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很獵奇、很恐怖,但請不要害怕:古屋兔丸《荔枝☆光俱樂部》訪談記

古屋兔丸的大名,對台灣漫畫迷並不陌生,他的許多作品如早期的《瑪莉的音樂盒》、《π圓周率》,到後來《人間失格》、《帝一之國》;近期的《我想被高中女生殺死》、連載中的《天音†修洛塔貝茲》等等,皆已有中譯本問世。這些作品在線條的構成上也許能找到相似處,但其他無論內容或主題上,幾乎南轅北轍,有的充滿娛樂的惡搞趣味,有的則直視人性最深沉的黑暗和暴力。每位讀者心中喜愛的「古屋兔丸」都不一樣,如同怪人二十面相一般,他以不同的面貌,從容遊走於商業主流和地下另類兩者所構成的光譜。

日文原作完成於2006年的《荔枝☆光俱樂部》,在古屋二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或許具有關鍵的轉折意義。日前甫上市的中文版由漫畫書店Mangasick副店長黃鴻硯負責翻譯,他同時也兼具專業譯者及漫畫評論者身分,替想要理解古屋兔丸多樣面貌的讀者,提供重要的「失落的環節」。在臉譜出版的安排下,古屋除了在台北國際書展展期間出席《荔枝☆光俱樂部》原稿展、簽名會等活動,也與黃鴻硯對談,讓讀者有機會一親漫畫家本人的風采,及其創作肌理。Openbook利用會後的時間,和古屋進行了簡短但深入的採訪。


dui_tan_xian_chang_.jpg

左起:臉譜出版社主編謝至平、漫畫家古屋兔丸及Mangasick副店長黃鴻硯

從「我到底看了什麼?」開始的創作

古屋在高中時深受到地下前衛文化吸引,爾後報考多摩美術大學,主修油畫,畢業後一度曾以全職畫家為目標,最後因難以維持生計而放棄,才逐漸轉向漫畫之路。古屋提及這段經歷:24歲的他一邊在高中任教,一邊繪製漫畫投稿,最初是在《月刊漫畫GARO》這本偏向地下的漫畫期刊上,在沒有稿費的情況下,連載四格漫畫《Palepoli》。直到《π圓周率》連載後,古屋才辭去高中教職,成為全職漫畫家。

在20歲到30歲前半,古屋完成了《瑪莉的音樂盒》、《π圓周率》、《Short Cut》等作品。《π圓周率》成為早期古屋創作的分水嶺,此前的作品有著藝術上的表現欲,以及20歲時鬱鬱不得志的黑暗,直到《π圓周率》之後,才轉為更重娛樂性、更容易為人所接受的調性。


palepoli.jpg

《Palepoli》


pyuan_zhou_lu_1-tile.jpg

《π圓周率》

《荔枝☆光俱樂部》改編自東京大木偶劇團在1980年代的劇作。當時在台下觀賞的古屋,還只是個17歲的高中生,當下與其說是感動,不如說在心裡有著「我到底看了什麼?」的困惑,然而原劇公演時的震撼和衝擊,一直烙印在他腦海裡。


dong_jing_mu_ou_ju_tuan_ju_zhao_.jpg

東京大木偶劇團演出的《荔枝☆光俱樂部》劇照(取自keikotoendlessart

《π圓周率》的連載,奠定了古屋在作畫技巧上的自信,也化開了心中那份屬於20歲時期的濃稠情感。在《π圓周率》完結後,古屋開始構思下一部作品,試圖在商業的娛樂性之外,創作自己真心喜歡的事物。這樣的事物究竟為何?在反思的過程中,他重新回憶起高中時接觸的另類創作,如丸尾末廣的漫畫、東京大木偶劇團的演出,或者當時所聆聽的地下音樂,於是他嘗試改編《荔枝☆光俱樂部》,希望將當時感受到的強烈印象,和年少時期所經歷的80年代氛圍,藉由這部作品傳達給讀者。最後在37歲時,古屋完成這部作品,離觀賞原劇那時已經過了20年的時間。

