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5陪孩子在閱讀中冒險


小雪球的夢想

작은눈덩이연필제목
李宰京著,李宰京繪,劉清彥譯,三之三出版,27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這是一則在銀白的世界裡,小雪球夢想成為大雪球的寓言故事。小雪球在滾動的過程中,有不知要通往哪裡去的困惑;也有卡在雪堆裡、身上甩不掉樹枝的挫折;一路上還遇見破掉的、凹凸不平的、融化的怪雪球。它的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呢?
這本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人生的成長磨練與自我追尋的過程中,雖然會有很多迷惘,但最後終將發現,原來在迷惘之中,自己不知不覺已成了過去小雪球眼中欽佩的大雪球了。【內容簡介
 

野狼的肚子我的家

The Wolf , the Duck & the Mouse
麥克‧巴奈特(Mac Barnett)著,雍‧卡拉森(Jon Klassen)繪,劉清彥譯,維京國際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創 
顛覆過去的刻板印象,傳統童話裡的反派與被害角色標籤,在這本書裡全然被打破了。故事中的狼吃了鴨子跟老鼠,「受害者」卻在狼的肚子裡樂不思蜀,還卯起來開趴踢呢。
很有趣的黑色幽默,除了跳脫傳統的故事框架,還有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最後狼面臨了空前的危機,獵人就要來奪取狼的性命了,這時的鴨子跟老鼠,要如何運用急智來捍衛他們的「家」(狼肚子)呢?孩子們也可以一起想想辦法。【內容簡介


時間長或短?

LE TEMPS, ça dure un peu, beaucoup, énormément ...
莉亞‧杜凡妮(Rhéa Dufresne)著,亞莉安娜‧妲布里妮(Arianna Tamburini)繪,陳咻咻譯,幼獅文化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一分鐘有多長呢?差不多可以讓小皮球跳30下。一個月有多長呢?差不多可以讓雞蛋孵出小雞了。
幼兒在認識數學的過程中,常常對抽象的時間抓不到概念,但具備兒童心理學背景的作者莉亞‧杜凡妮,用幼兒的眼光,幫助孩子去探索身邊熟悉的日常活動,從生活具體的事物,來認識看不到、摸不著的時間。玩心十足的插畫與文字,實例清楚又有趣,是很擅長與孩子溝通的知識性圖畫書。【內容簡介


讀書給狗兒波妮聽

Madeline Finn and the Library Dog
莉莎‧佩普(Lisa Papp)著,莉莎‧佩普(Lisa Papp)繪,黃筱茵譯,大好書屋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閱讀困難又缺乏自信的孩子,透過狗狗波妮的陪伴,最後克服了障礙,勇敢地跨出成長的一小步。本書的圖像令人感覺溫暖,例如小女孩的努力,是為了拿到獎勵星星,她目的不是為了獲得褒獎,而是為了向星星許願。
這是一本以主題取勝的書,國外實際已推展出「狗狗伴讀」這樣的活動,台灣方面亦可借鏡。同時,此書也令人反思,為何狗狗能對孩子無差別地陪伴?這點狗兒做得到,為何人卻做不到?【內容簡介
 

紅忍者

あかにんじゃ
穗村弘著,木內達朗繪,黃惠綺譯,步步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如果一個紅通通、非常吸睛的忍者,他任務失手被發現了,結果會怎麼樣呢?這是一本畫面的文學性高,又頗有詩意的繪本,而且除了配色美麗大膽之外,還常有視覺的驚喜。
紅忍者一次又一次因全身的色彩高調而被團團圍住,可是他也一次又一次地施展忍術變身逃脫。變身成群蝶飛舞中獨一無二的紅蝴蝶、奔馳中呼嘯搶眼的紅跑車,甚至壯麗的紅天空……富有韻律的故事節奏,反覆尋味可發現,繪者與作者精心隱藏了許多幽默與巧思。【內容簡介


