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科幻電影的啟蒙者:前鋒漫畫家墨必斯與《伊甸納》

要如何介紹墨必斯(Moebius)?這幾乎是超越文字所能負擔的難題,甚至帶有一絲反諷的張力。因為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打破文字的框架和主導,引領人們經由圖像,走向心靈的邊界。

和上世紀末作品首度引入台灣時大為不同,在網路發達的今日,我們很容易就能得知墨必斯的生平。本名Jean Giraud的他出生於法國,在眾多筆名中,以Moebius最廣為人知。Moebius之名主要用來創作科幻/奇幻的主題,無論是個人作品,或是他身為發起人之一的科幻漫畫雜誌《狂嘯金屬》(Métal hurlant,後來英文版更名為《重金屬》Heavy Metal)裡,都開啟了科幻漫畫深邃幽暗的面向,引導出該類別全新的創作可能,影響甚遠。

若從創作的傳統來看,墨必斯是當代法語區漫畫(Franco-Belgian comic)最重要的創作者之一,也反映該區域圖像創作多元,甚至帶有嚴肅的風格。法國漫畫專家Matthew Screech認為,他可能是該創作傳統中,繼《丁丁歷險記》的艾爾吉(Hergé)之後,最具影響力的漫畫家。

墨必斯的成就和影響,有太多事蹟可被歌頌,能不斷表列下去。譬如在《藍莓》(Blueberry)系列裡,打造了反英雄的西部世界;或者他在《貓之眼》(Eyes of the Cat)、《自由落體》(Free Fall)等等短篇中,以無對話框方式的敘述實驗。

墨必斯之於漫畫,就像喬丹(Michael Jordan)之於籃球一樣。在喬丹之前,有著像J博士那樣行雲寫意的大師,之後也還有Kobe Bryant、LeBron James這些生猛後進,但籃球在喬丹之後,再也不只是一項競技,而是一門結合力與美,緊扣心弦的演出。

chong_ji_hua_mian__1.jpg

墨必斯則是徹頭徹尾改變了科幻漫畫甚或漫畫的本質,不只打破圖文之間既有的主導格局,藉由對圖像的細膩營造,更在漫畫形式內帶入大量抽象的空間,讓讀者於其中不受任何拘束地想像和思索。漫畫的內容不再只是劇情的推進,更重要的是傳達文字甚或其他媒介所難以企及的氛圍和意境。他那如同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Dali)般的表現手法,將漫畫這門技藝提升到了藝術的層次。

以科幻為主題的漫畫,可上溯到1930年代的美國,並在1950年代迎來第一個黃金時期。然而,一直要到1970年代,包括墨必斯、Jean-Claude Mézières、H. R. Giger和Chris Foss在內的圖像創作者們紛紛堀起,和好萊塢的電影合作,才打造出全新的視覺想像,形成新的科幻世界觀。

這也是前述《狂嘯金屬》或《重金屬》雜誌如此重要的原因。不只在創作上提供這些志同道合的創作者彼此激盪的發表空間,也啟發了無數的讀者,提供日後跨界合作的可能。

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和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這些科幻電影的前鋒,都深受《狂嘯金屬》的影響,也因此幾部科幻經典電影如《星際大戰》(Star Wars,1977)、《異形》(Alien,1979)、《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1982)、《風雲際會》(Willow,1988)、《無底洞》(The Abyss,1989)等,不是參考墨必斯的作品,就是他直接參與製作。

mo_bi_si_can_yu_dian_ying_.jpg
參考墨必斯作品或其直接參與製作的電影,上排左起:《星際大戰》、《異形》、《銀翼殺手》;下排左起:《電子世界爭霸戰》、《風雲際會》、《無底洞》(皆取自IMDB)

其中墨必斯和尤杜洛斯基合作的《沙丘魔堡》(Dune)拍攝計畫,即使胎死腹中,所留下的設定和構思也已成為科幻迷口耳相傳的經典,是後來大衛.林區(David Lynch)執導、被戲稱為「災難版」的電影所遠遠不及的。

1970年代中期墨必斯推動的科幻實驗,在80年代的好萊塢開花結果。他對電影的參與一直延續著,後期最知名的,是替盧貝松(Luc Besson)的《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1997)進行美術設定,間接的影響更是不計其數。

《第五元素》預告片

透過電影的傳播和行銷,人們即使不知道墨必斯是誰,或多或少都曾接觸他所描繪的未來世界,當我們思索前景,無論樂觀悲觀,很難不受這些畫面所影響。換句話說,以墨必斯為首的藝術家們,他們當年的圖像實驗,界定了我們對於未來的想像,成為科幻題材在創作上重要的預設。

