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書房》愛書成癡的人們
圖片截自河出書房官網
圖片截自河出書房官網

▉聲優愛讀書

近年來,台灣觀光確實在日本愈來愈有能見度,除了電視節目或雜誌(如8月時引起熱烈討論的《Brutus》台灣旅遊專題)上常見,也不乏名人所著的旅行書籍,像是出版《春菜的台灣好吃案內》的池澤春菜,本身就極度喜歡台灣,來台旅行相當頻繁,高達近50次。

wAkM9Iu.jpg池澤春菜是相當資深的聲優、歌手兼演員,曾替許多七年級生耳熟能詳的動畫配音(如《爆走兄弟》、《keroro軍曹》、《哈姆太郎》等)。此外,她也有數種專欄,寫隨筆雜文。不過,除了上述這些,她還有一項著名的特色:愛書成癡。

她數種專欄的其中之一,「少女的讀書之道」(乙女の読書道)就是寫她廣泛閱讀的讀書心得與人生故事(按:此專欄部分已集結成書)。據她自述,從識字以後,凡有空檔,她就必得閱讀,小時候一天能讀3到4本書,至今仍維持一天一至二本的閱讀量,堪稱超級「活字中毒」者。

乍看之下,在次文化流行產業裡工作,卻竟有如此興趣,似乎跳脫了一般人的刻板想像。然而,如果知道她的出身與成長環境,或許就不會感到驚訝──因為她的父親,正是日本非常重要的文學家,池澤夏樹。

▉一個人撐起兩套全集

年過七旬的池澤夏樹著作量極多,橫跨數種文類,並以小說與詩出名,在日本文壇獲獎無數,過去也曾經擔任芥川賞評審委員長達16年。然而這個名字,對台灣讀者而言或許相當陌生,早年雖然曾有過零星譯本,但似乎並未被好好認識。

事實上,池澤夏樹在日本文壇的地位未必低於村上春樹,且這「雙樹」有著類似的活動軌跡:在自身的創作之外,他們都大量且直接地涉獵、翻譯外國文學作品,並以此為養分。而在文學成就上,兩人也不時被相提並論,如《假聲低唱君之代》的作者丸谷才一,就認為村上春樹、池澤夏樹的出道,使戰後日本現代文學變得更為纖細,帶來了語言美學上的轉變。

除了創作,池澤夏樹更為人所知的事蹟,莫過於全集的編纂

池澤夏樹_from FB 01.jpg
池澤夏樹,取自臉書官網

2007年,池澤夏樹與河出書房新社合作,出版一套《池澤夏樹=個人編輯 世界文學全集》,他以「現代的世界文學是什麼」為問題意識,在三年多的時間內出版了30卷,收錄全世界現當代一流作家的經典長篇與短篇,從卡夫卡到康拉德,從《在路上》的凱魯亞克到書寫越戰的鮑寧,從阿爾貝托・莫拉維亞到尤薩,從俄國的布爾加科夫到中國的殘雪,其視野之廣、內容之豐,堪稱當時日本出版界一大盛事。

這種觀點強烈的選書方式,帶領讀者一同深入細讀,且結合時下社會並詮釋出當代意義。最後,更用實際銷售量證明了它的成功:這套池澤編選的世界文學全集,一共賣出了40萬套。

趁著這股氣勢,河出書房新社又向池澤提案,希望他也能編纂一套日本文學全集。那時正巧是2011年3月10日,池澤原本婉拒,沒想到隔天就發生311大地震。這一天災鉅變與後續人禍,促使他開始從各方面重新思考「日本」是什麼、「日本人」的意義為何。後來,池澤決定再次接下編纂任務,將他的思索在全集中付諸實踐。於是自2014年11月,《池澤夏樹=個人編輯 日本文學全集》全30卷開始出版,至今仍在持續。

池澤夏樹_河出書房官網02.jpg
照片截自河出書房官網

這套日本文學全集所收錄的作品,橫跨古今,從最古典的《古事記》到現當代的大江健三郎,都收錄其中。但是,池澤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全集當中所收錄的文學作品,凡是非現代日語者(諸如古典日語,或者樋口一葉等近代日文語體),都邀請當代日本青壯年作家將之「翻譯」成較為易懂、口頭常用的現代日語。

