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52 凝視暗處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嘻哈囝

台灣饒舌故事
Taiwan Hip Hop Kids
顏社KAO!INC.統籌策劃,避風港文化,40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台灣少見的嘻哈文化書寫,盡可能地交代了台灣嘻哈的起源,而後如何交融內化成在地的風景。除了側寫與訪談樂界人物,也引介了表演舞台、經紀運作和網路社群。文圖的搭配若能更豐富會更好,畢竟服裝和影像在嘻哈界是很強烈的符號表現,可以看出時代在嘻哈文化上的流轉。
饒舌絕對是當前台灣音樂界最生猛有活力的音樂類型,不論主流或地下,無數音樂人在其中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替這外來的樂種嫁接上台灣原生的特色。一樣事物要能走得夠久夠遠,在前線的開拓外,也需要有堅實的歷史基礎作為活水源頭。顏社企畫的這本書,適時填補了後者的空白,也展現該公司對饒舌在思考上的宏觀和野心,提供相關音樂書寫重要的入門磚。
台灣嘻哈雖然談不上遍地開花,卻也迎來一番小小的榮景,這本第一階段的小總結雖說略顯簡樸,卻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迷哥迷妹自可找到值回票價的迷點。你當然可以要求更多,但這絕對是台灣近期最重要的音樂書籍,沒有之一。【內容簡介

百臉先生

monsieur cent têtes
文、圖:季斯蓮・賀貝拉(ghislaine herbéra),陳太乙譯,大塊文化,50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獨 
面具原本即是人類社會充滿神祕的器物,聚合天人之際的各種想像,本書將散落世界各地的神祕串連成詩,講述人的各式面目、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一百多頁的繪本,兼具文學、民族學和社會學等等不同的想像。
作者搜羅了世界各個文化的面具,說了一個多樣性的人類學故事。七情六慾的臉譜,又可以當成是辨認情緒的練習,教人隨時意識到ego的把戲。這樣的繪本有料又有工,簡直可以拿來當成睡前的冥想晚課了。
樸拙線條裡有種自動繪畫能量圖的奇妙感,彷彿介於神性與人性間的幽微,正好也反應了面具存在的某種含義。被迫、自願、又或渾然天生,是靈魂的被擠壓,也是靈魂的再綻放,這本書字量很少,故事量很多。【內容簡介

巨人的時間

O Tempo do Gigante
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卡門・奇卡(Carmen Chica)著,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繪,葉淑吟譯,大塊文化,48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獨 
巨人拖著紅通通的大片肉身,踽踽獨行,不斷地走出時間、走出季節、走出萬物、走出文明,既是開天闢地,又是日常人生。細節裡藏了不少哲學性彩蛋,這樣的宇宙論大家都可以。
這本書實在耐人尋味,有南柯一夢的餘韻,又有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感。人世間日復一日,生命存在價值的哲學哉問,以童趣線條色彩繪製,深廣的思路輕而易舉地奔放出來。
衡量一本圖文書的標準,或許在於它所能提供的想像空間,如同禪門的公案,讓讀者依各自心境產生不同解讀,一旦以文字強加解釋便立刻失去生機。本書就是最上乘的範例,以最低限度的文字,最廣幅的圖像,讓讀者自由馳騁,各自表述內在的觀點和感知,成為想像和反思的起點。【內容簡介

黑龍江

尋訪帝王、戰士、探險家的歷史足跡,遊走東亞帝國邊界的神祕之河
Black Dragon River: A Journey Down the Amur River at the Borderlands of Empires
杜米尼.齊格勒(Dominic Ziegler)著,譚天譯,聯經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這本書側重黑龍江的左岸,一大部分都不在今天的中國境內,反而讓人能以西伯利亞的角度來看待這條南境之河。光是這樣的地理大反轉,就夠教人見獵心喜了。
作者的書寫補足本地讀者缺少關注的地理位置,牽起了中俄間的愛恨情仇。也許因採訪時間等限制條件,有時推論略顯輕薄,但無損本書價值。
以流域而非民族國家的疆界進行報導和歷史回顧,不只是從國族視野到區域視野的轉換,也更能體現黑龍江一帶複雜、多元,甚至帶有爭議的現狀和過去。雖是外來者的眼光,卻打破盲點,填補被忽略的亞洲缺塊。【內容簡介