《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是探索墨必斯世界最好的切入。這部作品最初只是墨必斯為雪鐵龍(Citroën)汽車繪製的數頁小品《在星星上》(The Star),卻被墨必斯不斷延伸,持續創作20年,從1980年代一直到2001年的新世紀,構成了獨特的宇宙觀,也反應了他創作生涯中後期的轉折。

zai_xing_xing_shang__2.jpg

《伊甸納》和前期創作如《藍莓》、《密閉車庫》(Airtight Garage)等長篇最大的差異,在於在畫面上「減法」的運用,線條更單純而直接。人物設定是最好的例子,故事中兩位星際修復師斯迪爾(Stel)與阿丹(Atan)的輪廓甚為簡單,令人忍不住想起艾吉爾的丁丁。

si_di_er_yu_a_dan__0.jpg

但簡約的線條不是童心的折射,而是作為科技的表徵,是去性別化,甚至是去個性化的壓抑。線條的簡約和複雜,構成了《伊甸納》書中的兩個對比,分別象徵著科技和原始的兩個世界。在這樣對立的基礎上,墨必斯與其說要述說故事,不如說他想表達兩個極端世界中,規訓和本能之間的對立。

1980年初,墨必斯離開法國,短暫前往大溪地,而後前往美國。後人在談及《伊甸納》時,多半會注意到這部作品和他心靈狀態的關係,那種對原始狀態的正面立論,確實帶有些許新世紀反樸歸真的色彩。

fan_pu_gui_zhen_de_se_cai__0.jpg

然而墨必斯想得更深、更遠,並以20年的時間反復打磨。規訓和原始的世界之間,並沒有好或壞的傾倒,真正可怕的,是由欲望化身而成的巨大野獸。科技不必然悲觀,原始也非一定是烏托邦,那只是不同形式或秩序的選擇,欲望才是毀壞、顛覆秩序的源頭。

故事的主軸由一開始不同世界的切換,於中後段轉折至如電影《全面啟動》般對意識一層層的挖掘,不斷打破所有的邊界和區隔,敘事軸線中的真實或虛假不斷浮動和遊移。這不僅只是手法的運用,也是對人心曖昧難明樣態的捕捉。

meng_jing_1_0.jpg

meng_jing_2_0.jpg

也因此,《伊甸納》不是文字所能敘述的故事,是唯有圖畫才能傳達的意境,文字描述或論述再怎麼精彩,都無法替代作品本身給人們直接的衝擊。《伊甸納》所欲傳達的,說禪意可能有些超過,但無疑是思想性的構成,是某種哲思的圖像化呈現。可以說,對它的描述或理解是開放的,每個人都能就心底所產生的理解或共鳴,加以詮釋。

全書第三部分〈關於伊甸納〉所收入的3則短篇,在完全去除文字,以圖像呈現詩意,替整部作品做出了畫龍點眼的結尾。線條的刻意區隔被打破,討論的對象從科技/原始的對立、心靈欲望的析論,轉換到生死的議題,那是晚年墨必斯對生命、死亡和創作的思考。

也如班諾.慕夏爾(Benoît Mouchart)所說的,重新讓人去思考,「修復」的設定在這部作品的意義。這可以是個人的,整部《伊甸納》可以收攝為墨必斯中年人生的心靈歷程,在物質和原始的生活,在欲望的難以壓抑的渴望,再到生與死的邊界。

而這樣的歷程同時也具有普遍的意義,是每個人都將經歷的旅途、必須面對的難題。中間雖或有神祕學的成份,但更多的或許是對海德格「人是向死而存在的」的實踐,在不斷磨損的過程中,試著修補,試著延續,試著找出意義。

也許人生就該像《伊甸納》最後,那桌前的漫畫家,那於宇宙中繼續前行的修復者們,身影交織構成的溫暖和平靜。

wei_tu_.jpg

關於墨必斯,有太多太多可以繼續談下去,談法語區漫畫的傳統,談他在科幻主題之外的嘗試,談他替漫威(Marvel)世界一度帶來的衝擊,或者對他每部傑作進行更精細的討論。但這些都只是知性的層次,墨必斯的作品終究屬於感性,言語往往多餘,永遠比不上沈浸在他的圖畫間,忘卻文字構成的思考慣習,單純地以心去思索、去感受。

yi_dian_na_ping_zhuang_ban_li_ti_shu_feng_xiao_.jpg伊甸納:星際修復師的奇幻迷航
Le Monde d’Edena

作者:墨必斯(Mœbius)
譯者:陳文瑤
出版:積木出版
定價:8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墨必斯Mœbius

墨必斯本名尚.吉哈(Jean Giraud),1938生於法國。18歲即出版了第一本西部漫畫《Frank et Jeremie》。而1963年,與Jean-Michel Charlier在《Pilote雜誌上合作的《藍莓上尉》(Lieutenant Blueberry)使他聲名大噪。1975年,墨必斯與友人共同創辦《Metal Hurlant》漫畫雜誌,這本雜誌的創刊,集合了眾家好手競相求新求變,他們所創造的新穎構想,改變了歐洲漫畫的型式與內容,也提高了歐洲讀者的閱讀水準與眼界,不僅將法國推向領導歐洲漫畫的龍頭地位,更賦予歐洲漫畫更深層的藝術價值,並刺激美國版《Heavy Metal》的創刊,帶動了美國另類漫畫的興起。

