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巢》,是西西《候鳥》的姊妹篇。織巢,自是用了織巢鳥構築家園的意象。在小說中,織巢彷若有兩種指涉,分別是內容與形式。就內容來看,作者細數「家」常的同時,隱隱折射了外在家國的無常,從時局動盪到房租上漲,皆促人遷徙,離開原本熟悉之處,往他方展開新生活;就形式觀之,西西使用一貫的拼貼敘事,將母親寫的故事、二姨的長信以及當時未收進《候鳥》的十多萬字文章,重新補綴起來,成為一個溫暖的故事窩。
《候鳥》以素素為敘事者,《織巢》則以素素的妹妹妍妍為敘事者,兩者皆從成長中的(小)女孩的視角和口吻,觀察身邊事。看來單純而平淡的基調中,卻夾藏著暗影:體育老師和父親的死亡、母親生病、社會動盪、通貨膨脹、銀行擠兌等,任一變動皆關涉家的搬遷或瓦解,然因是小女孩的目光,成人世界的不安混亂彷彿加了柔焦或濾鏡,變得影影綽綽,尖銳、喧囂漸隱了輪廓。
通過妍妍,讀者也常看到媽媽和素素悄悄議論著大人之間的事,妍妍(及讀者)只能織綴著不意流洩出來的線索,拼湊出可能的「現實」:疾病、死亡、戰亂。這確然也是一個家的日常和長者的守護——記得幼時,父母只要不希望我姊妹倆知曉的事,就會立即切換成客語聲道,即使後來我已能聽懂大多數的客語,他們仍維持雙聲道運作,我也不戳破地聆聽,說來這許是不少人共有的舊日回憶。
回憶,本是霧中風景,與其用篤定堅決的單一聲口,我喜歡西西慣用的多聲道、多體裁的編織工法。這個技法在《我的喬治亞》或《哀悼乳房》皆已被充分使用,甚至娃娃屋的角色還可跟敘事者、蓋娃娃屋的造者討論書籍和建築,正反觀點交鋒,你一言我一語,像是辯證又像是多聲部大合唱。
眾人的對話,多少也反映出西西對人事的寬容和尊重。在《織巢》中,有詩句、對話和敘事,多稜角地傳達不同角色的觀點,更以四種印刷字體分別呈現了妍妍、素素、母親和阿姨四個女子、兩對姊妹的心事與哀愁,組構出她們對「家」的憶念。那輾轉飄落於上海、河南、香港擷取的生命碎片,宛若四散的草葉,西西以童心和遊戲心將之啣來,築起一家子、兩三代人的「我城」。
此外,《織巢》裡的空間感確然聚焦於「巢」字——也就是家屋。尤其素素這個角色,被描述成一個喜歡宅在家中讀書、寫字的女教師,即使假日替學生補習,也都在頂樓陽台。
《織巢》裡幾乎所有場景皆設定為室內向外望,類似於《我的喬治亞》的小說結構,然而《我的喬治亞》中的娃娃屋或《織巢》中的家屋,卻不全然是封閉的:如果在娃娃屋背後所展開的是18世紀英國政治、經濟、時尚的歷史全幅,《織巢》中的家屋裡頭也藏著諸多通往過去的密室,入口就在母親的自傳和姨姨的長信中。彼處,個人故事與歷史事件相互摺疊,發黃的個人檔案皆是折射歷史、集體記憶的小碎片。
西西以四個女子的故事為核心,將之填入搬遷、流離、逃難、旅行等關鍵字中,帶領讀者反覆推敲「家」的定義和界限,由是,西西筆下的故事巢愈織愈龐大,尤其將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給紡了進來,擴充了家/屋的領地和視野。
對照個人史和大歷史,將文字、藝術、建築、足球等不同領域的媒材混搭挪用,既是西西百科全書式的閱讀量體現,也是她獨樹一格的編織工法。
在《旋轉木馬》的後記中,西西推敲「寫作和造花園有沒有相似之處?」此處將建築比擬書寫,《織巢》則出現了寫小說與彈鋼琴的對照:「那些不太好看的小說給我的感覺,就像我經過別人的屋子,聽見有人在屋子裡彈鋼琴,這裡那裡彷彿彈錯了音調、打錯了拍子。」因此,我讀《織巢》,想起的不全是《候鳥》,不全是遷移與對家園的想像,反倒也聯想到西西對多元領域的高度興趣。
以建築來說,我不禁回頭翻閱《旋轉木馬》、《看房子》和《我的喬治亞》,其中有不少值得對讀之處。例如在《我的喬治亞》中,西西提及她鍾情於兩面坡屋的喬治亞房屋,和童年在上海大西路住過的房子有關,但她到上海旅行,發現房子已殘破,後來竟給拆掉了。西西說「我很難過,好像我有些什麼已經真的失去了。」
《織巢》裡寫素素回上海看房子,目睹曾有的家屋面目全非,顏色全走樣了,感嘆「那麼美麗的房子,像童話一般的,如今卻變得灰頭灰臉。」或許,美好也最初的家屋記憶,最終僅能裱褙在故事裡,供作者反覆回到原真的「故鄉」吧?
