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滿滿大平台,德國書的豐收年
台灣的街頭到處可看到德國車,台灣人提到轉型正義,喜歡借鏡德國經驗,連德國進口的洗衣精,最近也開始在超市開賣。表面看來,德國離台灣似乎很近,可是當校園出現了納粹扮裝秀,媒體與社會大眾卻又不知所措,正如一位當事人所言:「這些東西距離我們這麼遙遠」,走不出刻板印象各自表述的死結。
幸好,台灣的出版社和譯者,一直在努力拉近台灣與德國的距離。適逢台灣對德國好奇心增加的此刻,台灣出版了幾本頗具份量的德國歷史與文化著作,不論從質或量來看,2017年都可說是台灣德國書的豐收年。
▉了解獨裁統治的前因後果
關心歐洲政治的人應該會發現,二次大戰結束雖然已七十多年了,希特勒的陰影依然存在。在柏林洪堡大學教歷史的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有天被女兒問起希特勒,深受刺激,決定寫一本給年輕人讀的希特勒傳記。過去台灣書市中與希特勒相關的書籍並不少,但少有一本書如《阿道夫.H:希特勒》一樣深入淺出,而且與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步,正好可以滿足扮裝事件後,急欲想補課的讀者。
這本書帶我們回到希特勒成長的時空,那個德意志民族自信受挫、國與國之間關係緊繃的年代,看他如何養成憤青性格和鬥爭的世界觀。作者用字精準,雖然多處引用學術成果,讀起來卻毫不枯燥,顯然在可讀性下了很大的工夫。書中並且詳加解釋獨裁統治的前因後果,避免獵奇式的妖魔化,對一向不知該如何面對、更遑論討論歷史上獨裁者的台灣來說,尤其具有啟發性。

***
有些書一出版就造成轟動,多次再版,仍歷久彌新。西德名記者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的回憶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自2000年問世以來,在德國一直是暢銷書。哈夫納在這本32歲時完成、極具個人色彩的少作中,精確捕捉到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代氛圍,展現出敏銳的觀察力和嗅覺,是了解納粹崛起必讀的參考書。
2017年的世大運,讓國人一時沈浸於國族的認同感和光榮感中,但可能很少人知道,近代這種結合聲光秀與愛國情操、具有向國際社會宣示意義的大型運動賽事,最早其實是從納粹執政下的柏林奧運開始。以名人傳記聞名德國文壇的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在《柏林1936》一書中,巧妙揉合史料和想像力,生動描寫1936年在柏林舉行的奧運會,16天表裡不一的和平假象。作者一如電影導演,善用運鏡技巧,帶出充滿畫面感的細節,緊湊的情節讓讀者彷彿親臨現場,是精彩的歷史書寫。

***

多年來,台灣總擺脫不了迷思,以為戰後的德國人對納粹歷史有深刻的反省。但事實上,一如電影《謊言迷宮》中,法蘭克福檢察總長鮑爾(Fritz Bauer)告誡年輕檢察官的那句話:「這是個迷宮,別在裡面迷失了。」德國在戰後原本對納粹的過去避而不談,電影中的年輕世代很少人聽過奧斯威辛(集中營),歷經了漫長又糾結的過程,才走到今天。
美國資深記者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的作品《納粹獵人》,寫的就是像鮑爾這樣,戰後70年來在司法、公務機關和媒體各領域奮力不懈,試圖將兇手繩之以法的人。雖然每一個階段各有不同的難關要克服,過程中充滿爭執和角力,但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和一代代往下交棒,我們今天才能知道真相,不至於迷失在報復的情緒和陰謀論中。對經常將「轉型正義」掛在嘴邊的台灣來說,本書的出版正是時候。

▉粹粹之外的德國文化
對德國的認識,當然不能只侷限在納粹。德國作家朵恩(Thea Dorn)與華格納(Richard Wagner)在《德國文化關鍵詞》中,列舉出64個德國的核心概念,其中有印刷術、古典音樂、幼稚園、青年旅舍、社會福利國家、耶誕市集和啤酒文化等影響力遍及全球的發明和文化遺產,也有「深淵」、「渴望」和「夜之寂靜」等德國文化獨有的幽微面向。
這本在德國廣受好評的巨作宛如文化百科全書,旁徵博引的廣度和知識量都非常驚人。但我在翻閱的過程中不免感到遺憾,中文版既沒有附上原書的精彩圖片,也極少站在台灣認知的基礎上,為書中提到的人名、文學和音樂文本提供註釋。台灣讀者除非長年浸淫在德國文化,不然在閱讀這本書時,可能會遇到一些障礙。
