台灣的文化建設也目光緊盯韓國。比如台灣在2019年11月成立文化內容策進院(TAICCA),泰國也在2024年成立THACCA,明顯都在向韓國文化產業振興院(KOCCA)看齊。作為渴望文化內容崛起的台泰兩國,不僅相互借鏡,也希望拉攏彼此國家的閱聽大眾支持。
本文從2025泰國館的主題規劃,解析「鬼故事」如何成為泰國內容產業的重要支柱,也對比台灣近年如何將妖怪與民俗元素加入出版與影視內容。
➤想到泰國就想到鬼故事,泰國館設計的文化樣貌
今年泰國館以當地圖像IP Bloody Bunny為主視覺,舉凡展場設計與活動小禮物都圍繞著這個重量級角色。
Bloody Bunny誕生於2008年,是隻紅眼、縫線明顯的白色兔子。它並非傳統可愛角色,而是作為冷酷的復仇者,擁有強烈的戰鬥能力,兼容可愛與暗黑。可愛帶著邪惡,以潮流感的包裝吸引年輕世代,是泰國館以Bloody Bunny代言,希望達到的國家文化形象設計。
2025台北國際書展泰國館(圖片取自:Thai Book Fair)
2025台北國際書展泰國館(圖片取自:Thai Book Fair)
2025台北國際書展泰國館(圖片取自:Thai Book Fair)
今年來台的泰國館作家團只有3位,第一位是資深紀實作家、「博物館之家」創始人阿涅克(Anek Nawikkamun),第二位是泰國相當受歡迎的懸疑與偵探小說作家柴拉特(Chairat Pipitpattanaprap),以筆名「Prapt」聞名。第3位則是以筆名Lawliet30101979為人熟知,備受矚目的新銳耽美(BL)作家卡蒙維帕(Kamonwipa Panpongpaew)。訪台作家人數雖少於去年,但主題十分清晰的定調為「泰國鬼故事」。
泰國作家卡蒙維帕(左二)、柴拉特(中)與阿涅克(右二)(台北國際書展提供)
阿涅克收集了相當多泰國民間鬼怪故事,包括講述泰國重要歷史故事的紀實書籍,如《暹羅第一》(First in Siam )和《宮殿、寺院、市場與商店》(Palace, Monastery, Market, and Shop )。此外,他還出版了探索泰國人神祕信仰的書籍,包括《瑪儂娜》(Mae Nak )以及《泰國鬼怪:泰國文化中的鬼魂與靈體》(Thai Ghosts: Ghosts & Spirits in Thai Culture )。
在講座上,阿涅克將泰國的鬼怪大致分為兩類:「好鬼」與「恐怖鬼」。好鬼通常與守護神、土地公或佛教信仰相關,這些靈體常被視為庇佑人間的存在,例如家宅的守護靈、寺廟的神祇或與祖先崇拜相聯繫的鬼魂。這類鬼並不會帶來威脅,反而可能在特殊時刻向人們傳遞訊息、保護村落免受邪靈侵害。
紀實作家、「博物館之家」創始人阿涅克(Anek Nawikkamun)(台北國際書展提供)
泰國人真正害怕的則是因意外或不幸死亡的「恐怖鬼」——這些鬼魂通常帶著強烈的怨念,無法安息,遊蕩在人間尋求報復或釋放執念。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鬼妻娜娜」。這位泰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女性鬼魂,咸認是在懷孕期間去世,因而擁有強大的靈力。鬼娜娜的故事最早可追溯至19世紀,其後多次改編為小說、電影、電視劇,甚至成為泰國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
