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文有譯思》這個譯者好偷懶?!談「無可譯」之翻譯

常常聽到「翻譯就是背叛」。依著說話的人以及說話情境的差異,這句話可以有完全不一樣的理解。也許是從字面上的想像,用來指控那些不好的譯者與譯作;也可能是學者專家用它來聲明翻譯之難,以便展開一套嚴肅深奧的理論學說。

說到嚴肅深奧的理論學說,關於翻譯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但因為面對不同文體、不同作者,在不同的語言之間無窮的狀況……這些理論,對於專職譯者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又往往顯得紙上談兵,天馬行空。也因此,我們不時在研討會中看到翻譯學學者及專職譯者之間的雞同鴨講,或是對彼此的工作敬而遠之的微妙關係。

▉「無可譯大字典」要讓世界更複雜

近年來,在法國討論到翻譯問題時,一定不會忽略哲學家芭芭哈.卡桑(Barbara Cassin)。她在歷史語言學、哲學、古希臘學等方面的學養研究讓人敬重,但最叫人稱道的貢獻,是她主編了《歐洲哲學詞彙》(Vocabulaire européen des philosophies)。


barbara_cassin_14360162318-horz.jpg

哲學家芭芭哈.卡桑(取自wiki)及其主編的《歐洲哲學詞彙》

這本內容總計900萬字、厚達1560頁的大書,是由150個歐洲學者花了10年的時間完成,在2004年由Seuil跟LeRobert兩大出版社聯合出版。雖然外型怎麼看都像是字典,但卻又不是。打開來看,這麼大的篇幅,僅有400個條目,其中包括4000個單字。每個條目下方列出希臘文、拉丁文、德文、英文、義大利文及荷蘭文中的應對字;每個語言還不一定只有一個字。

比方法文的Conscience(意識),英文就列出conscience、consciousness、awareness等三個。作者群不只是列出這些字來,更接著用14頁的篇幅,從哲學角度,深入分析這些看起來可以應對直譯的字,在各自的語言裡有哪些不一樣的意涵?分別來自怎麼樣的哲學傳統?那些不同的哲學意義又是什麼?......等。

這樣的企圖,也無怪本書的副標題叫做「無可譯大字典」(Dictionnaire des intraduisibles)。卡桑曾表示,他們編撰這本詞彙,就是要「讓世界更複雜」,其中包括了哲學的,以及政治的理由。

這部作品的構想起源於1980年代,但直到1993年歐盟成立,計畫才開始真正啟動。哲學上的理由是,從詞彙的「無可譯」(les intraduisibles)去表現語言的不同,追溯每個語言脈絡中不同的哲學思考。不同的語言開展不同的世界,要讓這不同的世界交會,首先便是要去彰顯語言的差異。

具體而言,無可譯指的是:我們無法找到某個字彙,無增無減、恰到好處地,從來源轉換到目標語。然而這個「無可譯」並非是「不可譯」。借卡桑的說法:「無可譯」非但不是不去翻譯,事實上是要我們不停地翻譯。

法蘭西文學院新科院士卡桑受訪談「無可譯」

避免單一的語言窄化及弱化思想

至於政治性的理由,就是要對抗英語至上,甚至只有1500個單字「世界通英語」(Globish)的風尚。因為單一的語言有害多元性,會窄化也弱化思想。另一方面,還要對抗語言的國族主義本體論。因為即便被貼上國族的標籤,語言永遠是複數的,不會只有單獨一種,它們所展開的哲思傳統更不會被狹隘的國族思想所綁束。

有如此雄偉的企圖心、如此嚴謹的內容,使得《歐洲哲學詞彙》雖然要價不低,依然廣受學界的歡迎。而藉由主編這本巨著的實務經驗,卡桑近年關於翻譯的思考,尤其具有獨到的見解。

《歐洲哲學詞彙》出版10周年時,已被譯為多國語言,卡桑更邀請這些譯本的各國主持人,撰寫翻譯這部作品時的思考,收錄在她主編的《在語言間哲思:無可譯翻譯中》(Philosopher en langues : Les intraduisibles en traduction)。對於哲學翻譯的討論,不只限於歐洲幾個主要語言間,更加入了希伯來文、阿拉伯文等非歐洲語言所帶來的挑戰與思索。

yu_yan_yi_xiang_.jpg

無可譯的難題

筆者在翻譯法國當代政治哲學家米蓋勒.阿班樞(Miguel Abensour)的《倡議一個批判的政治哲學:條條道路》時,就遇到一個無可譯的難題。對此我所採取的策略,還特別在書中說明:

