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107 裡面有貓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吸血鬼
ヴァンパイア
岩井俊二著,黃薇嬪譯,木馬文化,300元
推薦原因: 樂
吸血鬼在這裡不是種族,是異食癖。書寫鮮血異食癖者的成長、愛情、慾望、殺戮,書寫犯罪小說,卻能夠這樣憂傷恬靜,並且流露病態之美,也難怪本書標榜為「岩井俊二版的《人間失格》」──當然,這個類比是否妥當見仁見智。本書就是病態而浪漫的岩井俊二,愛慾與孤獨都是主旋律。
宛如把《德克斯特:夢魘殺魔》(Dexter)的獨白,丟進岩井俊二電影的場景中,充斥著漫無邊際的絕望和疏離。特意安排的異國人物和場景,加深了強烈的孤寂,與其說是一則荒謬的奇想,不如說是當代人際關係的隱喻。
揉合了都會傳說和吸血鬼的老梗,卻依然一派淡漠溫煦的岩井風。血被吸乾了也無所謂,反而清爽舒適,既給影迷灌飽了迷湯,又證明原創就是再創——但真正的創作者,不管用了什麼形式,還是能夠當自己的。【內容簡介➤】
●辣椒的世界史
橫跨歐亞非的尋味旅程,一場熱辣過癮的餐桌革命
トウガラシの世界史 - 辛くて熱い「食卓革命」
山本紀夫著,陳嫻若譯,馬可孛羅,34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如果你穿越時空回到唐宋時代,能吃到辣椒醬嗎?答案是不行。那麼辣椒到底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呢?這得回到更源頭,從辣椒的「發現」開始說起。作者追尋世界各地辣椒的使用與歷史,以辣椒傳播途徑勾勒一幅人類飲食文化發展史圖像,幅員遠跨歐亞非,連結則深入飲食與土地,以及土地之上的人類文明。這是熱辣之書,熾熱夏天正該來場辣椒的尋味冒險啊。
專研中南美洲的老教授,以學術體例包裝,書寫他對辣椒的熱愛。目錄是日本學者一慣的嚴謹,內容則充滿趣味,像一位博學的阿公分享故事。經由他的娓娓道來,面對辣椒這直接刺激痛覺神經的食物,我們既征服辣椒,同時也被辣椒征服。
這本來自日本的辣椒史,沒有辜負主角嗆辣的本質,一路提供了不少刺激性的觀點。從中南美洲的出身,到日韓辣椒史可能都早於中國,雖然不算顛覆,卻也辛辣微妙,絕對可以讓下一頓的麻辣鍋活色生香。【內容簡介➤】
●台灣貓日子
貓小姐著,貓頭鷹出版,375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獨
「有貓就按讚」、「有貓就給推」,會這麼說的貓奴有福了。各色貓大王擬人吃飯、睡覺、娛樂、起居,從前作《浮世貓繪》的日本風味走來,《台灣貓日子》彷彿沿著日本時代走進戰後台灣,以本土地景讓貓日子細細數來,每個日子都充滿濃濃在地味。本書理應獻給愛貓的人,也同樣獻給愛古早味與愛台灣的人。
仿古的浮世繪畫風,以貓為主角,在看似趣味的畫面裡,重要看點是逐漸消失的人文地景,那是前中年世代才會理解的童年和青春時光。翻閱本書是愉快的閱讀,卻是有著歲月重量的愉悅。
這些貓!這些媚態!這些細節!這些台灣小物!到底是要逼死誰呢?只羨喵咪不羨仙,根本讓人無從招架⋯⋯但還好還好,總算大顆粒的文字平白散淡了些,又幽幽墮回了人間,喵。【內容簡介➤】
●松田行正的設計探偵
デザインってなんだろ?