玩轉故事:1001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方法

1001 Activités autour du livre
文、圖:菲利普‧布哈瑟(Philippe Brasseur),王伽譯,未來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準備舒適的閱讀角、與孩子一起布置一個漂亮的書架、每天練習為孩子讀一則小故事。讓孩子帶路,像尋找新朋友一樣找到一本好書……
點子王菲利普‧布哈瑟已經連寫帶繪,出版過多部關於創造力的好書。這本專為成人準備的實用參考書,利用生動的插畫與圖解,將許多活潑有趣的閱讀活動變得好好玩。
原來談閱讀推廣也可以談得如此輕鬆,完全不刻板或教條化,不但讓關心閱讀的家長有個簡單的入門通道,對於學校老師在設計閱讀相關活動時,也有很不錯的建議。【內容簡介
 

藝術家阿德

文、圖:湯姆牛,小天下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小蜘蛛阿德是個藝術家,可是他織出的網不但被嘲笑,還捕捉不到食物,眼看就要餓死了。對藝術充滿天賦與熱情的阿德,該怎麼辦呢?書中最後有了充滿希望的答案。
全書幾何性的圖像風格,表達的意向清楚明瞭,對孩子來說,即使不看文字,也能理解畫面的意思。
與同樣討論藝術主題的作品相較,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談的是藝術家所面對的困境──若沒有欣賞的人、沒有支持他的環境,創意也會遇到挫折。過去很少有這類主題的討論,我們總是鼓勵孩子「要努力」,卻沒有提到努力背後,需要友善的支持。這個故事的概念很簡單,背後卻是很真實、現實的東西。【內容簡介


我的火星探險

Life on Mars
文、圖:強‧艾吉(Jon Agee),賴嘉綾譯,米奇巴克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這是一本「發生了什麼事,主角自己不知道,但讀者知道」的書。舞台劇般的畫面場景裡,小太空人帶著禮物登陸火星,他深信這裡一定有生命,可是透過文字我們發現,他無論如何總是遍尋不著。
真的是這樣嗎?答案就藏在圖畫中。作者利用圖文的反差,在流暢的節奏底下,巧妙地玩幽默,並從環環相扣的故事發展之中,吸引小朋友投入劇情,忍不住想提醒小太空人:「就在那裡呀!就在那裡呀!」【內容簡介


生命從臭襪子的細菌開始:給小小科學家的生物演化入門

Het raadsel van alles wat leeft : en de stinksokken van jos Grootjes uit Driel
楊.保羅.舒滕(Jan Paul Schutten)著,福樓.李德(Floor Rieder)繪,林敏雅譯,小麥田出版,75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創 
這是一本「看待生命,而非僅僅是生物」的完全科學讀本。雖然談的是完整的演化論知識,在科學美學之中更富含人文精神與胸懷,插圖的表現亦恰如其分,很有特色。
與讀者溝通的語言文字也使用得非常好,書寫方式親切、淺顯又不囉嗦,書中所舉的案例如同書名「臭襪子」一般,可引人好奇,會勾起孩子閱讀的興趣。本書雖然文字量多,但十分流暢好看,會令人一直不停地繼續看下去。【內容簡介


識性.味性.學性.像表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話題》滿滿大平台,德國書的豐收年
Photo by David Cohen on Unsplash
Photo by David Cohen on Unsplash

台灣的街頭到處可看到德國車,台灣人提到轉型正義,喜歡借鏡德國經驗,連德國進口的洗衣精,最近也開始在超市開賣。表面看來,德國離台灣似乎很近,可是當校園出現了納粹扮裝秀,媒體與社會大眾卻又不知所措,正如一位當事人所言:「這些東西距離我們這麼遙遠」,走不出刻板印象各自表述的死結。

幸好,台灣的出版社和譯者,一直在努力拉近台灣與德國的距離。適逢台灣對德國好奇心增加的此刻,台灣出版了幾本頗具份量的德國歷史與文化著作,不論從質或量來看,2017年都可說是台灣德國書的豐收年。

