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國際3.觀點》文化是特色不是隔閡,給創作者與出版人的備忘錄

台北書展基金會自2017年起推出「國際出版品計畫」,邀請台灣童書創作者及出版人提出正在發想或進行中的出版計劃,從中遴選具有國際市場發展潛力的作品,並邀請創作者和編輯前往波隆那書展現場接受國際顧問的指導,希望透過聚焦找出新的國際市場出路。


29064220_366781723730065_5516903569873817828_o.jpg

2018波隆那書展台灣館開幕酒會,左起插畫家劉旭恭,台灣駐義代表侯清山,插畫家劉韻竹,唐唐,王春子,鄒駿昇,陳姝里。前排為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郝明義(周月英攝)

國際出版品計畫並非一般的出版品獎勵計畫,而是藉由協助創作者與專家諮詢、討論、修改,進而提昇台灣作品的國際競爭力。

連續3年主持國際出版品計畫的資深兒童文學評論者柯倩華,同時也負責策畫於台北國際書展期間舉行的「童書論壇」。她關注的核心焦點一直是:我們怎樣才能把書做好,以及面對國際市場時,我們如何才能展現出台灣特色。

柯倩華指出,所謂台灣特色,並不侷限於台灣主題或素材等表面形式,而是能表現出本土創作者的思考觀點和藝術特色的作品。創作者對於議題展現出獨特且成熟的詮釋思維和藝術想像力,作品才有真正的原創精神。


dsc01719.jpg

童書評論家柯倩華於2018波隆那書展台灣館,主持書展觀展心得分享會(周月英攝)

不要害怕簡單

法國Actes Sud出版公司藝術總監卡密.巴岱(Kamy Pakdel)兩度擔任國際出版品計畫顧問。他指出,台灣的作品都有同樣的問題,就是太複雜:整個畫面有太多東西想講,以至什麼都講不清。2017年的諮詢會上,他詢問每個創作者的第一句話都是:「你能否用3句話告訴我你的故事?」若無法辦到,表示作者還沒想清楚,才需要用很多很多話來解釋。


kamy_pakdel-004suo__0.jpg

法國Actes Sud出版公司藝術總監卡密.巴岱(Kamy Pakdel)(取自台北國際書展官網)

另一方面,巴岱也表示,做童書的人不能只看童書,必須有更強的養分來幫助,因為童書是化繁為簡的作品,若表面簡單、內裡也簡單,就沒有力量可以穿越時空。

柯倩華說:「其實好的點子並非全部都要放進同一本書裡,一個點子說一個故事,不是反倒能持續創作嗎?很多名著、圖畫書,事實上都還滿簡單的。」

針對這點,資深童書作家幾米也說:「我做過非常繁複的《地下鐵》、《時光電影院》,但我做童書《同一個月亮》時,就給自己一個使命:要非常非常簡單,而且一定要在32頁以內完成,絕不能超過。可能我做過太多書了,所以我有自信,因此也不怕簡單。」

他說:「不管作品再怎麼複雜,我都有個主軸,比方《向左走.向右走》,無論故事怎麼變化,都緊緊抓住向左走與向右走;或像《地下鐵》,無論角色如何上上下下,都不會脫離地下鐵這條脊線。但這也不能急,創作就是要不斷練習,你才知道哪些是可以放掉的。」

合理性與精確是基本要求

巴岱的指導採取一對一的諮詢方式,接受過指導的創作者無不表示受益甚多。然而這些專業的建議僅有單一創作者接收到,殊為可惜。書展基金會因此改變策略,2019年改採半開放式的「工作坊」,邀請幾米擔任顧問,從報名作品中遴選出3件作品,由幾米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並在創作者與出版社的同意下,於「童書論壇」中公開討論。

幾米的任務是嘗試去理解創作者想表達的意念,用較好的圖像語言或版面設計,把創作者想說的話說得更清楚、更漂亮、更感動人心。

柯倩華強調,文學類圖畫書沒有對錯的問題,然而就文本分析的角度來看,還是可以從主題、情節、角色、場景、風格等逐一檢視。因此遴選的作品著重在「適合討論」,其中的問題或特色具有某種代表性。


bo_long_na_cha_hua_zhan_ping_shen_hui_chang_mostra_illustratori_bcbf_2019_0.jpg

在國外競賽或銷售的場合,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評審或買家,主題、情節、角色、場景、風格等都是檢視重點。(來源:波隆那書展官網)

幾米是資深畫家,有豐富的創作經驗,能體會創作者的想法,目前作品已售出的國際版權有191種,華文地區無人出其右——這個數字代表的是,他的圖像傳達性與穿透力非常強大。幾米也是很好的藝術指導,他在廣告公司擔任過十幾年的藝術總監,有關注全局、析理全書結構性問題的能力。

