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活動》我的童書大冒險:帶你看完一個展,做完一本書
「我的童書大冒險」展覽入口(親子天下提供)
「我的童書大冒險」展覽入口(親子天下提供)

 

每年暑假來臨前,學校、圖書館和教育專家可能早就開好一長串書單,準備讓孩子們利用漫長的暑期時光,藉著全方位的閱讀充實自我。今年暑假,在鼓勵孩子專注閱讀一本書之前,先從帶領孩子「認識」一本書是怎麼生產出來的,或許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

近日開展的「我的童書大冒險:親子天下動手玩故事展」,活動推出半個月以來反應熱烈。不同於以往的「看」展模式,這項主題展強調「玩」展體驗,藉由互動遊戲的規劃,讓參展的親子家庭,親身體驗童書從最初的故事創作源頭,到上架成為販售商品的過程,並了解出版產業的重要角色,包括作者、繪者、編輯、印刷的工作技能與專業知識。

閱讀從來就不是靜態的活動,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我們對書本的理解和感想,孩子們的領悟或反應,與作者創作的意念之間,本來就會有多重的觸發或衝撞。所以,「我的童書大冒險」不讓參展的大小朋友靜靜看展,盡情在這座「閱讀遊樂園」遊玩,才是最佳的觀展Style。

▉六大展區,從無到有的奇妙歷程

「求救!求救!」童書星球的書,全被噴火龍不小心燒掉了,現在需要你跟作家樂樂猴、畫家心心貓、編輯奇奇熊和印刷康康豬一起做童書,拯救童書星球。

這座閱讀遊樂園的入口,設計成一本展開的大書,開宗明義告訴所有參展的大小朋友們,接下來即將進行一趟有趣的童書冒險。

「看完一個展,做完一本書。」不只是「我的童書大冒險」展覽的主題,這裡指的「做」,是以有趣的立體設計及互動形式,按部就班呈現出童書繪本的製作流程。

mybookadventure_02.jpg

展覽共分為故事劇場、作家星球、畫家星球、編輯星球、印刷星球,以及展期限定商品6大展區。分別用來呈現故事靈感、圖畫創作、編輯實務、印刷技術等創作的不同階段。看完展覽,等於一次了解童書繪本從靈感發想到創作產出的過程。

▉12位創作者分享創作幕後的祕密

知名的英國兒童文學作家與評論家艾登‧錢伯斯(Aidan Chambers)說:「創作者和插畫家,是幫助孩子成為讀者的歷程中,最有影響力,也最精采的明星。」

「我的童書大冒險」邀請12位童書創作者共同參加,以孩子們容易理解和感受的形式,將「故事產製工廠」立體化。包括賴馬、陳致元、唐唐、王淑芬、王文華、哲也、童嘉、崔永嬿、黃郁欽、陶樂蒂、林小杯、水腦等12位風格各不相同的創作者,都已在童書創作上耕耘多年,讀者們對他們的作品也不陌生。展覽中除了展出作家們的手稿與作品外,更結合數位互動科技,將童書創作的歷程立體化、遊戲化,告訴孩子們童書從創作到分享的樂趣。

mybookadventure_07.jpg
(攝影:宮崎葵花子)

首先是「故事劇場」以動畫投影揭開序幕,啟動一場「故事產製工廠」的旅程,引導小朋友展開挑戰童書製作的任務。

mybookadventure_03.jpg
(攝影:宮崎葵花子)

在「作家星球」通訊站,拿起話筒,就可以聽到你喜歡的創作者們正在和你打招呼。

mybookadventure_04.jpg
(攝影:宮崎葵花子)

作家創作一本書,故事靈感出現的時機往往是個奇妙的過程。也許是在日常散步時,也許是騎車的瞬間,有可能因為半夜打不到蚊子,或是想起童年院子裡的花果菜園……在作家星球中,孩子們可以透過「聲音帽」,聽見創作者分享故事誕生的祕密。

mybookadventure_05.jpg
(攝影:宮崎葵花子)