墨必斯亦參與多部經典科幻電影如《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沙丘魔堡》(Dune)、《異形》(Alien)、《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無底洞》(The Abyss)、《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的造型、服裝設計、布景及故事分鏡等幕後製作。

墨必斯的作品風行全世界,並在各國獲得無數個漫畫大獎。其創作形式包含長篇、中篇、短篇甚至極短篇,故事題材多元,西部英雄、科幻奇想,人生哲學或個人體悟兼具,被稱譽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漫畫大師。他於2012年過世時,法國《世界報》(Le Monde)弔:「漫畫界失去了一名巨匠,最後一位黃金時代的大師。」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 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2018-04-11 18:00
現場》點亮山林的誠品閱讀分享計畫:莎卡蘭部落圖書室
(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

莎卡蘭,老人家口中傳承下來的地名,聽起來有些浪漫。

這裡是屏東縣三地門鄉的口社村,一個依傍185縣道與口社溪的排灣族村落。打開Google地圖,在這個只有5個鄰的村裡,街景小黃人能夠成功著陸的,只有一條名為「沙溪林道」的古林道。

口社溪的大橋是孩子們上學的必經之路,過橋後再爬一小段山路,才能到達一個年級只有一班的口社國小。學校不在村子裡,孩子放學後少了一個做功課、閱讀的空間;此岸與彼岸的距離,雖然說遠不遠,但夜晚或颱風季總讓學校與家長多一份擔憂。

2_1.jpg
Google街景小黃人在莎卡蘭唯一能夠著陸的,只有一條「沙溪林道」。(屏東縣三地門鄉公所

「既然如此,我們來辦圖書室吧。」洪靜芝心中浮出這個念頭,她是口社國小的老師,從小在莎卡蘭長大。當時洪靜芝的夢想是擁有一間複合式圖書室,她在研習手冊裡寫下這段話:

走進一間有書籍、有孩子的笑聲、讀書聲,還有家長陪伴孩子念書的朗讀聲的部落圖書室。在這個空間裡,沒有爭吵、壓力、歧視、貧窮,反而洋溢著閱讀的幸福、親子間的陪伴關懷,孩子有作夢的想像及創造不可能的希望。看見孩子滿足的笑容、大人輕鬆愜意的姿態,聽著他們是如何從書中獲得力量改變想法。最後帶著他們實現的夢想回到部落,和莎卡蘭的孩子分享,指引他們未來的路,做他們的楷模,使這個部落發光發熱,並知道如何回饋給下一代的孩子,讓他們對於未來不至於害怕,並能有自信的擁有屬於自己的舞台,希望這份愛能一直延續下去。

洪靜芝沒有想到,她的夢想竟召喚出一場書的旅行。

▉這本書我很喜歡,想和你分享

就像孩子們熟悉的繪本《小水滴的旅行》,一本書,即將踏上漫長路途。而旅行的起點,是熱鬧有趣的「親子派對Give me 5」。

親子派對Give me 5

是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於2014年起,每年暑假為「閱讀分享計畫」舉辦的大型募書活動。這是一場「只要捐5本書,就能進場」的知性冒險趴,結合閱讀、遊戲、故事等主題,有大手牽小手的身體律動,也有驚呼連連的科學實驗。

活動對象為家有7-12歲孩童的家庭,親子檔必須一起參加,而且以捐5本「孩子自己最喜愛的書」做為門票。這樣設計的動機,基金會表示:「我們希望家長或孩子不要用『隨便拿書來換』的心態前來,而是讓分享的概念能在行為中扎下根基。」透過耐心的溝通,該活動的捐書品質果然又新又好。

當然現場也有很多孩子捨不得:「為什麼要把我的書送別人?」但當他們明白自己分享的好書,將會傳遞到另一些小朋友手中,成為幫助別人的好事,抱書的孩子即便淚眼汪汪,也能理解地點點頭,一邊用稚嫩的筆跡在小卡上寫下:「希望你喜歡這本書」。

「親子派對Give me 5」還有一個目的,希望藉此邀請家長收起手機,和孩子一起玩、一起動、一起擁抱。讓適切陪伴,成為忙碌的現代父母得以實踐的功課。

五年級的甯甯和媽媽是派對的常客。這天,她帶著入場券(5本童書)來到現場。要送出自己鍾愛的書,心情總是有些複雜,但甯甯知道,她的書即將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而遠方有個小朋友,將和她分享書裡的故事。

甯甯媽媽也是愛書人,雖然親子派對的用意是募集二手書,但她還是會到書店買幾本新書一起捐出。即使不是買給女兒,選書的用心也不打折扣。難怪甯甯會揶揄她:「對啦,推廣閱讀妳最行。」

