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77 轉譯八方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任明信著,大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文  
雖仍以情詩為主,任明信玩轉文字的技巧更為嫻熟,從題目與內容時態對照,到單純置換同樣句子的一兩個詞語,短短幾行透露情愛多種樣貌,暗中更換流年的筆法,簡單日常中蘊含作者的愛情觀。【內容簡介

魯賓之壺破掉了

ルビンの壺が割れた
宿野薰著,王蘊潔譯,皇冠文化,2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小說往往是運用情節的安排來帶動讀者對故事裡的時間空間變化的理解。本書在情節方面的設計令人著迷,忍不住一直往下看。書中的另一個亮點則是對當代社群媒體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描述。【內容簡介

狂女的逆襲

썅년의 미학
閔瑞瑛(민서영)著,劉宛昀譯,臺灣商務印書館,36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這四格漫畫乍看普普裝可愛,實則刀光血影,把男歡女愛劃得皮開肉綻,教人毫無還擊之力,只能陪著駭笑。不只男人會被一句「不是很愛做嗎怎麼都做不好?」堵得英雄氣短,女人得了便宜也賣不了乖,照樣被描畫成托腮哀怨,欲迎還拒,怎一個癢字了得……
要對抗整個社會在背後撐腰的性別歧視,溫良恭儉讓說道理已經行不通。這本漫畫,線條圓潤,人物造型可愛,對話卻抽刀劈砍父權結構最厚實穩固的那一塊,刀刀都是金句。姐不是無的放矢飆腎上腺素,而是掐準喉頭精準批判,令人大呼過癮。【內容簡介

性、謊言、柏金包

女性欲望的新科學
Untrue: Why Nearly Everything We Believe about Women, Lust, and Infidelity Is Wrong and How the New Science Can Set Us Free
溫絲黛.馬汀(Wednesday Martin)著,許恬寧譯,時報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當性別議題碰到階級,往往會碰出很多火花與階級妒恨的可能醞釀。繼《我是一個媽媽,我需要柏金包!》一書後,身為人類學者,同時是紐約上東區的媽媽,作者再次走入一般學者無法輕易接近的田野,並選擇討論親屬關係中較少被放大但容易吸引讀者目光的問題:不忠。
然而,雖然作者多方引用學門研究,書中談論的女性不忠卻稍嫌過時淺薄;討論現今多元性傾向與性關係的趨勢也流於渲染。要討論女性的性自主權,外在文化的箝制已不如過往緊繃,當前文化中,交友軟體的機動與即時、情色資本與性愉悅的曖昧關連,散佈私密影像的色情報復等等,或許是更值得探討的議題,而這些已非「不忠」的概念可以涵納。【內容簡介

從臺中雙冬疏散學校到內地復員

一位臺北女子師範學校教授在戰爭末期的紀錄
塩澤亮著,張良澤譯,遠足文化,6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文   樂   獨 
本書是關於日治時期戰爭「疏開」經驗的史料書。作者運用隨筆畫的形式,搭配文字說明,鮮活地記錄了非常多戰時台灣鄉村生活的實像。史料價值甚高,堪稱向外推銷的台灣史料書代表。
若說出版與編輯的天職,是讓書抵達更多該去的人身邊,這本書的幕後推手的確做到了。作者為日治時期台北第一師範學校教授,他在戰後初期手繪並配上文字解說的繪卷,記載了他帶領台北學生至雙冬避難的過程,既是珍貴史料,水墨淡彩描繪的女學生晾棉被等日常情景,又有庶民風情畫的美感。整體編排明晰優美,註解詳盡,超越了一般史料書籍的編輯水準。【內容簡介

從北齋到吉卜力

走進博物館看見日本動漫歷史!
李政亮著,蔚藍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動漫文化是台灣引入日本文化的一個重點,但台灣如何逐漸由仰慕者、接受者的角色,逐步走向本土化的發展,是引人關注的跨國文化發展問題。作者走訪日本各大動漫博物館,串連出動漫發展史,以台灣人的角度切入,試圖解釋日本動漫的歷史發展,整體用心值得推介。
日本動漫文化龐雜豐富,本書無法囊括眾多類型領域,書中介紹者泰半是成名已久的男性創作者,有所侷限。然作者對於資料的梳理和大眾文化的識見,仍有一定功底。【內容簡介

阿拉伯人500年史

The Arabs: A history
尤金.羅根(Eugene Rogan)著,黃煜文譯,貓頭鷹出版,12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本書以茉莉花革命開啟討論阿拉伯世界的歷史,如此的切入角度,已不只是大學教科書層級的歷史書,而具有對當代重要事件的反思意義。全書譯筆流暢,值得推薦。【內容簡介

你的耳朵裡是魚嗎?

