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灣》一日店長陳栢青持電蚊拍 與馬華作家牛油小生大談馬華文學現況
4月下旬,作家陳栢青受邀至季風帶書店擔任一日店長,熱愛東南亞、並曾在馬尼拉服過替代役的陳栢青受訪時自言:「我幾乎每年都會去一次東南亞,而且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去的時候寫稿總是特別順。」這股微妙的緣分,似乎持續幽微地牽繫著陳栢青與東南亞的關聯。
▉「你就想像是佛跳牆雞湯好了!」
季風帶書店位於六張犁安居街,陳栢青從門口走進書店後,自許本著服務到家的精神,當店長的同時還兼開直播,希望透過他的介紹,帶領讀者從裝潢到選書認識這家書店。
由於店內遍尋不著任何方便手持的自拍棒,陳栢青於是就地取材,拿電蚊拍用膠帶纏手機上陣,沒想到竟然堪用。克難之餘,他不忘表彰這支可拍蚊亦可自拍的好神器:「前面的拍子可以拿來電蚊,後面的桿子可以用來直播。已獲得2019年最佳創意發明大獎。」

季風帶書店及店內擺設(攝影:陳宥任)
然而見窘的不只自拍棒,以書店裝潢而言,季風帶陳設十分簡單,燈光也亮得太「居家」,讓陳栢青不禁讚嘆:「這是我逛過……最明亮的書店了,可能是全台灣最明亮的一家書店!」顯然過亮的日光燈管,使季風帶意外成為台灣獨立書店風景中獨樹一格的「亮點」。
但其實,季風帶書店正格的亮點是東南亞主題的選書,方向與特色都相當鮮明。店內書種依主題分類,包含馬華文學的小說、散文與詩,並代理馬來西亞的大將、有人和三三等出版社的書籍,同時也有東南亞與香港的文化研究等等,另有季風帶書店特別從香港、新加坡等地書市蒐羅得來的新書。
【延伸閱讀】現場》南向,從認識南方開始:「季風帶書店」的台北初營運
針對季風帶書店不算豐厚但主題明確的選書,陳栢青給予這樣的評價:「東南亞文學的精華都在裡面了,你就把它想像是佛跳牆雞湯好了。」他同時也向觀眾喊話:「對馬華文學有興趣的研究者或讀者,可以來店裡看看這些珍藏。」
▉現場直擊:陳栢青X牛油小生,談馬華文學現況
活動當天,馬華作家牛油小生(以下簡稱牛油)也來到季風帶書店現場,與陳栢青兩人一起搭檔直播。他們說說笑笑地很快繞完了書店一圈,過程中同時也探討馬華文學現況。以下為簡要紀錄。
栢青:馬華文學的華文讀者大概有多少?
牛油:馬來西亞大約有800萬華人,文學書首刷出版約印1000本,賣三、四百本算不錯了(陳栢青感同身受地說:「台灣也差不多!」),能出版就是奇蹟。像許裕全的書可以再版三、四次,已經是非常厲害的了。同時也因為華文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多,所以也無法進一步擴大讀者群。

在馬來西亞出版的華文文學書籍出版數量不多,圖為有人出版社及大將出版社部分出版品(賴凱俐提供)
栢青:這幾年馬華文學的趨勢是什麼?大家會懷有成為作家的夢想嗎?
牛油:其實跟台灣差不多。這三、四年,馬來西亞有一群活躍的作家群,像有人出版社的作家群,包括黎紫書、曾翎龍、周若濤等。他們都是《星洲日報》體系以及「花蹤文學獎」出身,他們也辦了一個「後浪文學營」,邀請中港台的作家參與。這群人的作品水平很高,有人十七、八歲就有優秀作品。我特別推薦許裕全,他的散文、詩、短篇小說都得過文學獎,是個多面手,就連嚴肅的搞笑都可以寫。
說到這裡,牛油嘆道:「沒想到像我也變後浪啦。」陳栢青馬上貼心安慰道:「沒關係,我們大姑娘過海不靠槳,靠浪。大家都很浪。」
栢青:馬華作家的焦慮是什麼?年輕人如何進入文壇?
牛油:跟整個世界競爭。不只跟華文世界,還要跟翻譯文學競爭,這應該是所有作家的焦慮。馬華進入文壇的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的,會走文學獎路線。像兩年一次的「花蹤文學獎」、「海鷗青年文學獎」等。輕小說路線則有「紅蜻蜓少年小說獎」。
栢青:在大馬經營華文出版社會不會很困難?
牛油:全世界經營出版社應該都是很困難的。有人出版社大概就像台灣的印刻,而大將出版社也是歷史悠久,底下也有些小品牌。年輕的出版社則像是三三,此外也有大眾化的紅蜻蜓,在它之下還有黑螞蟻。台灣的季風帶今年也開始出版馬華新書了。
栢青:目前馬來西亞讀者,關注哪些台灣作家作品?
