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獲外星詩人1》詩是宇宙中孤獨的探偵器:訪詩人黃裕邦與陳昭淵

2016年,香港詩人Nicholas Wong(黃裕邦)的詩集Crevasse獲得美國LGBTQ文學獎Lambda Literary Award男同志詩歌組別的首獎,因為是首次華人獲獎,旋即獲得港台藝文圈的高度注目。2018年,一年多的時間差之後,詩集中譯本《天裂》問世。詩人宋子江在序文中,強調香港人英文創作的「必須中譯」,本身就表達了一種特殊的文化身分。

採訪時,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便是,(要裝熟的時候)到底該稱他Nicholas,還是喚他的中文名黃裕邦呢?當我們提到「你的詩」,究竟是指英文原詩,或者是中譯詩呢?對談過程裡,充滿了這類指稱的猶疑差異。

陳昭淵則是另一個獨特的代表。身為設計師的他,在獨立出版的路上既是自己的作者、編輯、封面設計師、內文排版者,也是自己的行銷宣傳。所有工作,他都能一個人完成。他同時還是一位策展人,每本詩集都會搭配個展。詩的構思與裝幀,他都有自己的脈絡和咬字。近年台灣屢有自費出版詩集的案例,但從頭到尾自己來,並維持此模式穩定出版的詩人則很少見。

在日漸清冷的書市,文學書已是所有書種中的少數,而詩集更是文學書中孤寂的品項。Nicholas是位寫英文詩的香港詩人,陳昭淵則是單打獨鬥、獨行其道的詩人。若將詩人比擬成使用常人難解語言的外星人,那麼這兩位大約是冥王星那邊的星際同伴了。

秋日,兩位遙遠邊際的外星詩人難得在地球交會,我們決定帶他們到台北市區遊逛。透過他們彼此的交流,以及對對方詩作的品賞,地球人正好可以一窺如何讀詩解詩。

a00_0203-001suo_.jpg

▇外星人是這樣討論地球的

讀Nicholas的詩集,陳昭淵提到:「詩集名為《天裂》,是很嚴肅的詞,也具有寓言感,但裡面其實很生活。本來覺得兩者有些衝突,但越是生活的東西,其實越具有寓言感,你反而越需要注意。」

〈眾母親〉

(前略)
她退縮,斜眼看著我媽的康乃馨
試圖理解為何在這個為母親而設的節日,自己卻被排除在外——
被我們圍繞,冷冰冰的,沒有花

她身上曾有一個洞,她從洞裡擠
出了我媽,我媽又擠出了在座
每一個人

這是陳昭淵在《天裂》中相當喜歡的一首詩。雖談母親節,卻聚焦外婆的葬禮。詩的首句從屍體的酸腐氣息開始,由死亡進入母親對生命的創造,生與死,歡樂與哀愁,慶賀與別離,都在詩中形成張力。以外婆的「洞」指稱「陰道」,將性的象徵具體化為生命降世的出口,外婆的洞與母親的洞,形成延續生命的甬道。而一位母親之死,成了整個家族的傷痛,更以生子之痛帶出死別之苦。這場在母親節的葬禮,彷彿存在著對生命苦痛本身的辯論。

問Nicholas對陳昭淵詩集的想法,他說其中有許多手和眼淚的意象。他喜歡詩集第一部份編號013這首:

(前略)
這臨時的雨更讓我難堪
水滴強吻在臉上
眼淚就化開
既使沒有立場
我仍希望最醜的人
不要和你做愛

在這首詩中,Nicholas看見詩人自己與自己衝突,在某種難堪中還想到對方最好也不要跟醜的人做愛,有種荒謬讓人咀嚼再三。陳昭淵則自言,這本詩集其實陪他度過了貓的離世。詩集中,他讓陪伴他多年的貓化為飛往外太空的宇宙領航員,所以其中的詩句其實有點像他與貓的喃喃自語。詩中沒有深澀的句式,但從動物微小的生命,他試著去想像生命、愛、宇宙等巨大的題目。

