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活在各種生活的可能性中:讀《做書的人》

「出版業寒冬已至」、「出版產值雪崩下滑」、「連年萎縮的出版慘業未來在哪?」這類聳動標題近年不時在新聞報導中閃現,讓人感覺出版正苟延殘喘,逐步成為一種僅供人憑弔的夕陽產業。

或許不遠的將來,有一天人們看到書本,會像現在的年輕人看到錄影帶一樣,感受到一種懷舊又不知所以的新奇。不過同樣已是懷舊物的黑膠唱片,近年似乎可是掀起了另一種流行。

書本會如錄影帶成為古董?或者如黑膠唱片成為小眾精品?或是狀態屹立不搖?眼下尚難定論。但撇開書本作為媒介的使用與需求不論,出版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出版實際上在做什麼?這似乎是每位出版人最該回頭認真審視的時代。畢竟就算不想審視,銷售與庫存數字恐怕也會逼著每個出版人要好好審視。

而此時,逗點文創結社這本輕薄短小的《做書的人:探訪十家韓國獨立出版社快樂的生存之道》出版了,為出版人提供10種不同的角度審視出版本質。

➤看看別人怎麼做

不同於幾本可歸於同類的出版品,如近期推出的《一人出版:做自己想做的書,從企畫、編輯、印製到行銷的完全指南》(遠流)偏重實務操作層面,或之前同樣描述韓國獨立出版經驗的《鄉野間的幸福出版:山鷹出版社的釜山生存記》(游擊),《做書的人》一書完全是由台灣團隊策畫執行,帶著台灣的問題與視角採訪韓國獨立出版人,卻意外地少了許多實務操作層面的分析,展現出更多出版與生活之間的連結,從而帶出了看來不可思議的副標題:「快樂的生存之道」。

在舉世同樣衰退的出版市場中,還能高談快樂嗎?又要如何快樂?

全書發想企畫的總編輯陳夏民自陳,此書的誕生,是因為「想要走進首爾出版人的辦公室,去看看他們怎麼做事。」這可說帶有些許偷窺意圖的(不良)動機,或許正讓此書因而呈現出與其他關於出版產業書籍不同的氛圍。


韓國一頁出版與《做書的人》團隊陳雨汝、陳夏民(圖片提供:逗點出版/攝影:廖建華)

全書以相同的題綱訪問10家出版社,除了「通路與市場」、「行銷策略」、「銷售狀況」、「紙本與電子書」等實際經營層面的問題,亦有「開出版社前與後」、「看報表的心情」、「解壓與療癒」、「隨身小物」這類心情分享。甚至連「想一輩子做出版嗎?」這大哉問都直球拋出。

每一題都可感覺得出來是採訪團隊端出自身所面對的疑惑與好奇,誠摯地與韓國出版人討教,因此也讓此書不僅僅是一本韓國獨立出版的介紹分析,在短短篇幅中更流露出內心私密交流與分享的味道(不得不讚嘆陳夏民精準而深入的偷窺術)。《做書的人》於是滿紙人味,書是他們與世界往來的媒介,而做書與生活其實是分不開的。

書中不只一家出版社提到出版工作和個人生活無法區隔,實為同一件事,甚至連時間與記憶都是隨著出版而流動:「日程計畫的估算單位是雜誌的期數,生活事件的記憶方式不是某年某月,而是哪一期的電影。」電影雜誌《三稜鏡》的主編柳真善就這麼說。


韓國電影雜誌《三稜鏡》發行人兼主編柳真善,手上是第26期的《霸王別姬》(圖片提供:逗點出版/攝影:廖建華)

➤出版也是一種生活的面貌

而有些出版社的出版物更是本就聚焦在生活之上,如每期以主題句「你⋯⋯」起頭的問句作為主題,傳達的主要內容就是「日常」,與讀者分享如何過日子的《概念誌》;或者以「在地店家」為主題、「未滿三年」為系列軸心,實際走訪店家心路歷程的《Broadcally》,都是將實際生活經歷與感受化為出版物。