集眾人記憶復刻的作品

《荔枝☆光俱樂部》當年的巡演,是在日本各地的小劇場,並大量啟用素人演員,只留下很有限的紀錄,連劇情都難以還原。為了改編,古屋利用社群網路釋出「是否有人留有相關資料」的詢問,收集到當年觀眾私下偷錄的錄音,也聯絡上曾參與演出的成員,一點一滴拼湊出《荔枝☆光俱樂部》的樣貌。


li_zhi_guang_ju_le_bu_-nei_wen_-3xiao_7.jpg

《荔枝☆光俱樂部》內頁(臉譜出版提供,© USAMARU FURUYA 2006/OHTA PUBLISHING CO., LTD.)

從劇作到漫畫,《荔枝☆光俱樂部》雖然有許多殘酷暴力的場面,但暴力在日本分級中並非限制級,這也是古屋有意的安排,希望《荔枝☆光俱樂部》是一部讓國中小學生都能閱讀和理解的作品。相較於劇作「龐克」風格的粗糙銳利,古屋重新設定了角色性格,和人物彼此間的關係,以細膩的人際關係為橫軸、原本的劇情為縱軸,交織出漫畫版的《荔枝☆光俱樂部》。

原始劇作內容大概只有漫畫版的一半,新加入的原創部分,除了人際關係外,還有許多深深影響少年古屋的人事物,漫畫家丸尾末廣是其中之一。丸尾當年也曾參與《荔枝☆光俱樂部》的演出,但戲份在最後被刪掉。漫畫版刻意保留了這段情節,在原稿展中也特別選擇丸尾登場的頁面來做展示,以表達對丸尾的敬意。

古屋兔丸的「丸」字,即是由丸尾末廣的「丸」而來。對古屋來說,丸尾是像慧星般橫空而出的存在,他在情色和暴力的表現上顛覆主流,也和東京大木偶劇團、日本歌德搖滾樂團AUTO-MOD合作,繪製宣傳海報及專輯封面。丸尾和他所串連起的日本地下藝術,給予少年古屋很大的衝擊。


li_zhi_guang_hai_bao_.jpg

丸尾末廣繪製的《荔枝光俱樂部》海報(取自imglogy

《荔枝☆光俱樂部》也和許多日本實際發生的新聞相連結,如發生在戰後的「光俱樂部事件」金融犯罪事件,主事者山崎晃嗣成立個人借貸公司籌募大筆金額,後來因無法償還財務而自殺。山崎高傲的性格和言論在當時蔚為話題,也成為故事中主角Zera參考的原型。

此外,東京大木偶劇團靈魂人物飴屋法水也曾表示,該劇受到1985年「日本航空123號班機空難」很大的啟發。當時在墜機後遍佈殘骸和屍塊的景像,以及倖存者中有位12歲的女孩被直升機救起的畫面,無論科技暴走對人類的傷亡,和少女生還的畫面,都融入了《荔枝☆光俱樂部》中,成為這部異色作品和現實之間相繫的節點。


m38a0512.jpg

古屋兔丸

把魂傳遞出去:保留「世界觀」和「氛圍」的改編

改編舞台劇《荔枝☆光俱樂部》後,古屋也改編太宰治的《人間失格》,他自己的作品也常以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現。從舞台劇到漫畫,再由漫畫改編成電影,不同的詮釋使得《荔枝☆光俱樂部》能得到延續,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古屋的另一部作品《帝一之國》也是類似的情況。

古屋認為,經由「改編」,作品得以和未來連結,而改編的重點,在於能否充分傳達作品本身的「世界觀」和「氛圍」。像《帝一之國》翻拍成電影時,從腳本開始,古屋便不斷和導演互動,確保雙方對作品有一致的想像和理解。也因此,儘管做了許多劇情上的調整,但原作的「世界觀」和80年代「氛圍」的保留,是他在改編《荔枝☆光俱樂部》最重視的堅持。