對她們母女而言,閱讀是一段沒有電視和手機打擾的安靜時間,可以專注地潛入書海,閱覽未知的寶藏。作為和科技產品拔河的家長,甯甯媽媽有感而發地說:「閱讀是很需要推動的。」

參加「親子派對Give me 5」、捐5本書入場的小朋友說:「我最喜歡的這本書,希望你也會喜歡。」

▉經過我的手,讓書陪你慢慢長大

離開親子同樂的派對現場,來自無數家庭的捐書成了旅途中的夥伴,一起來到下一站:書多、人也多的理書現場。

來回快步穿梭的是資深志工林姿君。拆箱、檢視書況、篩選、擦拭,再蓋章、裝箱。緊湊的工作,手一刻都不能停,這一天,她要和其他二十多位志工,合力整理近200箱的捐書,「書多的時候,這裡就像戰場一樣」。

一年30天的年假,林姿君一個月休一天。「這一天,我的人和時間都給了書。」她一做就超過5年,甚至比許多誠品員工更資深。

一場場的理書活動,匯聚的書籍量驚人,但林姿君說:「募到多少書不是重點,重點是整條線上,大家是用什麼樣的信念在做,這是一個善的循環。」無數的書在她手上來去,橋接了捐書人的心意。

「不是把書送到孩子手裡,是送進他們心裡。讓孩子收到書,有陪伴有成長。這件事很難量化,成果不能看現在,要看10年後,看孩子長大以後。」很多人佩服她的堅持,林姿君卻說:「不怎麼辛苦的,才做得到,一件事情做久了就有影響力。」

志工看到自己細心整理過的書,被送到下一個需要它的孩子們手中,感覺很有意義。

▉每週開放一天的圖書室,想讓每一面牆都是書

小貨車在山路上一彎過一彎,上頭載著一箱箱即將交到孩子們手上的書。書的旅行即將來到終點:莎卡蘭的新家。

憑著一股單純的心念,洪靜芝開始著手打造她夢想中充滿朗讀聲的圖書室。她先向村長商借村辦公室,整理出一樓空間,服務於舊寮國小的先生陳民僑則從學校載回廢棄書櫃,帶著幾個部落的孩子重新粉刷。

一開始,圖書室的書就是夫妻倆家裡的藏書,然而興辦圖書室的消息一傳開,學生家長、親朋好友陸續捐助資源。沒有大張旗鼓的宣傳,只有自製的小海報,「莎卡蘭圖書室」就這樣誕生了。

如今莎卡蘭圖書室每週四晚上開放,燈火通明的村辦公室聚集了部落裡的孩子。有人專注寫功課,有人在書櫃前尋找讀物,角落還有幾個孩子圍著一本書嘰嘰喳喳。

圖書室成立後第二、三年,小小的空間已容納將近20位孩子。然而人數一多,書就不夠用了。

就在此時,穿梭於蜿蜒山路的小貨車停在圖書室門前,誠品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閱讀分享計畫」陸續捎來近20箱的書籍,終於達成他們「讓每一面牆都是書」的期盼。

山上的圖書館,書不貪多,孩子們夠用就好。陳民僑後來也將這項資源轉介給其他推廣閱讀的朋友。

3_1.jpg
透過誠品推廣的「閱讀分享計畫」,莎卡蘭圖書室陸續收到將近20箱的書籍,終於圓滿達成「讓每一面牆都是書」的目標。(取自誰來悅讀?--莎卡蘭的孩子FB

誠品募書活動:閱讀分享計畫

自2009年3月起,誠品書店以閱讀資源整合平台自許、平衡城鄉閱讀差距為初衷,啟動了「閱讀分享計畫」。透過網路與實體的各種管道,一年365天持續性募書,不論是學校、部落、獄所、圖書館、社福單位、在地協會或個人等,都可透過該平台申請書籍。從捐書、理書到物流送達,讓書從愛書人的書架上出走,分送到真正需要的人手上。

募書的書種主要為6-15歲兒童與青少年適讀的優良圖書,而具時效性的雜誌、教科書、參考書或集數不全、缺頁汙損等書籍則不適合分享。自推廣以來,「閱讀分享計畫」已送出超過160萬冊書籍,到二千九百多個偏遠小學與鄉鎮,目前等待配送的申請單位還有75個,需求量為13,750本書,各地申請書籍的需求仍在持續增加中。

想參與捐書的民眾,可利用全台誠品書店或合作單位所設置的捐書箱;也可註明捐書,裝箱逕寄誠品物流中心;或透過誠品網路書店活動網頁亦可訂購新書來捐助;使用全家便利商店「便利退貨通」捐書也是方便的管道。

