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把好的內容,用對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李取中、蕭宇辰對談

社群媒體盛行的時代,知識與書籍的來源及定義已與過往大不相同,閱讀的形式也更加多元開放。從紙媒到網媒,從個人網誌到社群媒體,內容生產者如何取材?選擇用什麼形式和手法與讀者溝通?「2018Openbook好書獎」暖身系列第二場講座,邀請李取中與蕭宇辰對談。

曾在網路產業工作十餘年的李取中,2010年創辦《大誌》雜誌,對台灣社群文化造成巨大衝擊,改寫一般人對公益救濟及社會企業的認知。去(2017)年他再度籌辦《The Affairs 週刊編集》,以「7年創刊2紙媒」受到各方矚目。

火紅網路新媒體《台灣吧》的共同創辦人蕭宇辰,同時也是《說書》網站的經營管理團隊。旗下媒體新穎的表現形式和普及化的內容,深受年輕讀者歡迎。在進入網路經營前,他的身分是歷史教師。

紙媒/網媒,這場座談中兩人對於內容產業的現況及經營,有深刻的體驗分享及精彩對談,本文是其摘要紀錄。

  • 講題:內容的形狀:從紙媒到網媒再到紙媒
  • 講者:李取中(《大誌》、《The Affairs週刊編集》創辦人)、蕭宇辰(《台灣吧》創辦人)

▉昔日:人生是從誤打誤撞走過來

李取中看著隔一步就是台下讀者的現場,露出微笑,嗓音堅定而溫暖:「這樣的距離感覺很親密,我們今天就舒服地聊聊天吧。」他先介紹自己在成為紙媒人以前的經歷,原來就讀東海大學物理系,畢業後很是茫然,有感還沒有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此決定先簽下軍中志願役,再逐步摸索未知的人生。李取中當了三年半的職業軍人,最後以連長的位階退伍。

其後,他在青輔會(全名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現名教育部青年發展署)的課程,學習各種電腦技能,如Office、Photoshop。再以結業作品,亦即點擊後、畫面能夠凸起或凹落的數位內容,到精誠資訊應徵。李取中說:「那是1997年的事,當天面試,隔天上班。然後,我就成為奇摩站(KIMO,台灣第一個入口網站)的創始員工之一,負責新聞頻道的編集。其實說穿了,就是有個機會來到眼前,誤打誤撞也就進入網路產業。」

李取中就此開展他的職場人生,包含各種網路應用的規劃、平台與介面的設計等等,最後他在樂多(roodo)服務,負責《樂多新文創》,當時有100多位的外稿撰寫者,提供各種各樣的閱讀內容,並且獲得金手指網路獎。他說:「網路產業、網路新媒體的工作,讓我對『閱讀的形式』這件事,有相當程度的瞭解,同時也更能確實掌握到網媒與紙媒彼此之間的差異。」

充滿幹勁與使命感的蕭宇辰,至今有8年的職業生涯,前3、4年都是歷史教師。「我中學時期就對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三國歷史,也喜歡打電動,比如光榮的《三國志》系列,或是看橫山光輝漫畫《三國志》。那些《三國志》其實比較接近虛構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而不是陳壽所著的《三國志》。」後來他選了文組,到台大歷史系就讀,又想著要把歷史當飯吃,那就選修教育學程,以後想當歷史老師。

「但真的是很痛苦的經驗啦。」蕭宇辰很坦白地講:「先是當半年的無薪老師,而後就是南北奔逃啊,因為高中都是獨招,所以我也當了一陣子流浪教師,哪裡有職缺,就去哪裡面試。」

蕭宇辰後來還是幸運的成為歷史教師。在教育現場的他,2013年時其任職的學校開啟透過平板教育的計畫,他也參與其中。蕭宇辰笑著說:「我也是誤打誤撞啦,因為跟著一群大學教授做比較有趣的教育內容,就一頭栽進來數位的世界。」也因此,他對教育、知識傳播的形式,就有了更多的想像,而不僅僅是侷限封閉於紙張、黑板與學校內部,並種下日後踏入網路新媒體世界的可能。

zhu_tu_2.jpg

▉此時此地:踩在知識與娛樂的中間

講起創辦《大誌》的契機,李取中說:「那時候有本現在已經停刊很久的雜誌叫《2535》,有一期在介紹2003年創刊日本的《大誌》,他們是跟1991年創辦的英國《大誌》取得授權。當時,我對雜誌作為社會企業,留下深刻印象。」