為什麼翻譯能溝通不同文化,卻也造成誤解?從口譯筆譯到自動翻譯,「翻譯」在人類的歷史如何發揮關鍵影響力
Is That a Fish in Your Ear? Translation and the Meaning of Everything
大衛.貝洛斯(David Bellos)著,陳榮彬、洪世民譯,麥田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實   文   樂   獨 
這本相當專業的書本,運用提問與解答的方式,揭示了新一代翻譯工作者會遭遇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
作者勇於挑戰屢見爭議的翻譯問題,包括兩種文化交涉時,翻譯其實涉及文化間的位階與權力關係;譯者不單純只是轉換語言,也扮演著引介與詮釋的角色,由此擴充翻譯的定義,試圖解答其他爭論。作者不認為翻譯是消弭歧異,反而近似在語言巴別塔開一扇窗,讓人窺見不同風景,立論耐人尋味。【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

你知道台灣第一座總統府,竟然藏身在植物園裡嗎?你知道在過去沒有空調的情況下,溫室是如何維持恆溫的嗎?所謂千年一遇的優曇華開花,它的本尊究竟長怎樣?蘭嶼達悟族人又是靠什麼東東,不用突擊妳家就知道妳是不是「懶惰的婦人」?……

Openbook閱讀誌首度舉辦「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引起熱烈迴響,網路開放報名後,12小時內即告額滿。為了確保活動品質,OB事前邀集親朋好友組成踩線團,實地走訪踏查隱身在城中的台北植物園。就讓我們先來瞧瞧經數十位藝文人士「試走」過的這座「日治最紅必踩景點」,究竟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祕辛。

台北的5月梅雨不斷,間或夾雜幾場強烈的驚雷暴雨。幸而試走當天氣溫舒爽,Openbook籌備策畫多時的「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迎著夏天的腳步開鑼出遊。

下午兩點,眾學員依約在台北植物園博愛路大門口集合。放眼望去,參與者盡皆藝文界人士,例如作家羅位育、李金蓮、黃麗群;資深媒體人及出版人莊展信、李黨、莫昭平;學者李淑珍、古慧雯;文學工作者宋珮、許琳英、賴惠鳳、蘇惠昭、劉佳奇等人,全是一派出門踏青的休閒裝扮,與一般喜孜孜鬧哄哄的參團遊客並無二致。


he_bing__1.jpg

Openbook主辦的植物園走讀活動,邀請藝文界人士進行「試走」。

讀者或許會冒出黑人問號:到底(明明個個都是阿宅的)OB編輯群是獲得什麼「天啟」,怎會突然推開壓頂的書堆與文稿,換上健走鞋、後背包,搖起導遊小旗幟,走在人群前頭帶領導覽活動?

我們將矛頭指向始作俑者OB總編周月英,她正色表示:「Openbook是數位媒體,過去跟讀者的溝通都是透過虛擬平台,我們希望有機會可以和讀者近距離接觸、面對面交流,這次的活動就是其中的一種。」

「活動名叫『帶讀者到現場』,因為長久以來我們靠書本吸收知識,但常常忽略了其實很多資訊就存在我們生活周遭。過去我們透過文字認識它,現在我們要帶讀者走訪源頭,到現場去印證書裡的知識,同時體驗一般遊客窺看不到的細節。」

