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決審會議側記》文學與文化的雙重豐收

緊張刺激的決審會議,在山陀兒颱風原地消散而雨過天青的臺南召開。本次邀請廖玉蕙、周芬伶、伊格言、黃宗慧、李屏瑤、羅毓嘉、乜寇・索克魯曼等不同職業與文化背景的學者、作家,共同選出得獎作品。

眾人推舉資深散文家廖玉蕙為主席,進行第一輪投票;三票以上直接晉級,兩票以下則由個人推薦。首先是敗部復活的討論:

在長篇小說的部分,伊格言想為《那些少女沒有抵達》和《金月蓮》拉票;他認為前者對於通俗小說的技術掌握絕佳,而後者某些寫實和仔細凝視時代與人的處境的片段寫得很好。羅毓嘉也附議這兩本,並認為前者聚焦於心理狀態的書寫策略,能高度引發某些讀者共鳴。

黃宗慧認為《金》在不同視角間切換敘事,對女性口吻的掌握相當到位,對女性身體遭受不堪對待的描述也令人印象深刻。周芬伶也認為它是作者有誠意鋪展家族史的一部作品,應予以鼓勵。李屏瑤則推薦阿𡠄的長篇小說《女族記事》,「紋手的部分寫得太美了,把虛構和魔幻拉到一個新的高度。」周芬伶認為這本相較作者早期的作品豐富許多,可以做到類似史詩級的大書寫,是蠻好的作品。

類型小説方面,李屏瑤想推薦《魚眼》,描述女性連續連續殺人犯、以及高中生活的故事,都非常有說服力,且閱讀感受令人愉悅。類型小說在大型文學獎較不吃香,這本技術表現純熟;如果有機會,會想支持。她也提出關於小說的思考,「小說可以做到什麼?是破除某種現實嗎?或是留住不想被忘記的記憶?它應該讓你快樂,或是使你憂傷?在看一些好像比現實更戲劇化的事件,後來卻發現它是現實的時候,該如何去理解內心遭受的傷害?」引發眾人對小說審美的各種思考。乜寇也同意,閱讀它很快樂,線索一條牽一條,不斷有新線索,卻能複雜不混亂,是高明的寫作者,敘事細膩、也引人入勝。

討論到短篇小說集時,伊格言說:「《髒東西》很顯然是一個難度比較高的小說,閱讀它是有點門檻的。雖然它偶爾為了達成難度較高的情節翻轉,而可能導致不甚合理的結論;但相較於那些沒有去嘗試的作品,技術上的執行也更難。這樣的創作野心令人敬佩。」並認為這部作品即使當成散文來讀,也是好看的。羅毓嘉說:「你知道作者是在做一件高難度的事──該如何用小說這個工具,呈現跨越世代的男同志群像、哪個生命階段會碰到哪些情結?而要做高難度的動作,就必須冒著掉槓的風險。」

相對於前者的行險風格,評審則一致認同《暗路》是一本語言流暢、文字樸素,卻用字精準的小說。它凝視了一種難以言喻而騷動的東西,細膩捕捉每個角色所處的時代脈絡與精神創傷;其完整的人生被一一安放在每篇小說,完成度很高,表現平穩。作者誠懇地說故事,不炫技,彷彿人物在透鏡裡,凸顯作者精雕細琢的手工藝,橫跨不同年代的生命困境,抓住人心。

在詩集的討論中,黃宗慧推薦《哀仔》與《幸運的罪》。她認為《哀仔》寫出厭世代的共同形象,而《幸運的罪》有哀傷之情也有幽默豁達,寫生活小事也寫環境關懷,詩人以通透的眼光看世情而產生的力量,展現了詩的多種可能性。羅毓嘉則表示,《哀仔》可以看出作者掌握世界深度和寬度的極限到哪,嘗試用詩去探索世界的可能,作為第一本詩集已經很純熟。