人生似乎總是不斷地探尋與思索的李取中講述:「人的存在,因為大量聚集,產生社會,也就有許多關係產生,而後更會有各種義務、責任與道德。但有些人就是怎麼樣都沒辦法適應社會。我在想,為什麼我們要譴責不想、不能工作的人呢?」一直覺得做一本雜誌這件事太有吸引力的李取中,決定向英國方爭取授權,在台灣創辦讓街友販售的《大誌》。

「我覺得不管是哪一種媒體,最難的都是把想要傳達的議題,拓展到更大的族群,而不是原來的圈子。我們的同溫層都很厚,所以你壓根不用奮力去說服無須說服的人,他們本來就知道你想要傳達的事。大聲疾呼是沒有用的,有時反而變成阻礙。」李取中做每一期《大誌》都期許能夠帶來新的眼光,讓人去思考曾經看過、但未有深入思維的議題。他相信:「人是有共通性的,不因語言、文化等等有隔閡。我以為無法傳遞,可能是挖得不夠深入的緣故,一旦你能鑽進背後真正的核心,它一定具有感染力。」

李取中聲色平和地說:「這就是我們在做的努力,必須讓其他原本對此不感興趣或一無所知的人,也有扣合感,這才是媒體的最大挑戰。是以,《大誌》內容,比如環保、性別等議題,其實都偏重,但一般人對它的感覺,反倒是比較輕的。」


li_qu_zhong_.jpg

《大誌》雜誌創辦人李取中

蕭宇辰很感同身受,「不是常有觀眾說,媒體充滿腥羶色嗎?而媒體就會說,是觀眾愛看的緣故。但媒體應該先自我反省吧。難道沒有辦法做出把好的內容用對的形式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東西嗎?」

他跟其他三名伙伴開始做具有知識性內容的影片,起初並沒有預料到會怎麼樣,只是單純的想要嘗試。後來獲得廣大迴響後,蕭宇辰反倒非常的驚訝:「原來是有需求的,並不是像大家以為的那樣,沒有人想看。對啊,就像我因為充滿娛樂性的歷史小說、漫畫或遊戲,成為鑰匙,而讓我一腳踏入歷史的領域。你得用別的方法與角度去做,更靈活更生動。」

其後,蕭宇辰與伙伴共同創辦《台灣吧》,而要組織化這件事,就勢必要拋棄歷史教師的安穩生活。「這也不是有沒有勇氣的問題,畢竟,如果《台灣吧》失敗,學校還是一直在那裡,我還可以回去。當時,我就是想做一個沒有遺憾的選擇。」

「同時,我也開始在思考,歷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可以容許歷史的虛構裡,有多少程度的失真?」這對後來《台灣吧》的走向,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蕭宇辰將《台灣吧》定位於教育型新媒體,他說:「我們必須踩在娛樂與知識的中間,讓觀眾自取所需。」所以,《台灣吧》有黑啤與啤下組織(包含黃紹、白米、藍地、紅瑰)等深切與台灣意象結合的符號卡漫人物,也有各種承載剖析、論述與事實的數位內容。

蕭宇辰又更進一步說明:「為什麼是吧(Bar)呢?我們想把知識帶進娛樂場所,也就是顛覆大家對知識交換空間的定見。知識在酒吧裡就不能傳播嗎?應該要先貼近一般人,接近大家,才有可能偷渡真正想說、重要的事吧。」

但他隨後也分享一樁趣事,「我們成立《台灣吧》後,有一天我接到一個電話,他們說要訂位,兩個人。當下,我真的也不知道該怎麼跟他說明,我們的吧,不是他以為的那個吧。」遂引起哄堂大笑。

▉未來:讓需求持續累積,讓媒體被人們重新信任

《大誌》的銷售、經營與讀者群穩定後,李取中又想著要做更為全面發展的媒體,「《大誌》終究是有不足的,因為想要讓街友實地販售,它沒有數位版本,傳播性自然不夠。但我又不想要破壞目前《大誌》的完成樣貌。畢竟它已經是一本即使不容易買到、但每期都大概能賣出3、4萬本的雜誌。所以,我就想做《週刊編集》,完成我對媒體的想像。」