2131321321231321321321.jpg

▉了解獨裁統治的前因後果

關心歐洲政治的人應該會發現,二次大戰結束雖然已七十多年了,希特勒的陰影依然存在。在柏林洪堡大學教歷史的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有天被女兒問起希特勒,深受刺激,決定寫一本給年輕人讀的希特勒傳記。過去台灣書市中與希特勒相關的書籍並不少,但少有一本書如《阿道夫.H:希特勒》一樣深入淺出,而且與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步,正好可以滿足扮裝事件後,急欲想補課的讀者。

這本書帶我們回到希特勒成長的時空,那個德意志民族自信受挫、國與國之間關係緊繃的年代,看他如何養成憤青性格和鬥爭的世界觀。作者用字精準,雖然多處引用學術成果,讀起來卻毫不枯燥,顯然在可讀性下了很大的工夫。書中並且詳加解釋獨裁統治的前因後果,避免獵奇式的妖魔化,對一向不知該如何面對、更遑論討論歷史上獨裁者的台灣來說,尤其具有啟發性。

Bundesarchiv_Bild_183-H04560,_Österreich,_Reichsautobahn,_Adolf_Hitler,_Spatenstich.jpg
1938年希特勒出席高速公路開工典禮。(wiki)

***

有些書一出版就造成轟動,多次再版,仍歷久彌新。西德名記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的回憶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自2000年問世以來,在德國一直是暢銷書。哈夫納在這本32歲時完成、極具個人色彩的少作中,精確捕捉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代氛圍,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和嗅覺,是了解納粹崛起必讀的參考書。

2017年的世大運,讓國人一時沈浸於國族的認同感和光榮感中,但可能很少人知道,近代這種結合聲光秀與愛國情操、具有向國際社會宣示意義的大型運動賽事,最早其實是從納粹執政下的柏林奧運開始。以名人傳記聞名德國文壇的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在《柏林1936》一書中,巧妙揉合史料和想像力,生動描寫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奧運會,16天表裡不一的和平假象。作者一如電影導演,善用運鏡技巧,帶出充滿畫面感的細節,緊湊的情節讓讀者彷彿親臨現場,是精彩的歷史書寫。

Olympics_in_Berlin_1936.jpg
1936年奧運於柏林舉行。(wiki)

***

Fritz Bauer.jpg
法蘭克福檢察總長鮑爾。(畫面擷自Fritz Bauer Institut網站)

多年來,台灣總擺脫不了迷思,以為戰後的德國人對納粹歷史有深刻的反省。但事實上,一如電影《謊言迷宮》中,法蘭克福檢察總長鮑爾(Fritz Bauer)告誡年輕檢察官的那句話:「這是個迷宮,別在裡面迷失了。」德國在戰後原本對納粹的過去避而不談,電影中的年輕世代很少人聽過奧斯威辛(集中營),歷經了漫長又糾結的過程,才走到今天。

美國資深記者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的作品《納粹獵人》,寫的就是像鮑爾這樣,戰後70年來在司法、公務機關和媒體各領域奮力不懈,試圖將兇手繩之以法的人。雖然每一個階段各有不同的難關要克服,過程中充滿爭執和角力,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和一代代往下交棒,我們今天才能知道真相,不至於迷失在報復的情緒和陰謀論中。對經常將「轉型正義」掛在嘴邊的台灣來說,本書的出版正是時候。

德國文化關鍵詞.jpg
圖片取自《德國文化關鍵詞》(麥田出版提供)

▉粹粹之外的德國文化

對德國的認識,當然不能只侷限在納粹。德國作家朵恩(Thea Dorn)與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德國文化關鍵詞》中,列舉出64個德國的核心概念,其中有印刷術、古典音樂、幼稚園、青年旅舍、社會福利國家、耶誕市集和啤酒文化等影響力遍及全球的發明和文化遺產,也有「深淵」、「渴望」和「夜之寂靜」等德國文化獨有的幽微面向。

