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盧郁佳》愛女兒就為她上拶刑

我是個胖子,而且中年越來越胖。聚餐問「誰要白飯」,我總是第一個舉手。問「誰要添飯」,我也第一個舉手。我盤子裡不剩菜剩飯,桌上我也會掃盤。衣服穿不下,我買了大號尺寸。

我是胖瘦階級金字塔底層、狼吞虎嚥的賤民,與職場幹練形象或性魅力絕緣。但只要一早決心節食減肥,焦慮積壓到晚上,就逼得我必須趕在超市打烊前衝進去採購。籃裡裝了披薩、加大特惠包的三條裝奧利奧巧克力餅乾和桶裝冰淇淋去結帳。這畫面像是一幅軍國主義主戰派政治漫畫、節食反面教材,警惕學童認清一個胖子和高脂肪飲食的因果關係。

或許收銀員在面無表情底下也會齒冷,但既然發胖無從掩飾,那麼就算羞恥也沒有用。我走在超市打烊後的街道上,腳步輕盈,暗喜這晚又得到了食物的祕密撫慰,暫時擺脫為肥胖而自卑的折磨。

從大學時候,同學薇薇就一直是骨感美人,標準衣架子,高居金字塔頂端。在餐廳吃飯,總是慢慢吃一口,就顧著講話。過十分鐘,再吃一口。再來,就把盤子推給男友,撒嬌說:「我吃不下了,幫我吃。」男友是個沉默認真的男子漢,掃完自己那份,接過來義不容辭英雄救美。

一起開車去墾丁玩,一路停車一路吃。買了珍奶、冰沙,她也總是喝兩口,就把杯子推給開車的男友,寵溺地說:「我喝不下了,幫我喝。」男友接過,喝光。

這對完美情侶像母親和嬰兒般放鬆、信賴彼此。兩人留美結婚生女,畢業回台灣工作,好難得見面。一天,薇薇帶著丈夫和小學女兒,和我相約吃早午餐。我像小孩踏進玩具店般摩拳擦掌研究菜單,點了香腸火腿培根炒蛋薯條。

依然纖細優雅的薇薇,見狀有點尷尬,解釋自己前晚看日劇沒睡好,毫無食慾,要了黑咖啡和沙拉,替丈夫點了拖鞋麵包夾堅果番薯泥三明治。女兒食量小,很瘦,不多話。薇薇問女兒是否跟爸爸合吃一份就好,以免點一份吃不完。女兒堅持要自己的一份。於是薇薇要女兒想吃什麼就點。女兒要了烤雞三明治、班尼狄克蛋和水果沙拉。薇薇抱怨:「那你待會兒一定吃不完。」招來服務生照樣點了。

不出薇薇所料。我還在為她的美國文化鴻溝趣事笑到流淚,薇薇大眼一轉盯著女兒,問:「你吃不下了對不對?」女兒一驚,低頭望食物,看向母親,點頭。

「你不想吃就不要吃。吃東西是享受,千萬不要勉強,不要沒感覺了還在硬吃,沒必要。」薇薇拿走女兒還剩大半的盤子,放到丈夫面前。女兒眼巴巴望著那盤菜。

我讚美薇薇的高度覺察,全心品味,專注當下,這我永遠做不到。丈夫在旁快手快腳消滅女兒的剩菜,薇薇繼續數落女兒:「你現在說吃不下,到下午又會餓了。你別到時候又跟我喊餓,你超麻煩的。我不會逼你,現在你只要把牛奶喝完就好,你喝完我們就走。喝得下嗎?」

女兒認真點頭,拿過兩百毫升牛奶,喝了一口,像有千斤重地放下。我驚訝現在孩子和食物的關係完全脫離我的現實認知。喝完一杯飲料,對我來說,有如把左腳放到右腳前面跨出去那樣不假思索,我只知道我每天都在走路,沒想過她女兒連腳都抬不動是什麼狀況。我無從想像。

最後女兒喝完那杯牛奶花了半小時。薇薇很習慣。

後來我讀了田野側記《勇者鬥惡蟲:在撒哈拉賭上人生!怪咖博士尋蝗記》。作者是年輕昆蟲學家前野浩太郎,小時候身為胖子跑很慢,玩捉迷藏根本抓不到人。這樣大家就覺得不好玩,所以也不讓他當鬼,捉人當鬼時故意忽略他。他只能在旁一個人找事做,能做的事情就是觀察昆蟲,因此入行。拿了博士,到非洲茅利塔尼亞做研究。

糧食過剩的日本崇尚紙片人,而茅利塔尼亞以肥胖為富裕象徵,女人胖就是美。他雇用的當地司機堤傑尼,開車遇到虎背熊腰的女人,就讚嘆不已。野浩指著路上的瘦子回答:「日本人喜歡這樣的女人。」司機反駁:「那樣太瘦了啦,胖胖的才好。」

當地習俗是為了增胖而強迫餵食少女,6歲女童一天要喝下8公斤的乳品,兩公斤的庫斯庫斯北非小米,還有食用油。野浩覺得不可能吃得下,但當地女性真的吃到一、兩百公斤,司機的妻子去醫院,司機要請3個人來抬才行。有人食道噎死、胃撐破而死。