➤鬼怪的文史資料與形象紀錄
「我從小就對鬼妻娜娜很感興趣,因為曾經看過一本關於她的書。」阿涅克回憶,當時讀完後感到非常害怕,促使他開始研究這個傳說。阿涅克花了40年的時間蒐集歷史資料、口述故事與宗教文獻,最後以《瑪儂娜》完整記錄這位傳奇鬼魂的歷史流變。
除了鬼妻娜娜,阿涅克還研究了許多其他泰國民間恐怖鬼魂,例如: 鬼伽絲(Phi Krasue;ผีกระสือ):形象為僅剩頭顱與內臟的女性鬼魂,夜晚會漂浮在空中,尋找腐爛食物或牲畜的內臟充饑。又如餓鬼(Pret;เปรต):生前因罪孽深重而無法輪迴的鬼魂,其形象為有著瘦長身軀與極小的嘴巴,象徵永遠無法填滿的飢餓與懲罰。
餓鬼是不得安寧的靈魂,因飢渴永無止息地受苦。其形象也經常出現在大眾讀物的封面或者寺廟園區。
南塔妮(Nang Tani;นางตานี) 是棲息於野蕉樹幹中的女性鬼魂,也可看見泰國鬼故事與泰國民間信仰中和農業與鄉間生活密切相關
左側圖像是跳舞的女鬼(Phi Nang Ram;ผีนางรำ;右側則是民謠女歌手鬼(Phi Mae Phleng;ผีแม่เพลง)
在阿涅克的研究中,泰國的鬼故事並非單純的恐怖敘事,而是一種深刻的文化表達,將日常生活、道德觀念與宗教信仰緊密結合。這些鬼魂不僅是恐懼的象徵,更是對於懲惡揚善道德觀的體現,提醒泰國人遵守社會規範與佛教教義。
講座上,阿涅克藉由簡報檔,帶領台灣讀者理解泰國的靈異敘事如何建立在宗教生活、文史田野調查,並透過不同世代的出版,讓鬼怪的形象持續深化與變形,與當代社會保持對話。這些內容累積,也提供了龐大的繪畫與圖像,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與創作者的養分來源。
這也令人聯想到,近年基於台灣歷史的重新書寫,在史料普及與圖像創作部分,也出現聚焦台灣妖怪形象的出版潮,譬如角斯《寶島搜神》、《怪生島》、台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唯妖論》、《臺灣都市傳說百科》、何敬堯《妖怪台灣》、林美容與李家愷《魔神仔的人類學想像》、謝金魚《鬼的歷史》與謝宜安《必修!台灣校園鬼故事考》等。
➤出生在廟宇旁的泰國人,生老病死都圍繞著廟宇,鬼是日常生活
26歲的Lawliet30101979與阿涅克是鮮明的對比,除了世代差距外,也因為他們處理的文本差異極大。阿涅克的作品是歷史與民間傳說的彙集,Lawliet30101979則是耽美類型的深耕,雖涉及靈異情節,但類型完全不同。
Lawliet30101979從14歲開始寫作,12年來已出版了20部作品,除了靈異元素,也有豐富的BL情節。她固定與漫畫家合作,在泰國的條漫平台持續連載,引起大量迴響。
左為作家卡蒙維帕(Kamonwipa Panpongpaew)(攝影:張震洲)
Lawliet30101979從小生長在外府的小鎮,因工作才落腳在曼谷。這次造訪台灣是她首次踏出國門,對她而言是很特別的經驗。她表示,以鬼為主角寫作,與成長經驗很有關係。泰國相當多佛教廟宇,她老家旁就有佛寺,對她而言,泰國人跟鬼的關係是很親近的。
主持人補充,廟宇是泰人生活與社交的中心,生老病死都離不開這裡:新生兒由和尚命名,葬禮在廟宇做祭奠。泰國的鬼故事,很多場景都發生在廟宇。
➤Lawliet30101979的遇鬼故事
