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鍾文音》書把我帶到命運的門口:那年的蟬聲與後來的蟬聲
所有的字,我從童年就有興趣咀嚼,搭公車可以為了看車頂上的看板字而從車頭走到車尾,為了讀小說而荒廢功課也是家常便飯的事。起先是讀家裡的書,也不知從哪冒出來那麼多書。童年第一本課外書很奇怪,竟是《白蛇傳》,且反覆讀好幾次,每到端午節還特別緊張,且為那被法海鎮在雷峰塔下的白素貞自此不能見孩子而落淚,大概那時候對愛別離的哀傷就種下了。長大去杭州遊西湖和雷峰塔,在多霧的春雨中,彷然見到那個童蒙時代的多愁心靈。
讀的第一本詩集也很怪,是《泰戈爾詩集》,綠色燙金字硬書皮。後來才知道有些書是從監獄寄出的,我那個原本可以當詩人卻變成殺人犯的大舅寄到我家的書,包括一本《聖經》,媽媽把書隨意擱到一旁,心裡大概想寄書來幹嘛,家裡缺的是錢。
書就被我囫圇吞棗地讀了。
家裡的書都蠻嚴肅的,後來我自己去租書店借書看,借的不外是漫畫書羅曼史武俠之類的,躲在屋頂看書,看到黃昏天暗,字看不見了,才下來吃飯,常挨母親的罵。有一天老師跟我說,你那麼愛看書,要不要看進階版的。啊,有進階版的?有啊,就像玉有很多等級,書也有很多等級。羅曼史是可以看,但你總得進步吧。於是我又胡亂讀了些書,彷彿跳級似地讀了張愛玲、沈從文、林語堂,翻讀了《紅樓夢》。印象最深是兩個晚上把《半生緣》、《京華煙雲》讀畢,食字獸像被餵了大補丸,功力加深。
這些往事回想起來,彷彿是命運把我帶到書的門口,敲醒我的文學夢。
比如13歲吧,長長的暑假等著我度過。巷口開了家新書店,文具外書也不少,剛生孩子的老闆娘很喜歡我,抱著孩子顧店,每回看到我都很開心,直要我進去任意翻書看,不買沒關係。印象中當時我看的好像都是西洋翻譯小說,《簡愛》、《咆嘯山莊》之類的,也看三毛和聊齋鬼故事,大陸30年代小說。
有一天得到國語日報400元稿費,決定拿錢買人生中的第一本書,在三大排書架上巡著,我突然取下了《蟬》。夏天蟬聲正喧鬧,書名很吸引我,翻到背面,作者黑白照片很酷,就拿書去結帳。老闆娘看了書說,這小說暢銷好幾年,你買的都已是十幾刷了吧,不知道為什麼很紅,你讀了再告訴我。
我說這可是我第一次用自己的錢買書。當時好像付了七、八十元,用300元在書店還買了一架迷你玩具小鋼琴,剩下的錢吃了一碗魷魚羹,買了一盒森永牛奶糖請好友吃。
於是那個長長的夏天,就在蟬聲與玩具鋼琴發出的小蜜蜂,度過盛夏時光,被母親直說浪費。
書再次把我帶到命運的門口。
有一天我竟然和《蟬》的作者當鄰居,且那老宅的薄牆還會滲出大師清喉嚨、講電話與開爐火的聲音。
當然距離13歲的那年夏天,這已是時光翻轉多年後的事了。
有一天媽媽打電話要我從紐約回家,說別再晃蕩了。我想也混得差不多了,且突然很想寫作,我的寫作必須回到中文世界,食字獸才不會變形。回國沒地方落腳,我跟媽媽說想住到可以看到河海的房子,沒想到母親找到八里沿河居所,鄰居是林懷民先生。母親不知鄰居的名氣之響亮,亦不懂雲門舞集之曼妙,她只知找一個地方好安頓趴趴走的女兒而已。
我常常想起掏錢買書將要轉成少女的那年夏天,喜歡上書的滋味,之後多年竟和作者為鄰的時間差。自己竟接續了寫作,而童年愛上的作者自此落筆的是身體的字,以身體言說藝術。
《蟬》的作者照,很多年後才知道是心儀攝影師郭英聲拍的,難怪把作者拍得如此深邃,簡直到了一個境界。
那本自己花錢買的《蟬》掉了,因搬家好幾次。讀大學時為了懷念童年那家書店,在台北又買了一本。買了被借走沒還,又買了一次,總共買了3次。可能太常召喚它了,竟使我變成它的鄰居(且有天還發現第一次買的書其實沒掉)。
偶爾開門會見到林老師,以前雲門舞場還在八里時,如半路遇到,會順便載林老師上山。
這幾年,因為媽媽臥床,河邊老公寓無法照顧母親,因此為媽媽另租了隔壁電梯大樓。有意思的是,林老師發生車禍腿傷的那段時間,竟也暫時住到了同一棟樓,我們又成為鄰居。
書的緣分,屢屢把我帶到了命運的門口。