那為何選擇台北植物園?周月英這時眼睛發亮地笑說:「你等一下聽董老師的導覽就知道了!」語帶保留的模樣,真的是直接搔到筆者癢處,令人好奇不已。

試走場的學員們平日在各自的專業領域坐擁山頭,但聚集到導覽員董景生面前,個個眼神雀躍得就像參加遠足的學童。聽過董景生大名的人就知道,這場導覽肯定物超所值。因為身為作家、昆蟲與生態專家的他,除了是Openbook年度好書的評審,還曾任台北植物園園長,現在更掌管台灣所有大大小小的植物園(職銜為林試所植物園組組長)。


jing_sheng_s.jpg

活動導覽董景生


xue_yuan_zhao_c_zao_dian_s.jpg

參與試走的夥伴們,左起李金蓮、賴惠鳳、蘇惠昭。

更重要的是,連媒體都曉得他知道最多植物相關的趣聞、冷知識與八卦,一有什麼風吹草動(例如姑婆勇事件),第一個就想跑來問他,可說是為大家揭開台北植物園百年身世的最佳嚮導。

許多人對台北植物園的印象,不脫荷花池、台北市民晨運的好所在、小學生戶外教學吃便當,以及很多人在這裡架大砲拍小鳥等等。殊不知,台北植物園身上其實掛滿了多不勝數的「之最」、「第一」與「驚人」。

譬如,台北植物園是台灣第一所植物園,過去還曾經擁有第一座動物園(為圓山動物園前身),區域內有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還有台灣第一座總統府。在全國現有的多所植物園中,也是第一個在「世界植物園名錄」中列名,並且是台灣第一個加入全球最大「國際植物園保育組織」的單位,現正戮力與世界各國一起拯救地球的未來(真實不虛)。


la_xie_guan_ji_qin_chai_xing_tai_.jpg

台灣第一座植物標本館「腊葉館」(左,台北植物園提供)及台灣第一座總統府「欽差行臺」

台北植物園在清廷割讓台灣的次年(1896年)即有雛型,於大正10年(1921年)正式命名。然而它的輩分雖然「最老」,卻也有著占地「最小」與植物種類「最多」這樣極端的兩面。

就拿台北植物園與最年輕的福山植物園(設置於1990年)來相比,福山占地l,097.90公頃,栽種700餘種植物,而這裡僅約8公頃,收集的植物種類卻超過2,000種。因為台灣植物調查紀錄始於1864年,至今共記錄了4,925種植物(包含外來、引入種),這裡竟然就占了近半。

難怪把植物園當灶咖一樣的董景生至今仍要驚嘆:「台北植物園的樹,實.在.太.多.了!種類也多到許多植物只有3棵,有些甚至全台僅存一棵,在野外已經滅絕。」由此可想而知,許多外表貌不驚人的植物,在這裡簡直像翠玉白菜一樣磕碰不得,若將台北植物園比喻為「台灣植物的故宮博物院」的話,也半點不為過。

植物園裡嚴格禁止採摘,就算總統來了也一樣。在導覽過程中,唯有披上植物園黃色背心的導覽員,才能猶如手持尚方寶劍,得以在研究和教育的前提下,對(你也搞不清有多珍稀的)植物上下其手。


zhi_wu_xi_nan_zi_.jpg

「來!給我背心!」導覽員董景生說完帥氣披上背心,走入禁區摘取囊葉榕的葉子,轉身講解並將葉子遞給學員輪流觀看

導覽中董景生摘下幾片土肉桂葉,讓學員輪流傳送,各自撕扯一小片入口品嘗。土肉桂葉帶有甜味,入口辛香。對此風味顯然著了迷的B編,據說從此走在戶外,開始會對路邊不知名的行道樹與野花草伸出鹹豬手,不顧死活地就想往嘴裡送(錯誤示範,小朋友不要學)。可見這場植物園之旅的魅力與魔力,對他的影響有多深遠。


nang_xie_rong_de_xie_zi__0.jpg

囊葉榕的葉子(左)及開心咀嚼土肉桂葉的宋珮老師(陳愷昀攝)

眼張望宛如戶外博物館的台北植物園,可以想像,若無攜帶任何植物相關知識走進這裡,會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迷失,一如BBC文章提及的「植物盲」。反過來說,若有了像這次「既看門道、又很熱鬧」的隨身專業導覽,則可得到比一般休閒旅遊行程,超出十倍不止的趣味與收穫。

