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書房》法蘭克福書展推出兒童專區,及其他藝文短訊
【作家動態】
-
已出版四十餘本圖畫書的大衛.司摩(David Small)獲獎無數,2009年首次嘗試創作回憶錄式圖像小說《縫不起來的童年》(Stitches),即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的決選名單。經過漫長的醞釀,司摩近期推出第二部圖像小說《Home After Dark》,故事描述50年代的青春期少年羅素,被母親拋棄後,隨著越戰退役的酗酒父親遷居加州。面對諸多社會環境暴力,羅素認為增加「陽剛氣質」就是男性世界的規則,是應對生活處境的生存之道,因此有意識地讓個人行為往「壞」的方向發展,即使遇到善良的人們也只能以惡意回報。司摩精簡老練的文字,搭配信手拈來的速寫畫風,營造出強而有力的留白餘韻。
-
素以幽默著稱的暢銷創作者強.艾吉(Jon Agee),近年出版的《獅子補習班》和《我的火星探險》廣受大小朋友喜愛,2018年新作《The W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Book》近日上市。名符其實的,書本正中央聳立著一道高牆,牆的左邊有一名年輕騎士,他深信牆的右邊極度危險,譬如有表情厭世的兇猛老虎、犀牛、猩猩,還有據說最具威脅性的巨人。幸好高牆保護了他的安全,殊不知,牆內竟然來了洪水,在鱷魚節節進逼的窘境下,誰會對這位騎士伸出援手呢……
強.艾吉近年作品,左起:《獅子補習班》、《我的火星探險》和新作《The Wall in the Middle of the Book》
-
2016年以難民和人權議題繪本《旅程:在尋找家的路上》嶄露頭角,接連榮獲國際特赦組織特別獎等多項大獎的法蘭切絲卡‧桑娜(Francesca Sanna),近日推出相當於續作的《我和怕怕》(Me and My Fear),繁體中文版近日上市。
故事描繪難民移居新家園後,遭遇的困境並未結束,在融入學校和社會的過程中,無可避免地產生恐懼、畏縮、抗拒等情緒。桑娜將這些情緒具體描繪出來,書中以跨頁呈現女孩在下課時間,身處同學群體之中,被巨大化的「怕怕」緊擁在懷裡,「怕怕」表情溫柔、像在保護女孩,而女孩則踢著腳想掙脫。
《出版人週刊》評論:「桑娜透過直白的文字『我不了解這裡的人們,而他們也不了解我』,傳遞移居帶來的焦慮感,她充滿創造力的圖文,展現了友誼、同理及情感連結能夠減輕那些沈重的情緒。」
-
曾獲得兒童/青少年文學獎「林格倫獎」和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以細膩深刻的超現實畫風聞名的藝術家陳志勇,沉潛多時,今年一口氣推出象徵移工職場暴力的成人繪本《蟬》(Cicada),以及2009年繪本《別的國家都沒有》(Tales From Outer Suburbia)的姐妹作《Tales from the Inner City》。陳志勇在訪談中提到,《別的國家都沒有》最初的創作概念是設想「假如動物們居住在人類專屬的空間中,會是什麼樣的景象?」因此有了書中迷幻的畫面:站在商辦高樓叢林眺望城市景觀的鹿、牽著女子的手拾級而上的棕熊、在人群熙攘的商業區上空飛舞的蝴蝶群揚起粉色極光等等。
《柯克斯書評》推薦讀者:「讀了,再重讀,細緻的品味書中字字珠玉。」獲得第83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陳志勇個人動畫作品《失物招領》(The Lost Thing)
【業界新聞】
-