這本在德國廣受好評的巨作宛如文化百科全書,旁徵博引的廣度和知識量都非常驚人。但我在翻閱的過程中不免感到遺憾,中文版既沒有附上原書的精彩圖片,也極少站在台灣認知的基礎上,為書中提到的人名、文學和音樂文本提供註釋。台灣讀者除非長年浸淫在德國文化,不然在閱讀這本書時,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

***

Neil_MacGregor02.jpg
麥葛瑞格。(wiki)

相較之下,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的巨著《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更適合推薦給一般讀者。長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的作者,在柏林圍牆倒塌25週年之際,於館內策劃了一個德國歷史特展。本書當時搭配特展出版,在英國引起極大的迴響,非常適合作為德國文化的入門書。

麥葛瑞格在他的上一本著作《看得到的世界史》中,已經展現了成功的博物館經營者必備的說故事能力。鑑於德國史上邦國林立的常態,單從語言、信仰與地理不足以完整詮釋,麥葛瑞格別出心裁從文化和文明成就的片段切入,清楚點出德國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點,還列舉生活日常的例子,例如用香腸來解釋地方差異。

這本書並非只談過去,而是不時與現代對話,幫助我們認識今日的德國。例如,享譽全球的汽車工業,延續的是中世紀以來金屬加工和技職教育的傳統。過去兩年接納了一百多萬的難民,顯然與上千萬德國人在戰後被迫離鄉的記憶有關。這塊講德語的土地向來就群雄割據,迫使各方非坐下來協調不可,形成妥協的政治文化,更造就今日領導歐盟的本錢。

從集體記憶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這也是一本指出德國往哪裡走的書,在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的今年出版別具意義,無疑這是台灣近年來最值得一讀的德國書。

905e65f85f5c4f10b5f01498b820da2f.jpg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Die Macht in der Mitte Europas : Wie sich Deutschland neu erfindet
作者:林育立  
出版:衛城出版  
定價:4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林育立
旅居柏林,曾在駐德代表處擔任新聞編譯,當過6年的中央社駐德記者,不定期為台灣和德國媒體撰稿,並從事中德文口譯。相信記者這行離不開現場,正努力寫出能和臺灣社會對話的國際新聞。
 

2_7.jpg

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
Adolf H. - Lebensweg eines Diktators
作者:托馬斯‧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
譯者:林繼谷
出版:麥田出版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托馬斯.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
1962年生於德國明斯特,畢業於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與佛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主修歷史、德國文學和教育。現為柏林洪堡大學歷史教授。
曾主持橫跨德奧關於納粹議題的大型歷史研究計畫;2015年起,出任德國極具分量的歷史教育期刊主持人,同時擔任歷史教師聯盟主席。其研究、教學與出版的領域為納粹時代,特別是猶太人大屠殺的議題及歷史理論。《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是他的第一本通俗歷史著作,榮獲德國艾美士(Emys)書獎/非文學類。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_0.jpg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1914-1933回憶錄

Geschichte eines Deutschen: Die Erinnerungen 1914-1933
作者: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譯者:周全
出版:左岸文化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生於柏林,本名Raimund Pretzel,法學博士,1938年與猶太裔未婚妻移居英國擔任記者,為免當時仍在德國的家人受其牽累,取賽巴斯提安.哈夫納為筆名,前者來自巴哈的名字,後者來自莫札特的作品385號《哈夫納交響曲》。1954年以英國《觀察家報》海外特派員的身分重返德國後,自1961年起先後為德國《世界報》及《明星週刊》撰寫政論專欄。著有一系列以歷史為主題的暢銷書,包括《破解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哈夫納1914-1933回憶錄》等,公認為德國20世紀歷史最重要的時代見證者之一。
 