例如一個不小心就會錯過的小徑角落,有台灣第一棵優曇華樹,相信虔誠的佛教徒見了,肯定趨之若鶩。台北植物園裡許許多多老樹,都是日本時代即從南洋引進、定居在此,並在台綿延後嗣,成為台灣眾多觀賞、食用、原物料等具經濟價值的植物祖先。

遊園過程中,植物的故事俯拾即是,董景生常脫口就是一個帶梗的八卦,諸如南洋杉與蔣中正、台灣油杉與魏應充、荷花與楊振寧、鳳凰木與官場文化,它/他們之間有何關聯?什麼植物竟曾引起戰爭?什麼植物居然可以做成起司?所有資訊都充滿迷人的魅力。


hong_hong_lu_lu_.jpg

每朵花,每片葉子都在這塊土地上長出自己的故事

台北植物園地表上的百年歷史建築與老樹,已經足夠令人嘖嘖稱奇,卻還有第三道驚奇,就藏在我們的腳底下。那是連考古學都相當少見的多文化層堆疊的史前遺址,名為「植物園文化」。


su_hui_zhao_.jpg

除了植物,動物也藏在綠意裡(Ten Shu攝)


zi_meng_huan_jiao_lu_xiu_yan_.jpg

在紫夢幻蕉上駐足的綠繡眼(蘇惠昭攝)

數千年前台北大湖乾涸,台北植物園所在位置,地處盆地中地勢較高的華江高地,又有河流來匯,形成適合人居的區域。在我們所站的地底下,就包含4個距今1800年至4500年的史前文化,以及平埔、清朝、日治3個歷史文化。現有部分出土文物於欽差行臺展示,開放民眾參觀。

看完數千年前的史前文物,步出外觀像座寺廟的清朝欽差行臺,抬頭看見日治時期引進的清瘦高聳的亞歷山大椰子樹,竟令人萌生時空交疊的暈眩感。這場自然與文化史跡的巡禮,不斷灌輸知識的養分,令人心生渺小、偉大、敬畏之心,不禁讚嘆:同時擁有多重自然/文化遺產的台北植物園,絕對是台灣全體人民都需要更多認識與重視的珍貴寶庫。

zhu_tu_bei_xuan_c_zao_dian_s.jpg

在穿越百年與千年之後,董景生領我們返回人間,並望向未來。接著他意味深長地帶我們參觀平日並未對外開放的綠資源區與溫室。

植物園的樹枝與落葉占園區垃圾總量的70%,若當成廢棄物,便必須花錢清運,而焚燒垃圾還會製造二氧化碳汙染環境。因此為了維持植物園良好的循環運作,綠資源區的園丁會以科學的改良技術與精密計算,將碳源、氮源層層堆疊,製成堆肥。


dui_fei_zhao_c_s.jpg

O編在植物園園丁的引領下親身體驗堆肥中的溫度

想必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植物園本應是科學研究的場域,然而在現實裡,卻往往被錯當成民生遊賞的城市綠地。在學術殿堂與民眾休憩的公園之間,我們對植物園的認知,還有一大段空白需要被填補聯繫起來。

至此,我終於恍然理解了植物園與OB合作「帶讀者到現場」的真正用意。

在行程走到溫室之前,董景生一改幽默逗趣,含蓄說道:現在全世界的原生植物都「遭遇到一些問題」(明明是很嚴重的問題啊),所以今年開始連續4年,政府將推行一個嶄新的「植物園方舟計畫」,會有6座國家植物園與周邊學校及部落(例如蘭嶼高中)合作,一起將原生植物「種回來」。

他說:「台灣有很多原生種非常稀有,在野外只剩下三、五棵。但植物不該是象牙塔裡的學者放在植物園裡保種,而是必須讓全民知道保種議題的重要,不然大家只想要一座森林,卻不知森林的組成是什麼,並沒有原生種的概念。」

期望獲得全民的共識,進而促進公民參與,是董景生念茲在茲的目標。

抵達國民政府遷台後第一任園長所建的溫室後,董景生把門一關,要學員們去找「以你的家鄉命名的植物」。所有學員一哄而散,四處查看植物身上的名牌,接著聽到有人開心大叫:「這裡有嘉義欸」、「基隆好多喔」、「也有大肚山」還有學員不斷追問:「貢寮呢?貢寮在哪裡?我找不到我的家鄉貢寮……」


wen_shi_he_ji__1.jpg

植物園溫室中,找得到以北中南東離島各地命名的植物(陳愷昀攝)