泰國人喜歡聊鬼,因為鬼就是日常的一部分。Lawliet30101979分享5歲時遇鬼的經驗。那是個尋常的午後,父親外出工作,母親在家中忙碌,她獨自看著卡通。當門外傳來清晰的敲門聲,她望向母親,母親專注於手上的家務毫無反應。她心生好奇走向門口,映入眼簾的是一位陌生男子。
男子的皮膚異常蒼白,神情平靜,開口問道:「爸爸去哪了?」年幼的她不假思索即回答:「不知道,爸爸出去了。」男子淡淡地應了一聲:「哦,這樣啊。」隨即微微一笑,然後——在她眼前憑空消失。
年紀尚小的她並未意識到詭異,僅僅覺得有些奇怪,便繼續玩耍。傍晚父親回家後,提到當日參加喪禮。她告訴父親,下午有朋友來拜訪。當父親描述了死者的外貌時,Lawliet30101979才發現,下午站在門口詢問父親去向的男子,與父親的描述完全一致。
阿涅克也回應,這類「死者現身」的故事在泰國文化中屢見不鮮。在他的田野採集中,一則與泰國歷史相關的紀錄特別引人注意——關於拉瑪六世(Rama VI,泰王瓦栖拉兀,รัชกาลที่ 6)的遇鬼經歷。
當時,拉瑪六世參加一位高級官員的葬禮。儀式結束後他走向自己的座車時,看到一名王室侍衛站在面前。泰王感到有些奇怪,心想:「今天這個人的穿著怎麼有些不同?」但他並未多加理會,便上車離開。
然而,當泰王回到宮殿後,收到一封侍衛的遺書,這讓他感到震驚——因為這名侍衛,正是他剛剛在葬禮現場見到的人,且早在數日前便已去世。
這段歷史紀錄與Lawliet30101979童年時的靈異經歷驚人地相似。這類故事之所以長久流傳,並非僅出自泰國人對靈異故事的熱愛,而是鬼怪與泰國文化本就密不可分。鬼魂並非恐怖的他者,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人與人之間未竟的羈絆。無論是向泰王表達忠誠的軍官,或是Lawliet30101979童年遇見的「陌生男子」,都是有話要說的亡者。
➤餓鬼不是壞人,壞的是人類
Lawliet30101979在泰國館主要展示的作品《大師早就說過,凌晨三點別飆車…… 餓鬼很兇!》,是一部融合青少年文化與靈異元素的小說。主角帕拉克是典型的飆車族,縱情於深夜街頭,以速度挑戰極限,令坊間搖頭。當好友在彎道失控身亡,他與車隊決定用「殯儀館飆車祭」為亡友送行——在凌晨三點油門轟鳴,以獨特的方式告別。然而,在返家的路上,他發現後座多了一個「人」——那其實不是人類,而是他已故的好友。
同樣聚焦餓鬼的敘事,阿涅克與Lawliet30101979的故事有很大的差異。Lawliet30101979分享,她希望將泰國鄉村生活、青少年文化、傳統信仰與古老的鬼怪傳說交織在一起。鬼魂在其中不僅僅是恐怖的象徵,更是情感與社會關係的載體,折射出友情、成長,乃至愛情的複雜性。雖然愛情不是故事的核心,但它可能在最後悄然浮現,成為畫龍點睛的一筆。
Lawliet30101979的小說不僅刻畫靈異現象,也細膩呈現小鎮青年與廟宇和尚交流的日常。她說:「故事展現了他們日常互動、友情、成長,以及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帶領讀者走進既熟悉又帶有神祕感的世界。」這樣的設定,讓成人與小孩都樂意走進她的故事中。
《大師早就說過,凌晨三點別飆車…… 餓鬼很兇!》中,主角是一個餓鬼,但他的存在並非單純的懲罰或恐怖象徵,而是更具層次的角色——擁有自身的執念與過錯,也帶有未竟之願。透過這個視角,小說試圖打破傳統的善惡二元對立,呈現更具灰色地帶的敘事:即使是鬼魂,也未必是純粹的惡;而活人,或許也並非完全無罪。
