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在上個世紀末橫空出世,帶動一連串童書的跨界效應,開發了周邊商品驚人的產值,為兒童文學打造出無限商機。不過早在20世紀初,創造出彼得兔的碧雅翠絲.波特(Beatrix Potter),就已是開發童書商機的先驅者。自《小兔彼得的故事》出版後,從玩偶到桌遊,波特親自監督所有衍生商品的設計,並開風氣之先,為這些產品申請專利,以確保她創作的角色和圖像,在任何的商品上都能完美呈現。
波特於1866年7月28日誕生於倫敦博爾登花園二號,她自稱那是「我不喜愛的出生地」,那座大宅第後來毀於二戰戰火。
由波特父親魯伯特所拍攝的倫敦博爾登花園二號(©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當時是維多利亞女王執政中期,大英帝國正值前所未有的繁華盛世。那時英國的棉紗產量占全世界一半以上,波特的父母雙方皆來自英國北方的棉花事業家族,新富二代聯姻之後,急於向上層社會流動,因此波特先生雖然是一名律師,大部分時間卻醉心於政治和藝術活動,波特夫人則忙碌穿梭於她的下午茶和社交晚宴之間。
倆人依循著維多利亞時代上層社會的教養觀,和孩子保持淡漠的距離,生性害羞的波特只能安靜地待在三樓的育兒室中,由一群僕役和保母照顧長大。直到和波特相差6歲的弟弟柏川(Walter Bertram)出生後,從小寂寞孤單的波特才終於有了第一個童伴。
波特和弟弟柏川合照(攝於1878年,取自官網 )
波特和弟弟一生親密,倆人在育兒室裡有個「私人的小小動物園」,飼養了許多寵物,包括兔子、老鼠、天竺鼠、小鳥、甲蟲、毛蟲、蝙蝠、刺蝟、青蛙、蜥蜴和水龜,甚至還有一條蛇。為了瞭解和觀察動物的姿態,姊弟倆還嘗試製作動物的骨骼標本。在達爾文學說的影響下,那是個全民瘋博物學的年代,在家中飼養飛禽走獸,可說見怪不怪。
對維多利亞時代的名門仕女來說,素描、書信和刺繡是她們主要的才藝。波特8歲開始在家接受繪畫的啟蒙教育,波特的父母本身極具藝術天分,喜愛攝影的父親非常鼓勵她畫畫,但母親則一生從未對她的畫有過興趣。
究竟要畫些什麼?波特和繪畫老師有不同的看法。波特最喜歡畫動物、植物和昆蟲。她藉著觀察寵物的生理構造和行為,以透明水彩畫下許多詳細的素描,不斷磨練各種繪畫技巧。從波特留存下來的寫生簿可以發現,她從9歲就開始畫兔子了。她最鍾愛的兩隻兔子,一隻叫班傑明先生,最愛吃塗了奶油的吐司和薄荷;另一隻叫彼得.派伯,也就是後來她的第一本書中小兔彼得的原型。
波特的兔子寫生(取自官網 )
弟弟6歲時被送到寄宿學校就讀,當時的女子沒有上學的機會,只能留在家裡接受女家庭教師的教育。雖然波特必須獨處,但因為熱愛藝術與文學,所以並不覺得不快樂。父親帶著她參觀博物館和畫廊,更不時拜訪畫家朋友的畫室。當時英國畫壇「前拉斐爾畫派」蔚為主流,而海峽對岸的法國,新穎而富創造力的印象派也正在興起。畫家米雷爵士(Sir John Everett Millais)曾讚賞波特:「很多人都可以畫畫,但妳特別有觀察力。」
波特會在日記中寫下她觀畫的心得,有時也對藝文和政治時事做些私人的評論。「看到令人興奮的畫作時,在我心中是多麼奇異深沉的感覺。」一生保持寫日記習慣的波特,從15歲起,以自創的密碼寫密語日記,詳細記下她眼中的世界,一直維持到卅多歲。這位天生的說書人不斷打磨說故事的技藝,寫作風格也從中慢慢發展成熟。
那個時代也是一段童書的黃金時代。紐伯瑞出版的《袖珍小書》已經打開童書的市場,格林兄弟和安徒生的童話家喻戶曉,金斯雷(Charles Kingsley)和卡洛(Lewis Carroll)的幻想故事,突破了道德教化為兒童文學設下的藩籬。波特研讀各種圖書,最愛的作品是《愛麗絲漫遊奇境》和《雷姆大叔》,而在眾多插畫家中,她最熟悉且欣賞的是凱迪克(Randolph Caldecott)、格林威(Kate Greenaway)和克蘭(Walter Crane)的作品,常以他們的作品為藍本仿作。