以美國圖書館學會(ALA)為首提倡的「禁書周」(Banned Books Week)活動,上個月(9)月底舉行。今年的主題為「禁書就是讓故事沈寂」(Banning Books Silences Stories),旨在呼籲眾人站出來對抗書籍審查制度。
自1982年起,ALA為了抵抗當時的禁書浪潮,進而宣揚閱讀的自由和資訊公開的價值,將每年9月的最後一週定為「禁書周」。在此期間,所有共襄盛舉的學校、圖書館、書店、出版商皆自行設計特別的陳列書櫃,或舉辦實體/線上的禁書書展,近年來更運用推特和Pinterest串連,試圖提高民眾的關注。
-
第36屆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IBBY)世界大會於今年的世界圖書之都——雅典舉行,本屆大會主題為「東西方在此交會」,議題則聚焦在探討兒童文學與多元文化的關係。原IBBY副主席之一的張明舟獲選為主席,是首位擔任此要務的中國人;而有「兒童諾貝爾文學獎」之稱的國際安徒生大獎評委會主席則由日裔美國人橫田純子出任。
地主國希臘的IBBY分會代表Vassiliki Nika表示:「當書本在不同的民族與文化之間架起橋樑時,得以激發人們的同理和善意,世界上每個孩子也因此能得到平等的機會。」
第36屆國際兒童圖書評議會世界大會海報(取自IBBY官網)
-
全球最大型的國際書展之一法蘭克福書展將於10月10日開幕。主辦方今年規畫了新的兒童書展區,可容納1549家出版商,並且以「所有人的法蘭福書展」(Frankfurter Buchmesse for All)計畫為概念,首次設計了家庭咖啡館的空間,提供不少親子友善設施。
早從今年3月起跑的「德國童書巡迴」(Children's Books on Tour),是法蘭克福書展國際版權事業的一環,在遊歷波隆那、華沙、北京、莫斯科之後,終點站將落腳台北,作為2019年台北國際書展主題國的展覽項目。
規模僅次於法蘭克福書展的歐洲書展——瑞典哥德堡書展(Gothenburg Book Fair)也即將登場,本年度以「尊重、影像及媒體議題」為宗旨規畫議程。此外,主辦方邀請美國國家青年文學大使賈桂琳.伍德森(Jacqueline Woodson)擔任演講者,其代表作《Brown Girl Dreaming》將譯為瑞典版本發行。●
書評》攝影視角的主觀:評《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
內文照片:李阿明攝,時報出版提供
「有圖有真相」這句話,多少帶了點戲謔的意味。照片可以抓住瞬間,卻從來都不能呈現全貌,拍攝者的視角左右了他人看到的故事與詮釋。和文字一樣,圖片呈現的「真相」,很多時候可能也只是主觀的想望。
《這裡沒有神: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是一本由攝影開始的文字集。作者李阿明曾任平面媒體攝影主管,為照顧家庭返鄉,卻在長輩離世及小孩自立後面臨人生的茫然,為了打發時間,斥資購買整套全新攝影裝備。一次在前鎮港的隨興拍攝,意外促成他接下「顧船」工作,以近4年時間近距離接觸、拍攝外籍漁工,觀看港內的種種。
遠洋漁船返港後,船公司會找一個人24小時待在船上,監看一切動靜。這個人被稱為「顧船的」,通常由六、七十歲的老人擔任,由於也扮演照料外籍漁工的角色,成為外籍漁工口中的「爸爸桑」。
這本書裡,李阿明書寫的不是漁工的故事,而是漁港的故事,更多時候是他自己的故事。他直言,自己書寫的就只是某種漁工的「氛圍」,本土顧船老人的「氣口」。簡單來說,他拍攝及書寫的核心,其實是為了重新找到自己的生命價值。