「最可怕的,是人,而不是鬼。」Lawliet30101979總結。
VIDEO
➤潛伏在日常生活的詭異:泰國鬼故事令人畏懼的精隨
現場讀者向Lawliet30101979提問,泰國的靈異敘事中什麼才是最可怕的?她分享在不同文化中,鬼魂的恐怖展現方式有所不同。泰國人最害怕的往往不是鬼魂本身的形象,而是恐怖感的逐步累積。恐懼通常從「不祥的預兆」開始,例如突然有種不安的感覺,或在夢中看到某些異象。這些感覺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積累,隨後,現實中的某些細節開始變得不尋常。
可怕的地方在於,身邊的所有人都感受到異變,但當事人卻渾然不覺。這種無形的壓迫感,是泰國鬼故事中最令人畏懼的元素。
泰國鬼魂不一定是以突然驚嚇的方式出現,它們往往透過「徵兆」或「氣氛」來營造恐懼感。有時甚至不需要具體的鬼影現身,而是藉由環境細節的變化來暗示超自然現象的存在。例如,人們在黑暗中凝視某個方向時,突然發現那裡站著的不是人。由於信仰根深柢固,讓人們在心理上提前營造出恐懼感,使得真正遇到異象時,恐怖感倍增。「心理建構的恐懼」,最令人恐懼。
除了「不祥的預兆」,邪術或巫術、涉及超自然的詛咒或靈體附身,也是泰國靈異文化的重點。相同地,邪術不總是直接顯現,而是透過物品或詛咒影響受害者。
「這真的很可怕,因為它類似於施法或黑魔法。」Lawliet30101979舉例,「像送你一件看似普通的禮物,但其實那禮物已經被鬼魂附身。」這類詛咒的可怕之處在於,它們通常不易察覺。受害者可能毫無防備地接受一份禮物,將其留在身邊,卻不知自己已經成為邪術的對象。
這些傳說與信仰,構成了泰國鬼故事的核心:恐懼並非來自鬼怪本身,而是潛伏於日常生活中的詭異現象。
➤從恐怖到幽默的轉向
然而近年來,泰國靈異敘事出現明顯的轉向,從曾經充斥著沉重詛咒、命運不可抗拒的陰影,轉變為夾帶幽默與戲謔的輕鬆風格。以恐怖作為主調的敘事模式逐漸受到挑戰,泰國社會以更開放的態度面對超自然現象。
從1999年的《幽魂娜娜》到2013年的《淒厲人妻》,再到去年台灣上映的《哈囉!萌鬼屋》,泰國乃至整個亞洲對於鬼神題材的演繹正由恐怖轉為喜劇,從中可發現社會心態與文化價值觀的轉變。泰國人對鬼神的認知由昔日嚴肅的信仰與儀式感,逐步演變為一種兼具敬畏與自嘲的現代敘事,讓恐怖與幽默並存,形成一種全新的敘事可能。
VIDEO
「泰國人是很搞笑且有創意的民族,」阿涅克強調,年輕世代喜歡喜劇,片商或創作者自然會加入幽默的元素。不過,他也誠實地表達,這類故事對他來說不具吸引力,「我就是不看」。
阿涅克與Lawliet30101979之間也呈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微妙張力。當年那些被深刻記錄的恐怖詛咒,如今在娛樂產業中成為引發笑聲與共鳴的話題。泰國的文化傳統雖然複雜,但現代媒體巧妙融合了傳統與創新,使鬼怪題材兼具神祕感與輕鬆幽默。
在這個轉型過程中,幽默元素的引入不僅使故事更加親民,也反映了年輕一代對待超自然現象的全新態度。既不全然否定傳統,也不拘泥於刻板印象,而是以既批判又包容的方式重新審視鬼神話題,讓古老題材在輕鬆與嚴肅之間達到新的平衡。
循此脈絡,不難理解2023年由程偉豪執導,許光漢與林柏宏主演的台灣電影《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為何大受泰國歡迎。泰方已買下版權進行改編,片名為《冥婚紅包》(泰語:ซองแดงแต่งผี,英語:The Red Envelope),2025年3月在泰國院線上映。泰語版由近年話題滿滿《金孫爆富攻略》的國民金孫Billkin擔任男主角,展現製作單位對此故事極具信心。