亦有出版社如「春日警鈴」,成立的契機是為了回應韓國社會的厭女犯罪案,「動詞出版」以推動酷兒議題為宗旨,都將出版作為一種行動理念在實踐。這方面,以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其中第二條提綱「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為名,專做左派書籍的「第二提綱」,或許在出版物與個人生活上都實踐到了極致。


韓國第二題綱出版總編輯張元與其出版品《新唯物論入門:全新的物質性和橫切樣態》(圖片提供:逗點出版/攝影:廖建華)

在出版與生活如此緊密結合的情況下,許多經營層面的問題似乎都被轉化為生活層面的問題了。多家出版社都在市場、行銷、銷售等問題上輕輕帶過:沒有特別的行銷策略,而是依書的本質與做書人的個人特質去做相應的行銷;銷售數字不太放在心上,純粹將書做好,以書去尋找志同道合的讀者;銷售上量力而為,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趣。

這是書中很多出版人共同的態度。這不代表這些出版人忽視現實問題,而是眼光放得更遠一些。如同《概念誌》的發行人金才珍所言:

「我們想把目光放到出版市場以外,看得更寬廣些。我們做的書也就是一萬或兩萬韓元(約新台幣240~480元),我們思考的不是這一、兩萬元的書是否能賣得好,而是一、兩萬元還能做什麼?一、兩萬元可以看電影、聽音樂,或者吃頓飯,消費者為什麼要花這些錢買書呢?

我們的視線聚焦在人的喜好——什麼東西賣得出去?書的優勢是什麼?消費者為什麼要把錢花在我們的書上而不是其他方面?我們經常這樣自問。我不太在乎大家說出版景氣多糟,只想做好我們的產品。如果書店上架賣不好,那麼可以擺攤,擺攤再賣不好,就再想想別的辦法。我們專注於如何好好呈現《概念誌》。」


韓國《概念誌》發行人金才珍(左)和總編輯金京熙(圖片提供:逗點出版/攝影:廖建華)

出版工作如此內化到生活之中,那生活豈不是只有工作?生活不會全然被出版工作吞食嗎?每位出版人對於生活的平衡都有自己一套方式,有人散步、有人吃美食,有人玩音樂,印象深刻的是有許多出版人投入運動:

「談到壓力,我是這樣想的:生活中欠缺的部分必須設法去填滿,這是我喜歡運動的理由。出版工作很難設定競爭對手,而書籍從問世開始的整個過程中,目標設定也不容易。我的設計師或從事藝術創作的朋友也是這樣,缺乏明確的數據時會感到焦慮,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就像導航收不到訊號一樣。為了避免陷入這種不安,我們需要維持平衡。像籃球三對三,會有對手、可以一分高下。這就是為什麼我最近常勸周遭的人要運動,因為獨立工作者,比較不會和人直接碰撞,也沒有分數衡量。加上出版沒有絕對的輸贏,也沒有明顯的敵人,但投入一、兩個小時來場比賽立刻就能感受到。」

「一頁出版」的金泰雄這麼說,可以看出他對工作與休閒之間的關係有也多麼深刻的思考。此時工作可以說與生活融為一體,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一樣,出版人思考的是怎麼吃得均衡健康,而不是要吃得多好多豐盛。至於常與工作綁定的所謂個人成就與自我實現,在此都似乎不存在。


韓國一頁出版發行人金泰雄(圖片提供:逗點出版/攝影:廖建華)

因此,「快樂的生存之道」就呼之欲出了:平衡的生活、強健的身心、對出版深入思考後所抱持的理念,正是這些出版人面對在下滑的市場中並沒有苦苦掙扎的原因。

「看報表嘛,既然數字不會按照我的意願走,那我也不會放在心上。無法掌控的事情,不會讓我有壓力。夏民最初從事出版時,應該也不是因為有人認識他,但他仍然出了書。對我來說,最重要的在於是否在做想做的事。沒有名氣、沒有政府補助也不會讓我因此不出書——當然能得到補助也會很感激。我不會執著於數字,偶爾或許會感到惋惜,但還是得繼續往前,為了做到這點,心理必須強大,身體也必須強健。」