這項嘗試,由後見之明看來是成功的。這套全集的聲勢不輸先前的世界文學全集,第一批出版的池澤夏樹新譯《古事記》,已有5萬冊以上的迴響。而今年底,《池澤夏樹=個人編輯 日本文學全集》即將以《源氏物語》作結,並找來角田光代將之新譯為3冊,亦蔚為轟動。上冊於9月出版,中、下冊則預計在明(2018)年5月及12月出版,也令人期待屆時整套付梓後的效應

據池澤本人所言,現下的日本正處於變革動盪之中,而藉由文學,才能更加明白自我。更重要的是,他認為真正的文學閱讀,「並不是去參拜極具權威的文學殿堂,而是做為朋友、做為戀人、做為鄰居,去和古代的人們相遇。」這也就是這套全集選擇「翻譯」古文的意義。

閱讀古典文學並非出於崇敬,也不是只為了將過去的事物原原本本地傳承下去。將古典神聖化、認為其不可侵犯或更動,其實就像是將古典製成標本、放在展示窗內,反而增加了隔閡與理解的可能。對等,才是真正理解的前提。從這裡回望,再想起這陣子在台灣圍繞著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以及長久以來國文教育的普遍情形,或許也能有些啟發。

圖片截自河出書房官網

▉愛書成癡的人們

池澤編纂的全集能引起這麼廣泛的迴響、得到這麼多受眾,也顯示了雖然出版產業日益萎縮,但日本社會的文化基底依然保有某種厚度。這份厚度當然是長遠歷史累積的成果,諸如流傳於知識菁英之間的教養主義思想、各個民間出版人的努力、偶然誕生的円本風潮、戰後的讀書周實行委員會之推動,等等,這些都造就了日本普遍愛讀書的風氣。

當然,愛讀書未必就是絕對的正面,如竹內洋在《教養主義的沒落》一書當中曾反省到的,對知識的崇拜,最後不免演變成一種為了和同儕顯示差異的時尚,而教養主義也時常被戲稱為「岩波文庫主義」。換言之,在歌頌日本的讀書風氣之時,也有必要更仔細地瞭解其背後脈絡。

51ODw25bcmL.jpg不過相對地,在日本這個普遍熱愛讀書的國家裡,還能被公認為是書癡,其癡狂程度勢必是更難以想像的。今年6月甫出版的川村伸秀《齋藤昌三 書癡的肖像》,就是一本難得的傳記。

齋藤昌三(1887-1961)是戰前著名的出版人、古書收藏家,曾編輯過《愛書趣味》、《書物展望》等雜誌,也喜好以特殊素材製作限量手工裝幀本——算起來他可是西川滿的大前輩——而他的熱情,更及於那些被檢閱限制、禁忌而難見於世的書;正是這種對「書」的極端偏執,使他獲得「書癡」、「畸人」等稱號。

作為藏書家的齋藤昌三與古書收藏界的關係,在日本文化人之間早已廣為人知,然而針對齋藤昌三本人的傳記,特別是他與該時代人物的交集、情誼,卻鮮有著作言及,好在如今川村伸秀的著作補足了這些空缺,重新挖掘出齋藤做為編輯與企畫者的面貌,以及看見他在愛書成癡的背後,其實潛藏著對「知」——這是超越了學院內各種領域切割的、如百科全書般涵蓋人類世界整體的「知」——的無比渴求。

不過,現實往往不那麼完美,對藏書家而言,最痛苦的莫過於如何處置滿屋子的書。紀田順一郎《藏書一代:為何藏書會增加,而後逸散呢?》則切實地寫出了這種心路歷程。

71zOcaTDIyL.jpg紀田順一郎也是一代讀書人、藏書家,過去曾經寫過不少關於「讀書」、「書籍」的著作,如《現代人的讀書》、《讀書的整理學》、《讀書戰爭:守護知識的生產》、《橫濱少年物語 歲月與讀書》等等,繁不及備載。

然而,這本《藏書一代》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就在於他已高齡八秩,故不得不因身體衰弱、妻子反對等極為現實的因素,下定決心告別他從10歲起就購買的三萬多冊藏書,最後只留下600冊在手邊。這趟「再見,我的書!」的悲壯之旅,不僅彷彿是紀田對自己人生的送行預演,也是在靜靜哀悼今日已經逐漸消失的、對書籍、紙頁、印刷實體的那種純粹愛意。