工業發展帶動了運輸的革命,便捷的鐵路讓維多利亞時代的普羅大眾,得以開始自由旅行。波特的父母也熱衷於渡假,從她小時候,每年夏天約有3個月的時間,全部的家眷(包括僕人、四輪馬車和馬匹,以及寵物們)都會一道遠赴蘇格蘭旅行。對波特來說,這是她擺脫倫敦拘束生活的大好機會,她和弟弟在鄉間盡情漫遊探險,大自然提供了許多繪畫的素材,激發出波特無限的想像力。
波特描繪農場的手稿(取自官網 )
從小體弱的波特,19歲那年生了一場大病,頭髮幾乎掉光,父母親因而沒有積極安排她進入社交界,希望她能永遠留在家中照顧他們直到老年。波特在日記中寫下了當時黑暗的心情,想畫畫的慾望也比從前更強烈。她花費更多時間在肯辛頓博物館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研究展品也練習素描,同時自修莎士比亞的全套作品。
鍾靈毓秀的英格蘭湖區一直是文人雅士喜愛流連之地,「湖畔詩人」渥茲華茲(William Wordsworth)在那裡寫下許多動人的詩篇。波特全家於1882年初履斯地時,她就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在湖區渡假的日子裡,她對自然史的熱情與日俱增,她捕捉昆蟲、收集化石,繪製古羅馬時代的考古發現,其中對蕈類研究的態度尤其嚴肅,有許多精密的實驗和研究。
達爾文在1859年提出的「物種原始」論,動搖了當代人的世界觀,也掀起一股全民尋求各種科學真實的熱潮。然而科學的霸權始終掌握在男人手中,波特的姑父曾將她引薦給皇家植物園的科學家,但他們不覺得年輕女孩的研究成果是認真可信的,不但不給予支持,還拒絕她參加林奈學會的研討會。這個打擊讓波特對學術研究完全死了心,也因此走出另一條截然不同的人生軌跡。1997年,林奈學會為過去的「性別偏見」公開致歉,並證實波特所寫的《談真菌孢子的萌芽》論文,應該是英國主張地衣共生特性的第一人。
波特一家與湖區雷伊村的牧師勞恩司利(Hardwicke Rawnsley)成為好友,他在1895年創立了「國民信託」,以保護當地的景觀和生活方式。勞恩司利不只和波特分享對鄉村的熱愛,也激發她對保護自然的重視。他鼓勵波特在賣出卡片的插畫後,嘗試創作及出版兒童圖畫書,對波特日後的創作影響深遠。
1893年9月,波特帶著兔子彼得在蘇格蘭渡假時,得知摯友的兒子諾亞生病了,於是她寫了一封圖文並茂的信安慰他,告訴他一則關於彼得的冒險故事,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小兔彼得的故事》。熱愛給孩子寫信的波特,也寫了許多附上插畫的信給諾亞的弟妹們。在這些信件中,她不斷嘗試各種複雜的圖文搭配方式,鍛練如何運用兒童觀點來詮釋觀念,這些都成為日後陸續出版小書的藍本。
波特後來把寄給諾亞的信件內容謄寫下來,另外繪製了41張插畫,製作成一本黑白小書。這冊《小兔彼得的故事》相繼被6家出版社拒絕,波特於是決定按照自己想要的模樣來出版。她用存款印製了250本,在1901年的聖誕節上市,《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也為他的孩子買了一本,並且讚譽有加。
《小兔彼得的故事》內頁(取自官網 )
1902年波特以彩色重畫《小兔彼得的故事》裡所有插畫,首刷8000本上市後立刻銷售一空,加印了兩萬本仍然供不應求。這隻調皮小兔的冒險,受到讀者熱烈的喜愛。
波特不只創作故事,也全程參與製作過程,從書籍的設計、裝幀和印刷都親自嚴格把關。無論就文類、插圖、形式或文字風格,波特的作品都和當時的童書作家不同,她悄然在童書進行的革命,展開了現代圖畫書創作的新頁。