牛油:年輕一輩的讀者之間,詩集蠻受歡迎的。新馬讀者會專門找陳繁齊(陳栢青搶道:「陳繁齊超帥,你們一定要支持!」)的小詩、短詩。詩集方面就是任明信、陳繁齊、宋尚緯等人的作品。像我自己則是喜歡駱以軍、吳明益、甘耀明,他們也都頗受歡迎。若再更早一點的話,白先勇、蔣勳、龍應台、鄭愁予、李敖等,都很紅。
【延伸閱讀】世界書房》湍湍流水匯成大河:馬來西亞華文出版近期風貌
▉從馬華望向世界,從世界看回馬華
「一般來說,大家對馬華文學的印象會比較沉重,像家國歷史、馬共、叢林、山豬,很多人都被殺死……等等。」牛油小生說:「但其實,我們還活著啦。」
大歷史、大時代的書寫外,馬來西亞作家也探觸不同主題,以不同角度的筆觸,漸漸交織、活絡了眾聲喧嘩的文學景象。
牛油舉例,像作家薇達,身兼鋼管舞者(陳栢青一聽,找到知音似地鬧說:「這個職業是我一直想做的欸!我要跟她拜師!」),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習舞四、五年,也經常在歐洲與美洲活動,作品主要書寫人情世故,像《邊境》是前南斯拉夫地區的故事。

馬華作家薇達《邊境》
牛油說:「大家或許會好奇馬華作家為什麼要寫前南斯拉夫的故事?但文學應該是世界的。」陳栢青也回應:「作家踏出馬華去看世界,但那當中其實還是有馬華性的存在,人們會從世界再看回馬華。」
牛油進一步說明,馬華文學自身就擁有很多不同的面向,馬來西亞地理上分成東馬跟西馬,不但文化風氣不同,作家風格也相當多元。具體而言,東馬作家受大自然、當地土著文化影響,善用叢林意象。
至於西馬,牛油舉自身為例:「像我在新山,受的是新加坡的影響。」他說,新加坡在1920、30年代,是整個南洋的華文中心,直到1950、60年代都是如此,直到李光耀執政之後,把原有的華文教育舊制改成英文新制為止。
牛油說:「中國、台灣、香港到南洋的華人,其實歷史都很有關聯,只是在冷戰的背景之下,發展出不同面貌。黃錦樹老師的書就會去探討這些議題。」
陳栢青總結道:「這為讀者啟發了一個閱讀的新角度,閱讀馬華文學,可以從東南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來閱讀,再進一步推展出更開闊的視野。」

在陳栢青不停作球下,牛油小生完成一輪馬華文學的現況介紹。(季風帶提供)
在陳栢青與牛油小生兩人毫不手軟的互虧又互助之下,直播接近尾聲。最後陳栢青作球給牛油,說:「台灣現在滿流行小誌、微雜誌的,牛油也做了一本微雜誌喔!」
原來,牛油小生目前任職媒體業,出自對紙媒的興趣,他個人利用公餘獨立作業所發行的小誌《SEAL》,以海報的形式刊登約6000字的短篇小說,不定期(4、5個月)製作一期,每期印量500份。
讀者或許會好奇哪裡才買得到?陳栢青再次體貼地代讀者舉手發問:「請問這個要去哪裡拿呢?廟口嗎?」牛油表示:「在季風帶書店就可以買到,也可以上牛油小生的臉書訂購,會郵寄到府。」●
▉牛油小生推薦給讀者的書單
- 許裕全《大麗花到蘭花》、《47克罪愆》
- 薇達《邊境》
- 黃錦樹《猶見扶餘》、《南洋人民共和國》
- 張貴興《野豬渡河》
- 梁放《臘月斜陽》
想認識馬來西亞的書,歡迎到季風帶書店尋寶哦!