最黑暗的時刻

Darkest Hour​: How Churchill Brought England Back from the Brink
安東尼.麥卡騰(Anthony McCarten)著,區立遠譯,八旗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電影都演完了,還有什麼理由看這本IP書呢?重點在邱吉爾的武器是語言,終究還是得借助文本,仔細推敲,才能接得住他當時的每個心思。
作者穿梭歷史文獻,精於以字句資料刻畫人物氣質,填補電影難以傳達的內心轉折。這些細節活化了邱吉爾的魂體,無論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讀者都能浸淫在作者的故事裡。
中譯雖來得有點晚,然而「即時」從來就不該、也不是決定東西好壞的標準。相較電影注重的戲劇節奏和張力,文字書寫保留了更多的時刻,以及人們在危機存亡之際的各種徬徨和決斷。背景當然是二戰的英國,卻又莫名切合當下的台灣。【內容簡介

岸邊露伴在羅浮

Rohan au Louvre
荒木飛呂彥著,廖詩文譯,大辣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獨 
大名鼎鼎的經典,終於出了中譯,在滿足死忠鐵粉之餘,也呈現荒木飛呂彥做為世界級漫畫家的創作力道。一樣少年漫畫的格局,一樣的替身設定,但卻能輕鬆駕御羅浮宮主題的種種拘束,進而產生藝術層次的共鳴和共振。即使完全不懂原著設定的讀者,也能感受其中的悸動。
以羅浮宮為背景的作品,大多會被那些文明瑰寶吃得死死的,岸邊露伴卻依然故我,在博物館地底橫衝直撞,完全無懼於頂上文明,光是這點就令人讚嘆到要見賢思齊了。
傳說是時空旅人,永遠不老的荒木飛呂彥不只面貌不老,才華亦不老。和羅浮宮合作的這本畫冊,展現他源源不絕、比起年輕創作者毫不遜色的崢嶸鋒芒。故事邏輯流暢,很容易就走進畫面,隨著懸疑節奏心跳加快,品嚐故事餘味中,夾著淡淡的戀慕心酸。【內容簡介

水資源的世界地圖

保護與共享人類的共同資產
Atlas mondial de l’eau:Défendre et partager notre bien commun
大衛.布隆雪(David Blanchon)、歐瑞麗.勃西耶(Aurélie Boissière)著,陳秀萍譯,無境文化,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益  
這本法國的水書編得言簡意賅,圖解一目瞭然,水文豆知識的置入也玲瓏可喜,不和不覺就翻到底了,法蘭西果然是編百科全書起家的。
講到資源,通常會想到石油、金屬、電力這類比較直觀的能源。作者則點出:其實水資源是未來人類存續最重要的事物。本書以清楚的對應圖表和簡潔文字,告訴我們水是什麼樣的存在,在現今世界的分布狀態,以及污染和缺乏的狀況。讀畢此書,不禁覺得未來戰爭搶奪的,恐怕就是水資源了。
圖像和表格最厲害之處,在於超越文字,具體而直接的衝擊感受如同一拳超人,一擊獲勝。本系列不管談性或宗教,或像水資源這麼重要的公共議題,都能發揮類似的效果。讀後令人深思水資源問題的迫切,而對水資源理解的落後,或許才是真正世界觀的欠缺。【內容簡介

錢暴後的暗處

操作下的21世紀藝術市場
Dark Side of the Boom: The Excesses of the Art Market in the 21st Century
喬治娜.亞當(Georgina Adam)著,官妍廷譯,典藏藝術家庭,3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或許正因為藝術的價值無可估量,才會有藝術市場的泡沫。本書則是這場金錢遊戲的面面觀,art不迷人人自迷,真正立於不敗之地的藏家,看重的絶對不是藝術的價格,而是藝術的無價。
除了參觀美術館,高價藝術品的運作總是離日常百姓有點遙遠。作者揭示藝術品市場背後洗錢與炒作的手法,雖然並不特別深入,但可做為理解藝術市場運作的入門。除了看內幕看八卦,也讓人省思關於品味、關於價格的定義。
精鍊又充滿趣味的專欄文字,描繪藝術市場「枱面下」的運作,這些暗裡的潛規則才是藝術市場的日常。本書無疑是有志踏入藝術市場者的醒世指南,一般讀者則可藉由此書,一窺那藉由品味包裝,充斥紙醉金迷、黑吃黑的天地。【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書房》冬夜三部曲完結,及其他童書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 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的青少年小說家洛莉.荷茲.安德森(Laurie Halse Anderson),自從出版談論性侵事件的成名小說《我不再沈默》(Speak)之後,時隔20年,即將發表相同題材的回憶錄《Shout》。《華盛頓郵報》認為相較於前作,《Shout》更加憤怒,卻坦然且懷抱希望。安德森以詩的語言追溯童年受暴經驗,以及父親的戰後創傷帶來的影響,探索自己如何透過寫作,練習將不好的經歷說出口,同時期望藉由此書取得話語權,批判社會上關於性的錯誤訊息。安德森在訪談時稱該書為「向強暴文化宣戰的誓言,也是克服傷痛、一路走來的慶賀」。
     