在非虛構作品的討論中,眾委員對《留下來的人》頗有抱憾,由於多部入圍作品的田調深刻,使得這本書探討剖析的立體感相對吃虧;但以主題而言,偏鄉與高齡的雙重弱勢,有為特殊族群立傳的意義,就地方文史意義而言很有價值。李屏瑤說:「我也想幫《末代女礦工》拉點票。它從社會學呈現海山阿嬤的生命史;從名字被寫錯到拿回自己的名字,告訴大家一個遺失在歷史記載之外的故事。」黃宗慧也認為,它把那個時代結構下,不同的「歹命人」各自的生存困境,呈現得相當深刻。

羅毓嘉則認為《巴奈回家》的文筆敘述精準,感覺是傳主在說話而非代筆,「它具體處理了原住民基本法,更忠實記錄了倡議者的狀況,誠實坦露了被背叛的憤怒,並帶讀者身歷其境體會重建『家屋』的辛苦,我認為是必須被看到的。」黃宗慧則說:「我覺得《我的神鬼人生》以文學的框架處理容易流為歌功頌德的傳記時,表現不俗,將科學知識與文學感性成功融入生命故事之中 。」乜寇也認為後者將「學術養成」和「個人自傳」兩條軸線,連結寫實和想像力而不說教,是蠻激勵人的傳記。

接下來是兩本展現作者豐厚閱讀量的作品:《我播種黃金》與《拉波德氏亂數》的討論。黃宗慧認為前者有勤懇讀書人的可敬精神,裡面許多評論深入經典的精髓,如果對作者所談到的文本愈熟,就愈有滋味。伊格言則考量,這兩本書文學性與難度皆高,前者回顧這些「巨人們的作品」在臺灣和外國的歷史位置如何形成且消散的歷程,末篇〈快速回想一次小說這東西〉尤其深刻且尖銳。後者文字聲腔迷人,是無可取代的風格,那些在「真實集中營經驗、個人經驗」上長出來的東西也很厲害;但寫到的人事物若多數是歷史事實,那麼純粹虛構的成分就減少了。

在蓓蕾獎的部分,李屏瑤為《小島說話》拉票,認為該書寫出臺灣人不了解的生態,重新爬梳了馬祖文學,「之前似乎沒看過作品談島與島之間的關係,我希望像玩遊戲一樣,能讓一個新地圖被打開,希望不被知道的故事,能被人看見。」其他委員則認為這是本寫得不錯的報導文學,但相對其他非虛構作品,多少仍受學位論文的框架限制。

周芬伶則推薦《變成的人》,「一個新人處理運動議題,情感有打動我,第一本書就有這樣的成果,顯示她是有未來性的。」李屏瑤也覺得這部作品高度還原了當時運動的空間感和氣味,很不容易;羅毓嘉認為作者以長篇小說留下臺灣的世代記憶,值得推薦。

乜寇推薦從原住民部落視角書寫泰雅族的詩集《骨鯁集》(Khu Ka Qaraw Qulih),該書讓讀者看到一個泰雅詩人如何回到自己身分、語言以及部落的主體,展開風格獨特、近乎實驗性,同時兼具批判、詼諧的創作,打開了關於詩的不同視野。黃宗慧提及書中展現豐富哲思和強悍生命力,而由身分認同開展的相關思考,更值得重視。羅毓嘉認為,它充滿我們不熟悉但新奇的東西,或許正在發明另一種「詩」的模樣。

第一輪討論結束之後,經委員投票,《暗路》、《末代女礦工》、《幸運的罪》、《變成的人》進入下一輪票選名單。接下來,則是討論三票以上的作品。

首先是非虛構作品,《噤聲之界》與《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的硬核程度獲得眾人共識,不僅田野紮實、材料豐富,作品的文學性表現在如何將踏查訪談、史料和臆測彼此穿插得宜,令人敬佩。尤其《噤》有別於漢人中心的視角,從自身族譜拉出歷史的縱深,凸顯原、漢衝突的邊界感,讓人驚艷。乜寇特別說道:「它把整個地方生態、自然和地理向度穿插在歷史爬梳之中;透過親身踏查、參照文獻,讓知識產生與空間交錯融合。沒有特別凸顯哪個族群,呈現出原漢的整體生態;對於相關主題的書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方式。」