本書的翻譯,立即遇到的難處是le politiquela politique這兩個中心概念可不可譯的問題。

法國學界自1970年代以來,對於le politiquela politique兩個概念,做了細緻的區分。簡單地定義,le Politique是共同生活之指導題綱,或是社會的政治建構。La politique是眾人的政治行動,或是種種政治事物或政治行動之全體的領域。差一個字母,意義大不同。

在若干關於西方政治哲學的中譯文裡,有「政治」(politics)與「政治性」(the political)的區分。但是,這個來自Carl Schmitt的用法,原來就跟法國學界自1970年代以來區分le politiquela politique時建構的概念意涵差異甚遠。何況,Claude Lefort、阿班樞……等思想家,根本就是反對Carl Schmitt的。

譯者認為,任何中文譯詞都容易造成誤解,所以在本書中,任何必須明確表現其差異的地方,都將這兩個詞以原文呈現。

事實上,更複雜的是,在這本政治哲學論文集裡,談到廣義「政治」的地方,自然不在少數,而它在法文也是la politique。所以在作者不刻意去對照le politique跟la politique兩個概念的詞句裡,我直接就將之譯為「政治」。

這是我當時的策略,現在似乎也還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而藉由卡桑對「無可譯」的界定,反而似乎可以多了一些篤定。但終究譯作的出版,就是公諸於世、期待各種贊成反對意見的。如果能夠在不同意見與討論中獲得重要啟發,那更將會是譯者精進自己的機會。

芭芭哈・卡桑(Barbara Cassin):

法蘭西文學院近400年來第9位女性院士

今(2018)年5月,哲學、歷史語言學及古希臘學家芭芭哈・卡桑(Barbara Cassin)獲選為法蘭西文學院(L’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成為現任36位院士中第5位、也是法蘭西文學院自1635年成立以來的第9位女性院士。

法蘭西文學院雖是法國文人最高榮譽的殿堂,但在性別問題上卻有著不甚光彩的歷史:第一位女性院士遲至1980年才誕生,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在投票中驚險勝出。

當時全力支持尤瑟娜的院士朵木松(Jean d’Ormesson),2016年接受訪問時提及,他在法蘭西文學院「多少做了點事,甚至是個革命,就是力薦尤瑟娜選舉院士。法蘭西文學院的規則沒有明定,但它的傳統很清楚,就是不要女人進來。而當時院士們的投票結果一定程度受到了輿論的壓力:有9成以上的法國人質疑女性為何不能進入法蘭西文學院!」

法蘭西文學院院士朵木松受訪談女性主義

尤瑟娜在新當選院士的歡迎儀式演講時,也特別列舉斯塔爾夫人(Madame de Staël)、喬治桑(George Sand)、柯蕾特(Colette)等三位女性作家,認為她們早該有資格進入法蘭西文學院。

除了個人榮譽之外,院士是負有重大職責的。因為「法蘭西文學院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極盡詳細與嚴謹地為我們的語言制定明確的規則,使其純粹,文采豐富而且能夠表達藝術以及科學。」為達到此目的,院士必須每周集會,編撰詞典,文法,修辭學及詩學的專書,並且要制定動詞變化的規則(參見法蘭西文學院簡史)。現行的《法蘭西文學院詞典》是第9版,但事實上編撰的工作是從未停止的。

4個世紀以來,法蘭西文學院聚集文人中的翹楚,來捍衛法語的純粹與美感,更在科學知識、文化交流及藝術創作的日新月異中,選入並定義新字,以便與時俱進地保持精確,這是法國作為文化大國的根基。院士們又被稱為「不死之人」(les immortels),這稱謂源自法蘭西文學院的大印上的À l’immortalité,創始人黎胥留大主教期許院士們可以讓法語「成為不朽」。

雖然les immortels常常被譏諷為「老不死」,這種酸語或許滿足了一部分人對於由國家機制來加冕文人榮耀的不屑,但在現實上卻忽略了法蘭西文學院需要兼顧傳統與創新地去捍衛法語。每當有院士過世才會再選出新任院士接替的作法,是讓這40名院士組成的機構「不死」,並且毫無間斷地去維繫法語之「不朽」的方法。「與時俱進」尤其是其中重要的精神。