《冥婚紅包》的監製班莊(Banjong Pisanthanakun)與導演查揚諾(Chayanop Boonprakob),2024年9月同時出席《關於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巡映曼谷時的導演映後座談,與觀眾進行交流。班莊在訪談中分享,他初次看完《鬼家人》,察覺到其中的LGBTQ及喜劇元素與泰國市場的喜好高度契合,腦海中立即浮現出適合的演員人選,也開始構思如何進一步融入更多泰國文化,使故事更具在地特色。
➤Thailand與Taiwan,靈異敘事的相同與不同
為了感謝阿涅克與博物館之家對文化的貢獻,泰國政府曾在2020年頒贈「國家藝術家」的頭銜。令人想起去年鬼故事大師司馬中原辭世時,文化部也曾頒贈總統褒揚令。「中國人怕鬼,西洋人也怕鬼,全世界的人都怕鬼」,司馬中原早年以各種鄉野傳奇聞名,後期更透過電視台的靈異節目和深夜的廣播奇譚,建立了台灣不同世代的靈異感性,掀起靈異類型的熱潮。在此風潮之下,諸如《孫叔叔說鬼故事》系列及電視節目《玫瑰之夜》也大受歡迎。
Openbook閱讀誌曾以《奇幻之島 》、《台灣鬼怪與它們的產地 》討論過根源於民俗、妖怪、靈異傳說的出版成果。在小說部分,也有許多重要作品如星子的《太歲》、《陰間》與《乩身》、台北地方異聞工作室的《臺北城裡妖魔跋扈》、《帝國大學赤雨騷亂》、瀟湘神《魔神仔:被牽走的巨人》、巴代《巫旅》;多位作家合著的《筷:怪談競演奇物語》與《口罩:人間誌異》。
漫畫也是不計其數,除近年很具代表性的星子與Barz《乩身》、薛西斯與鸚鵡洲《不可知論偵探》,更有韋宗成《冥戰錄》、柚子與楊宛儒《虎爺起駕:紅衣小女孩前傳》、羅寶與桑原《引路人》、簡士頡《北投女巫》、韋蘺若明《鬼要去哪裡?》與阿慢《百鬼夜行誌》等等。
Thailand與Taiwan,對國際閱聽大眾而言,有著相近的發音,但在文化輸出層面,兩者的發展路徑不盡相同。泰國在靈異敘事有不同世代的深耕,業已成為顯著的國家娛樂產業的文化樣貌。電影、影集、文學乃至遊戲產業,將鬼怪元素作為重要的內容支柱,已成功塑造出一種鮮明的泰式恐怖美學。其中濃厚的宗教信仰與因果報應觀念,融入了幽默、愛情與社會議題,使得泰國靈異作品更具國際競爭力,屢次打入亞洲與西方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泰國或台灣,靈異敘事的策略皆在轉變中。過去,鬼故事往往以恐怖為主軸,如今這類作品開始承載更多社會議題,例如LGBTQ文化、歷史傷痕與都市變遷。除此之外,在單一敘事之外加入更多重的敘事技巧,比如靈異加搞笑,或者Bloody Bunny的可愛加暗黑,都可以看出更多敘事上的巧妙與企圖心。
相較之下,台灣以在地主體性,重新進行歷史與民俗素材的收集與敘事類內容的生產,兩者併行,但對國際閱聽大眾而言,還未形成明確的文化樣貌。從出版端來看,也出現了大量對民間信仰與道教元素的援用,展演成推理、英雄敘事等多元面向。
眾所周知,台灣廟宇遍布,宗教信仰多元。內政部統計,截至2021年底,台灣有22種宗教信仰,登記超過1萬5000多個宗教據點。行政院估算,全台立案及未立案的宗教場所有3萬3000多個,比便利商店更多。近年雖有插畫家著手為許多傳說故事增添當代的圖像創作,然台灣遍地廟宇大量的文史記憶與圖像資料,還等待更多系統性的整理。
