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書房》貓走了但永遠在書中活著,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第9屆山田風太郎獎結果出爐,真藤順丈的《寶島》(講談社)打敗垣根涼介的《信長的原理》、須賀忍的《夏空白花》、恒川光太郎的《滅之園》以及湊佳苗的《廣播Broadcast》,自決選脫穎而出。擔任本次評審委員的作家夢枕獏認為,以沖繩為舞台的《寶島》,讓讀者感受到滿溢的熱度,「雖然在作品完成度及伏筆收線的力道上,湊佳苗的《廣播Broadcast》更勝一籌,但《寶島》一作蘊含的能量,借用奧泉光的說法,具備更加豐沛的『吟唱之力』。」
《寶島》以推理懸疑小說形式,訴說美軍施政時代下與之對抗的沖繩年輕人的故事,同時也反映至今仍持續的沖繩美軍基地問題。非沖繩本地出身的真藤,過去未曾切身感受沖繩面對的政治糾葛,也曾猶豫是否應以沖繩人的立場書寫,但他認為小說家應該能書寫任何土地及任何族群的題材,只是需要做好被批判的覺悟。《寶島》由構想至完成共耗時7年,真藤最終跨越身分的疆界,完成此部大作。他更提到,「若現代的日本猶如步入古稀之年的老者,那麼戰後的沖繩,正在迎接青春時代的到來。」
本次入圍第9屆山田風太郎獎決選的作品,左起:《寶島》、《信長的原理》、《夏空白花》、《滅之園》以及《廣播Broadcast》,最終由《寶島》獲得該獎項。
- 第71屆野間文藝獎由橋本治的《草薙之劍》(新潮社)雀屏中選。著作等身的橋本曾囊獲多項文學大獎,著作包括2002年拿下小林秀雄獎的《〈三島由紀夫〉究竟為何》、2005年奪得柴田鍊三郎獎的《蝶之去向》,以及2008年獲每日出版文化獎的《雙調平家物語》。
畢業於東大文學部的橋本除小說及紀實文學創作外,更涉獵戲曲、評論、散文、古典文學、古文翻譯等多項領域。本屆獲獎作《草薙之劍》是橋本作家生涯40週年紀念作品,以12歲到62歲的6名年齡各差10歲的家族人物為視點,鮮明地描繪自二戰戰敗、經濟成長、石油危機、昭和時代結束、平衡崩塌,以至經歷兩次動搖全國的大震災過程中,日本人前行的軌跡,是為一部反映了百年來日本人心的精采長篇小說。橋本受訪時表示,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呈現「人之所在的日本」。作家津村記久子評論,日本大眾經歷數十年的努力,終於獲得豐饒安定的社會,卻仍惶惶不安悵然若失。橋本的這部著作,正讓讀者再次思考是什麼樣的幻想成為自身的重荷,而在挫折當中,又該捨棄什麼才得以繼續前進。
【作家動態】
-
邊見庸新作《月》
曾以記者身分活躍、並在擔任北京特派員時期榮獲新聞協會獎的知名作家邊見庸,10月底出版小說《月》(角川出版),大膽挑戰社會不欲言說的現實與醜惡。《月》以2016年震驚日本社會、造成19死26傷的「相模原身心障礙者收容設施殺人事件」為基礎,揭露社會善良無害的虛偽表層,直擊背後暗藏的醜惡,並試圖探究人類殺戮的本質。
相模原殺人事件是日本戰後死傷最為慘重的兇殺案,但媒體的報導量卻少得可憐。邊見在訪談中指出日本社會視而不見甚至企圖遺忘的態度,他提到,作家的書寫動機雖然會有「想寫」和「不得不寫」兩個要素,但這個作品無疑是「不得不寫」的信念更為強烈。比起對於「惡」的警示,《月》或許更加敵視「善」所造成的危害。
- 出生於二戰結束當年的著名文學獎作家村田喜代子,10月底出版長篇小說《伊莉莎白的朋友》(新潮社)。罹患失智症的老邁女性們的身體中,沉睡著猶如閃亮寶石般的記憶。漫長人生宛若浮夢,而今她們眼中映照的,是年少時於中國天津租界度過的輝煌歲月;童年、婚姻、戰爭、戰後,這些日本女性的人生,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及皇后婉容交錯浮現,描摹出豐富而飽和的世界。2007年榮獲紫綬褒章的村田,曾以《白山》、《深夜中的自行車》、《蟹女》、《故鄉我的家》、〈鍋之中〉、〈望潮〉等長短篇小說奪得各項知名文學獎。村田於2016年再獲旭日小綬章,現任泉鏡花文學獎、川端康成文學獎,以及紫式部文學獎的評審委員。
-
