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經營》讓奇蹟發生的書店職人:日劇與小說中的書店店員
▇書店店員化身故事主角
儘管同樣面臨閱讀人口下降的危機,日本仍然是東亞地區閱讀習慣最普遍的國家,長年以來,也一直都有以書店或編輯為題材的小說或漫畫作品。近年話題最盛的莫過於《重版出來》(松田奈緒子原著),以漫畫雜誌《Vibes》編輯部為中心,展開創作者、出版人與書店店員的各種奮鬥。
在此之前,也有以充滿歷史謎團的古書店作為設定的系列作品《東京下町古書店》(小路幸也原著),不僅讓人一窺日本古書市場及二戰歷史,還兼具解謎及溫馨家庭劇的樂趣。僅有3集的漫畫《暴坊書店小姐》,則是身兼漫畫家與書店店員的作者久世番子(是斜槓青年來著)的書店工作辛酸史。碧野圭的《書店女子》幻想成分就多了一點,不僅資深和資淺店員明爭暗鬥(上書就累死了為何有時間做這種事),和出版社業務間各式各樣的戀愛糾葛,也不禁讓我們狐疑自己的職涯是否錯過了什麼(?)。
還有非常非常多的作品,如日劇《古書堂事件手帖》(三上延原著),小說如三萩千夜的《神居書店》、八木澤里志的《在森崎書店的日子》、北村薰的《夜蟬》、《朝霧》、宮部美幸的《寂寞獵人》等等,不勝枚舉。
▇台、日書店工作的異同
小說《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的作者村山早紀,自述是個喜歡拜訪書店、與店員聊天的作者。她在書中細膩地描述日本書店的工作環節:
每天都有多到措手不及的新書送達,可是書店擺放書籍的地方,無論平台還書架都空間有限。想要放上新書,相對地就須透過經銷商把某本書歸還出版社。在銀河堂文庫區裡,負責揀選的就是一整。該留下哪本書,該退回哪本書⋯⋯書架就在這段重複中逐漸改變。從這個角度來看,銀河堂書店本身形同在一整的手下逐漸改變。在書市不景氣,天天都有書店歇業的時代,這是令人戒慎恐懼的重責大任……
相較全書瀰漫的浪漫夢幻氛圍,這樣平鋪直敘說出書店工作的核心,對我而言十分引人入勝。雖然日本和台灣的書店運作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基本功」卻是一模一樣的。

《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於讀字書店的特陳(吳致良攝)
不過,不同的書店會有不同的作業流程。書中主要描繪的「銀河堂」,是一間座落在老牌百貨公司裡的老牌書店。書籍的排列方式應該如紀伊國屋或淳久堂般,分成文庫、新書、文藝等類別。相較於台灣書店裡充滿創意的書櫃,日本大部分的書店還是以老派的方式陳列。在看似大同小異的書櫃上做出變化,想必得花上不少心思。
書中另一個有趣之處,是不同的店員有各自的特色,如主角是文庫區的店員月原一整,他能在茫茫書海中找到寶藏;店長柳田六朗太在業界則是風雲人物;文學區的三神渚砂更是「王牌級」店員,擁有自己的廣播節目等等。
這樣的劇情安排,反映出日本對「職人」身分的注重。在日本雜誌的相關專題中,時常可見書店工作者以個人名義發表意見或接受訪談。日本書店的大獎「本屋大賞」是標榜跨通路、全方位,以書店店員角度票選的出版獎項,更是早已行之有年。相較之下,台灣通常是獨立書店的店主各自活躍,而連鎖及綜合書店則仍以整體品牌經營為優先。

吉井忍的《東京本屋紀事》也記錄了許多書店店員的銷售訣竅(翻攝自《東京本屋紀事》)
▇在補書條上,寫下客人特徵
只要曾經在日本逛過書店,不難發現無論規模大小,店內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自製文宣。
就如之前策展文章(參〈策展,展現書店自我的靈魂〉)中提到,台灣書店大部分使用印刷輸出文宣,手寫文宣頂多是明信片大小的介紹卡。日本書店店員的美勞魂則超級驚人,有時候遇上重點書,出版社還會舉行書店間的特陳競賽,浮誇程度簡直讓人瞠目結舌。《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裡對文宣製作有相當篇幅的描述,《重版出來》裡也出現為了推薦漫畫,全國書店聯合特陳的熱血橋段。

日本書店中,總是可以看見許多自製文宣(沈如瑩提供)
在日常進退貨及銷售流程上,日本書店店員的祕密武器是注文卡(日文為「注文カード」或「売上スリップ」,即補書條)。雖然現在大部分書店都引進POS系統,可以直接從報表看到銷售狀況和進行後續訂貨,但是這張夾在雜誌或書裡的小紙條,對許多店員來說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前曾經讀過一本由許多店員執筆的文集《書店員の仕事》(書店店員的工作,NR出版会出版),封面就是一張注文單,可見其舉足輕重的地位。

