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短評》#10 在童書中發現人文與科普的交會

點亮奇妙大自然

Illuminature
瑞秋•威廉斯 (Rachel Williams)著,卡洛夫斯基(Carnovsky)繪,林大利譯,水滴文化出版,699元,4歲以上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創 
本書利用視覺的差異,營造出畫面的奇妙感。讀者拿起書中附上的不同濾鏡,就能看見不同時間下的地景形貌,包括全球10種生態棲地。其中,紅色濾鏡可以觀察在白天的生物;使用綠色濾鏡,可以看見棲地中的植物;使用藍色濾鏡,可探索夜行性與晨昏性生物,共包含了180種珍稀生物。
這樣的作品,需要非常強大的編輯團隊,才可能完成如此夢幻的科普之書。全書的整體呈現成果斐然,除了閱讀上有如變魔術般令人驚奇感動之外,更提供了豐富的自然知識,孩子一定會非常喜歡!【內容簡介


逝者如渡渡

申賦漁著,信誼基金出版社出版,450元,國小高年級以上。
推薦原因: 知   文 
「每滅絕一種動物,人類又向孤獨邁進了一步。」
書中每一篇不同的章節,都描繪了一個物種滅絕的情境。全書以抒情的文字,反思人類如何對待其他的生命。良好的剪裁,使文章同時兼備科普知識與環境教育。相同的滅絕故事,卻令人有不同的回味之處。用心的裝幀,及具藝術性的插圖,更使本書成為難得的絕美之作。【內容簡介


胡蘿蔔忍者忍忍
にんじんのにんにん
古矢香著,王蘊潔譯,步步出版,320元,學齡前
推薦原因: 知   趣   圖   創 
要開始囉!胡蘿蔔忍者「忍忍」的第一招是──
長高高、長胖胖的飛快長大術!
非常可愛的畫風,相信會萌暈許多大小讀者。故事描述胡蘿蔔忍者長大的過程,有充滿想像力的圖像、簡潔而有次序的文字,更可以看見一種孩子的認真。在科普面也是一點都不馬虎,有著明確的生物細節圖繪,以及精準的科學知識。【內容簡介


都是我的!
All mine!
潔拉‧希克斯(Zehra Hicks)著,潔拉‧希克斯(Zehra Hicks)繪,謝靜雯譯,維京國際出版,280元,4至6歲
推薦原因: 趣   圖 
「都是我的!」海鷗喊。無論小老鼠找到什麼午餐,都會被海鷗給搶走……
這是一本兒童繪本中的幽默文學,生動趣味的插圖,有著極佳的美感,圖像和文字的表達都簡單而有力。書中所述的故事,是孩子很常會碰到的問題,雖然沒有提供直接的解決之道,卻用生動的故事表達了價值的判斷,對小讀者來說,是具有啟發性的。【內容簡介


你在想什麼
A quoi penses-tu?
樓弘・莫侯 (Laurent Moreau)著,尉遲秀譯,步步出版,390元
推薦原因: 趣   圖   創 
「你在想什麼?」,如此簡單的一句話,卻延伸出20種不同的想像空間。
色彩是圖畫書的重要元素,也是培養美感、藝術鑑賞時,不可或缺的一環。本書有著法國插畫家優雅、精彩的用色,藉由一個簡單的概念,營造出豐富的創意。文字與圖畫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而是令人驚豔、隱喻式的呼應。【內容簡介


 知 識性| 趣 味性| 文 學性| 圖 像表現| 創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現場》被現實地穿透過 ──非虛構寫作:從田野到成書、編輯與作者的對話
作家阿潑,照片: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提供
作家阿潑,照片: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提供

▉什麼是非虛構寫作?

阿潑:非虛構寫作在美國,已經發展了約莫半個世紀,甚至在大學裡,專門開設相關課程探討non-fiction(非虛構寫作、紀實文學)。但在台灣,則是近幾年才在討論。

綠島Cover.jpg去年有本書叫作《綠島》,是台裔小說家楊小娜寫的。她在夏威夷大學任教,教學內容就是非虛構寫作(Creative non-fiction)。這是她第二本作品,以台灣白色恐怖的背景深入書寫。楊小娜的第一本小說是《三個女水鬼的故事》(Water Ghosts),內容描述加州地區的華人歷史,在扎實的田野調查後,才透過小說的手法敘事寫下,素材都源於事實。雖然是虛構,但卻反應真實的小說很多,像日本左派文學經典《蟹工船》也是經過大量田野調查,足以和今天談的外籍漁工問題呼應。