《移》在敘述上則相對柔軟,作者以帶有自覺的書寫,真正住進田野,浸泡到「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使報導的人物更為立體,展現移工多樣性及臺灣社會更真實的樣貌。尤其逐年增加的移工已經是臺灣一份子,作者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讀者隨著文字運鏡身歷其境,照見移工政策、個人故事乃至國際仲介下的各種變化,讓人看見臺灣有這樣一個由東南亞文化構築的世界,是臺灣人應該要看到的作品。

接著是幾部長篇小說的討論。眾人皆同意《山鏡》不僅好看,整體結構和技術性都很鮮明;作者同時駕馭好幾條敘事軸線而不紊亂,透過不同視角,處理複雜的原漢問題。用說故事而非說教的方式,使人理解原漢衝突;語言節制,情感豐沛,內心的描述非常細膩。乜寇說:「我常和泰雅族相處,裡面說話的方式與對白,真的就是那個族群的人。在臺灣創作一定要跨族群,否則很封閉;好壞不是落在特定的族群,小說是描述一種生存,我很喜歡裡面的空間感。」

然後是企圖走出一個香港新移民史的《拾香紀・焚香紀》,作者以老練文筆勾勒香港歷史和影劇史,以海派手法從瑣碎日常長出深邃、犀利的視角,像一個幽魂回顧香港前半生已經不在的狀態,傳達出九七後的哀感。李屏瑤認為它反映臺灣現在的香港作家現況,似乎也是我們可以關注的新面貌。

而《夢魂之地》在寫作技巧及想像力的豐富度上獲得高度認可。伊格言說:「這本就有『行險』!文字密度和難度都夠高。作者能經營高級的懸疑感,吸引人一直讀下去,文筆華麗但不冗贅,故事也好看。父子關係對家國處境的隱喻是核心所在。」

廖玉蕙說:「比起歷史描述,人際的掙扎與人性中的困厄,才是這本小說最重要的部分。台語、通靈儀式,還有宮廟語彙流利穿梭;從民間到統治階層、轟動的社會事件都囊括其間。可見小說技術日新月新,入乎其內而出乎其外。」即使每個人對歷史的詮釋視角不同,但皆同意小說描述情感細膩之處,令人動容,而民俗和通靈題材則非常接地氣。

《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細節描述動人,結尾又帶餘韻,整體敘述流暢。然而其中主題涉及多重族群和相關歷史,並不好駕馭;由於原住民神話傳說在文字化的史料和文獻中可能出現多種版本,選擇採用何種版本因此會影響到最後呈現的全貌,是此類作品所面臨的挑戰。乜寇指出,布農族射日傳說中雖是月亮贈送人類小米,並授予歲時祭儀以及相應的samu(禁忌規範)文化傳統,但沒有發展成將月亮視為崇拜與祈禱的對象,天(Dihanin)才是布農族宇宙觀的中心,宇宙自然的運行以及samu背後的賞善罰惡都在於Dihanin。

然後是兩部短篇小說集的討論。《甜麵包島》以淡筆寫厚重事件,引發內心震撼。黃宗慧說:「後殖民議題作為刷淡的故事背景,讓個體命運從中鮮明地浮凸出來。」廖玉蕙則說,她很被裡面的漂流意識吸引,「文字流暢,以一種老派的筆法傳達對鄉土的懷念。」李屏瑤則描述本書猶如「一支長鏡頭的紀錄片」,有舒暢的閱讀體驗。《獨角獸倒立在歧路》的敘述文字層次分明,充分構築彰化的地方感;雖然其中所描述的BDSM還是停留在相對早期的狀態,但仍是很好的小說集,語言活潑生動,閱讀起來淋漓暢快,也具有青年代表性。