在繪製《荔枝☆光俱樂部》的過程裡,古屋不斷和高中時的自己對話。高中的古屋非常熱愛繪畫,但不確定繪畫能有什麼樣的前途,對未來感到迷惘和不安。《荔枝☆光俱樂部》創作時的部分心情,是很想將這部作品,拿給高中時的自己,對他說:「雖然當年你是那麼的迷惘,你看你還是能畫出這樣的作品!」

ren_jian_shi_ge_1-side.jpg

《荔枝☆光俱樂部》電影預告

《荔枝☆光俱樂部》出版的12年間,經過多次再版,吸引了不同世代的讀者。去年在日本動漫專賣店虎之穴舉辦的展覽,和這次來台在Mangasick主辦的簽名會,現場氣氛、男女比、年齡層都相似。古屋打趣說道:「讓我不禁有點懷疑現在是在台灣還是日本。」

不只是《荔枝☆光俱樂部》,古屋的許多作品都在世界各地獲得跨世代和地域的回響。或許是他的作品圍繞在青春少年少女內心的糾結和煩惱,以及對未來的恐懼和猜疑,這樣青春期的心情是普世共有的,所以能和不同國家、不同年紀的讀者產生共鳴。

深入意識的操控

《荔枝☆光俱樂部》漫畫版中添加的人際牽連和糾葛,是古屋作品時常涉及的主題。他曾在《人間失格》後記中直言「人很可怕」。古屋解釋,並不是他周圍的人或人際關係有什麼不正常,問題在於,不管多麼正常的人,在人性最底層都潛藏著可怕的一面,一旦被丟到極端封閉的環境中,很容易會走向瘋狂。譬如反安保學運所發生的安田講堂事件,或者後來的奧姆真理教,我們或許會批判其中成員的非理性,但如果身陷同樣的環境中,我們可能也會做出一樣的行為。


14_1.jpg

《人間失格》內頁(取自新潮社

這涉及古屋作品另一時常觸及的概念——「操控」。古屋形容他的學生時期,當時的教育近乎軍事管理,時不時會體罰學生,老師以暴力對待學生十分常見,學校充滿著被壓迫、不自由的感受。在社會上,學生運動餘溫仍在,軍國主義的殘留也從未被徹底清除,「支配」和「從屬」隨處可見。要描述這些因子如何影響作品的構成,一時也難以釐清,但古屋深深被這個主題「牽引」著,即使到今天,他睡前仍不時會上Youtube去看赤軍相關的報導影片。

這項「人很可怕」的人性觀點,始終未曾改變。古屋近期作品或許有比較明亮的結尾,但那是順著故事推進自然生成的結果,而非他對人性看法有所改變。「本來以為生了孩子可能會好一點,但沒想到還是一樣啊!」古屋苦笑道。

▉很獵奇、很恐怖,但請不要害怕

除了持續主流市場的連載,古屋近幾年也開始參加原創販售會「COMITIA」,發表繪製短篇作品。古屋表示,他出道時曾創作許多短篇,不同於長篇連載很容易陷入工作的感覺,在短篇裡可以實驗新事物,尋找新的靈感,喚起畫漫畫的熱情。但現在日本很少有發表短篇的管道,所以他才會動念參加「COMITIA」,「畫自己想畫,讀者也想看」的作品,並實際體驗漫畫從繪製、裝訂到販售的流程。


dkcpugtu4aaevlm-tile.jpg

古屋於原創販售會「COMITIA」上發表的短篇作品《麻布十番に死す》(取自twitter

商業主流和另類地下,對古屋而言從來就不是一條僵固的界線,他只是單純將自己喜歡的事物或元素放進作品中。每個人都了解自己喜歡什麼,但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放進去」,讓它具有娛樂性,並且讓其他人也會感到興趣、願意閱讀,這才是「勝負的關鍵」。很多時候創作者喜歡的事物或元素,不見得都能「放進去」,或者即使硬「放進去」也構成不了故事。「放進去」的同時,也必須不斷割捨。

