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劇書簡S2EP3》這次我們全家都不要這樣算了:《一個近乎正常的家庭》

《一個近乎正常的家庭》是Me too議題片單上不應遺漏的影集,也是小說改編的成功案例。將瑞典暢銷小說改編成六集影集,第一集即展現了漂亮的起手式。長達13分鐘的序場,敘述了中產階級三口之家的15歲女兒遭手球隊教練羅賓性侵,而父母為了保護女兒最後決定不起訴,戛然而止,看似核爆般的事件在這個幸福之家劃下句點,成為一頭沈默的大象。進入片頭。

片頭畫面是極具嘲諷意味的人生勝利組全家福照片,正片開始,已來到四年後,女兒史黛菈的19歲生日。畫面出現小標「女兒」,女兒視角看到的是,父親牧師亞當與母親律師烏芮卡訂了家時髦餐廳為她慶祝,父親送她一台速可達摩托車,她此後不需再騎腳踏車打工。這時,幸福泡泡才被慢慢破滅,史黛菈並不領情,比起摩托車,她更想要一筆浪遊亞洲的旅費。19歲的女孩渴望刺激、嚮往未知的世界,正如15歲那年也是她主動親吻了教練,只是後來的事非她想像美好。19歲的史黛菈值得一段美好的愛情,生日當晚與帥氣多金的中年男子克里斯的奇緣巧遇,讓她想像中的粉紅泡泡一一成真。接著進入「父親」觀點,三個禮拜後的半夜,女兒倉皇返家,卸下一身沾染血污的運動服。第三段,是律師「母親」觀點,女兒因為涉嫌謀殺克里斯遭警方逮捕。這時,主案件開始,19歲女孩謀殺34歲的年輕企業家,到底真相為何?以及,就算真相大白,主角史黛菈會不會被定罪?

這條懸疑線帶著觀眾往下追擊,但接著的五集讓我們看到的,並不是檢警刑偵過程,而是這對父母的搶救女兒大作戰——他們很清楚,這一次,我們不要這樣算了。

➤為了救女兒,你能做到多少?

一翻開原著小說,便會發現,第一集高明的三段式敘事,其實來自整部小說的結構。近五百頁的小說分為三部,分別是父親、女兒、母親視角,改編影集保留了這個有趣的三重敘事觀點,但以小標明顯區隔劃分的,僅有第一集。第二集開始,各段情節主角有時是父親、有時是母親,有時又來到獄中的女兒,三個視角彈性、有機又綿密地織就出一個被命案粉碎的正常家庭。

原著作者馬提亞斯.艾德華森本身就是一個父親,有兩個分別六歲和三歲的女兒,也在高中任教,他在訪談中說到創作契機是,他想像十年後,若一覺起來,他的女兒遭指控謀殺一名男子而被警察帶走,他會怎麼辦?為了救女兒,他可以做到什麼程度?

故事中的父親亞當,顯然就是作者的投射,他刪除簡訊,謊稱女兒返家時間,甚至私下去接近死者的前女友,想製造出另外一個嫌疑犯。在小說中​​​​為救出女兒疲於奔命至崩潰時,亞當終於忍不住反省:「如果我們當時有把羅賓的行為通報給警察,日後的一切會不會有所不同?他性侵了史黛菈,我們卻放了他。那看在我們女兒眼裡意味著什麼?我們算是什麼樣的父母?」

影集版的亞當除了反省,更做出反擊。當他眼看一切證據都指向女兒,自己的努力將白費時,他先向妻子說出「在那次性侵事件後,我們的家就已經破碎了」,接著開車到當初性侵史黛菈的教練羅賓家外守候,堵到人就狠狠往死裡打。羅賓被打斷鼻樑,當然,亞當也進了警局。結局卻是,羅賓堅持聲稱是自己跌倒,檢方無法起訴亞當。強暴犯在四年後付出的代價是一隻鼻樑與那一點點良心。這並非遲來的私刑正義,這段情節真正的作用在下一場,亞當狼狽走出警局,原已決裂的妻子烏芮卡默默等候他,開車載他回家,兩人在車上牽起了手。已碎裂的三個碎片,至少有兩片重新黏合在一起了。