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童書論壇」的這項新措施,就在創作者與編輯求好心切、奮不顧身,以及柯倩華與幾米一路戰戰兢兢,「靠著互相鼓勵活下來」的狀況下,齊力追求「讓我們一起把書做好」的目標。

幾米在進行細部解析前提到,友人曾到英國跟知名插畫家昆汀.布雷克(Quentin Blake)學藝,一個月見面半個小時。布雷克通常只問「為什麼」:你為什麼這樣畫?為什麼要這樣寫?但這個「為什麼」非常重要,幾米說,當一本書完成後擺放在書店時,作者沒辦法逐一回答讀者的各種為什麼,所以必須在書中就把它解決掉,讓所有人都可以理解為什麼你要這樣畫,你要傳達什麼。

「你要花很多時間來思考為什麼。編輯、插畫者和文字作者之間存在太多為什麼,如果沒有好好解決,這本書就會變成有點怪怪的。」

幾米總結圖畫書的創作,提出兩項要點:

首先是合理性。所有創作都需要有合理性,但很多童書中的合理性常常是被忽略的,彷彿兒童作品要發揮想像力,要給人驚喜,就可以出現各種突梯的情節。所謂的合理性並不一定是現實生活的合理,而是在作品中營造的細節必須合理,否則就會引起困惑,不懂為什麼。

其次是精確。故事敘述時如果不夠精確,就沒辦法傳達真正的意思。不管是文字、圖像或者圖文搭配,如果可以更精確一點,就能解決掉非常多的困擾。


ji_mi__0.jpg

幾米於2019國際書展童書論壇工作坊(台北書展基金會提供)

合理性與準確性也是編輯在面對創作者時,比較容易切入的點。創作者往往天馬行空,有個人的藝術表現,若以合理性與精確做為判準,雙方可以各自後退一步,比較容易得到共識。

幾米並舉大衛.威斯納(David Wiesner)為例:威斯納在《瘋狂星期二》這部經典作品中畫了非常多的青蛙,而在此之前,他先拍攝一隻青蛙,雕塑出立體模型,再用攝影機從各個角度拍攝這隻青蛙,然後才去畫它。


ge_lin_wen_hua_guan_wang_.png

出自格林文化官網

幾米強調,「並不是每個作品都要用這種手法,只是像威斯納這麼重要的人物,也是一步一腳印去完成作品。因為他從這麼認真嚴肅的態度出發,用這麼精密的畫法,這個故事才能打動孩子的心。」

文化是你的特色,但不要成為隔閡

自2017年開始,柯倩華在波隆那書展期間,每日於會場與同業及時交流,期待撞擊出「內行看門道」的參展/觀展心得與火花,並協助台灣創作者從中獲得養分與啟發。

分享會的目的,是幫助台灣的參展團隊找出自己的創作與這場國際盛會的關聯。柯倩華說:「每個人都帶著目的來到這裡,我們所看到的東西,能夠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什麼樣的啟發與養分,這才是重點。」

雖然台灣館做為推廣平台,努力放大台灣能見度,但最終還是必須靠創作者的「作品力」。柯倩華說:「我們無法強迫別人單純因為喜歡我們,就達成版權交易,重點還是在作品,我們應盡可能從現場知悉國際趨勢,來對應自己未來的創作方向。」

在2018年波隆那書展的分享會上,柯倩華指出,主題區的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特展十分值得觀摩。


xi_ban_ya_hua_jia_manuel_marsolde_te_zhan_2.jpg

2018年波隆那書展西班牙畫家Manuel Marsol的特展(來源:波隆那書展官網)

馬爾索是前一年國際插畫新人獎得主,特展除了展示他的作品,並循環播放專訪影片。在觀摩之餘,創作者得以反身自問——假若擁有這樣的平台機會,我該如何展現自己?促銷自己的創作?

柯倩華坦言:「我們的創作者通常提供的自我介紹都不盡理想,似乎不知如何在有限的文字裡展現自己的特色。假如我是讀者,看到『我喜歡撿石頭、喜歡看藍天白雲、喜歡散步』這樣的自介,會受到吸引嗎?這類介紹對於認識創作者來說是無效的。專業的作法,最好是以激發對方想與你合作的角度來行銷自己。」

「馬爾索的作品很多源自西班牙的民間故事,他喜歡旅行,接觸很多西班牙傳統地景,那些色彩、線條都表現在他的創作裡,都是他靈感的一部分。但在成書前,他還是會去設想『傳統最有趣的部份是什麼?』然後把焦點放大,並內化成為自己的。」

