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運動可以創作,創作就是運動——《春眠》簡莉穎V.S.《幽魂訥訥》顏訥

▉當她奮力舉起時

教練吳尚庭目光炯炯地盯視著劇作家簡莉穎的動作,包含彎身、屈膝、挺臀、蹲下、起身等,務求她精準做到,一方面避免運動傷害,一方面也才能有效地鍛鍊肌肉。原來就從事重訓的簡莉穎,完全理解如何正確施力,將30公斤的槓鈴舉起,無論是硬舉,前蹲舉,抑或背蹲舉,顯然都輕而易舉,她的身體活動度、爆發力與肌力,都教我這個此前從未上過健身房的中年男子咋舌不已。

為何開始健身?簡莉穎說自己以前其實是那種會在體育課裝病的學生,並不喜歡運動。會健身,主要還是因為身體的警訊:她本就容易失眠,到2015年時,劇本工作量太大、長期盯著螢幕看的她,發生暈眩、嘔吐的現象,不得不住院一天,休息一個星期。之後,在劇場夥伴的教導下,做一些基礎運動,也去練瑜珈,但又覺得瑜珈太溫和,後來上健身房,才找到適宜她的運動模式。

IMG_0041.jpg

IMG_0126.jpg

簡莉穎說:「健身重訓,對我來說可以停止腦袋運轉,讓我完全放空,才能真正休息。」全職劇本創作者的人生滿苦,一年要做兩、三個劇本,甚至更多,壓力很大;再加上她對自身的要求,需要田野實地訪查和蒐集資料研究,經常把自己逼上燒腦活動的最極限。

而跟槓鈴搏鬥的過程,純粹是身體的機制,跟思維無關,可以把自己全然的身體化。「像拳擊也不適合我,畢竟,一旦還要思考怎麼樣擊倒對方,就無法徹底放鬆了。」自從健身以後,不止頸背痠痛和失眠改善許多,另外也有對精神力與意志進行磨練的好處,「教練會一直在旁邊跟妳說,堅持下去,不要放棄啊。總覺得我因此好像更能吃苦了。」

▉完美的身體在哪裡

當眾人湊在一起,嘻嘻哈哈看著攝影師機器裡的照片時,浩克般健壯的吳尚庭也靠過來,看著觀景窗。問他對照片滿意嗎?他酷酷地說:「我只是想確認有沒有正確地傳達標準的健身動作,不要是錯誤的訊息而已。」

緊接著,吳尚庭指導作家顏訥做壺鈴的硬舉,以及啞鈴的持式蹲舉。原本嘻嘻哈哈的顏訥,像是誤入厄夜叢林,臉驚面慌。教練希望她蹲下立起時,大腿仍保持持續往外推,她試了好幾次,慢慢適應,逐漸有模有樣。比起簡莉穎的餘裕自如,顏訥稍微吃力些,教練表示,這是髖關節活動度較不足,需要多做一些活動度訓練與伸展,再配合肌力訓練,就能夠改善。

顏訥又是如何開始運動呢?她直接給重點:「好像都是和傷害有關啊。」然後娓娓道來,比如小時候,父親伸手抓住她的脖子讓她學習騎腳踏車,又比如小學四年級時莫名被選為體育股長,要考踢足球時,她怎麼踢都是滾地球,就是沒辦法飛高,簡直有鬼。簡莉穎在旁邊聽了忍不住大笑,我也跟進。

IMG_0095.jpg

IMG_0153.jpg運動,對以前的顏訥來說,大抵是不怎麼愉快的經驗。顏訥露出哭笑不得的表情,她常覺得自己是悲劇女主角,跑操場時跌個狗吃屎渾身傷,卻都沒人看見,只好自己默默地爬起、離開。顏訥說:「這樣荒謬可笑但又充滿悲傷感的情境,似乎一直是我寫作時不斷回返的主題。」想起〈經血旅行指南〉寫月經冤魂一樣地窮追不捨,就連她出國按摩時都要大穿幫,以致她只能「猶抱尻川半遮面」,讓人讀了大笑又有罪惡感。

後來,顏訥自主運動的理由,是因為想要擁有完美的身體。以前的情人會直接對她提出整型的建議,「所以,我對自己的身體很自卑,不像她──」指著簡莉穎,「能夠非常自在地展露、對待身體。」不過,近七、八年運動下來,顏訥開始接受身體的不完美,「我比較懂得聆聽身體的訊息,理解自己身體的語言,我覺得這個更重要。」
 

