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車廂擠滿衣著筆挺的人,手持智慧型手機,戴著小米手環,回覆沒完沒了的工作訊息,想著晚餐吃什麼。他們頭銜職稱不一,卻都被疲憊與茫然籠罩,形成一幅日常的厭世圖。車外風景快速後退,沒人知道前方何處有光。
不只台灣,類似的厭世群像也遍布其他國家。本刊特地邀請了《厭世代》作者吳承紘以及《再寫韓國》作者陳慶德,談論台韓兩地的厭世百態。
我們這個世代:厭世或全拋
「二十歲到三十四歲,啣著滑鼠出生且擁有台灣有史以來最優秀的素質,卻面臨低薪、貧窮、看不見未來的困境」,是吳承紘對於台灣厭世代的劃分,「我就是絕望啊!」書中的受訪者一語道破生活的無望現實重量,夢想被狠狠壓扁,無獨有偶,韓國社會也正面臨類似處境。
台灣被冠上「鬼島」惡名,「地獄朝鮮」更是韓國青年的憤怒吶喊,認為當前的社會現狀,就如同數百年前實施嚴格身份階級制度的朝鮮王朝。韓國青年進而發展出流行語「全拋世代」,意即捨棄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購屋、夢想與希望,活著不過是最低限度的生存。
薪資停滯、物價飛漲,《向前走》歌詞「我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說啥米好康攏在那」的雄心壯志已不復見,吳承紘觀察到台北的高物價,迫使愈來愈多青年選擇返鄉。然而,返鄉之後仍要面對就業機會銳減、薪資更少的問題,充其量只能「不那麼貧窮」。
不那麼貧窮,即使還是貧窮,但一個月還能多存幾千塊,在窄仄的生活夾縫中多撐出一點點餘裕。夢想雖被壓扁,但還沒破滅。
燦爛且殘酷的失速列車
旅居韓國十年的陳慶德指出,相較於台灣青年回流現象,韓國人仍一心往首爾集中,希望進入大企業工作。即使僅有0.35%的機會成為企業正職員工,卻讓韓國青年前仆後繼,踩著別人也要往上爬。
此外,陳慶德補充道,台灣人還有到中國等同語系國家發展的機會,韓國則不然,「總不可能去北韓吧!」也因此,「移民」遂成脫離地獄的一條路,嚮往移民的韓國青年居然高達80%。
被陳慶德形容為「停不下來」的韓國,宛如一部失速列車,拼命衝向成功的窄門。「他們從別人的眼光建立自信,很怕被瞧不起」,高壓的競爭環境以及威權教育,加上民族特性使然,韓國人寧可自我了結,也不願成為他人眼中的失敗者。陳慶德進一步指出,韓國人10歲至40歲的致死原因,自殺即為第一位;40歲至70歲間,自殺也是第二位致死原因。也就是說,韓國人一生中平均有七成機率面臨自殺念頭的威脅。
出人頭地,是大韓民族共同勾勒出的美麗終點,燦爛且殘酷。無法抵達的人,沒有中繼站可停留,要不就衝向絕路,要不就及早跳車。
厭世是情緒的轉圜
相較於停不下來的韓國,吳承紘認為,「台灣厭世代的拼法,是懂得踩煞車。」還來不及從鈔票淹腳目的舊夢中清醒,上一代建立的自信早被摧毀成一地廢墟,所幸台灣人民族性較樂天,在絕望與走極端之間找到平衡,「厭世,也是一個機會。」
台灣青年的厭世,無疑是一種轉圜,一種將自己暫時拉出鬱悶的幽默感。
一開始聽到年輕人喊厭世,吳承紘嚇了一大跳,以為對方真有輕生念頭。「『厭世』這個詞的語境產生轉變,從原本的消極悲觀,轉為一種無可奈何、自我消遣的情緒。」
吳承紘以台灣流行歌曲類型為例,映射出當代社會風氣的轉變。從〈愛拼才會贏〉的傻勁樂觀到「草東沒有派對」、「那我懂你意思了」等樂團興起,歌詞表達多是對於現實的無奈及嘲諷。以滿滿負能量爆紅的「厭世姬」、「每天來點負能量」等,也讓厭世代有了情緒抒發的出口。
如果沒抱希望,哪會被絕望挫傷;如果不是奮力活著,又怎能吐露生活中種種肚爛。自嘲並非無病呻吟,更像是直視魯蛇人生的勇氣,邊靠么邊繼續跟現實纏鬥。放下遮住雙眼的手,厭世代終於看見,人生的路,不只有一條。
《厭世代》一書中,列舉多位國人每月收入與支出表(月熊文化提供)
以著作進行世代溝通
在陳慶德眼中,韓國的痛苦根源難以消弭。補習、整容風氣盛行,時時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街頭的乞討者不敢抬起頭,有錢也未必有喘息空間。套句陳慶德說的:「他們沒時間小確幸,有空就唸書」,韓國青年唯一的抒發就是喝酒,陳慶德本人就有過一晚喝六攤的紀錄,連喝酒都像較勁,更是一種慢性自殺。