訪談過程中,兩位詩人最高興的,或許正是聽別人討論自己的詩。陳昭淵說:「出詩集之後,沒什麼人討論裡面的詩,這次聽到我覺得很感動。」Nicholas則像是詩意解讀的蒐集者,當我們問他某首詩究竟談些什麼,他總先反問我們對這首詩的想法,細細聽著,像在收集地球人的邏輯。

a00_0213-005suo_.jpg

▇孤獨的宇宙旅行者

問Nicholas是否曾預設讀者的英文程度或中文教養等等,他說:「我就是單純寫東西,不會先去想讀者。」他轉頭問陳昭淵:「你有朋友看完《宇宙通信》,然後分享裡面詩的什麼或什麼嗎?」

「幾乎沒有。」陳昭淵答。對地球人來說,看不懂新詩(可能)很正常,但對詩人來說,辛苦揣摩寫下的詩句不被理解,卻也是孤獨的。Nicholas繼續說:「作品寫出來,會有它自己的命運,有時候,不一定要什麼回應吧,沒有回應,就繼續做吧。」

關於陳昭淵如何走上獨立出版之路,他說:「一開始會這樣做,是因為不知道有什麼資源,而剛好我都知道製作的方法,不需要其他人的幫忙。一個人做的時候,不會覺得孤單或需要外力的協助。可是當作品完成後,發現其他人的書會有編輯、設計師加入討論,需要大量的溝通。意識到這件事情後,才發現自己的做法是很不一樣的。」

雖然全不假手他人,卻完整呈現出個人風格。陳昭淵的最新詩集《宇宙通信》是策展概念強烈的作品,封面以幾何圖形呈現復古的宇宙感,前幾頁是火箭升空的照片,第一部份詩文以黑底白字、詩句對齊中線高低排列的方式,營造出參差的電波感,象徵著由火箭升空將詩帶往宇宙;第二部份詩文僅以百分比為題,由001%、002%類推直到100%,代表了自宇宙下載詩句;直到第三部份,詩才有了題名,意味對事物的命名,這三部份代表了宇宙間不同層次的對話。(可參考機密文件:來自外太空的加密電波

a00_0423-021suo_.jpg

加密是種自high的遊戲

宋子江認為Nicholas的詩,具備某種香港的文化身分,如果這個判斷屬實,那麼他的英文原詩中,必定具備某種「香港文化的不可譯性」。我們問那不可譯的東西究竟是什麼?Nicholas沒有把握用普通話說明清楚,他先講了一個英文單詞:anxiety ,焦慮。「你有覺得我詩裡面的人,講故事是很著急的嗎?感覺他似乎正在做一件事情,但是突然間有另外一件事情發生,到最後,他是很失落的。」

他又丟出另一個英文單字,繼續解釋香港的不可譯性:rush,倉促。「我的詩歌的轉向很快,也許跟香港的一些特質有關係。因為香港人很少表現內心的層面,很少花時間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面,很容易岔去做別的事情,同時進行很多事情。」他認為詩中的某些感情面是很難翻譯的,這些或許可以對應到香港的某些特質,但並非刻意結合,更多是因為他個人的經歷。

以非母語寫作的日本作家新井一二三,曾表示母語讓她聯想到母親的陰影,用中文寫作反而自在。Nicholas則表示他用中文寫詩時,情感常是比較憤怒的(畢竟罵人都會用母語),但如以英文落筆,某種詩中的哀愁會更容易傳達。(機密文件之2:外星人的台北觀察機密檔案

Nicholas通常只需掌握英文的基本詞義,以直覺感受它的質地與聲音。他重視的是詩歌的聲音性,而非邏輯。如果寫到一半發現語言太散或平淡,他說:「我會從筆記裡隨便挑一些字,決定這首詩要用這些字,然後想像用怎樣的方法,讓它們出現在詩中。」

a00_0393-019suo_.jpg

這樣的寫作,也是遊戲的過程。Nicholas認為:「沒有玩的成分,詩是不成功的。情感表達不是首要的,詩人或許有100%的情緒,雖然只表達了60%,但讀者不會意識到還有40%是沒有表達的。但如果沒有玩的成分,寫作是很沉悶的,寫詩可以說是一種自high。」他也提到自己有改稿的強迫症,如果這一句不夠好,他無法寫下一句;如果下一句很好,又想要改上一句。經常如此反覆修改,改了很多次也不一定拿出去發表。

