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人生.李欣倫》一個母親的誤讀
當我二十來歲、完全不想結婚生子的時候,卻常在書中找尋孩子的身影。號稱童年書寫的暢銷作品《蘿西與蘋果酒》裡,那雙幼年目光所映現之處,折射了甜蜜又驚人的幻彩。我始終沒讀完的《追憶似水年華》中,則有個睡前不斷搬演內心小劇場的男孩,無論是家具、壁板紋理,皆能以卓越的想像勾勒出百千細節。當我置身在他編織出的空間、時間之廊,咀嚼著因翻譯而帶來語境陌生化的異國音韻,雖然青春正盛,卻覺童年未遠,但不知為何我始終沒能順利跨越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以致於記憶中那個孩童仍在斯萬家那邊鬼打牆出不來。
彼時我出了兩本散文集,也開始接受學校或藝文單位的邀約,給更年輕的學子們談寫作。我將經典大師的文字、記憶和技藝,紋在身上臉上舌上,學他們的聲口,訴說如何用孩童的目光寫個人生命故事,用這些那些技法,召喚自我的、還很嫩很淺的仿追憶似水年華。翻出過往文藝營的講題,甚至我擬了一個「詩人.病人.孩童」的題目,除了使用上述兩本經典,還摘引了《溪畔天問》、《馬可瓦多》、《柏林童年》中的文句。
《溪畔天問》令我著迷處(至今仍是)之一,是作者安妮六、七歲時,常將一枚一分錢到處藏,如人行道上的小洞、桐葉楓根部,而後在附近地面畫上箭頭並標記著:前有驚喜,接著小安妮開始想像那個幸運兒發現一分錢的興奮表情。作者以此為例,延伸到「這世界裝飾得很美麗,到處散落著一位出手大方的人撒的一分錢」之寓意,說明仔細觀看的重要性。
《馬可瓦多》裡有愛發問的、用彈弓把霓虹招牌打滅的孩子,更別提愛收集小東西和藏書的班雅明了。翻閱《單行道》和《柏林童年》,無數個小孩及其鈴鐺般的笑語彈出,同樣如萬花筒展示的還有諸多微物收藏:郵票、模型紙板、玻璃球、鐘錶等。
蘇珊.桑塔格彷彿母性湧出,指認了班雅明的內在小孩:「熱愛小的東西是孩子的情感」。而我讀到病中的小班雅明寫下「我只是喜歡遠遠地看著我所關心的一切來臨,就像時光慢慢靠近我的病床」這類句子,還未當母親的我也被逗引出一陣激烈母性,只能默默將這些發光文句抄寫下來。
這都是還沒當母親時的讀法。
當了母親之後,正確地說,在母職加教職等事務繁忙、睡眠剝奪的情況下,讀書寫作艱難,即使偶爾囫圇翻看少女時代的書,感受已大大不同,現在讀來有感的段落,很多是以前不曾注意的。
以班雅明來說,從前我在這段話中得到很大的閱讀歡愉:「孩子們傾向於以特殊的方式尋找面前任何看得見的、可以擺弄某些玩藝兒的工作地點。他們感到自己不可抗拒地被建築工地、整理花園和家務勞動、做縫紉或者幹木工活時產生的垃圾所吸引。」緊接著這段話的則是詩意又富哲學意味的句子:「在那些廢品中,他們認出了物質世界恰好並僅僅轉向他們的面孔。」
反覆歌詠這些佳句的青春午後,絕無法想像13年後的自己,確切地置身在所謂廢品的現場,也就是我家:過期的發票、回收的傳單和繳款證明被珍藏,但藏的技巧仍不高明,因此從櫥櫃、冰箱到拖鞋都可見其蹤。寶特瓶空罐可用來當花器,紙箱裁剪成細條狀,插在地板巧拼的縫隙間,彷彿裝置藝術。這種將班雅明的廢品藝術發揮到極致的,約莫是兩歲時孩子。
每天從學校回家,打開門,大部分的物件都不在它原有的位置。彷彿經歷了一場大風吹,書籍如紛紛落葉墜在地上,鍋鏟在床上,曬好的床單則披掛在孩子身上,陽光般的笑意則寫在他們臉上,那張無辜的、與物質世界直面的純真臉龐。
愈要丟的東西愈被他們看上,最令我害怕的是,除了收藏廢品,更麻煩的是孩子有讓物件淪為廢品的本事:電腦鍵盤被暴力拔掉數顆(原來這種東西是可以被拆掉的啊),蠟筆霸氣地舞上書中文句,孩子氣的品評;木質浴桶成了他們的戰車,意外倒下遂迸綻裂痕。還有還有,鍋鏟放在積木旁邊,撿回來的掌葉蘋婆果實則與書籍同類,至於那些黏在身上的麵條、飯粒和餅乾屑,則像花粉般被帶往家中每個神祕角落,用來養息蟑螂螞蟻。
孩子以他們的方式詮釋了班雅明所謂的「用自己在遊戲中製造出來的東西,將那些種類很不相同的材料放進一種新的、變化不定的相互關係之中。」家中每樣物件的內涵和界線,孩子將之打破、重新攪拌,創造出屬於他們美感經驗的變體。只不過直到現在我仍無法說服自己欣賞他們的創意,那即興且富節奏感、飽和度的靈光。當作家們對孩子的浪漫嚮往與天真歌詠變成了實在的日常,象徵性的抽象情感落入了柴米油鹽,我才發現過去的享受是否是一種誤讀?
