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短評》#65 每週必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逃難吧……戰地記者喬裝敘利亞難民168hr偷渡紀實
Über das Meer: Mit Syrern auf der Flucht nach Europa
沃夫岡.鮑爾(Wolfgang Bauer)、 史丹尼斯拉夫.克魯帕爾( Stanislav Krupar)著,闕旭玲譯,野人文化出版,37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益
臥底難民的報導,是第一手情報以及在場見證的文學。兩位作者喬裝難民,跟著真難民走一趟生死交關的逃難行,雖然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卻又隱隱讓人覺得這樣的作法有些爭議。【內容簡介➤】
●你從哪裡來?一個字聽出你的故鄉──為什麼要懂語言學,語言學大師的40堂精采入門課,增進生而為人的獨有天賦
A Little Book of Language
大衛.克里斯托(David Crystal)著,嚴麗娟譯,麥田出版,350元
推薦原因: 知 樂 獨
本書最大優點是淺顯,偶爾也有結論過簡的小疵,但作為入門書,趣味與知識的持平,仍使其頗值一讀。
這本語言學的科普書讓人懂得自己在說什麼,也讓人反省為什麼要這樣說,還可以怎麼說,對瀕危語言的關照更是一記沉重的提醒。也許,我們還可以靠著語言的創意,稍微彌補那些逐漸消逝的豐富表達。【內容簡介➤】
●老公的陰莖插不進來
夫のちんぽが入らない
木靈著,劉愛夌譯,平安文化出版,299元
推薦原因: 議 樂 獨
這本書擔得起書名的驚悚,插不進來的謎團是一顆還看不出型態的受精卵,可以長出一拖拉庫的心理社會議題和日劇。
在聳動書名之下,本書的風格實則偏向溫馨家常。每個人會擁有的祕密與困難不盡相同,與其說這本書談論的是插不進來的問題,不如說是如何自由地接受非標準化的人生:即使是直男直女,也是「不一樣,又怎樣」。【內容簡介➤】
●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
王君琦、施如芳等19人著,何曉芙、王念英、卓庭伍、張玄竺譯,聯經出版,680元
推薦原因: 知 議 樂 獨
台語片是台灣電影史上位居樞紐的一環,既牽涉產業史,也難迴避政治史與社會史。本書是集眾人之力的重量級研究,既是關心電影史讀者不可錯過的出版品,對台灣史有興趣者,也另有趣味與觸發。
這本集大成的台語片論文集,從各個角度精細分析了50、60年代台語片的大起大落,幫我們找回了遺落的集體記憶,有如一箱傳說中的寶藏重新出土。【內容簡介➤】
●與亡妻共度的夜晚
La nuit avec ma femme
塞繆.本榭特里特(ISamuel Benchetrit)著,陳思潔譯,大塊文化出版,250元
推薦原因: 文 樂
這是喚醒亡魂的情書,儘管亡魂早在生前就已經移情別戀,這款注定沒有回報的深情,其實也正是書寫的療癒本質。
除了易讀與感人的文筆,本書也是一個男人如何思考家暴問題的個人化作品。【內容簡介➤】
●面對獨裁:胡適與殷海光的兩種態度
金恆煒著,允晨文化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獨
胡適曾是台灣學子考試時的得分之鑰,曾為課文作家的他,文化偶像的地位甚少動搖。長年被軟禁的殷海光,則是禁書的作者。重新認識兩位文化人的生涯與面對國民黨獨裁政權的不同態度,不光是解嚴後確有必要的補課,其中政治權力如何決定文化傳播內容等諸多課題,如今讀來,猶未晚矣。【內容簡介➤】
●我的躁鬱人生不抓狂指南:面對混亂失序,如何生活、戀愛,好好照顧自己
A Beginner’s Guide to Losing Your Mind: Survival techniques for staying sane
