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讀者》《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編輯部:「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媒介即訊息)!」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編輯部成員:(左起)張亭筠、林鈺雯、李取中、瞿澄。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編輯部成員:(左起)張亭筠、林鈺雯、李取中、瞿澄。

讀物:《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大家出版社)
讀者:李取中(《The Affairs 週刊編集》總編輯)

「兩年多前我開始登山,有些不同的生活體驗。我常在想,為什麼我四十幾歲才開始登山?

《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表達如何透過親身經驗這個世界或是一趟旅程,讓思考變得更多元、更柔軟。我在慢跑的時候,時常有些想法會變得更明確,或者有新的想法。身體在動,會進入一種狀態,藉由物理性的動作去帶動心理的變化。

這不是罕見的論點,可是作者的觀察力跟博學讓他走過的那一段路寫得很精彩,他很多形容詞、語彙都非常吸引我。從事編輯工作,我覺得選取適當的語彙是很困難的,不能太一般化、世俗化,而是用可能常見的語彙組合起來,形成一種衝突或矛盾。」

故道.jpg

故道:以足為度的旅程​

作者: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譯者: Nakao Eki Pacidal
出版:大家出版社
定價:4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

  才氣縱橫的劍橋文學院士,專長當代文學,也是英國史上最年輕的布克獎評委會主席。

  能寫擅走,至今已走了一萬多公里,也爬過許多險惡的山,自述「我的腳跟到腳趾的量測空間是29.7公分。這是行進的單位,也是思想的單位」。

  被視為新一代自然寫作及旅行文學的旗手,以大量出色的文學修辭(尤其是隱喻)極度延展風景意象及深度,層出不窮的感官描述創造出人的內在風景和外在風景不停親密交流的感受。創新的寫作語言帶動大量評論,並啟發了新一波的地方寫作。當代旅遊文學名家William Dalrymple在書評中便點評道:在這些(顯示了旅遊寫作生生不息的活力,以及旅遊文學為每個繼起的新世代重新創造自己的能力)的所有新作家中,有一個人特別展示了文筆出眾的旅行書仍然可以美得如此渾然無瑕。那個作家就是羅伯特.麥克法倫。

  創作領域包括文學、旅行與自然,也熟悉地形學及生態學,同時還能主持紀錄片。

  書籍凡出版幾乎必得獎,首部作品Mountains of the Mind贏得《衛報》第一書獎、《週日泰晤士報》年度青年作家獎和Somerset Maugham Award。第三部作品The Wild Places同時獲得英國最重要的登山文學獎Boardman Tasker Prize和美國指標性的Banff Mountain Festival大獎,並改編為BBC節目。《故道》一書則獲Dolman Prize for Travel Writing。

讀物:《海柏利昂》(大家出版社)
讀者:瞿澄(《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執行編輯)

「這本書是我們刊物裡專寫科幻小說書評的作者提到,我找來看的。當編輯就是有這好處,可以接觸到更多其他領域的書。

故事背景是典型的科幻小說設定:地球滅亡後,人類移民外太空重建世界的故事;架構很像《十日談》,每個人物的故事都用不同文體敘述,就像一片拼圖,組合出這段旅程的全貌。你不喜歡第一篇,那可能喜歡第二篇,總之,你一定能找到合自己胃口的篇章。

我很喜歡角色之一的詩人說『太初有字』,意思是文字的力量可以建構出是一個世界,召喚一個神,那是一種對於文字創作非常強烈的意念。」

海柏利昂_0.jpg

海柏利昂​

作者: 丹‧西蒙斯  (Dan Simmons)
譯者: 林翰昌, 李漢威, 李漢聲
出版:大家出版社
定價:665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丹.西蒙斯(Dan Simmons)

  丹.西蒙斯生於1948年,少年時期對於學習並不熱衷,父母甚至建議他報讀軍校,所幸獲印第安納州瓦伯西學院錄取。他在就讀期間展現寫作天分,大二以優異的創作獲得全美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的文藝創作獎,1970年取得文學士學位,1971年取得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育碩士,不久即投入小學教育直到1989年。成為作家是他的最初志願,在小學執教的18年期間,他始終維持寫作習慣,更將寫作熱忱融入教學中,每天半小時故事時間的創意幻想,也成為他日後創作的故事原型。

  丹.西蒙斯是當今文壇上少見能掌握各式文體與多種文類的奇才,以恐怖小說出道,以跨類型科幻小說奠定小說家地位,被譽為「橫跨眾文類之上的作家」,隨後跨足偵探推理,再以歷史冒險類型暢銷全球,無論長篇短篇皆連年獲獎。生平代表作《海柏利昂》於1990年奪下「雨果獎」及「軌跡獎」,不僅成為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他也從此躋身小說大師之列。