院士之一、熟悉當代科學的哲學家賽荷(Michel Serres)對此津津樂道:「從黎胥留的時代開始,法蘭西文學院大約每20年出版一次我們的《詞典》作為參照。在前幾個世紀,前後兩個版本的差異只有四、五千字左右,數字幾乎維持常態。到了現在,前一版和下一版的差異會有3萬5000字。」(引自《拇指姑娘》,尉遲秀譯)對賽荷來說,「選入並定義新字」是觀察與追蹤當代社會演進的重要資訊。

卡桑獲選擔任院士,毫無疑問可為法蘭西文學院帶來一股新的力量。2004年她主編的《歐洲哲學詞彙》出版之後,她持續思考與實踐「從詞彙的無可譯,去表現語言的不同,追溯每個語言脈絡中不同的哲學思考。不同的語言,開展不同的世界;要讓這不同的世界交會,首先是要去彰顯語言的差異」這個理念。隨後更展開她的哲學主張,認為「『無可譯』非但不是不去翻譯,事實上是要我們不停地翻譯」,如此能夠真正地探索屬於人類社會本質的多樣性,讓普世性變得越來越複雜,而避免一言堂。

2016年卡桑出版的專書《讚頌翻譯:讓普世性變複雜》(暫譯,Eloge de la traduction - Compliquer l’universel),以及2017年她擔任策展人,在馬賽的歐洲與地中海文明博物館(Mucem)展出的「後巴別塔,翻譯」(Après Babel, traduire)特展,都是這項哲學主張的展現。

「後巴別塔,翻譯」特展宣傳影片


作者簡介:吳坤墉

台大社會系畢業。巴黎第四大學社會學碩士(DEA)。之後師從Miguel Abensour 研習政治哲學,矢志以出版與翻譯工作探索知識與促進社會的思辨。無境文化出版「人文批判」系列叢書總策劃。法-中口譯筆譯譯者。譯作有《倡議一個批判的政治哲學:條條道路》(Miguel Abensour著,無境文化,台北,2010),《死刑犯的最後一天》(雨果著,無境文化,台北,2016)等。現任台灣法語譯者協會理事長。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騎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吳坤墉(無境文化「人文批判系列」總策劃)
2018-05-22 14:33
東亞短訊》村上小說改編電影《燃燒烈火》獲坎城影評人最高評分,及其他藝文短訊
電影《燃燒烈愛》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掉柴房〉(擷自youtube)
電影《燃燒烈愛》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掉柴房〉(擷自youtube)

【得獎消息】

  • 效法高中生龔固爾文學獎的第5屆高中生直木獎出爐,彩瀨圓《梔子花》(文藝春秋)獲選。這是本精緻纖細的短篇小說集,內容包括描寫與情婦分手的〈梔子花〉、崩壞家庭的〈薄布〉、命運對手身上的〈花蟲〉等7篇作品。與高中生一同參與評審的文學評論家伊藤氏貴表示:青少年評審團的決選攻防其實十分激烈,我認為這麼深度的討論火花,將隨這次經驗回到每個人的校園裡,繼續延燒。
     
  • 日本全國小學生總計約12萬8000人投票的「兒童讀物大選」結果71wzyfnci9l.jpg發表,今泉忠明的《演化之謎:殘念百科全書》(高橋書店)以高票排行第一。此書內容介紹122種因演化而顯得特異的神祕生物,累計發行量已達183萬部。
    擔任本屆活動大使的直木獎作家兼喜劇演員又吉直樹於發表會中向小朋友呼籲:我其實並非從小就喜歡看書,但國中陷入失敗的困境時,是書本為我帶來了勇氣。現在我們選出10部好書,大家除了自己投票的書之外,也應該一起來看看其他入選的好書。
     
  • 第71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由古處誠二《戰爭的底細》(角川)奪得長篇大獎。故事從二戰中期駐紮緬甸北部的一名日本軍官之死,揭開犯罪的神祕面紗,書評稱為是如寶石般結合戰爭小說與刑事小說的傑作。短篇小說則由降田天〈虛偽的春天〉(野性時代8月號)獲獎。
     