▇星球間的時間差

訪談那天,一切都很順利,甚至可說是滿歡樂的。Nicholas和陳昭淵都十分樂於分享,但既使在最熱絡的時候,倆人與採訪者仍保持著一點距離,間或閃過一絲心不在焉。可能是因為彼此不相熟,但也可能因為,他們慣於保持距離,在我們以為是閃神的瞬間,詩人之眼或許正探偵著周圍的一切,在那觀看的時刻,他們與旁人有了「時間差」。

從2014年的《霧散不開》到2016年底的《緩慢的影子》,陳昭淵的詩集經常在捕捉生活中某個靈光閃過的緩慢時刻。從氤氳水氣到散不開的霧氣氛圍,黑白的影子是對光的極簡表達,「包著早晨的光/我用充了電的時間與你調整時差」(〈可見我有多寂寞〉)。而到了《宇宙通信》,這樣的時差成了個人與宇宙時間的對話。

Nicholas則提到,寫《天裂》的時候,他開始喜歡自己一個人行動,不喜歡跟一群人出去吃飯、喝酒。在獨處的時刻,他習慣一個人看著周圍發生的一切,開始想東西。譬如有一日去吃迴轉壽司,總有同一盤壽司在他面前轉來轉去,他心想你又沒人要,不煩嗎?他想像如果壽司能說話,它會說什麼,於是有了〈迴轉壽司店的三文魚籽自述〉。許多作品都是在如此孤獨的冷眼中誕生的,像〈101〉、〈咿唷自述〉等詩,都涉及物我轉換。「我常常會用『反過來』的方式,打開一些東西」,他說,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對方身上,借它們的身體說話。

a00_0434-022suo_.jpg

採訪結束後,我們帶Nicholas參觀陳昭淵的個展「只有外星人能看見外星人」。如果《宇宙通信》是地球人試著對外星發出訊號,個展則是外星人收到訊息後,降落地球,展開的各種實地考察。個展中所有的裝置也都是陳昭淵一個人構思完成的,如同詩集一樣。參觀到一半,Nicholas問陳昭淵:「這些事情都一個人做,很孤獨嗎?」

「一個人做,可能會孤單,但作品完成之後,就能有對話的可能。」陳昭淵答。

恰如我們問Nicholas,既然說作品寫了都沒人看,為何一直改稿呢?Nicholas回應:「也不能這樣說,一首詩沒有寫完的一天,文本本身不可能被完成。」

甫出版新作不到2個月,陳昭淵已開始構思下一本詩集,這次向浩瀚的宇宙提問,下一本他準備向內心世界探索。Nicholas則正在觀望下一本英文詩集出版的時機,美國書市畢竟對東方詩人的英文創作興趣有限,更且他的詩集涉及許多香港在地的議題,不敢貿然交給不足信賴的出版社。即使有可能「先」在台灣出「原文尚未出版的翻譯詩集」,但譯作問世後,真正的原意該何處尋覓呢?或許真如外星加密文件,佚散在宇宙某個時空裡。

a00_0253-007suo_.jpg

【在台北捕獲外星詩人】完整專題

【臺北詩歌節】快揪朋友來參加啊!

40496302_1334795946654631_5323104586020421632_n.png
《帶詩跨越界線》-駐市詩人計畫

  • 時間:9/27(四)19:30
  •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3F Forum
  • 主持:鄭聿|與談者:黃裕邦、孫梓評

《愛與怒之必要》詩演出

  • 時間:9/29(六)19:30
  •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 策畫:鴻鴻|音樂總監:張睿銓|主持:許赫|詩人:黃裕邦、列夫‧魯賓斯坦|演出:DJ Fong(高顗豐)、陳德倫、黃裕邦、莫言、曾立馨、呂美親、張睿銓|影像設計:雪克|《樹說》影像設計:邱楷庭

【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2018 陳昭淵 個展

39900657_10155779280638004_7040230393542344704_o.jpg

  • 小路上。3樓展場 
  •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77巷7號
  • 開放時間13:00-20:00
  • 下午3-6點,由外星人親自駐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捕獲外星詩人2》地球人是一種很好色的生物啊!