愛書人讀之,想必都會對這本著作心有戚戚焉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鳥瞰哥倫比亞的山川地景及歷史真實:評瓦斯奎茲《聽見墜落之聲》

暌違7年,台灣終於又出現哥倫比亞小說的中譯本。前一本是蘿拉.芮絲垂波的《癲狂》(Delirio),因獲2004年豐泉小說獎(Premio Alfaguara de Novela)而受本地出版商青睞。近日甫出版中譯本的《聽見墜落之聲》(El ruido de las cosas al caer),則在2011年也獲得此獎。

哥倫比亞作家要等待7年才再度拿到西語系國家的文學桂冠,如同台灣讀者等了7年才能再睹哥國文采,時間是久了點。但在文學巨擘賈西亞・馬奎斯的盛名罩頂下,要能破繭而出,得到國際認同,七年磨一劍,也算了得。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的《聽見墜落之聲》就是一把利刃,要重新劃開讀者的閱讀之眼。

《聽見墜落之聲》的主要內容是講述一名將滿27歲的法學教授,目睹初識的友人遭害,自己也受波及重傷。在無止盡的恐懼陰影下,他無意間涉入了死者的過去,謎題一道一道解開,卻沒有最後的答案,只有遠去的妻女。他的人生疊影了死者的人生,暗示哥倫比亞人在20世紀80、90年代相同的生命際遇。

475px-Vasquez,_Juan_Gabriel_IMGP2840-A.jpg
哥倫比亞作家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照片取自wiki

1973年出生的瓦斯奎茲,寫出了新世代的哥倫比亞,迥異於當年馬奎斯筆下的馬康多。他更跳脫了魔幻現實主義的緊箍咒,承繼新歷史小說用重構歷史來批判現實的精神,將斑斑可考的暗殺、墜機、世界小姐、槍擊河馬、走私販毒等事件編織成小說的生活網絡。或者說,小說人物在作者生活近40年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漫遊,就像迪士尼電影裡的卡通人物和真人演員搭配演出,不是太虛幻境的「假做真時真亦假」,而是虛實參照,直搗真實社會的問題核心。

正如小說主角在目睹槍擊案後求助治療師,「他對我說,對我這一代的波哥大人而言,恐懼是普遍的疾病。他說,我的情形沒有什麼特別,會慢慢地轉好,一如所有跟他求診的病例。」因為在國家、毒梟和軍隊的操弄下,波哥大人已經習於暴力的無所不在。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恐懼的存在,直到男主角安東尼歐身中流彈,引爆了國家歷史的記憶庫,那是個毒品交易熾烈的年代,這就是作者不得不說故事的理由。

瓦斯奎茲走寫實路線,故事說得真切易懂,但他也善用聯想法則,讓讀者在多次閱讀之後,仍有新的發現。比方小說一開頭是電視播報了河馬被擊斃支解的新聞,但第一章的主要情節是鋪陳安東尼歐如何結識瑞卡多,又如何在第一章結束時,兩人雙雙遭擊殺倒在街頭。

河馬與暗殺,除了暴力的場景可以互為喻體,還能有什麼關涉呢?更何況這兩起件事相隔14年呢!事實上,兩件事情發生的時間雖然不同,空間卻相同──都在波哥大。14年前的新聞報導了國際級大毒梟艾斯科巴死後,政府接收他的動物園,卻毫無作為,一任荒涼的景象。當時安東尼歐注意到瑞卡多看此新聞有異於常人的反應,但他沒有追問,而是進入少年時期的回憶。

當年的瑞卡多背著父母,跟朋友來到動物園參觀,他沒看到河馬,因為河馬要幾天後才運到。從這裡連結到瑞卡多憂心的是河馬沒有食物,再連結到遇害14年後的現在場景。雖然河馬只是作者筆下像卒子般的小棋,除了點題,後面章節還有「彩蛋」。