  • 去年改由日本文學振興會主辦的第2屆「紀念大宅壯一日本非小說大獎」,由紀實作家森功的《邪惡詭計》(文藝春秋)拔得頭籌。該書主題為記述安倍晉三與加計學園事件,森功表示:這起事件尚未落幕,因此獲獎令我大感意外,但相信這次得獎將再掀民眾對事件的關注,對新聞從業者也將帶來莫大的鼓舞。
    由讀者票選的讀者獎,則由清武英利記述2001年震驚政界的外交詐欺案《礫石》(講談社)奪得。這起真人真事去年已改編為同名日劇,由江口洋介與佐藤浩市等人飾演追查弊案的警視廳搜查二課刑警,北村一輝飾演操縱10億日圓機密費的外務省要人。

日劇《礫石》預告片

  • 第22屆手塚治虫文化獎揭曉,連續3年入圍又兩度高票落選的野田智暢銷漫畫《黃金神威》(集英社)今年終於抱回大獎。此書描述明治末期有如不死之身的士兵杉元佐一與北海道愛奴族少女阿席莉帕尋找黃金的冒險故事,2016年曾獲漫畫大獎第一名,今年4月電視也開始動畫播映。​
    上月甫獲2018漫畫大獎首獎的板垣巴留又再下一城,以擬人化動物的《Beastars》(秋田書店)拿下本屆新人獎。短篇獎則由喜劇演員矢部太郎的《房東與我》(新潮社)奪得,內容為作者與87歲老太太同住的真實故事,其中的跨世代情誼深獲30歲女性讀者喜愛。

《黃金神威》動畫化預告片

【作家動態】

  • 擅長家庭題材的推理小說家天童荒太,出版構思20年的新長篇《無痛》(新潮社)。主人翁為中東戰場失去身體痛覺的男人,與先天無法感受內心痛苦的麻醉科女醫生,痛苦與無痛的世界因兩人的相遇而糾纏交疊在一起。在女醫師的實驗下,兩人透過激烈性愛,反覆「診察」快樂與痛苦的根源。天童表示,這是將他進入新次元的作品。
     
  • 旅德作家多和田葉子出版《散落在地球上》(講談社),記述一名留學期間不幸故鄉滅亡了的島國女子,在歐洲大陸生活時使用著獨特的語言。女子認識了研究語言學的青年,兩人展開一場追尋母語與同胞之旅。多和田是個不斷移動各國、穿越文化邊界的作家,她表示:語言對我來說,是向我展示人類歷史與社會的窗口,我如果不為此寫書,那我一定是病了。
     
  • 《啟航吧!編舟計畫》作者三浦紫苑出版新書《ののはな通信》(角川)。在小康家庭長大、頭腦清晰又毒舌的のの,與天真爛漫的外交官之女はな相交莫逆,但由於背叛,少女的天堂開始崩塌,女孩通過命運長成大人。以書信形式呈現的內容殘酷又甘美,被稱為是擅長描繪青春的三浦小說最高峰。
  • 中央公論新社集結佐藤愛子與田邊聖子70年代對話錄,出版《男人的背部,女人的屁股》。內容包括談論男作家的魅力、男人的欺騙與女人的嫉妒、夫妻之愛、說反話的樂趣等計13篇,是超過90歲的兩位老奶奶級女作家,洋溢青春活力的作品。
     
  • 電影《怒》、《惡人》原著作家吉田修一,出版新作《水上遊戲》(幻冬舍)。深秋的夜晚,大壩突然潰堤,泥流吞噬整個小鎮。這不是偶發意外,而是大規模的陰謀犯罪,身為報社記者的主人翁將追查那一夜逃出小鎮的建築工人。
    91d7057p0gl-tile.jpg
    左起:《ののはな通信》、《男人的背部,女人的屁股》、《水上遊戲》

  • 五木寬之出版《不確定的時代》(新潮社),論述在世界局勢或日本社會中,不管天災、疾病或戰爭,歷史性的大變即將到來,面對無法預料的未來,他警示由單一民族組成、過度依賴社會制度而缺乏自我的日本人,應盡早學會獨立生活的能力。五木說:孤獨死並不可恥,如何照顧自己的生活才是重點。
     