非虛構寫作,在台灣的脈絡裡很容易讓人直覺想到「報導文學」。我以前就讀傳播學院,整整大學4年,我所上過和非虛構寫作相關的課程,是只有兩學分的報導文學,但卻也有無數的台灣鄉土文學、小說幫助我們認識現實和時代。但在台灣,提到報導文學,大多會回溯到日治時期——楊逵寫台中大地震的文章。

與台灣報導文學「傳統」相對的,是美國在20世紀中發展的「新新聞主義」,由Tom Wolfe所提倡。他曾經在君子雜誌以49頁的篇幅,以意識流手法描述新造型的汽車。所謂新新聞主義,是要打破舊新聞的框架,強調以文學技法替代敘事,不管怎麼寫,都只有一個準則,那就是:不可以捏造事實。

1320995903-1655751209_m.jpg非虛構寫作也有其時代性,在1950-1960年代,美國各種運動思潮風起雲湧,例如越戰和民權,但文學作家沒有能力面對這種變動,解釋的責任就落在美國記者的身上。而美國記者也苦於簡略的報導,因而帶動了深入寫作的潮流。以《冷血》為例,前幾年台灣無差別殺人案頻傳,吳明益老師就在臉書上提到這本書,並說台灣還沒有這樣深入刑案的寫作。卡波提的這部作品,如果大家有看過的話,會以為在看小說,但每件事情都是經過核實的,是奠基於事實的表達。

近幾年,兩岸都掀起了非虛構寫作風潮,談論這風潮或議題的人,都無法避開何偉(Peter Hessler),接在他之後,還有好幾位同樣書寫中國的西方記者,譬如歐逸文和梅英東。

何偉畢業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是比較懂得文學筆法的。但要特別提一下,教他創意寫作課的老師,本人就寫地質寫了20年,他還寫原子彈、釣魚,甚至連橘子都可以寫。我要說的是,很多人談非虛構,都想到很人文的那部分,可是,這些架上的科普書、經濟探討,也都是非虛構作品。

9789570845990.jpg

譬如人類學經典《憂鬱的熱帶》被視為文學,可那是李維‧史陀到很多異文化地區、部落的文化採集。又譬如達爾文的小獵犬號,難道不是一樣的道理?他寫自然觀察和物種發現,也是非虛構。非虛構的範圍比我們想像得還廣大,只要符合事實,都可以是非虛構。

回到何偉,何偉跟很多記者不同,一般記者寫作都要面對宏大的命題——環境、人權、全球化……但何偉進入中國的身分是英語教師,自然而然書寫他自己看到的四川小鎮。他在培凌這個地方的生活,成為《消失中的江城》的素材。634681748228355000.jpg

在我看來,《消失中的江城》更像是一本民族誌。我們人類學領域談民族誌,無非就是日常生活的紀錄,從平凡的、普通人生活裡,提煉出較上層的討論和意義。何偉寫他的學生、城鎮點滴和日常,但反映的卻是中國當代的社會變化與經濟影響。

談到民族誌,人類學談田野調查與民族誌寫作,必然要談到馬凌諾斯基。他在大洋洲做調查,因為一次大戰發生,他被迫留在當地兩年,才發現這麼長時間的田野調查是有幫助的。人類學家做田野都是長時間、24小時、一年365天來計算,讓自己能更接近「土著觀點」。當時,人類學家多在原初部落做田野,學界對遠在天邊的幾十人小聚落瞭若指掌,卻對自己腳下的城市、當代社會印象模糊。

2985330_B.jpg1950年代,《香吉士一家人:墨西哥底層生活紀實》作者奧斯卡‧劉易士做了不同的事情,他將田野拉回到城市,拉到墨西哥城,分別訪問不同的家庭,留下他們的日常生活與經驗,追問貧窮的影響和存在,也反映了時代變遷、階級文化和性別問題。

劉易士選用的方法是第一人稱口述呈現,就跟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亞歷塞維其一樣,訪談方法就是讓錄音機轉,記下逐字稿,透過編輯的方式有脈絡呈現。