古屋更進一步強調,在創作過程中,必須隨時意識到筆下的作品「是有人要閱讀的」。像他自己就設定作品要能讓國中生也能理解,所以不會用太過艱澀的表現方式。他認為「把故事說好,是作者的責任。」

最後,半開玩笑地詢問古屋,可能有不少Openbook的讀者第一次接觸到他的作品就是《荔枝☆光俱樂部》,可不可以對於這些同樣在腦海中浮現「我到底看了什麼?」的讀者說幾句話。

古屋老師很認真地回覆,《荔枝☆光俱樂部》這部作品,表面上看起來有點血腥、暴力,但故事的基礎仍是像「愛到底是什麼?」、「壞事所要付出的代價?」這樣普遍的命題,其實和閱讀一部文學小說是相類似的。「這部作品雖然在台灣是十八禁,看起來很獵奇、很恐怖,但請不要害怕。」


li_zhi_guang_ju_le_bu_-nei_wen_-3xiao_10.jpg

《荔枝☆光俱樂部》內頁(臉譜出版提供,© USAMARU FURUYA 2006/OHTA PUBLISHING CO., LTD.)

▉彩蛋:讓人眼睛一亮的名片

訪談剛開始進行交換名片時,古屋兔丸兩手攤開,張張名片都是3D立體圖卡。B編秉持著「忠實轉播」的精神(咦),呈現第一手的震撼:

ming_pian_.jpg

ming_pian_4.jpg

▉加入Line好友,就有機會獲得古屋兔丸親筆簽名畫!

chou_jiang_2.jpg

自即日起至2019/3/20中午12:00,完成以下三個步驟,即有機會抽中「古屋兔丸親筆簽名畫」一張!

  • Step1:加入「Openbook閱讀誌」line@好友→點我加入
  • Step2:傳送「Zera!」給我們
  • Step3:接收到回傳訊息,確認參加成功

中獎名單將於2019/3/21以Line推播,得獎者請回傳寄件及聯繫資訊。

shu_feng__32.jpg 荔枝☆光俱樂部
ライチ☆光クラブ
作者:古屋兔丸
譯者:黃鴻硯
出版:臉譜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古屋兔丸
日本重要另類漫畫雜誌《GARO》出道,起初一面擔任美術教師一面執筆,2002年起才轉為全職漫畫家,於週刊雜誌《Big Comic Spirits》開始連載,也曾客串演出圓子溫的電影,並以其電影《自殺俱樂部》為題,借基礎架構發展出原創作品。

譯者簡介:黃鴻硯
公館漫畫私倉兼藝廊「Mangasick」副店長,文字工作者。著有評論小誌《給好孩子的駕籠真太郎漫畫論》、《刺戟:青林堂與青林工藝舍簡史》,譯作有《觸發警告》、《德古拉元年》《喜劇站前虐殺》、《芋蟲》、《Another episode S》、《娃娃骨》、《飄》(合譯)等書。

相關著作:《喜劇站前虐殺》《圈外編輯》《少女椿》《無魂者艾莉西亞2》《無魂者艾莉西亞3》《芋蟲》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9-03-05 20:10
現場》未來談閱讀,還是指讀「書」嗎?誠品30週年「未來書店展」

因為有太多的缺點,所以「電話」無法認真的被當成一種溝通工具。這種設備本來就不具任何價值。」──1876, Western Union

誰會愚蠢到想聽演員開口說話?」──1927, H.M. Warner

640K的記憶體,對任何人而言,都應當足夠了。」──1981, 比爾蓋茲

書和人的關係是亙古不變的嗎?書與未來的連結該如何想像?30年前書店的樣貌,跟現在已經不一樣了。行動裝置改變人的生活形態,書店變了,但書的本質也會改變嗎?