—金泰雄,《做書的人》

➤思考出版的初衷

但韓國是一個如此集體高壓與體系僵固的社會,在做韓國小說《你的4分33秒》(一人)時,就能清楚感覺到韓國社會對成功的壓力:考不上好大學,進不了大企業,就會被視為為魯蛇,被社會集體排擠到邊緣。就連要成為作家,都要通過既定的路線,獲得文學獎,得到出版社邀請,才能正式出道。

在這種社會系統下,要離開主流路線做獨立出版,想必更需要超乎常人的意志。或許正因為如此,韓國的獨立出版人似乎都經歷過激烈的自我辯證和現實拷問,於是生存下來後都同樣帶著一種雲淡風輕的從容。

台灣社會的壓力似乎沒有韓國大,對成功的定義似乎也比較開放多元,但不知是否正因如此,反而讓人少了些動力去深刻思考關於工作與生活上更本質的問題。在出版產業下滑的今日,若仍將出版與個人成就或自我實現掛勾在一起,失望與痛苦恐怕就難以避免。

《做書的人》在此提供出版人一個回頭審視出版與生活本質的契機。出版究竟是什麼?透過出版我們能得到什麼?日復一日的生活又是什麼?這答案肯定不只10種(據說此書續集製作已在進行中),台灣出版人必然也有各式各樣完全不一樣的答案。當我們有一天能想得透徹,「想一輩子做出版嗎?」這個問題似乎也就沒那麼龐大,答案似乎也沒那麼重要了。

「我活在『可能性』之中。」今時今日身處四方做書的人,我們彼此共勉。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做書的人:
探訪十家韓國獨立出版社快樂的生存之道

作者:陳雨汝、廖建華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雨汝

韓語教學時是烏魷(現在有點後悔當初亂選字),翻譯或寫作時是陳雨汝。寫過旅遊書和語言學習書,翻譯過小說、漫畫、字幕以及無數文件。

攝影者簡介:廖建華

獨立影像工作者,曾入圍一些影展,也出版過電影專書,新片緩慢製作中。

數年前從韓劇入坑,現則是K-pop音源粉,這次採訪後愛上馬格利酒。

企劃者簡介:陳夏民

桃園人。桃園高中,國立東華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創作組畢業。曾旅居印尼,現於故鄉經營獨立出版社comma books。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劉霽(一人出版社社長、譯者)
2024-08-28 10:00
書評》當刺繡從背面翻正:讀《假城鎮》

有點罕得的週五夜晚,寫字的,畫圖的,作曲的,玲瓏的朋友們遠遠近近約了一桌。菜單讀了好久,最後選擇四人套餐加點其他。擺盤細膩的菜餚上桌,眾人面面相覷,終究,以刀叉分切食物的重責落在小馬(翊航)身上。他邊輕快說笑,邊化身庖丁,雅樂美妙,眾人面前盤子又彷彿剛自廚房菜口端出。

那真是相當艱難的任務:憑感覺將碗盛台西合璧的麵食一分為七?又或者稍晚眾人由東徂西,在一室黑墨中喝酒,一簇光線下歡樂泉湧處,自然是擎著高高酒杯的小馬,信手捻來講點什麼都比站立喜劇演員收穫更多笑聲。

秉持這份精緻體貼、敏微觀察和過人的舞台(敘述)魅力,小馬交出了可與前作《山地話╲珊蒂化》合而觀之的《假城鎮》。書中寫及故鄉與族語、山道健行與高空觀景、飄浮在城市裡的身體與愛欲,還有隱藏於流行歌與寶島八景的時代碎片。這些主題的總和,即面向無可能單一的酷兒生活。