或許是因為親土的情感,學員們找到自己家鄉的植物都很欣喜,連帶的,也會不忍這些台灣本土的原生植物就此消失。我想,這正是提高保種意識的第一步吧。

雖然世人皆知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卻不太了解保種是對抗極端氣候與拯救生態環境的答案,也是「許後世一個未來」的大事。許多人提及植物,只關心什麼好吃、什麼好看、哪裡好玩。想推動「保種全民化」,首先就是植物知識必須普及化,而導覽活動得以讓更多人認識植物園的功能,不再只將它當成台北市民跳舞、晨運的地方。

為了串聯民眾對台灣原生植物的情感,凡報名「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的學員,將可獲得由OB特別訂製的獨家非賣品:紓壓香氛按摩油,以及方舟計畫的紀念磁鐵(計有6款,隨機贈送1款),磁鐵上的花卉都是與台北植物園深有淵源的植物種類。

zhi_wu_yuan_shu_ya_xiang_fen_an_mo_you_-_1.jpg

這款香氛按摩油,是台北植物園的綠資源區為本活動特別設計的,純手工自製,以芳樟為香味來源,並使用高級的基底油。董景生強調必須4個月內用完,以免變質,可見真正全天然。

據說在新加坡,一場植物園導覽的費用就高達200美金。相較之下,「帶讀者到現場:植物園百年身世大解密」活動有含金量超高的知識導覽,又有就算想敗市面上也買不到的精油可以拿,這樣的CP值,只能說為了促進知識普及而聯手的台北植物園與Openbook,實在太佛心。


zhi_wu_yuan_huo_dong_bn_kuan_du_1000.jpg

本梯次活動報名已額滿,如欲參加後續梯次的植物園導覽活動,請密切關注官網!

走讀書單

走入時光隧道

  • 《台北植物園與清代欽差行台的新透視》李瑞宗 2007  林試所/南天書局
  • 《樹的祕密語言》彼得‧渥雷本 2017 地平線文化
  • 《花園的祕密語言》彼得‧渥雷本 2018 地平線文化

被遺忘的台灣植物研究史

  • 《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王瑞閔 2018 麥浩斯出版社
  • 《沉默的花樹:台灣的外來景觀植物》李瑞宗 2012  林試所/南天書局
  • 《佛里神父》李瑞宗 2017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 《早田文藏》大場秀章2017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公民參與植物保育

  • 《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王瑞閔 2019 麥浩斯出版社
  • 《植物彌賽亞:從實習生到皇家園藝師,拯救世界珍稀植物的保育之旅》卡洛斯‧馬格達勒納 2018 天下文化
  • 《串起莽噶艾:魯凱下三社群民族植物》黃啟瑞、黃嘉隆、董景生 2011 農委會林務局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6-11 21:00
詩人計畫.潘家欣》充滿裂痕,而成為人

潘家欣,1984年生,是詩人,也是藝術工作者,出版【獸的三部曲】:剪紙詩集《妖獸》(2012)、版畫詩集《失語獸》(2016)、圖文詩集《負子獸》(2018),以及與阿米合著的《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2013),並主編《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2018)。

專訪當天是豔熱的日子,一群人都在抹汗,長衣長褲的潘家欣卻泰然自若,似乎不被天氣侷限,像是自身有恆溫系統。回答問題時她眼神堅定,幾乎像是沒有情緒,平靜無獸性,也不妖異,十足知識分子,跟她詩歌滿滿的強悍與炸裂,有著頗大差異。唯潘家欣說話精簡,每一句都彷如刺拳,又跟她的詩歌相符──最短,也就最有威力。

▉想被容納在龐大如宇宙的農場

小學三、四年級就開始讀童詩,還有很多童話,包含王爾德,甚至早在小二、小三,潘家欣就喜歡讀雄獅出版的一系列民間采集詩歌、傳說與童謠,乃至雄獅在《國語日報》推出的民藝小專欄,如剪紙、扯鈴等,都算是她最早的文學養分。