有文化特色便容易吸引關注,日本跟韓國畫家擅於把自己國家的文化元素放進創作裡,但仔細觀察可以發現,他們並非把文化原原本本搬到畫面上,而是會運用現代的、相當個人化的藝術形式來表現。

柯倩華說,假使台灣的10個畫家都畫很寫實的台南孔廟,這只能證明畫家在技巧上下過苦功,倘若作品缺乏個人特色,在出版市場就很難出線,這是創作者必須加重思考的問題。

「評審有句話,『文化是你的特色,但不要成為你的隔閡』。我們做書的時候,不能只想到台灣的讀者與市場,不管現在做不做得到,至少認知裡必須思考海外市場,把整個世界當成你的舞台,只要有這個目標,機會並非不可能。」

台灣提供給世界的觀點或想像是什麼?

柯倩華將創作者比喻為樹,許多國外名家已經結了甜美的果實,帶給人們快樂跟養分。「以台灣近年的成績來看,我們的創作者普遍也都是很好的樹,但尚未結出很好的果實。我們提供給世界的觀點或想像還不夠有力量,所以在國際競爭上相對較弱。」

柯倩華說,想像力是原創的基本,但不是指超乎現實、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以馬爾索為例,他的想像力奠基於過去民間傳說的脈絡,文化是他的養份根源。他對自己有所期待,會自問:「我做的故事將來會不會成為傳說?」他追求的並非「我的書可以教小孩什麼?」這個層次的想像,而是能否成為通過時間考驗、流傳很久的作品。

柯倩華強調她並非否定教育意義,但「可以教什麼?」不是藝術家的思考,若希望圖畫書能有更好的表現,就不該拘泥於教科書般的思考方式,還必須有藝術或文學特色。

2018年波隆那書展會場上,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發布該組織在世界各地推行的計畫與成果,例如為難民兒童選書、設立閱讀站;在尼泊爾、印尼、墨西哥、祕魯、紐西蘭等地設計了許多閱讀推廣計畫;在法國推動閱讀計畫獎,更預計在巴基斯坦設立640個圖書館等。


pakistan_picture_1.jpg

(取自ibby官網

柯倩華說:「當我聽到這些國家,便想到我們腦子裡可能從來沒想過這些地方的孩子,我們的世界彷彿與他們無關。可是對IBBY來講,這全部都是兒童閱讀的世界。試著想想,如果台灣要挑一些書送到那裡,我們要挑什麼書?這同時也顯現我們創作的世界觀有多大。」

柯倩華說,2017年波隆那插畫展上有句話令她十分動容:「藝術家們、童書的創作者們,你們是全人類的資產,是整個世界的資產。」期許不同國家、民族的人透過童書,彼此減少偏見、互相了解。童書是很好的橋樑,並鼓勵大家一起思考。

舞台放大,想像力的刺激也更大

插畫家唐唐回想十幾年前初次踏進波隆那書展會場時,對各國間作品落差的感受十分震驚,但2018年再度訪問波隆那書展時,他發現台灣創作的語彙已逐漸迎頭趕上,即使在雲集的各國作品中,也可以明顯感受到屬於台灣的氛圍。


tong_shu_ping_lun_jia_ke_qian_hua_yu_di_yi_tian_jie_shu_hou_zhu_chi_shu_zhan_guan_zhan_xin_de_fen_xiang_hui_fa_yan_zhe_wei_cha_hua_jia_tang_tang_.jpg

2018波隆那書展觀展心得分享會,發言者為插畫家唐唐(周月英攝)

「在台灣,創作者的作品零星四散,反而看不到這種凝聚。平時我們只會想到自己身邊的競爭者,但來到這裡,舞台被放大了,想像力的刺激也很大。以前會為了賺錢違背自己風格接案子,現在這種想法再也回不去了。」

唐唐認為,除了創作者,出版社的思維也需要成長與轉化。假如出版社能多給予實驗性作品一點激勵,台灣創作者會更有進步的空間,否則想像力放在每個人自己的口袋,就沒有前進的機會。他並提到,有時編輯與創作者之間還會有過猶不及的狀況,例如編輯害怕提供作者意見,或作者過於依賴編輯意見,認為是銷售保證,這樣的關係都不是很健康。

曾旅居英國與西班牙一段時間的台灣插畫家陳姝里,同意許多台灣並不熟悉的歐洲繪本,實驗性都非常強,包括她自己在西班牙出版的繪本,就是一本非常貼近個人風格的書,或許不適合台灣市場。陳姝里曾比較過英國、西班牙和台灣出版業分工的差異,發現台灣出版社往往一個人要照顧許多本書,工作量大,久而久之產生保守公式,最後造成很多童書看起來都很雷同。


cha_hua_jia_zou_jun_sheng_yu_chen_shu_li_qian_shu_hui_xi_yin_liao_bu_shao_du_zhe__0.jpg