進入財團、平步青雲的成功願景背後,是酒精與色情產業交織而成的圖像,不敢逸出「正軌」的韓國青年,居然只剩痲痹自我一途,「我找不到他們的出口。」陳慶德的結語,無奈得令人心驚。
吳承紘引述一位在台的香港中小企業主對於台灣厭世代的看法:「缺乏狼性」。卡在進無步、退無路的泥淖中,台灣厭世代不再侷限於傳統價值觀的框架,轉而在生活夾縫中追求小確幸,從舊有體制脫隊,企圖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
台北市區兜一圈,會發現許多小咖啡館林立巷弄間。不願繼續在公司體制承受低薪與貧窮,年輕人選擇開設風格各異的小店,吳承紘認為或許可視為一種溫柔的抵抗,創業的成敗自負,至少還活得像自己。
然而,這形成兩代觀念的鴻溝:上一代認為厭世代吃不了苦,厭世代則覺得上一代滿口幹話。
吳承紘希望透過著作讓社會更了解厭世代,「我們現在的制度、資源、舞台都是上一代建置出來的,一旦他們理解年輕人的困境,才有機會進行符合需求的改變。」
看見厭世代背後的模樣
受訪當天,陳慶德與吳承紘兩人應拍攝需求穿著上班族look的襯衫,一黑一白,彷彿呼應了他們對於台韓兩地青年困境的看法。
或是上網發廢文,或是相互自嘲,穿梭在生活夾縫,《厭世代》個案中月薪不到三萬五的姊妹花仍夢想買房,或是不想被看衰小熬過學徒路的的麵包師傅,刻苦生活反而逼出不得不的樂觀。
通過報導、出書,他們將世代的困境書寫出來,破除草莓族、缺乏狼性、小確幸、愛開咖啡館等負面標籤。理解厭世背後薪資條件、勞動環境的問題,看見人真正的模樣。●
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作者:吳承紘、關鍵評論網
出版:月熊出版
定價:300元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吳承紘
關鍵評論網專題副總監。
雲林人,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畢業。曾任行銷企畫、編輯、公關,記者,自由撰稿與攝影。著有《我們都相信秘密》,攝影協力《七種民宿的旅行》、《散步阮台南》等。於關鍵評論網所策劃與撰寫的《獨老者的餐桌》專題,曾入圍二○一六年亞洲卓越新聞獎視頻類與英國TheDrum的年度網路專題報導獎。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設立於二○一三年八月。我們是一群對於現今媒體不滿又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人。有一直在媒體產業的編輯,有多年在海外各地工作的專業經理人,還有對於網路技術有熱情的開發者,以及一群對於我們這個夢想有興趣,願意一起幫忙的實習生、朋友以及許多外稿作者。我們夢想中的媒體是除了陳述事實之外,還能夠提供多元、不同方向的觀點,並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平台提供各自適合閱讀內容。也讓社交網路世代的使用者,能夠更輕鬆的分享、討論和參與他們有興趣的議題。
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
作者:陳慶德
出版:月熊出版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陳慶德
作家、韓國社會文化專家。
旅居韓國十年,韓國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組博士候選人。博士階段,透過現象學方法,分析語言學習經驗與文化觀察,著有《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本》(聯經)與《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唐山)等書。目前以(口)譯者、專欄作家身分,出沒於UDN鳴人堂「再寫韓國」、關鍵評論網與「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等各大專欄。