談起詩歌進入自身生命的狀態,潘家欣是斷然的,「我就是莫名地被吸引,沒有理由。」她停頓幾秒,復又提起尼爾.蓋曼(Neil Gaiman)半自傳奇幻小說《萊緹的遺忘之海》,裡面有他的童年故事,包含總是在想像一個農場,不是人類的,而是容納各種奇異生命龐大如宇宙般的農場。「他說自己從小就喜歡讀神話,沒有為什麼,就是覺得更棒。」

潘家欣也分享小時候讀到神話的種種激動,「比如夸父追日,我的毛會豎起來,真的感受到人為了追求,可以變成多麼巨大的存在。」她十分喜歡《山海經》裡的刑天,「讀完就哭,覺得他超帥,當時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想起來,可能是我很早就對於神話所蘊藏的集體潛意識,有所回應吧。如刑天膽敢犯神的反叛意念,我相信是人類共同的經驗。」

潘家欣表示,小三、小四就寫以自然為主的童詩,到了小五,「因為遭受霸凌,所以開始關心自己的情緒。詩歌能幫我處理那些內在壓力。後來寫的童詩,就變成在描繪大自然時,會放入自身的情緒。」

她也將詩作投稿至《國語日報》,領取稿費,對小學生來說,是滿新鮮的事。隨後,潘家欣談到霸凌,主要是人際關係的障礙,並沒有發展為肢體動作,多是被排擠與孤立,還有言語方面的羞辱。

「我就是個怪小孩啦,同學都有共同語言、共同祕密。我卻一心一意地看天上的雲和地上的花草,比如學校外面的風鈴木、羊蹄甲,我會瞧到發傻,根本不會有人想理我。」她神情安靜地分析自己的童年樣貌。

▉反覆閱讀的

小學二年級,潘家欣在父母的安排下去學畫,雙親是她藝術創作的重要推手。父母給她的自由度很高,加上他們對美的事物有著一定程度的敏感,「他們都是有藝術天分的人。父親是古典的、憂鬱、有一致性的藝術路線,像他很會寫書法。母親則是天馬行空,有時候會覺得她是外星人,比較是當代藝術的系統,雖然她可能沒有意識到。」

潘家欣分享一件母親的藝術舉動:「家裡養著一隻小白頭翁,活了兩年後,病死。媽媽的反應不是拿盒子來葬牠,而是去拿手機來拍攝鳥的遺照。」一講起看似傳統、實則行為有藝術直覺的母親,潘家欣的眼裡都是笑意,「我受到他們滿大的影響,一種是穩定長遠的古典,一種是直觀的當代感,我則是兩種不同藝術系統碰撞下的產物吧。」

迄今她仍反覆閱讀的詩人作品並不多,主要是波特萊爾(Charles P. Baudelaire)的散文詩,「始終具有啟示性,關於我的生命疑問,他的散文詩歌能夠提供我解釋。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其實也可以對我有所啟發,只是她比較偏於實用,不像波特萊爾是萬用性。」

台灣則是葉青、阿米和馬尼尼為。「葉青非常嚴謹地在創作,她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阿米則是瞬間的天分,像是有詩歌之神附身,可以說靈感體的畢現。馬尼尼為則是濃密激烈地爆發,而且感覺後面還有東西持續在產生。」

1503440_765240026866169_2822348705063686469_n-horz.jpg

更決定性的影響是鴻鴻創辦的《衛生紙+》詩刊,「那可能是我詩歌寫作的轉折點。」潘家欣直言:「它啟發一整個世代,關於面對現代詩的困境,前輩詩人們集體形成的限制,如何進行翻倒的動作,包括鴻鴻會容許平凡、冗長乃至累贅的詩作,都是關於詩歌的主體與可能性的探索。《衛生紙+》其實是大型策展的概念,它對詩歌語言的實驗性、關懷主題等等方向,做出全新的推進。」

▉《妖獸》:自我性與純感覺展演的擺盪

不想要散漫式收錄詩作,潘家欣決定採用主題性編集,「我認為詩集的本身就應該是一個完整的概念呈現,而且從一開始就決定是【獸的三部曲】。我滿喜歡古希臘戲劇的形式,總會在三部曲後,再搭配一齣鬧劇,也就是在心靈獲得昇華之後,你還是得回歸到人世,面對柴米油鹽。」所以,在詩集三部曲後,她尚有一本獸的喜劇在醞釀與整理中。