2018波隆那書展中插畫家鄒駿昇(右)與陳姝里簽書會吸引了不少讀者(周月英攝)

「目前我還沒聽說台灣有藝術總監這樣的角色,讓每本書的藝術價值或原創性跳出來,呈現它最原始、最漂亮的樣子。我在波隆那書展會場買了一些書,是所有細節都到位的作品,不管紙張、裝訂、字體設計等,都在幫這些書傳遞它們的主題。如果細節沒有顧到,這邊扣分、那邊扣分,最後得到一本只有60分的書。雖然業界一定有很多現實狀況與考量,但我會覺得很可惜。」


完整專題,請點下圖:

zhu_shi_jue_s.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前進國際10・2019遠征隊》9位台灣創作者進入插畫家的朝聖殿堂

創辦於1964年的義大利波隆那童書展是全世界最大的童書展覽盛會,於1967年開始,亦同時舉辦素有插畫界奧斯卡之稱的「波隆那插畫展」,於展期內評選該年度最優秀的作品進行展覽,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畫風,也可以見識新媒材與新構圖的大膽實驗精神,所有能抵達波隆納的作品都代表了各地最高水準的插畫,成為全球插畫家的朝聖殿堂。加上插畫展和書展是同時舉行,全球頂尖的出版商皆聚集在此,為畫家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各國出版商,而出版商也視插畫展為「尋覓天才畫家的機會」,為繪本與童書出版相關產業最佳的版權交流平台。

2019年波隆那國際兒童書插畫展計有全球62個國家參賽,全球近三千位插畫家報名,評審團成員包括阿根廷Diego Bianchi、波蘭Maciej Byliniak、義大利Alessandro Sanna、荷蘭Harriët van Reek以及法國Béatrice Vincent,決選結果來自27個國家共76位插畫家作品入選這項年度最佳榮譽,如此盛況下,台灣入選的插畫家高達9位,創下了歷年最高紀錄,以下是此次入選的台灣插畫家與其作品:

▇ 陳盈秀 (Chen Ying-Hsiu)


49897592_1494923737304392_1389712530628149248_n1.jpg

陳盈秀 Chen Ying-Hsiu作品

政大廣告系雙修數位內容與科技學位畢業,和姊姊一起經營唯人設計工作室,專長客製化的設計,主要包含品牌識別、包裝、插畫及網站設計,也積極參與各種國際設計賽事。曾在美國3x3插畫年鑑、英國 WIA世界插畫獎、義大利Tapirulan Illustrators Contest等賽事獲得佳績,2018年也獲得波蘭Art Moves國際議題看板設計競賽首獎。
此次入選作品,靈感便是來自去年受邀前往波蘭領獎的途中所經歷的多個航班與機場。故事則是想以小孩的視角呈現初次去到機場準備出國的新鮮與興奮感。利用了色彩的疊加與錯位創造出機場熱鬧忙碌又令人嚮往的氛圍。

獲獎紀錄

  • Illustrators Exhibition of Bologna Children Book Fair 2019
  • Nami Island Picture Book Illustration Contest 2019 / Shortlist
  • Art Moves 2018 – International Billboard Art Competition / Winner
  • 3x3 International Illustration Awards Show 15 / Professional Show / Merit
  • "That's a Mole!" International Illustration Contest 2018
  • AOI World Illustration Awards 2018 / Research / Professional Shortlist
  • 13th Tapirulan Illustrators Contest 2017
  • Art Moves 2017 – International Billboard Art Competition
  • 3x3 International Illustration Awards Show 14 / Professional Show / Meri

官網/粉專:Be Human DesignInstagram


▇​ 陳永凱/阿尼默 (Chen Yung Kai)


50456945_1494923750637724_5482337230049509376_n1.jpg

陳永凱/阿尼默​ Chen Yung Kai作品〈我曾是棵樹,早已是本書〉

阿尼默,本名陳永凱,1977年出生,台中市人,作品常見於報紙副刊與書籍封面,曾出版圖文書《消失在儀表板上的366》。近年喜歡登山、樹木,插畫常以樹為靈感創作,便衍生出一系列與樹有關的創作。入選作品描述一棵樹愛上一位女孩,並努力使自己長大成為製書的材料,最終讓她閱讀,開始在她心中滋長的故事。

官網/粉專:阿尼默


▇​ 蔣孟芸/貓魚 (Chiang Meng-Yun)