▉不只是圖書室,也不只是閱讀

無論是參加親子派對的小朋友,或是跟著父母參加理書的小志工,通常都是閱讀資源不虞匱乏的孩子。無書可讀的遺憾,他們或許無法體會,但在陳民僑心中卻很深刻。

4_1.jpg
誠品行動書車,也曾不遠千里,開拔到位於屏東縣三地門鄉的莎卡蘭部落。(取自誰來悅讀?--莎卡蘭的孩子FB

陳民僑國小三年級時,老師在教室放了兩個三格書櫃,裡面空空如也。一位家境較好的同學父親買來一堆新書,放滿兩個書櫃,那一幕讓他至今難忘。

小時候,擁有課外讀物是種奢侈;國高中又陷入升學壓力,陳民僑說,「直到讀大學,我才有機會接觸到不是為了考試的閱讀。」正因如此,他希望讓部落的孩子體會閱讀單純的快樂,沒有學習單、沒有讀書心得,他希望創造一個契機,讓孩子沒有負擔地「與書相遇」。

目前固定到莎卡蘭圖書室的孩子約有7、8位,7年來的過程中,挑戰也不少。例如場地不時需與其他單位共用;志工來來去去,維持運作都得靠自己。但最困難的,莫過於如何讓孩子和家長願意走進來,並且持續下去。

然而,陳民僑也知道,有時孩子不是想來看書。這些家庭的父母忙碌,或者單親、隔代教養、家境清貧,星期四的圖書室,成了他們期待的溫暖空間,因為這裡有書、有伴、有人在乎。

有些孩子看到他和兒女的相處,會不經意流露羨慕的眼神,因此,陳民僑和洪靜芝除了以身作則,更注意一視同仁。「我想讓他們知道,來這裡大家享受的資源都一樣,只要你有意願,就算下雨或冬天,哪怕你只有一個人來,老師也會為你開門、陪你一起讀。」莎卡蘭圖書室已不只是閱讀空間,還發揮了輔導室的功能,讓心裡有壓力的孩子能喘一口氣。

5_1.jpg
莎卡蘭圖書室,有書、有伴、有人在乎的溫暖空間。(取自誰來悅讀?--莎卡蘭的孩子FB

▉促動圖書室成立的貴人,提醒莫忘初心

其實,陳民僑也曾對教育工作感到倦怠,有一段時間,他常覺得理念無從發揮,面對學習不熱衷的學生,也有些提不起勁。正是那時候,他遇見了促動他們成立圖書室的貴人,倪美英老師。

1_1.jpg
(左)洪靜芝、(右)陳民僑,與夫妻倆的「貴人」倪美英(中)。(取自誰來悅讀?--莎卡蘭的孩子FB

在某場研習中,旁聽的陳民僑聽見倪美英提及賽德克・巴萊意指「真正的人」,他心想:「那我是什麼人?我想做什麼?」尤其,她說起「初心」兩個字,深深觸動了他,莫名的動力推了陳民僑一把,讓他想再試試看。

7年來,夫妻倆常提醒自己莫忘初衷,看著與倪美英的合照,也讓他們更有力量。但兩人也有共識,不要因為推廣閱讀而影響家庭生活。「有餘力就做,但不要硬撐或打腫臉充胖子。」例如,孩子沒有出現或志工變少了,代表村民的閱讀動力沒那麼強,規模就縮小一點沒關係。

陳民僑也希望未來有機會帶動親子共讀,讓圖書室成為孩子與大人共享的閱讀空間。現階段除了書櫃上有親子教育的區塊,也舉辦過親子教育分享,和家長交流教養觀念。

6_1.jpg

▉一本書在此落腳了,冒險才正要開始

一本書的旅行,從捐書人交棒給理書志工,再傳遞給偏鄉的孩子,一路上,愛書的人用心接力。山裡的圖書室,夜裡依然點起燈,迎接孩子前來。書的旅程看似在莎卡蘭落腳了,閱讀的冒險卻才正要展開。

陳民僑在推廣閱讀分享計畫的影片裡說,「一本書與其擺到壞掉,不如讓它有機會被翻到壞掉」——請讓你閱讀過的好書,成為偏鄉孩子的希望。

陳民僑與洪靜芝夫婦2014年協助誠品「閱讀分享計畫」拍攝公益短片,召喚民眾加入募書行動。

▉活動資訊

【世界閱讀日誠品閱讀分享行動】
「把我最喜歡的送給你」
活動期間,一次捐出3本好書,贈限量「幾米插畫海報」

  • 時間:2018/04/09(一)~2018/04/30(一)
  • 地點:全台誠品書店服務台
  • 活動頁面

【閱讀分享理書活動志工招募】

  • 時間:2018/05/05(六)
    〔上午場〕08:30-12:30
    〔下午場〕13:30-18:00
  • 地點:誠品R79(中山地下書街第二廣場,近捷運中山站R7赤峰街出口)
  • 活動頁面

1804_4yue_ti_an_bn_openbook.pn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大人讀繪本》聆聽圖像的聲音——image3跨齡繪本的溫柔革命

老人灰色大衣裡頭盛著藍天與白雲;被國王砍斷的藍色大樹在灰褐色的家戶中重得新生;少女傾其心意澆灌將會離她而去的白花;墜落叢林的飛行員帶著曾經猜疑的狐狸飛越人間……。還有還有,無聲與有聲化身螢光色圖騰飛舞於紙張上;小紅帽與大野狼多次變身體現圖像給人的感受差異。甫閱image3系列的以上6本繪本,一個個鮮明的畫面像是天空,溫柔而沉靜地映照在腦海......