今年度榮獲紫綬褒章的小說家暨散文作家林真理子,本(11)月中旬出版話題大作《在愉樂中》(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媒體喻為「新聞史上最具情色性」。擅長描寫女性、心理及人性慾望的林真理子,自1982年創作至今已出版超過200部作品,在日本累積銷量超過3000萬冊,更以《只要趕上末班飛機》、《到京都》、《戀戀白蓮》、《大家的祕密》、《阿斯克勒庇厄斯的愛人》等多部名作橫掃各大知名文學獎。
《在愉樂中》以一群高社經階層、受社會眷顧的五十多歲男性為主角,描寫他們如何沉溺於美麗與愛慾,猶如愛書人一般渴求翻閱不同的女性,以此掙脫自身框架束縛,獲得另類的自由。林真理子這部作品巧妙捕捉上流階層「生態」,呈現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大富豪生活、煩惱及糾葛纏綿的女性關係,是一部刻劃了絢爛感官之美的傑作長篇。 -
以書寫戀愛小說聞名的文學獎作家村山由佳,近日接連出版兩部作品。10月底出版的《貓不在了甚至無法呼吸》(ホーム社),記錄小說家與愛貓共度的最後一年發生的生活篇章。面對人生多次轉折及搬遷,歷經波瀾萬丈的生活後,村山最終定居於輕井澤,家裡的貓也在此期間不知不覺從2隻增加到5隻。其中最特別的,當屬陪伴她度過大風大浪、卻在作品連載時遭病魔纏身而漸失活力的貓咪盟友「紅葉」。文藝評論家榎本正樹寫道,對村山而言,「書寫既是自覺『疼痛』的行為,也是表達『哀慟』的唯一方式。」這些與貓共活的散文,彰顯了「貓生」的存在,也是人與貓靈魂交感的紀錄。
11月初村山推出出道25週年的紀念作《初戀》(ポプラ社)。故事描述名為花的小說家,在靠近海邊的日本民家中與愛貓一同生活。歷經兩次離婚,原本打算在後半生踽踽獨行的花,因為體會過喪失和放手的滋味,終得以在暮年再次邂逅,與新戀人共譜戀情。《初戀》在連載期間即獲得廣大年齡層的支持,就連60、70歲的銀髮世代讀者也稱此作為「心靈食糧」、讀著讓人「怦然心動」。村山的《初戀》可謂將「最後之戀」發揮至極致的戀愛文學。
村山由佳的愛貓紅葉(取自hbweb.jp)
【業界新聞】
- 去年首次開辦的書展「Trans Books」,今年於11月24及25兩日於東京神保町TAM Coworking Tokyo共同空間舉行。Trans Books以「書」和「讀書」的概念為核心,試圖激發與思考不同書籍及讀書體驗的可能性。書展活動中展出紙本書、電子書及其他不同媒介的出版品。除了新書和過去出版的選書外,活動同時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對談,與會者包含日本知名攝影師都築響一、作家福永信、仲村健太郎、雕刻家飯田龍太,及多位藝術家、作家,以及書店及出版業人士等。
-
韓國藝術家李蘭的散文集日譯本《悲傷又帥氣的人》(リトル・モア),本月中在日本出版。深具個人風格的李嵐同時兼具音樂家、歌手、映像作家、散文作家及漫畫家等多重身分,她的歌曲在海內外獲高度評價,2017年以〈神的遊戲〉拿下韓國大眾音樂獎最佳民謠歌曲獎,今年初發行的單曲〈臨津江〉更為她贏得許多注意力。
李蘭認為自己與當今社會體系格格不入,表演中反映出切身所感的世代差異、語言、性別等韓國社會當前的問題,歌詞亦隱含獨特的幽默和諷刺。《悲傷又帥氣的人》共收錄73篇散文,既呈現日常的悲傷與掙扎,也表現出李蘭以颯爽笑聲一笑置之的帥氣豁達。〈臨津江〉MV
- 兒童文學作家暨童書翻譯家森比左志,11月9日因心肌梗塞過世,享壽101歲。森畢業於鐮倉師範學院,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也書寫和歌,更以童書作家身分廣為人知,代表作包含1971年榮獲第18屆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的《黃色的小雨傘》,以及《小熊繪本》、《香蕉皮連環事件》等各式繪本和童書。他同時也致力於童書翻譯,數十年來累積相當豐富的譯作,如美國繪本作家艾瑞‧卡爾(Eric Carle)的代表作《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以及比利時繪本作家嘉柏麗‧文森(Gabrielle Vincent)的數十部譯作,其中包含1998年獲得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的譯本《熊伯伯阿尼斯特》,以及1998年奪得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日本放送獎的《信件:一位郵差的話》等。