OB短評》#174 洞悉時代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神在
崔舜華著,寶瓶文化,2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年輕世代少見的高密度文字,書寫黨國不再庇護的外省第三代,逐漸長成都會遊魂的記憶,搏動著青春期被威權規馴的痛苦,亦有誠實自剖的羞赧與疏離。從家流落到街上,從詭異的父權中國殘魂追命,到街巷廟宇求得立地成佛,崔舜華在散文裡重演詩的煉金術,接軌現代主義,密實錘鑄個人風格,在歷史維度上尋求當下生命定位。
這些成長入世的荼蘼心事有《天問》的纏鬥力,修辭練句、捫心自省之餘,不時詰問造物是誰,宗教又為何。透過身世的追尋來突破制度家國的封鎖,以小博大,格局不凡,通透罕見的散文品種。【內容簡介➤】
●蜜糖與細雨食譜
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Recetas de lluvia y azúcar
夏娃.曼薩諾(Eva Manzano)著,莫妮卡.古鐵雷斯.瑟爾納(Mónica Gutiérrez Serna)繪,李家蘭譯,步步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心情需要療癒時,喝速溶心靈雞湯只會感覺煩膩,本書製作的情緒食譜別出心裁,文字充滿童趣,以三聲獅子吼、半斤幽靈眼淚、一撮魔鬼的憂傷燉煮果醬,來治癒恐懼,有短詩的意味。配上清新稚拙的圖畫,整體風格不過份甜美,真誠面對讀者,將老題材提煉出新意。
回甘的文字,濕潤的插圖,巧妙點出情緒的調味本質:所有的味覺形容詞都可以拿來形容情緒,少了情緒,了無生趣,多了情緒,煩躁不寧。這本心情手冊設計得低調婉約,灰噗噗的手作感乍看粗糙,再看無妨,情緒不也就這麼回事?【內容簡介➤】
●寂寞田野
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
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卞思梅、何源遠、余昕譯,大塊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文 樂 獨
主張一切文化自有其價值的民族誌之父,蹲點田野時其實暗自鄙薄當地土著?表面認真研究初步蘭群島社會結構,內心卻思念歐洲故鄉,堵爛在地的那些人那些事?馬林諾夫斯基過世後出版的日誌,呈現出迥異於人類學家公眾形象的另一個面貌,但他的雙面形象給予人類學界相當大的啟示。愈來愈多田野寫作反省維持客觀視角的無稽,向讀者揭櫫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權力關係,以及人類學家作為中介者的主觀感受,為民族誌書寫織進更多向度。
本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它揭示了人文科學最深刻的本質:研究觀察絕對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沾鍋,而是全身全靈的肉搏戰,唯有赤裸裸面對自己的慾望和陰影,與研究對象短兵相接,來回質疑,才能迎來真正的洞見。
在台灣,做田野已經成為今日人文社會科學界的重要共識,不同學科間對於強調參與觀察的「田野技藝」以及取材角度的方法論,相關討論也已出現莫衷一是的現象。本書透過研究者誠實地面對自己在田野的過程與面對的困境等描述,將帶給台灣人文學界重要的省思機會。【內容簡介➤】
●花月殺手
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The Osage Murd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
大衛.格雷恩(David Grann)著,黃亦安譯,時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本書講述一個犯罪故事,除了欣賞書中精彩刺激的情節變化,更引人深思的是:究竟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為何這個代表國家暴力的制度、機構,能受到當時的百姓接受甚至歡迎,進而成為美國社會中重要的一環?【內容簡介➤】
●暴政
透視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著,劉維人譯,聯經出版,2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本書是美國大學資深教授上課的lecture note,透過作者獨到的眼光對既有研究成果進行重新編排而成。這20堂濃縮自20世紀經驗的政治課,不只政治正確這麼簡單,因為所有的「正確」都涉及實踐,即便是幾個字的小小留言。在一個價值觀並不明確的時代,這樣的思索反省更顯得彌足珍貴。【內容簡介➤】
●革命之夏
美國獨立的起源
Revolutionary Summer: The Birth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約瑟夫.艾里斯(Joseph J. Ellis)著,熊鈺譯,廣場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就史學知識來說,本書補強了對美國早期歷史的認識; 從史學研究的發展來說,本書則是傳達了,美國的歷史雖然不長,卻可以研究得很細緻,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呈現,而非一再重複同樣的解釋。【內容簡介➤】
●華人在他鄉
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孔復禮(Philip Kuhn)著,李明歡譯,臺灣商務,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獨
本書企圖宏大,成績亦斐然,不僅全面爬梳了上下5世紀、遍及五大洲的華人移動現象,更提出了若干新穎的觀點,以聯繫故土來取代離散的說法,逆向思考,尤其新人耳目。 作者是本世紀最重要的中國史專家,他的研究往往可以透過對大量檔案背後的洞見,提出許多令人信服與深思的歷史解釋。海外華人的研究是作者晚年的重要研究,本書曾於中國出版過刪節版譯本,此次台灣出版了完整的譯本,值得大力推薦!【內容簡介➤】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
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家日記
To Obama: With Love, Joy, Anger, and Hope
珍.瑪莉.拉斯卡斯(Jeanne Marie Laskas)著,吳光亞、聞翊均譯,野人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實 益
韋伯在《以政治為志業》指出「政治應該是人性的極致展現」,但在東亞的文化脈絡中,因為皇帝制度的影響,政治往往是權謀之學,而非人性的展現。台灣民主化的進程步調十分快,但民主化所應該累積出來的文化,卻往往從批判變成立場不同的謾罵。政治文化的變遷在近年彷如「氣候變遷」一樣,原本保護政治運作不傷和氣的「禮貌」與「人性」,也如同保護地球的臭氧一樣漸漸消失。雖說政治常被指稱為表演,倘若透過表演可以因此影響更多人,形成更重禮貌與人性的政治文化,這正是本書值得推薦的原因。【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