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書房》怎麼沒列入我的最愛!紐約時報公布21世紀百大書單,及其他藝文短訊
【產業消息】
■鑑於21世紀即將邁入第25年,《紐約時報》日前邀集500多位小說家、非虛構文學作家、詩人、讀書俱樂部主持人、書評和有聲書朗讀者等寫下心目中的10本好書,聚焦在2000年至今出版的書籍,匯集成「21世紀百大書單」,並同步整理出一份得獎作家和愛書人的書單。本調查共計近3300本書籍入選,完整入選書籍單請見《紐時》網站,讀者可依據文類和出版年份篩選搜尋。
書單發布後引起熱議,有關此書單的討論聲浪多提及「21世紀」這個標題似乎不太精確,畢竟離本世紀過完還有75年。另外,這份書單的入選作品多為小說或自傳、回憶錄,缺乏社會科學、財經、自然等其他非虛構文學以及詩集。《紐時》也預期到眾人會抗議「怎麼沒列入我最愛的 !」,因此開放讀者提交他們心中的21世紀好書,幾天後又發布了一份「讀者版21世紀百大書單」。
無論讀者的心頭好是否上榜,此書單都激起愛書人和出版圈熱烈討論,也鼓勵讀者多發掘一本不在自己閱讀清單上的好書。根據美國書評網站Book Riot,書單的前10名作品銷量平均暴增了113%。
■美國南卡羅來納州通過審查新法,學校不得向學生提供「非適齡及不適合發展階段」的書籍資料,且進一步禁止某些全年齡向的圖書,尤其是那些包含「性行為」及「排泄功能」描述的書籍。南卡羅來納州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 of South Carolina)在聲明中表示,這代表五味太郎的童書《大家來大便》(Everyone Poops)、喬治.歐威爾的《1984》,都可能在新法的禁書名單內。
除了下架圖書外,新法也規定各學區必須在網站上列出學生可以借閱的圖書及影音資源,而且這份名單須經過州教育委員會的批准,而不是各學區可以自行決定。
當地教育部聲稱此法「既無限制言論自由、不因作者的觀點而歧視,也沒有消除地方的掌控權」。「作家反禁書聯盟」(Authors Against Book Bans)創始元老Alan Gratz則持反論,認為這條法令「推翻具備專業選書素養的館員判斷,藉此既剝奪了地方自主,同時限制了言論自由」。而且根據近期全美校園禁書的前例推斷,下一波的頭號目標必然是LGBTQ+及BIPOC(black, indigenous, and people of color,非裔、原住民與其他有色人種)作者的著作。
■德國法蘭克福書展與義大利波隆那童書插畫展主辦方,攜手宣布創立「遊戲業務中心」,為電玩產業開設專屬區域、舉辦跨媒體授權講座,寄望透過匯聚世界兩大書展的資源和網絡,媒合電玩和圖書出版業,同時拓展影視和IP授權業務。「遊戲業務中心」將於今年10月的法蘭克福書展首度問世,並開放電玩專業人士造訪。
【得獎消息】
■開啟警探小說的全新想像!女作家喬.卡拉漢(Jo Callaghan)53歲出道,處女作《In the Blink of an Eye》描寫喪偶警探與AI警探的發展可能與合作火花,獲得Theakston Old Peculier年度犯罪小說獎的肯定,以及3000英鎊獎金和別具意義的雕刻啤酒桶獎座。
卡拉漢取用她的個人生活經驗與專業知識寫就《In the Blink of an Eye》。她和書中的人類警探主角一樣,都失去了人生摯愛,而她本身是資深企業策略家(senior corporate stretagist),對於AI長期發展的預測及掌握,也用來塑造另一主角AI警探「AIDE Lock」的骨架,讓其能力吻合AI發展現況及近年可預見的趨勢。