波特出版的23本小書,都保持長14.4公分、寬11公分的尺寸,適合孩子的小手掌握。她希望她的書能讓人人買得起,因此首版平裝只售一先令。但她對孩子真正的體貼是:不低估兒童對藝術的鑑賞力,也不刻意討好兒童讀者。她精緻的插圖和優雅的文字,巧妙地呈現兒童的行為與個性,同時也揭露自然世界中殘酷的現實,在在挑戰兒童讀者的閱讀經驗。
1905年在波特的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雖然她的社會階級並不鼓勵女子要有工作與收入,她仍期盼藉由經濟獨立而獲得自由。波特用版稅在湖區買下了「丘頂農場」(Hill Top),這裡不只讓她能遠離倫敦與父母,也是她日後寫出更多故事的靈感之地。
同年7月,與她合作無間的編輯諾曼向她求婚,39歲的波特欣然接受,父母卻以社會階級不相當而加以阻撓。就在求婚後的一個月,年僅37歲的諾曼突然因白血病去世。波特當時正與家人在北方渡假,原以為抓住的幸福如曇花一現,倍受打擊的她隱匿至「丘頂」,繼續以創作來療癒心傷。
丘頂對波特而言是「近乎完美的地方」,這個屬於她的桃花源,也是彼得兔和牠的動物朋友們活動的劇場。波特以每年兩本左右的速度出版新書,書中不僅寫實地畫下湖區的好山好水,也藉由故事中小動物們的交誼和活動,細緻地記錄了湖區的風土人情。
波特的作品彷彿是一部探究維多利亞時代的日常生活史,這些表面看來可愛輕盈的小書,其實潛藏著她對社會的深刻觀察。《松鼠胡來的故事》挑戰父權,《餡餅和餅模的故事》承續珍.奧斯汀對人情的書寫,《青蛙吉先生的故事》探討階級,《金傑和皮克的故事》則呈現社區的經濟關係。當然著墨最多的,還是由小兔彼得家族、刺蝟溫迪琪、母鴨潔瑪,以及小貓們這些動物經營的農莊生活。波特藉著這些作品,揭示了時代的價值觀。
因為版稅收入持續,波特又在湖區買下第二座農場「城堡小屋」,並因此認識了當地的律師威廉.希里斯(William Heelis)。47歲的波特再度被父母阻撓她的婚姻,但這次,她終於把握住自己的幸福。1913年成為希里斯太太之後,波特以妻子和農場主人自居,此後作家的身分已被擺在次要的地位。
鄉村之美深深吸引了波特,但農莊生活辛苦嚴苛,尤其在兩次大戰期間,要維持農場的正常運作是一大艱辛的考驗。但波特不僅親力親為,且樂在其中,她致力於保育湖區特有的野生賀氏綿羊,曾獲選為「賀氏綿羊培育協會」會長,是百年來首次出現的女性會長。
波特(右)與牧羊人湯姆及獲獎的賀氏棉羊(取自官網 )
波特對於當地的傳統慶典非常支持,也對慈善公益活動付出很多心力,她以「彼得兔基金會」的名義為病童救助協會募款,每年都會為協會繪製耶誕卡片。波特不斷在湖區買下一座又一座農場,並不是為了積聚財富,而是她深刻感受到,隨著汽車帶來的觀光業,正威脅著湖區靜好的田園歲月。
波特於1943年12月逝世,享年77歲,身後骨灰葬在她摯愛的「丘頂」,確實地點後人無從得知,因為她希望保有最珍視的隱私。她將超過4000英畝的15處湖區農莊,全數無私捐給「國民信託基金會」,是該機構一百多年來得到的最大一筆捐贈。
波特對自然保育有超越時代的識見,她要保存的不只是自然景觀的原貌,她還留住原居的農家,要求農夫繼續以傳統方式進行耕作。自然生態與生活文化同時維護,才是保存資產的要義。
無論是那個羞澀的小女孩、專注觀察自然的少女、創作力豐盈的圖畫作家,還是後來的農婦,波特都以她的心靈之眼凝神注視這個世界。在她的故事中,精神世界和科學知識,想像力和現實之間,都維持著巧妙的平衡。而她獨有的詮釋角度,捕捉兒童和動物本性的敏銳眼光,以及犀利的幽默感,使得她的作品即使過了一百多年,仍擁有歷久彌新的魅力。
2016年,為了慶祝波特150歲冥誕,英國以及世界各地紛紛舉辦熱烈的慶祝活動,出版、展演、發行郵票,彼得兔甚至成為英國史上第一個躍上錢幣的動物主角。研究者在V & A博物館收藏的波特檔案中,找到《穿長靴的小貓》這個從未出版的故事,手稿就寫在小朋友用的筆記本上。這隻白天與黑夜過著雙重生活的小貓,既叛逆又獨立,完全是波特生命的隱喻。