魔法畫廊展示了近100幅畫家們特別出借的草圖與完稿,讓孩子看見一本書從角色設定到場景安排,從草稿到完稿繪製的過程。除此之外,現場也展出協助畫家們構思圖面設計的輔助用品(創作小幫手),你會驚訝於創作者的特殊創意。

在「我的童書大冒險」展覽期間,12位參展的創作者會輪流當「作家值日生」,安排一天到展場內與大小朋友面對面,親自朗讀作品,分享作品背後創作的過程,讓大小朋友直接從創作者身上吸取創意能量。陳致元、王淑芬與童嘉還會在周末舉辦「展覽限定.達人課程」,邀請親子家庭一起體驗繪畫與製作手工書的趣味。

mybookadventure_06.jpg
(攝影:宮崎葵花子)

手工書達人王淑芬主持「我的『動』畫書」,教孩子用一張紙,結合光柵板,讓圖畫不用電腦特效就能動起來。最後還帶著大小朋友設計創意書盒,打造一份充滿巧思的禮物書。

▉多元互動體驗

美國教育學家杜威提出「做中學」的教育理念與方法,認為孩子可以從實作經驗中,累積建構自己的知識寶庫。這與幼教理論的「玩中學」學習模式是相輔相成的,意思是讓孩子把做事當作遊戲,一邊玩一邊學習新事物。此次「我的童書大冒險」展覽,相當程度地融入該教育方法,運用數位科技將多項動手做的實務體驗轉化為遊戲刺激,讓孩子們邊玩邊學。

mybookadventure_08.jpg
(親子天下提供)

畫家星球裡有「發光的桌子」,讓孩子透過光桌,跟著大師學畫畫。 

mybookadventure_09.jpg
(親子天下提供)

編輯星球設計了「編輯快問快答」,協助小朋友了解編輯到底是什麼職業?「排版挑戰桌」則讓大人小孩一起試試,故事要怎麼說最有趣。「書封設計師」則讓孩子利用平板電腦,設計出自己的書籍封面,完成後還能與投影合照,並上傳至臉書分享作品。

mybookadventure_10.jpg
(攝影:宮崎葵花子)

印刷星球提供的「做書材料包」,讓孩子們現場動動手,用一張紙做出一本書。

一本書就是一個世界,要創造出這個世界,需要各個領域的專業。「我的童書大冒險」帶領孩子們認識一本書從無到有的產出過程。走進展場的小小讀者,親身經歷過書籍的各種產製過程後,應當會更加愛護手上擁有的書冊。

如果有可能,我們甚至可以期待孩子們從愛書人變身成小小做書人,發揮清晰洞明的觀察力、源源不絕的想像力,運用不受拘束的創作能量,動手打造出自己創作的手工書。


【展覽資訊】
我的童書大冒險:親子天下動手玩故事展」 
展覽時間:2017/06/23(五)~07/16(日)
參觀時間:週日~週四11:00-18:00;週五~週六11:00-21:00
展覽地點:Citylink松山店三樓展演廳(松山車站樓上)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關於閱讀,我們站在同一陣線——北市圖「跑跑曬書節 」行動書車快閃活動

關於閱讀,我們應該站在同一陣線

北市圖與獨立出版聯盟合作主辦「跑跑曬書節」行動書車快閃活動,以行動書房概念進行書車設計,展示近200本獨立出版作品,並將巡迴動物園、西門紅樓、北市圖總館及台北電影節中山堂等地,舉辦多場行動講堂。

7月1日,「跑跑曬書節」在北市圖戶外廣場進行書車揭幕儀式,宣告活動正式起跑。當天,行動書車首度曝光,全黑車身外型時尚亮眼,參與活動的民眾紛紛舉起手機拍照,當透明車蓋自動緩緩升起時,現場更有民眾驚呼「根本是變形金剛!」