➤內疚與懊悔,以行動表現

那麼,深知司法體系的執業律師母親烏芮卡又做了什麼呢?比起衝動行事、就算被街坊與教友唾棄也不足惜的丈夫亞當,烏芮卡顯得沉著又大膽,甚至瘋狂。獲知女兒被捕,即快速將血衣打包塞進自己包包,就算被帶去警局訊問也聲色不動,天啊最直接的證據就在她緊壓的包包裡,接著還帶去自己父親的安養院,一邊跟失智老爸五四三,一邊把女兒的犯案證據偷藏在櫥櫃裡。她請自己的外遇對象、一個厲害的律師擔任女兒的辯護律師,為的是可以最快與警方資訊同步。我們看到這個一點都不討喜、比女兒優秀萬倍的高材生虎媽,把她一生的聰明睿智、果敢堅決都用在這一次,甚至對自己的丈夫,從頭到尾也是一樣的說法:什麼血衣?什麼手機?我們知道的只有女兒沒有殺人。那男的遇害時,我們的心肝寶貝已經回到家了。

強硬的烏芮卡,對於當年沒有為15歲的女兒伸張正義,不說內疚,不說懊悔,不說自己判斷錯誤,但她要以行動彌補所有過錯。

回到第一集的序場,當小史黛菈身心重創瑟縮在床上時,烏芮卡冷靜理性地問女兒:你有說不要嗎?有。那你有要他停下來嗎?可能有。那你有打他踢他阻止他嗎?沒有。為什麼沒有?沒有的話,那你在法庭上就會被當作是合意,他就不會被定罪。

事實上,在開頭的前十分鐘看到這段時,儘管真實殘酷,我還是忍不住在心裡想,這,這是繼母吧!?

但不是,烏芮卡是史黛菈血濃於水的親生母親,她誓死一生都要保護好女兒。只是,深知法庭規則的她,認為不讓女兒性侵事件公諸於世才是最好的保護。到她發現自己做錯時,女兒也已犯下更大的錯誤。但不管,烏芮卡就是要硬著幹,她要毀證滅據,讓檢察官找不到定罪的理由。她無法肯定勝算,但她要梭哈,賭一把,為了女兒,也為了挽救家庭,這便是她的懺悔。

➤終結爭風吃醋爛哏,不再厭女

那麼,史黛菈真的殺掉了約會對象嗎?又是為什麼呢?史黛菈最後被判刑了嗎?前面已爆了太多雷,在此先不說結局。但在觀賞影集與閱讀小說過程中,我的確害怕出現史黛菈因不滿克里斯移情別戀因而痛下毒手的玫瑰瞳鈴眼情節。雖情殺合情合理、渣男被殺也是剛好而已,但若是如此,史黛菈便是為渣男爭風吃醋的狹隘女孩,而渣男也反成讓眾女人為之傾倒的情聖。

但還好不是。

史黛菈與優秀的閨蜜卡蜜拉之間並無競爭關係,而保有最純真的部分。小說對於兩人在少女時期做出的荒誕行徑有更多描述,或能增加角色的豐富與曖昧,但影集版則刪去,在選角上也較小說中的角色形象來得清新純樸,但也不是保守傳統的「乖乖女」形象。卡蜜拉可以是法律系高材生,也可以有一衣櫃性感洋裝,史黛菈可以打扮火辣流連夜店,但不代表她輕浮隨便。特別是史黛菈,當她穿上連帽外套和牛仔褲,騎著腳踏車時,真的讓人為她心疼、想保護她。影集裡的史黛菈不若小說裡那麼活潑外放、能言善道,面對警方或其他大人,她的無辜與清澈更透過眼神表現,許多該辯解或回話的時候,她只是輕輕地嗯一聲。我想,那是15歲為自己發聲卻被噤聲的女孩,後來唯一能發出的聲音。還好,這一次,他們全家都不要這樣就算了。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492細緻入微觀察廣大世界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生之祝禱

