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劉梓潔》不是為了放閃
兩個人到底為了什麼在一起?我們是靈魂伴侶嗎?
從臉書情感狀態改成穩定交往,大方放閃曬恩愛,到與雙方家人和樂相處,兩人偶有一日兩日小旅遊,能分享日常以至思想。我一開始胸有成竹,確信萬分,但漸漸,又變得沒那麼有自信,越來越覺得「在關係中彼此變成更好的人」這句話像廉價的雞湯口號。
有天,瑜伽老師在課堂上說了這個佛經裡的故事:
一位父親從外面工作回來時,發現家中失火,原本就老朽的房子,現在更是面目全非,但幾個孩子還在屋子裡,忘情埋首於遊戲玩具之中,無視火勢猛烈,沒想到要逃命,也聽不見父親叫喊。父親急了,為了救出小孩,他在外面喊著:「孩子們!我帶回來更好玩的玩具哦!」孩子們果然一聞欣喜,跑了出來,因此逃過火災。
後人就詮釋為:為了他人的好,可以施點小謊,稱此為「方便」。但事實上,佛陀講述這個故事的用意,是拿來譬喻修行。燃燒的房子,正如我們活躍不滅止的慾望,身處火災中的小孩,是我們的靈魂,而那位善巧誘導拯救小孩的父親,正是佛陀。
下課後,如獲至寶地與身邊那人分享。
「哦,妙法蓮華經,譬喻品火宅喻。」他淡淡地說。像人形Google,或什麼索引系統。
蛤!書呆子我來不及崇拜或讚美他,先是打開手機在搜尋頁面鍵入那幾字,找出原文,囫圇吞棗速速看過。
回到原典。雖從學術界叛逃,研究所教授四字教誨,受用至今。
「妳應該請一本來好好讀。」他說。
在這之前,雖然任職琉璃藝品公司時,為寫文案背過一些佛經中的「名言錦句」;從少女時期便十分喜愛赫曼.赫塞的《流浪者之歌》;曾帶著蔣勳老師的《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參訪清邁寺廟,嚮往那每日勤行精進的旅行方式——但佛經對我就像六法全書一樣,「請」一本來讀?!
我仍膚淺重外表,對書亦然。我開始在版本眾多的佛經善書中,尋找字體大小行距適中(重要的是,得有注音,梵文大量音譯造字連邊都讀不出來),開本裝幀宜人雅緻的《妙法蓮華經》。最後,在大陸淘寶網的經海中找到了,薰衣草紫燙金緞布精裝,印行者竟是台北新店的某精舍。總之,經過跨海下單航空集運,我為自己買的第一本「佛經」到手了。
佛經得「讀」,讀出聲音來那種,一字一字,求清晰正確,不求快。不是抱著小說一個週末廢寢忘食默默孤僻讀完那種讀法。我與他約定,以一日一品的速度,先讀三回。無論忙累疲病,不中斷;無論該品長短(每品十多頁到三四十頁不等),不懈倦。
第三天,就來到了第三品〈譬喻品〉。
「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眾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於此三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為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為眾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
讀到此段時,淚水不停湧出。「拔」其苦難,多麼使勁啊。而這一輪輪看似歡喜的情感遊戲,到頭來可是苦難?到底什麼才是更好玩的「遊戲」呢?
我開始有點來勁了。一品一品,跟隨各方天子、天王、龍王、菩薩求索讚嘆,當奇幻小說讀,也如觀看VR般進入各種瑰麗奇觀。但是,讀過一回,我發現有點不對勁了,心中的問號不停放大。那個疑問是:到底什麼是《妙法蓮華經》?
也就是說,二十八品中,每一品都在說各方天子、天王、龍王、菩薩領受《妙法蓮華經》的場景,包括天空降下各種曼陀奇花,降下甘露法雨等等光明瑞相;說這次聽經聞法的二千人六千人如何尊重讚嘆,歡喜踴躍,信受奉行;說《妙法蓮華經》是何等何等經中之王,值得奉上一切珊瑚琥珀珍寶瓔珞樓閣奴婢。
但是,《妙法蓮華經》在哪裡?