那有時是現在進行式,比如終於決定學習卑南語,可惜詞彙無法像蔬果一樣買賣即得。有時是撲面而來的童年一瞬,曾經如斯豪邁開敞,「與今日的我完全相反」。有時是時間地層恣意滑動,現在男友與當時男友之間,今昔焊接的憑藉。

與小馬相仿,我也有一可歸返的「故鄉」,在自小眼熟的道路樓房田野景致之中,逐年感到有些礙虐(gāi-gio̍h)的,並非因自都市返來而致的「城鄉差距」——可不可以說,劃屬於記憶的故鄉也是假的,一次次理解的可能之後,城鎮(或「家」)才願意蜃樓般慢慢顯影?

小馬的做工是凝視與言說,說一種流自血緣的語言,練習用喉嚨唇齒舌尖將已知曉的重新叫喚出來,擁有黑色石頭的先祖真是非常迷人的事。而凝視——則穿透了地理,穿越了時間,去看出地圖邊界的變動,看懂他人眼神中的扭曲歪斜。

假城鎮,裝甲兵出身的我當不陌生。書中同名作,通篇以諧音甲乙丙丁為小標,鋪排出一段軍旅紀(其實諧音自身就是假城鎮。本來應該舉手答有的那個字被調換,出於幽默或憂傷,代之以其他)。

那可不是一般的軍旅生活——讀書人小馬早在前冊散文〈試問,單兵該如何處置〉,把履彊唐捐鯨向海黃湯姆的單兵故事都點名一遍。愛偷偷看BL劇的他,對讀者亦很體貼,假城鎮裡的真感情,絲絲縷縷,涓涓滴滴,無為有處有還無。旁觀者讀了都要淚眼潸然。這時當事人竟還能警醒思考「詩化的危機」與「過度」?只能為那縝密心地掩卷稱奇。

我對「假」有與生俱來的好感。「真」像一條死路。「假」彎彎曲曲折折,保不定群葉壓低的窄巷底,通往的是一座沒有固定形狀的海。假裝,假面,假如。一件沒有的衣服,一片你知我知的面具,一顆吃不到的果實。以上所言,〈假城鎮〉透過十干編織,顧左右而言他,當我們著迷望向織者巧手與各色絲線,無法一眼望穿圖形,隔著一點時間,才讀出那「刺繡從背面翻正」。

假ㄐㄧㄚˇ,也是假ㄐㄧㄚˋ,精神勞動之暇,「巨像化」與「寶島八景」二輯,是小馬與男友Saki或家人朋友的「假」期「城鎮」經驗。無論山頂住有縮小的台灣,百貨樓頂容許尖叫的樂園,公路旁「風情強勁」巨大吉祥物,寫作者內建於「身體裡的鏡頭」總是先於手上的鏡頭伸縮/壓縮。

被壓縮的恐怕還有龐大資訊量,讀小馬散文的快樂,除了可以小歌迷般窺見漂亮男孩的愛情生活傳真,還包括許許多多智性餵養。有賴他各種勤勞的觀看,「假」小馬那驗算快速品質精確的心的苗竅,我們熟而不知視而未見的台灣「城鎮」,才露出顏色。書中自然也寫到誰都沒能逃脫的大疫時期,台北成為一座「假城鎮」,無人機空拍無人街市,「人人都可以是袁廣鳴了。」

使假ㄐㄧㄚˇ與假ㄐㄧㄚˋ完美並存的,則非〈淑女忘記了什麼〉莫屬。心一樣藏在《假城鎮》體內的此篇,小馬重述演出《豔光四射歌舞團》,特映會後受訪而意外對家人出櫃的事件。未曾對家人說穿的性別認同和性傾向,其後紛紛而來的回應波紋,牽引、發動書中所有其他。扮裝使性別出現歧路(我是「真」的,也是「假」的),扮裝者本人即是提供二元對立得以掩護的假城鎮。

扮裝也是一小段自己批准自己的休息時間——此刻我不是原本你的孩子你的手足你的情人。此刻我是「我」。引號雖是「一組向內擠壓的框」,有時也提供圈限起來的保護。

想想糖果文化節上充滿「運動家精神」的繽紛唱跳,還有與好友們共租的屋子裡,纏上羽毛與奶罩的聖誕樹,那是貨真價實的「歡樂時光」哪。儘管想像中的「《豔光四射歌舞團》中山堂數位修復特映會」並未真實發生,20年後,卻能實心鑲嵌一段男友Saki詩作於此時此刻,還有比這更夢幻的數位修復嗎?