▉身體與創作的結合

請她們談身體和創作的關係,簡莉穎先回答:「因為我是做劇場的,劇場本來就是人和人會非常靠近,而且你會看見各種不一樣的身體,也有演員是小兒麻痺喔。因此就像跟人的相處一樣,我的身體和另一個身體的碰觸、接近,都會是自在的,不會有距離。」她的劇本集《春眠》中,身體亦做為一種自然的主題,會產生各種有機的變化。

簡莉穎在編寫劇本時,身體的細節自然而然會出現,空間也是,舞台上的小房間有什麼樣的擺設與物件,都會具體化,不會是曖昧模糊的。她說:「劇本的空間必須可以在舞台上完整重現,所以我會非常詳實地想像空間、場景如何溶入角色的行動之中。寫劇本,是要建構出一個真實的世界。」如果說運動是對身體的重新創造,那麼劇本寫作就是對空間的再創造吧。

顏訥則說:「我跟小莉不一樣,我沒有辦法自在地跟別人的身體碰觸──」話還沒有說完呢,簡莉穎的魔掌立刻默默地按住顏訥的手臂,顏訥做了很嬌美的驚嚇反應,順帶尖叫一聲,然後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地回答:「我一直覺得自己的身體不美,所以對接近這件事沒有辦法。」再加上小時候因為母親的關係,被迫看性教育影片(這段往事在《幽魂訥訥》也讓人印象深刻),「我在想,會不會就是因為我太早認識身體的構造,從此涇渭分明,沒辦法輕易越界。」

IMG_0029.jpg

IMG_0001.jpg

不過,對現在的顏訥來說,能夠比較自然地看待身體,「我覺得運動和創作都一樣,都是為了找地方安放自己。」而當她比較能夠運用各種文學技藝,安放自己的身體與靈魂後,就想要學習節制的美學。

她舉例說明,健身的人都忍不住會秀大塊肌肉,穿無袖的衣物,就連切個蛋糕也要展示二頭肌的雄壯──一旁的簡莉穎馬上挽起袖子,露出精實的手臂,做怒切蛋糕狀。顏訥說:「可是,我最近覺得,其實可以穿寬鬆的衣物把渾身的肌肉都藏起來,文學也是,這樣才能讓人有想像與進入的空間。那也像做棒式動作,表面是平和的,但其實內在必須發動肌肉力的最大化。」

簡莉穎補充說道:「運動對創作有很多好處,除了修復身體的疲倦和傷害外,還能夠找回生活的規律。」顏訥則頗有深意地說:「其實,運動屬於身體,創作也屬於身體哦。」是啊,這兩者或許是密不可分的也說不定。

▉不要忘記鍛鍊幽默

最後,在攝影師的提議下,簡莉穎與顏訥做了幾組互相拉扯的伸展動作,既要保持自己的固定,同時又得盡可能將對方的身體拉過來,在看似對抗的過程裡──偶爾還真的露出猙獰表情,或在坐地傳球時露出準備殺球的眼神──其實也帶出了彼此的信任與交情。

IMG_0192.jpg

IMG_0237 (1).jpg

明明在進行困難的身體鍛鍊,或是討論嚴肅或荒唐的經驗,顏訥和簡莉穎卻可以迅速將現場切換成樂吱吱的氣氛,感染眾人,連攝影師都笑到手抖。這樣的歡樂場景,在她們的創作中也沒有缺席。

《春眠》附贈的小本子,明明處理的是傷害、暴力與歧視,但簡莉穎卻透過好笑的調度予以變化,成為了火力全開的無厘頭爆笑劇場。顏訥也是,在又一次的出國經血現場,眾目睽睽下,以高竿演技假裝自己被尖銳物所刺,蒙混過去……

是啊,除了運動,幽默感也是需要鍛鍊的。

在總是充滿各種哀傷與痛楚的日常裡,兩人以運動鍛鍊身體,鍛鍊幽默感將之變成遮住肌肉的那件寬鬆衣服,以笑聲阻擋讓人手足無措的片刻,然後,挺直身子繼續走下去。

IMG_0266.jpg              

正面.jpg

幽魂訥訥​
作者:顏訥
出版:印刻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顏訥

1985年生,城市裡的鄉下人。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候選人,文章散見各副刊、雜誌、UDN鳴人堂與BIOS Monthly專欄,文學直播節目「作家事」主持人之一。曾獲全國學生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創作以散文與評論為主。