2017年6月至今,李取中自言1月1期的《週刊編集》,眼下還是在初步的階段,現在所展示的報紙型態,只是其中的一種,日後也會推展網路數位版本,甚至達到2週1期、1週1期的出刊量,「主要是,現在大部分人對媒體都失去信賴感。媒體在當代的失能失效,是有滿大問題,後面有太多力量介入。我很想透過《週刊編集》去挑戰媒體的現況,重建人們對媒體的信任度。」


xiao_yu_chen_.jpg

《台灣吧》創辦人蕭宇辰

蕭宇辰除經營《台灣吧》,目前也擔任《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的管理階層,「網路新媒體其實很容易吃土的產業。」台下笑聲不絕。蕭宇辰繼續說:「我其實沒有那麼貪心,什麼都要沾都要碰,只是《故事》那邊大多是歷史系老師、學生,他們很浪漫,對歷史有熱情,但不知道怎麼管理團隊跟經營。我是去救火的,《故事》真的是很好的概念,是有機會發展起來的,不能不管它。」

再加上,《台灣吧》建立一套工作模式,財務也算穩定,所以蕭宇辰才能夠兩頭燒。他笑說:「但把自己當兩個人用,一直損耗生命也是不行的,我並沒有打算長期這樣下去,希望慢慢能夠找出方法解決。」

蕭宇辰另外又提到《故事》接受台灣歷史博物館的委託,製作該館期刊《觀.台灣》,踏出從網媒伸入紙媒的第一步:「大家對政府型期刊的印象,應該都會是單調、偏硬吧?但我們做《觀.台灣》就存著顛覆這種想像的企圖,想讓它變得更有趣。」

▉推薦:《非虛構寫作指南》、《白鯨記》、《地圖之外》、《圖外之地》

李取中最近喜歡的讀物,是威廉.金瑟(William Zinsser)《非虛構寫作指南:從構思、下筆到寫出風格,橫跨兩世紀,影響百萬人的寫作聖經》(臉譜出版):「描述真實的文字能力,表達對世界的看法,都很好,也可能是現在寫作者缺乏的。」

另外,他也推薦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經典名著《白鯨記》:「即使現在讀來,關於人的本質,對體制的批判,以及所有權概念的質疑,依然都教人信服。其實,只要能刺激人思考的書,讓人對現代世界與社會有所省思,都很值得去讀。」

蕭宇辰則是推薦阿拉史泰爾.邦尼特(Alastair Bonnett)的《地圖之外:47個被地圖遺忘的地方,真實世界的另一個面貌》(臉譜出版),以及續作《圖外之地:39個從地圖上逃逸的地理異數,一場新烏托邦的世界探尋》(臉譜出版):「這是一本打破我的想像的地理書,除了透過段落小故事,進行奇特地理現象的描寫,很符合現代人零碎時間的閱讀習慣外,還顯示出我們對地理學知識的缺乏,包含直至2012年為止,有一座並不存在的島嶼,還普遍被人們以為存在。讀完會讓人反思,究竟知識的建構與確立,是不是真的永遠顛撲不倒?」

wei_tu__4.jpg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2018Openbook好書獎

▇來看看超過300位讀者的年度好書吧!

46525834_494388017636101_5109323950366654464_n_0.jpg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he_jia_ren_.jpg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jin_shi_tang_.jpg

shu_lin_shu_dian_.jpg

bo_ke_lai_.jpg

cheng_pin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主辦單位:openbook.jpg

贊助:

yu_cai_yu_hui_.jpg

xie_xu_ying_2.jpg

hong_jian_quan_2.jpg

合作夥伴:

go92_0.png wen_xun__0.jpg gao_chuan_zhen_.jpg guo_tu_logo.png
xin_bei_shi_tu_logo.jpg zhi_sheng_logo_0.jpg

zhou_kan_bian_ji_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東亞書房》貓走了但永遠在書中活著,及其他藝文短訊

【得獎消息】

  • 第9屆山田風太郎獎結果出爐,真藤順丈的《寶島》(講談社)打敗垣根涼介的《信長的原理》、須賀忍的《夏空白花》、恒川光太郎的《滅之園》以及湊佳苗的《廣播Broadcast》,自決選脫穎而出。擔任本次評審委員的作家夢枕獏認為,以沖繩為舞台的《寶島》,讓讀者感受到滿溢的熱度,「雖然在作品完成度及伏筆收線的力道上,湊佳苗的《廣播Broadcast》更勝一籌,但《寶島》一作蘊含的能量,借用奧泉光的說法,具備更加豐沛的『吟唱之力』。」
    《寶島》以推理懸疑小說形式,訴說美軍施政時代下與之對抗的沖繩年輕人的故事,同時也反映至今仍持續的沖繩美軍基地問題。非沖繩本地出身的真藤,過去未曾切身感受沖繩面對的政治糾葛,也曾猶豫是否應以沖繩人的立場書寫,但他認為小說家應該能書寫任何土地及任何族群的題材,只是需要做好被批判的覺悟。《寶島》由構想至完成共耗時7年,真藤最終跨越身分的疆界,完成此部大作。他更提到,「若現代的日本猶如步入古稀之年的老者,那麼戰後的沖繩,正在迎接青春時代的到來。」

    shu_feng__26.jpg
    本次入圍第9屆山田風太郎獎決選的作品,左起:《寶島》、《信長的原理》、《夏空白花》、《滅之園》以及《廣播Broadcast》,最終由《寶島》獲得該獎項。