艾蜜莉.雷諾茲(Emily Reynolds)著,婁美蓮譯,木馬文化出版,300元
推薦原因: 知 實 樂 獨
這本躁鬱自助手冊提供的不是病理分析,而是情緒洪流沖過來時,伸手可以抓住的漂流木。有時候,奇蹟般的療癒就會從那樣的掙扎瞬間開始啟動。
內容具體,若干條列式的注意事項,也有自助助人的高度實用性與清晰度。【內容簡介➤】
●製造俄羅斯:從戈巴契夫到普丁,近代俄羅斯國家轉型與發展歷程
The Invention of Russia: The Journey from Gorbachev’s Freedom to Putin’s War
亞凱迪.奧卓夫斯基( Arkady Ostrovsky)著,楊芩雯譯,馬可孛羅文化出版,480元
推薦原因: 知 批 樂 獨
認識近代俄羅斯最生動、簡潔且便捷的一本書:作者帶著歷史性感情的思索,使得原本或許會枯燥無趣的政經媒體操控主題,有了史詩悲劇般的訴說深度。
媒體到哪裡都是主流,在過去30年的俄羅斯尤其如此;奧卓夫斯基直搗造勢現象的核心,政治人物豪商巨賈反而成了癡情小受,追著媒體魔戒又貪又嗔又痴。了解當今俄羅斯的必讀本,也是抵抗trendy東東的預防針。【內容簡介➤】
知識性.設計感.批判性.思想性.議題性.實用性.文學性. 閱讀樂趣.獨特性.公益性
日本書房》一個時代的結束:從安室奈美惠到平成天皇
2017年9月20日晚間六時許,住在日本的居民,每個人的手機都接到一則新聞快報。打開電視,生冷堅硬的NHK正播報這則獨家號外:出道25週年的歌姬安室奈美惠(40歲)宣布,2018年9月16日安室本人生日當天,引退。
1992年,安室奈美惠以少女團體Super Monkey's的一員出道,95年遇見伯樂,名製作人小室哲哉,一躍成為影響日本樂壇與流行的天后歌姬,不僅單曲專輯張張大賣,街頭女性紛紛模仿她的穿著妝容,掀起一陣社會現象。2000年以後,安室經歷結婚、生產、喪母、離婚等人生巨變,並脫離小室工作室,陷入事業低潮。2007年左右安室逐漸恢復聲勢,自此持續引領風騷至今,成為平成時代日本流行樂壇最受歡迎的個人女歌手之一,她的歌聲承載了許多人的回憶。正因如此,她突如其來的退隱宣言,才會帶來這麼大的衝擊。
「真的是一個時代的結束……」感嘆地說出這句話的人,是一名五十多歲的日本女性。她並不是安室的歌迷,只是閒聊中有人提到這則新聞,她有感而發。在場的每個人都露出同感的表情,「昭和好像不久前才剛結束,我們還沒搞清楚平成是個怎樣的時代,平成就要結束了。」
是的,安室奈美惠的引退,對日本人來說並不只是一個流行歌姬的引退,而是一個時代即將畫下句點。
▉明仁天皇的平成不況
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後,明仁天皇以《史記》〈五帝本紀〉中的「內平外成」,《書經》〈大禹謨〉中的「地平天成」為典故,宣布更改年號為「平成」,以55歲的「高齡」即位。然而即位沒多久的明仁天皇,就遇上90年代泡沫經濟破裂,日本陷入史上最大最長的經濟不景氣中。這段不景氣,外國媒體稱為「失落的20年」,而日本國內還有另一個說法,叫做:「平成不況」(平成不景氣)。
明仁天皇任內日本遭遇的不幸並不僅如此,還有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以及大家記憶猶新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及福島核災。
天皇在日本並不具政治實權,雖然平常也是公務繁忙,必須主持或出席各式祭祀、典禮、餐敘、接見外賓等活動,可是不會經常出現在日本國民的生活中。但是當國家遭逢巨大災變,明仁天皇總是臨陣當先,偕同皇后美智子拜訪災區,撫慰災民的心靈創傷,在日本國民心中享有極高聲望與支持。
明仁天皇即位時已經年過半百,因此很快就遇上高齡的身體狀況與繁忙公務的衝突。明仁的責任感非常強,除了幾次手術住院外,極少取消既定的公務行程。然而歲月增長,天皇早已超過一般人「退休」的年紀,2003年明仁罹患前列腺癌,住院一個月接受切除手術。2012年又因心絞痛入院接受心臟手術,體力上越來越難負擔諸多公務。
▉天皇能不能生前讓位?