《In the Blink of an Eye》的續集《Leave No Trace》已在今年3月底出版,卡拉漢規畫以四部曲來鋪陳這對「人性直覺 vs. 演算法邏輯」的拍檔故事。除了想探討警務工作中數據的運用(及濫用)、「直覺」和「偏見」的界線,還有探討AI學習的極限,及屆時可能引發的漣漪。

■在文學中尋找兼備想像力與獨創性思考、最具美國代表性聲音的美國國會小說獎,今年將榮耀歸於詹姆士.麥克布萊德(James McBride)。
麥克布萊德在寫作之前,早已是成績斐然的編曲家與薩克斯風演奏家。他於1995年出版第一部作品《我的特異母親》(The Color of Water: A Black Man's Tribute to His White Mother)便在紐約時報暢銷榜上停駐超過100週,被列入高中、大學的指定閱讀清單,已出版16種外語譯本。這部自傳,講述麥克布萊德如何追溯自己白人母親避而不談的生平,以及引申到整個國家種族、宗教、身分定位的問題。
2002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說《聖安娜村的奇蹟》(Miracle at St. Anna),以參與義大利戰爭的非裔美國軍隊歷史為題材,2008年翻成拍同名電影,由奧斯卡終身成就獎得主史派克.李(Spike Lee)執導。後來麥克布萊德的多部作品,持續以非裔主角帶動種族問題的討論,因此2016年歐巴馬總統頒發國家人文獎章,以表彰他「使美國討論種族的複雜性變得人性化」。
麥克布萊德最新出版的小說是2023年的《天堂人間雜貨店》(The Heaven and Earth Grocery Store),不只獲得亞馬遜及美國最大連鎖書店邦諾(Barnes and Noble)2023年度好書的提名,更獲得柯克斯年度小說、2024猶太小說獎的肯定。

■英國最大連鎖書店「水石書店」,於7月底公布由旗下書店店員投票選出的「水石書店最佳出道小說獎」。該獎如同日本本屋書店大獎,同樣利用書店店員的口耳相傳,促進作品被推薦、被看到、被閱讀。入圍水石獎項的6本決選書中,英美書房已介紹過卡維.阿克巴(Kaveh Akbar)充滿機敏哲思的《烈士!》(Martyr!),以及斐迪亞.勒儂(Ferdia Lennon)的古希臘喜劇小說《光榮之舉》(Glorious Exploits)。
在其他決選者中,演員花子.福特曼(Hanako Footman)的《混血兒》(Mongrel)描寫分處英國和日本兩國三地的3個女人。她們雖出於不同原因來到異鄉,卻都渴望歸宿,獨力尋找棲身之道和自我認同。無獨有偶,雷貝卡.K.萊莉(Rebecca K Reilly)的《葛瑞妲與瓦汀》(Greta and Valdin)中也描繪一群有那麼點與眾不同的混血兒。葛瑞妲與瓦汀來自一個融合南島毛利族、俄羅斯和加泰隆尼亞血統的家庭,他們熱血又古怪的家人願意盡一切力量,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的酷兒性(queerness),在他們戀情受挫時安慰打氣,並讓他們知道自己值得被愛。
喬西.佛格森(Josie Ferguson)的歷史小說《The Silence In Between》,講述1961年的柏林一夕間立起高牆,一位母親就此與她剛出生的兒子隔著國界不得相見,而她的女兒為了修補與母親的關係,決心穿越重重阻礙逃到西邊,冒死將弟弟帶回東柏林。
最後一名決選者是甫出版便登上大西洋兩岸暢銷排行榜的《時空管理局》(The Ministry of Time),作者卡利安.布萊德利(Kaliane Bradley)在時空旅行的科幻設定下融入愛情喜劇的元素,以古人之眼觀看當代現狀之奇,同時精準拿捏批判殖民、官僚和權力的力道,廣獲媒體好評。