這是一本無所謂直敘或倒敘的小說,而是以年份標示場域,讓有心的讀者不致於在人物自由穿梭的小說敘事裡迷路。亂中有序的小說章節,先說了安東尼歐自己的故事,再說瑞卡多的身家背景,接著是瑞卡多妻子愛蓮的生命經歷,最後是瑞卡多女兒瑪雅的生命歷程,每個人的故事都耐人尋味。進入他們的生命故事,讀者也會同時吸取到航空學、海外志工、養蜂人家、撞球等專業知識的養分。最特別的是,這些看似沒有關連的故事,最後會彼此纏繞,相互參照。

瓦斯奎茲曾經表示,他的小說不是要告訴讀者發生了什麼,而是事情如何發生。也許原因需要溯源到祖父輩,也許就是瑪雅用竹籃盛裝的生活片段:收據、車票、剪報、信件。就像那塊瑞卡多遇害前聽了淚流滿面的錄音帶,一如它的本尊黑盒子,既是謎題,也是謎底。

錄音帶的內容在小說最後一章再次出現,機長、副機長的對話,穿插著安東尼歐和瑞卡多女兒的對話,是一種文字立體化的處理。如同電影的蒙太奇,瓦斯奎茲採行聲音的蒙太奇,讓兩組聲音同時進行。最有意思的是當錄音帶傳出「上升、上升、上升」的時候,飛機墜落了。安東尼歐自覺他的人生在那一刻墜落了,而筆者則憶起了齊柏林導演在花蓮上空的墜落……

一部小說最珍貴的地方,不是它要講述什麼,而是讀者透過作者的講述,如何和自己的生命經驗相遇。瓦斯奎茲的航空學,特別是鳥瞰哥倫比亞山川地景的空拍機組,都可以跟《發現台灣》對照來看,而當瑞卡多女兒聽著黑盒子揣想母親的最後一刻,也讓我們不禁開始想像齊柏林導演的最後一刻。

安東尼歐質疑:「為什麼這個國家要選擇這樣遙遠和隱密的城市當作首都。我們波哥大居民不應該被處罰待在這麼封閉、寒冷和偏僻的地點。」於是,我們有了跨文化認識世界的機會。

從馬奎斯到瓦斯奎茲,哥倫比亞的歷史也向21世紀逼近,我們讀到:「彷彿整座城市是某個整人節目的攝影棚平台,遭捉弄者進到餐廳的洗手間,出來卻不是回到餐廳,而是踏進一間旅館房間。」發現這個城市竟然就在你我身旁,墜落之聲既遠且近,你聽見了嗎?

7這個數字在聖經中代表完全、完美,7年等待一部好作品,對台灣讀者絕對值得。

636420117210997500.jpg聽見墜落之聲
El ruido de las cosas al caer
作者: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
譯者:葉淑吟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37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胡安.加百列.瓦斯奎茲(Juan Gabriel Vásquez)

哥倫比亞作家,生於1973年。在故鄉波哥大的國立羅薩里奧大學學習法律,畢業後前往法國求學,自此展開16年的海外生活。1996年至1998年間,他在巴黎的索邦神學院修習拉美文學,期間並將E.M.佛斯特、維克特.雨果等名家的作品譯為西班牙文。取得博士學位後,曾居住在比利時小鎮阿登以及巴塞隆納,並在巴塞隆納生活至2012年。目前定居波哥大。

《聽見墜落之聲》為台灣首度引進瓦斯奎茲的作品,本書在2011年出版時便榮獲當年度西班牙豐泉小說獎(西語文壇最重要的文學獎之一);2014年更獲得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瓦斯奎茲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南美作家,他在獲獎感言中表示,有兩本書讓他立志從文,一是16歲那年讀的《百年孤寂》,二是3年後的《尤利西斯》。

瓦斯奎茲的其他小說作品有《名譽》(Las reputaciones)、《告密者》(Los Informantes)、《科斯塔圭納祕史》(Historia secreta de Costaguana)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陳正芳(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2017-10-17 16:06
餐桌對話》要我退休?想都別想——龍劭華對談鄭順聰
作家鄭順聰(左)與資深演員龍劭華。
作家鄭順聰(左)與資深演員龍劭華。

在咖啡廳的露天座位坐定,資深演員龍劭華隨手把墨鏡往額上一推,燃起一支香菸。白色背心外是素色的亞麻襯衫,領口懸著Bvlgari的銀色鍊墜,手腕和耳際也都有飾品,簡單有型,不過份招搖,卻是鮮少出現在這個年紀男人身上的裝扮。我問他年輕時也這麼穿嗎?他說是,笑著說自己「愛漂亮第一」,是家裡打扮時間最長的人。他從年輕時就喜歡這樣的風格,抽屜裡放滿各式首飾,憑當天的心情搭配穿戴。