身為麻瓜的好處是可以直率不怕被笑。
我問他:這就好像有一本書叫做《挪威的森林》,但是我打開之後,看到了台大日文系在讀《挪威的森林》,看到師大文學社在讀《挪威的森林》,大家都讀得很感動很開心;看到世界各大書評家在讚頌《挪威的森林》;看到村上春樹本人現身說法分享創作始末,但是,我就是一直讀不到《挪威的森林》啊。
「的確如此,但我也不知道,妳要自己參。」他笑著說。
幾天之後,我試著想像,如果佛陀出現在面前,我也像一枚耍賴的麻瓜,問祂:到底哪些部分是《妙法蓮華經》?或許祂會回答:「剛剛說的全部。」
「剛剛」,也包括我發問與聽受的此刻。
《妙法蓮華經》以善巧方便譬喻言辭,引導眾生相信人人能成佛,佛陀因慈悲與智慧,巧妙引領眾生走向證悟之路。眾生的習性祂亦知曉,善辯、推托、好逸、懶惰,我全部都有。
第七品〈化城喻品〉說到,因為這條走向終極覺悟的路太勞累太漫長了,還會遭遇各種障礙挫敗,隊友們走到一半看不到盡頭又歷經險阻,意興闌珊,疲憊害怕,不想前行。導師便變出一座幻化之城,告訴隊友,你們可以在裡面安歇休息,等到不感覺疲倦了,再往前行。
「原來你也是一座化城哦!」我沾沾自喜,自以為得到答案。
當然,這只是階段性的答案。
為什麼要在一起?
我們一起去過的九州森林溫泉小鎮,一起看過的磅礡高美溼地夕陽、靜美旗津沙灘落日、三芝海邊粉橙雲霞,都是化城。是造物者的慈悲,讓我們在這條路上疲憊時,有美景佳人為伴。
兩人上路了,路迢迢,深長久遠。正如一次一次,從北部開車回中部,暗夜的中山高,我們只能倚靠車燈照亮前方一段路,再一段。
「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劉梓潔
1980年生,彰化人。台灣師大社教系新聞組畢業,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肄業。曾任《誠品好讀》編輯、琉璃工房文案、中國時報開卷週報記者。2003年,以〈失明〉獲得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2006年以〈父後七日〉榮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首獎,並擔任同名電影編導,於2010年贏得台北電影節最佳編劇與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近年並跨足電視,擔任《徵婚啟事》、《滾石愛情故事》編劇統籌。著有散文集《愛寫》、《父後七日》、《此時此地》,短篇小說集《親愛的小孩》、《遇見》,長篇小說《外面的世界》、《真的》。現為專職作家、編劇。
話題》向手塚致敬!大家一起來畫黑傑克
整理:Abigail
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生前唯一一本親筆自傳《我是漫畫家》,在原著出版近半世紀後,終於在台推出中文版。手塚最知名的作品《怪醫黑傑克》,曾陪伴許多代讀者一起成長。Openbook閱讀誌邀請10位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年齡層的粉絲,一起畫下他們心中的怪醫黑傑克。
◆何健豪
(台北市立圖書館啟明分館主任)
「出社會前只看過怪醫黑傑克,出社會之後才讀比較多手塚的作品。他能把社會批判和價值觀巧妙地夾在作品裡而不被發現,非常高明。若是成人讀者的話,我最推薦的作品是《MW》,當中有幾幕真的很變態,可對於性與暴力的描述很有趣。若需要普世皆宜,我個人很喜歡《海王子》,奇幻又淒美。我還會唱原子小金剛的主題曲。」