李琴峰著,聯合文學,40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將今日的人權價值觀推到極致,便出現了完全言之成理的「合意出生」。在指不出錯處的世界觀,與架設完備一切以「合意」為前提的社會結構中,那些如今看來理所當然的質疑與責難,都顯得那麼得理不饒人,使你我捧著書本如坐針氈。漂亮嫁接社會寫實與科幻的故事,猛地迸發出未來的歷史感,背後則是李琴峰對於生命的存在推到極致的本質性思索。【內容簡介➤

實用與娛樂、奢侈與消費

臺灣百貨公司文化的流變
李衣雲著,左岸文化,5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作者從百貨公司的發源地歐洲一路向臺灣展店,並論述光鮮亮麗的專櫃背後的時代結構。這個龐大的商業體如何與不同政權的追求折衝抗衡,並且度過戰爭的洗禮,逐步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消費又如何在其運轉模式中成為富含符碼的行為,形塑了品味與潮流?飽滿綿密的百貨公司文化史與文化分析,解開了臺灣百貨業的基因序列。【內容簡介➤

原子與灰燼

核災的全球史
Atoms and Ashes: From Bikini Atoll to Fukushima
謝爾希.浦洛基(Serhii Plokhy)著,黎湛平譯,貓頭鷹出版,63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樂   益   
本書其實是全球的核災史,分別詳究了世界上6次重大核能事故的來龍去脈。在細節與遺憾中,指出所謂的意外事故背後的結構性問題:能源如何成為政治角力的籌碼,科學成為國家力量的靠山,而層層疊疊的事態又如何走火釀災。在今日評斷是非,議定前途之時,這6次前車之鑑正可從知識和事態,供人們了解核能本身及能源治理之間的糾葛與關係。【內容簡介➤

雖然是藏書病但沒關係

高苦茶著,允晨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藏書家對於書本的深情回眸。藏書家如江湖中身懷一絕的異士,一路走來的軌跡,都環繞在「書」這個既具體可觸,又承載著知識、感受人際關係的物事身上。這些與書相處的時光,每一個眼神,每一段因緣,由書而來的各種喜悅與煩惱,除了引領我們領略人書親近的箇中滋味,也都是臺灣書籍史珍貴的篇章。【內容簡介➤

小零件改變大世界

釘子、輪子、彈簧、磁鐵、鏡片、繩子、泵浦,七種細小發明如何成為現代文明的重要推手?
Nuts and Bolts: Seven Small Invention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in a Big Way
羅瑪.艾葛拉瓦(Roma Agrawal)著,高子梅譯,臉譜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將對科技的關注視線從精密運算拉回實體器械,用最大的倍數去看最小的零件在人類物質生活的推進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各項發明的技術史、運作原理以及由此帶來的關鍵製品,如何在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這些取向在過去的技術科普書寫上並不罕見,本書卻處理得精彩且具可讀性,讓我們日後走進五金行,可以逛得更久更有滋味。【內容簡介➤

揭開穆斯林世界

伊斯蘭共同體概念是如何形成的?
The Idea of the Muslim World: A Global Intellectual History
賈米勒.艾丁(Cemil Aydin)著,江孟勳、苑默文譯,臺灣商務,49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本書質疑世人對穆斯林抱持「均質共同體」的想像,於是以時間為庖丁,沿內在理路挑明穆斯林世界的筋絡分佈,展示伊斯蘭世界一致性的這項迷思,是如何在近代與他者的對立中逐步形成。在這段歷程中,自己人與敵人其實不知不覺聯合,餵養出此一想像的共同體。也令其如異形若鬼魅,籠罩世界,操弄人心。【內容簡介➤

蟻王要的也不是這種蟻后

美國牛津大學詩詞社著,悅知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詩集裡沒有矯情做作的賣弄身段,也沒有故弄玄虛的自我膨脹,只有對人間各種虛假的戲弄。每一篇作品,看似玩笑,但笑著笑著總會流下眼淚。對多數人來說,生活的不順只能變成酸言酸語,作者卻總能狡黠地把那些翻到抽筋的白眼變成詩。【內容簡介➤