為什麼能吃這麼多?因為刑求。只要少女拒絕再吃,媽媽就會用拶子夾她的手指,用木製鑷子掐她的大腿。司機看6歲的女兒腿上全是瘀青,看不過去,勸第二任妻子別再死守過時的風俗,甚至以離婚相脅。妻子不聽,帶著女兒離家出走,把家中電視音響寢具餐具席捲一空,等著丈夫上娘家道歉。司機說:「我才不理她。」沒幾天經人介紹,閃電娶了個乖巧的陌生女孩當第三任太太。在當地,娶太太比我們買雙鞋子還容易。

2005年減肥書《法國女人不會胖》曾紅極一時,大大開拓了減肥的欺敵戰術。書中傳授平衡之道:「想吃什麼都可以吃,但是只一口」,倡導仔細品嘗一顆上好巧克力,而不是無意識地把整盒吃光。是的,我身邊很多美人習慣不吃正餐,若餓了就扔幾粒零食烤豆、堅果進嘴騙騙肚子。聚餐時眾人大快朵頤,要是自己一個人節食,被問起會有壓力,所以《法國女人不會胖》提倡:先假裝吃幾口就好,慢慢吃,越慢越好。然後趁人不注意時,把食物用餐巾包起來放在旁邊。這樣別人只看到你有吃,不會留意你吃多少。

或是把食物推給別人。

這位法國女人,這桌台灣女人,跟茅利塔尼亞太太做的事情完全一樣。我們跟食物的信任關係已毀,而食物是人和自我的親密接觸。薇薇的女兒,不是食量小,是受強迫節食。薇薇在教女兒,食物吃兩口就得割捨,否則一胖就萬劫不復。

我終於明白薇薇當初喊吃不下,把食物推給男友是什麼感覺。那感覺是:餓。

我沒有阻止。因為事情太哀傷,我至今無法開口,只能一起假裝沒這件事。但每當我經過百貨公司通往女廁的落地大鏡,迎面瞥見鏡中一個胖到陌生的大媽,意識到那是我,而感到震驚又卑屈時,我知道,在我不曾涉足、無人能插足的,薇薇的內心深處,也有一個同樣肥胖恐怖的自己在那裡日夜威脅她。

胖瘦金字塔並不是上與下。我伸手把它右轉九十度。分處遙遠的兩端,實際上我們都蒙受同一威脅。我心懷羞恥拒絕就範,以賤民自居;而她屈服付出世上最慘重的代價。但我們都活在用男人的視角看自己、看世界的威脅下。


盧郁佳
一個信仰人類的人。道德、法律仲裁並沒解決苦難,只是決定誰該為此付出代價。這種仲裁往往複製了舊有的階級分配,使得不少苦難是經由道德、法律所接生而來到世上。道德、法律固然不可缺席,但若拒絕去瞭解個別的人,結果往往使道德、法律成為暴力。唯有前端的瞭解已經在場,每個大大小小的仲裁者,實現了與當事人相處、感受其中所能感受的一切情感,才能為後端的道德、法律起死回生。唯有認同,能帶來公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8-09-13 10:42
現場》透視「上流兒童」,進行「父母」的社會學想像
照片:鏡文學提供;文字整理:李佩璇
照片:鏡文學提供;文字整理:李佩璇

母職會養大罪惡感?

吳曉樂:
《上流兒童》是鏡文學的委託創作,鏡文學引介了一些訪談人物,讓我能感受她們的生活、了解她們在母職上的心路歷程。我在訪問那些媽媽時,印象很深刻的是,常在她們的言談中聽到「罪惡感」一詞,好像「母職」到最後會變成充滿罪惡感的過程。

我親友的回饋也是如此。例如,有朋友說她給小孩的副食品是自己吃剩的食物打一打,小孩也吃得很開心。但有一次社團中的朋友問她:你不覺得自己這樣很混嗎?結果我朋友跟我說,她覺得自己非常糟糕,因為那些人有辦法在下班之後,再花一兩個小時做很厲害的副食品,但她只用自己不吃或吃剩的東西。不過大家有印象嗎?更早時候人們養小孩是把食物在口中含到軟爛後,再餵給小孩吃,很像我餵養鸚鵡的經驗。(笑)所以為什麼現在養小孩會變成這樣?朋友的這件事,給我很大的震撼。

等小孩更大一點,罪惡感的來源似乎更各式各樣。像幼稚園要讀純美語還是雙語好?我有個生雙胞胎的朋友說,她考量了預算,覺得純美語太貴,一年兩人共要多花十幾萬,很吃緊,覺得還是放棄。但她也說,如果小孩未來英文的口音不好,她會很有罪惡感。

但即使聽她們說,我還是有所徬徨、覺得不足,加上我寫作時喜歡參考別人的想法,所以我上網查找資料,就這樣看到凡慈的一篇文章,叫做〈當幼兒發展成為母親的風險事業〉。很聳動的標題對不對?(笑)我非常推薦大家去看,寫得非常好!

mu_zhi__0.jpg
(取自pixabay

曾凡慈:
這篇文章有點久了,大概是我寫博士論文時蒐集的一些材料。我的博論探討的問題是:台灣社會現在看待小孩有一種新的方式,是非常嚴格在考核小孩的發展進度、成長速度,和以前不太一樣。

比方說,我有個好朋友5歲才會講話,在幼兒園時差點被編到啟智班,但因為他媽媽在地方上有點影響力,所以沒有很快認定他就是發展遲緩、需要特教或醫療的介入。據他回想,其實那時他只是不想說話,而當時的社會還是給了他空間,讓他順其自然長大。可是現在的小孩沒有這種餘裕,一出生後社會就會對他進行密集的檢查,檢查他的發展進度,幾個月會翻身,幾歲會叫媽媽,幾歲會做什麼事……我很想知道這狀況是怎麼發展而來的?