            

《春眠》正封(300dpi).jpg春眠:簡莉穎劇本集1
作者: 簡莉穎/著, 蔡雨辰, 許哲彬, 汪宜儒/採訪撰文 
出版:一人出版社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簡莉穎

1984 年生,彰化員林人。東華大學原住民語言與傳播系、文化大學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自2009年至今,劇本創作及編導演作品超過三十齣,為新生代最受矚目的劇作家。曾獲選2011年4月號《PAR表演藝術》雜誌「十位表演藝術新勢力」之一、2012年《PAR表演藝術》雜誌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2015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

如有演出需求,請來信:rheazg@gmail.com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0-24 23:38
專訪》「你相信我吧,雖然我跟你一樣害怕。」——鄭宜農幫李屏瑤進行變臉手術(咦)
左起:音樂人鄭宜農、小說家李屏瑤(小光)。
左起:音樂人鄭宜農、小說家李屏瑤(小光)。

▇ 當一個S遇到一個M

兩個女生故事要從2016年1月3日說起,音樂人鄭宜農寫了一篇臉書文,誠實地告知與音樂人楊大正結束婚姻關係,同時說明了自己當時的情感狀態,為人生做出重大抉擇。小說家李屏瑤心疼她承受的壓力,一邊佩服她的勇敢,便把自己描述女校愛情故事的著作《向光植物》送給當時還不認識的鄭宜農。但鄭宜農當時試圖切斷一切社交關係,一頭栽進宇宙學、植物學、動物學的書籍,熱衷於探問存在的本質。所以那本《向光植物》要到很久之後,才被鄭宜農讀到,也連結起兩人緣分。

鄭宜農說:「那個時候我的世界正在重新建立,有一些新的人進來,我遇到湯舒雯,遇到小光,後來遇到顏訥,就是一批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會變成朋友的人。我花了一段時間摸索該怎麼接受她們帶給我的,那是一個幫助我重新面對這個世界的過程。」

鄭宜農易感,而身處音樂圈的她又形容那是一個「沒有組織的世界」,「但是作家們是很有組織的一群人,他們講話很快,很俐落,每一件事情都能很有條理的去解析⋯⋯其實,那是一個比較強勢的方式,可是那個方式反而對我有用。」李屏瑤以一貫冷靜的語氣說:「妳就是一個M啊。」鄭宜農說對,所以這些人用一個很S的方式對待她,「我就這樣一步步被她們拉出來。」

IMG_0079_0.jpg

問李屏瑤兩人平時都聊些什麼,電影?文學?社會議題?李屏瑤說,「我們平常都在講垃圾話啊,我們好不深喔!」鄭宜農認為那是因為兩人品味契合,在許多社會議題上意見也相近,反而不需要特別討論。只是李屏瑤喜歡鄭宜農總愛丟語音訊息給她,「其實我有一點點故意,我想要對方把聲音放出來」,鄭宜農帶著她招牌的賊笑說完,李屏瑤回應說:「點開訊息一開始就聽到『Hi Hi,你現在在忙嗎?』在公共場合聽超羞恥的!」

▇ 標籤撕不掉怎麼辦?就把它用壞啊!

鄭宜農和李屏瑤的個性是兩個極端。拍照的時候,李屏瑤穩穩地端坐,雙手擺在腿上,腰桿挺得直直的,就像她說話的時候,平穩,精準,在一條軌道上。鄭宜農身上每一個角落都有戲,時而聳肩、擺手,手指頭和腳底板拍響桌面和地板,頻繁調動身體的姿態,如劇本場次的切換。她說話像唱歌,不同話題有各自的節奏,每一句話依照情緒的節拍或停或走,篤定的時候她用力點頭,搭配著銳利眼神,思索的時候她低著身體,一直低到桌面,像要把頭埋進肚子裡。

「我以前不是一個善於表達自己的人,所以我才會寫歌,因為寫歌幫助我統整想法,我的肢體動作也幫助我表達。」鄭宜農是這樣一個敏於細節的人,總在概念通向詞彙的路上再三挑揀,於是那些游移與不確定的模糊性就化為她善於變化的個性。李屏瑤說:「剛認識她的時候,覺得她像是原石,有很多角度,很多保護層,但是你感覺到她是很認真地在磨削自己,呈現最精緻的那些面。」李屏瑤每一句話說完,鄭宜農就用力點頭說嗯,感覺被深深地懂了。