艋舺的華西街,有人稱它是台北的肛門,意指它包含了社會底層的各種不潔之物。從清雍正時期,它就是港口工人的聚集地,酒樓林立,黑道眾多。古云「一府二鹿三艋舺」,它有著最老的台北樣貌,至今的繁榮仍與性產業結合甚密。

香港詩人Nicholas Wong(黃裕邦)應台北詩歌節之邀,擔任駐市詩人,我們決定邀請另一位詩人陳昭淵與他一同拜訪最特別的老台北樣貌。搭乘計程車前往的途中,我們一邊聊起市長柯文哲去(2017)年的情色業管理政策:市長持保留態度,採取分區監督取締,只要性工作者不站到8米寬以上的大馬路,維持在6米以內的巷弄就暫時不取締。

41827841_891786987697955_763767338393665536_n.jpg

司機大哥聽到這裡搶先說話了,「哪個人不是他爸○他媽生下來的,這些流鶯就是需要有更多配套措施的管理,我是沒有這個需求,但很多人有這個需求。」(請見諒我們幫大家消音)。用最在地的觀點,運將幫我們做了一刻鐘的台北城市導覽。

「食色,性也」,華西街不僅有最赤裸的欲望流動,也以蛇湯鱉湯聞名,性以形似,無論性欲與食欲,整條街滿滿是陽具的意象。欲望,是文學家最喜著墨的對象,無論是《金瓶梅》中的潘金蓮醉鬧葡萄架,或者是江戶川亂步〈芋蟲〉中的軍國英雄成為了肉陀螺,都是從欲望凝視人的生存。

a00_0290-004suo_.jpg

Nicholas的作品則完全不是這種張牙舞爪的類型,或許與LGBTQ的生存經驗相關,不同於展現在大街上的陽具象徵,他詩中的欲望隱藏在生活的細節之中,如〈寫作說明文的五個步驟:嗜水的原因〉的句子:

三隻玩具鴨在池邊淌口水
S/M/L碼的黃色塑膠。只要我們像鴨

將玩具鴨、黃色、塑膠感帶出某種情色的聯想,將生活隨處可見的玩具,翻轉成一種被觀看的物體。另外也像是〈私處〉,他寫到:「我們都是/食物捲」將食物捲餅比喻為人的私處,視覺上它們有多重的皺褶,口腹之欲和性欲被互相比喻。Nicholas說:「這是寫一種感覺,不是一個部位。」

陳昭淵2013年的詩集《3D透視》,可以說是當時他直面情欲的作品。最特別之處,是詩集使用藍與紅雙色印刷,藍色與紅色的詩句重疊在同一行中,必須搭配隨書附贈的雙色眼鏡,兩眼切換,才能單純地讀到同色詩句。


shi_yan_shi_.jpg

陳昭淵《3D透視》的內頁與附贈的雙色眼鏡

關於這樣的設計,序言中提到「我一直想寫一本帶有顏色的詩」、「我一直想寫一本帶有情色的詩」。詩集除了是文學,也化為藝術裝置,藉雙色帶出欲望的多重樣貌。陳昭淵最新的個展「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中,也利用許多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件,轉化為性的樣貌。

這些被隱藏的情色、性,或欲望,陳昭淵從Nicholas的作品中也看到了,他說:「這些隱微書寫,只有同類人才能發現,就像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


20180916_195145-horz.jpg

陳昭淵個展「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展品

我們問Nicholas,同志的某種生存狀態,是否提供了特殊詩意觀察的視角?他不認為這跟性向有直接的關係,而將之回歸到個人的經驗。我們又問,為何他的情詩總是哀傷?他回想有次跟作家朋友聊天,談情色文學與色情文學之別,他問朋友:「你們有寫過開心的性愛嗎?」每個人都回答:沒有,從沒見過。

「你有讀過詩是開心的嗎?沒有吧。」他說。

來到華西街,Nicholas與陳昭淵看到了什麼?陳昭淵回想,學生時期他曾與同學一起玩大冒險,那時他曾喝過蛇湯;Nicholas則完全不覺得這裡很髒亂,街道規畫得十分有條理,「你沒想到我會這樣回答吧?」他說。