當然,家庭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場域。小孩送到學校,老師會透過結構性的方式來促進小孩的發展過程,可是國家的力量沒那麼容易伸進家庭裡去。為了要說服媽媽:小孩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小孩的發展是很關鍵的,你們應該要做A、做B、做C、做D,才能確保我們國家的下一代幼苗好好成長,所以必須透過專家知識系統與訴諸道德的方式來說服他們接受,或是就像曉樂剛剛說的,必須訴諸一些罪惡感。

er_tong_.jpg
(取自pixabay

父母也不是父母自己的:在社會框架中販賣恐懼的經濟

吳曉樂:
我也想透過第二本書跟第一本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做個對話。我在第一本書稍微提過,父母有時可能會做出讓小孩不能諒解的事,是因為他們的背後也有些掌控力量。所以,第二本書想討論的是,如果說小孩不是父母自己的,那麼,父母也不是他們自己的。因為他們的身分不只是孩子的爸爸、孩子的媽媽,他們還有非常多角色要扮演,而每一個角色都會不斷擠壓到他們做好「爸爸/媽媽」這個角色的空間。

我非常喜歡《上流兒童》的兩款封面。紅版封面有一雙女人的手,但指甲油的顏色一紅一白,到底這是不是同一個人的手?綠版封面也很有趣,畫面上是一名媽媽想去主導小孩前進的方向,兩人之間有很多線,仔細看會發現,媽媽身上也有很多線。意思是,在媽媽與小孩的關係中,有時當媽媽做出某個決定,不單純是因為她想這麼做,而是可能她這麼做比較沒人會說話。

shang_liu_er_tong_shuang_shu_feng_.jpg
《上流兒童》一般版及限量版書封(鏡文學提供)

曾凡慈:
我們看現在的親子教養書,大概會發現:「孩子的成功100%歸咎於媽媽的責任」、「媽媽是最初的老師」,「媽媽是永遠的老師」,各式各樣的書名其實都不斷在提醒:身為媽媽,必須為小孩的發展負責。我們的社會建構了這個想法:童年是一個充滿風險、同時充滿機會的生命階段,在這個階段需要有專職的人全心全意去照顧。所以會用道德恐嚇,或是以小孩成功向上翻身的美夢去引誘媽媽,讓她進入這個「風險事業」中。後來的代價就是,引發她們的焦慮、罪惡感和自責。

吳曉樂:
我看凡慈文章最深的感觸是,她提到「這個社會無所不在的監控」。就像《上流兒童》書中,當女主角陳勻嫻第一次進入貴婦社群,跟她們討論自己的教育方式時,她很害怕別人認為自己的教養方式比較落伍。

我在訪問過程中,意外發現原來台北有些搶手的知名國小會體罰小孩,但還是很多父母會選擇就讀,因為他們覺得學校會幫忙管得很緊,所以比較安心。書中陳勻嫻一開始選擇的學校,因為學區關係,就是這種類型。講到學區,台中有所名校前幾年還因此上新聞,該學區有一家戶口就入籍了三十多個小孩!

sai_pao_.jpg
(取自pixabay

陳勻嫻其實也很有壓力,當她讓小孩去讀比較嚴格管教的學校,她和其他太太談話時會有點不敢啟齒。台灣的教養方式大致可粗略分成:自由派,和較強調管理秩序的權威派。我在田調時感覺到,不同派別的媽媽彼此會有高手過招的感覺。所以當陳勻嫻沒辦法去偵測其他媽媽的派別,只得透過很迂迴的方式去觀察這些人的教育理念,然後略略收斂自己的意見。

將田調資料重新煉成故事時,我想表達的是:台灣是一個很緊很緊的社會。有次我跟在台灣生活一陣子的外國朋友聊天,他說,他感覺到台灣有一條很明確的框架;雖然每個國家的文化都一定會有框架,一定有比較值得鼓勵、或比較被排擠的生活模式,不過他覺得那個框架在台灣特別明顯。在我認識的人當中,真正「做自己」的人非常少。就像作家也不能做自己啊,作家寫完書只想在家打手遊,可是現在只能坐在這裡。(笑)

曾凡慈:
回應一下學區的事。我小孩今年剛好要上一年級,之前曾有個爸爸問我:「你小孩要念哪裡?」讀家裡附近。「那個學校好嗎?」當我回答不出來,就聽到:「你都沒想過要幫小孩換一個好學區嗎?那你當初為什麼會買房子在那裡?」因為便宜啊,我沒想過學區的事。「你、竟、然、沒有想過學區的事!」當下我真的覺得,哇,我應該對自己沒想過學區這件事感到很羞愧嗎?

後來,有另一個爸爸好意說他家可以讓我寄學區,但我查了一下,發現這事行不通,因為他家學區的國小,入學資格是小孩得在6年前就設籍在這裡。這件事真的讓我很震懾,一個媽媽在小孩要上小學之前才開始想學區的事,是必須被檢討的事嗎?