《我的喬治亞》最末也提到香港社會的發展,漸「由地產商牽著走」,多數人半生受房屋擺布。我則想到同為「房事」所惱的台灣人,或因房貸而加班操勞,或因房租上漲被迫搬家,看似上個世紀60到90年代的香港故事,似乎沒離我們那般遙遠。
我看著窗外疊床架屋的新建案廣告看板,以及附近總是施工中的(美麗?)大廈,巷弄電線桿上,每日則有人飛車貼上「視野佳、近公園、鄰學區」的華屋廉售宣傳單(傍晚又有另一批人飛車撕下),緊張的生存慾望,建築出侷促的生命視野。
於是我著魔般地走進西西的故事巢,將《織巢》、《旋轉木馬》、《看房子》、《我的喬治亞》——如果你願意馳騁想像力的飛氈,還可將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拼圖遊戲》、《我城》等書攤開,文字故事接連成巷弄,浮沉著家常氣味和聲響。在坪數不怎麼寬裕的斗室裡,編織屬於西西,或也屬於我的故事巢。●
候鳥
作者:西西
出版:洪範書店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
織巢:《候鳥》姊妹篇
作者:西西
出版:洪範書店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小說獎推薦獎,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
|
Tags:
《織巢》,是西西《候鳥》的姊妹篇。織巢,自是用了織巢鳥構築家園的意象。在小說中,織巢彷若有兩種指涉,分別是內容與形式。就內容來看,作者細數「家」常的同時,隱隱折射了外在家國的無常,從時局動盪到房租上漲,皆促人遷徙,離開原本熟悉之處,往他方展開新生活;就形式觀之,西西使用一貫的拼貼敘事,將母親寫的故事、二姨的長信以及當時未收進《候鳥》的十多萬字文章,重新補綴起來,成為一個溫暖的故事窩。
《候鳥》以素素為敘事者,《織巢》則以素素的妹妹妍妍為敘事者,兩者皆從成長中的(小)女孩的視角和口吻,觀察身邊事。看來單純而平淡的基調中,卻夾藏著暗影:體育老師和父親的死亡、母親生病、社會動盪、通貨膨脹、銀行擠兌等,任一變動皆關涉家的搬遷或瓦解,然因是小女孩的目光,成人世界的不安混亂彷彿加了柔焦或濾鏡,變得影影綽綽,尖銳、喧囂漸隱了輪廓。
通過妍妍,讀者也常看到媽媽和素素悄悄議論著大人之間的事,妍妍(及讀者)只能織綴著不意流洩出來的線索,拼湊出可能的「現實」:疾病、死亡、戰亂。這確然也是一個家的日常和長者的守護——記得幼時,父母只要不希望我姊妹倆知曉的事,就會立即切換成客語聲道,即使後來我已能聽懂大多數的客語,他們仍維持雙聲道運作,我也不戳破地聆聽,說來這許是不少人共有的舊日回憶。
回憶,本是霧中風景,與其用篤定堅決的單一聲口,我喜歡西西慣用的多聲道、多體裁的編織工法。這個技法在《我的喬治亞》或《哀悼乳房》皆已被充分使用,甚至娃娃屋的角色還可跟敘事者、蓋娃娃屋的造者討論書籍和建築,正反觀點交鋒,你一言我一語,像是辯證又像是多聲部大合唱。
眾人的對話,多少也反映出西西對人事的寬容和尊重。在《織巢》中,有詩句、對話和敘事,多稜角地傳達不同角色的觀點,更以四種印刷字體分別呈現了妍妍、素素、母親和阿姨四個女子、兩對姊妹的心事與哀愁,組構出她們對「家」的憶念。那輾轉飄落於上海、河南、香港擷取的生命碎片,宛若四散的草葉,西西以童心和遊戲心將之啣來,築起一家子、兩三代人的「我城」。
此外,《織巢》裡的空間感確然聚焦於「巢」字——也就是家屋。尤其素素這個角色,被描述成一個喜歡宅在家中讀書、寫字的女教師,即使假日替學生補習,也都在頂樓陽台。