-
由小學館所出版的《毛蟲圖鑑》(小学館の図鑑NEO イモムシとケムシ DVDつき: チョウ・ガの幼虫図鑑),上市後隨即成為話題。原因是這本書背後的故事:大約4年前,小學館的編輯「廣野篤」在參觀展覽時,發現市面上蝴蝶和蛾相關的圖鑑非常多,但卻很少有毛蟲相關的圖鑑,於是他便向公司提案,表明希望製作這樣的一本書。
當時上司的一句話確定了這本書傳奇般的製作:「可以製作,但我不會想看。」
得到應允的廣野篤,為了確保圖鑑製作的資料正確,花了3年以上的時間,在公司內養了約50種、多達數百隻的毛蟲,協同專家之力,完成了這本圖鑑。擔任本書監修的九州大學昆蟲分類學教授廣渡俊哉,盛讚這本書是「全世界昆蟲研究者都會想入手的水準」,書中收錄了日本國內1100種蝴蝶與蛾的幼蟲資訊,不僅受孩童歡迎,連大人都紛紛搶購,甚至打敗「恐龍」、「宇宙」等熱門圖鑑,衝上Amazon圖鑑類別的銷量前10名。●編輯廣野篤介紹《毛蟲圖鑑》影片
現場》把好的內容,用對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李取中、蕭宇辰對談
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知識與書籍的來源及定義已與過往大不相同,閱讀的形式也更加多元開放。從紙媒到網媒,從個人網誌到社群媒體,內容生產者如何取材?選擇用什麼形式和手法與讀者溝通?「2018Openbook好書獎」暖身系列第二場講座,邀請李取中與蕭宇辰對談。
曾在網路產業工作十餘年的李取中,2010年創辦《大誌》雜誌,對台灣社群文化造成巨大衝擊,改寫一般人對公益救濟及社會企業的認知。去(2017)年他再度籌辦《The Affairs 週刊編集》,以「7年創刊2紙媒」受到各方矚目。
火紅網路新媒體《台灣吧》的共同創辦人蕭宇辰,同時也是《說書》網站的經營管理團隊。旗下媒體新穎的表現形式和普及化的內容,深受年輕讀者歡迎。在進入網路經營前,他的身分是歷史教師。
紙媒/網媒,這場座談中兩人對於內容產業的現況及經營,有深刻的體驗分享及精彩對談,本文是其摘要紀錄。
▉昔日:人生是從誤打誤撞走過來
李取中看著隔一步就是台下讀者的現場,露出微笑,嗓音堅定而溫暖:「這樣的距離感覺很親密,我們今天就舒服地聊聊天吧。」他先介紹自己在成為紙媒人以前的經歷,原來就讀東海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很是茫然,有感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此決定先簽下軍中志願役,再逐步摸索未知的人生。李取中當了三年半的職業軍人,最後以連長的位階退伍。
其後,他在青輔會(全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現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課程,學習各種電腦技能,如Office、Photoshop。再以結業作品,亦即點擊後、畫面能夠凸起或凹落的數位內容,到精誠資訊應徵。李取中說:「那是1997年的事,當天面試,隔天上班。然後,我就成為奇摩站(KIMO,台灣第一個入口網站)的創始員工之一,負責新聞頻道的編集。其實說穿了,就是有個機會來到眼前,誤打誤撞也就進入網路產業。」
李取中就此開展他的職場人生,包含各種網路應用的規劃、平台與介面的設計等等,最後他在樂多(roodo)服務,負責《樂多新文創》,當時有100多位的外稿撰寫者,提供各種各樣的閱讀內容,並且獲得金手指網路獎。他說:「網路產業、網路新媒體的工作,讓我對『閱讀的形式』這件事,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同時也更能確實掌握到網媒與紙媒彼此之間的差異。」