吳曉樂:
第一本書出版後,很多父母對我發出不平之鳴:「難道你要我們父母都不管小孩嗎?難道你要負責嗎?」我覺得這是台灣很真實的狀態。試著想想,當一個媽媽想讓小孩自由,她要為此承擔非常非常多的質疑和責難。像凡慈剛剛提的情境,就會有人說:「你有想過小學有6年嗎?很多能力都是在這時候發展起來的!」給你「慎選」的壓力。

但大家難道覺得自己的知識是在小學時完成的嗎?我小學時都在為了消化不良而困擾啊(笑)。我覺得,小小孩就像是小的淺杯,倒得再多,滿了只會流出,但裝的人沒意識到,甚至可能只在乎倒入了多少,有時連杯子破了也不知道。

我有時候想,這很像是一種經濟,得去販賣某些恐懼,才能讓很多人動起來。就算你想採取比較緩和的教養方式,大家也很怕是因為你不懂、你沒想清楚,出於同儕情誼想幫你,而讓你生出罪惡感來。

曾凡慈:
對,我還能提供自己做為負面教材。我要念一年級的小孩,暑假沒上正音班,我讓他回去南部阿嬤家快樂度日。然後身為退休小學老師的阿嬤就說:「我給妳小孩考試,拼音和聽寫都不會。」有關係嗎?開學就會教了。「你就是不懂!大家都有上正音班,開學老師會教很快,到時候他會有挫折感,就學不好。」有這麼嚴重嗎?「啊我看你真的是很忙,好好的一個孩子,把他放棄成這樣。」

我媽背後好像有悲傷的音樂響起,我小孩的人生就要陷入萬劫不復的境界(大笑),然後我小孩很開心地在旁邊看這齣戲。最後我媽說:「沒關係,阿嬤來教!一天一個單元很快就教完了。」結果我小孩回來後跟我說,「媽媽我國語習作簿都已經寫完了,那我開學要幹嘛?」

吳曉樂:
所以你小孩不是去南部放鬆,是去參加「正音急救班」的(笑)!

photo_by_rainier_ridao_on_unsplash.jpg
(Photo by Rainier Ridao on Unsplash

婚姻是種交換,女性請評估風險

吳曉樂:
話說回來,凡慈覺得,在社會學家眼中,這本書有哪些地方是寫得到位的呢?

曾凡慈:
書名叫《上流兒童》,其實談的是中產階級的家庭。甚至女主角陳勻嫻是靠自己讀書的能力達到階級翻身,而且有了城鄉流動,所以她某種程度是想靠自己來追求階級理想,也算成功了。她做了非常多事,盡可能去維護她的這個階級位階,或更往上晉升到另一階級去。書裡寫了非常多的細節。

另一個很到位的地方是關於性別。我不曉得你是不是刻意寫一個從性別出發的故事,但在我們這個社會,女性追求階級晉升的動力,的確很容易就被轉換成以婚姻和小孩為媒介,比較不是透過個人成就的累積往上爬。陳勻嫻在大學時就遇到未來的先生楊定國,他展現了中產階級相對優渥的實力,所以她很快放棄了對學業的追求。書中提到「有誰還在意我的GPA」,這暗示她原本也許是可以出國讀書的?

對陳勻嫻來說,她其實是用自己的未來交換進入婚姻。從性別研究、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婚姻是一種交換,女性大多是上嫁、向上流動,換得的是向上晉升的位置。反過來說,男生多是下娶,換得的是一個勞動力。就像書裡,陳勻嫻婚後進入楊家就負責照顧生病的婆婆,投入全職的照護工作。這和她原本期望的信義區的公寓、下班後可順道看場電影不一樣,所以她也很怨。

這讓我想到你的FB上有則讀者留言,他非常認真算了房價,覺得原本有的房子和後來買的房子明明價格差不多,他不解女主角憑什麼這麼不開心?

flickr.jpg
(取自flickr

吳曉樂:
我也不了解那位讀者為何不明白這對陳勻嫻來說是很大的痛苦,雖然幾年後他們還是買了房子,但這期間女主角的犧牲很大啊。這對父妻的收入加起來有兩、三百萬,但陳勻嫻婚後不曾出過國,連蜜月都沒有,她有很大的失落。小時候沒享樂過,二十幾歲遇到家世不錯的對象,有了期待,而且結婚後該盡的責任也盡了,既照顧重病的公婆,也懷孕了,但經歷這一切之後,突然發現要從頭來過。但她並沒有就此窩在家裡哭,而是很快決定去考試、投入職場。

我們可以感覺得出,婚後這幾年她過得很辛苦,可能比回去繼承父母的小麵店還要辛苦。所以當有讀者說,她有什麼好抱怨的?她先生為什麼要對她感到愧疚?房子不是也回來了嗎?這個回饋讓我很訝異。

讀者還問我,有查過台北的房價嗎?楊定國的年薪至少有兩百萬啊?其實我很堅持所有細節都要有所本,所以在設定兩間房子時我看了非常久的591,確認符合類似條件的物件價值該有多少。我連楊定國一個月要還多少房貸、一年要繳多少保險的錢都算完了。但這些事不該寫進小說。

話說回來,客觀來看,當一個人承諾你這麼多東西,最後卻做不到,而你已經先投入了非常大的成本,包含時間、勞力、精神,這事不嚴重嗎?很多人跟我說,這本書很有台灣的味道,因為台灣人就是會從事高投資報酬、高投資風險的事,就像每年都會出現的詐騙案,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愛拚」的精神(笑)。

寫這本書時,我是有意識地想放入自己受到的教育養分。我大學時除了法律,還修了很多歷史系、社會系的課,也修了性別學程,我確實是想把當初的所學、個人的自我投資織入這本書內。

▉傳統父親的隱身vs.新好男人的現身

吳曉樂:
不少讀者問我,為什麼第二本書中,爸爸還是消失了?

