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74 洞悉時代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神在

崔舜華著,寶瓶文化,26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以年輕世代少見的高密度文字,書寫黨國不再庇護的外省第三代,逐漸長成都會遊魂的記憶,搏動著青春期被威權規馴的痛苦,亦有誠實自剖的羞赧與疏離。從家流落到街上,從詭異的父權中國殘魂追命,到街巷廟宇求得立地成佛,崔舜華在散文裡重演詩的煉金術,接軌現代主義,密實錘鑄個人風格,在歷史維度上尋求當下生命定位。
這些成長入世的荼蘼心事有《天問》的纏鬥力,修辭練句、捫心自省之餘,不時詰問造物是誰,宗教又為何。透過身世的追尋來突破制度家國的封鎖,以小博大,格局不凡,通透罕見的散文品種。【內容簡介

蜜糖與細雨食譜

25種奇思妙想的魔法情緒配方
Recetas de lluvia y azúcar
夏娃.曼薩諾(Eva Manzano)著,莫妮卡.古鐵雷斯.瑟爾納(Mónica Gutiérrez Serna)繪,李家蘭譯,步步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心情需要療癒時,喝速溶心靈雞湯只會感覺煩膩,本書製作的情緒食譜別出心裁,文字充滿童趣,以三聲獅子吼、半斤幽靈眼淚、一撮魔鬼的憂傷燉煮果醬,來治癒恐懼,有短詩的意味。配上清新稚拙的圖畫,整體風格不過份甜美,真誠面對讀者,將老題材提煉出新意。

回甘的文字,濕潤的插圖,巧妙點出情緒的調味本質:所有的味覺形容詞都可以拿來形容情緒,少了情緒,了無生趣,多了情緒,煩躁不寧。這本心情手冊設計得低調婉約,灰噗噗的手作感乍看粗糙,再看無妨,情緒不也就這麼回事?【內容簡介

寂寞田野

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日記
A Diary in the Strict Sense of the Term
馬林諾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卞思梅、何源遠、余昕譯,大塊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思   議   文   樂   獨 
主張一切文化自有其價值的民族誌之父,蹲點田野時其實暗自鄙薄當地土著?表面認真研究初步蘭群島社會結構,內心卻思念歐洲故鄉,堵爛在地的那些人那些事?馬林諾夫斯基過世後出版的日誌,呈現出迥異於人類學家公眾形象的另一個面貌,但他的雙面形象給予人類學界相當大的啟示。愈來愈多田野寫作反省維持客觀視角的無稽,向讀者揭櫫觀察者與被觀察者的權力關係,以及人類學家作為中介者的主觀感受,為民族誌書寫織進更多向度。

本書之所以成為經典,在於它揭示了人文科學最深刻的本質:研究觀察絕對不是高高在上的不沾鍋,而是全身全靈的肉搏戰,唯有赤裸裸面對自己的慾望和陰影,與研究對象短兵相接,來回質疑,才能迎來真正的洞見。

在台灣,做田野已經成為今日人文社會科學界的重要共識,不同學科間對於強調參與觀察的「田野技藝」以及取材角度的方法論,相關討論也已出現莫衷一是的現象。本書透過研究者誠實地面對自己在田野的過程與面對的困境等描述,將帶給台灣人文學界重要的省思機會。【內容簡介

花月殺手

美國連續謀殺案與FBI的崛起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The Osage Murders and the Birth of the FBI
大衛.格雷恩(David Grann)著,黃亦安譯,時報出版,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本書講述一個犯罪故事,除了欣賞書中精彩刺激的情節變化,更引人深思的是:究竟美國聯邦調查局的制度是如何建立的?為何這個代表國家暴力的制度、機構,能受到當時的百姓接受甚至歡迎,進而成為美國社會中重要的一環?【內容簡介

暴政

透視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著,劉維人譯,聯經出版,26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樂   益  
本書是美國大學資深教授上課的lecture note,透過作者獨到的眼光對既有研究成果進行重新編排而成。這20堂濃縮自20世紀經驗的政治課,不只政治正確這麼簡單,因為所有的「正確」都涉及實踐,即便是幾個字的小小留言。在一個價值觀並不明確的時代,這樣的思索反省更顯得彌足珍貴。【內容簡介