然而,1889年《大日本帝國憲法》及《皇室典範》制定施行時就明文規定,天皇唯有駕崩之後才能傳位於皇儲,禁止生前退位,迄今仍是如此。2016年7月13日NHK報導,有消息指出明仁因為自己漸漸無法承擔公務,有意讓位給皇太子,但宮內廳接受媒體採訪時卻否認這個消息。
依據二次戰後的日本憲法規定,天皇不能干預政治,「天皇有意讓位」這樣的發言,有觸及《皇室典範》及相關法律的可能,因此宮內廳全面否定天皇有這樣的發言。然而8月8日,明仁發表了一段簡短的影片,以「個人的心情」,表達自己自即位後,每天都在摸索天皇應有的本份,但因年齡所限,已經感到難以全心全靈盡到身為日本主權象徵的責任,希望國民能夠理解。
這段影片公開之後,隨即引起日本社會全體熱烈的討論。原本就有一股聲音在討論:天皇已經年邁,強迫他繼續執行公務實在有損他的人權。當天皇本人也公開希望讓位的想法之後,社會輿論是支持的,只是囿於現行法律。那麼,這次天皇的讓位應該是修法,使讓位能常態化呢?還是視為一種特例,以特別法處理?
經過將近一年的激烈討論,2017年6月9日,日本參議院通過〈與天皇退位相關的皇室典範特例法〉,決議以特例方式處理,規定應在3年內完成讓位予德仁皇太子的相關手續及事務,讓明仁天皇成為日本兩百年來第一位「上皇」。如此一來,在2020年以前,日本的「平成」時代即將結束,進入下一個年號。
▉現代日本究竟需不需要天皇?
台灣引介「天皇」的相關書籍並不少,但除了介紹天皇歷史外,大多集中在「昭和天皇」與「二戰責任」上。戰爭責任當然是討論日本天皇時非常重要的話題,不過在日本,「天皇」這個主題,一直都有更當代、更熱烈的討論。在2006年以前,是否該修法讓皇太子家的愛子公主繼承皇位,成為「女天皇」,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不過在明仁天皇的次子,秋篠宮親王家生下悠仁皇子之後,這個話題就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女性宮家」的創設問題。
現行的《皇室典範》規定,皇族女性結婚之後,就失去皇族身分,其配偶或子女自然也不具有皇族身分與禮遇。然而日本皇族現在女多男少,除了愛子公主,秋篠宮家悠仁皇子也有兩位姊姊。其他宮家要不是沒有子嗣,要不就是皆為女兒,將來結婚後也會失去皇族身分。這樣皇族的工作就越來越少人能承擔,預計目前最年幼的皇族悠仁皇子即位時,皇室可能只剩下他一人。
如今,伴隨著明仁的讓位宣言,日本社會討論最熱的天皇問題,除了「讓位」應該常態化還是特例處理之外,還有另一個更根本性的問題,就是「天皇制存廢」:現代日本,究竟需不需要天皇?
