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523讓自由漫遊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監獄中的哲學課

探索自由、羞愧與救贖的生命對話
The Life Inside: A Memoir of Prison, Family and Philosophy
安迪.維斯特(Andy West)著,吳煒聲譯,寶鼎出版,450元
推薦原因: 思   議   樂   益    
翻開這本書前可能會有兩個耽憂,一是怕「監獄」帶來的教化口吻,二是怕又再重申「哲學」大部頭之言。但這本書透過作者自我思索與田野筆記,讓哲學思考與監獄生活緊密辯證。加上日常對話感極強的行文,全書讀來不是讓(監獄)裡外的生命再次分隔,而是充滿連帶。【內容簡介➤

電話・睡眠・音樂

電話・睡眠・音楽
川勝德重著,黃鴻硯譯,臉譜出版,399元
推薦原因: 設   文   樂 
這部漫畫作品集不只是幾篇故事的集結,而是像一本創作者祕笈,在各篇作品中實驗不同畫風。視覺語言精準又意想不到,甚至出檯了作者現身解題說明創作細節。同名短篇挑戰「聲音」的意義與局限,動員讀者感官、記憶、城市文化符號、情感關係的最大值,讓人代入之後卻不陷溺,而是有著清澈悠緩的餘韻。【內容簡介➤

兩張面孔的人

一本自傳,一段歷史,一份紀念
A Man of Two Faces: A Memoir, A History, A Memorial
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著,李斯毅譯,馬可孛羅出版,56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阮越清一直以來透過長篇小說處理切身命題,其關於認同與歷史記憶的書寫從來不在尋求固著,而是挑戰固著的不可能。這本非典型回憶錄透過跨文類敘事、文字編排設計、自我與歷史的辯證、虛實間的猶疑/游移,干擾並鬆動固著的身分與大敘事,成就一部後記憶時代重要的思想巨作。【內容簡介➤

造次

沐羽著,柳廣成繪,木馬文化,450元
推薦原因: 議   文   樂 
這是一本為散文而寫的散文。從形式和語言的邊界開始打開敘事的空間,指涉他人的文字與思緒,收攏好後再拆卸一段段的意義與無意。沐羽躺著寫出一部從水平面擴散漫遊的精彩隨筆,不讓傳統定義其縱深,寫作自由同時也讓讀者自由。躺平而不立論,這是作者獨特的文體。【內容簡介➤

以貓貓之軀,讓宇宙完整

四叉貓著,大塊文化,35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這部個人回憶錄寫得很「鬆」,意不在嚴謹重構個人成長與歷史細節,也沒有驚天動地鬼哭神嚎的悲劇或控訴,而是有著四叉貓一貫的輕盈(?)與自在。循著書中的成長經歷,我輩也能把自己放進那個自媒體與性別運動風起雲湧的90年代末與千禧年初。四叉貓不經意地重建了那段時代的社群感,也連結當代的網紅文化身分,打開了一個共感的宇宙。【內容簡介➤

培養質疑思辨力

為了活得自由,美好人生的實踐法則
問うとはどういうことか~ 人間的に生きるための思考のレッスン
梶谷真司著,章蓓蕾譯,天培文化,32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質疑」的學名乃是提問,而提問則與討論是孿生兄弟。對於現象與議題的討論又是公民社會能達成共識的必要途徑。本書正是「問」的操作手冊,將大哉問拆解為清晰的機制與步驟,提煉出明朗的關鍵詞,使得提問具體,且更易執行。不管是在講究討論的課程,抑或是需要拍板定方案的工作上,都能有定心之效。【內容簡介➤

我當傭兵的日子與戰爭實況(上、下)

真正要命的工作,為什麼我想做?怎麼活著領到薪水、回家?
日本人傭兵の危険でおかしい戦場暮らし:戦地に蔓延る戦慄の修羅場編、戦時中の軍隊の真実編
高部正樹、西川拓著,林巍翰譯,任性出版,780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益  
真人實境的故事,以漫畫呈現,又不至過於見血,讓我們了解一個傭兵是如何練成、他們個人的想法、看待戰爭乃至世界的思維,以及傭兵這個「行業」的運作法則甚至「行情」。算是為尚未直球與戰爭對決的你我,解了一個異世界卻又有現實了解需求的的謎,提供了非正規視野的戰爭後臺與細節。【內容簡介➤