很多人質疑那是否真實,因為看起來太戲劇、太像小說。劉易士說,如果自己那麼厲害,就去寫小說了,何必當人類學家?他避開書寫者的詮釋和解讀,把話語權完全交給受訪者。而他其實也有個清楚的目的,就是想讓自己的民族誌作品有可讀性,能面對大眾。

我想這可以回應這幾年民族誌出版的趨勢。

產生穿透的時刻

1007990003586_L1.jpg黃恩霖:有一本書叫作《後事實追尋:兩個國家、四個十年、一位人類學家》,是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寫的回憶錄,書中記錄了他的人類學生涯。原書名After the Fact是個雙關語,一個意思是「在事實之後」,另一個意思則是「追尋、追求事實」。

對我來說,民族誌做為一種非虛構寫作的文類,就像After the Fact這個書名一樣,在事實發生的過程中,一個人窮盡一切想去理解、想去追尋,而當他寫作的時候,卻已經是在事情過後。這是很有意思的事。

雖然在出版業工作,但我自己其實沒有深思過這個問題,無法提出什麼特別的見解。我能分享的只是身為一個編輯的日常工作經驗。在過去的編輯經驗中,有兩本書印象深刻,一本是《傷心人類學》,另一本是《我的涼山兄弟》。這兩本書都算是人類學家所寫的民族誌。

未命名-1.jpg

兩本書在出版之後,都得到不少回饋。對這兩本書有感應的讀者,有不少是人類學領域以外的人,這是其一。其二是,從後來陸續看到的書評,以及在新書座談會和讀者的互動中可以發現,這兩本書已然跨出了學院的範圍,觸及到學院以外的讀者。這是我一次強烈感受到,民族誌是這麼能打動人,並且可以產生穿透的時刻。

現在,我在游擊文化工作,有兩個編輯實例可以和大家分享。第一個是《流亡日日》,第二個是《靜寂工人》。當我要編輯《流亡日日》的時候,我知道自己已經不是在學術出版社了,無法像過去那般把書單純放進「學術出版」的容器裡製作。如今游擊是一個什麼樣的容器?我自己身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之中?我要怎麼跟這本書共處?要怎麼融會過去的經驗,再產生一種新的方式來做這本書?這些都是新的課題和挑戰。

0010695343-horz.jpg

我只能採取土法煉鋼,用地方包圍中央,也就是從閱讀來展開編輯工作。一方面爬梳關於西藏∕藏人的書寫,另一方面比較「流亡」主題的相關作品。此外,我想到《海參戰役》這本書,作者赤嶺淳用多點田野的方式在世界各地踏查,而他在書中談到日本大學生的「島國根性」——活在島上的人,對於島嶼以外的世界缺乏興趣。

當我閱讀《流亡日日》時,想到的是,在某種意義上,台灣人和印度屯墾區的藏人很相似,在國際上都無法清楚界定自己的身分。對台彎讀者來說,當一位作者(鄧湘漪)的足跡到達了世界另一個角落,她的作品可以帶回什麼樣的視野和啟發?這是民族誌的重要價值之一。

2015-031.jpg

《靜寂工人》則讓我想到《泰利的街角》這本研究美國黑人男性的民族誌。閱讀一本翻譯的民族誌作品,很可能會忽略真實的場景所在,就像泰利生活的「街角」,其實距離我們十分遙遠。然而,基隆碼頭工人的生活現場,距離台北不到一小時的車程,但我卻對那一切感到十分陌生,甚至可說是一無所知。因此,還沒開始編輯工作之前,在作者魏明毅的安排下,與她重返田野地,透過她的「導覽」,試圖感受那地的氣氛、味道,還有她筆下那些人曾經活過的身影。

接著,我和明毅一起盤點她手上擁有的素材。她有一本學位論文、田野筆記、訪談稿、田野照片,以及最重要的出版欲望(也就是把她被託付的故事說出來)。在進入最後的編輯階段之前,明毅修改了五、六個版本,每次都是不小的變動。她一直努力找出重新組織材料的手法,也就是說故事的最佳方式。

《傷心人類學》裡有一句話說:「不讓妳傷心的人類學,就不值得從事。」從明毅和湘漪的身上,我看到寫作是一段重新經歷傷心的辛苦旅程。身為編輯,我知道她們在黑暗隧道中,而我能做的只是在隧道出口的亮光處等候她們。

IMG_8321.JPG
游擊文化編輯黃恩霖,照片: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提供