革命之夏

美國獨立的起源
Revolutionary Summer: The Birth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約瑟夫.艾里斯(Joseph J. Ellis)著,熊鈺譯,廣場出版,36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就史學知識來說,本書補強了對美國早期歷史的認識; 從史學研究的發展來說,本書則是傳達了,美國的歷史雖然不長,卻可以研究得很細緻,可以有更多不同的呈現,而非一再重複同樣的解釋。【內容簡介

華人在他鄉

中華近現代海外移民史
Chinese among Others: Emigration in Modern Times
孔復禮(Philip Kuhn)著,李明歡譯,臺灣商務,680元
推薦原因: 知   思   議   獨 
本書企圖宏大,成績亦斐然,不僅全面爬梳了上下5世紀、遍及五大洲的華人移動現象,更提出了若干新穎的觀點,以聯繫故土來取代離散的說法,逆向思考,尤其新人耳目。
作者是本世紀最重要的中國史專家,他的研究往往可以透過對大量檔案背後的洞見,提出許多令人信服與深思的歷史解釋。海外華人的研究是作者晚年的重要研究,本書曾於中國出版過刪節版譯本,此次台灣出版了完整的譯本,值得大力推薦!【內容簡介

親愛的歐巴馬總統

8,000萬封信,由人民寫給總統的國家日記
To Obama: With Love, Joy, Anger, and Hope
珍.瑪莉.拉斯卡斯(Jeanne Marie Laskas)著,吳光亞、聞翊均譯,野人文化,650元
推薦原因: 實   益  
韋伯在《以政治為志業》指出「政治應該是人性的極致展現」,但在東亞的文化脈絡中,因為皇帝制度的影響,政治往往是權謀之學,而非人性的展現。台灣民主化的進程步調十分快,但民主化所應該累積出來的文化,卻往往從批判變成立場不同的謾罵。政治文化的變遷在近年彷如「氣候變遷」一樣,原本保護政治運作不傷和氣的「禮貌」與「人性」,也如同保護地球的臭氧一樣漸漸消失。雖說政治常被指稱為表演,倘若透過表演可以因此影響更多人,形成更重禮貌與人性的政治文化,這正是本書值得推薦的原因。【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走讀台灣》一日店長陳栢青持電蚊拍 與馬華作家牛油小生大談馬華文學現況

4月下旬,作家陳栢青受邀至季風帶書店擔任一日店長,熱愛東南亞、並曾在馬尼拉服過替代役的陳栢青受訪時自言:「我幾乎每年都會去一次東南亞,而且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去的時候寫稿總是特別順。」這股微妙的緣分,似乎持續幽微地牽繫著陳栢青與東南亞的關聯。

「你就想像是佛跳牆雞湯好了!」

季風帶書店位於六張犁安居街,陳栢青從門口走進書店後,自許本著服務到家的精神,當店長的同時還兼開直播,希望透過他的介紹,帶領讀者從裝潢到選書認識這家書店。

由於店內遍尋不著任何方便手持的自拍棒,陳栢青於是就地取材,拿電蚊拍用膠帶纏手機上陣,沒想到竟然堪用。克難之餘,他不忘表彰這支可拍蚊亦可自拍的好神器:「前面的拍子可以拿來電蚊,後面的桿子可以用來直播。已獲得2019年最佳創意發明大獎。」


ji_feng_dai_2.jpg

季風帶書店及店內擺設(攝影:陳宥任)

然而見窘的不只自拍棒,以書店裝潢而言,季風帶陳設十分簡單,燈光也亮得太「居家」,讓陳栢青不禁讚嘆:「這是我逛過……最明亮的書店了,可能是全台灣最明亮的一家書店!」顯然過亮的日光燈管,使季風帶意外成為台灣獨立書店風景中獨樹一格的「亮點」。

但其實,季風帶書店正格的亮點是東南亞主題的選書,方向與特色都相當鮮明。店內書種依主題分類,包含馬華文學的小說、散文與詩,並代理馬來西亞的大將、有人和三三等出版社的書籍,同時也有東南亞與香港的文化研究等等,另有季風帶書店特別從香港、新加坡等地書市蒐羅得來的新書。

【延伸閱讀】現場》南向,從認識南方開始:「季風帶書店」的台北初營運

針對季風帶書店不算豐厚但主題明確的選書,陳栢青給予這樣的評價:「東南亞文學的精華都在裡面了,你就把它想像是佛跳牆雞湯好了。」他同時也向觀眾喊話:「對馬華文學有興趣的研究者或讀者,可以來店裡看看這些珍藏。」

▉現場直擊:陳栢青X牛油小生,談馬華文學現況

活動當天,馬華作家牛油小生(以下簡稱牛油)也來到季風帶書店現場,與陳栢青兩人一起搭檔直播。他們說說笑笑地很快繞完了書店一圈,過程中同時也探討馬華文學現況。以下為簡要紀錄。

栢青:馬華文學的華文讀者大概有多少?