至於散文集《夜遊》,筆法素樸,文字利索,以「夜遊」諧音「野遊」,象徵作者前半生的人間遊歷。把個人故事與時代氛圍相互交織,以穿梭在臺灣與印尼之間的地域性事件相互對話,所述及的生命經驗頗能引發臺灣某世代共有的歷史記憶共鳴。

最後是詩集《噢,柯南》,在玩詩的諧趣中顯現哲理,語言出入於傳統與現代,突破「詩」的既定形象。羅毓嘉說唐捐能把「dirty」的東西變得「得體」,「寫人所不能寫,各種葷素不忌、笑中帶淚淚中帶笑的東西都能有詩意。」讀的時候,若像鯨向海所言能「忍住不笑,就會出現莊嚴氣氛」,這本詩就有這種氛圍。

充分討論之後,進行最終票選。最後由《夢魂之地》榮獲「金典獎年度大獎」,另有甫出手便鉅製宏偉的《噤聲之界》,囊括蓓蕾與金典獎雙項肯定。除獲獎作品之外,許多被討論的作品雖以些微之差成為遺珠但同樣精彩,顯見臺灣作品的紛呈豐富,也是文學與文化的雙重豐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決審總評》一趟峰迴路轉的文學之旅

這次評審金典獎算是相當愉悅的經驗。每位評審的專業背景不同,都有各自的聚焦點,在彼此遊説、攻防的多角度檢視下,一開始得高票的,有些因為支持者心意改變而中箭落馬;先前不受青睞者,經過逐篇解析、再三斟酌,敗部復活的也所在多有。整個過程歷經反覆辯證,多次投票,一路峰迴路轉、高潮迭起,評審的戰力跟續航力俱足(臺南小吃的助陣應該居功厥偉),真是不容易。

今年有30本書進入決審,最終選出5本小說、3本詩集和2本非虛構作品。這次的得獎者出現不少黑馬,也意味著許多長期耕耘且卓有成就的作家意外出局。競賽無所謂論資排輩,也不管樸素寫實或華麗幻想(特設的蓓蕾獎除外)。首先,既是文學獎,文學性不可少;其次,質地高、好看、動人是基本款。如果是知識性的書,除了豐富深刻外,正確性就是首要,不能出錯;傳達的手法最好親切易被接受。高品質絕非拒人於千里之外,真本事是能將深刻的學問徹底消化並轉化成容易理解的文章。如果旁徵博引,只為炫學,卻讓大多數讀者吃不消,恐怕也大有問題。打個比方,蠶吃桑葉後當吐出蠶絲才是正常,如果吐絲時,還吐出大堆還沒消化的桑葉,這就是蠶的不是了。正所謂:「唯有著誠去偽,不以溢言曼辭入章句,文章才有真精神。」

以下略略掃描得獎作品:

這次小說家平路榮膺年度大獎的《夢魂之地》,是一部能引發大眾閱讀興味又高品質的秀異之作。她用夢與魂交錯及民俗踏查揭開神祕的靈界傳奇。小說從通靈女子起筆,上接經國先生;其間採擷晚近流行的民間信仰和多元宇宙概念,寫靈視、書還魂,還加入轟動的社會事件。重新解構蔣家父子的諸多扞格,諭示人生困阨無所不在,無分庶民或顯赫。文中,華、台語交雜,宮廟詞彙流利穿梭,靈媒的佻㒓口舌與游說必備的圓滑,都精準表達。她銳筆勾沉的底蘊,既照應縱深,也不辭廣大的市井家常,贏得眾口交讚。

其他四本得獎的小說都風格殊異。李金蓮的《暗路》大體刻劃人生中不為人知的困境與失落。敘事節奏悠緩,無論是描繪青春物語、代寫情書的惻惻戀慕、家庭關係的疏離、有志難伸的悵惘、婚姻中的孤寂或乏人傾聽的老後,千迴百轉的心事都轉進深沉綿長的伏流裡,如此內斂收束,婉轉迤邐,堪稱老派愛情的典型。