寂寞狙擊

單身真的錯了嗎?一位獨身女性臥底婚戀市場,探詢寂寞與愛的交友實錄
The Lonely Hunter
艾梅.盧特金(Aimée Lutkin)著,李忞譯,臉譜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什麼時候「單身」成為社會問題?大概就是每個人都可以、也都理所當然問你為什麼不談戀愛!此書作者以幽默靈巧的方式回應這個大哉問,同時更深切地實驗、剖析、反映親密關係與個人之間的非絕對性,而非只是簡單的「選擇」或「反對」。而透過辯證單身的社會性,此書也呈現我們如何自我評估、情緒管理,更提供相關書籍的評述引介,讀來有個人洞見、亦有一種知識性的交流。【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報導》文學家與漫畫家的靈魂對話:阮光民X柳廣成談文學改編漫畫

燠熱的仲夏午後,眾人還沉浸在前一晚麟洋贏得奧運金牌的喜悅,桌上一手啤酒為這場對談帶來了涼快輕鬆的開始。隨後,阮光民拿出一疊紙,竟是《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的水彩畫原稿。眾人驚呼,趕緊將桌子與手擦乾淨,小心翻看。

「這些鉛筆線條不會被水彩暈開嗎?」慣以鉛筆作畫的柳廣成好奇詢問。「不會暈開,如果上完色覺得哪裡不夠深的話,還會再勾。」阮光民詳細介紹他繪圖、掃描、修整甚至剪裁拼貼的過程,還說:「我覺得畫紙本可以一直這樣調整很開心,這是條漫做不到的。」

不過,仔細對照原畫與成書頁面,還是可以看出明顯的差異。阮光民說他原稿刻意畫得淡雅、輕柔,但經過印刷後,成書的顏色還是比較重。

同樣先手繪作畫,再將原稿掃描成書的柳廣成說:「我也有同樣的情況。可能因為我的畫是黑白,常常是在電腦上看起來比原稿淺得多,以為是鉛筆層次更明顯的關係,印出來卻發現比較重。後來知道是螢幕色差的問題,我還在學習拿捏,還有轉檔、製版可能也都有影響。」

➤愛畫畫也愛看漫畫的臺灣囝仔與東亞浪子

經過一番畫稿、掃描與印刷等漫畫書的專業經驗交流,兩位漫畫家面對提問,從最初為什麼會成為漫畫家開始說起。

從小熱愛畫畫的臺灣囡仔阮光民,小時候家中並不反對他看漫畫書,記得上小學前、還不識字的時候,媽媽還會讓他看香港的《老夫子》漫畫來學習成語。退伍後擔任漫畫家賴有賢的助手,正式步入漫畫界。從前打工做看板、手割廣告字的經驗,讓他割網點很順手,很快就適應助手工作,也從中學習、累積許多畫漫畫的技巧與經驗。

隨後,賴有賢因應市場結構變遷,前往中國發展,阮光民則離開工作室投入廣告產業,仍利用下班時間創作,參加各類漫畫比賽。直到某一天,阮光民在公司加班到凌晨時分,他突然意識到,這本來應該是他在家畫漫畫的時間。於是他毅然決然辭去工作,全心投入漫畫創作。

那是剛跨入新世紀的年代,臺灣漫畫產業環境日漸嚴峻,漫畫家的稿費愈來愈低。所幸後來網路平台興起,漫畫家有了新的發表機會,加上政府推動相關補助,社會對於漫畫與漫畫家的形象轉為正面,情況逐漸改善。此外,阮光民也持續參加大、小競賽直至今日。

東亞浪子柳廣成也是個從小愛畫畫的孩子,且他自幼在日本長大,生活在愛看漫畫的環境裡耳濡目染。那時放學後的書報攤總是排滿等著買漫畫的人,因為每天都有新出的漫畫書。他記得約莫6、7歲,知道漫畫家也是一個職業的時候,就立志要成為職業漫畫家。後來,因家人工作的關係回到香港居住,雖然當地漫畫風氣不若日本盛行,他仍未放棄夢想。大學時期曾多次投稿獲獎,更贏得漫畫連載機會。

2019年香港爆發反送中運動,柳廣成得知一位抗議者被警察擊中右眼,有永久失明的風險。當晚,他開始用鉛筆畫下港府踐踏人權的種種,就此開啟了一條與過去截然不同的創作之路。而這條路,也帶著他來到了臺灣。

➤文學改編漫畫雙新星

從愛畫畫到成為職業漫畫家,為什麼兩人近幾年開始嘗試將文學作品改編為漫畫創作?又是如何選擇要改編哪些作品的?