大塊文化於今(2018)年2月出版image3系列,涵蓋4本虛構故事和2本非虛構的繪本。不同於過往以孩童作為主打客群,image3這次反其道而行,將青少年及成人納入目標讀者,每一本繪本自成一格,筆觸與風格迥異市面上大部分的圖畫書,其創作者來自世界各個不同的角落,甚至包括臺灣人較少觸及的波蘭、伊朗及烏克蘭等國家。

「image3看似比較靜態的出版品,但反過來說,卻也是一場意圖翻轉的繪本運動。」大塊文化行銷副總經理徐淑卿受訪時特別強調這個系列的社會性,以及改造社會的企圖心。

學會「說」圖像的語言

image3系列繪本的出版構想,來自大塊文化董事長郝明義。有一次,他在波隆那書展與人討論視障者如何「閱讀」繪本時,突然想起了「圖像其實是一種語言」的概念,並反思圖像在臺灣教育中的角色。

長年參與圖像書出版的郝明義赫然發現,臺灣的「圖像語言」在兒童到青少年的教育中間發生嚴重斷層;青少年以上的教育裡,圖像的教學幾乎是一片空白。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外語學習於我們的社會裡蔚為風潮,坊間語言補習班如春筍般快速萌發。然而一個人類天生的圖像語言,卻為大多數人所遺忘。

在臺灣,不似一般語言學習的循序漸進,圖像通常僅被當作家長在兒童不識字的時期,用來教養孩子的工具。待孩童學會識字之後,以文字書寫為中心的教育,鋪天蓋地襲來,圖像便漸漸淪為少數人的「興趣」,再也無法恢復成為一種溝通與交流的語言。

然而,這樣的情況卻與現代社會相悖而行。隨著網路和交通的發達,國與國之間的疆界逐漸消失,爆炸的資訊量亦使人們習於快速閱讀,圖像身為一目了然且具共通性的語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在這樣時代裡,臺灣在圖像語言的領域長期呈現的一大片空白,將會是一個嚴重問題,這正是image3系列繪本所企圖想改變的。


DA10701030-P01-44-Q4.jpg

當狐狸與飛行員建立了友情,一起回到軍事基地,冷硬的軍事基地也跟著長出了森林的枝枒。 (擷自《狐狸與飛行員》內頁)

「我們要如何讓人循序漸進地,去感受到圖像的重要?」徐淑卿說:「以往我們可能要特別抽一天去美術館、畫廊,可能需要花一些動力特別搭車去哪裡,但如果家裡有繪本,每一本繪本其實都是一個個小小的展出。」

一個動作、一個轉彎、一個佈局,像是一本埋好線索的偵探小說,繪本的圖像語言蘊藏著無限可能性。「看第一遍的時候,你就已經知道這本繪本要表達什麼了,那麼我們為何會再看第二遍、第三遍?因為你每次重看的時候,就可以去感受、了解,為什麼作者要用這樣的畫面,來表達這樣的意思。藉由這些圖像、這些文字,一層一層的閱讀,我們的感覺會更加立體。」

image3以變革社會為出發點,然而是否真的有能力達成目標?這並不是出版社所能決定的。徐淑卿坦承,在和書店介紹這系列繪本時,依然有非常多人認為,「繪本只是給小孩看的童書」。因此,為了改變大眾對繪本的印象,大塊文化舉辦了一系列講座,不斷地與讀者進行溝通。徐淑卿說:「怎麼讓社會知道,繪本可以不分年齡,才是我們做出這一系列繪本之後,需要耗費更大力氣去做的事。」

益於思考的空間,滋養更多互動


29341288_10155495013314226_1915853119_n (1).jpg

《白花之愛》讀書會中,第一輪閱讀只看圖,第二輪才輪流朗誦文字。(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提供)

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所經營的小房子書鋪一角,image3繪本在暈黃的燈光下優雅地佇立,旁邊散落妝點著幾朵雅緻的深色乾燥花。

近期,該協會為image3系列舉辦了讀書會。不同於以往側重孩童的活動,本次讀書會主攻成人,時間貼心地安排在小週末的夜晚,並將參與人數控制在6人左右,以方便近距離對談。

「比較特別的是,我們沒有設定主題或方向,也沒有讓學員事先閱讀繪本。等來到這裡的時候,才讓大家一同拿起書,讀圖、讀故事,再一起來聊聊各自的觀點。」蒲公英故事閱讀推廣協會總幹事王怡鳳說。