50428352_1494925270637572_3259005846876585984_n1.jpg

蔣孟芸/貓魚 Chiang Meng-Yun作品

本名蔣孟芸的貓魚,自陳因想得太多讀了哲學系,又因想得太少決定畫畫當飯吃。她擅長使用複合媒材,又謙稱自己只是想把畫面弄亂。關注動物的處境與生活的意義,2013年為《十二夜》電影團隊繪製前導視覺海報,也曾曾擔任紙風車劇團客家音樂劇的海報美術製作。什麼才是「創作」的意義,又能帶給這個世界什麼,是她最常思考的問題。她自稱「養了三貓三狗加一個人類小孩,生活中的煩惱都是創作的靈感。動物的處境,生活的態度與生命的意義是每天都要想的事情。」並期許自己的創作成為明亮的鏡子,讓人們彼此照看。發表包括《沒有公雞怎麼辦》、《搭便車》、《換換》等多本繪本。

獲獎紀錄

  • 張啟華藝術基金會生命繪本——山之聲 銅獎
  • 《沒有公雞怎麼辦》入圍豐子愷圖畫書獎
  • 《沒有公雞怎麼辦》獲選文化部優良圖書/電子繪本

官網/粉專:貓魚Instagram


▇​ 周宜賢 (Chou I-Hsien)


49864904_1494923833971049_1555731188625178624_n1.jpg

周宜賢​ Chou I-Hsien作品〈The Window Project〉

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畢業,主修導演,因為畫分鏡圖而對動畫產生興趣,申請英國動畫研究所學習動畫,卻在錄取後被告知動畫所將改為插畫所,而正式進入插畫領域。返國後,成立跨界藝術品牌「Ballboss & Stories」,以極具創見的在地題材策展作品於2016-17年間榮獲文化部連續兩屆年度文創之星殊榮。目前持續以各種故事為主要的產出,形式跨足插畫、劇場、潮流創意與跨領域創作等。

獲獎紀錄

  • 《Ballboss Estates 球老板不動產》社會寫實實驗展覽,獲得2017年文化部文創之星(文創跨域整合類)
  • 《出大甲城》入選2017年波隆那書展〈台灣繪本美術館〉單元
  • 繪本作品《針頭先生》與同名展覽《針頭先生的傷心理髮廳》,獲得2016文化部文創之星(文化與藝術應用類)首獎

官網/粉專:Ballboss & StoriesInstagram


▇​ 江培瑜 (Jiang Yu)


49946779_1494923983971034_6277440727144202240_o1.jpg

江培瑜​ Jiang Yu作品〈我們等妳回來〉

江培瑜筆名江魚,熱愛音樂跟甜食,國小、高中求學一路就讀美術班,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畢業,畢業後開始做平面視覺設計,就這樣走上畫圖之路。此次入選的作品使用了手繪以及電腦繪圖媒材,故事是講述一名新生兒誕生前的故事,在生命尚未具體成形之前,藉由旅行去了解感受「自己」是什麼存在,認知自我的過程。

獲獎紀錄

  • 2015 Asian creative awards Genkosha Illustration File Awards
  • Hiii Illustration 國際插畫大賽—Merit Award 優異獎

▇​ 林芸 (Lin Yun)


50276863_1494925377304228_2085106051253796864_n1.jpg

林芸​ Lin Yun作品〈Hey look !〉

林芸於學生時期學習純藝術創作,臺師大美術系西畫組畢業後,到法國念DNSEP(法國國家造型藝術碩士文憑),學習的也是當代藝術創作。對她而言,藝術會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形式產生它的價值,而不僅僅是在美術館或藝廊發生,這也是為什麼繪本創作一直很吸引她的原因。
此次入選的作品〈Hey look !〉,概念是想在一個制式體制下營造出自由和混亂。「我描繪的是學校的場景,也是許多人共同的回憶! 」投稿的五張分別可以看到學生們在跳健康操、在教室上課、校外教學前興奮地等著上車、體育課的100公尺測驗……這些學校內的活動,而學校的教室、操場等硬體設備則是表現出某種必須遵循的制度和規則。她說:「當你仔細看,每一張可以看到的是學生們都被 “某個東西” 吸引了, 因而打破了原本應該有的秩序而造成了小混亂。但他們究竟在看什麼呢?究竟是被什麼吸引? 這就是我想呈現的故事。」

官網/粉專:Lutins 小人人


​ 戴語彤 (Tai Yu-Tung)


50440724_1494924950637604_4797545131819401216_o1.jpg

戴語彤​ Tai Yu-Tung作品〈PURURU〉

畢業於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工藝工業設計學科紡織專攻。喜愛手作和繪本,主要以手工刺繡為創作方式。創作題材多以自身的經驗故事為主題。提到PURURU的誕生,她回憶大學時有堂專業課程,有一次請了音樂家到課堂即興演奏,學生則一邊聽著音樂,一邊自由畫畫、創作,她當下就畫出了這隻粉紅色的怪物,並取名為PURURU,後來非常喜歡這隻怪物,便決定要將「牠」做成繪本。此次入圍的作品是PURURU從宇宙星雲蹦出來,剛開始大家都嚇到逃走,沒人理牠,又餓又孤單的牠後來遇到好心的橘色宇宙人帶牠去吃拉麵、參觀星星,一起玩、一起笑,怪物與宇宙人的友誼就此展開。