騎樓迷宮冒險譚

文、圖:Kan,奇異果文創,380元
推薦原因: 設   樂 
「騎樓」本給人一種傳統、陳舊的空間印象,這部繪本卻為騎樓上了瑰麗的顏色,並且仙女棒一揮,將習以為常的騎樓風景點為一片夢遊仙境。五金行是一座機關重重的堡壘,水窪和食物熱氣是怪獸,機械魚的川流影射了每天忙碌不息的營生節奏。隨冒險一路推進,騎樓堆堆疊疊的層層遮掩都彷彿被看透與穿透,日常生活和傳統底蘊有了新的精氣神,世界也繽紛了起來。【內容簡介➤


識性.計感.判性.想性.題性.用性.學性. 閱讀趣.特性.公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隨身聽S12EP5》不穿白衣的護理師,用插畫告訴你手術室的獨特故事 ft.《手術室裡的小綠人》

在醫院手術室工作的護理師,不是一般印象中的「白衣天使」,因為手術過程會長時間注視紅色鮮血,容易視覺疲勞,因而身著綠色制服。從小喜歡以畫圖記錄生活點滴的Apple,在擔任手術室護理師時,將手術室中的真實情境繪製成輕鬆幽默的插畫,並以淺白文字和簡明比喻,介紹手術室裡的運作流程、分工機制。

本集節目邀請近期出版的《手術室裡的小綠人》作者Apple,分享她如何成為手術室護理師,以及對護理工作現場的觀察與反思。內容精彩,請別錯過。

【精華摘要】

➤為何成為手術室護理師?
主持人:通常護理系畢業的話,是到病房裡擔任護理師,當初是怎麼進到手術室的?

Apple:我在外科病房有比較多實習經驗,就以此來選擇志願。但開始到病房工作後,發現壓力有點超出我的想像,甚至會吃不下、睡不好。我覺得工作已經影響到生活,最後就決定不要繼續留在病房。當時會談的主管問說,那要不要試試看完全不同於病房環境的手術室,說不定可以適應,沒想到就真的留任6、7年這麼久。

主持人:但是在手術室裡開腸剖肚要見血的,這不會也讓你吃不下飯嗎?

Apple:反而不會。剛開始先學刷手技術,還沒有學會之前,只能站在很後面看,到了實際穿上手術衣站上去就發現,奇怪,我並沒有想像中害怕看到血,或是內臟、骨頭等等。

主持人:你喜歡這個工作的原因是什麼?

Apple:工作上手之後,感覺到自己可以幫助醫師完成一台接著一台的手術,而經過手術後,例如把一個不好的骨頭切掉,換成人工關節,病人被治癒了。比起在病房,治療、復原的時程會拉得比較常,比較像是立即的成就感吧。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內頁插圖。(圖源:大是文化提供)

➤手術室與病房的差異
主持人:通常手術室裡的運作情況是如何呢?

Apple:麻醉之前要先做一些準備與確認動作,麻醉之後,也要做一些消毒、手術姿勢擺位等等。其實中間有很多人一起工作,有麻醉科醫師、護理師,外科醫師、護理師、助理、專責護理師等,將近10人。

主持人:手術過程有非常非常多的細節,是身為病人可能沒辦法看到的場景。通常一位手術室護理師,要經過多久的時間才可以適應呢?

Apple:不論是病房護理師或是手術室護理師,試用期是3個月。但因為事務實在太多了,要學習的手術也很繁雜,所以我覺得大約要半年的時間吧,才可以不那麽緊張地去上班。

主持人:近年有時會看到病人、家屬和醫護發生衝突的新聞報導,在手術室會碰到這樣的狀況嗎?

Apple:這點可能是手術室相對於門診或病房的優點,病人進來手術室後沒多久就麻醉睡著了,不太會有發生衝突的機會。

主持人:有沒有麻醉不了的病人?