松田行正著,黃友玫譯,漫遊者文化,490元
推薦原因: 知 設 議 樂 獨
在日本,推理元素無處不在,偵探可以是大小姐,也可以是小學生,本書的偵探由設計師扮演,探索主題則是「設計」的起源。彷彿正牌偵探檢視線索、推演結論,作者回溯色彩、裝飾、標誌、版面編排、表現等設計主題,一一解開謎團,簡明扼要指出設計路徑的入門作品。想知道「設計」到底是什麼?本書連裝幀設計都以自身為例子,堂堂正正地擺在你面前。
松田行正是台灣設計界十分熟悉的名字,傳承日本裝幀藝術大師一貫的博學多聞,曾數度訪台。本書從第一線實務的角度,回顧設計史的發展,挖掘出設計演化過程中遺留下的無數線索,沒有學院論述的艱澀身段,也沒有政治正確的避諱,一點一滴還原設計世界裡,那些為了被打破而生的「規則」。
這本不大一樣的設計手冊,點到為止,彈無虛發,每個小標都直搗核心,不慌不忙地平易近人,煦煦然有師匠風,這是眼高手高卻不打高空的祕技分享。【內容簡介➤】
●阮ê青春夢
日治時期的摩登新女性
鄭麗玲著,玉山社,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台灣少女從什麼時候開始夢想成為記者?成為公車司機?成為大學生?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系統化的現代教育進入殖民地台灣,也打破閨閣禁錮,少女們從而踏出家門,走進公共空間,孵化自由戀愛與獨力工作的青春之夢。日本時代的諸多史實掩蓋了太久,宛如目睭糊著蛤仔肉,本書是剝除蛤仔肉的行動實踐,令當代讀者看見更多日治台灣少女們的真實樣貌。
從談日治台灣的學生生活,進展到女學生,作者一次又一次招喚回被歲月洪流埋沒的無名青春。這些新一代的摩登女性,許多處境不管好壞,今日讀來都有強烈的既視感。是過往走得太快太前衛,還是當下躑足不前已太久?回顧過去的日常,不只為滿足獵奇或思古,更為了挖掘隱沒在進步的表象下,那擺弄人們命運的深層結構。
日治時期的青少女,究竟過著什麼樣的日復一日呢?眼下的這本資料大全就規規矩矩回答了這個疑問。當然,這是一個可以不斷深入鑽研的主題,有了這本書當墊腳石,風華正茂的日治少女,才正要開始綻放屬於她們的無敵青春。【內容簡介➤】
●心靈之眼的旅程
Journey Into the Mind’s Eye
萊斯蕾.布蘭琪(Lesley Blanch)著,廖婉如譯,馬可孛羅,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文 樂 獨
或許探險之人所見格外細緻,比如作者以穩重而眷戀的旅人之眼凝視俄羅斯的諸多景緻,筆下令人著迷。本書記述閱讀、旅行、心靈活動融合一體的所見所聞,書名或許失之通俗,內裡其實聲腔簡潔清麗,令人不意便隨之投入長長的遠行之旅。
原書副標「自傳的碎片」,道盡了本書在旅遊字句之下高度的私密特質。從個人情感延伸出俄羅斯地理或文化的廣袤風貌,是對帝俄末期俄羅斯知識界的緬懷,也是對革命後蘇聯變化的觀察。炙熱的情感和冷靜的報導,截然不同的文字,交織出本書難以歸類的氣味。
迷離華美,難以歸類卻又渾然天成,作者對俄羅斯的無盡嚮往,因為一位謎樣人物而凝成一生執念,一旦踏上魂縈夢牽的國度,事過了,境也遷了,只能見到滿地的碎片……這是活在記憶中的女人的原型,耽美、痴情、放不下、執迷不悟。誰說一定要開悟呢?【內容簡介➤】
●葵照護Aoi Care
小規模多機能+自立支援,讓人信賴的社區型新照護模式
あおいけあ流介護の世界
森田洋之、加藤忠相著,陳湘媮譯,太雅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獨 益
日本高齡化問題與社區照護的經驗一向走在台灣之前,本書所倡議的「居家+機構+醫院=透過社區機能以維護年長者尊嚴且能長久經營」的新型照護模式,是台灣未來勢必參照的長照模式之一。在日本,「葵照護」的倡議因尚未建立論述系統而顯得凌亂,但本書之於台灣長照領域,毋寧更是啟發之書。