泰國與台灣都面臨著如何在全球市場建立更鮮明文化符碼的挑戰。對本土信仰、鬼怪文化的詮釋,如何找到一條能夠同時保留本土特色、又能吸引國際市場的靈異敘事路徑,不僅是內容工作者的考驗,也是文化工作者共同的課題。●
報導》全因為對人的好奇心:落合勝人vs.林載爵談《亞洲人物史》克難出版始末
生長於亞洲的我們,對亞洲的歷史有多少瞭解?亞洲那麼大,一套書又如何承載這個充滿複雜性的區域歷史?由日本集英社策劃出版的《亞洲人物史》,是一套敢於挑戰難題、嘗試敘說亞洲史的叢書。
這套書由在日韓裔學者姜尚中總監修,集結了逾百位學者參與,歷經10年籌備編寫而成,在日本學界廣受關注。聯經出版自今(2025)年起陸續推出中譯本,將這套鉅著一步步帶到華文讀者眼前。台北國際書展期間,集英社總編輯、本套書的主編落合勝人來台,與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進行對談,與讀者們分享這套書的緣起、策劃與編輯過程,並從編者的眼光,解讀這套鉅著的出版特色與深層意義。
➤誕生在百科事典式微的年代
《亞洲人物史》套書共計12卷,譯成中文後有近500萬字。從起步編輯到最終出版面市,這套書所投注的工作量難以想像。「這個巨大工程的完成,首先要歸功於這套叢書的主編落合勝人。」
對談一開始,林載爵先為讀者簡介落合勝人的編輯工作經歷。1993年他從早稻田大學日本文學系畢業後,即進入集英社工作,起初擔任小說雜誌的編輯,後來隨著集英社推出「新書」系列,轉為擔任「新書」的編輯,並於2014年升任該書系的總編輯。
「新書」書系主打將繁重的學術知識轉化成簡明讀本,這個類別的出現,可說是日本出版界的重要現象。林載爵也指出另一個值得留意的出版現象——「從1960年代到90年代,日本各大出版社都非常重視百科或事典等大部頭書系的出版,例如岩波書店、中央公論新社、講談社等。但是這二、三十年來,百科事典的出版突然停滯下來。」
對於這一現象,落合勝人也有類似的觀察,「我覺得有個很大的原因,可能是出版社的編制不足以支撐大型系列出版,再者可能因為網路資訊比較普及。」
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亞洲人物史》這套12卷的鉅著出現了。這套逆勢而出的作品,其實飽含著落合勝人強烈的個人願望:「在擔任『新書』系列編輯時,我所負責的書都是分量比較小一點的,因此一直很希望在我的編輯生涯中,可以推出比較大本、具重量性的著作。」
作為主編,落合勝人為這套以事典為基礎的大書,提出有別於現今知識搜尋模式的新設想。他認為,在日本甚至整個亞洲,其實都有出版百科、事典的文化基礎,希望運用過去累積下來製作事典的基礎,反映出更大的歷史格局。
➤人物,作為歷史書寫的方法
「我們需要新的亞洲史。」歷史學家甘懷真在中文版導讀中這樣寫道。
然而,什麼才是「新的亞洲史」呢?這個問題也是促使落合勝人開啟策劃的重要動機。他回憶起2007年參加東亞出版人會議,「當時有非常多國家的出版人與會,我正是在那時與林載爵先生相識。在會議中,我接觸到很多日本以外、在亞洲各地區從事人文書籍編輯的前輩們,認識這麼多不同的觀點,讓我深受震撼。正因如此,在構想大書時,就很希望以亞洲這個範疇為對象。」