誠品書店在邁入30週年的時刻,找來水越設計的都市酵母團隊一同在信義店3樓規劃了「未來書店展FUTURE:BOOKSTORE」,3月1日舉辦開幕茶會,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一同想像「未來書店」的模樣。

與會的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表示,1987年解嚴後,台灣社會蓄積許久的文化能量得到了宣洩與爆發,無論在藝術、文學、漫畫都有非常輝煌的時光,出現於80年代末端的誠品書店,接續了這樣的文化能量。


20190301_-089-002suo_.jpg

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

策展人周育如提到,本展從「未來學」出發,回顧知識與記憶承載的形式,資訊交流的方式,從書店發展、科技與政治社會經濟三個面向回顧書業史,思考如何創造讓所有讀者都可參與、共構的未來書店。如同本文首段的引文,她提醒:「過去我們認為非常荒謬的想法,如今都一一成真了。現在的生活,是過去想像不到的。」

這項活動首先探討書的物質變化,從竹、木簡、羊皮、紙張,到家用電腦、智慧型手機、電子書閱讀器等等不同形態。其次思考閱讀行為與知識形式的位移,在書業年表中,本展標誌了1991年www的誕生、1998年Google,而後有維基百科,2004年Facebook成立,隔年Blog全面改變了文字生產的形式,YouTube同年成立。2010年Instagram成立,iPad問世,至此,文字的影響力大量限縮,圖片成為更強勢的內容型態。而近3、4年VR、AR產值受全世界高度關注。於此,本展出現了第一個提問:「未來當我們閱讀時,我們讀的會是『書』嗎?」

隨著閱讀行為的改變,「世界書店」展區列舉了7間風格獨具的書店:日本每週只賣一本書的森岡書店、位於紐約的世界最大非營利藝術書店Printed Matter、以自動販賣機販售2手書的加拿大The Monkey's Paw、英國的河上書店Word on the Water、由700年歷史哥德式教堂改建的荷蘭selexyz Dominicanen、二手小貨車改造的印度書店Read More India。而本展所派出的台灣代表,自然為誠品書店。

回顧誠品的發展,1995年敦南誠品遷移到現址,4年後確立了24小時不打烊的經營模式,蔚為話題,成為台北不夜城的重要人文風景。2004年獲《時代雜誌》選為亞洲最佳書店,2008年台中的勤美誠品綠園道店設立,2012年後陸續於香港與蘇州設點。去(2018)年南西店盛大開幕並與位於地下街的R79形成商圈連結。誠品書店將自己定位成「連鎖但不複製的質感書店」,以此界定品牌定位,與世界各大書店並肩。

本展提供了一些有趣的數據,如誠品信義店藏書量為25萬種,計約100萬冊;2018年販售出的書籍長度可達260公里;而160位店員平均每天需要走8公里,單日的理書量為1,496本。

「想像力,書店提供讀者連結未來的觸媒,」誠品展銷企劃處協理林萱穎表示,「這次在討論未來書店時,有個出發點是:我們現在都身處在過去無法想像的世界中,書店是一個有趣的空間,承載著不同文本與思考、存在著各種文化,這些不同的分子,會引發讀者對未來產生不同的想像。」


20190301_-096-005suo__0.jpg

左起策展人周育如、獨角獸計畫李惠貞、大塊文化郝明義、誠品書店林婉如、主持人黃子佼、誠品書店張曉玲與林萱穎

開幕茶會中,節目主持人黃子佼也從科技的發展,提供他對未來書店的想像:「未來書店應該還會有很多經典的書,這些書可能早就絕版,甚至作者已經離開了,有沒有可能透過AI的智能讓他復活,經過許多人的訪談或者資料,讓這個作者的靈魂還有他的故事能夠跟後人重現對話?比如說徐志摩、比如說三毛,很可惜來不及遇到這些人,我覺得未來書店可能有個重要的任務,便是重建一些經典的作家的人格,透過浮空投影或是VR等等,也許可以讓我們跟這些人見面。」