  • 第71屆野間文藝獎由橋本治的《草薙之劍》(新潮社)雀屏中選。著作等身的橋本曾囊獲多項文學大獎,著作包括2002年拿下小林秀雄獎的《〈三島由紀夫〉究竟為何》、2005年奪得柴田鍊三郎獎的《蝶之去向》,以及2008年獲每日出版文化獎的《雙調平家物語》。
    畢業於東大文學部的橋本除小說及紀實文學創作外,更涉獵戲曲、評論、散文、古典文學、古文翻譯等多項領域。本屆獲獎作《草薙之劍》是橋本作家生涯40週年紀念作品,以12歲到62歲的6名年齡各差10歲的家族人物為視點,鮮明地描繪自二戰戰敗、經濟成長、石油危機、昭和時代結束、平衡崩塌,以至經歷兩次動搖全國的大震災過程中,日本人前行的軌跡,是為一部反映了百年來日本人心的精采長篇小說。橋本受訪時表示,希望透過這部作品呈現「人之所在的日本」。作家津村記久子評論,日本大眾經歷數十年的努力,終於獲得豐饒安定的社會,卻仍惶惶不安悵然若失。橋本的這部著作,正讓讀者再次思考是什麼樣的幻想成為自身的重荷,而在挫折當中,又該捨棄什麼才得以繼續前進。

【作家動態】

  • yue_.jpg
    邊見庸新作《月》

    曾以記者身分活躍、並在擔任北京特派員時期榮獲新聞協會獎的知名作家邊見庸,10月底出版小說《月》(角川出版),大膽挑戰社會不欲言說的現實與醜惡。《月》以2016年震驚日本社會、造成19死26傷的「相模原身心障礙者收容設施殺人事件」為基礎,揭露社會善良無害的虛偽表層,直擊背後暗藏的醜惡,並試圖探究人類殺戮的本質。
    相模原殺人事件是日本戰後死傷最為慘重的兇殺案,但媒體的報導量卻少得可憐。邊見在訪談中指出日本社會視而不見甚至企圖遺忘的態度,他提到,作家的書寫動機雖然會有「想寫」和「不得不寫」兩個要素,但這個作品無疑是「不得不寫」的信念更為強烈。比起對於「惡」的警示,《月》或許更加敵視「善」所造成的危害。

  • 出生於二戰結束當年的著名文學獎作家村田喜代子,10月底出版長篇小說《伊莉莎白的朋友》(新潮社)。罹患失智症的老邁女性們的身體中,沉睡著猶如閃亮寶石般的記憶。漫長人生宛若浮夢,而今她們眼中映照的,是年少時於中國天津租界度過的輝煌歲月;童年、婚姻、戰爭、戰後,這些日本女性的人生,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及皇后婉容交錯浮現,描摹出豐富而飽和的世界。2007年榮獲紫綬褒章的村田,曾以《白山》、《深夜中的自行車》、《蟹女》、《故鄉我的家》、〈鍋之中〉、〈望潮〉等長短篇小說奪得各項知名文學獎。村田於2016年再獲旭日小綬章,現任泉鏡花文學獎、川端康成文學獎,以及紫式部文學獎的評審委員。
     
  • 今年度榮獲紫綬褒章的小說家暨散文作家林真理子,本(11)月中旬出版話題大作《在愉樂中》(日本經濟新聞出版社),媒體喻為「新聞史上最具情色性」。擅長描寫女性、心理及人性慾望的林真理子,自1982年創作至今已出版超過200部作品,在日本累積銷量超過3000萬冊,更以《只要趕上末班飛機》、《到京都》、《戀戀白蓮》、《大家的祕密》、《阿斯克勒庇厄斯的愛人》等多部名作橫掃各大知名文學獎。
    《在愉樂中》以一群高社經階層、受社會眷顧的五十多歲男性為主角,描寫他們如何沉溺於美麗與愛慾,猶如愛書人一般渴求翻閱不同的女性,以此掙脫自身框架束縛,獲得另類的自由。林真理子這部作品巧妙捕捉上流階層「生態」,呈現一般人難以想像的大富豪生活、煩惱及糾葛纏綿的女性關係,是一部刻劃了絢爛感官之美的傑作長篇。