攝影師臨時起意,在水果行前,請Nicholas一手持望遠鏡,另一手持放大鏡;也請陳昭淵戴上有色眼鏡,配合放大鏡,好好觀察眼前的水果。在欲望流動,俗麗的華西街上,我們拍到最妖而不豔的風景。攝影師說:「水果本身就色色的啊。」而外星詩人如何觀察情色與生活,這些照片或許正是具現化的樣貌。

a00_0316-010suo_.jpg

a00_0332-012suo_.jpg

a00_0339-013suo_.jpg

a00_0343-014suo_.jpg

a00_0326-011suo_.jpg

a00_0308.jpg

【在台北捕獲外星詩人】完整專題

【臺北詩歌節】快揪朋友來參加啊!

40496302_1334795946654631_5323104586020421632_n.png
《帶詩跨越界線》-駐市詩人計畫

  • 時間:9/27(四)19:30
  • 地點:誠品生活松菸店3F Forum
  • 主持:鄭聿|與談者:黃裕邦、孫梓評

《愛與怒之必要》詩演出

  • 時間:9/29(六)19:30
  • 地點:中山堂中正廳(臺北市延平南路98號)
  • 策畫:鴻鴻|音樂總監:張睿銓|主持:許赫|詩人:黃裕邦、列夫‧魯賓斯坦|演出:DJ Fong(高顗豐)、陳德倫、黃裕邦、莫言、曾立馨、呂美親、張睿銓|影像設計:雪克|《樹說》影像設計:邱楷庭

【只有外星人可以看見外星人】2018 陳昭淵 個展

39900657_10155779280638004_7040230393542344704_o.jpg

  • 小路上。3樓展場 
  •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77巷7號
  • 開放時間13:00-20:00
  • 下午3-6點,由外星人親自駐守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131 磅礴玲瓏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情非得體

致那些使我動情的破美人
羅浥薇薇著,逗點文創結社,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文   樂   獨  
書寫自己經歷的青春,是常見的出版題材,但要如何能讓差不多背景的人產生共鳴,甚至覺得是共有的「世代記憶」,是一大考驗——誠實而不做作,或許是最重要的元素。書中許多內容是當代人共同的經歷,雖涉及個人的品味,卻無一絲故作姿態或強說愁緒。滿滿的詮釋也值得好好研究,除了可以按圖索驥,也間接證明台灣也有著和冰島一樣好喝的可樂。
鍾意書名的「破」字,有了世俗眼光裡的殘缺,更顯得生氣勃發,含著那麼點叛逆挑釁的帥氣。看似通俗部落格文字,卻是一本「第二性」,除性別意識之外,在自我辨證闡述的背後,暗裡細細剖析人心。作者厲害之處更在於,文章讀來有點三八,有點可愛,不是通篇大道理,卻很有她的道理。
女人看女人,入骨三分,這些點評短文犀利玲瓏,一旦集結成冊,又忽然現出某種女性美的進化史觀,令人會心又令人心驚。破美人何破之有?總是要美過、破過,才會成為啟示:檯面上那些來來去去的優劣名媛,原來都是我們的分身。【內容簡介

藏書之家

我與我爸,有時還有我媽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著,前衛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本書最吸引人的,還是那宛如平行世界的舊書收藏。不可思議的文字和插畫,挑戰既定的想像,印證「過去是遙遠異邦」的史學名言。這或許是以「舊書」為主題的書籍三不五時就會在書市出現的原因,狠狠地給習慣由「現在」去界定一切的人們一擊重拳。唯有由這樣冷不妨的突擊,我們才能學會尊重過去。
作者收羅的寶貝書籍實在豐富,大觀園似地目不暇給。除了家族與書籍的故事,最讓人受用的,莫過於作者媽媽提到的:書本可避邪鎮魔,尤以線裝書最正氣八方,叫人抱著書本好安心。文字輕鬆可愛,唯封面設計與配色,或可再精緻點就更好了。
藏書這件事,本質上是老成持重,這本倒是興沖沖地想把藏書PTT化,很有揹著身家要出門遠行的壯遊感。作者用料毫不手軟,一盤盤端上來,像在居酒屋高談闊論,酒過三巡,卻也不免憂國憂民,似乎青春未盡,兩鬢卻隱隱飛白了,教人驀然想起竹野內豐的溥傑。【內容簡介