我在田調的過程中,發現在中產階級的教養中,爸爸的消失搞不好更明顯。藍佩嘉教授的研究也有提到這點。現在的工作常常是過勞的,一個人可能要做以前1.2或1.5人份的工作。教養小孩也比過去更累,才能做到不會讓人家說閒話。所以,一對夫妻可能要做3個人的工作。

也有人問,為什麼《上流兒童》書中的性別分工如此刻板、古典?我只能說,這就是現況。

我要分享一個主管的故事。他的小孩讀貴族小學,參加學校課後班的騎馬體驗營,有了興趣,為了不剝奪小孩未來成為馬術大師的可能性,所以牙根一咬就付了昂貴學費。這個課後班的媽媽們後來組成一個小團體,相約去歐洲騎馬,一個人旅費十多萬,兩個人共約30萬。

不覺得很可怕嗎?30萬都可以是一個人的年薪了。這個爸爸其實沒有那麼想出錢,但基於不能不培養小孩的罪惡感,所以只能透過加班、更努力工作來達成。

這個30萬騎馬的故事,是我一兩年前聽到的,也剛好跟我的觀察吻合。在受到社群媒體的影響,以及看到許多部落客用非常優雅美好的方式帶小孩之後,相關的教養成本會增加得很可怕,這也會造成爸爸在家庭中的消失。

我想知道,凡慈也覺得楊定國是一位「消失的爸爸」嗎?

ba_ba_.jpg
(取自pixabay

曾凡慈:
曉樂第一本書在社群媒體上引起的主要討論之一是,好像出來擔罪受責的都是媽媽,爸爸不見了?所以才會有讀者接著問,怎麼《上流兒童》裡的爸爸「也」不見了。

我的看法是,楊定國這位爸爸沒有消失,他只是做了傳統認為爸爸應該做的事。這個社會對於爸爸和媽媽有兩種不同的期待。對爸爸的期待很簡單:你只要做好一個人,就同時做好了一個男人;只要盡了一個男人該盡的義務,就同時盡到了爸爸的義務。意思是,男人只需要追求功成名就,每個月固定給家庭豐厚的收入做為支持;你追求自己的生涯成功,就同時維持了你的家庭,並且同時成為一個好爸爸。

但女人不是。你追求自己的生涯,馬上等同疏忽了你的家庭,疏忽了家庭後,就開始被懷疑:你還是一個好女人嗎?

所以我覺得楊定國沒有消失,他一直在自己的事業上努力。我自己偷偷算過,楊定國顯然月收入有15萬以上,我們社會學家是非常強調物質性的(笑)。我也看到有讀者說,楊定國是個很好的爸爸。確實,以傳統標準來看,他是。而且社會對爸爸的期待在於事業成功和支持家計,而不在小孩教養上,也因此,他反而對小孩的教養可以比較有彈性,不會把自己整個人的生存價值都放在小孩身上,也因此他可以比較放鬆,不太在意小孩的成績。

但他也有自己在意小孩的方式,比方說:不讓小孩玩太多3C、希望小孩別太晚睡、希望小孩在經濟上有節制不去跟他人比較。所以他一直是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當然他存在的方式不像媽媽那麼明顯,但這就反映出現實家庭中的性別分工狀態。

當然,社會上確實開始出現另一個類別,我們稱為「新好男人」,他們做了更多的家事,也會帶小孩。像我老公,他每週會煮一次飯。他每次煮飯必拍下小孩享受的樣子放上FB,而且據說為了顧及我隱私,照片裡都不會有我,所以他一直呈現出像個單親爸爸,每個禮拜煮豐盛大餐給小孩快樂享用的形象。(笑)每次只要一發文,下面留言絕對就像雪片般,「真是個好爸爸!」「做的菜看起來好好吃!」「小孩好開心!」

吳曉樂:
我的讀者對楊定國的想法不一,有人說他是非常不負責任的爸爸、也有人說「這麼好的男人哪裡找」,大家評價也太極端了吧。後來我意識到,這表示社會對於爸爸的角色可以做到怎樣的程度還很模糊。

剛剛聽你分享,我馬上想到我朋友的情況。她的工作不適合請育嬰假,所以由她老公請假帶小孩。她起初非常擔心一回家打開門會看到老公小孩兩個都在流淚的可怕畫面,卻發現她老公非常享受,覺得這6個月帶小孩真是太棒了。她後來才懂得為什麼,因為她老公光是用嬰兒揹巾帶小孩出門,整個社會都用眼神在關愛他。他走在路上覺得自己是個明星,還會被人指著說「你看那個把拔好窩心喔」。甚至在大眾交通工具上,小孩一哭,手足無措時,就會得到婆婆媽媽的善意支援。

但想像一下,當畫面換成一個女人揹著嬰兒揹巾時,我們不僅不會用眼神關愛她,要是小孩哭了,還會說:「你看那個媽媽不會教」。我朋友的老公在育嬰假中非常舒適,他覺得充電了——居然有人是在育嬰假中充電!所以我們可以鼓勵男性多投入親職,因為他們就算做了一些理所當然的事,也很容易獲得拿奧運金牌式的稱讚(笑)。

曾凡慈:
「新好男人」的存在,看起來應該是大家樂見、鼓勵的事,但社會對新好男人的反應,正是建立在不公平上。像剛剛曉樂講的畫面,當男人被稱讚「你幫老婆帶孩子啊,好辛苦喔」,下一句就會類似「啊你老婆在哪裡?」很多時候新好男人的出現,其實並沒有真正挑戰傳統的性別價值。只要我們還覺得他是在「幫」老婆做事、「幫」妻子分擔,我們對傳統性別的想像就沒有鬆綁。

母親別再為難母親,焦慮Let It Go

吳曉樂:
講到這點,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意識到,最常批評家庭主婦的人也多是女生?