在李屏瑤的那條軌道上,鄭宜農看見一個沒有符號的人。她說,「小光單純喜歡著她感到愉悅的事情」,然後擺了一個憋笑的表情,「比如爬樹,她喜歡爬樹,在樹上喝啤酒,感覺很爽,還拍照給我看。」鄭宜農形容李屏瑤活得很「健康」,不願意被任何標籤歸類,所以常有人說李屏瑤是T,她偏要說自己是少女,是正妹,還有人說她是女神,「既然沒有辦法把標籤拿掉,那我就狂貼,把它們全都用壞。」李屏瑤說。

鄭宜農對於標籤有同樣的排拒,但若李屏瑤是用異質性的矛盾破壞標籤的固定指涉,那麼鄭宜農採用的則是另一種策略:她要懷疑所有工業化生產的定義,甚至要小心翼翼地確認自己存在的本質。所以她身體力行地去體驗那些標籤的意義,正如李屏瑤的觀察:「我覺得她是一個對世間有包容力的人,她的模糊是為了追求更精準的東西。」

IMG_0155.jpg

IMG_0188.jpg

▇ 那些酒精教會我們的事情

若要為鄭宜農的新書《幹上俱樂部:3D妖獸變形實錄》找到一個關鍵詞,「酒」一定是首善之選,她在書裡寫下十八個朋友的故事,故事全都與酒精糾纏。她用酒精交朋友,用酒精記憶失去,標記關係的終結。而鄭宜農的包容讓這些人安心地交付自己,包括李屏瑤。

「我記得我人生第一次宿醉就是⋯⋯」,李屏瑤話還沒說完,鄭宜農像被按下開關,發出「欸~~」的驚呼眼神發亮地看著李屏瑤,看來李屏瑤那次真的醉得很慘。「那晚我走出酒吧跟她說我(的電力)只剩下3%,回家洗澡要抓著毛巾架,像走在一艘小艇上,一直覺得風浪怎麼這麼大。」一直走在直線上的李屏瑤,遇到鄭宜農也學會了放鬆,「我覺得鄭宜農真的教會我好多事情。」

朋友之間的陪伴,是一加一大於二。但是,一個人是好的,兩個人加在一起才會好。關於陪伴,李屏瑤說:「我覺得那是一種互相的動態平衡,所以會有一些互相拉扯的關係,在那樣拉拉扯扯的兩人三腳中,要確認自己的狀態好一點的時候,才會有力氣去確認別人的狀態,才有辦法避免自己倒下去。」即便走到人生關鍵的分岔口,鄭宜農也保持著強烈的求生意志,這時候遇見了李屏瑤、湯舒雯、顏訥這幾株向光植物,她們分享了各自的狀態,沒有非得向著光,同時也作伴摸索黑暗的形貌——那是人生,滋味面貌都更模糊複雜的經驗聚合。

李屏瑤《無眠》中的兩個女生吳凡與林維寧,也是在互相陪伴之中走向新的生命階段,然後她們交換名字,象徵一切歸零。鄭宜農認識李屏瑤之後不再失眠了,她開始戒冷飲,認真保養皮膚,學著對自己好一點,終於知道自己最喜歡的樣子,並且試著一直維持在這樣的狀態。

▇ 面膜準備好了,快來變臉吧

「那就麻煩兩位開始變臉吧。」攝影師桑杉學在一旁說道。

IMG_0219.jpg

IMG_0312.jpg

鄭宜農專注地把面膜敷在李屏瑤臉上時,桌上的化妝鏡映照出兩人的神情:李屏瑤臉上的面膜印著日本經典漫畫《北斗神拳》拳四郎的招牌表情,而鄭宜農繃著滿臉笑意。是因為拳四郎嗎?還是因為兩人絕佳的默契?這一幕看來熟悉,如同《霸王別姬》裡程蝶衣仔細拿著墨筆為段小樓勾臉時的情景,彼時鏡裡人戲合一的真虞姬畢竟留不住下戲後的假霸王,而鄭宜農與李屏瑤的這場戲同樣是不瘋魔不成活,但絕對是搞笑的那種。