20170701_133429.jpg

如同變形金剛的書車,裝載的不是子彈槍火,而是一本本期待被看見的,出版業的心血。

北市圖指出,大多數讀者有閱讀偏食的傾向,偏好翻譯作品或經典大家,較少關注新銳本土作者。館方一方面藉由每月選書推廣本土作家,另一方面也希望透過本次活動提升民眾閱讀意願,增加本土作者的曝光度。此外,為了強化與出版業的連結,北市圖也設計了方案——讀者持北市圖借書單據,至指定實體書店可折抵消費——以實際行動引導讀者踏入周邊書店買書。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理事長陳隆昊致詞說道:「台灣出版業者與圖書館同樣面臨讀者流失的困境,兩者應站在同一陣線。」閱讀力的下降,賣書及借書方感受最為深刻,此刻並肩,盼望在時代洪流中保留屬於閱讀的老派美好。

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劉霽表示,這是一個全新的嘗試,有別於等待顧客上門的書店,書車能夠主動出擊、直接面對讀者,將閱讀的氛圍擴散出去。秘書長陳夏民則補充,透過行動講堂的直播,希望能夠把好的內容帶到台北以外的地區,減少一次性活動的資源浪費。

20170707_143719.jpg

行動講堂 看見獨立出版多元面貌

北市圖規劃活動骨架,獨立出版聯盟與Openbook閱讀誌則提供內容,共同規劃8場行動講堂,其中包含4場直播場次,邀請各領域作者與民眾面對面分享創作理念。

行動講堂第一站,來到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小學堂內,朱家安主講〈生命意義的難題〉,楊鈺琦分享〈從漫畫中看見動物和小人物的故事〉,學堂外則有行動書車停靠,供遊客瀏覽翻閱。

本次講堂活動由「年輕人Show吧」進行直播,講者不僅與現場民眾互動,也可即時回應網友問題。朱家安以哲學角度切入,帶領大家一步步進行思考,現場民眾紛紛發表意見,觀看直播的網友反應亦熱烈;楊鈺琦則與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黃珮珊分享漫畫作品的故事,以及走訪各地取材的所見所聞。

在場民眾認為,這類活動能夠促進思考,「能夠知道本來很陌生的事情,感覺很好」。即使原本不熟悉講者,但在活動結束後,會更想深入了解其他本土作者。對於在會場外展示的書車,大家不約而同讚譽有加,「很顯眼,質感很好,會吸引人去翻書來看」。

20170707_143850.jpg
哲學哲學雞蛋糕》、《護家盟不萌》作者 朱家安

20170707_144012.jpg
上排左起 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總編輯 黃珮珊、《工廠》作者 楊鈺琦

首度參與直播活動的黃珮珊則說,「這是很難得的機會,可以跟平常接觸不到的族群互動,吸引更多年輕族群重視我們想突顯的社會議題。」對出版人而言,藉由講堂結合直播,能讓講者接觸更多族群,減少與市場的隔閡;對參與民眾而言,即時的參與,也有助於在眾多議題中釐清疑問,挖掘閱讀熱情。

「跑跑曬書節」才剛開始,會造成什麼影響端看時間發酵,但書車、行動講堂加上直播的概念——其實也是硬體搭配內容的多元組合——對推廣閱讀而言,或許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案例。在網路資訊全面入侵生活縫隙的時刻,如何把書帶到讀者面前,使其被閱讀、被討論,永遠是出版人、圖書館人、書店經營者所必須深思的課題。

彩蛋:如何設計講座直播?

年輕人show吧字卡02_0.png
畫面擷取自年輕人Show吧臉書專頁

許多出版社開始嘗試講座直播,但效果各異。如何讓中途加入的網友也能立刻進入狀況,是直播的一大重點。「年輕人Show吧」分享其中訣竅,他們運用兩大方法吸引網友收看。

  1. 需要有互動設計。直播重視互動,所以除了必須即時回應網友留言之外,講者也要多設計題目,將活動分出段落,讓網友不會覺得冗長。
  2. 運用字卡、軟體幫助理解。活動進行前先與講者確認內容,將每段主題及投影片製作成字卡,直播時運用軟體直接顯示於畫面上,有效幫助理解。