阮光民於今(2024)年6月推出的新作《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漫畫版)》,跟前作《一桿秤仔(漫畫版)》一樣同屬「臺灣經典短篇小說圖像系列」。這個系列是由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企劃,計畫改編賴和〈一桿秤仔〉、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以及呂赫若〈藍衣少女〉三部臺灣文學作品,從不同的時間斷代,剖析臺灣日治時期的社會氛圍及文學成就。

這個系列期待藉由漫畫,用另外一種方式呈現文學經典,提高一般讀者接觸到這些作品的機會。阮光民說,其實他過去完全沒有接觸過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多虧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牽線,讓他如同發現了一個新天地。

柳廣成則是應香港文學館的策展人、2046出版社總編輯鄧小樺邀請,從先前的兩部《我香港,我街道》文集中挑選作品,改編成漫畫版。《我香港,我街道》源自2016年起香港文學館發起的「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計畫,最後分別在2020年及2021年集結成冊出版。書中收錄多位香港作家的各式作品,包含新詩、小說、散文等,承載著各個世代關於香港的記憶。

鄧小樺給予柳廣成極大的發揮空間,讓漫畫家閱讀完文學作品後,自由從89篇作品中挑選數篇改編成漫畫,只要求盡量照顧到各個文體、區域、年齡層,呈現原作中的多元視角。柳廣成十分認同這個方向,並且刻意讓每一篇的敘事視角、節奏都有所差距。

➤將文字轉譯為圖像的局限、挑戰與突破

要將文學作品改編為漫畫創作,過程中面對的最大挑戰是什麼?首先,兩位漫畫家都提到,相較於文字,漫畫需要更多的鋪陳空間。即使原本十幾頁的短篇小說,畫成漫畫也可能是上百頁。南十字星文化工作室原本計劃將賴和、龍瑛宗及呂赫若的作品集結在單冊漫畫中一次出版,但對阮光民來說,這樣太浪費這些作家和作品了。而2046出版社原本希望柳廣成從原作中選擇10篇以上的文章進行改編,最後也是囿於篇幅,只選了8篇。

著手改編之後,就是如何將文字敘述,轉譯為圖像創作的問題了。阮光民提到,如果直接照著原作文字作畫,很容易就會破壞原本的意境。以龍瑛宗為例,作家的文字是極為優美的,所以當阮光民嘗試描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中墮落的意象時,就必須先藉由情節鋪陳主角剛強正直的性格與行事,然後在周遭環境布置一些誘惑,最後再安排多次的打擊,才能在漫畫敘事中,合理地讓角色崩潰並選擇墮落。


翻拍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內頁

漫畫版《我香港,我街道》中,也有許多篇章的原文是散文或詩,不具有故事架構,或者文字本身風格獨具、難以改動。柳廣成說,改編時他也在思考:是否漫畫就非得有劇情不可?

閱讀文字時,通常是一句一句往下走,圖像則可以留著想像空間的連貫性。柳廣成嘗試以圖像來建立首尾的關聯,去創造一個視覺的動線,才不會讓觀眾難以閱讀。而由於詩提供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若直接照著字面繪製圖像,將會破壞這樣的想像空間。處理新詩的時候,柳廣成會保留原始文字,格外小心,反覆閱讀後再想辦法轉譯、延伸為圖像。

另外,雖然〈城南道夏娃〉與〈鼠〉原本都是小說,漫畫版還是使用了不一樣的轉譯手法。對柳廣成來說,〈城南道夏娃〉比較像是劇情片,透過角色間的互動帶動劇情,因此他將小說對白消化過後,重新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而〈鼠〉原本的文筆即很精緻,所以漫畫家決定大量使用旁白,引用原始文字,藉此推進敘事。