最富前瞻性的展區則是「未來書店實驗場」,藉「未來學」想像8種未來可能發生的書店模樣:大字書店、寶可書店、聲優書店、祕境書店、你懂我書店、處處都是書店、作者書店以及共食書店。Openbook閱讀誌特別請誠品書店與本刊讀者分享此展內容,可參閱本文的延伸閱讀。

多年關注並推廣閱讀的獨角獸計畫創辦人李惠貞,為本展點出書店的重要性:「很多東西是我們現在想像不到的,這正是我認為書店跟閱讀必須要存在的原因。提醒我們:永遠有未知,永遠有更多更廣大的世界。」

「未來書店展FUTURE:BOOKSTORE」即日起到3月31日,在誠品信義店3樓展出。分6塊不同的展區,從不同面向想像與詮釋未來:

  • 書店進行式
    共分2條支線,第一是書店的歷史,分別以書店、政經與技術介紹等3條時間軸,呈現書本、出版、書店相關的歷史事件,如從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發現最早的洞穴壁畫、法國書商產業出現、Amazon網路書店正式上線、台灣獨立書店產業扶植計畫等事件。第二則是世界書店,現今存在的書店,在世界角落帶來各種奇幻體驗,其中有許多是你從未想像過的型態。在漂浮於水上的書店船艙沙發上,搭配著爵士樂,閱讀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一輛風塵僕僕的二手廂型車行動書店,將小王子帶到偏鄉孩子眼前;只賣一本書卻能深度帶出主題的5坪小書店……
  • 他們的未來書店
    此區以影片訪談的方式呈現,訪問的對象分別是:詹偉雄、郝明義、李惠貞、連俞涵、黃子佼、瑪莎以及書店代表:誠品書店副總林婉如。訪題涵蓋了名人心目中的未來書店樣貌、想與哪本書裡的角色或作者進行對話、想進入哪本書旅行等。
  • 募集想法(互動區)
    透過裝置讓讀者參與未來書店的想像。未來會像今天一樣逛書店嗎?未來的「書本」會變成什麼形式?未來的書店裡會有什麼呢?未來沒有標準答案。每一顆球都代表對書店想像的能量,透過參與、構築未來。認識未來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參與!
    20190301_-080-020suo_.jpg
  • 未來書店實驗場
    1950年代開始,歐美以「未來學」的名義,大規模運用於探索人類生理、心理、政治、經濟、科技的期望。未來書店實驗場邀請讀者以過往及當下的經驗為參考,一起想像未來書店的樣貌。
  • 來書店議題選書
    未來,我們的閱讀習慣會有什麼改變?書店還有多少可能性?現今的世界、社會、科技、環境變遷,相較過往演變的速度更為劇烈,而我們一生中許多事物的消逝與新生也不斷發生,改變已是一種新常態。透過10個面向與38位作家的觀點及其著作,一起看見、面對未來議題,啟發生存思考與應變能力。10個面向分別是:書、書店、世界觀、科技、空間、知識傳遞、經濟、社會、政治與生存力。
    20190301_-114-011suo_.jpg
  • 未來書店想像
    名人的未來時空膠囊:在展覽主視覺小屋裝置內放入4個抽屜,以錄音的方式呈現4位名人想要保留到未來的一本書籍。預約未來書中旅行(民眾互動):在小屋裝置抽屜內放入4本筆記本,邀請讀者寫下想去書中旅行的一本書籍,蒐集民眾的旅行地點。

延伸閱讀》8種超有梗的未來書店:誠品書店30週年的想像&預言

zhu_tu_2_6.jpg

▇越讀者群聚講座

展覽期間的週六下午3點特別安排了講座,邀請讀者一同進入未來想像世界,探索紙張、書店與知識獲取的可能。

愛情發生在電影院,什麼會發生在書店?——談談昨日、今天與未來的書店

  • 時間:3月9日下午3點到4點半
  • 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 主持:李惠貞(獨角獸計畫創辦人)
  • 講者:李惠貞、詹偉雄(社會觀察家)