即便是性格沉穩灑脫的李屏瑤,在臉上替換了第二張面膜,頓時從拳四郎轉生為夢工廠系列動畫《史瑞克》中的鞋貓劍客,終於還是忍不住扭捏了起來。這讓鄭宜農終於玩偶般地放聲大笑,滿室迴盪著呵呵呵呵的笑聲,為此她誇張地做了一個納悶的表情,問說「欸,今天我們為什麼會在這裡啊?」「還不是因為妳要出書!」義氣相挺的李屏瑤說完,轉身一個走位,還是安分地繼續下一場戲,她們這次翻玩電影《切膚慾謀》的知名場景。平時冷靜的李屏瑤現在臉上盡是呆萌可愛,看來鄭宜農的變臉手術相當成功。

800x800-01.jpg

IMG_0409_0.jpg

3D妖獸變形實錄_立體封_1017.jpg

幹上俱樂部:3D妖獸變形實錄

作者:鄭宜農  
出版:麥田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鄭宜農
台灣獨立創作女歌手、演員、劇作家。
不斷變化的美麗星球──最值得期待的新世代女性唱作人。

2007年以電影《夏天的尾巴》出道,並榮獲第44屆金馬獎最佳新進演員提名。曾組樂團「猛虎巧克力」、Special Project「小福氣」,並發行個人專輯《海王星》、《Pluto》,征戰國內外各大音樂節,現場演出實力備受肯定。

這十年來,經歷了演員、編劇、電影配樂、唱作人等身分,展現飽滿及全面的創作才華。舞台下,更嘗試以文學提煉人性潛埋的碎亮輝芒,直面生活、撿拾微小純粹的細節。她既灑脫又夠堅定,散文踩踏於虛實之間,刺穿種種生命的悖反與矛盾;「畢竟身而為人,內心即是黑色的洞,我只希望藉著書寫,在這片黑暗中點燃一抹燭光。」

相關著作:《幹上俱樂部:3D妖獸變形實錄》

立體書 (1).jpg無眠
作者:李屏瑤
出版:逗點文創結社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李屏瑤
1984年出生,台北蘆洲人,文字工作者。中山女高,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北藝大劇本藝術創作研究所畢業。劇本《無眠》入選牯嶺街小劇場2015年為你朗讀新銳劇本;2016年二月出版首部小說《向光植物》。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文化觀察》「吃」光記憶嗎?從跨國移動、全球餐桌談食物與鄉愁的記憶

▉人移動,那食物呢?

「離散」(Diaspora)和「全球化」是文化研究領域中兩個重要的理論概念。

離散,凸顯一種因為跨國而生的流離狀態。當一個人或一群人,自願或非自願地跨國移動──包括驅逐、逃難、人口販運、移居、移民等,導致其文化認同複雜化,甚至摻雜各種歧視與權力在內,都是離散所衍生的議題。

另一方面,因為跨國移動而形成無國界、零時差的世界,使我們可以吃到法國鵝肝醬、美國安格斯牛、北歐鱈魚、智利蘋果、西班牙伊比利火腿……餐桌的全球化,看來是個豐沛且美好的幸福景緻。

那麼,跨國界移動的離散人,與無時差運送的全球餐桌,有可能共譜一首美好的奏鳴曲嗎?食物除了是「鄉愁」的記憶,我們同時也關注,食物如何跟著人而移動?我們能否在其中找到文化認同的痕跡?

▉「保存」眷村菜?

要討論人的移動、食物與記憶的連結,所謂的「眷村」、「外省菜」似乎是經常被提到的主題。前些年關於眷村菜的介紹、店家或食譜話題相當熱門,但似乎較少人關注到,官方出版也試圖介入這個主題。

img2716_縮.jpg
照片取自《人生回味》,木馬文化提供

2014年底,高雄市文化局在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經費支持下,出版了以高雄眷村為主題的私房美食書《人生回味》。全書以高雄的鳳山、左營與岡山三地的眷村為對象,透過田野調查,匯整並記錄私房菜與料理的做法,並試圖從菜餚或眷村媽媽們的回憶與料理哲學,勾勒眷村的面貌與文化歷史。

從文資局的出版架構來看,顯然是將「眷村文化」視為應列入「典藏保存」的對象,而非每日生活的家常。這個觀點當然是令人難以接受,但該書可貴之處在於,從27道眷村家常菜的訪談中,我們可以傾聽到個人層次的飲食印記,以及他們累積出來的眷村共同記憶。這個擾動的過程,讓眷村記憶被建構,也讓常民生活得以被記錄。

探討眷村議題時,性別向度是絕對不能缺席的。「眷村菜」本質上混血雜揉,跨越地理疆界,這些「眷村媽媽」是觸動不同元素相互交流的靈魂人物。《人生回味》書中紀錄大量的X媽媽、Y家奶奶,都見證了女性大半世紀在廚房穿梭中累積的生命經驗。可惜的是,這些受訪者幾乎只以夫家的父系家庭身分被認知和記錄。在眷村,母親的姓名似乎自然化地消匿失聲。

▉是閱讀、出版、書寫,還是其他?