右圖為注文卡(沈如瑩提供)
以往日本書店在將書本販售給讀者時,一定會將這張紙條抽出,作為補書的憑據(過去台灣應該也曾有過類似的做法),據說用功的書店店員會在紙條上記下是什麼樣的客人購買了這本書,或是「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由於書的品項極其繁多,且難以歸納銷售規則,日復一日親筆寫下的紀錄,想必是任何強大系統都無法替代的寶貴資產。
▇每一次將書交到讀者手上,都是一次小小的奇蹟
對於書店日常的描述,常常回歸到一件事:在書海茫茫中,找出讀者需要的那一本,無論多不起眼,只要送到需要的人手上,它都會閃耀自己的光芒。只要書店存在一天,店員職人的不同努力,就是讓這些小小的奇蹟不斷發生。
無論是台灣、日本或是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這些奇蹟都是由平凡無奇的日常堆疊而成的。日本NHK電視台的節目《紀實72小時》,曾於2014年採訪東京新宿的紀伊國屋書店72小時,剪輯成〈大型書店・漫步書林〉,從每一天迎來200種新書開始,藉由隨機訪問讀者,串連起動人的閱讀風景與人生故事。儘管時空相異,只要想到自己的工作可能為陌生人帶來力量,就是奇蹟發生的時刻。●
童書書房》法蘭克福書展推出兒童專區,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強.艾吉近年作品,左起:《獅子補習班》、《我的火星探險》和新作《The W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Book》
故事描繪難民移居新家園後,遭遇的困境並未結束,在融入學校和社會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產生恐懼、畏縮、抗拒等情緒。桑娜將這些情緒具體描繪出來,書中以跨頁呈現女孩在下課時間,身處同學群體之中,被巨大化的「怕怕」緊擁在懷裡,「怕怕」表情溫柔、像在保護女孩,而女孩則踢著腳想掙脫。
《出版人週刊》評論:「桑娜透過直白的文字『我不了解這裡的人們,而他們也不了解我』,傳遞移居帶來的焦慮感,她充滿創造力的圖文,展現了友誼、同理及情感連結能夠減輕那些沈重的情緒。」
曾獲得兒童/青少年文學獎「林格倫獎」和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以細膩深刻的超現實畫風聞名的藝術家陳志勇,沉潛多時,今年一口氣推出象徵移工職場暴力的成人繪本《蟬》(Cicada),以及2009年繪本《別的國家都沒有》(Tales From Outer Suburbia)的姐妹作《Tales from the Inner City》。陳志勇在訪談中提到,《別的國家都沒有》最初的創作概念是設想「假如動物們居住在人類專屬的空間中,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因此有了書中迷幻的畫面:站在商辦高樓叢林眺望城市景觀的鹿、牽著女子的手拾級而上的棕熊、在人群熙攘的商業區上空飛舞的蝴蝶群揚起粉色極光等等。
《柯克斯書評》推薦讀者:「讀了,再重讀,細緻的品味書中字字珠玉。」
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陳志勇個人動畫作品《失物招領》(The Lost Thing)
【業界新聞】
自1982年起,ALA為了抵抗當時的禁書浪潮,進而宣揚閱讀的自由和資訊公開的價值,將每年9月的最後一週定為「禁書周」。在此期間,所有共襄盛舉的學校、圖書館、書店、出版商皆自行設計特別的陳列書櫃,或舉辦實體/線上的禁書書展,近年來更運用推特和Pinterest串連,試圖提高民眾的關注。
地主國希臘的IBBY分會代表Vassiliki Nika表示:「當書本在不同的民族與文化之間架起橋樑時,得以激發人們的同理和善意,世界上每個孩子也因此能得到平等的機會。」
第36屆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世界大會海報(取自IBBY官網)
早從今年3月起跑的「德國童書巡迴」(Children's Books on Tour),是法蘭克福書展國際版權事業的一環,在遊歷波隆那、華沙、北京、莫斯科之後,終點站將落腳台北,作為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的展覽項目。
規模僅次於法蘭克福書展的歐洲書展——瑞典哥德堡書展(Gothenburg Book Fair)也即將登場,本年度以「尊重、影像及媒體議題」為宗旨規畫議程。此外,主辦方邀請美國國家青年文學大使賈桂琳.伍德森(Jacqueline Woodson)擔任演講者,其代表作《Brown Girl Dreaming》將譯為瑞典版本發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