為了能給學員們帶來更多層次的思考,在活動開始前,王怡鳳請學員按照繪本攜帶不同的物件來。例如閱讀《白花之愛》時,要求大家帶自己「愛」的東西,有人帶了心愛的鋼筆,也有人帶來的東西曾經很愛,但現在愛意似乎已逐漸消逝。在討論繪本以及向他人分享自己所愛的同時,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也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

作為讀書會的主持人,王怡鳳總是提醒大家:在輪流朗誦故事的時候,聽的人請看圖,不要看文字。她解釋道:「如果別人唸文字,你也看著文字,我們就只會使用慣行的文字思考;反之,在聆聽別人朗誦文字的當下,你看的是圖像語言,就會產生一些個人在默讀或朗讀時體驗不到的感受。」


藍色大樹.jpg

俯視廣場,家家戶戶都長出了一顆藍色的樹。(擷自 《藍色大樹》內頁)

經過這樣「別有用心」的讀書會,學員們也陸陸續續提出反饋──他們喜歡故事的留白,認為帶給人更多想像與思考的空間;也驚艷於這系列繪本的用色、線條、構圖,以及特殊的筆觸;繪本不再只是繽紛的童趣,也可以表現出耐人尋味的憂鬱、恐懼或是落寞。

《藍色大樹》中,被國王砍斷後的藍色大樹,枝幹向家家戶戶伸展出一棵棵新的藍樹。讀書會的學員們說:長出來的樹,似乎比原先更自由了;也許這樣的畫面不只訴說故事裡磨難過後的益發璀璨,彷彿也傳達了去除單一中心後,反而恣意發展延伸出更多的可能性。

學員口中形容的藍樹,宛如呼應了讀書會與image3的初衷──當繪本將文字的、單一的「正確答案」擱在一邊,更多的討論與互動就會隨之萌生。

這樣的可能性也體現在小房子書鋪中。書鋪管家謝沛霓說,image3的主題與畫風不同於以往繪本,很能吸引成人的目光,也引起讀者主動討論的渴望,因此她常常和讀者一同站在書架邊,往往就會自然而然地討論起繪本中不同物件與顏色給人的感受、代表的意涵來。

看來,出版社熊熊的企圖心,在民間推廣的漫長跑道上,已有蒲公英這樣的協會與小房子這樣的書店,溫煦地接棒,試圖將翻轉閱讀的希望,像蒲公英的絨球一般吹散四處,飄向遠方。

▉打破正確答案的追求

image3以一個不同於以往的姿態降落圖書市場,其特殊風格吸引成人注意,那麼對於孩子,這些繪本的聲音是否也能好好地傳遞呢?

王怡鳳提到,在讀書會中,早有3位媽媽自己討論了起來:「這些繪本如果給孩子看,會有什麼反應呢?」她們有人打算與孩子共讀,也有人打算把書放在孩子摸得到的地方,自己再悄悄從旁觀察。

以前繪本都是父母為了孩子學習的理由而選購,現在卻有父母單純因為自己喜歡,想帶回家與孩子分享。這種因果關係的鬆動,是否能給孩子一個不一樣的閱讀經驗?相當值得期盼。

另外,在實際於偏鄉國小導讀《藍色大樹》的經驗中,王怡鳳發現,這本「沒有標準答案」的繪本特性,贏得孩子的喜愛,因為不似往常,學童需為分數汲汲營營於正確解答,而《藍色大樹》的解讀沒有對錯,得以讓每個闡述自己感受的聲音都顯得重要。

面對這樣深沉的繪本,孩子一時間會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將當下的生活與書中故事做連結。例如問起:「什麼東西像藍色大樹?」就有孩子回答:「是3C產品」——因為那是他們很想要,而大人也阻斷不了的東西。

接著王怡鳳引導討論,讓孩子試著以抽象的事物替代藍色大樹,孩子們便接連提出了「思考」、「語言」等回答。王怡鳳說:「你會發現只要稍微請他們換個方向去聯想,他們立刻能夠轉化,且蠻貼近作者想傳遞的意念。」


DA10701031-P04-Q4.jpg

長者的身邊清冷的色調始終伴隨著天空的多彩。(擷自《沒有名字的老人》內頁)

image3在偏鄉閱讀推廣的實際應用,恰好呼應了徐淑卿對image3成為「跨齡繪本」的希冀。

「當我們想跟小朋友解釋這個世界發生的事,繪本是很好的途徑。」徐淑卿以《沒有名字的老人》為例:「這名老人好像很冷漠、很遙遠,但他其實製造了星星,來讓夜晚變得美好,我們可以藉此跟小孩子分享,對人不要有先入為主的評價,其實可以更寬容、更多一份心去了解。」

聽繪本訴說全新的想像

大塊文化所企圖引起的「繪本運動」,並不只有單純在故事上做革新,他們也引進了「非虛構」類型的繪本,更進一步地挑戰讀者對繪本的認知。除了解說圖像語言的經典作品《圖像語言的秘密》,《看見聲音》也是他們的選擇之一。