  丹.西蒙斯不僅各文學獎手到擒來,作品也廣受讀者喜愛,累積銷售千萬冊。重要作品除《海柏利昂》系列,還包括《閃憶殺手》《山之魔》《狄更斯與祖德》《福爾摩斯與第五心》等多部名作。

  【丹.西蒙斯獲獎紀錄】
  1986世界奇幻獎
  1989布蘭姆.史托克獎、英倫奇幻獎
  1990雨果獎、軌跡獎最佳恐怖小說、軌跡獎最佳科幻小說
  1991軌跡獎最佳科幻小說、軌跡獎最佳短篇小說、英倫科幻小說獎
  1992英倫奇幻獎、布蘭姆.史托克獎、軌跡獎最佳恐怖/黑暗奇幻小說
  1993軌跡獎最佳恐怖/黑暗奇幻小說、布蘭姆.史托克獎、世界奇幻獎最佳短篇小說
  1994軌跡獎最佳短篇小說、布蘭姆.史托克獎
  1995軌跡獎最佳恐怖/黑暗奇幻小說、星雲賞
  1996星雲賞
  1998軌跡獎最佳科幻小說
  1999星雲賞國外最佳短篇小說
  2000軌跡獎最佳短篇小說
  2003國際恐怖作家協會獎
  2004軌跡獎最佳科幻小說

讀物:《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時報出版)
讀者:張亭筠(《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執行編輯)

「最近對於居住議題很有興趣,前陣子看了影集《show me a hero》和另一本《我當黑幫老大的一天》,現在看《下一個家在何方?》。裡面主要談種族跟貧窮的問題,可是它用居住的角度切入,故事性很強,用社會紀實的文學手法把很多真實面向的問題堆到你面前,非常好看。

人不是隨時都有精力去應付生活中各種現實,閱讀對我來說像是一種逃避,暫時的休息後,才能再回過頭來繼續面對。」

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jpg下一個家在何方?驅離,臥底社會學家的居住直擊報告​

作者: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
譯者:胡訢諄, 鄭煥昇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馬修‧戴斯蒙(Matthew Desmond)

  哈佛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同時也是「正義與貧窮計劃」(Justice and Poverty Project)的共同主持人。他曾經是哈佛學人協會的成員,也以作者身分完成了獲得獎項肯定的《火線之上》(On the Fireline),以及另外兩本以種族為題的共同著作。再來就是他曾經編輯過一系列聚焦美國經濟剝奪慘況的學術研究。他的研究工作曾獲福特基金會(Ford Foundation)、羅素賽吉基金會(Russell Sage Foundation)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補助,同時如《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與《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等大型媒體都曾刊登過他的文筆。二○一五年,戴斯蒙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有「天才」研究補助金(Genius grant)美譽的「麥克阿瑟學人獎」(MacArthur Fellowship)。

讀物:《外遇的理由》(沐風文化)
讀者:林鈺雯(《The Affairs 週刊編集》執行編輯)

「結婚一段時間卻沒生孩子的夫妻,要怎麼確認兩人之間還有沒有愛情?很好奇耶,就把老公買的這本書拿來看。書裡面有八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從他們角度討論人為什麼會外遇。我今天又看了一次,真的很有趣。

印象最深刻是遺傳學家說,一個人會不會外遇,其實不是基因影響的,跟環境適應性有關,還有科學實驗佐證人會潛意識挑選跟自己基因差距比較大的對象。看這本書感覺就像是透過他們更瞭解自己,或是推翻一些認知的謬誤。」

21200490_1613347285378279_4134214504099081034_o.jpg

外遇的理由 ​

作者:龜山早苗   
譯者: 謝敏怡
出版:沐風文化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龜山早苗(Kameyama Sanae)

  1960年出生於東京。明治大學文學系畢業。現為自由作家,活躍於各類女性雜誌。其著作以女性的生活方式為中心,下筆探討包括戀愛、婚姻與性等問題,對日本社會的分析精闢,廣受讀者好評。

  著有《深陷不倫地獄的男人》、《深陷不倫地獄的女人》(以上為尖端出版)、《跟老婆不能做的事:愛劈腿的男人不會告訴妳的46個祕密》(高寶出版)、《跟老公不能做的事》(WAVE出版)、《男人與女人─性愛的五種心理》(中央公論新社)、《徬徨於「最後戀愛」的男人們》(雙葉社)、《婚外情》(Media factory新書)、《追求性愛的女人:愛與快感》(講談社)、《性冷感的女人:我們不做愛的理由》(大和書房)等。