如果只看形式,本書並不符合「好書」的標準,可以列舉的問題太多,但書中的訴求如此急迫重要,讓人無法略過。台灣的社區營造很少觸及老人照顧,偏偏那才是社區作為共同體最應當、也最能著力之處。本書反覆提醒人們正視身旁的老人和照護他們的親屬,不要老是視而不見,因為那是每個人都無法迴避的道路。
這本書編得小亂,顯然倉皇上陣,不過更可以感覺到作者改革日本照護現狀的大志。社區型的機動照護本來就是歷來養生送死的作法,反倒是現今醫療體系的無良,以及不願接受自然死亡的無明,平白製造出無效延命的巨大浪費。這書還應該反推著看:日本照護的窘境一一現形,不是什麼都可以搬過來套用的。【內容簡介➤】
●橡皮擦計畫
兩位天才心理學家,一段改變世界的情誼
The Undoing Project: A Friendship That Changed Our Minds
麥可.路易士(Michael Lewis)著,吳凱琳譯,早安財經出版,42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乍看書名,首先的疑惑或許是分類:這是科普書還是心靈勵志書?不,本書是無法歸類的。作者以報導形式講述心理學家康納曼和特沃斯基的相識相知,如何既友好又競爭,藉此完成了「說一個好故事」這件艱難的寫作工程。這世界存在著某些真實發生的好故事,而恰巧有個好說書人將故事說得動人心弦,本書就是好故事結合好說書人而成的一部作品。
作者擅長找到新的視角,將讓人昏昏欲睡的嚴肅題材變成個人的生命故事,《魔球》是最熟悉的例子,本書是更上層樓的演出。行為經濟學的發現和研究,經由兩位主角的人生,亦友亦對手的複雜情感,竟能讓讀者為之泛淚。有時活著需要的是遺忘,而非記憶,在科學研究的背後,藏著每個人共有的經歷。
主角是發展出「展望理論」的兩位以色列心理學家,其中一位還收穫了一座諾貝爾經濟學獎。天才交手,相知相惜,卻也難免人心隔肚皮。作者把這段電光石火的友誼處理得不慍不火,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無疾而終的橡皮擦計畫,或者就在這本書裡完成了。【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大人讀繪本》用圖畫呈現的文學:看Image3系列繪本
一隻大白鯨魚出現在繪本的精裝封面上,這部繪本是一般書本的兩倍大,書名是《亞哈與白鯨》。如果你讀過《白鯨記》,也許會猜測這是把文學名著轉變成繪本形式,打開一看,才發現原著五十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竟然只剩下幾百個字,而一幅幅跨頁的大圖滿布細節,幾乎吸引了你全部的注意力。書裡的文字是從亞哈船長的第一人稱觀點出發,敘述他到處尋找白鯨,卻遍尋不著的經過。然而圖像採取的是全知觀點,每個畫面都隱藏著那隻大白鯨,亞哈一直在牠身邊,甚至進入牠裡面,卻毫無所覺。
《亞哈與白鯨》文圖間的差距,產生了一種類似捉迷藏的幽默趣味。看不見大白鯨的亞哈不再是《白鯨記》裡那個邪惡的角色,也沒有遭受和他一樣悲慘的命運。不過,繪本中的圖像夾雜的訊息,卻和《白鯨記》裡的各個角色,以及捕鯨船的航程息息相關。畫家以手繪和拼貼構成的畫面,色彩濃烈、肌理粗獷,形成一種深沉又悲壯的力量。顯然,21世紀的作家馬爾索(Manuel Marsol)是用圖文搭配的方式創作了自己的《白鯨記》,不過他也清楚表明,那本19世紀的巨著正是他靈感的來源。
《亞哈與白鯨》內頁(大塊文化提供)
▉文學素養與視覺素養
繪本的文學性並不亞於小說,只是閱讀的方式不太一樣。從20世紀後半開始,觀看電視、電影的人口逐年成長,到了1990年代,電腦科技和數位傳播崛起,過往以文字為主的閱讀經驗,漸漸演變為閱讀圖像和圖文間的關聯。讀者日漸習慣以觀看影音綜合演出的體驗,解讀不同媒介結合後誕生的故事、知識、訊息。而由於圖像和影像不受語言限制,傳達的內容也因此更能跨越國界、跨越文化。