《織巢》裡幾乎所有場景皆設定為室內向外望,類似於《我的喬治亞》的小說結構,然而《我的喬治亞》中的娃娃屋或《織巢》中的家屋,卻不全然是封閉的:如果在娃娃屋背後所展開的是18世紀英國政治、經濟、時尚的歷史全幅,《織巢》中的家屋裡頭也藏著諸多通往過去的密室,入口就在母親的自傳和姨姨的長信中。彼處,個人故事與歷史事件相互摺疊,發黃的個人檔案皆是折射歷史、集體記憶的小碎片。
西西以四個女子的故事為核心,將之填入搬遷、流離、逃難、旅行等關鍵字中,帶領讀者反覆推敲「家」的定義和界限,由是,西西筆下的故事巢愈織愈龐大,尤其將半個多世紀的時間給紡了進來,擴充了家/屋的領地和視野。
對照個人史和大歷史,將文字、藝術、建築、足球等不同領域的媒材混搭挪用,既是西西百科全書式的閱讀量體現,也是她獨樹一格的編織工法。
在《旋轉木馬》的後記中,西西推敲「寫作和造花園有沒有相似之處?」此處將建築比擬書寫,《織巢》則出現了寫小說與彈鋼琴的對照:「那些不太好看的小說給我的感覺,就像我經過別人的屋子,聽見有人在屋子裡彈鋼琴,這裡那裡彷彿彈錯了音調、打錯了拍子。」因此,我讀《織巢》,想起的不全是《候鳥》,不全是遷移與對家園的想像,反倒也聯想到西西對多元領域的高度興趣。
以建築來說,我不禁回頭翻閱《旋轉木馬》、《看房子》和《我的喬治亞》,其中有不少值得對讀之處。例如在《我的喬治亞》中,西西提及她鍾情於兩面坡屋的喬治亞房屋,和童年在上海大西路住過的房子有關,但她到上海旅行,發現房子已殘破,後來竟給拆掉了。西西說「我很難過,好像我有些什麼已經真的失去了。」
《織巢》裡寫素素回上海看房子,目睹曾有的家屋面目全非,顏色全走樣了,感嘆「那麼美麗的房子,像童話一般的,如今卻變得灰頭灰臉。」或許,美好也最初的家屋記憶,最終僅能裱褙在故事裡,供作者反覆回到原真的「故鄉」吧?
《我的喬治亞》最末也提到香港社會的發展,漸「由地產商牽著走」,多數人半生受房屋擺布。我則想到同為「房事」所惱的台灣人,或因房貸而加班操勞,或因房租上漲被迫搬家,看似上個世紀60到90年代的香港故事,似乎沒離我們那般遙遠。
我看著窗外疊床架屋的新建案廣告看板,以及附近總是施工中的(美麗?)大廈,巷弄電線桿上,每日則有人飛車貼上「視野佳、近公園、鄰學區」的華屋廉售宣傳單(傍晚又有另一批人飛車撕下),緊張的生存慾望,建築出侷促的生命視野。
於是我著魔般地走進西西的故事巢,將《織巢》、《旋轉木馬》、《看房子》、《我的喬治亞》——如果你願意馳騁想像力的飛氈,還可將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拼圖遊戲》、《我城》等書攤開,文字故事接連成巷弄,浮沉著家常氣味和聲響。在坪數不怎麼寬裕的斗室裡,編織屬於西西,或也屬於我的故事巢。●
作者:西西
出版:洪範書店
定價:340元
【內容簡介➤】
作者:西西
出版:洪範書店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小說獎推薦獎,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三十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8》原來中級山不是中等困難而已的山啊!
延伸閱讀
書評》腳影戲,或無頭雞的啼叫:評張貴興《野豬渡河》
閱讀更多
書評》從《朱鴒書》到李鵲書,未完的武俠夢,逝去的武林:評李永平的《新俠女圖》
閱讀更多
書評》遺恨自成傳奇:淺評鍾曉陽《遺恨》的新意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