《亞洲人物史》最大的特點,除了將視野放眼整個亞洲,更是以「人物」作為歷史的串連。林載爵針對這個安排提出疑問:「要把亞洲的歷史和文化呈現出來,其實有各種不同的選擇,例如用區域劃分作出說明,或者按照帝國的發展進行敘述。然而,為什麼在選擇亞洲作為對象的時候,要用『人物』來串連?」這也是許多初次翻開本系列作品的讀者會有的問題。
落合勝人坦言,這其實與上述的東亞出版會議有很大的關係,「會議之後,我開始構思這套書。從一開始,我就希望這套書不只是以日文出版,將來也可以翻譯為亞洲的其他語言。」
當翻譯作為重要考量,出版社就要為書籍制定最為合適的切入點。落合勝人說,如果用政治、經濟這樣的概念來分類,可能每個國家、地區的人們對這些概念的想法都不一樣。但如果用人物來切入,相信每個人對他人的一生都是充滿興趣的。
對於以人物為軸寫史,林載爵也深表認同,「從人物來了解歷史,可能是大家覺得最有趣味的方式,這也是從《史記》留下來的重要傳統。這套書用人物來建立一個很不容易建立的亞洲史,確實是非常高妙的方式。」
➤9年、百人、12卷:亞洲編輯克難史
定下出版套書的宏願後,《亞洲人物史》的真正挑戰才陸續開始。自2016年啟動以來,總共花費9年左右的時間,這套書才在日本正式問世。如此漫長的編輯過程中,這套書如何一步步、從無到有地出現在讀者眼前?
落合勝人說,一開始他從出版《世界百科事典》的日本平凡社編輯那裡聽取了一些建議,其後,另一家出版社みすず書房的編輯也加入,三人一起思考本書的人物分類要如何進行。
接著,他們陸續尋找人選加入編輯委員會,開會商討要選擇歷史上的哪些重要人物。「人物挑選是非常龐大的工程,因為它涉及的時間是從古代一直到當代。」編輯們將選出來的人物排序,分為A、B、C三層,以便進一步作出取捨。
人物名單一直在不斷調整,成型過程也與聯經有些淵源,「2017年,我們製作人物表初稿的時候,曾經給林發行人過目,希望他能提供一些意見。」落合勝人仍然記得許多細節與轉變,「在最早擬出的人物表裡面,我們其實沒有刻意選擇太多日本人物,反而是後來才增加了一些。過程中也諮詢了很多專家學者和團隊的意見,才終於把人物名單定下來。」
敲定人物框架後,接續而來的是繁重的邀稿工作。當時,編輯部根據每一章節的狀況,尋找適合的作者群,並一一說明書系和章節的構想。而在與作者溝通的過程中,章節分布也還會進行微調。落合勝人詳述邀稿過程,「從2018到19年,我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跟作者們逐一見面。作者群所有人數,最後加起來總共有178人。」
當龐大的出版計畫落實到寫作階段,本應讓出版社覺得卸下一半重擔,然而意想不到的是,疫情又拖緩了出版進度。「有些作者撰稿時,需要到學校、圖書館,甚至出國找資料。但因為疫情關係,這些事情都得中斷,所以我們的出版時間,其實是比原定的進度又晚了一年。」
無怪乎當林載爵問到「還願不願意編另外一套這樣的書」時,落合勝人只能苦笑道:「做書是一件非常開心、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我的畢生志願。但是,做這套書實在是太辛苦了,我現在一想到那些連覺都無法好好睡的日子,暫時還沒有勇氣再挑戰一次。」
➤用「交流」重新建立史觀
疫情過後,《亞洲人物史》順利在日本出版,集英社更邀請了知名少年漫畫《JoJo的奇妙冒險》作者荒木飛呂彥繪製封面,讓出版計畫更添話題性。