充滿幹勁與使命感的蕭宇辰,至今有8年的職業生涯,前3、4年都是歷史教師。「我中學時期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三國歷史,也喜歡打電動,比如光榮的《三國志》系列,或是看橫山光輝漫畫《三國志》。那些《三國志》其實比較接近虛構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不是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後來他選了文組,到台大歷史系就讀,又想著要把歷史當飯吃,那就選修教育學程,以後想當歷史老師。
「但真的是很痛苦的經驗啦。」蕭宇辰很坦白地講:「先是當半年的無薪老師,而後就是南北奔逃啊,因為高中都是獨招,所以我也當了一陣子流浪教師,哪裡有職缺,就去哪裡面試。」
蕭宇辰後來還是幸運的成為歷史教師。在教育現場的他,2013年時其任職的學校開啟透過平板教育的計畫,他也參與其中。蕭宇辰笑著說:「我也是誤打誤撞啦,因為跟著一群大學教授做比較有趣的教育內容,就一頭栽進來數位的世界。」也因此,他對教育、知識傳播的形式,就有了更多的想像,而不僅僅是侷限封閉於紙張、黑板與學校內部,並種下日後踏入網路新媒體世界的可能。
▉此時此地:踩在知識與娛樂的中間
講起創辦《大誌》的契機,李取中說:「那時候有本現在已經停刊很久的雜誌叫《2535》,有一期在介紹2003年創刊日本的《大誌》,他們是跟1991年創辦的英國《大誌》取得授權。當時,我對雜誌作為社會企業,留下深刻印象。」
人生似乎總是不斷地探尋與思索的李取中講述:「人的存在,因為大量聚集,產生社會,也就有許多關係產生,而後更會有各種義務、責任與道德。但有些人就是怎麼樣都沒辦法適應社會。我在想,為什麼我們要譴責不想、不能工作的人呢?」一直覺得做一本雜誌這件事太有吸引力的李取中,決定向英國方爭取授權,在台灣創辦讓街友販售的《大誌》。
「我覺得不管是哪一種媒體,最難的都是把想要傳達的議題,拓展到更大的族群,而不是原來的圈子。我們的同溫層都很厚,所以你壓根不用奮力去說服無須說服的人,他們本來就知道你想要傳達的事。大聲疾呼是沒有用的,有時反而變成阻礙。」李取中做每一期《大誌》都期許能夠帶來新的眼光,讓人去思考曾經看過、但未有深入思維的議題。他相信:「人是有共通性的,不因語言、文化等等有隔閡。我以為無法傳遞,可能是挖得不夠深入的緣故,一旦你能鑽進背後真正的核心,它一定具有感染力。」
李取中聲色平和地說:「這就是我們在做的努力,必須讓其他原本對此不感興趣或一無所知的人,也有扣合感,這才是媒體的最大挑戰。是以,《大誌》內容,比如環保、性別等議題,其實都偏重,但一般人對它的感覺,反倒是比較輕的。」
《大誌》雜誌創辦人李取中
蕭宇辰很感同身受,「不是常有觀眾說,媒體充滿腥羶色嗎?而媒體就會說,是觀眾愛看的緣故。但媒體應該先自我反省吧。難道沒有辦法做出把好的內容用對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東西嗎?」
他跟其他三名伙伴開始做具有知識性內容的影片,起初並沒有預料到會怎麼樣,只是單純的想要嘗試。後來獲得廣大迴響後,蕭宇辰反倒非常的驚訝:「原來是有需求的,並不是像大家以為的那樣,沒有人想看。對啊,就像我因為充滿娛樂性的歷史小說、漫畫或遊戲,成為鑰匙,而讓我一腳踏入歷史的領域。你得用別的方法與角度去做,更靈活更生動。」
其後,蕭宇辰與伙伴共同創辦《台灣吧》,而要組織化這件事,就勢必要拋棄歷史教師的安穩生活。「這也不是有沒有勇氣的問題,畢竟,如果《台灣吧》失敗,學校還是一直在那裡,我還可以回去。當時,我就是想做一個沒有遺憾的選擇。」
「同時,我也開始在思考,歷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可以容許歷史的虛構裡,有多少程度的失真?」這對後來《台灣吧》的走向,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蕭宇辰將《台灣吧》定位於教育型新媒體,他說:「我們必須踩在娛樂與知識的中間,讓觀眾自取所需。」所以,《台灣吧》有黑啤與啤下組織(包含黃紹、白米、藍地、紅瑰)等深切與台灣意象結合的符號卡漫人物,也有各種承載剖析、論述與事實的數位內容。
蕭宇辰又更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是吧(Bar)呢?我們想把知識帶進娛樂場所,也就是顛覆大家對知識交換空間的定見。知識在酒吧裡就不能傳播嗎?應該要先貼近一般人,接近大家,才有可能偷渡真正想說、重要的事吧。」