  • 繼《獸眼》之後,大澤在昌的神奇保鑣基里回來了,新書《爆炸》(德間書店)描述姓名、年齡不詳的基里,在紐西蘭某酒店擔任護衛時,委託者卻因爆炸身亡,基里被要求展開調查任務,查明受詛咒的真相。出版商表示,這是一部絕對讓讀者無法停止翻頁的作品,大澤3年來首次為新書舉辦簽書會。
  • 17歲即以《黑冷水》獲文藝獎的芥川獎作家羽田圭介,出版《五點過後吃午餐》(實業之日本社)。加油站兼職工、患過敏症的殺手、寫真周刊女記者,三名超時工作的人因汽車保險桿上的深色血跡,陷入一起與黑幫和國家權力有關的刑事案件中。羽田圭介自我剖析:這是職場小說也是犯罪小說,令人意想不到的情節,未來10年內我不可能再超越。
     
  • 日本耽美派作家佐藤春夫「幻の原稿」證實出土,由北京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學教授秦剛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發現。珍貴資料包括佐藤描繪印尼舞蹈魅力的〈爪哇舞〉、壺井記述空襲下東京生活感受的〈等待初夏〉等作,並於《早稻田文學》夏季號刊載。秦剛說:這是透過戰末作家了解當時文化狀況的好機會。
     
  • 坎城影展日前揭曉競賽片成績,是枝裕和《小偷家族》獲金棕櫚獎。而事前備受矚目、囊獲歷來場刊評分最高分3.8分(滿分4分)的韓國導演李滄東作品《燃燒烈愛》,最終只獲得費比西影評人獎。《燃燒烈愛》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燒掉柴房〉,敘述妙齡女子、神祕的富家男及善良的送貨青年,三名年輕人之間展開糾結懸疑的故事。
    場刊評分是衡量影片好壞的重要標準,往往也成為預測影展獎項歸屬的重要指標。坎城影展的場刊評分來自《螢幕》雜誌場刊評審團的給分,該評審團是由10位專業媒體的影評人組成。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小偷家族》預告片

    韓國導演李滄東《燃燒烈愛》預告片
     

  • 直木獎歷史小說家古川薰去世,享年92歲。偏愛描繪幕末維新志士的古川,曾因《走狗》、《堡壘深處的彩虹》、《野山獄相聞抄》等,成為直木獎入圍最多次的作家。65歲時,又因描寫英日混血歌唱家藤原義江生涯的《漂泊者的詠嘆調》獲獎,榮膺直木獎最年長作家長達25年(直到被星川清司刷新紀錄為止)。病中仍筆耕不輟的古川,去年底出版的《維新商人》為最後遺作。
     
  • 創作超過600部以上,去年方慶祝小達摩出版50周年的日本兒童科學繪本先驅加古里子病逝,享年92歲。加古今年最後付梓的創作為《小達摩與傳說中的沖繩小妖怪》、《小達摩與小爐灶》,用以向孩子們傳達他對核災事故、戰後沖繩人的奮鬥意念。媒體稱:直到晚年,加古仍持續積極履行他身為繪本作家的責任。
    kako_satosi_jia_gu_li_zi_hui_ben_zuo_jia_91sui_xian_yi_ohari_.mp4_20180521_131345.436.jpg
    繪本作家加古里子(擷自youtube

    jia_gu_li_zi_.jpg
    上排為《小達摩與傳說中的沖繩小妖怪》及內頁;下排為《小達摩與小爐灶》及其內頁(取自福音館書店官網

【產業新聞】

hai_bao__0.jpg
《Big Comic》50周年紀念展海報(擷自官網

  • 小學館發行的漫畫雜誌《Big Comic》慶祝50周年,將於京都國際漫畫博物館舉辦紀念展。會場以6個展區分別展出包含手塚治虫、藤子不二雄等多位漫畫家約200幅原畫,以及眾多歷史資料、漫畫雜誌的回顧,並有石塚真一等講座。
     
  • 不敵市場的衰退,過去曾拓展出多家分店的東京地區傳統書店青山書店,宣布關閉最後一家擁有38年歷史的六本木分店,未來將僅存位於表參道的青山總店。日本累計10年已有30%書店關門,全國並有20%城市已經沒有任何書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童書》交響樂團的繪本課:國台交與他們的幼幼班

「蒙古草原上有個牧童蘇和,某天他趕羊回家的路上,意外撿到一匹瘦弱的小白馬。蘇和照顧牠,兩人天天一起吹笛、跳舞、牧羊,感情深厚形影不離,小白馬後來還贏得賽馬冠軍。可惜好景不常,貪心的王爺見白馬秀逸想強搶不成,最後害小白馬死於弓弩之下……」