  • 以書寫戀愛小說聞名的文學獎作家村山由佳,近日接連出版兩部作品。10月底出版的《貓不在了甚至無法呼吸》(ホーム社),記錄小說家與愛貓共度的最後一年發生的生活篇章。面對人生多次轉折及搬遷,歷經波瀾萬丈的生活後,村山最終定居於輕井澤,家裡的貓也在此期間不知不覺從2隻增加到5隻。其中最特別的,當屬陪伴她度過大風大浪、卻在作品連載時遭病魔纏身而漸失活力的貓咪盟友「紅葉」。文藝評論家榎本正樹寫道,對村山而言,「書寫既是自覺『疼痛』的行為,也是表達『哀慟』的唯一方式。」這些與貓共活的散文,彰顯了「貓生」的存在,也是人與貓靈魂交感的紀錄。
    11月初村山推出出道25週年的紀念作《初戀》(ポプラ社)。故事描述名為花的小說家,在靠近海邊的日本民家中與愛貓一同生活。歷經兩次離婚,原本打算在後半生踽踽獨行的花,因為體會過喪失和放手的滋味,終得以在暮年再次邂逅,與新戀人共譜戀情。《初戀》在連載期間即獲得廣大年齡層的支持,就連60、70歲的銀髮世代讀者也稱此作為「心靈食糧」、讀著讓人「怦然心動」。村山的《初戀》可謂將「最後之戀」發揮至極致的戀愛文學。

    015_2.jpg
    村山由佳的愛貓紅葉(取自hbweb.jp

【業界新聞】

  • 去年首次開辦的書展「Trans Books」,今年於11月24及25兩日於東京神保町TAM Coworking Tokyo共同空間舉行。Trans Books以「書」和「讀書」的概念為核心,試圖激發與思考不同書籍及讀書體驗的可能性。書展活動中展出紙本書、電子書及其他不同媒介的出版品。除了新書和過去出版的選書外,活動同時邀請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參與對談,與會者包含日本知名攝影師都築響一、作家福永信、仲村健太郎、雕刻家飯田龍太,及多位藝術家、作家,以及書店及出版業人士等。
     
  • 韓國藝術家李蘭的散文集日譯本《悲傷又帥氣的人》(リトル・モア),本月中在日本出版。深具個人風格的李嵐同時兼具音樂家、歌手、映像作家、散文作家及漫畫家等多重身分,她的歌曲在海內外獲高度評價,2017年以〈神的遊戲〉拿下韓國大眾音樂獎最佳民謠歌曲獎,今年初發行的單曲〈臨津江〉更為她贏得許多注意力。
    李蘭認為自己與當今社會體系格格不入,表演中反映出切身所感的世代差異、語言、性別等韓國社會當前的問題,歌詞亦隱含獨特的幽默和諷刺。《悲傷又帥氣的人》共收錄73篇散文,既呈現日常的悲傷與掙扎,也表現出李蘭以颯爽笑聲一笑置之的帥氣豁達。

    〈臨津江〉MV

  • 兒童文學作家暨童書翻譯家森比左志,11月9日因心肌梗塞過世,享壽101歲。森畢業於鐮倉師範學院,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也書寫和歌,更以童書作家身分廣為人知,代表作包含1971年榮獲第18屆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的《黃色的小雨傘》,以及《小熊繪本》、《香蕉皮連環事件》等各式繪本和童書。他同時也致力於童書翻譯,數十年來累積相當豐富的譯作,如美國繪本作家艾瑞‧卡爾(Eric Carle)的代表作《好餓好餓的毛毛蟲》,以及比利時繪本作家嘉柏麗‧文森(Gabrielle Vincent)的數十部譯作,其中包含1998年獲得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的譯本《熊伯伯阿尼斯特》,以及1998年奪得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日本放送獎的《信件:一位郵差的話》等。
     