波特150歲冥誕時發行的紀念幣(取自官網 )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曾擁有日不落的榮光,但帝國的榮耀只屬於男人。如果波特屈從了她的階級,那她的一生將會完全改觀,成為生活空虛的完美淑女。所幸在柔順的外表下,波特有著堅定的意志。她藉著筆下那些穿著人類衣服的小動物,諷刺當時違反人性的禮教,靜靜地批判工業革命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她的定見和遠見,讓她能跳脫世代的限制,以自己的作品成就了一個永恆的時代。
波特和彼得兔的故事已成為一則不朽的傳奇。波特一生書寫日記不輟,仔細收藏身邊的物件、畫稿,精通攝影的父親為她留下了大量的影像紀錄,23冊小書皆由同一家出版社發行,連書中呈現的場景都如昔完整地保存下來。這些用心珍藏的記憶,讓我們在閱讀這些故事時,得以跨越時空的藩籬,如同親身體驗百年前的情境。
波特曾在1934年表示:「我已經寫完全部的故事了。」真的是如此嗎?一代代新的讀者如接力般,加入守護這個記憶的行列,故事仍在繼續中,穿著藍外套的調皮彼得,還會繼續蹦蹦跳跳地邁入另一個世紀。●
▇碧雅翠斯.波特 作品
走入小兔彼得的世界:波特經典童話故事全集
文/圖:碧雅翠斯.波特,林海音、林良、何凡、夏祖麗譯,青林, 1200元,【內容簡介➤ 】
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 第一集
文/圖:碧雅翠斯.波特,林海音譯,青林,1250元,【內容簡介➤ 】
小兔彼得和他的朋友 第二集
文/圖:碧雅翠斯.波特,林海音譯,青林,1250元,【內容簡介➤ 】
評論》手把手教你如何把專業凌遲處死:評《專業之死》
▇知識建築的高塔,講著不同的方言
聽過「巴別塔」嗎?在這則猶太教的故事中,人類原本都說同樣的語言,並且打算修建一座能夠通天的高塔。上帝知道之後,就把人類的語言打亂,讓他們無法了解彼此,並將人類四散到各地,建築高塔的計畫也就此中斷了。
其實故事還沒結束,直到此時此刻,人類沒有停止建築高塔。我不是說像台北 101 這樣的實體建築,而是數量跟複雜度遠超過真實高塔的知識高塔。不過這些高塔跟通天的巴別塔不同,每一座高塔裡頭的人都說著不同的語言,有些高塔甚至連每一層的人都說著不同的方言。
這就是絕大多數專業人士的現況。人人都在不同的塔裡頭往上爬,光是爬就花了每天大部分時間,怎麼爬都爬不完,爬到累了,當然也就沒有動力跟心情去跟其他高塔、其他樓層串串門子;稍微遠一點的塔之間,就算叫破喉嚨都沒人理,更別提絕大多數的人都在塔外更遠之處。
而正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久而久之,擄獲大部分人心的,反是無真才實學,卻掌握傳播管道的偽專家。你會發現當你登到高處,下方的塔樓早已經被屢屢受假專家跟錯誤訊息欺瞞而憤怒的人民放火燒了,而且不斷向上放箭。所以別再抱怨其他人「不尊重專業」了,每一個爬上高塔的人都該知道這遲早會發生,只是我們集體忽視了這頭灰犀牛。
▇錯誤資訊成本低,傳散力卻很高
我在天下雜誌獨立評論網站的專欄中曾經寫過,現在的情形是:創造錯誤資訊的成本比創造正確資訊來得低,效益卻更高,而且不會遭遇覆滅性的反彈,於是只要懂得湊眼球量、拚聳動八卦羶色腥,掌握人性最原始的衝動,就可以做媒體。這乃是一個嶄新的產業,我稱之為「錯誤資訊與愚蠢角色創造產業」。
例如,我常常看見某些專業領域中的人士,在臉書上指著某則報導或網文開罵,原因是內容錯誤百出。但這些專業人士依然很容易相信同一媒體對於其他專業的報導,還引用來評論時事。