【作家動態】
■暢銷書《絕望者之歌》作者、現任俄亥俄州參議員J‧D‧范斯,於7月15日宣布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副手搭擋。范斯出身於美國工業鐵鏽帶之一的阿帕拉契山區,於2016年出版自傳《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適逢川普勝選,立即席捲各大暢銷榜,被視為「了解川普廣大沉默支持者(白人工人階級)」的絕佳入門,這部回憶錄也由Netflix買下翻拍版權,並於2020年上架。
范斯的參選公告一出,他的自傳及電影再度引起關注,不只自傳睽違多年重登亞馬遜銷售榜No.1,Netflix電影的觀看時數也從7月14日的150萬分鐘,在一天內暴增至1920萬分鐘,增長了1179%。然而,范斯在2016年總統選舉期間曾公開批評川普,稱之為「美國的希特勒」,並表示自己永不可能支持川普。如今的立場轉變,也被許多人批評為見風轉舵的投機者。
【新書快報】
■以《Outline》、《Second Place》、《Saving Agnes》等書凸顯現代女性處境的得獎作家芮秋.喀斯克(Rachel Cusk),上個月推出長篇小說《Parade》,以大膽探索小說形式和犀利的人間洞察再獲好評。
《Parade》書中出現數名縮稱為「G」的藝術家——有中年畫家把女人畫得上下顛倒、畫醜而出名;有女畫家不被家人認可而逃家追尋藝術夢,卻踏入一段遭丈夫貶抑作品的婚姻;有因難產早逝的畫家,也有以布料為媒材的雕塑家。喀斯克將各人物事件的時地要素減到最小,塑造出脈絡的真空,引導讀者聚焦在人物的行為和對話上,試圖辯證藝術與創造是個體對社會的終極抵抗。
■一段感情若有快樂結局,能否忽視它的開始是個錯誤?現年71歲的小說家吉兒.希麥特(Jill Ciment)曾於43歲時出版回憶錄《半生》(Half a Life,暫譯),其中自述芳齡17歲的她如何引誘年長30歲、當時已婚並有2個孩子的美術老師,與之相戀、結婚。
這段感情維繫了45年,直至她丈夫於2016年過世。如今希麥特在近30年後推出第2本回憶錄《同意》(Consent,暫譯),歷經#MeToo運動和守寡8年,回溯這段老少配的起始點,終於能看清當初相戀時的權力落差。她重新探究情與慾的時機點,誰採取主動、誰有權同意,自問是否該將這段近50載的婚姻,視為一棵毒樹上長出來的毒果實,並提出超越對錯二分,揭示道德複雜性的誠實剖析。●
人物》流浪的人類學家與狐狸:訪蔡適任談《蔡金麥與我》
出生在南太平洋島嶼的女子,為何穿越千里,定居撒哈拉沙漠長達10年?為什麼會對沙丘、沙漠之狐、駱駝群與遊牧民族起了震動生命的共鳴,乃至於能拋下既有的生活、文明的享受?
不管是上網搜尋「蔡適任」或者翻閱她過往出版的書,會得到種種形象衝突的經歷:法國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舞蹈老師、報導文學獎與兒童文學獎得主、作家,目前定居撒哈拉。
不管是地理的移動或身分的跳躍,蔡適任像人類學家持續採集與記錄各種人類行為。而在《蔡金麥與我》中,她回到己身,記錄自己與一隻耳廓狐的相遇相處。野生耳廓狐無意間闖入人類的領域,而她這個「異族」則為了救護狐狸,與貝都因傳統文化產生了種種衝突。
➤異族與異種
貝都因人排斥外人、重視家族血緣,男尊女卑,種種對當地人天經地義的觀念,對蔡適任這個異族來說,全然不適用,也不願遵守。這一次的衝突最為嚴重,她為了狐狸,被大嫂趕出家門。