〈鼠〉,翻攝自《我香港,我街道(漫畫版)》

問及改編時,如何照顧圖像與文字的連貫性,阮光民回應說,其實不用太擔心。他分享了一個奇妙的心法:他認為,文學作品都是作家們從生活周遭具體的情境或形象中,觀察感受而後留下的文字,所以,漫畫家們的工作就是將這些文字返回成為圖像而已。

聽到這裡,提問的漫畫評論家翁稷安大笑說,聽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其實漫畫家在這個過程中做了很多事啊。

➤漫畫家與文學家的靈魂對話

改編作品除了要處理原文的轉譯工作外,也需要照顧到與原作者的關係。然而,「臺灣經典短篇小說圖像系列」的原作者賴和及龍瑛宗早已過世,而《我香港,我街道》又是集結多位作家的文集。兩位漫畫家在改編過程中,如何處理與原作者的關係?又怎樣在表現原著精神與自身創作風格間取得平衡?

柳廣成坦言,改編前其實並沒有與《我香港,我街道》個別原作者進行交流,但出版後,有收到作者們在社群軟體上為漫畫版留下的佳評。

先前改編賴和〈一桿秤仔〉時,賴和的孫子賴悅顏並沒有介入漫畫家的創作,唯獨在討論作品授權的時候,表達很希望自己可以出現在阿公的作品裡。阮光民因此一不做二不休,把賴和跟賴悅顏都畫進漫畫裡,讓祖孫兩人在漫畫世界中團圓。

阮光民明確指出,改編若只是複誦原著的話,意義不大,既然來找他改編,就要融入自己的風格,但也不是搶了原作的風采。具體要怎麼做呢?他的描述有點形而上。

他說,改編時,需要把自己的靈魂空一點點出來,讓原作者的靈魂住進自己的身體裡,慢慢地對話、磨合。有時不只跟作者對話,還要跟作品中的各個角色聊天。他覺得改編文學作品有機會同時認識很多人物、角色,跟自己原創漫畫故事相比起來,滿好玩的。

雖然自己想故事相對較簡單,但漫畫家的主導性可能會太強,「改編時就需要後退一點,去想怎麼重新講這個故事,讓作者、審訂者、讀者都能接受。」阮光民笑稱,自己最近有點「改編上癮」了。

翁稷安問柳廣成,改編時也會有點類似這樣的「起乩」經驗嗎?

柳廣成想了想說道,以漫畫版《我香港,我街道》為例,即使是散文,他也會在圖像的處理上,盡量呈現多一點主線的貫穿感。但其中最鬆散的一篇是〈我愛你愛你愛你不顧一切〉,為了呼應作者當初彷彿陷入潛意識、很直觀的半自動書寫狀態,他也想呈現出自己繪圖時邊想、邊畫的感覺,所以柳廣成只有在這一篇使用了手寫字。


〈我愛你愛你愛你不顧一切〉,翻攝自《我香港,我街道(漫畫版)》

➤文學家放手改編,漫畫家恣意發揮

其實在這次改編工作之前,兩位漫畫家就有過與文學家交手的經驗。阮光民曾改編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柳廣成亦曾改編李昂的《北港香爐人人插》,兩部漫畫出版時都非常讓人驚艷。

回顧與文學家的互動,阮光民說,第一次見到吳明益時其實非常緊張,雙方都有點嚴肅。後來一起討論分鏡稿的過程中,阮光民感覺到,或許因爲同為創作者,吳明益非常尊重漫畫家的創意,也盡力協助調整漫畫中的對白文字。柳廣成則表示,李昂會定期與他確認畫稿進度,但不太干涉繪圖風格與內容,只是偶爾主動將這部早年作品中的詞彙,修改為更符合當代習慣的用語。

有趣的是,兩位文學家都非常鼓勵漫畫家大膽運用「性」的元素。柳廣成對於性或身體的描繪,原本就沒有避忌,但還是先畫了穿著內衣的版本,結果李昂看了之後表示,如實呈現性愛場面就可以了。於是柳廣成放手發揮,他笑說:「畫到毫無侷限」。最後的成果,與其說是色情,不如說令人感到震撼。