柏林1936:納粹神話與希特勒的夏日奧運.jpg

柏林1936:
納粹神話與希特勒的夏日奧運
Berlin 1936: Sechzehn Tage im August
作者:奧利弗.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
譯者:傅熙理
出版:貓頭鷹
定價:5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奧利弗.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
曾於馬堡、巴黎、波茨坦就讀歷史、政治與心理學,取得當代歷史博士學位。2002年起為柏林交響樂團基金會工作。
他的作品,矛盾又充滿吸引力的《瘋寡婦——Alma Mahler-Werfel的一生》(2004,暫譯),《山丘女主人——Cosima Wagner的一生》(2007,暫譯),兩書均成為德國暢銷書籍。另有出版《李斯特——一個超級明星的傳記》(2011,暫譯)《路易二世——一個不合時宜的國王》(2013,暫譯)。
 

納粹獵人:追捕德國戰犯的黑暗騎士.jpg納粹獵人:
追捕德國戰犯的黑暗騎士
The Nazi Hunters
作者:安德魯.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
譯者:高紫文
出版社:左岸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安德魯.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
美國資深駐外記者與國際新聞編輯,自1978年進入《新聞週刊》後,在各地擔任外派記者與地區主管,卅年來,足跡踏遍全球,包括香港、華沙、莫斯科、羅馬、波昂、柏林。由於其傑出的報導,他三次獲得美國海外記者協會的表揚,也曾擔任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的董事。納古斯基著作等身,多為歷史著作,除了《納粹獵人》之外,還有《扭轉二戰歷史的最終大戰:史達林與希特勒爭奪莫斯科》(The Greatest Battle: Stalin, Hitler and the Desperate Struggle for Moscow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World War II)、《希特勒之國:看著納粹崛起的美國人》(Hitlerland: American Eyewitnesses to the Nazi Rise to Power
 

德國文化關鍵詞.jpg德國文化關鍵詞:
從德意志到德國的 64 個核心概念
Die deutsche Seele
作者:苔雅.朵恩(Thea Dorn), 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譯者:莊仲黎
出版社:麥田出版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苔雅.朵恩(Thea Dorn)
1970年生,德國作家、電視主持人。大學主修哲學和戲劇,曾以推理小說、舞台劇本、電影劇本等多元著作,榮獲德國推理小說獎、格林電視獎及各類文學獎。主持廣播、電視節目多年,更自2017年3月起,接下知名文化類電視座談節目《文學四重奏》(Das Literarische Quartett)主持棒。

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1952年生,羅馬尼亞裔德國知名作家、詩人,著作等身,寫作領域包羅極廣,特別關注流離與認同主題。屢膺各大文學獎,並獲德國政府頒授聯邦十字服務勳章。曾與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結縭。
 

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jpg

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Germany:Memories of a Nation
作者: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譯者: 周全
出版社:左岸文化  
定價:9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曾於牛津修習過法語、德語,法國高等師範學校修習哲學,最後於英國考陶爾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取得藝術史博士,1987~2002年擔任英國國家藝廊館長,2002~2015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大英博物館在其領導下,短短時間內業績蒸蒸日上,參觀人次倍數成長。
著有《看得見的世界史》《莎士比亞變動的世界》,皆被翻譯成多國版本。而其《德意志:一個國族的記憶》,分別由不同媒介傳達其理念,包括BBC Radio 4廣播節目、大英博物館展覽和這本書。為此,他獲得英國和德國所授與的獎項:英國人文社會科學院(British Academy)為鼓勵跨文化的理解,所頒發的納耶夫.艾爾-羅德漢獎(Nayef Al-Rodhan Prize),德國的岡道爾夫獎(Friedrich Gundolf Prize)、歌德獎章(Goethe Medal)和德國國家獎(German National Prize)。目前和藝術史家赫爾曼.帕辛格(Hermann Parzinger)、人類學家霍斯特.布雷德康普(Horst Bredekamp)共同主持柏林的洪堡論壇(Humboldt Forum)。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導讀講座4》牠鄉何處?城市中的動物處境與倫理難題
聖誕前夕,2017Openbook美好生活書《牠鄉何處》作者黃宗潔在淡水為讀者導讀。
聖誕前夕,2017Openbook美好生活書《牠鄉何處》作者黃宗潔在淡水為讀者導讀。