▇​ 鄧彧 (Teng Yu)


49339043_1494925020637597_7003783146449666048_n1.jpg

鄧彧 Teng Yu作品〈勇敢挑戰未知〉

創作活躍的插畫與平面設計師,新店人,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喜愛紙張、印刷、旅行及各種實驗性質的創作。現為鄧彧藝術設計工作室 Teng Yu Lab 負責人、紙上行旅品牌創辦人,從事插畫與平面設計的工作,並不定期發行品牌商品,希望透夠商品本身讓更多人認識紙張的美。著有《回家》、《紙上行旅的移動風景》等圖文作品。

獲獎紀錄

  • 2017, 2019 Bologna Illustrators Exhibition. Selected Illustrator.
  • 2011-2013, 2017 Golden Pin Design Award.
  • 2017 3X3 Professional Show. Honorable Mention.
  • 2015-2016 Greater China Illustration Awards. Gold, Silver, Bronze.
  • 2015 Golden Butterfly Award. Honorary Award.
  • 2013 HKDA Global Design Awards. Bronze.
  • 2013 Asia-Pacific Design. Selected.
  • 2013 Shopping Design Best Design 100.
  • 2012 Taiwan Visual Design Award. Gold.

官網/粉專:紙上行旅 Teng YuTeng Yu LabInstagram


▇​ 李允權 (Yun-Chuan LEE)George Lee  /Mr. George/老喬


50458347_1494925763970856_2052737055997296640_n1.jpg

李允權 ​Yun-Chuan Lee作品〈Faith〉

李允權 George Lee,1969年生,台灣雲林人,東海大學化學系畢業轉攻哲學研究所。曾身兼藝文創作者、土地規劃師、作家、圖像設計師、餐廳老闆等多重身份,生活經歷豐富。其編導劇作《睡眠勿語》入選國家劇院實驗劇展。2012年,為了幫餐廳手繪店卡,在2年多的時間內,畫了超過100款總計5000張以上的店卡,也因此再次進入與思索「創作」是什麼樣的過程?曾舉辦「喬的個展- Looking for 」。
此次入選作品,靈感來自他冥想過的未來畫面——當人類再回到已被毀滅的地球上考古時,在一處殘破的山洞中,看到了荒蕪、崛起、繁華、腐化、歸零5幅壁畫,因此而得到許多奇妙感應,開始發想。


完整專題,請點下圖:

zhu_shi_jue_s.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嘻哈囝2》嘻哈本格派世代過招:國蛋、BR 以歌相搏

農曆年前,顏社為宣傳新書《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舉辦第二場座談,選於誠品敦南音樂館,在黑膠、CD 的包圍下展開。

本回座談主題是「本格派」。顏社音樂創辦人迪拉認為,本格派的定義是「自己絕對不講,但外面人覺得一定沒有人比他懂嘻哈」,自然選擇了國蛋與 BR 一前一後分屬於不同世代的「書卷氣質饒舌歌手」、在同儕中有著極為豐富的嘻哈音樂知識而知名。在此之前,兩人從未同台,活動前分別開了功課,讓兩人回去編排「本格派嘻哈歌單」,用以在講座上交流切磋、挾刀揉手一番。

國蛋 aka Dr. Paper 紙博士是蛋堡台南一中的學弟,後畢業於台大。因為阿姆(Eminem)開始接觸饒舌,2007 年就加入顏社,屬於台灣饒舌中生代代表人物。他曾赴紐約求學,受到東岸饒舌薰陶,是華語饒舌 Eastcoast 中流砥柱,純正的東岸氣息。從饒舌跨到製作,產量不多但都是聽眾心中經典,所發行的作品更是讓樂迷熱烈搶購的夢幻逸品,與蛋堡為顏社雙蛋。江湖還有一說「蛋堡是面子、國蛋是裡子」,難掩樂迷心中的重量。

guo_dan_ji_br_s.jpg
饒舌歌手國蛋(左)及BR 

BR 也是台大校友,與熊仔同樣系出台大嘻研社,國中開始聽大支、熱狗,現在隸屬台南人人有功練工作室,因為一次 rap battle 對上大前輩茶米一戰成名,更讓「你們也太好笑了吧5年之後才出現一個 BR」成為饒舌津津樂道的圈內哏。學院派出身的 BR 有著海量的詞彙與多變的 flow 技巧,更對於非主流嘻哈如數家珍。因為把 freestyle 當運動加上毫不怯場的囂張氣焰,讓他橫行各大 rap battle 與 freestyle 場合,各種曲風變奏都不成問題,還曾因為中國有嘻哈評審吳亦凡的「你有freestyle嗎?」成為到哪裡都被人問的第一受害者,堪稱台灣 freestyle 代名詞,也是新世代中最火爆的存在。