Apple:曾有傳說酒量好的人比較難麻醉,但目前還沒有確切醫學證明這是正相關的。就我們在臨床上遇到的,確實有的病人比較難麻醉,需要多一點時間,放更多的麻醉藥物,他們也會比較像是喝醉酒的反應,迷迷糊糊、講夢話的感覺。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內頁插圖。(圖源:大是文化提供)

➤護理人員為何過勞
主持人:近期大家很關注護理人力缺乏的問題,這影響了病人權益、醫院運作等,但更辛苦、壓力又更大的還是護理人員。身為護理人員,你怎麼看目前的狀況?

Apple:我覺得台灣的健保制度可能有點把大家都寵壞了吧。有的人覺得,他有繳健保費就是應該享受這個福利,只是小病小痛也到急診去就醫,或是認為自己應該要得到醫護人員的全力關注。也有一些在國外的人,會特地回到臺灣接受手術。

一方面醫師會接收到大量的病例,有很多執刀的機會,所以技術非常好。又因為健保的關係,費用很便宜。台灣健保真的是「俗又大碗」,所以就醫量集中在大醫院,沒辦法分散到診所、小醫院,以致醫學中心的工作量比較多,太過勞累,很多護理人員就留不住。

主持人:以你的經驗,醫院對護理師過勞的情況如何因應呢?

Apple:院方會做一些關心的措施,例如做問卷、憂鬱量表等等。但有時候大家會因為不想要被約談,可能就寫得比較中立。

有一次我跟一位同事,實在加班到覺得太辛苦了,我們就填了比較極端的答案。之後護理長跟我們說,院方知道你們加班到身體不太舒服,就幫我們約了物理治療師到單位來聽診、治療。我想院方也是想關心護理師,但是現況環境就是這樣,目前也沒辦法再做更好的改善。

➤書寫的意圖與過程
主持人:這本書沒有批判或針對誰,但是讓大家更知道護理人員的工作狀況,這是你出這本書的意圖嗎?

Apple:其實不是的。一開始只是先畫在自己的臉書,想要自娛娛人吧。同事們隔天上班會聊說,我知道你昨天畫了哪個醫生啊等等,有點像是工作單位的共同讀物的感覺。後來大家覺得很有趣,鼓勵我開一個粉專,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

主持人:被畫的醫生或同事會介意嗎?

Apple:通常不是畫很糟糕的事情,而是畫好笑的事。我也不太喜歡抱怨,這樣好像把負能量又丟給別人,不是很好的循環。把一些事當成幽默,當沒辦法離開這個環境時,就面對它、包容它。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內頁插圖。(圖源:大是文化提供)

主持人:出書時,是將粉專上的圖文交由出版社編輯嗎?

Apple:我的粉專是以漫畫插圖為主,文字很少,原本以為是要出版以圖為主的書。但開會時主編說,圖的話大家在網路上已經看了很多,就不一定會想看這本書了,希望圖片之外,也加上詳盡好讀的文字。

我也認同主編的想法,就想說好吧試著寫看看。但剛開始寫的時候覺得有點困難,我做了一些功課,學習寫作的技巧,也思考如何把醫學知識這類比較專業的內容,轉成比較容易讀懂的文字。

主持人:書裡提到「Time out」,這是指劃刀前的暫停時間。我覺得這是很好的習慣,也許我們做任何重大的事情之前,都應該有個幾秒鐘的暫停,整理一下再開始。

Apple:這其實是為了病人安全而設立、由世界衛生組織發表的一個準則。我原本以為是醫院制定的,為了寫書去查資料,才知道得比較詳細。寫書有點像是把我的護理專業工作總複習一次,全部仔細地想過一遍,再消化成文字。

➤出書後的迴響


手術室裡的小綠人

主持人:這本書出版後,得到什麼回饋?

Apple:以前學校的國文老師很鼓勵我寫作,出書後第一時間就跟老師分享,他滿感動的,我也覺得好像完成小時候的夢想。

主持人:作為讀者,可以從這本書裡對醫療過程各個環節,有更多認識,也許有一天,這些認識可以對我們自己的健康產生助益。其次,不管是病人或醫護人員,有更多互相了解的話,也有助於建立醫護的工作尊嚴,和更好的工作環境。長遠來看,對台灣的醫療、健保體系都會有幫助。

Apple:我之前有參加過醫院舉辦的推動平等醫療共享決策的活動,希望醫護人員在跟病人討論治療過程的時候,用他比較能理解的方式讓他全權知道、做出決策,而不是都交由醫師或護理師來決定。