整本《假城鎮》太多美麗段落,讀著,常常一顆心「啣著比我們更重更纏綿的東西向上移動」……有一處私人的觸動是,我也見過鍾台妹。時間同樣1993年,紀念館門口藤椅上她坐著,望向進進出出的人們。那天購買的《鍾理和影集》裡有鍾與鍾年輕照片,17歲的我想像著被反對的同姓戀是一種怎樣的愛情。

有時我感覺,文學(或寫作)也是一座假城鎮,終日杵在那,門前冷落。但我們一前一後遭遇某一接點(在此是鍾台妹,在彼是其他一些什麼),得到些微自己也未必真正清楚的動靜,一旦有心,廢屋就起了燈火,空巷就有了人聲,那一刻,刺繡又一次從背面翻正。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假城鎮
作者:馬翊航
出版:九歌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翊航

臺東卑南族人,池上成長,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幼獅文藝》主編。著有個人詩集《細軟》、散文集《山地話/珊蒂化》,合著有《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百年降生:1900-2000台灣文學故事》等。曾獲民國八十四年台東縣原住民族歌唱比賽國中組冠軍。2004年演出周美玲導演電影《豔光四射歌舞團》,演唱電影主題曲〈流水豔光〉榮獲第四十一屆金馬獎最佳電影原創歌曲。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孫梓評(《自由時報》副刊主編)
2024-08-27 16:33
閱讀隨身聽S10EP9》台灣血液基金會黎蕾/讓國外學者搶閱的科普童書 ft.《小大人的血液課》

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是台灣歷史悠久的法人組織,去年出版了《小大人的血液課》,獲得了2023Openbook好書獎年度童書,我們邀請血液基金會公關處長黎蕾博士,分享基金會多年來如何一步步創造台灣傲視全球的捐血環境,在製做兒童繪本上,又歷經了那些規劃與把關。

Openbook閱讀誌成立迄今已屆7年,閱讀了超過兩萬本新書,其中有大半的作品, 圍繞著台灣這塊土地,映照不同面向的時代樣貌。我們特別精選推介過的年度好書,籌畫「島讀共同體」系列活動,將它們化為2場作家對談、2組共4場自然與生態走讀活動與3場人文議題 Podcast節目。深入了解更多,請點擊:「島讀共同體」。

【精華摘要】

➤ 在國際研討會,《小大人的血液課》成為各國專家熱切索取的對象

主持人:《小大人的血液課》在2023年獲得了Openbook好書獎的年度童書獎。請問,這本書出版後如此受歡迎,是你們原本的預期嗎?

黎蕾:其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原本我們的目標讀者是國小六年級到國中一、二年級的孩子,因此選擇了圖文書的形式來呈現。不過,我們把書送到學校後,除了學生,還收到了許多成人的回饋。更有意思的是,我們的執行長和同仁在出國分享時,最初可能只帶了一本書來做簡報展示,但回來後,來自許多國家的專家都向他索取,包括日本、香港、澳門、澳洲等地。他列了一個清單,讓我們的公關處忙得不可開交(笑)。


翻攝自《小大人的血液課》(親子天下出版)


翻攝自《小大人的血液課》(親子天下出版)