_DSC5730_縮.jpg

「要講我的年齡跟我的穿著打扮根本不符合,是不是?」他爽朗笑著,往菸灰缸裡敲掉一截灰。

「龍哥有64歲了吧?」作家鄭順聰用台語問。

「我有遮濟歲啊喔?(台語:我有這麼多歲了喔?)」龍劭華哈哈大笑起來,下一句轉成華語。「怎麼還是這麼不要臉!」

最近龍劭華演出高雄電影節的短片《三仔》,以精湛演技詮釋了一名獨居老人,在鬥嘴作伴的鄰居好哥們過世後,從哀痛到徬徨,再到重新找到生命樂趣的過程。鄭順聰已看過《三仔》,「鄉土劇的元素,藝術片的深度......但這個角色跟龍哥完全無仝款嘛(台語:完全不一樣)」。

龍劭華今年已經64歲,和片中的三仔相差不遠,或許是詮釋得太精準,龍劭華本人與三仔反倒像是兩個人,體態保持得十分好,人也精神。他說年輕時自己是運動健將,仗著身體底子好,不會特別找時間運動,反倒是現在有固定運動的習慣,每天花半小時左右跑步、伏地挺身、以及簡單的重量訓練,好讓身體維持在一定的狀態,好讓自己能全心投入工作,繼續演戲。

剛邁入41歲的鄭順聰,這幾年開始感覺到有些「初老」的徵兆,於是每周努力抽出時間運動,跑步或游泳。「『老』對我來說,就是以前你可以一直讀書、做很多事情都沒什麼限制,吃東西也不太會胖……就是(生理上)會有局限。」

我問正值壯年的鄭順聰,變成三仔那個年紀時,想變成怎樣的人。「像龍哥一樣,沒有歐吉桑樣,每天可以做核心肌力,進行一個三鐵的動作:游泳、慢跑、單車。」他笑著繼續補充:「剛才和龍哥搭肩拍照,發現他異常強壯,果然是海軍陸戰隊出身的。」

龍劭華哈哈笑著附和,說可不能用看一般老人的眼光來看待他啊。然後話鋒一轉,「我80歲的時候要辦一桌生日大宴,這一桌要找知己、好兄弟來坐,說不定坐不滿,對不對?知己真的是難尋。《三仔》就是在講這個,知己忽然間掛掉,人生一個寄託和作伴的東西突然沒有,老婆不見,女兒也有自己的家庭,家裡只剩自己一個人,受傷跌倒也要自己辦,對不對?這是年老很淒涼的事情。」

_DSC5901_縮.jpg龍劭華燃起一支新的菸,兩人聊起了彼此人生。

鄭順聰描述自己的人生是典型的文青,讀書還算順利,也如願從事出版相關的工作。問起這幾年積極投入台語推廣的原因,他說主要有三個理由,第一是過去寫作《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這三部作品時,不斷遇到需要使用台語寫作的問題;第二,自從有了孩子之後,希望他們能用台語跟爺爺奶奶對話。第三個原因,則是情感上的:「我從小生長在鄉下,其實台語還不錯,但在學校都一定要講國語,於是台語能力就隨著你學歷越來越高漸漸流失。」人生走到中途的他,開始回首看向過去累積起來的人生。「台語跟我童年的美好回憶是結合在一起的,去抓青蛙,去玩水,過一種鄉下的生活,而我希望去回復這個感受。」他打趣地說,「這就是中年症狀啦。」

龍劭華國中畢業後就進了演藝圈,做過小弟、打雜、劇務、臨演,終於有機會登上舞台,眼看著事業彷彿就要起飛,卻又一個轉折讓他頹唐喪志。整個人生彷彿為戲而活的龍劭華,他真實的人生經歷也像是一部戲。「要在這個圈子裡要有一席之地,就是要有你的定位。別人可以演、龍劭華也可以演的,那不行;是龍劭華可以演,別人演不來,這才叫定位。」他拿起桌上兩個造型不同的水杯。「就像是,這個杯子用來喝水,這個杯子也是用來喝水;這個演員會演戲,這個演員也會演戲。但這個杯子為什麼10塊,這個杯子為什麼100塊?同樣都是用來喝水,為什麼有差別?」