相遇與完整

毛奇:在與Openbook敲定本次題目時,我最想找來參與的人就是恩霖。大家可以從剛剛的對談裡,聽出來他有多適合這次的講題。他用過人的耐心陪伴作者,用自己的專業,對書本做出商業以外的判斷,找出最適合這本書的版本,在書本、作者與出版社間,扮演居中協調的角色,捨不得作者的敏銳被磨去,支持獨立出版的自由。

阿潑今日也是有備而來,和我們談了甚麼是非虛構寫作,從半世紀前美國新聞報導式的寫作到現在,非虛構寫作不只可以環繞於人、環繞於事,還可以是跨越在不同地點之間產生的一切,每一個細節,都只為了把一件事情說好。

接下來,請兩位談談關於書寫,以及作者與編輯間的恩怨情仇。

阿潑:恩霖提到作者在隧道裡,讓我想掉淚,因為我就在隧道裡,書稿要經過反覆修改,無法掙脫。

相較於同世代的作者,我有很多身分,但那些身分讓我不那麼文學、不那麼投入,也比較冷靜。我很害怕去承擔一個族群、社群或誰的命運,很不想宣稱幫誰說話,所以讓自己很散漫地遊走在外地,再想辦法收束議題跟談論的核心。這可能跟我長期接受的新聞訓練有關,新聞做為第四權,是要站在政權對面的,而除了懷疑當權者之外,其實也會懷疑所有受訪者。

採訪時,不論我外在表現得如何隨和、親切,套關係,但內在的警戒線一直都是在的。儘管現在人們恥笑記者、媒體,但我們很清楚,公正客觀或冷靜的距離,從來就不是該被嘲弄的原則。我無時無刻不認知到這件事,好判斷每一件來到面前的事物的正確性。於是在寫作時,也就容易懷疑自己的立場,更不輕易詮釋或修辭。

但這樣的態度對編輯來說就很痛苦,因為你的立場到底在哪裡?你的情緒呢?把「我」掏出來這件事,成為書寫跟編輯中最困難的事。

黃恩霖:提到非虛構寫作,我第一個想到的是大江健三郎的《沖繩札記》,然後是村上春樹的《地下鐵事件》和《約束的場所》。為什麼我想到的都是寫fiction的作者的non-fiction作品?我想這之中或許有個人閱讀上的感受。

1345451520-743352711.gif1995年,日本先後發生了阪神大地震和沙林毒氣事件,村上認為日本被兩個巨大的力量,甚至可稱為暴力的力量給襲擊了,所以他採取自己的作法,去靠近社會現實。當沙林毒氣事件發生後,媒體輿論採取了抨擊加害者的立場,但村上試圖捕捉受害者的世界與加害者的世界。對他來說,那不是兩個世界,而是一個世界的兩個部分,合起來才是完整的世界。

毛奇:恩霖講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文學或者書寫,具有能夠回應現實的能力。這也是非虛構寫作為什麼能成為有力量,能夠感動人心的一種書寫方式。

Q & A

問:如何在學術和大眾閱讀出版之間達到平衡?

黃恩霖:這個問題,以台灣來說,是不是無用的東西就要淘汰呢?我想,達到平衡這件事,可能不是編輯可以單獨回答的,因為很多時候是讀者的選擇。但編輯能做的是,守住自己的位置,讓想守護的東西可以繼續生存。

我覺得自己是放任型的編輯,我希望知道作者想要自己的書長成什麼樣子,在這個基礎上展開彼此的討論。

阿潑:我認為出版社在選書的時候,會意識到自己在某些議題上是缺席的,所以,會盡可能參與,或者補滿,譬如現在大量出現的關於中東和難民的書。難道大家真的這麼關心這樣的議題嗎?做為讀者,我覺得那已經跟學術無關,而跟這件事你要表達怎樣的關懷有關。

毛奇:謝謝兩位講者帶給我們的收穫,收穫在於他們對於人,和文字、書寫的敬意。謝謝大家前來參與。

當日活動剪影,百工裡的人類學家提供

索引.jpg

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分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
作者: 阿潑(黃奕瀠)  
出版社:八旗文化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阿潑
六年級生,本名黃奕瀠。受過新聞與人類學訓練,擔任過記者、偏遠地區與發展中國家志工和NGO工作者,現專職寫作。將社會當成一個「田野」來觀察,尤其對文化議題感興趣,喜歡自學亞洲各國語言。渴望了解世界,喜歡自助旅行,總是發揮人類學家精神賴著當地人聊天,以「是否和當地人同桌吃飯」作為旅行成功與否指標。
曾獲兩岸交流紀實文學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報導文學類獎、開卷好書獎。另著有《介入的旁觀者》,合著有《看不見的北京:不同世界.不同夢想》、《咆哮誌》等。
Facebook:島嶼無風帶