何健豪:「不知為何我常把一休和尚看成怪醫黑傑克,為他們上演一場變裝秀。」
◆柏翔
(川菜館小開,29y)
「國中開始看怪醫黑傑克,因為我媽是手塚的粉絲,常常叫我去找周邊商品。但十幾年前的台灣,真的很難找啊,找到的都是可愛版的,但我媽要的是帥氣版的……」
◆老郭
(讀書共和國社長,68y)
「小學時候讀過他的《小白獅王》(編按:中文版現譯為《森林大帝》),還有其他很多作品。我最喜歡他筆下的人物,千奇百怪,各式各樣,但一看就是日本人的樣子,即使是壞人,也都有溫暖的味道。
最推薦的作品還是《火鳥》,還有他的許多短篇集。其中晚年的作品《紙堡》具有濃厚的自傳色彩,描述二戰末期,年輕愛畫畫的主人公,在戰爭末期一直被抓到鄉下勞動,常常因為不適應而犯了很多錯。
我喜歡看他寫戰後的日本,大家很痛苦、卻都很努力在生存。而作為一個剛出道的漫畫家,手塚當時也在和環境搏鬥。」
◆小令
(詩人)
「小時候在電視上看到黑傑克的動畫,留下兩行清淚。長大後開始追手塚的作品,最喜歡的是《火鳥》,明明每個故事都可以無窮地說下去,漫畫家卻讓他們變成短篇,真的很神。」
◆明雅
(即將收掉的咖啡店店長,30y)
「大概從國小開始看手塚治虫的作品,覺得怪醫黑傑克有一種口嫌體正直的特質,喜歡講很多難聽話,但到最後還是幫人醫治(是S嗎?)。」
◆O編
(Openbook的小編,謎)
「原本想畫他拿著手術刀,然後跟病人要2,000萬,怎麼會默默畫成搶匪啊?」
◆陳夏民
(逗點文創社社長,30幾y)
「國小的時候就喜歡原子小金剛,依約記得博士的鼻子很大,然後小時候都覺得原子小金剛是從屁股噴火出來飛行的(才怪)。手塚畫的角色生氣的樣子都很好笑。長大後再讀則是覺得有很多人性的糾葛藏在裡頭,黑傑克裡頭有很多可怕的元素啊,仔細想想很殘酷但能夠用短短十幾頁的漫畫說完一個很深的故事,也真是強大。話說,我很確定,能夠理解那種深沈黑暗的創作者,往往對世界懷抱著很深的愛。
最推的作品當然是《怪醫黑傑克》,但我覺得《多羅羅》的設定其實很厲害,把因果報應和科幻元素抓得剛剛好。很可惜那時的篇幅有些倉促,故事也不了了之,很期待有新的創作者可以重新詮釋這一個作品啊。」
◆建銘
(台大政治系大四,22y)
「以前只知道手塚很有名,小一、小二的時候看過他的動畫,但其實沒有太多印象。直到最近去國際書展,又看見手塚的展覽,才又想起這個畫家。印象最深的作品是怪醫黑傑克。」
◆柚子
(台灣工藝美術學校的地方媽媽,33y)
「非常愛手塚,尤其是怪醫黑傑克,覺得他有種瀟灑不羈。在某個劇場版中,黑傑克與一位女性有很特別的情愫,但卻救不回她。看完的當下非常難過啊……」
◆丁寧
(《我是漫畫家》責任編輯)
「大學時看了《MW毒氣風暴》的電影,發現原作竟然出自畫原子小金剛的手塚治虫,買了漫畫回家看,驚為天人。最喜歡手塚對漫畫與科幻(SF)的觀點。他認為幾百幾千年前或後的故事,即是一種科幻了。我在手塚自傳《我是漫畫家》讀到這一點時,感到某種巨大的浪漫。最推薦的作品是《人間昆蟲記》。」
還看不夠嗎?台北誠品書店敦南店化身成24hr「手塚治虫書店」,自7月13日開始,展出近200張手塚漫畫作品分鏡圖,並有六大經典作品《森林大帝》、《原子小金剛》、《緞帶騎士》、《火之鳥》、《怪醫黑傑克》及《三眼神童》的特展,介紹「手塚流」工作術,帶讀者觀看手塚為漫畫開創的新技術,是如何帶動讀者視線、牽引興趣、激起無限想像力。●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生誕9O週年紀念展
時間:2018.7.13-9.2