我做訪談時,原本預設會有惺惺相惜的女性情誼,因為大家都很苦很累。但我發現大家會互相批評別人的選擇,有些人會不自覺表達出對於上班媽媽的不滿。我在書裡也呈現出這點。全職媽媽會覺得:我們在教育環境裡要關注的事這麼多,你怎麼還有事業心?還想去工作?要是講到班上某些小孩的教養較差,她們會隱隱歸咎於那位媽媽要工作,所以沒有好好管。

有趣的是,若是那位媽媽的身分是某品牌的執行長時,她們的反應就會變成:「她是例外」。我對這件事非常訝異,這就是俗稱的弱弱相殘。那些媽媽覺得自己帶小孩很辛苦,為什麼有人可以不必像我這樣犧牲到這程度?

其實,光是「職業婦女」和「全職媽媽」這兩個詞就很奇怪,我們不會形容一個男性是「職業男人」,男人沒有類似的分類,但媽媽卻莫名其妙有這兩種選擇。

zhi_ye_fu_nu_2.jpg
(取自twitter

這也許是一種自保的求生之道吧。當你做了一個選擇,但很徬徨、很不安時,就會去批評那些和自己做出不同選擇的人。因為你會很擔心,自己的付出沒有人看到。

第一本書出版之後,我那陣子像是在洗三溫暖,一方面會有讀者跟我說,那本書解救了他,因為他從小覺得自己不喜歡父母是罪大惡極的事,以及父母因成績不好而打自己是理所當然的,後來才知道原來有這麼多人不是這麼想的。但我也遇到很多人罵我,甚至有個家長怪我:「我的小孩大學畢業後不喜歡回家都是你的錯,因為就是有你們這種人寫了這種書,破壞了家庭的觀念。」

對那個家長的質問,我覺得很奇怪,兒子不回家你應該去問他啊,怎麼會花心力千里迢迢到發表會來問我呢?但後來我理解到,這背後有很大的失落感,是來自於社會非常鼓勵父母、尤其是媽媽,為小孩犧牲。

對我來說,我最害怕的情緒就是委屈。我常對身邊的人說,「可以小忍,但不要委屈。」大家都以為當下吞得下去,但到最後委屈會以另一種方式爆炸出來,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而且委屈越久的人爆炸就越可怕。當父母把所有資源、心力和愛丟在小孩身上,怎麼可能輕易接受他有獨立的想法、有不同於你的感受,接受他想要做自己?你會覺得,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你們應該一直在一起。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到後來即使小孩長大成婚,還是沒辦法自立,而父母也不允許他真正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上流兒童》的書名有個奧妙之處,有人能想到另一個對照的書名嗎?對,是《下流老人》。編輯說中間可放入《斜槓青年》,這像有點可怕的台灣人三部曲(笑)。現在我們大部分人的童年在物質生活上是優渥的,出社會後成為斜槓青年,「一個工作養不活,那你有做第二個工作嗎?」然後不小心就變成了「下流老人」。

我覺得,這中間還可以再加入張曼娟老師的《我輩中人》,它正好提供了被夾在兩種教養層級中的五十歲人們的觀點。我讀《我輩中人》時感受非常深,也理解到現在五、六十歲的父母的心情,他們應該是很委屈的。張曼娟提到,那個年代的人沒有做過自己:志願是爸媽填的,婚姻也不是自己選擇的,在時間催促和社會規範下生了小孩,當了父母,到後來小孩長大了,好不容易是自己最可能接近自由的時刻,就迎來父母的老邁與長照。他們這一輩是卡在「三明治」的階段。

shu_feng_-tile_0.jpg

我覺得,我們應該去挑戰某種舊文化的風氣,不要再管那麼多,不要再那麼理所當然地去問別人的小孩讀哪裡、別人的小孩考到什麼學校。這很重要。就像研究生之間會有「研究生禮貌運動」,不要輕易問研究生論文寫完了沒,人與人之間的分際也應該要發起類似的「禮貌運動」吧。

曾凡慈:
我想今天大家來這裡,也許是想分享親職的焦慮,或是分享從自己父母處接收到的成長經驗的不解,或是像我現在正站在十字路口上,有空時會想想自己到底該怎麼帶小孩才好。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如果你發現自己會焦慮,其實不要緊,因為這種焦慮是大家共通的。這表示,那不是你個人的問題,是這個社會有哪個地方出了錯,或是那個標準可能不太合理。就像吳曉樂剛剛說的,不要管它,意思是,我們要先意識到,這個社會給我們的評價或期待可能是不合理的。

有一種應對方式是,我們在個人層次上忽略它。像《上流兒童》書中常常讓陳勻嫻去反省自己: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可能也是吳曉樂心裡想到的出路之一:女性不要把自己人生的價值全都投射在孩子身上,讓孩子被迫得背著你。尤其是書中最後一段真的寫得非常好:陳勻嫻內心好像回到自己是個小女孩的狀態,遇到她的兒子,希望兒子帶著她走,到另一個人生更美好的地方。這簡直恐怖到令人起雞皮疙瘩。或許,在個人策略上,我們可以追求各種不同的人生目標,不要那麼聚焦在母職上。