環保一年不會死

不用衛生紙的紐約客零碳生活實驗,連包尿布的小孩和狗都在做的永續溫柔革命!
No Impact Man: The Adventures of a Guilty Liberal Who Attempts to Save the Planet, and the Discoveries He Makes About Himself and Our Way of Life in the Process
柯林.貝文(Colin Beavan)著,謝維玲譯,野人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議   獨  
沒有人會質疑環保的正確,人人都能理解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然而讓人們持觀望態度的,還是在實際執行的困難,以及某些環保「衛道人士」難以親近的高調。本書是兩者的解答,作者以幽默風趣的筆調,記錄一年艱苦的實驗,不是頌揚環保的偉大,而是回歸「人」的本性。在便利和愛地球的糾葛中,從人性出發的謙卑,一點點同理心,或許才是推動環保的助燃劑。
不管是愛人、愛事還是愛物,都是一件挺麻煩的事,而僅僅是不傷害我們賴以為生的地球,更是麻煩中的麻煩。作者誠實地闡述他的零碳家庭生活歷程,不見教條八股論述,亦無完美到少了生氣的故事,幽默風趣中摻雜著手忙腳亂。陪著這一家雞飛狗跳的零碳生活,腳踏實地對環境付出,才醒覺,狠狠地去付出、去愛了,饋得的更多,「麻煩」終究長出美好的果。
在各式各樣的人工製品包抄之下,環保當然不容易,甚至動輒得咎,不知自以為的環保是否造成了更大的浪費和污染。作者的决絕一般人大概做不到,不過重要的還是擇善固執,勿以惡小而為之。想呵護地球,終究存乎一心。【內容簡介

瘋癲文明史

從瘋人院到精神醫學,一部2000年人類精神生活全史
Madness in Civilization: A Cultural History of Insanity, from the Bible to Freud, from the Madhouse to Modern Medicine
史考爾(Andrew Scull)著,梅苃芢譯,貓頭鷹出版,975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當人們不能理解另一邊的想法作為時,常會說「你瘋了」。瘋這個字眼仿若禁閉的房間,歸類於此的好像就可不必理解梳理,反正就是瘋了,我們束手無策。作者細數精神醫學史,好一大段時間也是這麼束手無策,各種現今看來十分荒唐的治療,企圖硬是敲開那個名為「瘋了」的房間。或許正如作者所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小個這樣的房間,硬以粗糙手法敲開那道門,是否傷得更深?
談到瘋癲、文明和歷史,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傅柯,然而傅柯關注的是更抽象層次的思辨和批判,加上高度哲學化的文字,對許多讀者來說不太容易親近。本書則完全回歸歷史本位,重探精神醫學從無到有、從興盛到困境的轉折。詳實而生動的敘述,不僅填補了過去在知識層面的缺憾,也隱隱和傅柯的理論展開對話,值得細細推敲。
這書就算不是與《瘋癲與文明》打對台,也跟後者形成了有趣的互文性:傅柯在意的是形而上的心態史,史考爾鍾情的卻是一五一十的案例與演進。洋洋灑灑,氣勢磅礴,這般扎實的磚頭書自有成為經典的架勢,難得的是對現代精神醫學的批評也一針見血,大快人心。【內容簡介

伊朗:從瑣羅亞斯德到今天的歷史

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麥克.安斯沃西(Michael Axworthy)著,苑默文、劉宜青譯,廣場出版,5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本書具備歷史書該有的標準長相:從古至今,依循年代交代大事,好像缺乏爆點,也沒什麼引人入勝的趣味故事,但反而因此不容錯過。我們對於伊朗無知到可憐,有的也多半是一知半解的偏見,再來就像書中一直提醒的:伊朗是中東的晴雨計,由小見大,可以窺見整個中東局勢的發展和轉向,絕對是快速增進「國際觀」,而且還是西方主調之外,認識世界大勢的快速入門。
伊朗是熱門的新聞名詞,卻是大家陌生的國度。作者文字平實,篇章編排誠意有加,試圖化成飛天魔毯,帶領讀者穿越伊朗的過去與今時。
從波斯到伊朗,這塊高原上所發生的事,我們知道的實在不多,這本英國學者的伊朗史流暢好讀,很足以擔當「你的第一本伊朗史」。只是校對要再仔細一些,奧馬.開儼過了一頁忽然變身歐瑪爾.海亞姆,這未免也太移形換影了。【內容簡介