今年9月3日,《朝日新聞》刊登一篇書評,介紹兩本與天皇制存廢有關的書籍。第一本是評論家堀內哲所編輯的《生前退位:廢止天皇制-邁向共和制日本》(生前退位‐天皇制廃止‐共和制日本へ),第二本是一橋大學教授吉本裕等人編輯的《平成的天皇制究竟是什麼?——在個人與制度的縫隙之間》(平成の天皇制とは何か―制度と個人のはざまで)。
▉廢除天皇制成日本民主政治的難題
《朝日新聞》書評的作者、放送大學政治思想史學者原武史首先指出,《平成的天皇制究竟是什麼?》一書匯集了9位憲法及歷史學者的觀點,越是年輕的學者,對於「天皇制」的態度越平靜,以不帶主見的客觀角度行文。而越是資深年長的學者,對於明仁天皇及其發言,則越是批判。特別是最年長的一橋大學名譽教授渡邊治,論文題目〈近年天皇論議的歪曲與皇室典範的再檢討〉就十分犀利,內容更是直指現行憲法與天皇制當中的矛盾與乖離,筆勢險峻更勝憲法學者。
更挑釁的是堀內哲所編輯的《生前退位》一書,直接挑戰日本主要政黨與主流媒體都不敢談論的「廢除天皇制」問題。書評認為,光是此書的出版,在言論自由上就具有相當意義。
然而,與堀內哲對談的兩位學者杉村昌昭或齋藤貴男,在這個議題上雖然贊同堀內的意見,但也質疑「廢除天皇制」的討論是否已陷入「自我目的化」(activity trap)的狀態之中。「廢除天皇制」原本是為了達成促進日本更加民主化的手段,然而曾幾何時,討論這個議題取代了目的,反而無法達成日本更進一步民主化的真正目的。這項質疑,也凸顯出日本現今民主政治的一大難題。
▉市民眼中的天皇
內田認為,日本的左翼學者在乎的是日本的「未來」,卻忽略日本的「過去」,因此得不到廣大日本民眾的支持。「天皇制」和「立憲民主主義」雖然不斷對抗,但正因如此,日本的政局才能比獨裁的中國、俄羅斯,或者兩黨制的美國、法國更加安定。
從簡介看來,內田似乎非常右派且保守。然而他的政治立場是反自民黨,反安倍,同時也反對修改憲法第九條,但又跟「護憲派」的立場有所出入。內田在《市井的天皇論》的立論,其實立基於天皇的「鎮魂」與「慰靈」的機能,也是日本獨特的宗教觀、文化觀。做為一個超越現實政治衝突,足以代表全民的存在,也是一千多年以來持續祭祀日本建國神話當中諸神靈的家族首長,某個層面上天皇是日本家父長社會的頂點,也是一個中心點的具體存在。
▉從媒體形象看天皇與皇族
《做為表象的皇族》這本書並非直接探討「天皇形象」,而是從距離天皇最近的「天皇的弟弟們」下手。這些皇族既具有天皇的代理人身分,又不是這麼的完美與遙不可及,而帶有些許的平民性。藉由分析他們的形象在各級媒體上是如何被形塑及傳播,可以更清楚勾勒出日本社會對於天皇抱持怎樣的看法。
我曾經用一個單刀直入的問題問日本朋友:「你們覺得天皇對你有什麼意義?」他們都是廿多歲的年輕人,沒有特別的政治立場,也不熱衷於政治,就是你我身邊隨處可見的青年男女。
「嗯……我覺得他很可愛。」
「對啊看到他揮手就覺得好療癒喔。」
「看到天皇跟皇后特別去災區跟災民問候,我覺得好感動。」
「所以你們覺得日本需要天皇嗎?」當我拋出這個更尖銳的問題,現場的空氣彷彿凍結了。
對於日本人,尤其是日本年輕人來說,「日本需要天皇嗎?」似乎從來不曾是個問題。在他們出生的時候,明仁天皇已經在那裡,肩負起他身為「象徵天皇」的責任。廿多年來,在日本國民心目中,他的身影已經占有一席之地。那是超越「吉祥物」的「象徵」,是更為深層的一種記號。因此不論好與壞、苦與樂,「平成時代」的結束,才會這麼教人感傷。●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