***
相較之下,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的巨著《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更適合推薦給一般讀者。長年擔任大英博物館館長的作者,在柏林圍牆倒塌25週年之際,於館內策劃了一個德國歷史特展。本書當時搭配特展出版,在英國引起極大的迴響,非常適合作為德國文化的入門書。
麥葛瑞格在他的上一本著作《看得到的世界史》中,已經展現了成功的博物館經營者必備的說故事能力。鑑於德國史上邦國林立的常態,單從語言、信仰與地理不足以完整詮釋,麥葛瑞格別出心裁從文化和文明成就的片段切入,清楚點出德國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點,還列舉生活日常的例子,例如用香腸來解釋地方差異。
這本書並非只談過去,而是不時與現代對話,幫助我們認識今日的德國。例如,享譽全球的汽車工業,延續的是中世紀以來金屬加工和技職教育的傳統。過去兩年接納了一百多萬的難民,顯然與上千萬德國人在戰後被迫離鄉的記憶有關。這塊講德語的土地向來就群雄割據,迫使各方非坐下來協調不可,形成妥協的政治文化,更造就今日領導歐盟的本錢。
從集體記憶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這也是一本指出德國往哪裡走的書,在宗教改革五百週年的今年出版別具意義,無疑這是台灣近年來最值得一讀的德國書。●
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 |
作者簡介:林育立 旅居柏林,曾在駐德代表處擔任新聞編譯,當過6年的中央社駐德記者,不定期為台灣和德國媒體撰稿,並從事中德文口譯。相信記者這行離不開現場,正努力寫出能和臺灣社會對話的國際新聞。 |
阿道夫.H:希特勒,一個獨裁者的一生 |
作者簡介:托馬斯.桑德庫勒(Thomas Sandkühler) |
一個德國人的故事: |
作者簡介:賽巴斯提安.哈夫納(Sebastian Haffner) |
柏林1936: |
作者簡介:奧利弗.希爾梅斯(Oliver Hilmes) |
![]() 追捕德國戰犯的黑暗騎士 The Nazi Hunters 作者:安德魯.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 譯者:高紫文 出版社:左岸文化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安德魯.納古斯基(Andrew Nagorski) |
|
作者簡介:苔雅.朵恩(Thea Dorn) 理查.華格納(Richard Wagner) |
德意志:一個國家的記憶
|
作者簡介: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 |
童書短評》#15陪孩子在閱讀中冒險
●小雪球的夢想
작은눈덩이연필제목
李宰京著,李宰京繪,劉清彥譯,三之三出版,27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這是一則在銀白的世界裡,小雪球夢想成為大雪球的寓言故事。小雪球在滾動的過程中,有不知要通往哪裡去的困惑;也有卡在雪堆裡、身上甩不掉樹枝的挫折;一路上還遇見破掉的、凹凸不平的、融化的怪雪球。它的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呢?
這本適合親子共讀的繪本,可以讓孩子體會到,人生的成長磨練與自我追尋的過程中,雖然會有很多迷惘,但最後終將發現,原來在迷惘之中,自己不知不覺已成了過去小雪球眼中欽佩的大雪球了。【內容簡介➤】
●野狼的肚子我的家
The Wolf , the Duck & the Mouse
麥克‧巴奈特(Mac Barnett)著,雍‧卡拉森(Jon Klassen)繪,劉清彥譯,維京國際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文 圖 創
顛覆過去的刻板印象,傳統童話裡的反派與被害角色標籤,在這本書裡全然被打破了。故事中的狼吃了鴨子跟老鼠,「受害者」卻在狼的肚子裡樂不思蜀,還卯起來開趴踢呢。
很有趣的黑色幽默,除了跳脫傳統的故事框架,還有峰迴路轉的故事情節。最後狼面臨了空前的危機,獵人就要來奪取狼的性命了,這時的鴨子跟老鼠,要如何運用急智來捍衛他們的「家」(狼肚子)呢?孩子們也可以一起想想辦法。【內容簡介➤】
●時間長或短?
LE TEMPS, ça dure un peu, beaucoup, énormément ...