但他隨後也分享一樁趣事,「我們成立《台灣吧》後,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電話,他們說要訂位,兩個人。當下,我真的也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說明,我們的吧,不是他以為的那個吧。」遂引起哄堂大笑。
▉未來:讓需求持續累積,讓媒體被人們重新信任
《大誌》的銷售、經營與讀者群穩定後,李取中又想著要做更為全面發展的媒體,「《大誌》終究是有不足的,因為想要讓街友實地販售,它沒有數位版本,傳播性自然不夠。但我又不想要破壞目前《大誌》的完成樣貌。畢竟它已經是一本即使不容易買到、但每期都大概能賣出3、4萬本的雜誌。所以,我就想做《週刊編集》,完成我對媒體的想像。」
2017年6月至今,李取中自言1月1期的《週刊編集》,眼下還是在初步的階段,現在所展示的報紙型態,只是其中的一種,日後也會推展網路數位版本,甚至達到2週1期、1週1期的出刊量,「主要是,現在大部分人對媒體都失去信賴感。媒體在當代的失能失效,是有滿大問題,後面有太多力量介入。我很想透過《週刊編集》去挑戰媒體的現況,重建人們對媒體的信任度。」
《台灣吧》創辦人蕭宇辰
蕭宇辰除經營《台灣吧》,目前也擔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的管理階層,「網路新媒體其實很容易吃土的產業。」台下笑聲不絕。蕭宇辰繼續說:「我其實沒有那麼貪心,什麼都要沾都要碰,只是《故事》那邊大多是歷史系老師、學生,他們很浪漫,對歷史有熱情,但不知道怎麼管理團隊跟經營。我是去救火的,《故事》真的是很好的概念,是有機會發展起來的,不能不管它。」
再加上,《台灣吧》建立一套工作模式,財務也算穩定,所以蕭宇辰才能夠兩頭燒。他笑說:「但把自己當兩個人用,一直損耗生命也是不行的,我並沒有打算長期這樣下去,希望慢慢能夠找出方法解決。」
蕭宇辰另外又提到《故事》接受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委託,製作該館期刊《觀.台灣》,踏出從網媒伸入紙媒的第一步:「大家對政府型期刊的印象,應該都會是單調、偏硬吧?但我們做《觀.台灣》就存著顛覆這種想像的企圖,想讓它變得更有趣。」
▉推薦:《非虛構寫作指南》、《白鯨記》、《地圖之外》、《圖外之地》
李取中最近喜歡的讀物,是威廉.金瑟(William Zinsser)《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臉譜出版):「描述真實的文字能力,表達對世界的看法,都很好,也可能是現在寫作者缺乏的。」
另外,他也推薦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經典名著《白鯨記》:「即使現在讀來,關於人的本質,對體制的批判,以及所有權概念的質疑,依然都教人信服。其實,只要能刺激人思考的書,讓人對現代世界與社會有所省思,都很值得去讀。」
蕭宇辰則是推薦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的《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臉譜出版),以及續作《圖外之地:39個從地圖上逃逸的地理異數,一場新烏托邦的世界探尋》(臉譜出版):「這是一本打破我的想像的地理書,除了透過段落小故事,進行奇特地理現象的描寫,很符合現代人零碎時間的閱讀習慣外,還顯示出我們對地理學知識的缺乏,包含直至2012年為止,有一座並不存在的島嶼,還普遍被人們以為存在。讀完會讓人反思,究竟知識的建構與確立,是不是真的永遠顛撲不倒?」●
▇2018Openbook好書獎
▇來看看超過300位讀者的年度好書吧!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指導單位:
主辦單位:
贊助:
合作夥伴: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