後續演講場次

19248029_1032369806900442_72113295020559768_n.jpg

Openbook閱讀誌邀請你一起參加

行動講堂_7月9日_2稿_A.jpg

20170701_14015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07-07 14:56
理想的告別8》閱讀死亡:實用的告別著作【醫生證言】【他山之石】
Photo by Kari Shea on Unsplash
Photo by Kari Shea on Unsplash

第一類:醫生證言

【推薦書】

cover02_0.jpg

美國知名外科醫師,同時也是獲獎無數的暢銷作家葛文德曾說:「雖然我在醫學院學到了很多東西,可是從來沒有人教我如何面對死亡……醫學訓練的目的就是教我們如何救治病人,而非照顧臨終病人,讓他們安然離去。」日本學者田立克則說:「不計一切代價去努力延長病人死亡的時間,是一種殘酷的仁慈。」

近年來,不管是台灣、日本或歐美,越來越多以救人為職志的醫生,體悟到醫療的極限,因而透過出版及其他途徑,積極向讀者宣揚「善終」的真諦。這些作品,成了我們學習面對生死最直接而實際的生命之書。

在台灣,已出書的幾位醫師,幾乎都有陪伴過上千位病人走完生命最後一程的經驗,都見證或者親身經歷過病床邊臨終病患及其家屬的痛苦、愛與淚水。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列舉各種發生在急重症病床前的真實故事,促使我們直視死亡的真相,坦然接受老病與死亡的不可免,建立善終的基本認知。

這些「醫生書」,同時也在向醫界積極喊話:醫「生」,除了要會治病救命,還要會顧「死」,這才是完整的醫療本質。

被譽為「台灣安寧療護之母」的趙可式教授,是台灣最早期投入安寧醫療的專業醫師之一,早在2007年,《安寧伴行》即已是推動安寧療護的重要著作。

同樣已出版超過10年的《生死謎藏》以及後續的系列作品《夕陽山外山》、《紅色的小行李箱》,則是近年來醫界推動「善終」觀念十分重要而有力的開端。作者黃勝堅本身是腦神經外科、急重症照護專業醫師,2003年取得「安寧緩和醫療」專科醫師證照後,十餘年來推廣「臨終照護」與「悲傷輔導」不遺餘力。

cover01_0.jpg

另一位近年來積極推動「拒絕過度醫療」善終觀念的陳秀丹醫師,則以《向殘酷的仁慈說再見》,強調醫療的核心價值在於尊重自主、行善與不傷害,力主醫療人員、法律制定者能認真看待生命末期的醫療問題,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得以合理地分配。

因為愛,讓他好好走》是重症醫學主任醫師黃軒的懇切叮嚀:善終不只是為我們摯愛的家人,更是為我們自己。他強調,除了簽署不急救意願書(DNR)之外,更關鍵與刻不容緩的是,應該從家庭、學校、社會開始,一點一滴學習面對死亡,並了解醫療有其極限,才能避免「從家人身上練習面對死亡」這樣令人備感疼痛與遺憾的事。

在2019年《病人自主權利法》正式上路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與配套的預立醫囑,是末期病人及家屬最重要的保障。安寧緩和與老年醫學專科醫師朱為民的《預約。好好告別》,為我們提供「如何安然死去」的實際資訊。除了列舉安寧照護的各種常見迷思並提出解答、匯整了實用的醫療資訊外,書中還提醒我們一件人生大事:你總是可以更輕柔地看待死亡。

從安寧醫療、善終權到在宅醫療,醫界對生命終點的省思越來越細緻。在宅醫療是最原始也最人性的醫療方案,或許也是最不浪費醫療資源的途徑。

在宅醫療要實現的目標是「在地安老」與「老有所終」,期望照護和生活妥善連結,讓每個人都能尊嚴在家終老。新近出版《在宅醫療》的余尚儒醫師,本身即是台灣在宅醫療研究會召集人。書中借鏡日本經驗,為亟待建立的台灣照護網跨出了第一步,也讓人重新思考被體制扭曲了的醫病關係。