然而,比起漫畫或藝術的影響力無遠弗屆,歷史敘事的推演往往更關注隔閡與衝突。林載爵指出,過去人們在看待一個龐大地區的歷史時,經常會把重點放在衝突及戰爭上——發生在國與國之間、人民與人民之間,或宗教與宗教之間,以描述衝突來建構歷史的發展。但他發現這套書採取了不同的史觀,作為寫作的方針。
林載爵引述本書總監修姜尚中在〈編者的話〉提到的一句話:「當我們在選定人物之際,重視的關鍵要素是『交流』。」他補充道:「這是史觀的徹底轉換,我們過去以衝突來看亞洲,現在這套書用『交流』來重新建立歷史,這是很特別的歷史觀點。」
那麼,以「交流」來建立的歷史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落合勝人表示,關鍵就在於「人物」:「我們在決定這件事的時候,其實也決定了『交流』會是這套書的一大重點。過去,我們會用國與國之間的疆界作為範圍,描繪範圍內發生的事情。但是用這種方式寫出來的歷史敘事,都會非常固定,看來看去都是類似的寫法。然而,當我們把重點放在人物身上,會發現人物是會遷徙、會活動的,可以從這些人的動向,看到在同一個地域中,政治、經濟的不同之處,也看到他為當時的政治經濟帶來怎樣的改變、擔任怎樣的角色。」
用人物串連、以交流為重點,是貫穿這套書的歷史敘事方法。落合勝人也認為,這樣的歷史書寫方式,能夠更有機地呈現,亞洲整體範圍內的歷史。
➤對歷史的好奇心,就是對於人的好奇心
《亞洲人物史》全套12卷涵蓋了6千多年的歷史,從神話世界與古代帝國,一直講述到民族解放,乃至邁向亞洲世紀。
「人們常說歷史就是分分合合,經過一段時間的統一之後,就會有一段分裂的狀況,但是在分裂狀況下又會自然而然產生秩序。」落合勝人向讀者舉例道,如果將第5、6卷放在一起看,會看到分裂的時代與合併的時代。假如再對照閱讀前面的第3、4卷,或之後的第7、第8卷,會發現其中也有相互呼應的地方,「但這並不是我們一開始就設定好的,而是在編書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秩序。在後續的編輯作業中,我們更加意識到這一點。」他補充道。
這些廣袤的分合,也在人物史的脈絡中呈現出來,構成了與眾不同的史書。當林載爵問及本書的最大特色,落合勝人也引用姜尚中在〈編者的話〉中提出的哲學觀:「人之所以對歷史產生興趣,其根本乃是對人的關心。」
出於對人的關心,我們產生好奇,這是非常根源的一種欲望,而瞭解歷史就是瞭解人類。落合也希望可以透過這套書,帶起台灣讀者們對人物、對歷史的興趣。
正如林載爵所指出,這套書要探討的亞洲,是個非常巨大的區域,其中涉及的世界亦十分複雜多元。尤其是20世紀以來,亞洲許多國家經歷了戰爭、被殖民、現代化等過程,終於在進入21世紀以後有了全新的面貌。
然而,我們對這樣的亞洲有多少瞭解呢?「我們是台灣人,更是亞洲人,有著這樣的雙重身分。我們對台灣人的歷史相對瞭解,但對更大的、台灣所屬的亞洲卻非常陌生。所以,雖然這套書籍的出版有其困難之處,但是更有它的必要性。」林載爵堅定地說。
《亞洲人物史》第1、2冊現已面市,餘下10冊將於近期陸續出版,讀者們可以繼續期待這套書帶來的閱讀亞洲新視點。●
亞洲人物史
作者:姜尚中等
出版:聯經出版
定價:依各冊定價
【內容簡介➤】
總監修:姜尚中
1950年出生於熊本縣,政治學者,東京大學榮譽教授、鎮西學院大學校長。著有多本著作,包括百萬暢銷書《煩惱的力量》、《馬克斯韋伯與近代》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