舉例來說,A是位從小在都市長大的律師,他常常不滿司法新聞的品質,認為媒體總亂寫,但當媒體報導農業議題的時候,他卻很容易相信並跟著評論。人們總認為媒體對本身專業的扭曲最大,但其實只是因為剛好熟悉,所以才看得出來,卻很難將心比心地發現其實別的專業也被扭曲。
許多媒體跟網站是以「只有夠蠢的人才看」為前提來製作內容,所以得把事件中的角色都描繪得超級愚蠢,才能引來其他人的訕笑,而當人們只看見標題跟擷取出的片段,總覺得這些被報導的人肯定有問題,那麼蠢的事情還要做、還要說...…總之就是讓我們有理由去質疑跟輕視這些人的專業。這讓人誤判了真實情況,但的確能讓人宣洩,創造談資,並累積下一波可收割的「不滿」跟「焦慮」。
「不滿」跟「焦慮」是人類之所以尋求資訊的原因。我們需要資訊,就像漁人得不斷監測天象一樣,如今更具威脅性的社群媒體平台公司如 Facebook、Youtube 等,自然深諳永續經營之道就是創造更多的不滿以及焦慮,確保用戶對平台的需求始終高漲。
▇媒體上的人太蠢,讓觀眾覺得自己真是達人
為了配合社群媒體平台的節奏,媒體快速找議題,設定框架,把人物塞進去,一個故事就成形了。這些故事多半訴諸金錢焦慮、職場焦慮、學習焦慮、家庭焦慮等等,固定演出的角色包括無良醫療人員、恐龍法官、迂腐公務員、蛋頭學者、爛老師、黑心商人、慣老闆或寵爸媽等,通常是具有權威跟社會階級的負面刻板形象。
因為出現在媒體上的人都太蠢了,我們變得輕視專業,也更為傲慢,殊不知這些根本就只是媒體設計來讓我們發洩的標靶。就像玩太鼓達人遊戲機,把難度調到最低,玩家就認為自己真的是達人一樣,但都是假的。
專業不是沒有受過傷,但如今專業被逼到死地,攻擊規模為有史以來最大,更持續擴大。
本書針對這現象做了我看過最為完整的論述,即使是自認對此議題理解還算深的我,都學習很多。只可惜,又有多少人能夠耐著性子,看完這本書呢?
The Death of Expertise: The Campaign Against Established Knowledge and Why it Matters
作者: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譯者:鄭煥昇
出版:臉譜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湯姆.尼可斯(Tom Nichols)
現任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教授與哈佛推廣教育學院兼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哈里曼高等俄國研究所碩士、喬治城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蘇聯政局,也曾在美國參議院擔任過國會助理。除本書外另著有多本以外交政策或國際安全事務為題的著作,包括《無用:核子武器與美國國安》(No Use: Nuclear Weapons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毀滅的前夕:先發制人的戰爭》(Eve of Destruction: The Coming Age of Preventive War)與《在俄國當總統》(The Russian Presidency)等。
譯者簡介:鄭煥昇
教育界的逃兵,翻譯的志願役,喜歡看書、堆書的譯者。譯有《跟任何人都可以聊得來》、《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全面失控》、《普羅旺斯1970》、《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等書。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