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被編成「黑色幽默三部曲」,奈波爾這3本小說似乎並沒有很強烈的系列色彩,其共同點大約是同屬喜劇小說、寫作時間較早、篇幅較小。嚴格說來,這三本書在主題、背景、形式與風格上都頗不相同。其中最早完成(1956年)的《艾薇拉投票記》是中篇喜劇小說,寫發生於1950年代千里達的一場鄉下選舉;緊接著的《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寫於1957年,背景是現代倫敦,書中人物是中產階級英國白人;《島上的旗幟》收有11篇中、短篇小說,發表於1967年,但寫作時間跨越了15年,故事背景又回到加勒比海地區,題材多樣,其中一個故事的主角是美國人。
奈波爾1932年出生於千里達,是第三代印度移民,祖父於1880年代以契約勞工身分來到這個加勒比海的英屬殖民地。奈波爾在千里達讀完高中後,於1950年獲得英國獎學金,赴牛津大學主修英文,1954年畢業後開始寫作。早期的小說作品大多以千里達的人、事為主題,先短篇,而後長篇。
1960年起,奈波爾開始旅行,並在小說創作之外,同時勤奮撰寫遊記報導。靠著驚人的毅力與耐力驚人,數十年來,奈波爾不但足跡遍佈世界各地(尤其是第三世界),更是筆耕不輟,至今共發表卅餘本著作。多年來他贏得各種文學獎項,並在1990年以文學貢獻而受英國女王冊封為爵士,更於2001年榮獲諾貝爾獎,一生的寫作志業達到了巔峰。
今天來看這位文壇巨匠的早期作品,回首他的創作道路,對於他身為作家的心路歷程,別有一番體會。
這裡要討論的三本書,大部分展現了奈波爾早期以千里達的人與事為主題的諷刺喜劇小說,有的中篇,有的短篇。其中與其他各篇較不一致的是《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以及《島上的旗幟》裡的同名中篇,這將敘述於下。
《艾薇拉投票記》描寫千里達艾薇拉這個小地方,圍繞著選舉而生的一齣鬧劇,其中不乏精采的場景和生動的人物。但是情節方面,相較於同一時期的小說《神祕的推拿師》和短篇集《米格爾大街》(以寫作時間而言是奈波爾最早的作品),則有點不真實,而減少了一些吸引力。
選舉一直是奈波爾感興趣的主題,他將故事巧妙地設在千里達即將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走向民主政治的年代。在這部小說裡,選舉提供了絕佳的場合,讓人清楚觀察到人性的貪婪與善於操控。艾維拉的重要人物都因這場難得的政治選舉而活躍起來,處心積慮要操弄選票來支持自己的候選人。深受迷信、偏見及殖民之害的艾薇拉人,無論其種族、膚色或宗教,都愚昧地想方設法要從選舉裡撈一筆,各種賄賂與敲竹槓的行徑層出不窮……。
諷刺的是,整個艾維拉根本沒有人了解或在乎民主的真諦。詭譎不定、瞬息萬變的選舉進行得熱鬧非凡,但從頭到尾卻沒有人談到政見。參選人哈本對選民毫不關心,對他而言,選舉完全是一種金錢投資,他一心一意只想怎麼被選進國會,然後大獲其利。所以故事落幕時,作者告訴我們,一個參選人贏了,其他隨著選舉而起舞的人物大抵都輸了。不過,輸得最慘的應該是民主。
《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是奈波爾唯一以倫敦為背景、以英國白人為人物的小說,因此在這個三部曲裡顯得特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史東先生是倫敦一家大公司的雇員,單身,長年擔任著無足輕重的職務,無論是上班或下班,都過著一成不變的單調生活。他在退休將屆之際突然結婚,接著經歷了一番惱人的生活秩序的調整,如(典型的奈波爾諷刺幽默筆調):