但就算年齡較為相近,兩人的嘻哈文化薰陶歷練不同,在風格上也有著顯著差異,讓兩人選擇歌曲的方向大相徑庭,以不同脈絡詮釋心目中的「本格」定義。

▇本格定義大不同!紙博士國蛋 VS. 吵架王BR

八年級末段班、年紀較長的國蛋,逐步分享一系列陪自己認識嘻哈、建立三觀的作品。從 Mobb Deep 以瓦斯爐點火聲音當 Hi Hat 的〈Shook Ones Part II〉開始,他回顧了自己對嘻哈文化的邂逅。自阿姆的半自傳電影《街頭痞子 8 Mile》用了 Mobb Deep 的音樂,也讓國蛋、BR 這輩人加深對 rap battle 的認識,更與迪拉聊起了美國東西岸與台灣饒舌歷史長河中的龍爭虎鬥。縱覽國蛋一整段對於經典嘻哈的逸話與介紹,可稱之為中生代至新生代嘻哈囝的最佳寫照。

Mobb Deep〈Shook Ones Part II

國蛋說,過去的台灣饒舌愛好者,可以東西岸都喜歡,但總必須在 2Pac 與 Biggie 中擇一支持,因為那個年代必須選邊站才顯得自己有態度。迪拉還笑說,以前沒有人在聽南岸,或至少東西岸先擇一表態,不能只聽南岸:「只喜歡小偉恩(Lil Wayne)的話會被嘲笑!」

隔空叫陣、以歌相搏的「牛肉」文化也傳到台灣,更在《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中收錄不少。像是滿人 diss 事件、大支聲援事件都編列入冊、完整說明,只是身為總召的迪拉跟各門派熟識,總要顧及情面,不諱言有所保留。但他也笑說:「等我60歲出個回憶錄就全都講。60歲應該沒有人欺負資深藝人了。」

講到吵架,素有吵架王之稱、1990年出生的 BR 選曲毀三觀不說,甚至推薦不少在嘻哈範疇邊緣的作品。BR 這次歌單故意推薦實力堅強、但台灣不為人知的好貨,例如在 Billboard 排行榜上幹掉蕾哈娜(Rihanna)的 Kevin Gates,他更把焦點放在缺席於美國東西岸饒舌爭霸外的南岸,以及近年興起的 Tarp 曲風大本營亞特蘭大。舉凡仿鼓點般設計 flow 的 J.I.D、陷阱之王 Future 與年僅 21 歲的 Juice WRLD,自時序與地區都與國蛋互補,甚至還有流行味極重的四人女子團體 Good Girl,以及 Post Malone 的吉他伴奏作品〈Stay〉,確實讓眾人摸不著頭腦。

Kevin Gates〈2 Phones

BR 解釋,由於許多曾被認為「非本格派嘻哈」的作品,早已深受本格嘻哈聽眾喜愛,更深刻影響著嘻哈風格的轉變,下一世代本格派的趨勢儼然成形。聽聞至此,迪拉也認同起了BR,笑說嘻哈真的代謝很快。現場主持的街聲Street Voice音樂總監小樹也打趣地圓場,歸納出 BR 所選是「本格派歌單的反教材」,越不本格派卻越本格,因為這些歌就是屬於下個20年,如宣示「本格派是可以這樣的」,這也是屬於 BR 世代的本格派定義。

Future, Juice WRLD〈Realer N Realer

座談高潮之處,是國蛋以兩首依台灣東岸、西岸風格創作的代表作品作結。首先是後來演變成 AP 家族、由華裔移民與留學生於紐約皇后區組成的「Asian Power 亞力維新」和作品〈紐約夢〉。

嘻哈音樂傳來不過三十多年,許多用詞早期都沒有中譯,如韻腳(rhyme)、律動(groove)或直翻的陷阱(Trap)都是近年才出現。而早在十多年前 AP 家族的大家長 AP 滿人就自行將現在稱為說唱或饒舌的 Rap,翻譯成更有侵略性的「鋭片」,讓迪拉印象非常深刻。BR 也對此附議,AP 家族對於華語饒舌影響深遠,例如他們是相當早期就把中、英語饒舌結合在一起,對於押韻技巧及 flow 都有著重量級貢獻。