觀賞、理解和詮釋圖像的能力,簡稱為「視覺素養」(Visual Literacy)。這種素養和文學素養的作用相仿,目的都是讓觀賞的人,在心智上得到陶冶啟發,在過程中享受再三玩味、創發新意的樂趣。
過去一百多年間,繪本的蓬勃發展為兒童,也為成人提供了培養視覺素養的最佳素材。繪本包含了各種圖像敘事手法、不同的圖像風格,並且和整個圖像藝術傳統有深度的連結。除此之外,繪本中以圖敘事,或圖文共同敘事的創作手法,以及書本的整體設計也都異常講究,可以說是唾手可得的藝術作品。而繪本多層次的內涵,也成為值得討論、研究的對象,例如李炡昊的《漫步》。
從封面開始,《漫步》的每個畫面都像一張張以書本為主題的海報。畫中瀰漫著神祕的光線和空氣,吸引人走進擬真似幻的寧靜空間,那裡的時間似乎停住了,心也沉澱下來。圖像裡的書本形成機翼、天空、池塘、房間、一角蛋糕……一如詩中的隱喻,伴隨著少許的文字,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回憶或思考閱讀與人生的關係。
正如詩人的用字遣詞往往超越常規,《漫步》的畫家則是擺弄畫中之物,藉著改變物件的大小比例、位置關係,並透過場景、季節、時間、人物、童話故事等相關元素,挑戰讀者的聯想力。讀者必須一邊觀賞圖畫,一邊跟隨文字,做出合理的假設,細細咀嚼圖文共同傳達的含意,才能有所領會。
《漫步》內頁(大塊文化提供)
熟悉德國繪本作家布赫茲(Quint Buchholz)的讀者,自然而然會拿這本書和布赫茲的《書的國度》做比較,看看李炡昊在畫風和內容上是不是創出了新意?文本的比較也是另一種閱讀的樂趣。
▉從圖畫即能領略故事寓意
《亞哈與白鯨》和《漫步》都是大塊文化Image3書系的作品。這個書系至目前為止的作品,除了介紹圖畫組成元素的《圖像語言的祕密》,以及知識性繪本《看見聲音》之外,都是以大幅畫面表現的文學性繪本。這些繪本一方面善用圖像語言,搭配適量文字,引發讀者的感官和情緒反應,一方面也呈現了圖像的不同層次,有些簡明易懂,有些需要敏銳觀察,有些則運用圖像的隱喻及象徵、文本間的互相影射(文本互涉)表達抽象的概念,或者更進一步反映繪本作家內在的生命體驗。
譬如《藍色大樹》和《白花之愛》,都以顏色作為象徵來說故事,畫家刻意限制了畫面的用色,以凸顯單一色彩的特殊意義。《藍色大樹》描繪獨裁國王與一棵美麗的藍樹之間的角力。畫中場景、人物佈滿蒼白細密的線條,顏色以黑、棕色為主,襯托藍色大樹自由健壯、活力躍動的枝條,樹上有鳥聚集,還有戀人和樂師。這棵備受喜愛的大樹卻被國王下令砍掉,砍樹的士兵身穿暗橘色制服,和樹的藍色形成對比,藍和橘正是故事裡兩股對抗的力量。這本書即使不讀文字,也能從圖畫中完全領略故事的寓意。
《白花之愛》也是寓言故事,義大利原文書名意為「花粉」。故事裡的女孩在庭院發現了小白花,開始細心呵護。小白花每天清晨綻放,花粉的香氣總將她喚醒。小白花象徵愛情,花開花謝陪伴女孩經歷了情意的滋長和消逝,也體會出箇中真義。畫家用溫暖的棕色調,營造出懷舊的氛圍,看似安靜的畫面,其實充滿情緒的暗潮。造型柔美的白花,既代表純潔又隱含性的聯想,延展的枝葉彷彿女孩內心不止息的渴望。除了描繪女孩與花之間的關係,畫家還運用簡單的物件作為象徵符號,包括由兩個圓環和心形組成的剪刀和鑰匙,呼應故事裡愛情的取捨和得失。
《狐狸與飛行員》和《沒有名字的老人》兩本書都涉及其他的文本。《狐狸與飛行員》的故事中有真實人物,就是《小王子》、《夜間飛行》的作者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也有虛構角色,是被飛行員(也是小王子)馴服的狐狸。故事既有聖修伯里擔任二次大戰飛行員的歷史背景,也有編造出的狐狸住進軍營的情節。如此虛實交替,把一位作家和他作品中的角色融合成新的故事,凸顯這位作家的性格及信念。
《狐狸與飛行員》內頁(大塊文化提供)