透過與飲食經驗相關的主題,來召喚群體的感知與情緒,一直是重要的操作模式。同樣在2014年底,新台灣人文教基金會也製作了《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一書,邀請藝文界人士回想成長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一道菜,再由專業廚師重現。

書中選訪的10人,有本省籍、外省籍、原住民,還有義大利落腳台灣的攝影家「新移民」。搭配基金會的宗旨「促進族群融合、海內外推動新台灣人的理念」,十分具有巧思。每篇故事娓娓道來,有外省移民的大時代悲喜青春,有本地家族的拼命奮鬥情節,在眷村、原鄉與野台戲棚下的各式廚房,牽動著離散心靈的食物記憶與美味想像。

IMG_5847_縮.jpg
明華園當家臺柱孫翠鳳所做的鍋粑,照片取自《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出版提供

IMG_2460_縮.jpg
知名導演楊力州母親所做的「三鮮炒蛋」。照片取自《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出版提供

書中傳遞的訊息是,各種人生困局總會透過食物達成和解。看似談食物本身,更龐大的意圖是以食物記憶達成整體社會的族群和解。2014年底正是各縣市首長選舉的時刻,當然值得聯想。而書中的「新移民」一族,刻意隱沒了東南亞來的朋友,或許也是一種理解和詮釋。

▉飲食文化中的女性視角

如同眷村曾經是個標籤,東南亞移民工也是。一群被稱為新住民、嫁入台灣家庭的女性,同樣面對不同文化的食物經驗。主流社會期待她們融入台灣,必須以中文與下一代溝通。她們把媽媽的母語放下,家鄉味也成為被放逐的想念。

南洋姊妹會撰寫的《餐桌上的家鄉》,彌補了這個想念。這是一本合集,邀請姊妹分享佳餚,講出她們原鄉家庭的故事與食物。

劉維人.jpg
攝影:劉維人

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台灣社會文化視野的有限,與一貫自我中心的狹隘想像。例如,由一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印尼,是世界上人口第四多的國家,各島之間高度歧異,文化樣貌多元複雜。沒有「一個」印尼,是他們國家的重要標記,自然也不存在「一種」印尼菜。

印尼菜,是馬來西亞、泰國、中國沿海、荷蘭等無數地方,經過數百年航海貿易,加上各個島嶼的風土融合形成。「印尼菜」絕對是難以名狀、不相重疊的集合。從印尼菜的融合混雜,可以窺見歷史地理人文的複雜多樣,但台灣人卻經常完全無視無感。

▉屬於誰的「食光記憶」?

廚房是女性主導的空間場域,每日的餵養、照顧家庭身心飽足,也經常被認為是媽媽「愛的勞動」(labor of love)。但是相較於食譜的華麗,食材的生意經一樣有女性的痕跡。

食品行女兒邱明琴的《南記行的乾貨傳奇》,從家中開店做生意為出發點,描述新竹在地傳承三代的南北貨商號。

南記行的乾貨傳奇 - ISBN9789570845730(內文)-115.jpg

南記行的乾貨傳奇 - ISBN9789570845730(內文)-186.jpg
照片取自《南記行的乾貨傳奇》,聯經出版提供

不像前面幾本書是集體記憶的追尋,邱明琴的目的是為特定族群的飲食文化留下紀錄。作者並不常拿筆,而是擅長食材販售、食物烹調,在家庭、食肆、商舖之間張羅三餐的女性。她在小學四年級就取得父母信任,獨自北上台北迪化街交訂單與辦貨。個人記憶衍生出來的家族商業,詳實傳達了台灣華人社會對於乾貨食材的知識和演變。

▉年輕世代的食物鄉愁

今年3月,胡川安、郭婷和郭忠豪三位年輕人合作出版《食光記憶》一書。三位作者以分散的地域背景、不同的文化養成,勾勒不同時空的飲食書寫。與其說這本書是以飲食為題的共筆,不如說是作者各自關注的飲食文化因子碰撞後的結晶。