 

23800326_1564316600301451_7953207065997063873_o_0.jpg

《The Affairs 週刊編集》

facebook-03.jpg
那不就是今天午夜會公布!?

facebook_line-01.jpg

參加「我的2017年度好書」臉書活動,抽「2017Openbook好書獎」全套!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Openbook 最佳童書》我在礦山的童年


▇評審推薦語

⊙黃桂冠(台北市北投國小資優班教師)

住在礦山的小女孩惠理,小學三年級時認識了一位樂觀開朗的新同學,從此改變了她對周遭環境的認知觀點。這兩個性格迥異的小女孩,雖然身處物質條件貧乏的礦區,卻能以她們獨特的方式,在生活中尋找許多亮點、製造許多樂趣,並在過程中展現出無比旺盛的活力與創意。

然而,某日正當上課時,礦區傳來了巨大的轟隆聲響,緊接著空中出現了數也數不清的救援直升機飛向礦坑。驚愕中,被點到名的好朋友匆匆收拾書包離去,從此不曾回來。直到季節再次轉換,惠理終於收到了好友的來信。信中除了報平安,並歸還了當初匆忙離開時,不小心帶走的一把尺。

全書大多數篇幅僅以黑白兩色構圖,但是樸拙又大膽的筆觸,卻勾勒出令人印象深刻的畫面。無論是礦區占地龐大的煤矸山,或是氣勢磅礡、洶湧湍急的泥川,甚或是故事中每個角色的表情動作,都有著豐沛又獨特的生命力。

全書文學性高,少數淡淡著色的畫面之一,就是那把粉紅色的圖形尺,不僅象徵了兩個朋友間難忘的情誼,也註記了一段深刻動人的童年記憶。書中有黑色河水的、巨大的水坑等簡單直覺的畫面,控訴我們對環境的破壞,在故事背後,隱藏了許多深刻的意涵。

或許,生活中難以避免災禍的發生,但是人心依然可以選擇堅強而溫暖。或許,身處逆境難以逃離困窘,但是人心依然可以選擇樂觀以對。這是兩個小女孩所展現出來的堅韌與氣度。

▇得獎感言

eriko ishikawa.jpg感謝各位評審,讓《我在礦山的童年》有機會獲得2017Openbook最佳童書獎。
我一直希望能夠透過繪本,描寫出小孩子的頑強和堅強,溫柔和脆弱。
在創作這本繪本的過程中,我找到了自己內心的孩子,
那些孩子不知不覺地和我聊了起來。
「妳仔細想一想,妳應該還記得吧?」
「我記得,我記得啊。聽我說,聽我說,」我在和那些孩子說話的同時,進入了繪畫的世界。
然後,這些繪畫漸漸成為一個故事。
真心希望有更多台灣的小朋友可以認識這本書。
非常感謝。──石川惠理子
 

この度は2017Openbook最佳童書獎に「ボタ山であそんだころ」を選んで下さり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絵本を通して 子どものたくましさや強さ、優しさ、弱さを描ければと思っています。
絵を描きながら こころのなかの自分の中の子どもを見つめます。  
その子どもたちがいつの間にか私に話しかけてくれます。
「思い出してごらんよ、おぼえているでしょ?」
「おぼえているよ、おぼえているよ。あのね、あのね」と私は話をしながら絵の中の世界に入っていきます。
そしていつのまにか それがお話になっているようです。
 たくさんの台湾の子どもたちに この本をよんでいただけますように。
感謝を込めて   石川えりこ

(步步)_我在礦山的童年單封面-300dpi.jpg我在礦山的童年
ボタ山であそんだころ
文、圖:石川惠理子,林真美譯,步步文化,320元【內容簡介➤

【2017Openbook好書獎】
➤專題目錄
➤評審報告評審名單
➤年度好書.中文創作
➤年度好書.翻譯書
➤美好生活書
➤最佳童書與青少年圖書
➤抽獎活動辦法
➤9場巡迴講座


facebook_line-01.jpg


來看看讀者版本的年度好書!