➤ 台灣的護國菩薩:捐血的主力年齡層

【快問快答】捐血年齡分布中,哪個年齡層占最多比例?① 65歲以上;② 51歲到65歲;③ 41歲到50歲;④ 31歲到40歲;⑤ 21歲到30歲。

主持人:剛才黎博士提到高齡者捐血比例較高,我猜答案是「2」。

黎蕾: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有趣。實際上,31歲到40歲和41歲到50歲這兩個年齡層的捐血比例幾乎相當,所以選項3或4之間並沒有太大差異。目前,31歲到50歲是我國捐血的主力年齡層。

如果回顧20年前,捐血主力並不是這個年齡層。現在的主力年齡層是31歲到50歲,但未來是否會變化,這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早期的捐血宣導大多是在校園和部隊中進行的,當時年輕人的捐血比例很高,因此年輕族群較為突出。隨著這些人年齡增長,有些人已經把捐血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董事長稱他們為「護國菩薩」,他們的毅力幫助了許多人。現在,我們提到的中高齡捐血者,許多都是從年輕時期開始捐血,並持續至今。因此,31歲到50歲這個年齡層的捐血者數量較多。

➤ 血液的來源:從付費給血牛到無償捐血

主持人: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已經有50年的歷史,即使是不捐血的人,也都聽過「捐血一袋救人一命」的標語。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台灣捐血運動的歷程?

黎蕾:如今,在台灣,醫療機構要取得血液相對容易,但在50年前,我們基金會尚未成立時,如果需要輸血,醫院裡有所謂的「血牛」——職業賣血者。當時,台灣的經濟狀況不佳,有些人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只能以賣血為生,在醫院中奔走。

當時有所謂的「血牛頭」,這是一個組織,有病人需要輸血時,他會安排血牛進行配對。血牛會到處跑,檢驗不夠嚴格,可能在台大捐完血,又跑去榮總。我還聽過一個故事:有位老兵在台大賣完血後,因虛弱而去榮總輸血,因為他是軍人,所以不需要支付費用。輸完血後,他又回去賣血。我們董事長曾在台大骨科工作,他說曾見過從血牛身上抽出的血,顏色比病人的血液還要淡。當時,血液供應不足,這對血牛的健康也造成了嚴重損害。

在民國63年,一群熱心公益的人士,包括我們的第一屆理事長蔡培火,號召成立了血液基金會,提倡自願無償捐血,不再以賣血為生。最初這非常困難,因為有些人可以通過賣血賺取收入,但在這裡捐血只能獲得餅乾和牛奶,沒有其他報酬。因此,在初期,我們花了很多努力讓民眾在這樣的環境下認同捐血的價值。

➤ 捐血觀念的轉變:從利己到利他

黎蕾:早期,我們的血液供應量並不充足,最初每年大約只有三千多袋,有段時間,我們既使用自願捐血的血液,也使用血牛的血液。如今大家熟知的「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句口號,是較晚才提出的。

「捐血一袋救人一命」只強調利他,不提及利己的好處。如果當初我們一開始就推廣這個口號,可能未必能成功。

當時,我們無法只強調利他,也必須強調利己,比如「一人捐血保障全家」。因為當時血液供應不足,我們強調如果你曾經捐過血,萬一你的家人需要用血,我們會優先供應。這是當時的策略。隨著時間推移,大家逐漸認同了這些觀念,才轉而呼籲「捐血一袋救人一命」。

隨著社會觀念的轉變,現在宣導時,我們不需要特別強調個人的好處。此外,隨著全民健保的實施,血液費用由健保支付,制度也變得更加健全。

有些是暫時性的現況,有些是長期性的預防。在面對暫時性現況時,可以採取相應的對策;對於長期發展的判斷,我們需要及早規劃。

從目前來看,年輕人捐血的人數較少,當然,少子化導致年輕人口本來就較少。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提高年輕人的捐血意願,至少讓捐血人數能維持在一定比例。通過出版書籍,我們希望讓尚未達到捐血年齡層的年輕人了解「血液」的相關知識,當他們年滿17歲可以捐血時,也許就不會感到害怕了......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