「啊……」

「怎麼會這樣?」

「好可憐喔!」

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以下簡稱國台交)的視聽教室裡,席地而坐的幼稚園柚子班與番茄班小朋友,聽著「糖糖老師」莊麗蓁帶讀的繪本故事《馬頭琴》,跟著故事轉折,發出悲傷驚嘆的回應。

tu_1_1.jpg

莊麗蓁翻到下一頁,繼續唸道:

「有一天,蘇和做了一個夢,夢見小白馬跟他說,你可以把我做成一把琴,這樣我們又可以天天在一起了。」

天真的孩子聽到「又可以在一起了」,立刻展開笑顏齊聲歡呼。莊麗蓁趁機鼓吹:「小朋友,你們知道馬怎麼叫嗎?當號角響起,所有馬都會卯足全力一起競相奔跑,就讓我們一起吹號角,一起賽馬吧!」突然間,偌大的教室,響起羅西尼〈威廉泰爾序曲〉的樂音。

在蒙古傳說與義大利歌劇十分「跳tone」卻毫不違和的氣氛下,「喀囉、喀囉,向前衝!喀囉、喀囉,向前衝!」滿場鬧騰繞圈的孩子,宛如卅幾個小牧童與小白馬,歡愉地馳騁在察哈爾草原上。

毫無冷場的繪本故事×古典音樂課

位於台中市霧峰區的國台交,每週二上午由音樂系出身的幼教老師莊麗蓁,帶領「2018樂音幼享閱讀趣」活動。

從繪本《馬頭琴》延伸而來的音樂活動遠遠不止於此,跑完馬的孩子們癱坐在地上,一邊休息、一邊聽莊麗蓁自製的「音畫」,認識方才跑馬的節奏,以及帶來高昂力量的銅管樂器。

tu_2_0.jpg

「兩個圓圓的眼睛,還有一條細的、一條粗的直線」,莊麗蓁指著螢幕上的圖像,問孩子知不知道那是什麼。一名小朋友立刻舉手搶答:「我知道,那是反覆記號。」

tu_3_0.jpg

小喇叭有許多兄弟姊妹,長長的是伸縮號、圓圓的是法國號,那麼大大的呢?小朋友齊聲叫:「大號!」然後咯咯笑個不停。

投影片的音樂教學告一段落,孩子們也從跑馬的氣喘吁吁中恢復了。接下來欣賞一段卡拉揚爺爺於1983年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的《威廉泰爾序曲》,那是爸媽記憶裡中廣電台整點報時的經典版本。還有小朋友細心發現,「卡拉揚爺爺的手指頭也在跑馬呢。」便跟著一起模仿起來。

欣賞完樂團的演出,全部的人一同來到「樂器展示區」,瞧瞧樂器真實的模樣。莊麗蓁可能會現場示範演奏給孩子聽,現場也有各項多媒體互動裝置,可供老師講解樂器發聲的原理。

逛完博物館般琳瑯滿目的樂器展示,最後回到視聽教室,莊麗蓁與小朋友一同回顧:「今天的故事叫什麼?小喇叭是哪一個?圓號又是哪一個?」答對的孩子有獎品,來不及搶答的小朋友也可以拿到紀念小物,通通有獎。


tu_4_0.jpg

樂器展示區三面環繞的360度互動懸吊裝置,直接在孩子面前拆解樂器,了解小喇叭如何發出美妙的聲音以及樂器構造。

一個小時的繪本說故事活動,緊湊得讓人感覺不到時間的飛逝。更令人驚訝的是,交響樂這門大人都感覺「高冷」的藝術,竟有如此毫無冷場的設計與鋪陳,完全博得不受控制的6歲小朋友全場專注。

一位意猶未盡的家長滿意地說,這是她準時守在電腦前才搶到的名額,手腳太慢的話,就只能眼睜睜看著開放報名的當下瞬間秒殺。而負責活動執行的館員則表示,由於繪本故事活動非國台交資料組的主要業務,在人力不足的條件下,目前只能以幼稚園的團體預約為主,開放家長個別報名的額度有限。

像這樣一個毫無固定經費、也非交響樂團份內工作的說故事活動,很難想像竟會有如此供不應求的盛況。國台交資料組組長何金玲不諱言,這都得歸功於所有不計較利益的夥伴,與靈魂人物莊麗蓁撐起來的實績。