那不是普通的狐狸,是撒哈拉耳廓狐(Vulpes zerda),淡金色皮毛,體型比貓小,由於耳朵特別大,因此也有「大耳狐」、「沙漠之狐」的別稱。2015年底,貝桑家的小孩為了捕獵野兔,在沙丘上放置捕獸夾,卻意外捕獲耳廓狐。發現時,他的兩隻前腳已經夾斷了。雖然摩洛哥法律禁止捕捉耳廓狐,但聽到蔡適任要帶一隻狐狸去醫院,大人們當成沒自己的事,「一哄而散」。
該拿這隻落難的野生狐狸怎麼辦?她隔海諮詢救護過野生動物的台灣朋友、獨自包車在沙漠中直驅小城藥房買藥、處理斷肢傷口與清洗、消毒抹藥與包紮、購買燈泡與電線自製保溫燈,而為了帶他就醫手術,得搭夜間巴士轉火車再搭上計程車……既然出手,就要有覺悟,這份覺悟落實到生活中,既狼狽又疲累,還包括狐狸隨時可能斷氣的恐懼。
儘管朋友第一時間提供建議,「可是台灣沒有耳廓狐,網路上的資訊也很少,只能在過程中持續摸索,自己應該有些做對了,也有做錯的。」
然而事情沒這麼簡單。在台灣的我們可能很難想像,要救一隻沙漠動物,得抵抗整個家族排山倒海而來的訕笑、憤怒與反對。比較溫和的意見來自家族中蔡適任喜歡的堂哥卜拉辛:「我知道台灣很遠,那裡的文化和生活很不一樣。但你畢竟在沙漠,還是得尊重傳統。」
這傳統來自於根深柢固的「人類優於動物」的想法,別說在醫療資源匱乏的沙漠,當地人要就醫都很困難了,怎麼有餘裕醫治狐狸?還加上遊牧民族極為重視自己人,外來者——不管是人或動物——都是異類。蔡適任在照顧麥麥的期間,無可抑止地感受到,在貝桑家族眼中,「我永遠是異族,就像麥麥永遠是野畜」。
對貝都因人來說,「狐狸就是狐狸,瘋了才幫動物取名字。」可是對蔡適任來說,「命名不為征服或統治,更無優越感,而是擁有連結。從此之後,這隻狐狸不再只是『一隻狐狸』,而是與我的生命擁有緊密連結,獨一無二的『那隻狐狸』。」
因為金色毛髮如同麥浪,蔡適任為他取名「蔡金麥」,暱稱「麥麥」。在幾乎無法闔眼的照顧下,麥麥的命保住了,可是截斷雙腳的他顯然無法獨自生活。為了讓這隻獨一無二的野生耳廓狐保有沙丘生活的習性,蔡適任為他在民宿院子中打造一方麥狐窩。經過一番磨難,「孩子們親手用土磚、泥土、蘆葦和乾草幫麥麥的狐窩完工了,連大人都讚不絕口!」
狐窩的打造接近沙丘的自然環境,麥麥可以曬太陽、吹風與躲藏。儘管將麥麥當成「家人」,蔡適任「學著用接近並理解他天性的方式去愛他、善待他,也在過程中更理解沙漠一些些。不再期望麥麥的行為像寵物後,才稍稍看得見更貼近真實的什麼,也才更能去『愛』。」
愛一隻野生動物需要大量的尊重,蔡適任看了聖修伯里的《遇見小王子》後得到很多啟發。「我從照顧麥麥的經驗去理解他(聖修伯里)怎麼寫狐狸。在《小王子》這本書中,小王子跟狐狸是接近的,可是身體並沒有接近。耳廓狐是野生的,人需要尊重此事,自然的力量才能進到心裡。」
➤即便是異族也要走進沙漠
在人類至上且物資匱乏的沙漠中,深刻的體會要付出代價。麥麥安居沒多久,蔡適任就因為貝桑家族的金孫——大嫂的兒子——朝麥麥丟石頭而跟大嫂吵架,最後導致被趕出家門。丈夫貝桑的反應是「為什麼對大嫂說那些沒禮貌的話?害他沒面子,更何況小孩比動物重要。」她直面對決的不僅是大嫂,更是遊牧民族根深柢固「男尊女卑」、「長幼有序」的傳統。
8年後,蔡適任談起麥麥被小孩丟石頭,還是氣到手握成拳。可說起自己被掃地出門的經過,口氣卻很平淡:「有些事情,我當成交易。如果我的狐狸在這裡安居是需要付費的,那我就付錢吧。」她說的是狐狸,也是自已的處境。
「我如果要待在撒哈拉,就要意識到,這個家族在壓榨我,但同時它也保護我。我是貝桑家族的提款機,可是如果我沒有跟他結婚,單獨一個外人在沙漠,那我就是大家的提款機。」沙漠居住不易,摩洛哥多年來發展觀光業,當地居民已經習慣將外國人等同於觀光客。即使她定居10年亦然。失去家族的保護,她很難留在沙漠,更難推動她對這塊「應許之地」的承諾。