《看見聲音》用色大膽、活潑,線條繁複卻乾淨俐落,將平常只能「聽見」的聲音轉換成圖像,讓多采多姿的聲音在安靜的紙面鳴唱舞動。它開頭只有簡單的一句話:「起初,萬籟俱寂,接著轟地一聲,宇宙便充滿了聲響。」接下來,就開始以圖像談樂器、談歌唱者、談分貝,也談人體的聲音、家裡的聲音。這本繪本帶著讀者「看」著聲音遨遊世界,它讓讀者「看見」雨的聲音,也「看」天空的聲音。這樣知識性的繪本,同時也蘊藏著雋永的感性。


DA10701032-(+4)-P44-45-Q5內文.jpg

滿天的聲音像雨,然而當撐起傘,還是能夠給自己一個小小寧靜。(擷自《看見聲音》內頁)

《看見聲音》不只討論人聽見的聲音,也提起了人們相互瞭解的不容易——儘管有語言作為溝通,人們依然會感到孤單。不過有時候,人與人依然可以找到共通的語言,且不一定是文字,包括臉部細微的表情、一個瞬然即逝的動作,都可能成為溝通的媒介,讓人開始了解彼此。

「有一個畫面我非常喜歡──當你安靜下來的時候,這世界還是充滿各式各樣的聲音,但你撐著一把傘,好像就把聲響阻隔在外。這畫面表達了人類孤獨一身的模樣,但是人即使再孤獨,也可以自己撐起一個完整的宇宙。」徐淑卿溫柔地說:「這是一本我個人非常欣賞的書,它說你關掉聲音的時候,也許才可以聽見自己最輕柔的聲音。」

更有意思的是,《看見聲音》並不只在內容上做出革新,也指出出版業一個未來的出路。徐淑卿回憶當初,《看見聲音》的樣書還沒送到前,電子圖檔中過多的特別色曾讓他們退卻,然而,當樣書送達時,特別色在紙張上恣意飛舞的模樣讓他們大大感到興奮。徐淑卿語氣彷彿也飛揚了起來:「對出版社來說,我們一直需要不斷證明『紙質書為何必須存在』的理由,從《看見聲音》印刷的精緻,讀者絕對可以發現,只看電腦螢幕真的不一定能感受到紙質書才有的呈現。」

無論對於圖像,還是對於出版,甚至對於教育,image3像是大塊文化與民間組織合力進行的一場溫柔革命,如徐淑卿所說,這並不只是一系列的繪本,而是串連著一顆又一顆熾熱心臟的社會運動。這場運動將為我們帶來什麼改變、抑或能引起什麼樣的風潮,值得我們拭目以待。

▇image3書系作品

  • 圖像語言的祕密:圖像的意義是如何產生的?
    莫莉.班(Molly Bang)著,宋珮譯,大塊文化,580元【內容簡介➤
  • 白花之愛
    大衛.卡利(Davide Cali)著,莫尼卡.巴倫可(Monica Barengo)繪,楊馥如譯,大塊文化,380元【內容簡介➤
  • 藍色大樹
    阿敏.哈珊扎德.夏里夫(Amin Hassanzadeh Sharif)著,阿敏.哈珊扎德.夏里夫(Amin Hassanzadeh Sharif)繪,粘耿嘉譯,大塊文化,380元【內容簡介➤
  • 沒有名字的老人
    尤安娜.康哲友(Joanna Concejo)著,尤安娜.康哲友(Joanna Concejo)繪,倪安宇譯,大塊文化,450元【內容簡介➤
  • 狐狸與飛行員
    盧卡‧托托里尼(Luca Tortolini)著,安娜‧佛拉提(Anna Forlati)繪,黄芳田譯,大塊文化,450元【內容簡介➤
  • 看見聲音
    作者: 羅馬娜‧洛瑪尼新(Romana Romanyshyn)、安德瑞‧雷西夫(Andriy Lesiv)著,呂玉嬋譯,大塊文化,600元【內容簡介➤

大人讀繪本 解析圖像祕密

【2019台北國際書展 ​活動資訊】

故事的再創與超越:在皮諾丘誕生之前

  • 講者|黃海鳴/前北美館館長、資深藝評人
  • 時間|2019年2月12日(二),16:00 - 17:00
  •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大塊沙龍
  • 內容簡介➤

圖像生活:繪畫如何形塑了我

  • 講者|馬努葉爾.馬爾索、卡門.奇卡;馬尼尼為主持
  • 時間|2019年2月16日(六),19:45 - 20:45 
  •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主題廣場
  • 內容簡介➤

白鯨、巨人與山中精靈:在自然中與繪本相遇(簽書講座)

  • 講者|馬努葉爾.馬爾索、卡門.奇卡;陳姝里主持
  • 時間|2019年2月17日(日),16:00 - 18:00
  • 地點|台北世貿一館 大塊沙龍
  • 內容簡介➤

【系列回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