我希望這本書有讓大家理解,在病房或手術室裡可能會遇到的情況,未來如果需要治療的時候,可以更輕鬆地接受。


主持人:吳家恆,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畢業,英國愛丁堡大學音樂碩士,遊走媒體、出版、表演藝術多年,曾任職天下雜誌、時報出版、音樂時代、遠流出版、雲門舞集、臺中國家歌劇院。除了在大學授課,在臺中古典音樂臺擔任主持人之外,也從事翻譯,譯有《心動之處》、《舒伯特的冬之旅》、《馬基維利》、《光影交舞石頭記》等書。

片頭、片尾音樂:微光古樂集The Gleam Ensemble Taiwan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書評》意外的嘻哈美學系譜:《歌之國土》、《當代歌曲哲學》中的狄倫絮語饒舌

我聽嘻哈,也玩饒舌,是徹底的黑樂樂迷,但不知為什麼民謠音樂,或是以民謠為基底的搖滾、鄉村、新民謠,一直對我有強烈的吸引力。在那必須手動將歌曲檔案輸入播放器具的美好年代中,我的第二代乳白色I-Pod裡除了大批的饒舌歌手外,還有Joan Baez、Joni Mitchell、Neil Young和CSNY、Johnny CASH、Leonard Cohen等耳熟能詳的民謠傳奇人物,以及Suzanne Vega、The Civil Wars、Rufus Wainwright等後起之輩。而帶著迷人黑暗色彩的Warren Zevon和Townes Van Zandt,是我到現在都會反覆聆聽的長途開車良伴。

我永遠記得在匹茲堡唸書時發現在地民謠小團Boca Chica的驚喜,以及住在佛羅里達時被智利鄰居介紹拉丁美洲「新民歌運動」(Nueva canción)的雀躍。當然,與上述歌手有千絲萬縷關係的巴布.狄倫(Bob Dylan),也在我的I-Pod中與CD架上有一席之地。最近在讀了馬世芳所著的《歌之國土》與所譯的《當代歌曲哲學》後,我開始明瞭自己雜亂的音樂品味之中的關連。這是一個找尋到意外的嘻哈美學系譜的故事。

2012年,71歲的狄倫發行了他第35張錄音室原創專輯《暴風雨》(Tempest)。彼時我還是苦讀人類學的博士生,正要結束在太平洋的田野調查,即將開始邁入漫長的論文寫作旅程。或許是當下在移動往返中對未來迷惘的心情,在我試聽了《暴風雨》開場的第一首歌〈杜肯列車哨音呼嘯〉(Duquesne Whistle)時,那輕鬆宛如火車哨音「嘟嘟」準備行駛的前奏,立即帶來了某種撫慰。另一個後來才發現的巧合是,杜肯正是從紐約到我讀書所在地賓州匹茲堡的列車舊名,只不過我當時已移居至於佛羅里達也在唸博士的太太住處。

《暴風雨》在序曲之後整張瀰漫的南方藍調聲響,捕捉到這樣的移動路徑與情緒。我於是毫不猶豫地在百思買(Best Buy)電子大賣場買下了這張專輯,不帶一絲地下鄉愁情懷。2013年5月5日,狄倫宣傳此張專輯的現場表演之旅來到了佛羅里達的海邊古城聖奧古斯丁,這是我人生第一次的狄倫現場體驗。在暖場的民謠樂隊Dawes表演結束後,只見他老人家一聲不吭走上舞台,直接將整張專輯曲目一氣呵成唱完,沒有一句廢話,沒有一首討好觀眾的個人經典老歌選唱。他同樣也沒有任何鄉愁。


2013年巴布.狄倫演唱會海報。(圖源:林浩立)

在《歌之國土》中,《暴風雨》是放在橫跨將近50年的〈第六講:硝煙中回望的老戰士 1977-2025〉中評論,自然無法得到太多篇幅的青睞。長達14分鐘的專輯同名歌曲〈暴風雨〉在此還是有詳盡的介紹,然而專輯中我最喜愛的是〈冗長荒廢的歲月〉(Long and Wasted Years)和〈豔紅鎮〉(Scarlet Town)這兩首歌。前者是慢板的第一人稱唸歌吟唱小品,後者則是斑鳩琴與提琴交織的多人稱長篇敘事。兩首歌都有著民謠典型的四行詩結構,只不過押韻格律一個是abcb,另一個則是aabb。狄倫此時蒼涼的嗓音,疊在由不斷重複的樂句所構成的旋律之上,在〈冗長荒廢的歲月〉中形成了無奈的喟嘆自嘲:

我們哭泣,在一個冷冽結霜的清晨
我們哭泣,是因為我們的心神俱裂
淚水不過如此
那些冗長荒廢的歲月不過如此

而在〈豔紅鎮〉中,這反而營造出詭譎的末日見證:

在豔紅鎮,末日已不遠
世界七大奇景,齊聚一堂
邪惡的美好的,並肩共存
人類的形體似乎皆已昇華榮耀

讀完《歌之國土》與《當代歌曲哲學》後,我突然意識到為什麼這樣的民謠作品會讓我如此著迷。原因很簡單:狄倫的創作精神與邏輯,其實與饒舌歌手非常接近。他一開始所師承的「老左派」民謠歌手如伍迪.葛瑟瑞(Woody Guthrie)和皮特.西格(Pete Seeger)有很強烈的使命感,希望能為受壓迫的人群發聲。他的名作〈在風中飄盪〉,就是在見證60年代美國在國際局勢與社會環境中的動盪不安。然而,若狄倫只停留在這種報導文學的層次(如他稍早的〈艾默特.替爾之死〉),不會達致今日超然不朽的地位,進而獲頒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


狄倫1978年在鹿特丹的表演(圖源:wikipedia)

他的作品奇妙之處在於旋律與歌詞中埋藏的連結、致敬、隱喻與雙關,能延展到更廣泛的生命經驗。雖然有時會顯得晦澀難喻,但總是能吸引人去破譯解碼,探究深層的意涵。以〈在風中飄盪〉為例,其旋律來自一首古老的黑奴歌謠〈不想再上拍賣台〉(No More Auction Block),在後來發行的《靴子腿系列第一到三輯》也有收錄這首原曲。至於歌名,有一說是啟發自葛瑟瑞自傳中對自己的政治敏感度如同在紐約街巷風中飄盪的報紙的描寫;歌詞中亦有來自聖經典故的橋段。這些安排,讓單一的作品有了多重的關連與關懷。

饒舌歌也是一樣。最常聽到關於饒舌的一句形容就是來自人民公敵合唱團(Public Enemy)主唱Chuck D所說的:「饒舌音樂是貧民窟的CNN」,揭露了主流白人社會不敢面對的警察暴力、毒品氾濫、幫派火拼等社會問題。就這點而言,人民公敵的初衷跟狄倫是一致的,也難怪他們在〈漫長哀怨的路〉(Long and Whining Road)這首歌中會於多處向他致敬。馬世芳在《歌之國土》同樣也提到了這首歌。如果有興趣,不妨數數看裡面有多少狄倫的作品被引用:

這是一條漫長哀怨的路,即便時代正在改變
我要將它全數帶回家

沿著瞭望塔,我不敢打賭他們會錯過我
我的體內每一吋都在淌血

從納許維爾的天空,到地方兄弟與南國女孩
在這混亂的世界,唱出另一首情歌

只是棋局裡的一枚卒子,因為說出名字而被懲罰
說了什麼與是誰說的,沒有成果那就算了吧
朋友的憤怒之淚在風中飄盪
但時間是上帝,已回來了十年,重現黑的意象

然而饒舌歌迷人的地方也不在它寫實紀錄的成分,而是這些見證與經歷如何透過說故事的藝術與文字的遊戲表達出來,創造出一種超現實、魔幻寫實的世界,對想要探索的主題進行更詩意、更開放的詰問。上述人民公敵合唱團作品中將狄倫作品埋藏在歌詞中只是最基礎的技法,功力深厚的饒舌歌手有能力摘取更多重的文本,信手拈來更多不同的典故與象徵。