另外,我們還有一種集體的策略,就是讓《上流兒童》這樣的書、《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樣的劇集多多出現。這可以提供一些集體的資源,讓我們思考:除了親子部落客的各種教養文章、或各種恐嚇性的露出之外,我們有沒有其他做爸媽的方式?有沒有不同的選擇?我們需要更多像吳曉樂這樣的描述,好讓大家的焦慮更少一點。

shu_feng__19.jpg上流兒童
作者:吳曉樂
繪者:朱疋
出版:鏡文學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曉樂
居於台中。喜歡鸚鵡,喜歡觀察那些別人習以為常的事。著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改編成電視劇。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OB短評》#128 追問人生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從此刻到永恆

一場身後事的探索之旅,重新叩問生命的意義
From Here to Eternity:Traveling the World to Find the Good Death
凱特琳.道堤(Caitlin Doughty)著,蘭迪斯.布萊爾(Landis Blair)繪,謝忍翾譯,究竟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不用任何修行,更不用任何命盤星盤,便能大膽預言:「你注定會死!」與其逃避不如面對,作者考察各地葬禮的樣貌,不是臆度死亡的面貌,而是還原不同國家、民族的生者們,如何處理永恆的消失。未知死,焉知生,選擇鴕鳥的態度應對死亡,就無法抬頭觀看生存的美好。
當我們凝視死亡,死亡也凝視著我們。凝視以理解,凝視以了悟,追隨作者視角凝視他人風土文化的身後事,也可趁機思索自己的死亡。本書的主題不易掌握,尤其以遊記形式處理,稍一不慎顯露輕浮,就可能淪為獵奇低俗之作。幸而作者輕巧渡過鋼索,穩當走完這趟黑色之旅。
搜羅各種喪葬儀式,看遍世界各地如何處理大體,這書的戀屍癖傾向濃厚,正好揭穿活人的手腳——把自己的七情六慾通通投射在死者的身上。這是絕佳的系統減敏感法,讓我們在惶恐悲傷之餘,終於能夠幽默看待死亡。【內容簡介

可喜可賀的臨終

なんとめでたいご臨終
小笠原文雄著,邱心柔譯,方智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實 
不同個案,說明終點或許相同,但人生最後一段路上,每個人所面對的挑戰各不相同。「安樂死」並不只是結束生命這麼簡單,必須認真考量每個病人各自的情況,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條件等不同因素。你可以反對,也可以贊成,不管選擇的立場為何,都不應選擇閉上眼不去理解的無知。
若把臨終視為啟程旅行,本書就是行前指南。要帶什麼,怎麼吃,怎麼走,穩定我們面對啟程時隱藏在內心的不安。不安在所難免,但本書內容如同封面,在陽光下烘曬著,讓人多了點面對的勇氣。
前陣子引進的日系長照書,內容及編排上多少予人倉惶付梓的印象,可見面對高齡大軍,日本同樣手忙腳亂。不過眼前的這本卻一夕成熟許多,每個案例都帶出明確的議題,娓娓道來,既長知識,又療癒暖心,讓人悠悠想起巴哈的名曲〈安睡吧,疲憊的眼睛〉。【內容簡介

親愛的馬塞爾今晚離開我們了

普魯斯特的最後一頁
Notre cher Marcel est mort ce soir
亨利・哈齊默(Henri Raczymow)著,陳太乙譯,大塊文化,28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獨  
這不只是一本描寫普魯斯特離世前的小說,更像是寫給普魯斯特的情書,內容情節,甚或描述的簡奏和筆法,無一不流露誠摯的景仰和愛意。全書呈現作家性格細膩的一面,更挖掘出作家身後,支持著他的女性和親人。是虛構的小說,也是關於普魯斯特最真實的傳記。
作者細細描繪普魯斯特在人間的最後一段,穿插家人、侍僕與朋友的故事,原來美味的不只是瑪德蓮蛋糕和熱茶,還有這些在普魯斯特身邊,默默付出,有緣相遇的靈魂。這些軼事看似不起眼,像散落在盤子上的蛋糕渣,卻讓人想拋去禮節,用指腹沾黏起來舔舐品味。
以普魯斯特的語調,細述普魯斯特的最後時光——與其說是仿效,不如說是致敬;與其說是致敬,不如說是愛。作者建構了普魯斯特的起居日常,纏綿依舊,卻多了份理智,是不是實情已經不重要,動人的還是那種如影隨行的執念,畢竟《追憶似水年華》本身就是極其強大的執念【內容簡介

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

一個蒙古人未竟的民族自決之夢
中囯とモンゴルのはざまで:ウラーンフーの実らなかった民族自決の夢
楊海英著,陳心慧譯,八旗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楊海英對蒙古近代歷史的書寫,自有其獨到之處,中譯本陸續問世,不僅填補了知識的空缺,更帶入理解觀點,釐清這塊和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近百年來的滄桑血淚。領導內蒙民族自決失敗的烏蘭夫即是一例,這段歷史多數人並不知情,只有官方紀錄裡虛假的身影。閱讀本書,除了記得敗者雖敗猶榮的嘗試,更重要的或許是對勝者的手段有所警醒。
電影《賽德克巴萊》主題曲The Soul of Seediq Bale唱著:為說出自己的話需要吞下許多屈辱,為實現夢想需要吞下許多遺憾。在中國的內蒙自治區,為了說自己的語言,為了實現民族的夢,承受了多少屈辱和遺憾?這不是一本讀來愉快的書,草原上的可汗後人在悲呼長嘯。且請停下腳步聽聽他們想說的是什麼,聽聽他們想建立什麼樣的家園,我們才更能知道,我們是誰,我們想要什麼。
這是一段不大為人所知的「內蒙獨」,不見容於任何教科書,單單這點就物以稀為貴,教人珍惜不已。烏蘭夫這位「蒙古王」糾結的一生,可以視為當時芸芸民族自決人士的縮影,然而蒙漢之間的矛盾,不僅只是政治上的衝突,更牽涉到文化與生態上的正義,這是世界公民都必須補上的一課。【內容簡介