  • 以色列插畫家Einat Tsarfati的希伯來文繪本《The Neighbors》目前已售出超過10種語言的版權,英文版也終於在2019年上市。故事描述住在公寓7樓的紅髮女孩,爬樓梯返回「無聊」的家時,注意到每層樓鄰居的家門都有「一點」不同,根據這些線索,她判斷每扇門後都藏著浮誇的異想世界:第一戶人家裝設了監視器和異常多的門鎖,所以大概是一窩專精於埃及古文物的竊賊家族;第二道門的周遭佈滿了動物腳印和植栽,想來住戶是與寵物老虎一起生活在室內叢林的年長獵人;還有一個樓層散發著醃魚腥味,那肯定是海盜和他的人魚伴侶住在裡面⋯⋯女孩最後回到看似平凡的家中,不過,她的爸媽似乎也隱藏著驚人的祕密身份。
    71xj5srpool.jpg
    (取自Amazon

  • 擅長將文學經典濃縮成幼兒繪本的創作者珍妮佛.亞當斯(Jennifer Adams),與長期為《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繪製插畫的克里斯多福.希拉斯.尼爾(Christopher Silas Neal)合作,推出圖畫書《我如何愛你?》(How do I love thee?),書名和內容架構皆源自於維多利亞時期詩人伊莉莎白.白瑞特.白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著名的十四行詩。在兩位創作者的巧妙安排下,將原本稍嫌艱澀的語言,轉換成孩子也能輕易理解的文字,並且保留這首傳世情詩中的美好意境,延伸為歌頌孩童友誼、大自然及家庭的溫馨畫面。
     
  • 以青少年小說《雛雁新飛》(The Fledgling)獲1981年紐伯瑞銀牌獎的多產作家珍.蘭葛東(Jane Langton)於2018年12月22日逝世,享壽95歲。葛蘭東擁有天文學與藝術史的學位,擅童書創作及懸疑推理小說,並親自為多本書繪製插畫,其中超過30本著作是以她生活的所在——美國新英格蘭及歷史悠久的康科德(Concord)為背景。如同當地知名的超驗主義者愛默生與梭羅,蘭葛東崇尚自然,亦將超驗思想融入作品中。其子認為她的作品經常圍繞著兩種謎團,一是劇情本身,另一則是關於生命意義的探索。
     
  • 凱薩琳.艾登(Katherine Arden)好評如潮的奇幻鉅作《冬夜三部曲》(Winternight Trilogy)邁入尾聲,從一名驚人的首部曲《熊與夜鶯》到第二部《塔中女孩》(The Girl in The Tower),主角瓦西莉莎天賦異稟、獨立勇敢的形象深植人心,不落窠臼的敘事觀點、中世紀背景及俄羅斯民間故事交織融會,更是最受讀者讚譽的特點。第三部《女巫之冬》(The Winter of the Witch)緊接上一集的時序,描述舊神統治的世界式微,新興宗教在人民心中變得越趨重要,甚而有瘋狂的教士盤算著將瓦希莉莎當作女巫燒死。
    《出版人週刊》評述作者行文華美,讓政治陰謀、女性議題與魔法、民間傳說彼此纏繞,講述了貼近讀者卻又如史詩般的故事,女主角危難險阻卻妙趣橫生的英雄旅程來到高潮,在最後一部作品中留下讓人意猶未盡的餘韻。
    bear-side.jpg