在狄倫於2016年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兩年後,饒舌歌手Kenrick Lamar在2018亦榮獲普立茲獎,足見饒舌歌手的文學性也受到了肯定。另外方面,嘻哈音樂在聲響上的拼貼、取樣與翻轉,本身即具有政治性,擾動了線性敘事,也挑戰了既定的權力關係。狄倫在創作時不時回望過去的《柴爾德歌謠集》、藍調與黑人靈歌擷取旋律靈感,不也是一種對時空秩序的重新編排,並且賦予了他的作品不只停留當下的超越性。

但饒舌美學最重要的地方其實不在於歌詞內容,而是韻腳的安排、聲音的操弄、「韻流」(flow)的流動。玩得漂亮的話,是能超越語言的隔閡,讓聽眾感受到最純粹的心靈律動。狄倫也是深諳此道的高手。他曾經在1991年的一次訪談中這樣解釋:

保持無意識的心靈狀態,你可以把自己拉出來,先拋出兩個韻腳,然後再回頭寫。你可以先安排韻腳,然後回來寫,再看看是否能以另一種方式讓它變得有道理。你仍然可以保持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態下來完成它,無論如何,這是你必須保持的狀態。

他的經典作品〈地下鄉愁藍調〉時常被譽為「饒舌之前的饒舌」,馬世芳在《歌之國土》中如此評論道:「這首歌是所謂的proto-rap,就是還沒有饒舌時代的饒舌歌行雛形,呼應了後來嘻哈歌手的聲韻和節奏。」但亦有論者會指出,這其實來自於「說唱藍調」(talking blues)的傳統,不足為奇。我在《暴風雨》中喜愛的〈冗長荒廢的歲月〉就有這樣的江湖詩人吟唱風情。

真正讓狄倫可以被饒舌美學仔細檢視的作品,是他的另一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像一顆滾石〉。馬世芳同樣也有詳盡的評論:

狄倫的語言華麗而張揚,聲音鏗鏘,環環相扣。朗讀第一段歌詞,你會發現他不只句尾押韻,也在句中押韻:fine/dime/prime、call/doll/fall、about/out///loud/proud,you used to三個字也是連押,末句的meal對應副歌的feel,然後是home/unknown/stone。對,它完全可以用嘻哈饒舌的方式唸唱,語言本身就帶著音樂性和節奏感。

句中韻(internal rhymes)技法在18世紀英文韻詩中已經有在使用,在1930-40年代的「搖擺時代」的流行歌曲中也可以看到,現在則是饒舌創作的基本手法,在80年代末由紐約饒舌歌手Rakim發揚光大。狄倫不知道是不是在老歌中找到靈感,還是自己在「無意識的心靈狀態」中悟道。在〈像一顆滾石〉的第一段中,他將句中韻的美感發揮得淋漓盡致,甚至還用到所謂的「雙押」對仗,以雙音節的didn’t you對應kidding you。在《巴布.狄倫歌詩集》中,馬世芳所翻譯的〈像一顆滾石〉已經嘗試在捕捉這樣的多韻光景,但我在此野人獻曝,將之修改成更能貼近原文韻法(rhyme scheme)的模樣:

Once upon a time you dressed so fine
Threw the bums a dime in your prime, didn't you?
People call say 'beware doll, you're bound to fall'
You thought they were all kidding you

從前從,你一身光
正處人生之,扔給乞丐一毛,對不對呀
人家都在:小心了,俏姑,你會跌到地
你卻以為他們都一 在說廢話

在《當代歌曲哲學》中,狄倫在評論艾維斯.卡斯提洛(Elvis Costello)的〈加把勁〉(Pump It Up)的最後,突然將焦點放在押韻美感上:

〈加把勁〉既緊湊又無比精巧,旋律溫柔洗腦,滿臉憤怒粗暴,是天賜的宣傳文案,也有令人費解的詆毀。Torture her/talk to her/bought for her/temperature的韻腳,比聲名狼籍先生(Biggie Smalls)和傑斯(Jay-Z)的時代早了很多。Submission/transmission/pressure pin/other sin,詞句和韻腳一氣呵成。

狄倫在書中稍後還更進一步提出對所謂「押韻的陷阱」的批評,也就是為了押而押,毫無驚喜與巧思,宛如「全用化學元素押韻」。由此可知,他確實在意押韻美學,並且意識到自己跟饒舌歌手的親近性。