「不務正業」的交響樂團,一切都為美感教育

過去被暱稱「省交」的國台交,擁有73年的悠久歷史,其前身為日治時期「皇民奉公會交響樂團」,是台灣第一個國家級樂團組織,其所在地也是目前文化部轄下唯一的古典音樂文化園區

國台交超越一甲子所累積的音樂資產十分可觀,但倘若無法吸引民眾廣為利用,實屬可惜。何金玲說:「我接手資料組後發現,其實『一個孩子背後會帶來兩個家長』,對美感教育來說簡直是個藍海,於是國台交便開始以孩子為主體,建構兒童繪本區。」

國台交的繪本說故事活動,正是延伸自兒童書區而來。

數年前,何金玲因緣際會認識了台中市篤行國小熱心的校長彭瑞洵,兩人都有推動美感教育的理想,而校長有師資來源、國台交又有繪本與設備,兩人一拍即合。2016年推廣的第一場繪本活動,還邀請台中市長夫人擔任故事媽媽,此後一發不可收拾,應觀眾要求,續辦至今已跨入第三年。

國台交以國家交響樂團的身分,俯身辦理一次僅能服務卅幾個小小孩的活動,起初曾被質疑「不務正業」。然而不管是何金玲的團隊或莊麗蓁,都有一個不得不做的任務,那就是消弭「專業階級」的差距。

何金玲說:「無論何種美感教育,消除差距都非常重要。尤其從小學音樂的孩子,一路過關斬將,需經過多少嚴苛的競爭才能站上舞台?因此古典樂的專業階級更嚴重,我們如不消除階級,就沒有懂得欣賞的群眾。同樣的,不管什麼藝術,站在高塔上也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he_1-tile.jpg

國台交資料組近年運用龐大館藏資源規劃開放給全民的空間,設備齊全絲毫不遜國家圖書館,且365天全年無休,歡迎民眾多加利用。

為了服務兒童,國台交影音館裡的視聽教室與圖書室以孩子的視角完成設計,地板也防刮、防滑。館內有一座繪本小屋,收藏的圖畫書以音樂類型為主,更引進價格不斐的全套《世界名家音樂繪本》,每本均附有點讀筆,可以讀到哪、音樂聽到哪。

「常有家長帶孩子來圖書室,進門便一個向左走、一個向右走,孩子窩進小屋看他的童書,大人則到另一邊欣賞喜歡的影片或刊物。」何金玲說:「除了繪本活動,未來我們也想結合繪畫活動,到時視聽教室可能要鋪滿報紙。你能想像有一天交響樂團裡會有水彩亂噴的情景嗎?」

小狗跳小貓叫甚至槍聲,都有繪本可演示音樂

何金玲大讚有音樂又有幼教雙重背景的莊麗蓁「對小孩超有辦法」,想要讓滿場亂跑的6歲孩童乖乖專注半小時,所謂的辦法肯定不是給糖吃,莊麗蓁自有種種帶動的眉角。例如說繪本《馬頭琴》的故事時,為何不是介紹蒙古傳統樂器馬頭琴,而是威廉泰爾序曲?因為馬頭琴對大眾而言是相對少見的樂器,對孩子的動態表現來說也未必合宜。

莊麗蓁一直採取奧福教學法,奧福主要結合節奏與律動,只不過會加入繪本元素的老師可能還不多,因為並不是每首音樂都能找到適合的繪本,也不是每個繪本都適合說音樂的故事。也正因如此,國台交的館藏繪本,對莊麗蓁來說簡直就像寶庫。

對於想利用音樂說故事的老師,莊麗蓁建議首先要對音樂與繪本都有興趣,其次要時常記錄靈感。「繪本與音樂總有一天會找到它相應的組合,當靈感來了,就可以著手去設計遊戲的玩法與活動的橋段。」

除了前述以《馬頭琴》結合《威廉泰爾》序曲、玩跑馬並介紹銅管樂器之外,目前國台交規畫的「樂音幼享閱讀趣」,已完成8套繪本活動設計。

例如,《流浪狗》一書除加入關懷動物的生命教育,也以短笛結合美國作曲家普萊雅的《口哨與小狗》,來表現遛狗的愉悅,還讓小朋友利用影音館的互動裝置玩打鼓遊戲,用以介紹什麼是二四拍子。