繪本的滿版畫面引領讀者身歷其境,配合第一人稱狐狸的敘述,畫面有時採取狐狸的主觀視角,讓讀者和牠一起凝望飛行員、進入森林,或者由高空眺望地面。畫家對於肌理的處理尤其可觀,粗糙的樹幹、狐狸的毛、皮質的飛行員制服彷彿都可觸摸。畫裡面還安排了一些和聖修伯里相關的細節,包括小王子的身影。這本書運用了文本互涉的手法,熟悉《小王子》和聖修伯里的讀者讀來必定更有共鳴。
《沒有名字的老人》閱讀起來極具挑戰性,雖然書裡的文字並無難懂之處,只是淡淡描述一位獨居老人的生活日常,還有他神奇的手藝,但是全書圖像卻是用塗塗改改的素描,和充滿想像的超現實畫面,刻劃出老人(也可能是作家自己)的內在世界。畫中的每個記號幾乎都蘊含寓意,值得再三推敲玩味。
《沒有名字的老人》內頁(大塊文化提供)
老人雖然生活在一個經常下雨,冷漠陰沉的社區,不被人注意,但是圍繞他的,卻是灰色西裝和咖啡杯裡的藍天白雲、牆壁和沙發上的美麗植物,甚至他所造的星星,也宛如盛開的花朵。這位老人內心豐足,他的表情如同達文西的「蒙娜麗莎」一樣神祕;他的雙手和德國畫家杜勒一樣修長敏感;他的眼光和比利時畫家馬格利特一樣獨特。這位不為人知的「藝術家」為夜晚精心製造星星,星星延續了他的生命,不讓他隨時間逝去。
從以上幾本Image3的繪本看來,圖畫中的文學性不僅是因為帶有其他文學作品的影子,或是搭配文字,造成圖文之間的互補及反差,還包括圖畫本身令人沉浸其中的視覺力量,以及畫家創造的隱喻和象徵,這些都使讀者讀圖的感受彷彿讀詩、散文或是小說一樣。
由此可見,閱讀繪本和閱讀以文字創作的文學作品一樣,都需要練習和思考,培養起觀賞、理解和詮釋的能力,並能更進一步的分辨和評論圖像及影像所傳遞的訊息,對處於新時代的讀者和觀眾而言,這種能力何等重要!●
Ahab y la ballena blanca
文、圖: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
譯者:葉淑吟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繪者簡介:馬努葉爾・馬爾索(Manuel Marsol)
1984年生於西班牙馬德里,擁有廣告和視聽傳播學位,專門從事圖像創作的藝術家,並熱衷於繪本創作。曾在El Sol和坎城國際創意節中獲獎(Cannes Lions創立於1954年,為全世界最大專業創意獎)。2017年,在連續四年獲義大利波隆那書展大會提名之後,獲頒SM基金會國際插畫新人獎。《亞哈與白鯨》榮獲第三屆Edelvives國際繪本獎,還有五幅插畫拿到第五屆伊比利拉丁美洲插畫獎,而得獎的插畫後來集結在與卡門・奇卡(Carmen Chica)合作的《巨人的時間》(The Giant’s Time)出版。他的繪本作品也在葡萄牙摘下國家阿瑪多拉獎的最佳國外繪本獎。
曾替卡夫卡的《變形記》(The Metamorphosis),柯南・道爾的《巴西貓》(The Cat of Brazil),薩克-馬索克的《穿皮草的維納斯》(The Venus of the Skins),以及《我的城市:馬德里》地圖書(mapa Madrid, a minha cidade)創作插畫。2009年到2012年間當過廣告企劃人員,這段期間在各個文藝盛會累積名聲。2012年進入西班牙巴塞隆納的藝術設計學院進修兒童與青少年啟發課程。2010年到2016年間曾替老虎雜貨商品店(Tiger Stores)創造結合插畫與動畫的影片。曾於墨西哥的西班牙文化中心(CCEMx)、兒童與青少年國際書展(FILIJ)和兒童與青少年語言和文學伊比利美洲會議(CILELIJ)、瓜達拉哈拉書展(FIL)、瓦哈卡藝術學院(IAGO),舉辦畫展、工作坊和講座。
大人讀繪本 解析圖像祕密
【2019台北國際書展 活動資訊】
➤故事的再創與超越:在皮諾丘誕生之前
➤圖像生活:繪畫如何形塑了我
➤白鯨、巨人與山中精靈:在自然中與繪本相遇(簽書講座)
【系列回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