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 - ISBN9789570849127(內文)-35.jpg
照片取自《食光記憶》,聯經出版提供

導讀人謝金魚在後記提及,作者的故事書寫經過將近兩年的討論,從網路平台逐步走向實體出版,為了讓一本書的風貌多元,保有個別作者的書寫角度,又要同時具有整體思維,中間花了許多力氣。飲食文化,是讓讀者和作者間容易產生連結的魅力主題,支撐具有實驗性的出版企畫。

韓良憶推薦序〈父親的鄉愁味〉及胡川安自序〈唇齒間的鄉愁〉,都提及這本書聚焦於移民、離散、流亡、異鄉人和食物的關係。不過,跟上一個世代相比,年輕一輩「非自願移民」的離散鄉愁,已經不再那麼沉重了。

三位作者都是因留學而移動到不同國家,主動選擇了親近不同文化的機會。在他們的書寫中,即使帶有鄉愁,也顯得淡然。其中更多的是紐約、上海等城市的生活和飲食典故的關聯。

譬如書中寫上海從一個小漁村崛起,特定族裔及飲食烹調的歷史,藏身於咖啡館、西餐廳、大飯店、沙龍等嶄新的空間裡。上海承載多國文化的混雜融合,也是現代空間結構的全球城市。

這本書是透過飲食文化,標誌出這些地域的特徵,而較無涉於個人與群體間共有的記憶與鄉愁。如同人類學家進入田野調查場域,只從旁記錄觀察,而不去對照個人生命史的重量承載。鄉愁,也就是個詞語罷了。

近幾年台灣的兩種飲食經驗的書寫,一種是以食物表達大時代離散個體的處境,另一種則以個別化經驗,紀錄群體歷史的演繹。兩股不同的切入觀點與寫作策略,喚醒身體感受最直接的飽足與情感。

飲食,總是跟鄉愁相互附掛。這是最簡化而偷懶的命題,也是最難以割捨或改換的連結。穿梭於不同文化主體和飲食情懷間的叨絮綿曳,記憶,纏夾於飲食間,無法或忘,持續喚起。

食光記憶.jpg

食光記憶:12則鄉愁的滋味
作者:胡川安、郭婷、郭忠豪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胡川安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gushi.tw)網站主編,生活中的歷史學家,身於何處就書寫何處,曾於日本、巴黎、美國、中國和加拿大生活過。由於興趣龐雜,大學雙修歷史與哲學,研究所於國立臺灣大學雙修考古學與歷史學,目前於加拿大麥基爾大學撰寫博士論文。
身在學院之中,也耽於藝術、音樂和美食。對美食的涉獵,從路邊攤到米其林餐廳、從產地到餐桌、從食材到料理皆有,並透過知性理解飲食生活,以歷史和傳統瞭解美食。

郭婷
上海成長、英國求學。愛丁堡大學人類學碩士、宗教學博士。曾任英國牛津大學歐洲研究中心研究助理、美國普度大學社會學系研究員,研究宗教與政治、藝術、文化的關係,以及不同政治文化語境中信仰的邊界。同時也是《洛杉磯書評》、openDemocracy、《書城》、BBC中文網等知名中英文媒體撰稿人。
相信審美有反思和改變結構的力量,致力推廣慈善店和舊物upcycle。除「宗教與食物」之外,也曾在「故事」開創「舊物的故事」專欄,希望向中文讀者介紹綠色審美的生活方式。

郭忠豪
高雄人,美國紐約大學歷史系博士,目前任職於台北醫學大學,研究興趣是近代東亞的食物與動物,以及海外華人飲食文化。工作之餘酷愛網球運動,赴外研究必帶上網球拍,征戰各地以球會友,喜愛從日常生活中發掘嚴謹的學術議題,再將之化簡為有趣的歷史故事。

餐桌上的家鄉.jpg

餐桌上的家鄉
作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著、胡頎執筆
出版:時報出版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南洋台灣姊妹會
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前身是1995年在美濃創設的「外籍新娘識字班」,我們希望以語言為見面禮,讓新移民訴說她們的故事,手牽手,為這社會譜出新的樂章。2003年,姊妹會正式成立。除了教學外,更推行各種法令政策倡議,並鼓勵新移民姊妹積極投入社會,透過各種課程、講座和戲劇活動,讓大家真正認識另一種文化和生活。
2014年開始,我們透過一系列的南洋料理烹飪課程與訪問,帶大家認識食物後頭的歷史、文化,以及將食物帶來的人。希望藉著姊妹對食物的記憶,一點一滴拼湊出她們家鄉的樣貌與在這兒的生活。
我們相信,社會每一成員的努力都將同時成為穿透幽暗的光芒,而姊妹會的目的便是提供一個平台,讓彼此相互映照,繼續這島嶼的歷史,形成新的「我們」。