  • 由小學館所出版的《毛蟲圖鑑》(小学館の図鑑NEO イモムシとケムシ DVDつき: チョウ・ガの幼虫図鑑),上市後隨即成為話題。原因是這本書背後的故事:大約4年前,小學館的編輯「廣野篤」在參觀展覽時,發現市面上蝴蝶和蛾相關的圖鑑非常多,但卻很少有毛蟲相關的圖鑑,於是他便向公司提案,表明希望製作這樣的一本書。
    當時上司的一句話確定了這本書傳奇般的製作:「可以製作,但我不會想看。」
    得到應允的廣野篤,為了確保圖鑑製作的資料正確,花了3年以上的時間,在公司內養了約50種、多達數百隻的毛蟲,協同專家之力,完成了這本圖鑑。擔任本書監修的九州大學昆蟲分類學教授廣渡俊哉,盛讚這本書是「全世界昆蟲研究者都會想入手的水準」,書中收錄了日本國內1100種蝴蝶與蛾的幼蟲資訊,不僅受孩童歡迎,連大人都紛紛搶購,甚至打敗「恐龍」、「宇宙」等熱門圖鑑,衝上Amazon圖鑑類別的銷量前10名。

    編輯廣野篤介紹《毛蟲圖鑑》影片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活動》各方高手齊聚高市圖,透過繪本和世界對話

喜歡繪本嗎?你是繪本的重度愛好者、出版同業,還是創作者呢?歲末年終適合檢討回顧,更宜擘劃更高更遠的鴻圖。屹立遠眺高雄港的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12月分將以6場《透過繪本我們這樣和世界對話》繪本沙龍活動,像一艘迎風破浪的大船,載著產業各個不同崗位的從業者,一起航向國際繪本市場繽紛壯闊的藍海。

這是高市圖首度(甚至也是全台五百多家圖書館的頭一遭)舉辦如此直搗產業核心的專家面對面盛會。該系列活動將分別於12/1、12/2、12/16三日展開,邀您握著船票,一同登上與世界對話的甲板。


banner.jpg


(取自高市圖FB

本次受邀主講的專家來自橫跨國內外繪本的產業鏈各端,包括全球規模最大的童書出版社Scholastic;在法國以亞洲風闖出名號、經營有成的鴻飛出版社(HongFei Cultures Editions);對法國繪本的哲學與美感具有多年市場經營與觀察心得的米奇巴克出版社;致力於兒童文學與文化研究、教學、翻譯與評論的台東大學兒童文學所所長游珮芸;長期引進歐美日系童書、位居台灣版權代理龍頭地位的博達經紀人;還有國際市場能見度最高、屢獲世界大獎的響噹噹繪本創作家陳致元與劉旭恭等。皆是繪本產業中各據山頭、各擁擅場的代表,陣容相當精彩。

***

高市圖總館館長潘政儀受訪時表示:「這次的活動亮點,首先是重量級的講師難得同台齊聚,與同業、創作者一起交流;亮點二是有了這些先驅者分享他們長時間辛苦熬過的甘苦談,可以縮短創作者苦蹲的時間;亮點三是產業這方跨國征戰市場的眉角與祕辛,將有許多十足珍貴的實務分享。」

潘政儀說,高市圖懷著忐忑的心,對這次活動投入了相當多的心力與資源。眾所周知一般圖書館通常著重在服務末端的民眾,會溯及產業創作前端的活動其實相當稀少,本次活動為何會特別鎖定業者與創作者,乃是源自當初從平地起高樓、擘建高市圖總館之前,就握有的一份藍圖願景。


zhu_tu_2_diao_se_.jpg

《透過繪本我們這樣和世界對話》書展現場(高市圖提供)

「高雄是個海港,世界各地的海港都具有非常高的國際化程度,所以當時從規劃高市圖之始我們便有此野心,希望通過圖像這個『世界共通語言』,讓高雄更大步邁向國際化。因此高市圖總館完成全台最具規模的國際繪本中心之後,便進一步思忖如何擔任平台的角色──不單純只是閱讀推廣,除了國際性的插畫展、書展、工作坊之外,還想培育台灣更多的繪本創作者,與全球接軌、被世界看見。至於該怎麼做?那就要踏足產業生態裡面了。」

近年台灣原創繪本日漸受到國際關注,大小獎項都常見台灣創作者的身影,如何掌握這股上升氣流加碼推進,讓全球都能發現台灣文創的軟實力、擴大台灣在國際繪本市場的聲量,是許多創作者及出版人極度關切的課題。原創繪本雖然品質大幅提升,但礙於台灣腹地不大、國內書市規模有限,開發更多管道將本土作品推出國門成了當務之急。

高市圖也觀察到這個趨勢,決定回應產業的迫切需求,舉辦這次促進產業鏈各個環節交流互動的活動,邀請各端的專業人員來到高雄彼此交換心得、互相認識,並期待透過專家的國際視野,俯瞰台灣原創繪本出版生態,給予繪本創作者更有力的支持動能。