時光轉換多年,換成自己要邁入我輩中人了。回首讀者和我的關係常是亦師亦友,我把真正的個性放在書裡,但不把我真正的個性放在與人的相處上。我和人相處基本上是簡單而柔慈,因為短暫相逢,溫潤是最舒適的距離,因此讀者都覺得我很親切。其實我很孤僻,看人的生活結果就知道個性了,我沒上班,也沒社交,和大師為鄰卻一年見不上幾次,除非剛好開門見到彼此。我其實很怕遇見鄰居,媽媽老說我孤僻。
雖不常見到童年的大師,但卻常聽到他的聲音,覺得聽到他的聲音很安然,彷彿我是個臥底者。小說家基本上都是各種場域的人生臥底者,只是有人臥底的是洞察人情世故,有人臥底的卻是八卦流言或祕密不堪。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仍常常把鏡頭微調到童少,回盼那個瘦削的小女孩從書架上取下人生自己付費的第一本小說時,那整個耳內盈滿蟬聲之際的開心。那個時刻,是我初心的永恆碇錨處,總能喚起往事的生動形象,且讓我寫下了似水年華。
──有一年夏天,我遇到一群人……
那年夏天過後,我再也不曾聽見他們,再也不曾聽到蟬聲──《蟬》
後來,我一直沒有和書店老闆娘說起關於《蟬》寫了什麼,因為夏天之後小女孩就滾進了考試機器,被高壓輾過,傷痕累累。
所幸,文學收留了我,我是那個幸運者,蟬聲一直住在我的寫作耳廓深處,不曾離去,永誌銘刻。
鍾文音
專職寫作,以小說和散文為主,兼擅攝影,並以繪畫修身。多次參與台灣東華、愛荷華、柏林、聖塔菲、香港等大學之國際作家駐校計畫。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等。著有島嶼三部曲《豔歌行》、《短歌行》、《傷歌行》;短篇小說集《一天兩個人》等;散文集《憂傷向誰傾訴》、《最後的情人》、《捨不得不見妳》等。2018最新長篇小說《想你到大海》。
大人讀繪本》無限的生機:讀image3《皮諾丘前傳》
關於生命的起始、延續,時間與空間的原理,小說家總有自己的想像。《西遊記》裡,開天闢地的靈石吸取日月精華,從中蹦出個孫悟空,聰明絕頂卻心高氣傲,大鬧天宮後被壓在五指山下,經過五百年,為唐僧所救,帶他去西天取經,經歷九九八十一劫的考驗,終於修得正果。《紅樓夢》裡女媧煉石補天剩下的通靈頑石,成了賈寶玉,為還情債下到凡間,行為偏癖乖張,卻有大悲之情,他享盡賈府榮景,也看盡大觀園凋零,終至悟道成佛。兩位小說家都信萬物有靈,以石頭為主角的前身,帶著宇宙生成之初的神秘力量,來赴人間使命。
《皮諾丘前傳》的作者,義大利藝術家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也有類似的構想,他以一截樹枝為主角,借圖像小說形式,說了一個生命誕生,繼而在天地間行走、淬鍊的故事。桑納的靈感得自十九世紀卡洛・科洛迪的童話《木偶奇遇記》,那書的開頭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王!』我的小讀者要馬上說了。不對,我的小朋友,你們錯了,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塊木頭。」故事裡,這塊木頭被木匠雕琢,成了活生生的木偶皮諾丘。
《皮諾丘前傳》裡的樹枝是皮諾丘的前身,開場仿照《木偶奇遇記》:「『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截小樹枝⋯⋯』,讀者都會這麼說。但是錯了!『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宇宙中⋯⋯』」,文字之後轉由畫面敘述,只見一顆流星打破宇宙的寂靜,急速撞上地面,爆出火光,生出一棵樹,樹長成後,閃電從天而降,劈下一截樹枝,樹枝有了自由意識,離開樹,踏上旅程,途中遇到狐狸、貓,和其他動物,這些動物都取自《木偶奇遇記》,扮演的角色有善也有惡。