又如《天使玩具兵》,除了介紹繪本中的友誼與勇氣,也運用德國作曲家萊昂˙耶塞爾的《玩具兵進行曲》,教小朋友認識穩定的八拍。

《彼得與狼》一書,本身更是前蘇聯作曲家普羅高菲夫專為兒童譜寫的交響樂作品,每種動物就是一種樂器,像是鳥以長笛表現、鴨子是雙簧管、貓是單簧管、爺爺是巴松管,有三把圓號都是狼,而獵人的步槍是定音鼓與大鼓,主角彼得則是用一整個弦樂四重奏來表現,聽完《彼得與狼》的故事,等於各種樂器都認識了。


tu_6_0.jpg

國台交目前用來說故事的繪本

《音樂魔法森林》:讓孩子進入繪本實境

在國台交帶領繪本說故事活動的這幾年,莊麗蓁心中有許多的感動。像是南投縣遙遠的山地鄉,有學校不計往返4小時的舟車勞頓,也要來上一小時的繪本課;也有校長陪同孩子上完搭配角色扮演的《四季》,回校後便與學生自製道具,變身成為畢業成果展的音樂劇。

有個被爺爺推著娃娃車前來旁聽的兩歲半孩子,看到展示區裡的每項樂器,都能向幼稚園的大哥哥大姊姊介紹它們在《彼得與狼》裡的每個名字。後來孩子上幼稚園了,老爺爺索興自己報名國台交的銀髮班,繼續上他的音樂課。莊麗蓁還在這裡服務過特教班腦麻的小朋友,要悉心為他們控制音量、控制節奏,不能有太大的肢體動作等,也讓她深刻難忘。

何金玲說,去年有工藝所師生和文化創意協會前來教學觀摩參訪,她自是十分期待國內的美感教育能互相激盪出更大的漣漪。此外,雖然「樂音幼享閱讀趣」考量教學品質而有每場35人的上限,也僅供中彰投地區申請,但好消息是,國台交去年底推出的「音樂魔法森林」園區,就非常適合全國民眾踴躍前來,規劃一場古典音樂文化園區半日遊。

所謂的「音樂魔法森林」,本身就有如一座實體化的繪本:美麗的森林裡住著夢幻的精靈與動物,這個故事邀請家長老師帶著孩子一起成為繪本中的主角,來幫助那些即將舉辦慶典、卻忘記要如何製作樂器的精靈與動物們。

探索音樂魔法森林的第一關卡,要到國台交影音館裡的虛擬陳列櫃打開「琴聲地圖」,研究冒險路線與任務。只要通過10大考驗,就能獲得音樂魔法的力量,順利完成慶典。

除了音樂魔法森林,影音館也可使用APP自主導覽,或預約專員導覽;國台交還開發了許多文創小物,未來目標則是出版國台交自產的音樂繪本,以供應許多教育單位的需求。

何金玲表示,國台交申請國家四年期科技計畫,第一年已完成館內各項多媒體互動導覽,第二年將加入周遭景點,園區樓上還有「音樂世界旅邸」,離高速公路也很近,非常適合家庭將這裡列入親子知性旅遊行程之一。


wei_ming_ming_-1.jpg

國台交的影音館,非常適合全國民眾踴躍前來,規劃一場知性的半日遊。

中部的民眾得天獨厚,能有這麼好的音樂教育資源,但北部與南部民眾也無須扼腕,在台北的南港區,也有一座親子美育數位圖書館,擁有許多互動裝置,例如透過觸控螢幕認識五線譜與彈琴的指法等。而在南部,則有許石音樂圖書館於今年3月開幕啟用,成為全國第7座書香典範,提供圖書閱覽、影片欣賞及音樂聆聽等服務,還有供青少年練團、舞蹈的空間,更有黑盒子劇場,引進音樂相關表演,民眾不妨就近多加利用。畢竟坊間各項體驗營都所費不貲,而這些國家資源則完全免費。


qin_zi_mei_yu_shu_wei_tu_shu_guan_.jpg

親子美育數位圖書館


xu_shi_yin_le_tu_shu_guan_.jpg

許石音樂圖書館

【2018樂音幼享閱讀趣】Free免費參加

主辦: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時間:2018/01/02~12/25 每周二10:00~11:00
地點:台中市霧峰區中正路738之1號(影音館1F)
對象:3至8歲兒童及陪同家長或成人
洽詢:國立台灣交響樂團 資料組 蔣小姐
   04-23391141*213
E-mail:yuntsai@ntso.gov.tw
報名及場次查詢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