【業界新聞】

  • 英語世界兩大報《紐約時報》及《衛報》分別評選出2018年度最佳繪本,前者與紐約公立圖書館合作,開出10本書的清單,後者則有7本。兩份書單無一重疊,而且都沒有特別說明選書原則。
    《紐約時報》的指標性書單包括:凱迪克銀牌獎得主茱伊.莫拉雷斯(Yuyi Morales)有關移民經驗的《Dreamers》;澳洲創作者安娜.沃克(Anna Walker)講述小孩適應新家、在都市尋找綠意的《Florette》;描述非洲女孩在終戰之後不惜穿越危險叢林,一心只想前往學校的《Ayobami and the Names of the Animals》;在設計和裝幀上匠心獨具、藝術品般的《The Forest》;暢銷作家茱莉.福萊諾(Julie Fogliano)攜手英國凱特格林威插畫獎得主藍.史密斯(Lane Smith),透過小孩的眼睛探究廢棄老屋過去的詩意作品《A House That Once Was》;色彩鮮豔濃厚、由簡潔塗鴉構成的《Our Car》;以瑪麗.雪萊創作《科學怪人》為故事主軸的《She Made A Monster》;色調明亮愉快、呈現小孩觀看大人世界視角的《The Funeral》;盛讚大自然與戶外活動、鼓勵小孩拋下電子產品的《Run Wild》;以及立體拼貼作品《The Visitor》,描述男孩闖進一位怕生女士的黑白世界,隨之帶來色彩和光亮。
    《衛報》選出的則是:潔西卡.勒福(Jessica Love)於去年大放異彩的處女作《Julián is a Mermaid》;完全透過群眾募資而來、收錄全球一百多位優秀女性真實故事的《Good Night Stories for Rebel Girls 2》;由范氏兄弟擔綱插畫的《狐狸馬可與鹿角船》;描繪20種動物遷徙的知識型繪本《Migration》;另外還有《Billy and the Beast》、《Baby’s First Bank Heist》、《Dave the Lonely Monster》等妙趣橫生的圖畫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人物》無窮的移動中尋找凝凍的時間:連明偉專訪

這大概是心跳率最高的一場採訪。

雨彷彿隨時落下的陰天,從頭城火車站經過一整片海,來到外澳濱海公路旁的屋子。大卡車呼嘯而過,屋簷下停著一部機車,鞋櫃裡放著一雙拖鞋。連明偉穿著羽絨外套和短褲開門探出頭來,十足居家模樣。

首部作品《番茄街游擊戰》即拿下2015年開卷好書獎中文創作,兩年後再以《青蚨子》獲得2017Openbook好書獎年度好書,連明偉的身影卻顯得低調且神祕:關於他的網路資料或訪談並不多見;反覆來回於異國與故土之間,鮮少與文壇往來;不像同輩作家立足學院或出版界,他在台灣時,以教授桌球及攀岩維生。

有別於一般多在咖啡廳、工作室進行的採訪,很快地,連明偉已換上運動外套,帶領我們穿越草叢,進行一趟氣喘吁吁的健行。

▇灰色的頭城,不復以往的小鎮

「除了夏天,頭城都是灰色的,只是顏色濃淡的差別。」

這是連明偉對故鄉的第一句形容。走過一排壁面斑駁的老屋,兩座廟宇接天宮、理安宮矗立眼前,不僅是當地信仰中心,也是《青蚨子》的重要場景。

廟旁一株大樹,底下是連家祖墳,連明偉祖母常講,那樹是連家命脈。

連家原是大戶人家,經過三七五減租及耕者有其田、親族賣地之後,如今只剩零碎土地。在連明偉眼中,家族興衰恰與頭城發展的軌跡類似。

頭城原是宜蘭最先發展之地,後因腹地不足而沒落。有經濟能力的鄰居早早搬走,年輕人多往北部發展,留下來的,大多是無力離開的。

幼年的連明偉沒有同齡玩伴,常獨自在兩座廟裡跑來跑去。他指著水池說,小時候常來看烏龜,或者是爬上理安宮的山壁玩,有次摔下來,疤痕至今仍藏在髮間。


2b8a0048-001suo_.jpg

頭城的天空常是灰色的


img_6836_0.jpg

接天宮內的牆面上,我們偶然發現連明偉的姓名(攝影:吳致良)