在狄倫的傳記《搖滾記》中,他寫到80年代末在紐奧良錄製第26張錄音室專輯《慈悲啊》(On Mercy,在中譯傳記中翻為《老天可憐我》)時,在一次空檔中製作人雷諾伊斯(Daniel Lanois)隨口問他最近在聽誰的音樂,結果他竟然回答饒舌歌手Ice T,著實嚇了這位加拿大製作人一大跳。他接著列了人民公敵合唱團、NWA、Run DMC這些他在關注的饒舌團體,並表示「這些傢伙絕對不是在胡搞。他們打鼓、撕扯,縱馬跳躍懸崖。他們是詩人,對現況瞭若指掌。」給予嘻哈音樂相當高的評價。

事實上,在稍早1986年時,狄倫在當時聲勢如日中天的饒舌歌手Kurtis Blow的邀約下,跨刀錄製了他人生唯一的正式饒舌作品〈街頭搖滾〉(Street Rock)。這首歌以狄倫兩個八拍無伴奏的饒舌開場,裡面「三押」韻法連發,一方面吹噓自己的知識如同百科全書一般淵博,另一方面批判人性的貪婪,完全吻合饒舌的創作邏輯。同樣的段落在尾聲過門時又配著節奏出現,與Kurtis Blow抑揚頓挫的老學校唱腔意外地契合。若對照同時期號稱台灣第一首饒舌歌的庾澄慶〈報告班長〉,可以聽到同樣的搖滾編曲之下,掌握了「韻流」的狄倫如何在短短的兩個八拍中技壓唸法死板的庾澄慶。

披頭四成員喬治.哈里森之子曾分享過一則他爸爸與狄倫相處的軼事。當眾星雲集的超級樂團「旅行威爾伯里」(The Traveling Wilburys)在1988年巡迴演出時,狄倫總是把帽子反戴,有一次哈里森忍不住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戴,他回答:「因為饒舌歌手都這樣做,而且現在只有他們言之有物。」這使得哈里森開始認真看待嘻哈音樂。

我自己則是從來沒有認真想過狄倫民謠與嘻哈美學之間的關係,但透過《歌之國土》與《當代歌曲哲學》,甚至他的自傳《搖滾記》,可以發現嘻哈是理解多面向的狄倫的另一個有趣線索。這樣的狄倫,可以說是嘻哈的意外系譜,但這可不是一廂情願的攀附,這位意外的祖先也願意對這條連結表達敬意,並且在饒舌歌曲中獲得了另一種的不朽。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歌之國土:馬世芳的巴布.狄倫六講
作者:馬世芳
出版:新經典文化
定價:4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世芳

作家,主持人,1971年生於台北。曾獲6座廣播金鐘獎。著有散文輯《地下鄉愁藍調》、《昨日書》、《耳朵借我》、《歌物件》、《也好吃》,曾獲《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中國時報》開卷好書獎等。譯有巴布.狄倫《當代歌曲哲學》,主編《巴布‧狄倫歌詩集》、《台灣流行音樂200最佳專輯》、《民歌四十時空地圖》等書。曾獲提名電視金鐘獎最佳綜藝節目主持人。

quan_qiu_hua_de_shi_dai_w300.jpg 當代歌曲哲學
The Philosophy of Modern Song
作者:巴布.狄倫 (Bob Dylan)
譯者:馬世芳
出版:黑體文化
定價:12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巴布.狄倫(Bob Dylan)

本名Robert Allen Zimmerman,1941年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創作歌手、作家,已發行近40張錄音室專輯,全球銷量超過1.25億張。畢生獲獎無數,包括11座葛萊美獎(含一座終身成就獎),並曾以電影主題曲獲奧斯卡獎與金球獎,1988年進入搖滾名人堂。2008年以其「歌詞創作飽含特出的詩的力量,對流行音樂和美國文化帶來深遠影響」獲普立茲特別獎。

2016年狄倫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此獎項的音樂人。瑞典學院表彰他「在偉大的美國歌謠傳統裡創造了全新的詩意表達」。他也曾獲頒法國榮譽軍團勳章、普立茲特別獎,及美國最高平民榮譽──總統自由勳章。著有回憶錄《搖滾記》(Chronicles: Volume One)、《當代歌曲哲學》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25-04-09 11:30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