0010729869.jpg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作者: 魏明毅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魏明毅
因為一直無法安坐在同一個位置上,工作總是移動在不同的城市與地方,與所有人的關聯都是親密、深刻而短暫。始終的局外人。
不論是初初入門幾年的人類學或近二十年的諮商工作,接觸的對象看來是他人,但始終都是為了回應自己內在那隻野地孤鬼一路不斷丟出來的悶響。
嘗試成為一名民族誌的書寫新手,由「說」轉路╱跨徑到「寫」,暗自希望透過安靜地寫字,那一陣陣悶響有朝一日能轉為清音;在世界的荒謬裡,自由來去、不再匍伏張望。

0010695343.jpg

流亡日日:一段成為西藏人的旅程
作者: 鄧湘漪  
出版:游擊文化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鄧湘漪
參與國際發展工作二十年有餘,以貼身在場的蹲踞姿勢,參與東南亞、南亞、非洲、南太平洋國家,以及台灣原住民地區災難重建之實踐行動與學術研究。近十年來,關注西藏議題,並投入印度流亡藏人屯墾區的田野工作。奠基於過往苦難現場實踐經驗的挫敗、創傷及反省,一路走來,試圖追尋以更加溫柔、合宜的觀點理解他人、自身和這個世界。自我的身體與精神世界擺盪於各種有形、無形邊界之間,在政治國界與族群身分疆界之上,思索人存在的道德面貌。作為一個投身族群情感流動研究的學術邊緣人,西藏民族的流亡生活映照的正是自我生存形式的殘缺,而我們總冀求著拾遺補憾。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英美書房》6月藝文短訊
睽違20年,《微物之神》作者洛伊終於推出第二部小說。(圖片取自洛伊臉書))
睽違20年,《微物之神》作者洛伊終於推出第二部小說。(圖片取自洛伊臉書))

 

1997年,阿蘭達蒂˙洛伊(Arundhati Roy)以處女作《微物之神》奪下布克獎,成為第一位獲獎的印度人。經過漫長的20年,洛伊終於在書迷引頸期盼下,出版第二部小說《極樂部門》(The Ministry of Utmost Happiness)。出版方表示:「她將帶領讀者從舊德里狹窄的社區到蓬勃的大都會,繼之陷入喀什米爾的困境,與中印度受毛派游擊隊長期威脅的叢林裡。」
近20年來,洛伊投入社會運動與觀察評論,如今將她積累的閱歷,以長達10年時間寫成動人的小說。書評家表示:洛伊筆下洋溢狄更斯、馬奎斯、奈波爾與魯西迪的憐憫、魔幻與才華,這本新書將為我們建立起更廣闊的印度圖像。

 

Testimony.jpg法律驚悚小說暢銷作家史考特.杜羅(Scott Turow)出版《證詞》(Testimony),未滿一個月迅即登上各暢銷書榜前十名。這是杜羅睽違4年的新作,也是第一次將場景設置於國際刑事法庭的作品,故事在殺戮現場與寧靜的荷蘭海牙間來回游移。為了具體呈現書中的波士尼亞戰爭400人屠殺事件,他三度赴歐進行大量研究考察。他的同行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表示:「杜羅無疑仍是當今最好的律師小說家。」

 

法庭小說天王約翰‧葛里遜也出新書了。與史蒂芬.金等並稱美國「暢銷書四大家」的葛里遜,這次帶來《卡米諾島》(Camino Island)。與杜羅的跨海追查大相逕庭,本書的故事發生在小島上的書店裡,失竊的費茲傑羅《大亨小傳》珍貴手稿於此進行黑市交易。出版方表示:度假天堂出現了文學犯罪,也只有葛里遜能解決。

 