媒體及勞工人權團體聚焦的海上漁工剝削、虐待、人權等問題,在書中都被輕輕帶過。船二代酒後抱怨「都是人生父母養,我們幹嘛苛待漁工?我們也是血涙漁工熬過來的」的場景,被用來傳達他對這個議題的看法。李阿明逕自下了結論:「外籍漁工的工作環境不好是事實,但本國漁工也同樣工作環境惡劣,卻鮮少被人看見。」雖然,他從未出海作業。
在前鎮港顧船數年,李阿明有了其他人不曾經歷的見聞,也聽到許多未經證實的傳聞,於是能夠描繪一個又一個漁港內發生的故事。他告訴你,台籍幹部、中國籍船員、印尼和菲律賓漁工因為國籍的不同,在漁船上形成了高低階級;另一方面,台籍幹部和外籍漁工卻又都透過盜賣漁獲,來為自己增添福利。還有各方人馬酒聚的主戰場「素珠自助餐」,跟那個不被當成女人的老闆娘。
他告訴你,據說「一家人好像都有點弱智」、像鄰家小女孩的台灣女生,入夜後獨自走在港區,以300元的低價和外籍漁工進行性交易;還有一個中國籍的大俥,和台灣女子春風一度後被指控強姦,最後得靠黑道兄弟才能擺平。
也因為長時間相處,外籍漁工對李阿明舉起的相機沒有了戒心,甚至還會主動配合、開心入鏡。一張張照片,記錄著外籍漁工在港區內的生活畫面:4名漁工展開笑顏一躍而起;叼著菸的漁工騎著前輪高翹的腳踏車嬉戲;漁工開心地展示手機上和他視訊的家人;一群喝酒的漁工熱情地對著鏡頭擺姿勢。
這些文字和畫面,讓圈外人對漁港的日常有了更多了解,也讓外界看到外籍漁工靠岸時的生活實況,提供了一個看待漁工待遇的新角度。只是,從攝影出發的觀察,難免還是會以拍攝者的角度做出主觀詮釋,缺少了被拍攝者的視角。
這本書的書寫從「我」出發,也從「我」結束。李阿明自稱是漁港體制內最底層的臨時工,在媒體記者請他協助報導血淚漁工故事時,似假似真地控訴年輕外籍漁工剝削血淚台灣老人,「還常集體霸凌我,要菸要酒要不完,連我的感冒藥都要光光。」更把自己到泰國看顧被扣台灣漁船二個月的經驗,形容成「體驗跨國漁工的生活」。
他以大量夾雜台語的文字營造屬於台灣漁港的氛圍,花了不少篇幅描繪外籍漁工在港區的吃喝拉撒睡,包括用露骨的詞句去談漁工如何解決性需求。只是,或許受到語言不通的限制,在這些解讀裡,沒有外籍漁工自己的聲音。
書寫到最後,李阿明說,「不管外界如何批判剝削血淚漁工……(外籍漁工)他們的樂觀豁達和善良,扎扎實實地讓我上了人生寶貴的一課。」他對自己拍攝的漁工照片下了個註解:人不會因為認真生活、認真工作,就矮人一截。然後,他形容這些年輕的漁工是「我的英雄」。跳躍的結論,刻意賦予意義的文句,滿足的對象往往都是自己。
在漁港拍攝的漁工影像,讓李阿明獲得「2018高雄獎」攝影類入選獎,這本書也得到高雄市政府「2018書寫高雄出版獎助計畫」獎助出版。「前攝影記者和漁工朝夕相處超過三千二百小時,近距離觀察、拍攝」成了最佳行銷賣點,吸引諸多媒體採訪報導;拍攝者成為焦點,被拍攝的漁工似乎只是增添故事色彩的顏料。
總結近四年的拍攝歷程,李阿明自認與漁工相處自在,因此比都會人少一些獵奇心態,多了一些同理。不過,當讀者看完書、闔上書頁時,自稱「茫茫然不知何去何從的中年攝影黑手」的作者,已經迎來重新出發的全新日子;而漁工、爸爸桑和那些女人,仍然得過著漁港裡的日常,為了生存繼續打拚。●
作者:李阿明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阿明
畢業於國立藝專影劇科技術組,擔任過自由時報、聯合晚報、時報周刊攝影記者,以及時周多媒體數位影像組組長、資訊室副主任、中時網路影像副總監等。
是一名資深攝影記者,退休後跑到高雄當遠洋漁船的顧船工,自稱職業攝影黑手。四年來每天二十四小時和來自各國的漁工混在一起,親身體會一般人無緣接觸的生活,用鏡頭捕捉他們在海上拚搏的人生。以最長時間的相處,拍攝出漁工們最真實的樣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