還是當了母親的我,太現實太小心翼翼又太神經緊繃的我,畫錯重點,開始迷路般的誤讀?
就像以前多麼喜歡馬奎斯的〈流光似水〉,孩子的真摯與躍動的神思,對比於成人的無聊和假面,讓我沉浸其中,彷若甘心漂浮在孩童所召喚的光之海洋。但如今我讀〈流光似水〉給孩子聽時,發現自己跳過了諸多細節,將成人說得不那麼功利,將孩子的勇敢稍加稀釋,變造了最後整班同學被光海溺死的結局──台灣麥克出版的大師名作繪本系列中,《流光似水》的結局也刪去了孩子溺死的段落──是成人對危險下意識的逃避嗎?成人對孩童潛力本能性的畏懼嗎?還是出自於一位母親的過度詮釋與刻意誤讀?
不過我倒還能享受(或說忍受)兒子睡前的撒嬌,看來這是不少作家童年最溫柔的記憶吧。普魯斯特在《追憶似水年華》一開始就描繪了母親的睡前之吻「像祝禱和平的聖餐上的聖體餅那樣」,吸吮母親的唇給他入睡的力量;洛里.李則於《蘿西與蘋果酒》中,將與母親相依偎的睡眠寫得既詩意又纏綿:「我滾到她(母親)睡夢殘留的山谷裡,深深地躺在那薰衣草的氣息裡,我將臉深深地埋進去,重新睡去,睡在她讓我據為己有的窩巢中。」
當黑夜來臨,兒女依傍著我眠息,扯著我的衣角、撫著我的手肘(兒子命名:這是果凍)閉上眼,漸漸滾入睡眠山丘。於是我想,這也許是小普魯斯特、小洛里.李及無數個作家童年的睡前儀式吧。他們正以那張渴望母親的孩童臉孔,轉向我,穿越時光凝視我。●
李欣倫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父親是中醫師,受此影響,十多年來的寫作關懷多以藥、醫病、受苦肉身為主,如《藥罐子》、《有病》、《此身》,近期的散文集是《以我為器》,寫女性從懷孕到生產的身體,進一步思索新生、死亡等生命議題,此書獲得2018年國際書展非小說類大獎。
閱讀通信 Vol.003》青春的閱讀是一生的養分
整理:阿多利
係金A,青春時的閱讀是一生的養分!在本週的報導中,通通編看到大安高工同學青春的臉龐,認真專注的神情,就不禁想起上週BL的精彩文章(喂)不是不是,是想起自己念高中時,時常和朋友討論已經看完圖書館哪一區的書櫃,準備要進攻下一個書櫃。青春真好~~~喔不是,是閱讀真好。
以前借書要填書後的借書卡,蓋還書日期章,但大安高工舉辦的閱讀挑戰賽已經在用APP答題,程式還是同學自己寫的!通通編是否該躲回老人山洞(嗚嗚)⋯⋯雖然書總是讀過一本忘一本,但那些藏在文字裡的回憶,會在多年後重讀時,偷偷跑出來。
本週「書.人生」專欄邀請到作家李欣倫,分享她的重讀經驗:二十來歲讀書看到孩童的描寫覺得浪漫,等到真的當了媽,才發現媽啊一切都是災難。重翻書可以和過去的生命對話,這是閱讀的樂趣,是的你的青春都被書抽走了(好可怕)
本週多篇文章都用不同角度提到青春,快去翻一本你中學時讀的書吧,本週文章請見:
(大安高工的同學開辦自己的讀書會,猜猜看,他們選了哪些書......)
延伸閱讀:高中生你敢講我敢聽:「青春博客來」的閱讀之道
(小孩總是用純真的臉龐,把你的世界搞得一團混亂(白眼)唉唷但作家把自己與孩子的故事,又寫得這麼搞笑又讓人感動......)
(《遺恨》的後記〈傳奇不在〉雖然只有幾百字,但文字好苦好苦,用它搭配書評一起服用,一次補足作家逝去的歲月)
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今年90歲冥誕,各行各業的達人一起來畫他們心中的怪醫黑傑克,通通編最喜歡川菜館小開的畫(偷告白XDDD)
(上官鼎大大原來是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共筆的筆名,通通編年少不認識(才怪),他將光怪陸離的政治故事寫成一本《阿飄》......)
(關心自然的書店,通常店裡的人也是「自然系」,去這樣的書店晃晃,心會很安靜。)
【每週好書.OB短評】#117 讓人屈膝閱讀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京都的異次元旅行|少數意見|負子獸|馬惹尼|府城一味|我是漫畫家|愛的最後一幕|恐懼的力量|
【每週好書.OB短評】#118 讀懂世界的極品好書懶人包
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勇者鬥惡蟲|轉彎的人生更美麗|如果我真的懂你,會是這種表情嗎?|逃離敘利亞|我相信世界可以改變|昭和天皇與戰爭世紀|不曾結束的一戰
▇7/21(六)~7/29(日)活動預告
通通編整理了接下來兩週的全台閱讀活動,祝你能找到假日出遊的靈感!
對了對了,我們近期做了一個「移動閱讀233」專題,裡面有3種書店旅行路線跟233個全台閱讀空間大盤點,出去玩之前也可以參考喔。想要自己找藝文活動?請上:Openbook閱讀通
●7/21(六)
●7/24(二)
●7/27(五)
●7/28(六)
●7/29(日)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