接天宮二樓主祀玄天上帝。連明偉說,往昔村裡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保護神,村人需定期繳錢供養。那連家有嗎?「有啊,但我後來不太理會,就沒再繼續了。」應攝影師要求,他立於眾神尊旁拍照。拍攝空檔,他伸手撥撥神像,像是為故人理衣拂塵。

時間如海風,吹蝕了頭城屋厝的磚瓦牆面,颳散了親族鄰里,棄置了專屬的保護神祇,就連廟宇樣貌也不復當年。唯有回憶還在原處繼續,就像他頭上的疤。

一切都以看不見的速度頹傾。連明偉有點苦澀地笑:「為什麼我所處的環境都是在逐漸衰敗的狀態?」

▇毀壞與重建並存的家鄉

與擔任理安宮廟公的堂哥打過招呼後,連明偉帶我們沿著鐵軌登階,進入「石空古道」。這條山中小徑成於道光年間,是淡蘭古道的支線之一。他緩緩地與我們分享這一景一物的歷史掌故。

他的家,前方是大卡車往復不斷的濱海公路,後方則是列車轟轟的鐵軌,常使他不易入眠。客觀來說,算不上是個利於寫作的環境。

然而,說頭城處於壞毀當中也不盡公平。雪隧開通帶來觀光人潮,不遠處旅店林立,不乏一晚要價上萬元的高檔民宿。


img_6854.jpg

(攝影:吳致良)

「這裡壞毀跟重建是並列的,但壞毀速度遠大於重建。對別人來說是生活日常,但在這生活環境中,可以更明顯看到生命或物件在時間催促之下快速毀壞。物的磨損,到最後成為精神上的磨損。」

歲月沖刷造成處處擦傷,尤其對連明偉而言,頭城夾風帶雨的時間又更加銳利。無可回返,那麼至少尋找延緩的辦法,或者是躍入另一種時間流速。

▇出走異國,尋找新的時間流速

畢業後到菲律賓教書一年,連明偉稱之為「豁然開朗」的經驗。這趟菲律賓之行,促使他寫出《番茄街游擊戰》,也成為一個開端。

「如果沒有那一年的生活,我可能還是會選擇待在台灣。一旦離開這裡,會知道有其他生活方式,還有可能壞毀速度沒這麼快。」

接下來,他到加拿大當飯店服務生,去夏威夷的餐廳工作,而後到聖露西亞擔任志工教桌球,直到2018年才又回到台灣。

不斷移動、反覆穿梭於國土疆界,如同他的寫作計畫,一部異國、一部本土交叉進行。出走雖能活在另一種時間,卻也帶來更大的矛盾。「寫作可以讓你更快感覺到它(家鄉)的衰敗,可能我出去、回來太多次了,每次都要重新適應。」

人在異國想著何時能返鄉,回家之後又覺得身處異地。連明偉想透過世界的文化了解自己的鄉土,尋找自己與鄉土如何抵達和諧的關係,如今,他仍在尋找。

國外生活讓他認識了許多不同族裔的人,哪怕非法哪怕危險,也要飄洋過海到另一個國度,尋找更好的生活,尋找安身立命之處。那份渴求,是最吸引連明偉的生命力。

▇寫作者的另一種自我實踐:跑步、游泳、桌球

山中無晨昏,我們踏過泥濘、跳踩石頭,半人高草叢拂過褲管,樹林間隙望出去的天色仍是灰的,不更亮也不更暗,眼前的路好像走過了又好像沒有。恍惚間,彷彿在重複無盡的路徑。

2b8a0114-011suo_.jpg

一行人滿頭大汗,每有陡坡或水溝,我都得先閉嘴專心跨過才能繼續提問。惟連明偉雖呼吸急促,行走、爬坡間仍不疾不徐回答每個問題,身體思緒協調運作。如果不說,誰也看不出當天他正感冒發燒。

其實這不意外,連明偉除了作家身分,也是個體育健將。大學時代加入登山社、參加系上桌球隊,後來考取救生員執照,現在更在鎮公所教授桌球及攀岩。

言談中,無論是聊到球風的轉變、未來可有再出國的打算,或者是對於創作的思考,連明偉總以一句「年紀到了」作為種種考量的基準。才35歲,他對於時間的催促顯得更為敏感。

家鄉看似逐步再興,過往一切不可能復見。運動成為連明偉抒發的管道。「運動有可能是一種挑戰,必須要運用身體所有能量,所以會覺得在那像是靜止卻不斷衰亡的凝滯狀態中,還是存活著。」