Tags:
捷運車廂擠滿衣著筆挺的人,手持智慧型手機,戴著小米手環,回覆沒完沒了的工作訊息,想著晚餐吃什麼。他們頭銜職稱不一,卻都被疲憊與茫然籠罩,形成一幅日常的厭世圖。車外風景快速後退,沒人知道前方何處有光。
不只台灣,類似的厭世群像也遍布其他國家。本刊特地邀請了《厭世代》作者吳承紘以及《再寫韓國》作者陳慶德,談論台韓兩地的厭世百態。
我們這個世代:厭世或全拋
「二十歲到三十四歲,啣著滑鼠出生且擁有台灣有史以來最優秀的素質,卻面臨低薪、貧窮、看不見未來的困境」,是吳承紘對於台灣厭世代的劃分,「我就是絕望啊!」書中的受訪者一語道破生活的無望現實重量,夢想被狠狠壓扁,無獨有偶,韓國社會也正面臨類似處境。
台灣被冠上「鬼島」惡名,「地獄朝鮮」更是韓國青年的憤怒吶喊,認為當前的社會現狀,就如同數百年前實施嚴格身份階級制度的朝鮮王朝。韓國青年進而發展出流行語「全拋世代」,意即捨棄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購屋、夢想與希望,活著不過是最低限度的生存。
薪資停滯、物價飛漲,《向前走》歌詞「我欲來去台北打拼,聽人說啥米好康攏在那」的雄心壯志已不復見,吳承紘觀察到台北的高物價,迫使愈來愈多青年選擇返鄉。然而,返鄉之後仍要面對就業機會銳減、薪資更少的問題,充其量只能「不那麼貧窮」。
不那麼貧窮,即使還是貧窮,但一個月還能多存幾千塊,在窄仄的生活夾縫中多撐出一點點餘裕。夢想雖被壓扁,但還沒破滅。
燦爛且殘酷的失速列車
旅居韓國十年的陳慶德指出,相較於台灣青年回流現象,韓國人仍一心往首爾集中,希望進入大企業工作。即使僅有0.35%的機會成為企業正職員工,卻讓韓國青年前仆後繼,踩著別人也要往上爬。
此外,陳慶德補充道,台灣人還有到中國等同語系國家發展的機會,韓國則不然,「總不可能去北韓吧!」也因此,「移民」遂成脫離地獄的一條路,嚮往移民的韓國青年居然高達80%。
被陳慶德形容為「停不下來」的韓國,宛如一部失速列車,拼命衝向成功的窄門。「他們從別人的眼光建立自信,很怕被瞧不起」,高壓的競爭環境以及威權教育,加上民族特性使然,韓國人寧可自我了結,也不願成為他人眼中的失敗者。陳慶德進一步指出,韓國人10歲至40歲的致死原因,自殺即為第一位;40歲至70歲間,自殺也是第二位致死原因。也就是說,韓國人一生中平均有七成機率面臨自殺念頭的威脅。
出人頭地,是大韓民族共同勾勒出的美麗終點,燦爛且殘酷。無法抵達的人,沒有中繼站可停留,要不就衝向絕路,要不就及早跳車。
厭世是情緒的轉圜
相較於停不下來的韓國,吳承紘認為,「台灣厭世代的拼法,是懂得踩煞車。」還來不及從鈔票淹腳目的舊夢中清醒,上一代建立的自信早被摧毀成一地廢墟,所幸台灣人民族性較樂天,在絕望與走極端之間找到平衡,「厭世,也是一個機會。」
台灣青年的厭世,無疑是一種轉圜,一種將自己暫時拉出鬱悶的幽默感。
一開始聽到年輕人喊厭世,吳承紘嚇了一大跳,以為對方真有輕生念頭。「『厭世』這個詞的語境產生轉變,從原本的消極悲觀,轉為一種無可奈何、自我消遣的情緒。」
吳承紘以台灣流行歌曲類型為例,映射出當代社會風氣的轉變。從〈愛拼才會贏〉的傻勁樂觀到「草東沒有派對」、「那我懂你意思了」等樂團興起,歌詞表達多是對於現實的無奈及嘲諷。以滿滿負能量爆紅的「厭世姬」、「每天來點負能量」等,也讓厭世代有了情緒抒發的出口。
如果沒抱希望,哪會被絕望挫傷;如果不是奮力活著,又怎能吐露生活中種種肚爛。自嘲並非無病呻吟,更像是直視魯蛇人生的勇氣,邊靠么邊繼續跟現實纏鬥。放下遮住雙眼的手,厭世代終於看見,人生的路,不只有一條。
以著作進行世代溝通
在陳慶德眼中,韓國的痛苦根源難以消弭。補習、整容風氣盛行,時時活在他人的眼光中,街頭的乞討者不敢抬起頭,有錢也未必有喘息空間。套句陳慶德說的:「他們沒時間小確幸,有空就唸書」,韓國青年唯一的抒發就是喝酒,陳慶德本人就有過一晚喝六攤的紀錄,連喝酒都像較勁,更是一種慢性自殺。
進入財團、平步青雲的成功願景背後,是酒精與色情產業交織而成的圖像,不敢逸出「正軌」的韓國青年,居然只剩痲痹自我一途,「我找不到他們的出口。」陳慶德的結語,無奈得令人心驚。