牛油:馬來西亞大約有800萬華人,文學書首刷出版約印1000本,賣三、四百本算不錯了(陳栢青感同身受地說:「台灣也差不多!」),能出版就是奇蹟。像許裕全的書可以再版三、四次,已經是非常厲害的了。同時也因為華文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多,所以也無法進一步擴大讀者群。


malay05-down_0.jpg

在馬來西亞出版的華文文學書籍出版數量不多,圖為有人出版社及大將出版社部分出版品(賴凱俐提供)

栢青:這幾年馬華文學的趨勢是什麼?大家會懷有成為作家的夢想嗎?

牛油:其實跟台灣差不多。這三、四年,馬來西亞有一群活躍的作家群,像有人出版社的作家群,包括黎紫書、曾翎龍、周若濤等。他們都是《星洲日報》體系以及「花蹤文學獎」出身,他們也辦了一個「後浪文學營」,邀請中港台的作家參與。這群人的作品水平很高,有人十七、八歲就有優秀作品。我特別推薦許裕全,他的散文、詩、短篇小說都得過文學獎,是個多面手,就連嚴肅的搞笑都可以寫。

說到這裡,牛油嘆道:「沒想到像我也變後浪啦。」陳栢青馬上貼心安慰道:「沒關係,我們大姑娘過海不靠槳,靠浪。大家都很浪。」

栢青:馬華作家的焦慮是什麼?年輕人如何進入文壇?

牛油:跟整個世界競爭。不只跟華文世界,還要跟翻譯文學競爭,這應該是所有作家的焦慮。馬華進入文壇的方式還是比較傳統的,會走文學獎路線。像兩年一次的「花蹤文學獎」、「海鷗青年文學獎」等。輕小說路線則有「紅蜻蜓少年小說獎」。

栢青:在大馬經營華文出版社會不會很困難?

牛油:全世界經營出版社應該都是很困難的。有人出版社大概就像台灣的印刻,而大將出版社也是歷史悠久,底下也有些小品牌。年輕的出版社則像是三三,此外也有大眾化的紅蜻蜓,在它之下還有黑螞蟻。台灣的季風帶今年也開始出版馬華新書了。

栢青:目前馬來西亞讀者,關注哪些台灣作家作品?

牛油:年輕一輩的讀者之間,詩集蠻受歡迎的。新馬讀者會專門找陳繁齊(陳栢青搶道:「陳繁齊超帥,你們一定要支持!」)的小詩、短詩。詩集方面就是任明信、陳繁齊、宋尚緯等人的作品。像我自己則是喜歡駱以軍、吳明益、甘耀明,他們也都頗受歡迎。若再更早一點的話,白先勇、蔣勳、龍應台、鄭愁予、李敖等,都很紅。

【延伸閱讀】世界書房》湍湍流水匯成大河:馬來西亞華文出版近期風貌

從馬華望向世界,從世界看回馬華

「一般來說,大家對馬華文學的印象會比較沉重,像家國歷史、馬共、叢林、山豬,很多人都被殺死……等等。」牛油小生說:「但其實,我們還活著啦。」

大歷史、大時代的書寫外,馬來西亞作家也探觸不同主題,以不同角度的筆觸,漸漸交織、活絡了眾聲喧嘩的文學景象。

牛油舉例,像作家薇達,身兼鋼管舞者(陳栢青一聽,找到知音似地鬧說:「這個職業是我一直想做的欸!我要跟她拜師!」),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習舞四、五年,也經常在歐洲與美洲活動,作品主要書寫人情世故,像《邊境》是前南斯拉夫地區的故事。


bian_jing_.jpg

馬華作家薇達《邊境》

牛油說:「大家或許會好奇馬華作家為什麼要寫前南斯拉夫的故事?但文學應該是世界的。」陳栢青也回應:「作家踏出馬華去看世界,但那當中其實還是有馬華性的存在,人們會從世界再看回馬華。」