費茲傑羅最新、可能也是最後的作品《我為你而死》(I'd Die For You: And Other Lost Stories)出版了。這部涵蓋作家生涯各階段的短篇小說集,來源包含圖書館與費茲傑羅家族的收藏。作品大部分為1930年代提交給主流雜誌,但因風格偏離編輯的期待而未能付梓的手稿。由於費茲傑羅對爭議性話題不容編輯審查修改,即便在他生活十分困頓時,也情願保留不發表。「好的作品值得等待」,這些未曾發表過的故事,將為讀者提供對費茲傑羅的一番新見解。

 

已故作家出「新書」的,還有《魔戒》作者托爾金。小說《貝倫與露西安》(Beren and Lúthien)描述精靈與凡人的禁忌之愛,在托爾金執筆後一世紀終於出版。托爾金的兒子克里斯多福表示,這應該是他經手父親的最後一批遺稿,會選擇這本書作為完結,答案就在托爾金與妻子的墓碑上。
原來此書描繪的正是托爾金與妻子伊迪絲(Edith)不被祝福的相戀過程,兩人屢次藉由愛情與勇氣才拯救了彼此。一戰時托爾金以為自己再也回不了妻子身邊,於是創作了這個故事,死前並留下遺言,要求將Beren與Lúthien刻在夫妻合葬的墓碑上。

Tolkien's_grave,_Wolvercote_Cemetery_0.jpg
托爾金與妻子合葬的墓碑(取自wiki)

 

15年來第一部完整記錄、也是第一次由女性撰寫的《海明威傳記》(Ernest Hemingway: A Biography)面市。作者迪爾伯恩(Mary V. Dearborn)參考至今一直被忽視的材料,諸如醫療紀錄、FBI與KGB檔案,以及大量海明威母親的文件,重新探索海明威型塑陽剛粗暴的「硬漢神話」的背後原因。
迪爾伯恩並未替這個光環錦上添花,而是詳盡平衡地抽絲剝繭,清楚解釋海明威的躁鬱、酗酒、妄想和不安全感對他行為的影響,以致走上1961年的自殺之路。書評表示:「作者賦予人物鮮活的形象,是目前市面上對海明威描述最為立體的作品。」

 

獲獎多月之後,巴布˙狄倫終於發表諾貝爾文學獎得獎演說。在30分鐘的內容當中,他引用了幾部經典作品,諸如《唐吉訶德》、《撒克遜英雄傳》、《魯賓遜漂流記》、《格列佛遊記》、《雙城記》等,更提到《白鯨記》、《西線無戰事》和《奧德賽》三本書中,攸關愛與戰爭、家園的追求與生死的主題等,對他影響深遠。他說:「看完《西線無戰事》,就再也看不下任何戰爭小說了。」

 

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童妮˙摩里森(Toni Morrison),獲美國作者協會頒發傑出服務獎,表彰她在文學與教育上的貢獻。摩里森致詞時提醒世人「無知的危險」,以及「語言應賦予它與之相稱的合法力量」。同時獲獎的還有今年登上全球收入榜首的推理大師詹姆斯˙派特森(James Patterson)。2011年派特森的收入即已打敗J K羅琳,居全球之冠。替他處理合約的律師表示:他的生產力不是蓋的,最新合同就有22本書,要求兩年內出版。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最近在做什麼?答案是寫小說。出道第一部作品將與詹姆斯˙派特森合作,共同創作名叫《總統失蹤記》的驚悚小說。據稱,此書將「融合獨特的陰謀與懸念,並以全球為戲劇化的舞台」,預計明年6月出版。柯林頓表示:「這本書借鑒我的白宮生活與華盛頓的工作方式,合作過程相當有趣。」事實上柯林頓自己就是暢銷作家,回憶錄《我的人生》2004年銷售即超過200萬冊。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jpg媒體稱:「歐巴馬的接班人不是川普,而是比爾.蓋茲,因為川普不太讀書。」所謂接班指的是,歐巴馬推薦的書總能登上暢銷書榜,如今比爾.蓋茲也一樣。5月蓋茲向2017年畢業生分享史迪芬˙平克的《人性中的良善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該書隔天旋即登上網路書店榜首。事實上不只蓋茲,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柏也愛推薦書,他說:「平克這本書早在2015年我就推薦過了。」

 