和動物說話的男人

《所羅門王的指環》作者的狗貓行為觀察學
So kam der Mensch auf den Hund
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張冰潔譯,木馬文化,36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上世紀中葉動物行為學的經典,今日仍有重新出版和閱讀的必要。如同導讀所言,這麼多年過去,我們對於人和動物間的相處,仍有太多不科學的迷思。作者的長項是文字感性優美,但更重要的是字裡行間潛藏的冷靜和理性。當貓狗成為網紅大宗,作者畢生經營的理性與感性交融的空間,還是值得回頭溫習的起點。
人與動物之間的交流,堆成的電影戲劇小說,賺走不知多少眼淚。動物學家勞倫茲可說是開啟此類文本的先河翹楚。動物行為學說不斷在前進修正,但作者帶著充沛感情的生動文字,仍刻畫出經典該有的架勢地位。
這本1950年的狗書能再次出土,作者逝世30週年是其一,再來也因為動物權多少已深入人心。書中某些觀點或許不再那麼前衛,不過那種實事求是的觀察省思,依然醍醐灌頂。溺愛成性的貓奴狗奴們,很應該拿本書來自我check一下。【內容簡介

夏天,屍體到底在哪裏?

여름, 어디선가 시체가
朴蓮善(박연선)著,簡郁璇譯,暖暖書屋,35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類型小說最大的挑戰,或許在於如何嘗試不同的形式和手法,為架構相近的故事創造出新的火花。本書不同時間方向的敘述,營造出有趣而迷人的節奏,並營造出解謎之外更深層的韻味。作者劇作家出身,文字畫面感強烈,本書再次展示了韓劇和台灣劇作的距離。
作者黑色幽默的筆法成熟流暢,明明是岀了人命的懸疑推理,卻被玩得諧趣陽光,玩得爽朗明快。光目錄篇名,作者的頑皮就躍然而出,像在看什麼夏日青春物語。讀完覺得恐怖,恐怖的不是屍體,是作者源源不絕的寫作天份。
書名讓人想起剛出道時的乙一,懸疑驚悚的內容也有點類似,不過走的卻是爽朗幽默路線,混搭出推理類型中的異數,的確有夏日黃昏玩到忘了回家吃飯的失心感。韓國類型小說越來越多元,成熟度也令人驚艷,很可以為韓流再下一城。【內容簡介

世界不平等報告2018

World Inequality Report 2018
阿瓦列多(Facundo Alvaredo)、江瑟(Lucas Chancel)、皮凱提(Thomas Piketty)、賽斯(Emmanuel Saez)、祖克曼(Gabriel Zucman)著,劉道捷譯,衛城出版,5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不管強調多麼好讀易懂,經濟學報告的本色不變,本書在閱讀上仍有其困難,大量的數據,嚴肅的文字,一下就會把人弄得頭昏腦脹。然而,這是少數你必須強迫自己讀完的書籍:經濟不平等在世界快速漫延,任何人都沒有閉上眼睛,充耳不聞的餘裕。書裡蘊藏的切身危機,足以讓你克服資料的枯燥,至少讀完之後不會在週末被電視上的名嘴嘲笑沒有世界觀。
冷兵器時代的歷史告訴我們,當貧富不均的撕裂過大時,就是揭竿而起的時候,可來到今日此時,我們可以透過資訊揭露,在撕裂傷害世界之前,正視這個問題。作者群準備的資料認真豐富,架構嚴謹縝密,缺點是難免較嚴肅剛硬,需要花點力氣,靜心研讀。
本書談的是各國貧富不均的現況,雖然還是研究報告的格式,卻也努力做得平易近人,其志可嘉。對一般讀者而言,內容可能還是有些千篇一律,但重點也許應該擺在產出這些內容的「世界不平等資料庫」——如果年年都能出這麼一本年鑑,對學者和名嘴來說,自是極大助益。【內容簡介

為你沉淪

Since We Fell
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著,張茂芸譯,漫遊者文化,420元
推薦原因: 樂   獨 
勒翰的創作總在類型小說的範疇,但又能從中推衍出純文學的高度,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他在既有設定中找出新的可能。或許所謂的「類型」本來就只是方便理解,而非畫地自限或自我標榜的概念。過去勒翰的小說中,女性始終是潛伏的力量,如今終於浮出水面,反應著他對時局的理解和觀察。
愛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本書就寫著這樣的故事。角色鋪陳可圈,故事情節可點,看著角色一路前來,我們能理解他為何沈淪,而不是莫名其妙地撲通一聲跳下水。
雖是犯罪類型小說,一開始又把結局抖出來,不過作者卻以文學性的綿密說了一個愛不得的故事。情節緊湊如雲霄飛車,曲折的內心戲又逼近心理分析,這樣的page turner會讓你在殺時間之餘,似乎又懂了些什麼。【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