由流星生成的樹,上面棲息著貓頭鷹、烏鴉和蟋蟀,樹身還環繞著一條蛇,這樹仿若伊甸園裡的生命樹,而蛇是邪惡的化身。看來,這棵生命樹不僅蘊藏原始的創造力,也容讓善惡共存,因此,由樹分出來的一截樹枝,和之後成形的皮諾丘,自然也擁有豐富的靈性,和善惡並存的本性。這截樹枝在旅程中經過火與水的洗禮,也曾和月亮、生命樹,及樹上的動物一起被蛇吞入,又破蛇尾而出,還進過鯊魚肚,把肚裡的樹和動物解救出來,在進出、吞吐之間彷彿死去,又活過來,得到力量,長成一棵大樹。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而是開啟了另一個篇章,不過,之後發生在皮諾丘身上的故事,都已經包含在這一棵大樹裡了。
除了前後短短的兩段文字外,《皮諾丘前傳》完全用大大小小的圖畫說故事。桑納以熟練的水彩技巧渲染畫面,顏料飽含水份,自由的流動、融合,仿如宇宙自然間運行的勃勃生氣。斑斕的色彩幻化出白天和夜晚的光影,還有不同季節的大地。小圖不規則的邊緣,也具有隨興的效果,彷彿一切都還不確定,都在變化。彩色背景襯托著黑色線條畫的樹枝,有如剪影,這個主角纖細靈活,輕巧的把讀者帶進他的世界。
文字稀少的圖像小說邀請讀者在畫面中尋找線索,在圖與圖之間讀出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自己編織、解讀故事。當然,想要解讀《皮諾丘前傳》,必須參照《木偶奇遇記》,解讀的角度絕對不只一種,也許這就是文學、藝術有趣之處,在吸引我們的同時,也帶來挑戰!●
Pinocchio prima di Pinocchio
文、圖: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
譯者:粘耿嘉
出版:大塊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繪者簡介:亞歷山卓.桑納(Alessandro Sanna)
1975年出生於義大利,亞歷山卓・桑納兼具作家與畫家的身分,在義大利具有崇高聲望,作品在歐洲也備受肯定,是一位極受歡迎的繪本創作者。他的作品風格多變,也曾舉辦過許多畫展,並獲各式獎項,包括三次重量級的Premio Andersen大獎項肯定,並於2016年入圍國際安徒生文學獎插畫家獎候選人(Hans Christian Andersen Awards for Illustration, Shortlist 2016)。
他11歲時開始畫畫,懷抱夢想成為一名畫家;從那時起,便不斷地在描繪和使用顏色上下功夫,像是試著模仿知名畫作或是描摹小時候和家人的合照。能習得這些技巧,得歸功於小時就讀的藝術學校,所灌輸「動手做」的重要性;當時很幸運地遇到一位非常傑出的指導老師,建立了欣賞一定品質的文學、音樂、電影等藝術作品的習慣,也從此養成對於各種藝術的喜愛。時至今日,他的藝術生涯已超過三十年,共有幾十本作品出版,並被翻譯成不同語言銷售全世界。
亞歷山卓.桑納目前任教於波隆那藝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ologna),專任繪畫課程;長期與法國版名利場雜誌、紐約時報書評和紐約客雜誌合作。至今已榮獲三次Premio Andersen大獎:2006年《你看過蒙德里安嗎?》(Hai mai visto Mondrian?)獲得最佳藝術書籍獎,2009年獲選為年度最佳插畫家,2014年《長河》(Fiume Lento)贏得年度最佳繪本獎。
大人讀繪本 解析圖像祕密
【2019台北國際書展 活動資訊】
➤故事的再創與超越:在皮諾丘誕生之前
➤圖像生活:繪畫如何形塑了我
➤白鯨、巨人與山中精靈:在自然中與繪本相遇(簽書講座)
【系列回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