鹿苹《甜麵包島》用詩意盎然的文字摹寫流離的故事,氣氛氤氳,似幻還真,堪稱「怨而不怒、哀而不傷」,展現了深厚的生命關懷。書中瀰漫著的熱帶風情與異國情調,使作品肖似翻譯的精美外國小說,在入圍的14本小說裡,獨樹一幟。

張郅忻《山鏡》,以鏡為喻,寫同居一山的族群混雜境遇、原住民及客家族群身分矛盾的課題。這種課題在30本入圍作品中一再被書寫,詩裡、小說裡、非虛構文類裡,儼然是現下最受關注的熱門題材。張郅忻以多重視角敘述生命的抉擇,用近乎推理的懸疑推進劇情,催出閱讀者一口氣看完的興味,在寫作策略上最值得稱道。

許恩恩《變成的人》勇奪蓓蕾獎。作者敘寫太陽花運動前後的抗爭經過,從校園異議性社團的養成,直寫到親自參與抗爭行動的心路歷程;其間穿插個人與同儕的相互砥礪、切磋,出國參訪倡議團體,甚至情感關係及工作、生活,完整刻劃社會運動者的樣貌。許恩恩首次出書,就產出這樣豐實誠懇的作品,後勢最被看好。

次談三部得獎的詩集。《噢,柯南》以嬉笑怒罵包裝,顛覆慣見的現代詩框架,追求奇譎痛快與幽默出奇的諧趣。時事哏、戲仿無所不在,融冶古代經典與最夯的現代網路現象與語言於一爐,亦莊亦諧中,除趣味橫生,也飽含哲理。

《幸運的罪》以幽默摹寫現世的荒謬,從日常擷取題材,寫貓時,深情款款;以生活細節刻劃母親時,曖曖含光。隱匿以有限文字將生命的獨特經歷煉化出無限,幾篇台語詩的寫作,流利靈動,頗令人驚艷。

榮膺蓓蕾獎的黃璽《骨鯁集》是作者的第一部漢語詩集,用迥異於慣見的語彙和方式,敘說現下年輕原民生活在解殖政權下的實境,創意十足。寫流失、寫哀悼與死亡,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但容或已勇敢直面相對,卻仍哀傷不減,令人閱之悵然。

回頭談文學性,不免要提一下來勢洶洶的非虛構文類,入圍共七本,數目凌駕詩和散文,可見寫作已非文人的專利,許多非屬文科的寫作者陸續參與,而且表現亮眼。他們的田調功夫都下得很深,資料旁徵博引,相當豐富,也頗見論述功力。不管是研究族群的對話;關切偏鄉高齡者的生命記事;追溯地貌、人情變遷;末代女礦工的生命考掘或探討礦工、跨國勞工在臺灣的處境……,都有亮眼的成績,也見出對社會議題的關切已逐漸蔚為風潮。

得獎的梁廷毓《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和簡永達《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二書,資料之豐富及作者用力之勤,令人咋舌。《噤聲之界》700多頁,《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也有500餘頁,都是皇皇巨作。一寫族群和靈異傳說,增加族群間的彼此理解;一關照外籍移工處境,可提供政府修訂移工政策時參考。兩書的作者,窮究學問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噤聲之界》作者是首次由藝術界跨足文學界的新手,同時獲得金典獎及蓓蕾獎,雙喜臨門,實至名歸。

恭喜各位得獎者,你們的努力讓大家看見並肯定了;入圍而跟獎項擦身而過的,我也一樣要向各位表達敬意。在將近300本書中脫穎而出、進入前30名,絕非僥倖!我不說「入圍即是肯定」的老生常談,我想透露的是,其實你們很可能就是某些評審心目中的飲恨遺珠;只要能持續寫下去,在出版的江山裡,慢慢就會開拓出屬於你的龐大領地。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4-11-01 10:00
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完整得獎名單與評語》平路《夢魂之地》榮獲金典獎年度大獎