改寫地球史的25種石頭故事

人類如何破解地質學上的重大謎團
The Story of The Earth in 25 Rocks: Tales of Important Geological Puzzles and the People Who Solved Them
唐納德.普羅泰羅(Donald R. Prothero)著,甘錫安譯,八旗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喜劇影集《宅男行不行》(The Big Bang Theory)裡,Sheldon總喜歡嘲諷地質學不是科學,只是一群撿石頭的人。這當然只是戲劇效果的玩笑話,不過本書也算是認真的打臉回應文,字字句句證明了撿石頭可不是什麼無聊小事,每一顆不起眼的小石子,都體現著地球這顆大石頭的悠久歷史。
本書看來輕巧,事實上是一本地球的地質變動簡史。簡明扼要地闡述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怎麼會長成這樣子。大綱主題明快精準,若搭配的圖文能更精美有趣些,在科普書籍中當能引起大地震。
以25種礦石勾勒出地質史的概貌,很有些奇門遁甲的神通。在作者的精密佈陣之下,這些不起眼的石頭和寶石一樣璀璨迷離,甚至具有宇宙性意識,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對亟需和蓋婭再連結的地球人來說,這一冊石書真是太貴重了。【內容簡介

如何謀殺一座城市

高房價、居民洗牌與爭取居住權的戰鬥
How to Kill a City: Gentrification, Inequality, and the Fight for the Neighborhood
彼得.莫斯科威茨(Peter Moskowitz)著,吳比娜、賴彥如譯,行人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文   樂   獨    
很抱歉,和你想的可能完全相反,要謀殺一座城市,不是讓它貧窮,而是讓它富有。當貧富差距成為資本主義社會最嚴重的問題,也反應在都市規劃上。都更往往變成打造一座富人的城市,用高房價高租金把窮人驅離,也一併抺去了城市原本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本書談的是美國城市,但其中所有事例,對台灣來說都是莫名熟悉。而書中提點的道理近乎常識,對一昧迷信經濟奇濟的台灣又是那麼難以接受。他山之石提醒我們,若不即時醒悟,謀殺的不只是城市,而是整座島嶼。
作者說了一個故事,不是可愛的床邊故事,是與我們切身相關,開門必見的事,關於好地段如何長成一個好地段,好學區又是如何洗出不那麼好的家庭。讀罷才警覺,原來不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城市也未必就是你的城市。
所謂的縉紳化,說白一點就是豪宅趕國宅,不少人還是迷信這樣的「進步」,巴不得到處都是信義計畫區。作者有撥亂反正的志氣,雖然都是美國的案例,看起來卻眼熟得很,像極那些手腳不乾淨的都更開發案。光鮮的東西,基本上都是謊言——好啦,90%的謊言。【內容簡介

席捲世界的日本建築家群像

日本の建築家はなぜ世界で愛されるのか
五十嵐太郎著,謝宗哲譯,原點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日本建築家在戰後世界建築史的演變裡,是股不容忽視的勢力,尤其是1930至50年代出生的那批「S級怪物」等級的大師們,讓日本建築美學在戰後快速復興,帶領人們重新認識建築的可能。本書述多於論,中間起落意義,可能需要讀者自行思索,然而當台灣街頭上時時可見日本建築師的作品,甚至出現許多「致敬」的仿作時,一本完整的敘述還是必要的入門。
作者為日本近代建築家建了一個「族譜」,書中以資料收羅為主,少有作者個人的評判。按資料索驥,在國內外旅行裡,親臨這些建築作品,也是種樂趣。台灣深受日本影響,在族譜裡,可以發現各年代的建築風格,在台灣的影響力。
日本建築書這一、二十年引進不少,驚艷之後,也到了該整理複習的時候了。這本來得剛剛好,從戰後代謝派一路寫到時下的輕質系建築,中規中矩,頗能看出日本建築從承襲、回應、突圍,到如今只當自己的心路歷程。【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