2017好書獎banner_05.jpg

  • 導讀書籍:
    《牠鄉何處?城市.動物與文學》(新學林出版公司)
    (2017Openbook好書獎.美好生活書)
  • 主講: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系副教授)

整理記錄/佐渡守
攝影/沈如瑩

「面對動物,你的道德選擇不一樣?」一開場,黃宗潔即帶來了知名的電車難題。

  • 情境一:一輛失控的電車衝向五個陌生人,你可以拉下開關使它轉向一個另一個陌生的青年,你會這麼做嗎?
  • 情境二:一輛電車正衝向五個陌生人,你身邊正好有另一個陌生人,如果把他推下去可以救回那五人的性命,你會這麼做嗎?
  • 情境三:一輛電車正衝向五隻黑猩猩,你身邊正好有隻黑猩猩,如果把牠推下去可以救回那五隻黑猩猩的性命,你會這麼做嗎?

眾所周知的電車難題中,情境一和情境二的對比,意在凸顯多數人會同意的「最小犧牲原則」,在情境二中會突然失效。換言之,我們自以為符合邏輯的道德選擇,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變化,就帶來完全不同的答案。

但情境三和情境二的狀況完全相同,只是把人換成黑猩猩,此時更詭異的事卻發生了。情境二中因牽涉「意圖推人」而讓多數人卻步的情況,在情境三中突然又讓位給「最小犧牲原則」,多數人此時會同意「把黑猩猩推下去拯救更多猩猩」是合理的。

這個例子讓我們清楚看見人對待動物與人類採用的是完全不同的道德標準,另一方面,又因為許多道德選擇其實禁不起追問,用作家賀扎格(Hal Herzog)的話來形容,就是「一不小心就會踏進道德沼澤」裡,於是多數人便乾脆選擇規避思考。

但面對矛盾,其實正是開展動物倫理的第一步,因此,這場分享主要會用一些真實發生的新聞案例,來看我們面對動物時的雙重或多重標準,但目的不是譴責人們的道德不一致,而是意圖從每一個無論我們在不在意、覺得可接受與不可接受的道德界線的例子中,去重新思考我們和動物的關係。

***

 這是很多人最近相當關注的新聞之一,Sea_Legacy團隊在加拿大北極圈的巴芬島拍攝了這段影片,消瘦的北極熊在垃圾桶翻找食物,最後趴倒在地,不知餓了多久的白色身影震撼了許多人,該團隊表示,牠在影片拍攝的幾小時或幾天後就死了。

暴瘦的加拿大北極熊觸動很多人的悲傷和同情,當然也讓人意識到氣候變異的災難正在發生。可是並不意外地,跟過去一樣,這則影片同樣引起一些人的反駁,甚至懷疑團隊造假,說「牠本來就生病了,當地的北極熊都活得好好的,並沒有減少」。

其實所謂的「造假指控」一般有兩種。第一種是為人詬病的「擺拍」,很多野生動物攝影刻意製造並不存在的情境,甚至故意把動物用膠水、釣魚線固定,造成被拍攝動物的傷亡;另一種情況則是真實照片,但被放到不同脈絡裡「看圖說故事」。

之前曾有一個攝影案例,是母鹿看起來凜然地被獵豹所包圍,網路上以「偉大的母愛」廣為流傳,後來攝影師跳出來說那並非母鹿,而是高角羚;亦沒有刻意犧牲,應該是生物死亡前被嚇傻的本能反應。

不過無論如何,這兩種狀況在北極熊這個例子中其實都不太成立,因為影像屬實,至於以此熊的消瘦來談北極熊本身生存處境的艱難,也並未過度引申。

但或許值得思考我們的是,「為何當地人會覺得北極熊明明很多?」我想,這和北極熊因食物不足,逐漸與人的生活空間重疊是有密切關係。同樣的狀況例如棕熊,在美國和加拿大,現在也越來越多熊直接跑到你家後院的通報案例。