為什麼會對一塊千里之外的土地有這麼深的感情?因為蔡適任的生命在踏上撒哈拉沙漠後,起了決定性的改變。在這之前,她以公費生資格取得法國社科院(EHESS)人類學博士,念了10年書,卻對於學術是否更接近真實逐漸打上問號。淑世理想褪色,寫論文時迷上的舞蹈讓她感受到身心整合,本想回台以此為業,教學理念卻不符合台灣主流市場需求,此時還有人在網路上攻擊她。
人生至此,山窮水盡。她很想暫時離開台灣,便加入浩然基金會國際志願者計畫。她前往摩洛哥,在國際人權組織辦公室以外的時間,由於想多了解當地,主管建議她去撒哈拉,採訪遊牧民族音樂節。
這是蔡適任進入撒哈拉的契機。她當時跟著駱駝伕一上沙丘群,眼前的沙丘群一望無際,如海遼闊,她看到自己的眼淚一顆顆掉在沙丘上,瞬間蒸發吸收,就像悲傷也被撒哈拉帶走。
「我看到360度的地平線,覺得人很渺小,痛苦、悲傷、憤怒……都不重要了。從那時開始,覺得自己整個人不一樣。」
沙漠從此成了她的「應許之地」,在生命最低谷,撒哈拉接受了她。也因為她與撒哈拉的初相遇,並非觀光或追尋三毛足跡,而是為了採訪當地居民、了解氣候變遷如何衝擊沙漠、觀光業對遊牧民族生活的影響等。
這個切入點形塑了她在沙漠種樹、以北非傳統土夯築屋法打造了「綠建築」民宿,結合貝桑對沙漠自然地貌的理解,規劃民宿獨有的人文與生態路線,爾後與新進旅行社和半伴旅遊推出的深度導覽等,不但替相識的遊牧民族帶來工作機會,也讓貝桑家族婦女增加收入。當然,還包括透過書寫,讓外界理解沙漠,以及當地居民難以為外界所知的種種困難。
➤不同價值觀的橋樑
這些困難,包括女性遭受的壓迫。蔡適任說:「我是在婚姻中照顧麥麥,也因為我是女性,我感受到傳統文化對於女性的壓迫。」當地女性長久生長在「男尊女卑」的價值觀中,已將壓迫內化,反過來成為壓迫同為女性的她者。儘管大嫂經常向蔡適任索取食物與藥品,卻始終認定她只是丈夫貝桑的「附屬品」,而附屬品怎麼有資格管教她的兒子?
這樣的價值觀並非只存在遠方。蔡適任被大嫂趕出家門時在臉書寫出經過,不久看到一位男性朋友發文,說他有個人類學博士朋友,跑去沙漠,為了一隻狐狸跟夫家不愉快。「難道婚前沒有想清楚嗎?隱忍一下不就好了?」蔡適任看到之後留言:「隱忍只會帶來更多隱忍,委屈自己只會讓自己更委屈。」
有許多女性讀者感謝蔡適任,說出了自己在婚姻中不敢說的話。遠在天邊的「撒哈拉八點檔」不僅讓外界得以理解沙漠民族的艱難,也讓台灣的女性得以從他人婚姻觀看自己的真實。
《蔡金麥與我》不只講一隻受傷的狐狸,一段人與狐狸的關係,更像一個人類學家在採集旅程中,持續消化生命經歷帶來的體會。對蔡適任來說,麥麥只是不見,並沒有死在她眼前。「對我來說,如果我沒有將他好好寫出來,這件事就好像不會過去。」一直寫、一直整理,蔡適任終於釐清與麥麥相遇的意義:
「只要我有辦法照顧好沙丘上的生命,對麥麥就是好的。我只要繼續堅持自己對應許之地的理念,所有的善都會回到麥麥身上。」●
作者:蔡適任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蔡適任
法國社科院(EHESS)文化人類學與民族學博士。
曾獲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首獎與評審推薦佳作、九歌現代少兒文學獎榮譽獎、桃園鍾肇政文學獎童話類副獎、國語日報兒童文學牧笛獎評審推薦獎、信誼兒童文學獎佳作。
著有《娑婆撒哈拉》、《撒哈拉,一片應許之地》、《沙漠化為一口井》、《管他的博士學位,跳舞吧》、《偏不叫她肚皮舞》及《鷹兒要回家》等。
此時旅居摩洛哥,開辦「天堂島嶼」民宿,戮力推動撒哈拉深度導覽、生態旅遊與沙漠種樹等行動,以回應氣候變遷下的我們的時代。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