執筆/胡頎
台北人,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生,南洋台灣姊妹會志工兼理事。在「餐桌上的家鄉」擔任籌畫、執筆、粉絲頁小編和白老鼠。不擅烹飪,嗜吃。鮮少離家,常神遊。對世界懷著初生之犢的大膽和愛意,希望有一天能讓更多人看見那曾在我眼前被照亮的事物。

getImage_0.jpg南記行的乾貨傳奇
作者:邱明琴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邱明琴
22歲結婚,一生奉守:女人最偉大的事業是進入自家廚房,守住一家人的健康。她希望每個家庭都有一本很棒的食譜,大家能開伙自理三餐。即使做不到,也要了解食物的能量和它們親近,以增進身體的本質,強壯每個健康的環節。
目前是均衡養生料理達人,食譜主要刊登於《聯合報》「元氣周報」。創意豐富,擅長利用隨手可得的自然食材、簡捷的烹飪方式,端出視覺、味覺、嗅覺、感覺精采的健康佳肴。著有《南記行的乾貨傳奇》。

A1200618.jpg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
作者:須文蔚、郭怡青
出版:遠流出版公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須文蔚
台北市人。現任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詩人、報導文學作家。曾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乾坤》詩刊總編輯。創辦台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曾獲中華民國新詩學會「優秀青年詩人」、創世紀40週年詩創作獎優選獎。著有詩集《旅次》、《魔術方塊》、文學研究《台灣數位文學論》、《台灣文學傳播論》。編撰報導文學《那一刻,我們改變了世界》、《台灣的臉孔》。以及主編《文學@台灣》、《尋找小王子》、《報導文學讀本》,以及編有多種現代詩選。

郭怡青
前半生是流浪。捲起美國波士頓學院、英國倫敦大學的兩張紙跑到日本去闖蕩,喜歡雲遊四海,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地球轉了一圈後,因緣際會在《經典雜誌》繼續流浪,並以《海峽:文明的交會與分野》入圍金鼎獎。現為自由作家,游牧在令人流連的文字世界裡。

PIC1031229_2_1.jpg人生回味:高雄眷村充滿情感和故事的私房美食
作者:水瓶鯨魚、丁芯瑜、林芳琦、李曉翔
出版:木馬文化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水瓶鯨魚
高雄人,熱愛美食與作菜。曾是滾石唱片經理、魔岩唱片協理、飛碟唱片文案。擔任過四次金曲獎評審。做過無數唱片,寫過無數廣告文案,設計過無數流行商品,也寫過電視偶像劇和電影劇本,企劃主編過《失戀雜誌》圖文季刊16本和20多位作家叢書。個人出版的漫畫作品和散文小說作品超過15本,如《我愛你》《好想結個婚》《寂寞的人要自己負責》《單身的人總是在路上》《祝你幸福》《上帝保佑》等。2014年為高雄文創回流駐市藝術家。

丁芯瑜
煮食、文字、過日子。
倫敦藝術大學傳播院碩士,主修創意產業。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系學士,主修國畫書篆組。 現為EPA Studio廚娘總監,料理日常, 雅虎時尚特約外編、 影展編輯與微風誌主編。 著有《菜市場美感Shopping》一書。策有《吃心絕對》飲食概念展。

林芳琦
高雄餐旅大學台灣飲食文化產業研究所。小時候住過幾年眷村,對村子裡的飯菜香一直難以忘懷。愛吃,好吃,喜歡吃,樂於在追尋美味的過程中,感受生活的幸福與喜悅!

李曉翔
文字工作者/策展人/企劃人。嗜飲酒、糜電影、喜詩文、好陽光。原居台北,現因日照時數需求而滯留高雄,曾擔任行政院南台灣觀光護照主編、高雄市觀光局高雄暢遊GO主編。高雄電影節影片評介《派對低調》專文、繪頁詩。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點擊照片,查看完整活動資訊​​​​​

閱讀通信 vol.347》繞遠路不算是迷路吧!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2017-10-24 14:27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