「顏社還在嘻哈同好會的時期,AP 家族已經在紐約發 EP 了,甚至我們以前還一起合作過紀念專輯親手贈與19勝時代的王建民。」迪拉感嘆地說,若《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可以出下一版,要把以滿人為首的 AP 家族補到書裡。

迪拉說:「書是我個人的宇宙觀,可能有很多疏漏,但都是 based on true story。」首次編寫一本「台灣饒舌通史」勢必有所取捨,否則一定會跟辭典一樣厚。他期勉這本書能作為推廣饒舌文化的科普工具書,讓更多對嘻哈有興趣的人,能夠如讀小說般流暢又欲罷不能,快速上手台灣嘻哈音樂與文化的脈絡。

當歌曲〈Still Remember〉前奏響起,迪拉就笑出來「放這條按呢咁好?」一旁的小樹還問起台下「你們知道這是誰唱的嗎?」若是資深的顏社粉絲,就會知道 NS69 是迪拉、蛋堡與 PG 小豬三人過去的 G-funk 組合,這段英文副歌就是迪拉演唱。眾人還拱了迪拉開金嗓,原音重現迎來熱烈掌聲。

NS69〈Still Remember

迪拉說,早年 NS69 與現在當紅的頑童MJ116 都走西岸風格、玩 G-funk,其實有著亦敵亦友的情愫,這些作品在 StreetVoice 上都還可以考古找到,絕不唬爛。

他也一併解釋,由於當時華語饒舌技巧發展不全,verse 太長、一個人常寫不完整首歌,所以誕生這種多人合力的創作模式。這意外養成北中南各地許多嘻哈饒舌社群產生早期共同創作風氣,也因此壯大嘻哈圈後來開枝散葉,這些脈絡也通通被他寫進《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中。

di_la_.jpg
顏社音樂創辦人迪拉

▇《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打破時間鴻溝的 Mixtape

座談活動結束後的簽書會,不少人帶著包著書套的《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前來,與國蛋、BR 寒暄合照。許多看似不常走進唱片行的面孔被講座引導至此,混在同個時空,促膝漫談,聆聽著彼此的過去與現在。而當人群消散,走向唱片行不同角落,尋覓著國蛋、BR、迪拉、小樹的分享,駐足在不同的分類、風格前,拾起耳機,試聽著手中的唱片、研究著黑膠唱機,與好友分享剛剛的發現,與站在同張專輯前的人攀談⋯⋯或許所謂「新世代」定義並非單指是年輕人,而是不帶成見、願意體會的人們。

看見推廣者不斷以手工業般的方式匍匐前進,以最微小又最緩慢的速度,影響著世代的回溯與輪迴⋯⋯或許實體與虛擬無須爭辯,也無強弱之別,真正重要的是能夠真實傳遞著人與人之間的溫度與分享品味,那它就永遠都是值得歌頌的吧!

有著 A、B 面的實體書《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不僅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以饒舌為本位所撰寫的書籍,還是這代嘻哈囝獻給台灣嘻哈音樂史的一封情書,更是一張打破時間鴻溝、屬於所有饒舌世代的 Awesome Mixtape。這本書混合了歷史與故事,世代與隔閡,以及表演者跟觀眾的夢想和信念,而你將會成為這些故事的見證者,或許也會因此提起筆寫下另一段台灣饒舌故事。

▇座談會完整歌單

BR:
Kevin Gates〈2 Phones〉
J.I.D〈Off Deez ft. J. Cole〉
Good Girl〈I Can Be Yours ft. A Boogie Wit Da Hoodie〉
Post Malone〈Stay〉
Future, Juice WRLD〈Realer N Realer〉

國蛋:
Mobb Deep〈Shook Ones Part II〉
Capone-N-Noreaga〈L.A., L.A.〉
Daz Dillinger〈In California (feat. Lady "V")〉
Asian Power(亞力維新)〈美國夢〉
NS69〈Still Remember〉

wei_tu__6.jpg

getimage_16.jpg 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
Taiwan Hip Hop Kids
統籌策劃:顏社KAO!INC.  
出版:避風港文化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統籌策劃:顏社KAO!INC.
以台灣第一嘻哈廠牌自居的顏社,致力推廣台灣嘻哈,不斷以嶄新的商務模式及新曲風引領中文饒舌,重新建立饒舌音樂市場。積極代理華語饒舌音樂之外,還開設音樂相關講座,並將觸角伸至影像、出版、餐飲、唱片行、策展單位。2017年與格式展策共同策劃台灣第一個以台灣嘻哈歷史為主題之展覽「嘻哈囝Taiwan Hip Hop Kids」,將在此波浪潮下,持續朝推廣華語嘻哈的願景前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李鑫(吹音樂資深編輯)
2019-03-18 12:0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