3657lcb_460x580.jpg《妖獸》封面的貓,是潘家欣返回台南定居前兩年反覆畫的獸形,「原先是青銅器上的饕餮紋,也運用了臣字眼。我覺得牠是我的守護獸。這本詩集就是在處理圖騰。但我不是依據單一主題去創作,而是把有符合生命圖騰的詩選擇出來。」

剪紙藝術的融入,則是因為「我讀師大美術系,而且一路以來都是美術班體系,很自然就會想要結合。」跨越在詩歌與藝術,潘家欣對兩者的判分是:「基本上使用的腦袋根本上就不同,思考完全是不一樣的。文學是語言與邏輯為主,藝術就是視覺體驗的傳達,畫面充滿直覺。」在潘家欣的觀察,文學圈的瘋子很少,只是自我性比較強,美術班則多的是怪人,比如去偷紅綠燈的學長,並非為了創作,就只是單純的惡作劇,幾乎是不經思維的純感覺展演。

大學時期,如何在兩種腦袋切換,也頗讓潘家欣困擾,不過,她誠實地看見自身藝術天分的不足。以比例來說,「天分只有20%,大多是後天的訓練。不過,」潘家欣眼神熒亮亮,「在詩歌方面則是創造的天分比技術的養成多。」現今潘家欣並不會急迫於作畫,詩歌在她的創作裡的比重更大,也就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

而所有文學類型中,潘家欣獨鍾詩歌,則是由於「詩歌與藝術在創作上有很接近的血緣。」詩也是更傾向於直覺經驗的噴發,無須顧慮邏輯、秩序,讓語言和個體性擁有最為驚奇、自由的開展。

另外,她也坦承,《妖獸》一開始不是每首詩歌都有對應的剪紙作品,是美編陳采瑩的建議,而潘家欣並不排斥別人的想法加入。詩集中的剪紙圖,大部分都是具象表現,但有些是抽象,如〈雪季〉的剪紙圖是火焰,隱喻嚴寒生命裡可能的燃燒與溫暖,「我想要用圖像闡釋事物更內在深層的形意。但這也有個狀況,就是我的系統不穩定。」

同一本詩集的圖形演繹有不一樣的路徑,是不穩定的表現,對她來說有時形成困擾。潘家欣說:「有些內在穩定一致的創作者,會渴求不確定性。我則是站在另一邊,反而希望自己能穩定。不穩定也許很迷人,但不會是完美作品的基礎。」

dsc00102-2-bian_ji_-bian_ji_-003suo_.jpg

▉《失語獸》:帶著傷痕的人才能完成下一輪進化

提及以散文詩體編選的《失語獸》,潘家欣說: 「相對於分行詩,散文詩似乎是邊緣、弱勢的,更之外的東西。我想用散文詩形式,跨出對現代詩就是分行詩的定義。」定名為失語,可視為她對散文詩的定義,亦即失去原先分行詩歌的樣態,也算是溶解術。她進一步說明:「但與其說散文詩是分行詩的失落之變,不如講是對散文的解構,讓語言形式崩壞與異裂,從而看看會產生什麼新的力量。」

另外,潘家欣也破題說:「裡面的詩大多是情緒不好的時候寫下,像〈雞雞森林〉是在面對好像活在外星世界的男學生們,覺得他們都是用雞雞在想事情,心理的衝突很大。」她苦笑:「整本詩集全是負能量的東西,滿中二。」

詩作中常見激烈語調與凶猛直接的意象,起因於現實生活中存有太多令人無法輕易放過的事物。潘家欣說:「因為不甘心,因為想要做出什麼改變,才會怒氣衝天。我想,在絕望的世界中,憤怒可以讓人持續活著,而不至於自毀。」

c168g0b_460x580.jpg《失語獸》另一特點是結合版畫,「版畫是一種間接藝術,」潘家欣說:「要先做版,才能成像,不是直接產出。在製作時,挺像在進行思覺的反芻,得要有過程,歷經失敗,有滿多間接性的因素存在。」