紙本閱讀的無限可能

  • 時間:3月16日下午3點到4點半
  • 地點:誠品信義店3F Forum
  • 主持:李惠貞(獨角獸計畫創辦人)
  • 講者:李惠貞、郝明義(大塊文化董事長)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9-03-05 11:56
英美書房》《犬夜叉》作者高橋留美子獲安古蘭漫畫節終身成就獎,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三部曲作者E L詹姆絲,宣佈即將推出小說《The Mister》,講述英國貴族Maxim與剛抵達倫敦的神祕年輕女子Alessia的浪漫邂逅。詹姆絲在發佈會上說:「這是一個21世紀灰姑娘的故事……一個充滿激情,色情的愛情故事,但這不是《格雷》的色情,因為它不是《格雷》。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故事。」《The Mister》將於4月16日在全球發行。
     
  • 當代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之一,美國學者賴特(Erik Olin Wright)於1月23日與世長辭,享壽71歲。賴特最後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下「我終會如星塵般消散,返回到更一般的物質狀態。」遺作《如何在21世紀做一個反資本主義者》(How to be an Anti-capitalist for the 21st Century?)預計於今年出版。賴特於2014年3月「太陽花」抗爭運動期間正巧訪台,在中研院發表一篇關於真實烏托邦的演說。他詳細記錄每天發生的事件與活動,回溯與抗爭人士會面及討論的情況並進行社會學反思,該文收錄於《真實烏托邦》中文版序。

    eow-2010.jpg

    美國學者賴特(取自官網

  • 2018年佛州帕克蘭(Parkland)校園槍擊案一週年之際,曾出版1999年科倫拜校園事件慘劇專書的作家戴夫.卡倫(Dave Cullen),集結了帕克蘭事件參與者的故事,出版新書《Parkland: Birth of a Movement》支持倖存學生們發起的#NeverAgain運動,並強力要求美國政府嚴格立法管制槍枝。卡倫在新書中只花了3頁在槍手身上,描寫最簡單的背景資料,主要是關於他的抑鬱症,並將他稱呼為「大屠殺者」。卡倫反對因過度報導而將殺人犯英雄化,造成青少年的仿效現象。
     
  • 普立茲詩歌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得主瑪麗.奧利弗(Mary Oliver)1月17號因淋巴癌逝世於佛羅里達的家中,享壽83歲。奧利弗常以山野、大自然作為寫作題材,被稱為美國當代歸隱詩人。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也在推特悼念寫下:「謝謝瑪麗.奧利弗,你文字給了很多人活下去的力量。」結尾引用了奧利弗《夏日》(The Summer Day)的詩句,「告訴我,你打算如何度過你狂野而珍貴的一生?」

【業界新聞】

  • 2019年美國筆會文學獎(PEN America Literary Service Award)宣佈將頒給《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伍華德(Bob Woodward)。伍華德曾兩度榮獲普立茲新聞獎,除了是當年轟動一時的水門案揭發記者之一,2018年更以《恐懼:川普入主白宮》(Fear: Trump in the White House)一書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第一名。美國筆會執行長Suzanne Nossel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他的勤勉、嚴謹,對記者操守的堅持,為新聞工作豎立了很高的標竿。」「他幾十年來的努力幫助鞏固了美國的民主。」
     
  • 第46屆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高獎項「金獸獎」由美國漫畫家埃米爾.費瑞絲(Emil Ferris)的圖像小說《我喜歡的,是怪物》(My Favorite Thing Is Monsters)奪得。終生成就獎則頒給了《犬夜叉》作者、日本資深漫畫師高橋留美子( Rumiko Takahashi)。本屆台灣館也由文化部與隨團漫畫家,以「台灣漫畫三重奏」主題參展,將「經典、當代、新潮」等台灣漫畫多元創作風格,推向國際舞台。

    couv_95_p0-side.jpg

  • 2017年逝世的普立茲詩歌獎得主、美國後現代詩人阿什貝利(John Ashbery),其丈夫 David Kermani日前將阿什貝利生前超過5000本詩集、藝術評論、建築史、哲學、宗教歷史等藏書和畢生收集的食譜,捐贈給他的母校哈佛大學Houghton圖書館。該校策展人Christina Davis稱這些書籍是「阿什貝利完美的藝術作品之一。」哈佛大學收藏阿什貝利的作品已多年,並曾在1986年,以前所未有的高價,20萬美元收購了阿什貝利的論文。
     