潘政儀說:「尤其是年輕的創作者,具有潛力的不少,但大多埋頭耕作,缺少業界的接觸經驗,實在很可惜。而出版社除了手邊的知名作家之外,倘若也能有機會在這裡發現有潛力的年輕作者、看到更多元的創作風格,就越能縮短國際距離。這就是我們想把繪者、文字工作者、推廣者和業者通通拉進來的初衷。」

***

台灣原創繪本如何被帶進國際市場?什麼樣的繪本具有「國際賣相」?中文繪本外譯與推展國際版權又會遭遇什麼難題?一個個都是大哉問。

《透過繪本我們這樣和世界對話》繪本沙龍,首場將於12/1(六)由游珮芸打頭陣,講題「以Made in Taiwan的繪本召喚世界」。


you_pei_yun_.jpg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所長游珮芸

她將回顧台灣繪本走向國際的歷史,從上世紀90年代格林出版社與國外繪本插繪家的合作模式說起,續談世界各大童書展與國際童書獎和台灣繪本的淵源,例如幾米的成人繪本贏得多國版權、陳致元《GujiGuji》海外獲獎的成功,以及台灣創作者近年在波隆那大放異彩等等,各種繪本人才的國際觀察。最後借鏡日本與韓國,與現場同業一起展望未來。

同日另一場由能寫又能畫的陳致元帶來主題「給孩子一本圖畫書」。陳致元的《Guji Guji》曾獲得彼得潘獎,並登上《紐約時報》圖畫書暢銷排行榜前10名,《華盛頓郵報》盛讚是「繪本裡的珍寶」。沒唸過一天兒童文學,也沒出國學過繪本創作的他,是如何走上國際舞台的?

陳致元認為,「童年是一座寶庫」。繪本不只是孩子的童年,也是這個片土地文化累積下來最淬煉的精華。他覺得繪本如何跨越國界是個好問題,但顯然沒有標準答案,他將透過自身在國外的活動分享,與現場聽眾一起來探討。

***

引進法國暢銷哲學圖畫書作者奧斯卡.柏尼菲(Oscar Brenifier)的米奇巴克出版社,藝術總監何香儒將於12/2(日)上午主講「當藝術遇見哲學:淺談法國繪本風景」。

何香儒表示,當全世界都用商業觀點同步喊出「文化是一門好生意」之前,其實法國早已用文化與時尚征服全球。根據報導,每年全球有7,600萬人到巴黎「消費幸福」,究竟是什麼造就了法國的文化美感?法國的小孩都讀些什麼?她將從橋接讀者與作者的編輯角度,暢談法國繪本的風格走向和市場觀察,包括編輯選書時是怎麼想的?讀者口味和業者的行銷手法又如何影響繪本出版?

原本只想當公車司機、導演或流浪漢,今年在童書領域大豐收的創作者劉旭恭,則將於當日下午與Scholastic台灣分公司總經理董欣佳對談「橘色的馬,拿著車票要去地圖上的哪裡呢?」講題暗藏劉旭恭的兩部作品《橘色的馬》與《車票去哪裡了?》,後者不僅入選今年義大利波隆納插畫展,更獲得金鼎獎及對岸的陳伯吹繪本獎雙料榮耀。這二本書同時也已由Scholastic Asia先後發行國際英文版。


liu_xu_gong_dong_xin_jia_dui_tan_gao_shi_tu_lian_shu_.jpg

(取自高市圖FB

在美國,每兩本童書就有一本是由Scholastic出品。劉旭恭與董欣佳的對談,將聯手細說台灣繪本如何與國際大腕接觸並獲出版機會的教戰守策,也分享國外編輯挑選繪本的重點和喜好,以及Scholastic台灣分公司如何為台灣作者量身訂作行銷推廣到亞洲的模式。

***

12/16(日)上午則將由博達著作權代理公司的謝孟穎,主講「繪本外譯的探險路:一位推廣初心者的經驗分享」。創立超過30年的博達,長期代理歐美及日本各地童書的中文繁/簡體版權引進,近期也開始著手推薦台灣的創作者到海外的繪本市場。

相較於引進其他語言的版權來到台灣,逆向輸出版權有哪些相異之處?銷售版權到中國又可能面臨哪些問題?謝孟穎將藉由這次分享,提供現場同業有關版權行銷海外所需的準備。例如:如何將自己的作品交給最適合的出版社、「說書」會議時出版社具體回饋了哪些意見,以及常見的版權問題等。她也將分享目前國際市場上較受歡迎的繪本風格。