作品能同時影響反叛游擊隊與美國總統的歷史學家霍恩(Alistair Horne)辭世,享年91歲。霍恩曾是英國間諜、駐外記者,1955年離職後埋首研究軍事、史學,創作不輟。所著《榮譽的代價》(The Price of Glory: Verdun 1916)、《野蠻的和平之戰》(A Savage War of Peace)接連獲獎,後者寫於1977年卻影響深遠,出版25年後,成為從南非到中東許多游擊隊廣傳的「地下暢銷書」。布希在任時也曾因此書找霍恩密談,希望聽取他對美國介入伊拉克問題的意見。

 

不久前揭露賓拉登的兒子繼位,誓言替父親報復美國,引起全球譁然的前FBI探員蘇凡(Ali Soufan)出版《恐怖解剖》(Anatomy of Terror),分析從賓拉登之死到恐怖組織ISIS的崛起。蘇凡是參與911事件調查的基地組織專家,他認為唯有理解賓拉登的意識形態及對其信徒心理的內在作用,才能阻止恐怖主義的蔓延。

 

《華盛頓郵報》記者瑞克斯(Thomas Ricks)出版《邱吉爾與歐威爾:自由之戰》(Churchill and Orwell: The Fight for Freedom),在川普主政的時代,探討過去兩位反極權與法西斯主義的重要人物,「不僅為了理解他們的時代,也藉此了解我們自己的時代。」
瑞克斯曾獲普立茲獎、同時也是軍事暢銷書作家,他表示,中下階層的歐威爾與身為貴族的邱吉爾,共通點是對當時英國社會抱持批判性的獨立思想,「換句話說,我們不必愛『老大哥』。」

 

英國女性小說獎(原稱柑橘小說獎)首度將大獎頒發給科幻小說,由愛德曼(Naomi Alderman)的《權力》(The Power)奪得。故事描述未來女性普遍擁有超能力,取代男性成為支配的一方,但豬羊變色後的世界,是女性終於獲得真正的解放?抑或伴隨權力而來的,依舊是人類的貪婪醜惡?評審預言,這部諷刺人性的小說「將是未來的經典之作」。

 

Chemistry.jpg華裔化學博士Weike Wang轉行成為女作家,以哈佛實驗室經驗,出版第一本小說《化學》(Chemistry)。美國《娛樂周刊》給予「今年最值得期待的新星」評價,《紐約時報》也將之列入「本周推薦好書」,並撰寫多篇專文推薦。書評家認為:化學在此成了幽默迷人的元素,是一本關於聰明的女人如何在婚姻、家庭與學業中,尋找她在世界裡的位置的原創好書。

 

曾多次入圍布克獎、龔固爾獎,並贏得法蘭西學院終身成就獎的剛果作家馬邦庫(Alain Mabanckou),上個月被加入頗負盛名的法語《小拉魯斯字典》(Le Petit Larousse)中,並將他的作品定義為「解決身分認同與種族主義的危險」。《衛報》稱馬邦庫是「歐陸最偉大在世作家之一」,他的《黑色摩西》(Black Moses)入圍今年曼布克獎長名單,雖最終未能進入決選,但本月在美發行英文版即獲媒體盛讚:這本感動法國人心的書,將一舉打開美國讀者對非洲的視野。

 

被譽為「永遠的007」、同時也是飾演龐德最久的影星羅傑.摩爾,5月下旬病逝,享壽89歲。離世前兩週,他將剛完成的自傳手稿交付出版。負責的出版商奧馬拉(Michael O'Mara)將尚未命名的書稿標記為「自嘲的典型趣味」。奧馬拉說,即便是暢銷作家,他也從未看過如此認真的作者:「10年前我出版他的回憶錄My Word is My Bond(轉借英諺your word is your bond言而有信)時,以為已是絕唱,畢竟當時他都80歲了,沒想到他的作家之路才剛開始而已。」這部自傳,已經是他經手摩爾的第三部作品。

 

《紐約書評》宣布,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接任病逝的主編席爾維斯(Robert Silvers)之位,成為該雜誌1963年創刊以來第三任主編,將於9月就任。布魯瑪早年曾攻讀中國文學、日本電影,旅居東京及香港多年,作品多與亞洲文化有關。他受邀成為《紐約書評》長期撰稿人,即源自他所撰寫的一本關於日本大眾文化與身分認同的書。《紐約書評》發行人赫德曼(Rea Hederman)表示:「自1985年來,布魯瑪一直與兩位創始主編合作無間,相信他能繼續堅守《紐約書評》的價值觀與獨立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