第二類:他山之石

【推薦書】

cover03.jpg

日本的高齡化問題比台灣稍早發生,因而從社會議題到解決策略,成了我們得以大量借鑑的對象。

日本「高齡者臨終醫療學會」的創辦人宮本顯二,經多年考察後發現,歐美國家不像亞洲一樣有許多長年臥病在床的老人,這讓他們反思國內醫療的觀念與現況。意識不清、不能言語,臥病在床、包著尿布,甚至被綁住手腳、僅能從口中的塑膠管灌入營養品。對於臨終高齡的長者而言,這些所謂的「延命醫療」其實不是在延長生命,而是拖長了死亡的痛苦過程。

不在病床上說再見》書中探討了阻礙安詳臨終的到底是什麼?身為家屬又該為親人選擇怎樣的臨終醫療?歐美國家如何做到大多數人都自然善終的理想?書中列舉生命末期常見的現象及醫療處置的意義,幫助讀者真切了解臨終照護的相關議題。內容淺顯易懂,適合一般民眾、家庭照顧者及長期照顧工作者參考。

長年服務於居家醫療現場的長尾和弘醫生,在《善終,最美的祝福》書中例舉病人及家屬面對臨終議題時,可能產生的各種疑問,歸納出「善終」的10個觀念,可以讓讀者明確具體地想像自身及家人如何告別。中文版書末也匯整了台灣安寧照護以及預立醫療自主計畫的相關資料,具實用的參考價值。

大往生》作者中村仁一醫師大力鼓吹不要把老當成病,力倡「自然死」(即台灣的安寧緩和醫療)。書中提出與疾病和死亡有關的各種事實,譬如:「即使是癌末,也可以沒有任何痛苦而死亡。」「不是因為不吃而死、而是因為『死時到了』才不吃。」全書筆調幽默詼諧,顛覆傳統的觀念,值得深入思考。

日本NHK繼《老後破產》、《無緣社會》等高齡化社會議題後,再度製作專題,推廣「拒絕延命醫療之後」的觀念教育,並結集成《老衰死》一書。「老衰死」代表的是順應人體自然變化,從細胞老化、臟器衰弱,到無痛離世。面對高齡化社會,「老衰死」才是生命最美的告別。NHK用真實案例和醫學數據,告訴我們如何照顧家人與面對照護時的不安。全書淺顯易懂,帶著豐富的溝通企圖,深具對話性。

cover04.jpg

2013年,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編著《死在香港:見棺材》、《死在香港:流眼淚》二書,分別報導香港的殯葬問題和喪親哀傷。因為採訪過程中深感臨終這最後一程,對病人和家人的影響相當大,處理不好則留下遺憾和內疚糾結。後來她又耗費3年時間自費採訪,2017年推出超過30萬字的調查報導,探討港人的晚期醫療和護理問題。

怎照顧?》訪問了十餘間醫院及大量的醫護人員、社工、病人和家屬,檢視目前香港在臨終護理議題上的現況和資源,並與英國、台灣並列比較。《有選擇?》報導人生最後一程在香港的不同選擇:預立醫療指示、預立照顧計劃、不作心肺復甦法文件、持久授權書等等,深入探討病人、家屬、醫護人員在各種醫護決定背後的想法和分歧。書中也從病人自主權的角度,梳理「安樂死」、「醫助死亡」、「終止無效治療」、「拒絕治療」等議題在香港的討論和實踐。

平安紙》則是教人如何寫遺書(「平安紙」在香港即「遺囑」之意),從細說自己一生如何度過,葬禮想怎樣安排,希望哪些人出席……逐一引導思慮,為讀者提供人生的指引。

了解人生最後一程的醫護需要,不但可讓自己和親友減少遺憾,更重要的是能藉著討論和參與,監察未來的政策發展和資源分配。作者期許讀者們透過疾病與死亡,了解香港如何看待生命,合力使最後一程,好走。

➤【不要錯過
理想的告別9》閱讀死亡:實用的告別著作【生命教育】【文學觀點】

➤【理想的告別】,更多專題內容:

banner_bottom1_1.jpg banner_bottom3.jpg

 

主辦: logo_line07.jpg
協辦:logo_line05_0.jpglogo_line06_0.jpg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