最後一場活動由法國鴻飛文化出版社總編輯葉俊良壓軸,談「誰在讀繪本?由法國出版童書繪本經驗看台灣原創走向世界之路」。葉俊良擅長將台灣耳熟能詳的故事脫掉刻板印象,回歸文化深層的內涵本質重新詮釋,成功地呈現到法國讀者面前。該公司已推出諸如寶島福爾摩沙系列(Collection Belle Île Formosa)、唐詩系列(Collection Poésie de Chine)、亞洲風系列(Collection Vent d'Asie)等,旗下不少作品更已獲得多項國際童書獎的肯定。


44215900_1950297125055875_7798942035737575424_n.jpg

(取自高市圖FB

十分擅長掌握「書感」的葉俊良認為,雖然近年台灣創作者屢屢在國際插畫競賽中獲得獎項殊榮,但其實送上評審桌前的插畫,與在圖書市場上供讀者選購的繪本之間,仍存在許多本質上的差異。他對於法國人評論與閱讀繪本的方式有獨到的近距離觀察,他將貢獻自身的經驗與分析,相信能有助於創作者避開「思考的陷阱」,以清晰可辨的聲音與觀點,和世界進行對話。

***

除了繪本沙龍,高市圖目前也在館內的國際繪本中心舉辦《透過繪本我這樣和世界對話》主題書展,同時展出李瑾倫、劉旭恭、幾米、林小杯、鄒俊昇、陳致元及賴馬等知名繪本作家外譯出版的外文本,並有中文版可供參照。希望邀請喜好繪本的大眾讀者,一同前來賞析台灣繪本遠颺國際的美麗面貌。

潘政儀表示,國際繪本中心有計畫地引進了遍布五大洲,涵蓋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多達18個國家、15種語言的繪本,館藏規模總計16萬冊。「高市圖這個平台,積極走向世界,也邀請世界走進來。讀者透過繪本近距離感受作者,這對創作者來說也是一種鼓勵,有才華的人面向國際發光發熱,最後會回饋到讀者身上,又會有更好的作品讓我們得以擁有。」

事實上自高市圖總館2015年正式營運以來,就有許多人專程南下朝聖,因為它不但是世界第一座懸吊式綠建築,還創下全球及台灣六項第一。只要搭乘高捷至三多商圈站,大約走五、六分鐘路程即可抵達。國際繪本中心位於B1,循著一樓中央的螺旋式階梯向下走,彷彿通往龍宮的巨大寶螺,即可領略全台最傲人的童書館藏。

許多在誠品才得見的進口書,甚至布書、立體書、比小朋友體型還大的繪本書、小小孩的洗澡書等,都可以讓孩子自由翻閱。中心的全數設備皆採圓柔的曲線,並依小朋友的身高體型設計,例如親子廁所,還以海洋世界的彩繪及馬賽克呈現繽紛童趣;動物造型的自動借書機像個巨大的可愛烤麵包機,借書之後還有紫外線除菌機,可以將好看的館藏安心帶回家。


shu_zhan_.jpg

《透過繪本我這樣和世界對話》書展現場(高市圖提供)

親子最愛的紅色心型如池塘一般的軟墊沙發閱讀區,可或坐或趴或躺,由於太寬敞舒適了,就有精明的家長大讚:「有時間的話根本從早到晚窩一整天也看不完,且不用花一毛錢就享受五星級的空間環境,太划算。」現場也常常可見小朋友乾脆從家裡搬到這裡寫作業。

瀏覽完高市圖的宏偉壯觀,回到本次活動。潘政儀最後謙虛地說:「這次《透過繪本我這樣和世界對話》系列活動,台灣圖書館界過去沒人做過,高市圖也許自不量力,但虔心戮力地邁開嘗試舉辦的第一步,倘若業界迴響好,高市圖的國際繪本中心未來非常樂意繼續舉辦這樣的產業面對面,讓台灣的文化創意在高雄凝聚,讓努力打拼的人,他們的身影被我們、被世界都看見。」

《透過繪本我們這樣和世界對話》購票訊息詳見愛PASS售票系統,並提供小資文青也可無痛購入的超佛心「三日套票」優惠價,僅僅限量100套,繪本工作者敬請把握良機、切勿錯過。


46457872_1992505664168354_356615605647835136_o.jpg

(取自高市圖FB


點擊照片,查看職務說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