主辦: 2017logo_1.jpg

 

贊助: 2017logo_2.jpg

logo_2b_2_0.jpg

 

得獎好書,各大網路與實體書店熱烈推廣中: 

bookstore_1.jpg

bookstore_2a.jpg

bookstore_3.jpg

bookstore_4.jpg

誠品.jpg

bookstore_5.jpg

bookstore_6.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1-30 21:29
閱讀讀者》奇哥:「為了理想而獻身,想用恐怖行動來改造社會的《老人恐怖分子》。」
奇哥:「我的2017年度好書是村上龍的《老人恐怖分子》,那你的呢?」
奇哥:「我的2017年度好書是村上龍的《老人恐怖分子》,那你的呢?」

讀物:《老人恐怖分子》村(大田出版)
讀者:奇哥(音樂人,漫畫家)

我是村上龍的粉絲,只要他的作品一出版我幾乎都會買。村上龍的作品主題是描寫日本社會裡比較陰暗、卻是活生生存在著的部分,所以他有些作品會讓人覺得太過黑暗血腥,雖然讀起來很過癮、很刺激,但比較像在看獵奇或驚悚的作品,讀者很難把自己投射進去,也就不太能引起共鳴。

_DSC1206-編輯-1.jpg可能因為作者本身也不年輕了,這幾年他的作品開始有了改變,相對來說變得比較簡單平實,像他上一本《55歲開始的Hello Life》,裡面描寫很多魯蛇,很接近一般人的生活。《老人恐怖分子》用一種像電影一樣、很視覺感的方式來說故事,描寫許多不同的社會階級,同時探討這幾年日本和台灣都有發生的無差別殺人事件,以及老人族群的問題。

書裡有個和「滿州國」有關的祕密組織,我覺得很迷人。滿州國是一群日本的精英分子,想融合日本、中國、韓國這些當時亞洲最強盛的國家,建立一個共治的理想國度。先不管道德或政治正確的問題,其實恐怖分子就是極端的理想主義者,他們為了理想而獻身,想用恐怖行動來改造社會。整個故事結合了社會現況、老人問題、年輕人的厭世和虛無,娛樂性很高,但又講到很多重要議題。

以前我會固定逛書店買書,有空時就會讀,每個月至少會讀一到兩本書。但不知道為什麼,這幾年這個習慣慢慢消失了……可能因為網路,或是其他事情讓我分心吧。最近我開始在工作以外的時間試著讓自己處在一個什麼都沒有的狀態裡,不開電腦,也不開電視和音樂,讓自己避開聲光的干擾。這種時候我就會很自然地再拿起書來讀,所以這陣子閱讀的習慣有慢慢回來。

年輕時的創作受閱讀的影響很深,常常創作的想法就是從某一本讀過的書裡來的。現在的創作就沒有這麼直接。可能因為現在寫東西都會盡量減少吧,做音樂會讓音樂的比重加大,漫畫也盡可能不用太多文字。我一直都是喜歡簡單的人,但最近想要再更簡化一些。在編音樂的時候,編到編不下去之後先放兩三天,像麵包發酵那樣先放著,再回來看的時候我第一個念頭就是要砍,砍掉很多不必要、重覆的東西,讓主軸更明顯。我覺得有太多裝飾就很容易挑剔——就像一件白T恤,沒什麼好挑剔的,但又存在著無限可能。

facebook-02 (2).jpg

facebook_line-01.jpg

參加「我的2017年度好書」臉書活動,抽「2017Openbook好書獎」全套!

29363531886_dcbe781d91_b.jpg

老人恐怖分子

作者:村上龍    
出版:大田出版
定價:4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村上龍

  1952年出生於日本長崎縣佐世保市。武藏野美術大學肄業。

  1976年就讀大學時,以描寫軍事基地城市年輕人行為的《接近無限透明的藍》獲得第19屆群像新人文學獎、第75屆芥川獎,成為史上第一位在學學生得獎的先例。本書在評審會上引起激烈討論,評審丹羽文雄、井上靖、吉行淳之介、中村光夫傾向支持,而永井龍男和瀧井孝作則極度反對,安岡章太郎投下半票,最後以4.5比2過半數的贊成票結果,讓村上龍獲獎。

  此後村上龍出版小說、散文、對話集等,作品類型廣泛,並持續造成話題,如《寄物櫃的嬰孩》。其中多部作品改編成電影,包括自編自導的《黃玉》、《京子》等。2000年出版以網路和繭居為主題的《共生虫》,以及描繪國中生從集體棄學到建立半獨立國的《希望之國》,一一成為討論話題。2001年出版《最後家族》,同年改編為電視劇。

  村上龍的每部小說幾乎預言日本當時社會現象,彷彿以作為一個邊緣族群的代言者般,他取材於社會,並且以小說描寫希望還之讀者,討厭重複,不喜教條,關懷邊緣,小說家以銳利之眼,以文字發聲,從過去到現在,持續創作。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