版畫創作與她藉由散文詩創作去探義詩歌的定型,進行再挖掘的動作,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亦如隔山打牛。畫作依舊晃走實象與抽象之間,有些很具體,有些概念性強,這亦是潘家欣的詩歌特技,在一篇篇具象詩題下游移各種意念的演出。

潘家欣也認同,人的性格與其創作必然有著隱微的對應關係。「我覺得自己是充滿裂痕的人。不管是在社會生活,還是個人心理,好像都有各種細細小小的斷裂。」而就像電影《分裂》所預示,唯帶著傷痕的人方可完成人類的下一輪進化。

▉《負子獸》,真正地生而為人

「《妖獸》是青銅,《失語獸》是鑽石,《負子獸》是原礦。」潘家欣如是說。她對【獸的三部曲】有著清晰的理解與定位。她雖然不抗拒與人合作,但前兩本詩集,因為對作品的高度自覺,還是在一定嚴厲程度的控制之下,到了《負子獸》,「我變得柔軟而隨和,」她彎著嘴淡淡笑著,「甚至設計希望放我的手寫字在最後一頁,即使不覺得自己的字好看,但也同意了。」

xia_zai_1_1.jpg書衣上有一版畫,是戴著獸面具的懷孕女子,「那是我送給陳夏民的,他建議一定要放。還有負子獸三個書法字,是我抓著女兒蘑菇的手,握毛筆一起寫的,小孩有她的意志,她也想寫,所以出力在抗衡我。裡面的潑墨也是蘑菇玩的。」《負子獸》因之就成為一種共同創作。而詩集裡的圖創是剪紙與塗鴉,更為抽象,也更有符號感,潘家欣說:「這一次沒有要求自己得有完整思維、邏輯,隨性創作。」於是,《負子獸》整體就變得更樸拙,無雕無琢不華不巧。

造成這種轉變的主因,自然就是女兒的出生,《負子獸》也以詩歌加散文的方式,記錄她成為母親的時光。潘家欣說:「我的進化是因為蘑菇。嬰兒還無法表達自我,所以很多事她都是非得這樣不可的,想哭就哭,想屎尿就屎尿,沒辦法控制。我得要順從她的意志。」甚至就連婚姻也由於蘑菇的訓練而有所進化,「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慣性,難以改變的,我先生也不過如此。一旦體認到這一點,在相處上也就能多一些轉圜。」

而《負子獸》的重要意義在於成為人的過程,「我身為人類,且是人類的通道這件事終於被確定。從青少年時期以來,一直覺得自己不屬於地球,好像身體裡存有另種生命。但懷孕與生產,算是讓我歷經身心的重新創造,真正地生而為人吧。」

她談到某種隱喻也似的內在心理感受,「我總覺得自己不是純人類,而是被人的形體困住,一直不知道要怎麼使弄,怎麼跟人類建立關係。所以長期以來,都在學習任何運用人類的身體、他們的思考方式,理解並適應他們的社會構成。」

她想了想後,又再補充:「為什麼我會對獸物那麼感興趣?也是因為我就是會夢見牠們,變成牠們。我甚至會在夢裡面飛,那是更龐大、更自由的感官經驗。而文字幫助我在清醒時捕捉重溯那樣的極限感。」

問到為何要成為人?潘家欣神情靜靜地講:「不變成人,不調適的話,根本沒辦法好好生活啊,而且也會造成周邊親友的困擾。何況從現在去看,會覺得人這種生物也有值得尊敬的地方,我也會想重新挖掘人類的共同命運究竟是什麼。」

專訪後,進行視覺拍攝時,穿著白長衣、綠長褲的潘家欣,拿著綠石竹放在臉下方拍照,像自帶小森林,有一種山神的味道。她也會跟攝影師討論姿勢,以及構圖,試著演現出人與植物的祕密關係。潘家欣外表的平靜自在,彷如仙靈感,跟其劇烈翻騰的心靈風景,具有鮮明反差,也恰恰與綠石竹幽靜的綠意,那樣平靜地爆裂的生命力,隱隱相近吧。

dsc00087-bian_ji_-bian_ji_suo_.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