這類「野生動物就在你身邊」的案例,一定程度地說明了棲地劣化造成食物匱乏與生存空間越來越少,野生動物逐漸往人類活動空間移動的情形;而人類的開發亦從反方向侵逼野生動物的生活場域,於是此種雙重的重疊,就形成惡性循環。

香港近年也有很多所謂的「野豬入侵事件」,於是香港的漁護署,最近開始試行野豬避孕計劃,但同樣引起很多爭議。有人認為這似乎過度干擾野生動物的生存權;以及,我們可以把野豬視為流浪貓狗一樣絕育嗎?比起過去的獵殺,絕育當然是往人道方向靠近了一步,但無法改變人為介入野生動物族群的事實。如同台灣的獼猴也造成很多人猴的衝突,不少人主張開放獵殺,但我們如何確定野生動物的數量多到需要進行絕育控制?又要控制到什麼程度才算「夠了」?顯然都是必須回應的問題。 

有些人可能會想,如果在野外活不下去、瀕臨絕種,那麼動物園是否也是延續牠們一線生機的選項?很不幸地,答案並沒有那麼樂觀。

北極熊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園,多半生活得很糟,如影片中所見,這頭一直撞牆再倒退的老熊其實已經精神錯亂,所以並不是送進動物園問題就解決了,相反地,對於北極熊、大象這類動物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動物園有辦法提供適合牠們的圈養環境。

 動物園延伸的倫理思考,又是另一個必須花時間討論的議題,每個人看待的方式可能很不一樣,但也絕不是把動物園關起來就沒事。像最近麻豆鱷魚王結業後,把明星動物「小河」送去大陸繼續表演,就讓人很感嘆,如果我們始終把動物視為表演和娛樂的工具,牠們的命運就很難有實質的改變。

20171223_08.jpg
圖片來源:TSPCA

 ***

另一方面,我們對待動物最常出現的爭議就是「我們是不是獨厚某些動物?」例如貓或狗。有本書叫《盲目的肉食主義》,裡面有個生動的例子──如果朋友請你吃晚餐,你覺得那鍋燉牛肉很好吃,於是請教朋友做法,他卻回你其實那是黃金獵犬肉,你可能會很驚嚇,但如果他立刻跟你說開玩笑的,那麼那鍋肉,和剛才還會是一樣的嗎?

香港最近有位女士通報某家店掛羊頭賣狗肉,很多人跟著一窩蜂批評該店,後來發現是誤報,證實真的是羊肉,結果群眾的反應除了譴責她之外,許多人甚至用「應該去那家店拼命吃羊肉」,或者「乾脆吃狗肉」,來作為一種「報復」。

但這個例子其實就是前述該書的「道德實驗」真實版。我們很多時候確實會因為對象不同,而有不同標準。我時常強調,道德不一致是必然的,但並不等於因此就可理所當然地說,「對,我就只關心某種動物」,而是應該更有意識地去思考自己的這些一致或不一致背後的理由,才更有可能打開我們的道德關懷。

很多人會在狗肉引起爭議時,連到下面這個問題,「難道吃牛羊豬雞就不殘忍嗎?」或反過來說,「你既然不關心牛羊豬雞,也沒資格管狗肉」,但真的是這樣嗎?一方面,我們多半同意人就是雜食者,可是為何許多時候,肉食好像會引發某種不安,讓我們需要透過很多方法來合理化「動物被我們吃」這件事?