備受創作者、出版社及各界讀者關切的2024臺灣文學獎「金典獎」於今(1)日揭曉。今年一共有293部作品角逐金典獎桂冠,經資格初審、複審委員會選出30部入圍作品後,再由決審委員會審慎而嚴謹的討論,最終評審出平路《夢魂之地》為「金典獎年度大獎」,獨得奬金1百萬元!另有7部金典獎、3部蓓蕾獎作品,各獲15萬元獎金。

今年的得獎名單有不少黑馬,5部小說題材殊異,3部詩集有顛覆框架之作,2部非虛構書寫則田野史料扎實厚重。評審團指出,由於文學邊界不斷擴大,文類的跨越與融合也蔚為趨勢,作家們不斷尋找說故事的嶄新方式,在情節塑造、語言運用等各方面,都展現獨到見解與深刻感受,值得細細品味。

榮膺年度大獎的小說《夢魂之地》,機鋒處處且意涵深遠。從通靈女子起筆,採擷晚近流行的民間信仰和多元宇宙概念,寫靈視、書還魂,還加入轟動的社會事件,重新解構蔣家父子的諸多扞格,諭示人生困阨無所不在。全書華、台語交雜,宮廟詞彙流利穿梭,靈媒的佻㒓口舌與游說必備的圓滑,都精準表達。銳筆勾沉的底蘊,既照應縱深,也不辭廣大的市井家常,獲得決審委員的高度肯定。

七部金典獎得獎作品,文類多元,題材各異,卻又互文相涉,交織出奇妙的對話氛圍,反映作家對當代臺灣共時而異相的觀照,也是文學與文化的雙重豐收。張郅忻小說《山鏡》與梁廷毓的非虛構書寫《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同樣聚焦於跳脫原漢關係的定見;簡永達《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和鹿苹《甜麵包島》則是以相異視角描寫移居者;李金蓮《暗路》、隱匿《幸運的罪》和唐捐《噢,柯南》,雖然文類有別,對於小人物的處境和諸多難以言喻的細微騷動,展現相近的關懷。

至於為獎勵文學新人所設置的「蓓蕾獎」,今年有3位新手作家華麗登場。除了梁廷毓以《噤聲之界》雙喜臨門,黃璽Temu Suyan的《骨鯁集》(Khu Ka Qaraw Qulih)懷抱強悍的生命力思考身分認同,許恩恩《變成的人》留下屬於特定世代的社運記憶,均讓委員印象深刻,脫穎而出。

獲獎名單

金典獎年度大獎

  • 《夢魂之地》(平路,木馬文化出版),獲獎評語

金典獎

  • 《山鏡》(張郅忻,九歌出版),獲獎評語
  • 《幸運的罪》(隱匿,雙囍出版),獲獎評語
  • 《甜麵包島》(鹿苹,印刻出版),獲獎評語
  •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簡永達,春山出版),獲獎評語
  • 《暗路》(李金蓮,九歌出版),獲獎評語
  • 《噢,柯南》(唐捐,雙囍出版),獲獎評語
  •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梁廷毓,游擊文化出版),獲獎評語

蓓蕾獎

  • 《骨鯁集》(Khu Ka Qaraw Qulih)(黃璽 Temu Suyan,雙囍出版),獲獎評語
  • 《噤聲之界:北臺灣客庄與原民的百年纏結和對話》(梁廷毓,游擊文化出版),獲獎評語
  • 《變成的人》(許恩恩,木馬文化出版),獲獎評語

金典獎贈獎典禮將於11月16日(六)14:00於臺北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紅磚六合院西2館舉行,並同步於「臺灣文學獎Online2024粉絲專頁」線上直播。為了讓更多有志於文學創作的年輕學子有機會與得獎作家近距離接觸,今年「金典本事系列講座」特別前進高中、大學校園,並遍及全臺各地。講座自11月19日開跑,相關訊息將陸續公布於臺灣文學獎官方網站與粉絲專頁,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密切留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