阮光民自己的創作中從未有過性愛場面,他是抗拒用裸體或性愛圖像來吸引讀者的。他選擇以較含蓄的方式,去表現出情慾的氛圍,其餘就讓讀者自己在腦中補齊。

➤作品的政治性與鄉土自覺

在接下改編工作,思考如何改編的過程中,兩位漫畫家藉由作品的政治性意涵,覺察到許多過往不熟悉,或者還帶著困惑的議題。

阮光民提到,「臺灣經典短篇小說圖像系列」作品,主要呈現日治時期不同世代的台灣人面對殖民的態度。在賴和〈一桿秤仔〉的敘事中,族群跟政治的分野十分明確,就是「日本人很霸道,我就是要跟他衝」,這樣的對立關係對漫畫家來說比較容易詮釋。

到了龍瑛宗的作品中,臺灣人的心態就變得比較複雜。故事主角似乎已接受日治的生活,但身為殖民地人民,即使心裡認同宗主國,卻遲遲等不到宗主國的公平對待,永遠格格不入。在改編過程,阮光民更清楚認識到這段歷史的複雜性,也不斷在思考如何呈現。

而自從畫了《被消失的香港》,柳廣成有時會被親近的朋友質疑:「以前明明沒有那麼強烈的自我認同為香港人,為什麼會花那麼大的力氣在講香港的故事?」他說,他關注的是公民意識、人權議題,只是這些事件正好發生在他生活的香港,所以就想畫下來。


「《我香港,我街道》漫畫版原畫展」展場中佈置了一張書桌,呈現柳廣成工作時的情況。

雖然對香港的情感難以割捨,但移居臺灣後,柳廣成覺得自己彷彿失去了討論香港議題的資格,因為自己已經待在自由的地方了,也怕自己的發言,對於還住在香港的人們來說只是風涼話而已。這些思考讓他更無法確定,該如何面對自己選擇離開香港這件事。

接到改編《我香港,我街道》的邀請,柳廣成感覺,彷彿得到一個過去沒想過的方向,去檢視自己在香港的生命經驗。不同於過往反送中運動的視角或氛圍,《我香港,我街道》提供了更完整的香港形象,讓柳廣成知道,其實香港就是伴他一路長大的地方,這個地方經歷了很多改變,創造了既定想像以外的香港,蘊含很多不同的面貌。

阮光民也觀察到,柳廣成先前關於香港的創作是比較政治性的,這次的改編則帶著離鄉背井的人回望故鄉的鄉愁感。

➤最近的閱讀及未來的計畫

對談最後,翁稷安詢問兩位漫畫家近期的閱讀,與下一步的創作計畫。阮光民最近沉迷於松本大洋的《東京日日》,這部作品描寫一名資深漫畫編輯重新檢視漫畫對自己的意義,其中對漫畫的情感、對作者的哀傷、對自身職涯的反思,都深深觸動阮光民。他笑稱,自己對《爆漫王》就相對無感,畢竟那是漫畫新人熱血闖盪的故事,對已經在漫畫產業打滾多年的資深漫畫家來說,果然還是更貼近《東京日日》中飄出的淡然及焦慮。

柳廣成則是推薦簡莉穎編劇、廢廢子作畫的《直到夜色溫柔》。他喜歡這部作品以極為寫實卻又日常的角度,描寫人與人之間的各種親密關係。在閱讀的過程中,會發現性其實並不是令人感到羞愧的事,而是每個人都有可能要去面對的日常。他認為與其說《直到夜色溫柔》在討論性,不如說這部作品在探討人際關係。

在《直到夜色溫柔》的啟發下,柳廣成正醞釀兩部原創漫畫,其中一本將再次挑戰性別議題。雖然在《北港香爐人人插》中,柳廣成對性的詮釋已令讀者大開眼界,但這一次他想要用更多自己的方式,描述不同的面向。另一部作品則將以自己漂泊遷移的經驗出發,探討人與國界的故事。