來看一下這兩個例子:

香港有個頗受歡迎的飲食節目《阿媽教落食平D》,某次播出引起觀眾抗議,原因是主持人從冰櫃裡拿起兩隻保鮮膜包裹的、眼耳口鼻清晰完整的冰鮮乳豬,很多人覺得這一幕實在太「殘忍、噁心及令人不安」,也有人說:「吃就吃,不要拿牠來揮舞」。

這則新聞後續雖然沒有引起太多討論,但卻相當值得注意。事實上,對於已經成為冷凍鮮肉的乳豬來說,是否被拿來揮舞,無關乎「殘忍」與否,而是某種程度上,說明了我們不太想知道盤子裡的食物是怎麼來的;以及我們不想被提醒這些食物曾經是生命。

17992241_1364599233618735_3600813997364095814_n.jpg

可是同樣提醒觀眾「我們的食物原本是生物」的下面這則廣告,卻引發很多迴響:

「那麼,我就去當蔥香烤雞串吧」,便踏上了旅途。於是這隻雞搭上了電車,在車子行進途中,牠卻想著:「如果可以把今天早上生下來的雞蛋帶著就好了」。

下車後,雞遇到了一隻兇猛的狗狗擋住去路,「我絕不能在這裡被吃掉」,迅速地逃離了危機重重的現場。經過一番跋涉,雞終於來到了串燒店門口,對著店內老闆大聲喊著「食材到了喔」,牠的旅途終於在這裡畫下句點。

20171223_09.jpg

這個廣告本想強調食材新鮮,卻引發熱議。有人看了之後表示雞太可愛了,還是不要吃好了;也有人看完之後說有點沉重,決定「以後抱持著感恩的心吃下雞肉」。

其實無論哪種反應都很自然,因為這個廣告本身具有某種曖昧性,一方面它看似補充了食材來到店門口之前,本是一隻活生生的生命這件事,但其實進門之後的部分,仍然是被隱蔽的;另方面,雞自稱食材,以及「千辛萬苦也要被人吃掉」,是否又是人類的過度投射?它如何反映與影響我們看待「食材」的心情,其實很值得思考。

***

無論如何,如前所述,我們對待動物可能永遠無法同一個標準,但這些不一致之處,或許反而可以帶來更多思考。最近美國藝術家Joseph Grazi,在紐約舉行一場名為Prehysteria的展覽,他表示目的是要討論人類「恐懼」的主觀情緒。其中一件作品是在一格格的地磚中放入小白鼠。

展覽果然引起批評,他說這正是他希望探討的:「為什麼同為動物,貓狗惹人喜愛,但鼠類就要成為爬蟲的糧食?如上網輸入老鼠(Mice)作搜尋,9個搜尋建議中有8個也是關於如何殺滅老鼠。」(香港01)這位養蛇的藝術家表示,這些白鼠本來就是他拿來餵蛇的,放在展覽中和被蛇吃掉,為何大家的反應那麼不同?

動保團體後來介入協助,70隻小老鼠全數送養成功。這個例子似乎應證了藝術家說的,老鼠作為實驗動物、寵物糧食、或拿去展覽,一方面大家不只在意的程度迥異,另方面大眾關心這70隻白鼠的命運,卻無視其他白鼠每天可能遭到更多不人道的對待,其實還凸顯了另一個常見的狀況,就是所謂的「聚光燈效應」──我們會對某些被放大的例子,投注大量的關心與同情,但類似的狀況還有很多,卻彷彿無人聞問。

很多人會批評這類在聚光燈效應下才表現同理心的人,但我認為,雖然這的確造成資源過度集中或是道德標準不一致,可是如果沒有聚光燈先照亮某處,我們可能在一片黑暗中,根本任何問題都沒發現;如果聚光燈能成為一個起點,讓我們從此願意看見某些黑暗中的處境,它就有可能慢慢擴及,讓更多黑暗被照見。

20171223_01.jpg

20171223_03.jpg

 

0914_8LM05城市動物與文學_全頁_0.jpg

牠鄉何處?
城市‧動物與文學

黃宗潔著,新學林出版,450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九場巡迴講座,讓我們陪你讀好書

24796249_327610050980566_1195811812057439489_n.jpg

 

facebook_line-01.jpg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主辦: 2017logo_1.jpg

 

贊助: 2017logo_2.jpg

logo_2b_2_0.jpg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bookstore_1.jpg

bookstore_2a.jpg

bookstore_3.jpg

bookstore_4.jpg

誠品.jpg

bookstore_5.jpg

bookstore_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