牛油進一步說明,馬華文學自身就擁有很多不同的面向,馬來西亞地理上分成東馬跟西馬,不但文化風氣不同,作家風格也相當多元。具體而言,東馬作家受大自然、當地土著文化影響,善用叢林意象。

至於西馬,牛油舉自身為例:「像我在新山,受的是新加坡的影響。」他說,新加坡在1920、30年代,是整個南洋的華文中心,直到1950、60年代都是如此,直到李光耀執政之後,把原有的華文教育舊制改成英文新制為止。

牛油說:「中國、台灣、香港到南洋的華人,其實歷史都很有關聯,只是在冷戰的背景之下,發展出不同面貌。黃錦樹老師的書就會去探討這些議題。」

陳栢青總結道:「這為讀者啟發了一個閱讀的新角度,閱讀馬華文學,可以從東南亞歷史與地理的角度來閱讀,再進一步推展出更開闊的視野。」


2.png

在陳栢青不停作球下,牛油小生完成一輪馬華文學的現況介紹。(季風帶提供)

在陳栢青與牛油小生兩人毫不手軟的互虧又互助之下,直播接近尾聲。最後陳栢青作球給牛油,說:「台灣現在滿流行小誌、微雜誌的,牛油也做了一本微雜誌喔!」

原來,牛油小生目前任職媒體業,出自對紙媒的興趣,他個人利用公餘獨立作業所發行的小誌《SEAL》,以海報的形式刊登約6000字的短篇小說,不定期(4、5個月)製作一期,每期印量500份。

讀者或許會好奇哪裡才買得到?陳栢青再次體貼地代讀者舉手發問:「請問這個要去哪裡拿呢?廟口嗎?」牛油表示:「在季風帶書店就可以買到,也可以上牛油小生的臉書訂購,會郵寄到府。」

牛油小生推薦給讀者的書單

  • 許裕全《大麗花到蘭花》、《47克罪愆》
  • 薇達《邊境》
  • 黃錦樹《猶見扶餘》、《南洋人民共和國》
  • 張貴興《野豬渡河》
  • 梁放《臘月斜陽》

想認識馬來西亞的書,歡迎到季風帶書店尋寶哦!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書房》短篇故事販賣機進駐英國,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 去年以青少年小說《詩人X》(The Poet X)大放異彩,一舉奪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的伊莉莎白.阿賽維多(Elizabeth Acevedo),即將推出第二部作品《With the Fire on High》。
    本書的主角Emoni有許多身分,她是17歲的高中生、擁有非洲血統的波多黎各裔美國人、漢堡店的工讀生、兩歲女孩的單親媽媽、奶奶的照護者。為了維持各種角色的平衡,她總是面臨艱難的抉擇。唯有在廚房裡,Emoni的料理天賦和熱情,才讓她感到短暫的自由且引以為豪。即使如此,Emoni對於未來依舊迷惘,畢竟成為大廚之前要花費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讓這個夢想遙不可及,直到她獲得料理藝術選修課的錄取通知,展開新的際遇與學習。

    y648-side.jpg

    《With the Fire on High》(左)及《The Line Tender》

  • 備受期待的新人作家凱特.艾倫(Kate Allen)出版青少年小說《The Line Tender》,上市之前便獲得各大書評網站的星級評價。故事前段描述女孩露西的海洋生物學家母親5年前出海調查鯊魚時意外身亡,多虧身邊親友、鄰居的支持,她與爸爸兩人調適得還算差強人意。其中,青梅竹馬佛萊德更是露西的重要支柱,這個12歲的夏天,兩人還一起製作當地野生動物圖鑒,他調查、她作畫,彼此情愫漸生,卻因為佛萊德游泳身故嘎然而止。
    意外發生後,露西開始寫明信片給佛萊德、精進繪畫鯊魚的技巧、全心投入母親生前的大白鯊研究,不僅是哀悼,也作為理解所愛之人不再存在於世界的療傷方式。艾倫在書寫中添加睿智而內斂的幽默感,悄悄地處理憂傷的複雜性,讓有趣的、哀愁的、感人至深的各種情緒,有層次地延展在讀者面前。
  • 美國知名生活風格設計師喬安娜.蓋恩斯(Joanna Gaines)首次嘗試童書創作,與4名兒女共同完成圖畫書《我們都是園丁》(We Are the Gardeners)的文字內容,插畫則由風格清新明亮的水彩藝術家Julianna Swaney擔綱繪製,上市後立刻躋身《紐約時報》排行榜。
    喬安娜與孩子們記錄了培育植物、打造花園的歷程,學習接受即使付出相當努力也可能一無所獲(作物就是會被兔子吃個精光!),唯有憑藉試誤和知識的積累、永遠保持好奇心,才能增加成功回饋的可能性,畢竟花園裡總有學不完的新事物!