三仔劇照-04_縮.jpg

三仔劇照-08_縮.jpg
短片《三仔》劇照(高雄電影節提供)

龍劭華在三十多歲時遇到人生的檻,曾動過轉行的念頭,好在一個機會又讓他轉了回來;鄭順聰也在龍劭華當時的年紀,漸漸走上台語推廣的道路。在寫作過去幾本作品時,由於採訪對象使用的主要語言以台語居多,讓他感到十分頭痛。「每次只要用到台語對話跟用字就很痛苦啊,所以我就發憤要把這套學好。」漸漸地,台語由他寫作上必須克服的問題,轉變為創作的主要核心,甚至是一項獨門武器,許多採訪或顧問的工作都專程找上門來。

「我們從小到大都用華語來上課,可是現在大家聽到台語,是不是還經常覺得很愉快?台語歌、台語戲劇、還有生活語言……這個語言是一個很親切的語言。」一說起台語,他的話匣子就停不下來;就像龍劭華,一聊起戲,精神就來了。

再過十年二十年,會想退休嗎?想像中那時的自己,是什麼模樣?「我從來沒有想過退休這兩個字,從、來、沒、有。」龍劭華一字一字地說。「如果有一天我不演戲了,大概是躺在病床上了!」他快人快語,說完又自己哈哈大笑起來。

鄭順聰也說,自己應該不會有退休的一天,「如果沒有發生什麼意外的話,我應該會想辦法把我60歲以前做的東西整合起來吧!」原來,鄭順聰除了剛出版《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目前也正進行台語廣播劇的製作,打算以簡少的成本,透過聲音來建構台語劇,藉此呼應在他出生時就已經消失的「台萊塢」台語片黃金年代。

台語好日子內頁3.png
鄭順聰的《台語好日子》,由木馬文化出版。

IMG_0025-horz.jpg
掃描《台語好日子》書中的QR code,可以聽到鄭順聰的台語發音示範。

鄭順聰提到:「對我而言,台語片不只是懷舊,而是想像力的重新開啟,它灌注了我的創作動力。原來原來,台灣曾經有個『台萊塢』,產量如此驚人,活力如此充沛,創意迭出,演員的口白與表演是那麼的充滿啟示。」

「如果以後有適合的台語廣播劇劇本,會想邀請龍哥去演嗎?」我問鄭順聰。

「求之不得,哈哈哈。」

一個演員,一個寫作者,職業不同的兩人,都在走過人生的中途後,確定找到自己不渝的熱情。歲月帶來生理上的侷限,同時也帶來歷練;年少時的莽撞揮霍,此刻也沉澱成了智慧。

_DSC5875_縮.jpg

_DSC5982_縮.jpg

(木馬)0EID0070台語好日子正封72.jpg

台語好日子:學台語的第一本書
作者:鄭順聰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3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順聰

嘉義縣民雄鄉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台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
曾任《重現台灣史》主編,《聯合文學》執行主編。
著有《時刻表》、《家工廠》、《海邊有夠熱情》、《晃遊地》、《基隆的氣味》、《黑白片中要大笑》。
於國立教育廣播電台主持全台語節目:拍破台語顛倒勇。
臉書:鄭順聰


邁入第17屆的高雄電影節,開跑了!

展期從2017.10.20(五)至2017.11.05(日),歡迎上雄影臉書粉絲團:「高雄電影節 Kaohsiung Film Festival」,觀看最新訊息。

2017雄影題案_有字cs5_0.jpg

★2017高雄電影節早鳥優惠票全面熱賣中:https://goo.gl/16ews7
★票務懶人包都幫你整理好在此:https://goo.gl/xB2JPQ
★影展手冊目前已開放下載:https://goo.gl/EGUC1K
★可以拿到「實體手冊」地點在此:https://goo.gl/QxuzV3
★雲端戲院 期間限定免費搶先看,詳情請閱:https://goo.gl/1kiLFh


喜歡看影評也別忘了抖內釀電影

釀電影雄影廣告轉jpeg檔.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