莉亞‧杜凡妮(Rhéa Dufresne)著,亞莉安娜‧妲布里妮(Arianna Tamburini)繪,陳咻咻譯,幼獅文化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一分鐘有多長呢?差不多可以讓小皮球跳30下。一個月有多長呢?差不多可以讓雞蛋孵出小雞了。
幼兒在認識數學的過程中,常常對抽象的時間抓不到概念,但具備兒童心理學背景的作者莉亞‧杜凡妮,用幼兒的眼光,幫助孩子去探索身邊熟悉的日常活動,從生活具體的事物,來認識看不到、摸不著的時間。玩心十足的插畫與文字,實例清楚又有趣,是很擅長與孩子溝通的知識性圖畫書。【內容簡介➤】
●讀書給狗兒波妮聽
Madeline Finn and the Library Dog
莉莎‧佩普(Lisa Papp)著,莉莎‧佩普(Lisa Papp)繪,黃筱茵譯,大好書屋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文 圖
閱讀困難又缺乏自信的孩子,透過狗狗波妮的陪伴,最後克服了障礙,勇敢地跨出成長的一小步。本書的圖像令人感覺溫暖,例如小女孩的努力,是為了拿到獎勵星星,她目的不是為了獲得褒獎,而是為了向星星許願。
這是一本以主題取勝的書,國外實際已推展出「狗狗伴讀」這樣的活動,台灣方面亦可借鏡。同時,此書也令人反思,為何狗狗能對孩子無差別地陪伴?這點狗兒做得到,為何人卻做不到?【內容簡介➤】
●紅忍者
あかにんじゃ
穗村弘著,木內達朗繪,黃惠綺譯,步步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如果一個紅通通、非常吸睛的忍者,他任務失手被發現了,結果會怎麼樣呢?這是一本畫面的文學性高,又頗有詩意的繪本,而且除了配色美麗大膽之外,還常有視覺的驚喜。
紅忍者一次又一次因全身的色彩高調而被團團圍住,可是他也一次又一次地施展忍術變身逃脫。變身成群蝶飛舞中獨一無二的紅蝴蝶、奔馳中呼嘯搶眼的紅跑車,甚至壯麗的紅天空……富有韻律的故事節奏,反覆尋味可發現,繪者與作者精心隱藏了許多幽默與巧思。【內容簡介➤】
●玩轉故事:1001讓孩子愛上閱讀的方法
1001 Activités autour du livre
文、圖:菲利普‧布哈瑟(Philippe Brasseur),王伽譯,未來出版,380元
推薦原因: 知
準備舒適的閱讀角、與孩子一起布置一個漂亮的書架、每天練習為孩子讀一則小故事。讓孩子帶路,像尋找新朋友一樣找到一本好書……
點子王菲利普‧布哈瑟已經連寫帶繪,出版過多部關於創造力的好書。這本專為成人準備的實用參考書,利用生動的插畫與圖解,將許多活潑有趣的閱讀活動變得好好玩。
原來談閱讀推廣也可以談得如此輕鬆,完全不刻板或教條化,不但讓關心閱讀的家長有個簡單的入門通道,對於學校老師在設計閱讀相關活動時,也有很不錯的建議。【內容簡介➤】
●藝術家阿德
文、圖:湯姆牛,小天下出版,32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小蜘蛛阿德是個藝術家,可是他織出的網不但被嘲笑,還捕捉不到食物,眼看就要餓死了。對藝術充滿天賦與熱情的阿德,該怎麼辦呢?書中最後有了充滿希望的答案。
全書幾何性的圖像風格,表達的意向清楚明瞭,對孩子來說,即使不看文字,也能理解畫面的意思。
與同樣討論藝術主題的作品相較,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談的是藝術家所面對的困境──若沒有欣賞的人、沒有支持他的環境,創意也會遇到挫折。過去很少有這類主題的討論,我們總是鼓勵孩子「要努力」,卻沒有提到努力背後,需要友善的支持。這個故事的概念很簡單,背後卻是很真實、現實的東西。【內容簡介➤】
●我的火星探險
Life on Mars
文、圖:強‧艾吉(Jon Agee),賴嘉綾譯,米奇巴克出版,28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這是一本「發生了什麼事,主角自己不知道,但讀者知道」的書。舞台劇般的畫面場景裡,小太空人帶著禮物登陸火星,他深信這裡一定有生命,可是透過文字我們發現,他無論如何總是遍尋不著。
真的是這樣嗎?答案就藏在圖畫中。作者利用圖文的反差,在流暢的節奏底下,巧妙地玩幽默,並從環環相扣的故事發展之中,吸引小朋友投入劇情,忍不住想提醒小太空人:「就在那裡呀!就在那裡呀!」【內容簡介➤】
●生命從臭襪子的細菌開始:給小小科學家的生物演化入門
Het raadsel van alles wat leeft : en de stinksokken van jos Grootjes uit Driel
楊.保羅.舒滕(Jan Paul Schutten)著,福樓.李德(Floor Rieder)繪,林敏雅譯,小麥田出版,750元
推薦原因: 知 趣 創
這是一本「看待生命,而非僅僅是生物」的完全科學讀本。雖然談的是完整的演化論知識,在科學美學之中更富含人文精神與胸懷,插圖的表現亦恰如其分,很有特色。
與讀者溝通的語言文字也使用得非常好,書寫方式親切、淺顯又不囉嗦,書中所舉的案例如同書名「臭襪子」一般,可引人好奇,會勾起孩子閱讀的興趣。本書雖然文字量多,但十分流暢好看,會令人一直不停地繼續看下去。【內容簡介➤】
知識性.趣味性.文學性.圖像表現.創意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