聽到柳廣成預計以半年完成兩部漫畫,翁稷安笑說真不愧是江湖傳說的快手。而聽到阮光民的下一步改編作品,更讓他力讚阮光民是臺灣少數願意挑戰中長篇作品的漫畫家。

阮光民的新計劃是著手改編邱祖胤的《空笑夢》。這是與布袋戲有關的故事,由於原著是由16個人物各自的故事撐起一個時代,較不適合漫畫連載的節奏感,因此阮光民正試著從中挑選出一位主角,讓他貫穿整個敘事。

將文學作品改編為漫畫,是文字與圖像的轉譯,更是一場文學家與漫畫家的靈魂對話。對阮光民來說,改編日治時期臺灣文學作品,讓他更深入理解當年臺灣人的心境。而對於柳廣成,《我香港,我街道》則是一次重新檢視香港的機會。這次改編的洗禮,會對兩位漫畫家未來的作品產生什麼化學反應呢?真是令人期待!

我香港,我街道(漫畫版):唯物情歌
作者:柳廣成、王樂儀、洪昊賢、周漢輝、梁莉姿、黃裕邦、楊彩杰、蔡炎培、鄧阿藍
出版:2046出版社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柳廣成
香港漫畫/插畫/動畫創作者。童年成長於日本京都,深受當地漫畫文化影響,返回香港定居後修讀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並持續創作,現定居台灣。曾出版漫畫《Ordinary Fantaisie》、《緬甸:放手一搏》、改編李昂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 為漫畫,及連載短篇漫畫十餘部。柳廣成曾頻繁於《明報》與臉書粉絲專頁發表風格強烈的單頁漫畫,令人印象深刻。柳亦曾於港台多本雜誌報章等平台發表作品,以及擔當各文學作品的封面及內文插畫。柳廣成慣以鉛筆作畫,個人風格明確,藉由筆觸強調氛圍,探索以漫畫作為表達媒介時的可能性,並嘗試解構重組「漫畫」。樸實的筆觸裡帶有強烈的情緒變化。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
作者:龍瑛宗
繪者:阮光民
出版:前衛出版社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原作:龍瑛宗
本名劉榮宗,生於新竹北埔。台灣商工學校商科畢業後,成為台灣銀行行員。1937年發表第一篇以日文書寫的小說〈植有木瓜樹的小鎮〉(パパイヤのある街),獲得東京《改造》雜誌第九回懸賞小說佳作,就此於文壇嶄露頭角,陸續發表小說、新詩、評論等,並與台日文藝人士多有來往。1940年成為「台灣文藝家協會」會員,並擔任《文藝臺灣》等刊物之編輯委員。1942年辭去銀行工作,擔任《台灣日日新報》編輯,並於同年年底與張文環、西川滿、濱田隼雄等人同時獲選為「第一屆大東亞文學者大會」台灣代表,前往東京與會。受到戰後語言文化政策影響,龍瑛宗重返金融界,1976年退休,期間仍沉潛以日文陸續創作。直至1980年,龍瑛宗才成功跨語,發表第一部華文長篇小說《杜甫在長安》,再度引起文壇重視。其筆鋒蘊含對殖民社會的凝視與批判,擅長刻劃知識分子蒼白無力的複雜心理與女性視角,唯美的文字,帶有憂鬱和苦悶的情感,纖細而尖銳。

漫畫:阮光民
台灣漫畫家,風格清新乾淨,筆尖幽默和感性兼備,擅長描繪屬於台灣社會的獨特溫馨故事,富含濃厚的人文關懷與細膩的家族、親子、人性糾葛等微妙情愫,並透過場景空間的刻劃經營,表現台灣道地的草根式風土人情。作品迭獲各大漫畫獎項肯定,包括第8屆金漫獎「青年漫畫獎」和「年度漫畫大獎」雙料得主、第11屆金漫獎「跨域應用獎」和「年度漫畫獎」、日本外務省主辦之第14屆日本國際漫畫賞銀獎等。除了創作之外,亦參與文學、舞台劇作品的圖像改編。2011年起多次受邀赴國際交流,如法國香貝里漫畫節、釜山漫畫節、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及德國柏林文學學會駐村等2002年《東華春理髮廳》改編電視劇,2019年改編自《用九柑仔店》之同名電視劇上映;2022年《用九柑仔店》日文版出版。2023年展開「台灣經典短篇小說圖像系列」改編計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