吳承紘引述一位在台的香港中小企業主對於台灣厭世代的看法:「缺乏狼性」。卡在進無步、退無路的泥淖中,台灣厭世代不再侷限於傳統價值觀的框架,轉而在生活夾縫中追求小確幸,從舊有體制脫隊,企圖摸索出屬於自己的路。
台北市區兜一圈,會發現許多小咖啡館林立巷弄間。不願繼續在公司體制承受低薪與貧窮,年輕人選擇開設風格各異的小店,吳承紘認為或許可視為一種溫柔的抵抗,創業的成敗自負,至少還活得像自己。
然而,這形成兩代觀念的鴻溝:上一代認為厭世代吃不了苦,厭世代則覺得上一代滿口幹話。
吳承紘希望透過著作讓社會更了解厭世代,「我們現在的制度、資源、舞台都是上一代建置出來的,一旦他們理解年輕人的困境,才有機會進行符合需求的改變。」
看見厭世代背後的模樣
受訪當天,陳慶德與吳承紘兩人應拍攝需求穿著上班族look的襯衫,一黑一白,彷彿呼應了他們對於台韓兩地青年困境的看法。
或是上網發廢文,或是相互自嘲,穿梭在生活夾縫,《厭世代》個案中月薪不到三萬五的姊妹花仍夢想買房,或是不想被看衰小熬過學徒路的的麵包師傅,刻苦生活反而逼出不得不的樂觀。
通過報導、出書,他們將世代的困境書寫出來,破除草莓族、缺乏狼性、小確幸、愛開咖啡館等負面標籤。理解厭世背後薪資條件、勞動環境的問題,看見人真正的模樣。●
厭世代──低薪、貧窮與看不見的未來
作者:吳承紘、關鍵評論網
出版:月熊出版
定價:30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吳承紘
關鍵評論網專題副總監。
雲林人,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畢業。曾任行銷企畫、編輯、公關,記者,自由撰稿與攝影。著有《我們都相信秘密》,攝影協力《七種民宿的旅行》、《散步阮台南》等。於關鍵評論網所策劃與撰寫的《獨老者的餐桌》專題,曾入圍二○一六年亞洲卓越新聞獎視頻類與英國TheDrum的年度網路專題報導獎。
關鍵評論網
The News Lens 設立於二○一三年八月。我們是一群對於現今媒體不滿又想要做出一些改變的人。有一直在媒體產業的編輯,有多年在海外各地工作的專業經理人,還有對於網路技術有熱情的開發者,以及一群對於我們這個夢想有興趣,願意一起幫忙的實習生、朋友以及許多外稿作者。我們夢想中的媒體是除了陳述事實之外,還能夠提供多元、不同方向的觀點,並為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平台提供各自適合閱讀內容。也讓社交網路世代的使用者,能夠更輕鬆的分享、討論和參與他們有興趣的議題。
再寫韓國:臺灣青年的第一手觀察
作者:陳慶德
出版:月熊出版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陳慶德
作家、韓國社會文化專家。
旅居韓國十年,韓國國立首爾大學西洋哲學組博士候選人。博士階段,透過現象學方法,分析語言學習經驗與文化觀察,著有《首爾大學博士生的韓語文法筆記本》(聯經)與《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唐山)等書。目前以(口)譯者、專欄作家身分,出沒於UDN鳴人堂「再寫韓國」、關鍵評論網與「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等各大專欄。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延伸閱讀
專訪》從驅魔到榮格比較心靈解剖學:訪《附身》作者奎格.史帝芬森
在國內外的恐怖電影中,經常可看見邪靈附身的角色。然而,這樣的情節除可在宗教或神祕學上追尋其根源,也可從人類學與心理治療發現意義。... 閱讀更多
餐桌對話》你會為愛改變自己的口味嗎?──陳默安、顏嘉琪、布勒一起吃泡麵
在食物面前,我們誠實。 在他人身邊,我們陪伴。 想說的話很多很多,不如留在餐桌上慢慢聊…… 閱讀更多
專訪》好好生活比想像更難:訪《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作者岩本茂樹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