是一種抵抗嗎?「剛開始可能是抵抗,到最後會知道,其實所有生活、生命情境本來就是這副模樣,成住敗空。當你很明顯理解到這一點時,會想要凝凍衰亡的速度,可是又沒辦法阻止,所以會產生很大的矛盾或衝突。寫作對我來說是凝凍的方式,《青蚨子》就是想記錄,本身也是一種抵抗。」

偶爾為之的運動或可稱為抒發或興趣,持之以恆才稱之為鍛鍊。連明偉幾乎每天跑步,「寫長篇更要求作者的堅持度,就像跑步、游泳。」

在規律的、疲勞的、怎麼還沒結束的運動之中,跟自己對話:要不要撐下去?面對挑戰時,克服蔓生的膽怯,從失敗或成功中積累更多經驗。勞其筋骨,鍊一副鋪寫綿延長篇的心志。

寫字的人是用全身,每一個創作都是全身。創作看似坐著不動,但所有的作品或所得都來自於先前身體的鍛鍊、精力以及精神狀態。「創作不能只靠精神力,很大的連結是身體。」

除了跑步、游泳,連明偉還喜歡打桌球。他形容道:「注視著一顆桌球,要怎麼在最短時間做出最準確的回擊,那不僅是專注,還有對於球的敏感度。細探來講,就是時間的感覺,如何控制自己的身體。」

2b8a0407-054suo_.jpg

▇永遠運作中:如同攀岩的創作之路

恆常所做的鍛鍊,或許都是為了往上攀登。

來到鎮公所體育館的室內攀岩場,連明偉解釋,3公尺以下稱為「抱石」,以上才稱得上是攀岩。

經過下午健走,大家都累了,卻仍對攀岩躍躍欲試。嘗試過才知道,自己與身體的距離如此遙遠。明明岩塊就在眼前,但每伸出一次手、跨出一步,都感覺到肌肉的不聽使喚。尤其攀岩得垂直向上,轉過身才知道離地面有多遠。未知的高度,讓這項運動隱含著強烈的恐懼。

與跑步、游泳最大的不同在於,攀岩講究瞬間的肌耐力,才能借很小的岩塊支撐全身重量。必須一次徵召全身肌肉,大致臀腿,小至指尖,都是強度極高的訓練。

連明偉一上陣,完全海放我們這些弱雞。他敏捷如猴,身輕如燕,從低到高,像直覺,也像習慣,往左向右,如履平地;有時他將雙腿弓得極開,踩上我沒想過搆得到的岩塊。

這時體會,運動能學會控制身體,那麼攀岩恐怕就是集大成的鍛鍊。

2b8a0319-049suo_.jpg

連明偉說,得先觸摸每個岩塊,感覺哪個支撐點較穩妥,衡量能否藉由岩塊支撐身體重量,衡量可以在岩塊上休息多久。「攀岩是永遠在運作中,得知道自己要休息多久,不是攀上去就沒事了,要先把接下來的路線想好。」

休息,凝鍊下一瞬間的爆發。其實很類似他對於文學創作的態度:即使處於休息期,也早開始思考下一步該往何處。

有人寫作是湖邊散步,有人寫作是間歇衝刺,連明偉的寫作則像是攀岩。恆常的運動及出走,凝聚成往上一刻的力量,縱有恐懼,惟超越能克服。

他曾在談《青蚨子》創作理念時說:「我在故事中進行時間,同時也不斷取消、拒絕時間。」

身體終將逐步衰老,物事消亡在不可追的歷史,無窮的移動中尋找凝凍的時間,卻只能證明一切都是徒勞。唯有一處不是徒勞。哪怕只有短短千分之一秒,文學創作已留住了瞬間的溫度,速度,溫柔和憤怒。

getimage_17.jpg

青蚨子
作者:連明偉  
出版:印刻出版公司  
定價:599元
內容簡介➤

getimage_1_2.jpg

番茄街游擊戰
作者:連明偉  
出版:印刻出版公司
定價:399元
內容簡介➤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1-18 19:09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