地點:誠品敦南店2F
24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敦南店,即日起到9月2日推出手塚治虫紀念展。除了有放大200倍的原子小金剛、怪醫黑傑克等六部巨型經典作品,還有3種尺寸的漫畫陳列及全球獨家特色商品、近200張手塚漫畫作品分鏡圖。8月3日起「敦南音樂館」也將首次變身live house,每週五晚間10點「唱片行裡的live騷動」邀請特色獨立樂團演出,售票請洽誠品。敦南店每週五、六也推出「深夜食堂」城市小廚快餐車,逛累了就去吃點東西吧。
ぼくは漫画家
作者:手塚治虫
譯者:謝仲其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99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手塚治虫
1928年出生於大阪府,由於生日當天也是明治天皇誕辰,於是父親將他命名為手塚治。5歲時,手塚全家搬至兵庫縣,鄰近當時的寶塚劇團發源地。受到地緣影響,手塚小時候便熱衷於觀劇與演戲。此外,手塚自幼也沉迷於天文學和自然科學。他特別喜愛昆蟲,是個徹底的昆蟲狂,便為自己取了「治虫」這個筆名,從此沿用一生。
1946年,手塚在《少國民新聞》上連載四格漫畫《小馬日記》,這是手塚初次發表於商業刊物的作品。1947年,與酒井七馬合作連載漫畫《新寶島》,一別以往的四格漫畫形式,運用電影分鏡與拍攝手法於紙本漫畫中,為「漫畫」這種表現形式帶來嶄新的概念。1950年,他帶著《森林大帝》的原稿走進《漫畫少年》編輯部,開始了個人的長篇漫畫連載。當時的手塚仍是醫學院學生,為了連載,他廢寢忘食地畫著漫畫,甚至上課時也總是低頭趕稿,教授不得不關切。在醫生與漫畫家兩個分歧之下,手塚毅然決定走上漫畫家之路。但他並未因此放棄學業,1951年,手塚畢業於大阪大學附屬醫學專門部,隔年通過國家考試,取得醫師執照。同年他開始執筆《原子小金剛》,廣受讀者好評。
1953年,手塚搬到東京,居住在名為「常盤莊」的破舊公寓。「常盤莊」後來孕育出諸多漫畫家,如藤子.F.不二雄、赤塚不二夫等。當時的手塚已是知名漫畫家,受到讀者與獎項肯定外,也帶來許多嶄新的嘗試。例如《緞帶騎士》,便是公認日本第一部專為女性讀者而畫的少女漫畫。
1961年,手塚創立動畫公司「虫製作公司」,將《原子小金剛》改編為動畫,以每週30分鐘的形式,在電視台播出。這是日本首次的動畫系列作品,很快便受到觀眾歡迎,甚至賣出國外版權,在世界各地上映。緊接著,手塚也將《新寶島》改編為動畫作品,作為日本首次長達一小時的電視動畫播出。《森林大帝》則是日本第一部彩色電視動畫系列。
虫製作公司不斷推出受觀眾歡迎、國際間也給予高評價的動畫作品,手塚自身的漫畫創作也未做停歇。1967年,他的巔峰之作《火之鳥》開始連載。本作的故事橫跨現在與未來、揉合佛教輪迴概念與神話故事,探討無限永恆的生命與世界之大愛,手塚直到臨終時,作品最後一章〈現代篇〉仍未完成。
1989年,手塚因胃癌逝世於東京半藏門醫院,享年60歲。手塚過世後,日本政府授予象徵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瑞寶章。隔年,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設立手塚治虫回顧展,此展覽也是該美術館第一次為漫畫家籌畫的回顧展。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