    91dolg3nwtl-side.jpg

    《我們都是園丁》書封及內頁(取自Amazon

  • 青少年文學作家尚恩.大衛.哈金森(Shaun David Hutchinson)替自己的青春寫下回憶錄《Brave Face》,於5月中旬出版。90年代初,美國人對於愛滋病抱持毀滅性的畏懼,恐同情緒甚囂塵上。當時,由於社會對酷兒文化缺乏正面表述,未滿20歲的哈金森也深信同志不會擁有愛和快樂的可能性,以致於找不到了解並接納自己的詞彙,更無法認同個人性向。他長期過著表裡不一的生活,哀傷和憤怒的情緒讓他無法喘息,內在衝突不斷攀升,曾經無法遏抑地想自殺。透過回憶錄,哈金森描述了在懸崖邊緣往返的歷程,記錄接受自我和酷兒團體的過程,期望身陷同樣處境的人們能夠獲得鼓勵:「我並不因為自己是gay而感到沮喪,我只是又沮喪又gay而已。」一切都會更好。

    img_2200.jpg

    《Brave Face》

  • 去年的艾茲拉.傑克.季茲「插畫類新人獎」(Ezra Jack Keats New Illustrator Award)得主伊凡.特克(Evan Turk)即將出版《You Are Home: An Ode to the National Parks》,他從全美58個國家公園中選取22座公園,描繪成壯麗的多元地景繪本。特克的文字簡潔如詩,插畫線條富有張力,以疊加的粉彩創造濃郁飽滿的視覺效果,歌頌動、植物和環境,在畫面中呈現不同族裔的人們仰望自然時的崇敬與虔誠。

    youarehome19.jpg

    《You Are Home: An Ode to the National Parks》內頁(取自官網

    《You Are Home: An Ode to the National Parks》BV

【得獎消息】

  • 科里.杜若菲德(Cori Doerrfeld)的繪本《別傷心,我會陪著你》(The Rabbit Listened)獲得第三屆「杜德尼一起閱讀獎」(Anna Dewdney Read Together Award)。此獎項以「羊駝拉瑪」系列故事的創作者安娜.杜德尼(Anna Dewdney)命名,頒發給適合大聲朗讀、有助於培養同理心、創造情緒連結的圖畫書。
    《別傷心,我會陪著你》曾獲選為《紐約時報》2018年「最值得關注的童書」之一。書中描繪小男孩看見自己辛苦堆砌的積木城堡散落一地,難過極了。好多動物跑來安慰他:鴕鳥說「假裝沒看到就好」,蛇說「把別人的積木也推倒」,雞說「我們來談談」,鬣狗說「笑一笑就沒事啦」,但是男孩無法理解牠們的建議。只有兔子安靜、緩緩地接近他,靠在他身邊、擁抱他,陪伴並等待他整理自己的情緒,直到男孩露出微笑。

    91kf-4b7dzl-side.jpg

    《別傷心,我會陪著你》書封及內頁(取自Amazon

【業界新聞】

  • 英國首座「短篇故事販賣機」出現在倫敦的金融重鎮金絲雀碼頭。民眾只要按下代表1、3或5分鐘的按鈕,就能免費獲得相應閱讀時間的故事,印製在環保紙材上,從販賣機吐出。故事類別廣泛,從科幻、愛情到兒童讀物都可能隨機出現,而內容除了來自諸如狄更斯、吳爾芙、路易斯.卡洛爾這樣的經典名家,跨足青少年小說領域的英國作家安東尼.赫洛維茲(Anthony Horowitz)亦受到邀請,為金絲雀碼頭的販賣機特別創作了1分鐘懸案故事。
    相關調查表示,英國人每年無法看完的書大約5300萬本,原因不外乎缺乏連續、專注的閱讀時間,而零散的1、3或5分鐘更是滑開社群媒體的最佳時間。為了鼓勵閱讀紙本取代手機,自2016年開始,專精於簡短文學的法國出版社Short Édition推出隨行紙本閱讀提案,設立第一台短篇故事販賣機,並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
     

    「短篇故事販賣機」宣傳影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