  • 暢銷小說《漢娜的遺言》(Thirteen Reasons Why)作者傑伊.艾夏(Jay Asher)去年因性騷擾指控,被逐出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SCBWI),接連而來預定的演講被取消,甚至一些書店也下架他的小說。日前Asher大動作提告童書作家、插畫家協會以及該集團執行董事奧利佛(Lin Oliver)。Asher聲稱奧利佛和該組織散佈虛假事實,造成他身心受創與巨大的經濟損失。一般認為,這起訴訟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童書世界中#MeToo運動的爭論。
     
  • 企鵝藍登書屋宣佈關閉旗下著名出版社Spiegel & Grau,同名創始人Cindy Spiegel 與Julie Grau也將離開企鵝蘭登書屋。消息一出震撼出版界,因為Spiegel & Grau出版社2018年表現相當亮眼,出版了多部暢銷作品,如Mike D、Ad-Rock所寫關於嘻哈團體野獸男孩(Beastie Boys)的故事,以及《人類大歷史》作者哈拉瑞重磅作品《21世紀的21堂課》。這已經不是第一起高級董事離職的例子,自去年企鵝蘭登書屋與皇冠出版集團合併以來,皇冠出版集團資深副總裁Molly Stern與總裁Maya Mavjee也相繼離開。
     
  • 以超現實、暴力風格聞名的法籍智利裔導演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日前因1972年出版的《鼴鼠》(El Topo)電影花絮書集裡,一句聲稱自己曾強姦了一名女演員「我真的強姦了她,她當時尖叫了。」而遭紐約巴里奧博物館(El Museo del Barrio)取消其大型回顧展。為此尤杜洛斯基出面解釋他當年的說法,表示這句話只是當年為了宣傳電影的誇大噱頭,他並沒有強暴對方,但的確濫用了當時這句話造成的震驚反應。巴里奧博物館發表聲明表示,尤杜洛斯基的行為確實該受到檢驗,但此次展覽不是適當的檢驗平台。

    mv5bmtqynta0ntu2ov5bml5banbnxkftztcwmjg2mdgxoa._v1_sy1000_cr006741000_al_.jpg

    導演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取自imdb


    mv5bzti1zje5mjmtnzdlzc00mddkltk4ngqtmzzkmdq5yzjlymzjxkeyxkfqcgdeqxvynzm0mtuwnty._v1_sy1000_cr0013331000_al_.jpg

    《鼴鼠》劇照(取自imdb

  • 伊朗庫德族難民記者布洽尼(Behrouz Boochani)耗時5年,以通訊軟體WhatsApp完成的小說《沒有朋友,只有山》(No Friend But the Mountains)獲得2019年澳洲維多利亞文學獎以及總理文學獎非虛構獎項,獎金共 12.5 萬澳元(約 280萬新台幣)。《沒有朋友,只有山》典故出自庫德族諺語「庫德族沒有朋友,只有山」,寫的正是布洽尼自身的難民經歷。布洽尼表示,他用手機寫書並一點一點傳出來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對當局和警衛的恐懼,如果他把這本書寫在紙上,肯定會失去它。布洽尼至今仍被拘留在太平洋島上的難民營,被禁止進入澳洲領獎。他透過手機在獲獎感言中說道:「這個獎項是一個勝利,不僅是對我們的勝利,也是對文學和藝術的勝利。」

點擊圖片,活動熱烈報名中!!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