浴室本來只有他的味道,他以前對此非常滿意,但現在多了一股潮濕、溫暖的香氣。然後他看見了那副假牙。他之前從沒想過她的牙可能是假的,一瞬間感到背叛及惱怒。他覺得後悔,心中湧起一陣極尖銳的恐懼,然後拿下自己的假牙,悲傷地爬上樓梯,回到兩人的臥房。
同時繼續他乏味的辦公室生活。有一天,史東先生靈光乍現,想出一個創意的點子,為公司退休雇員設計了一套福利方案,名之為「騎士夥伴」,並為老闆所採納、執行。公司於是多了一個單位,他也因此居功得到擢升。但是,一陣風光之後,這名單位創立者被遺忘了,史東先生又回到他那可有可無的老位子,做著那無足輕重的工作……
奈波爾說過,每當要寫小說時,他總是先捏造出一個大致和他有相同背景的人物,而史東先生和他絲毫不相像。我們也注意到,他筆下的英國僅限於小地區的、中產階級的倫敦。不過,寫作當年奈波爾年僅卅出頭,且是外來移民;而史東先生不但是中產階級白人,且年過六十,心中常憂懼光陰的無情流逝以及老年和死亡之將至,奈波爾能夠寫出這樣的角色已經很不簡單。
此外,在這本書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奈波爾往後將大力揮灑的中心主題——模仿:人總會模仿社會階級高於他們的人。在書中我們看到,史東夫人瑪格麗特在史東先生因騎士夥伴計畫而高陞後,便自認是社會名流而向高級人士看齊,開始置裝、辦晚宴、裝修住屋,甚至計畫在史東退休後搬到鄉下。一戶搬進史東先生社區的牙買加家庭,為了展示他們的高尚體面,拒絕接受黑人拜訪,也不分租房間給黑人,儼然複製了倫敦人的保守與封閉。多了不同膚色的住民,並未給倫敦增添文化上的多元化。
小說集《島上的旗幟》裡唯一的中篇,和〈史〉文一樣是奈波爾作品中較特出者。這個中篇是應一電影公司之託而寫,條件包括背景要設在加勒比海區、主角是美國人、人物和對話要多等等。結果這個幾乎是量身打造出來的作品,並沒有受到委託人的青睞,電影也終究沒有拍成。這說明了為何這個故事在這本集子中,甚或在奈波爾的所有小說作品中,會顯得突兀。相較於奈波爾的其他小說,〈島〉少了精細微妙的描繪,多了許多對白,人與物的描寫都精準而刻意強化視覺效果,此外,故事的氛圍非常朦朧而混亂,像醉酒、像囈語,而主角是美國人在奈波爾的小說裡也是僅見。
故事主角法蘭基在海上旅行,因颶風來襲,船隻被迫停靠在加勒比海島嶼的海灣,如此,法蘭基來到了20年前他當軍人時所駐紮的島嶼。上岸後,他和舊識重新搭上線,然'後發生了一連串頗為戲劇性的事件,諷刺地化解了他先前在島上的努力……
《島》一書裡所收錄的另外10個短篇,則完全展現奈波爾早期的小說風格。它們有的是奈波爾初抵英國後就開始寫的,因此大多以他在千里達的童年親身經驗為素材,風格與題材廣泛多樣,從一名為了生育力而信基督教的印度教婦人「金牙」、到倫敦的房東太太、和媽媽關係不好的失怙男孩、幾隻籠中鳥的遭遇、偏心的千里達教師……。這個集子讓人覺得奈波爾確實是短篇小說高手,就拿〈抽獎〉來說,整個故事短短不到5頁,一開頭即緊緊攫住讀者的心:
在千里達,小學教師的薪水並不高,但他們准你盡情地揍學生。
你非常好奇這裡所隱藏的故事,興致勃勃地讀下去了,而毫不失望地得到了精采的闡述。
綜觀這三本書,《史》書和〈島〉這個中篇,除了突兀之外,顯然是較弱的作品。無獨有偶的,二者皆是以白人為主角,而且之後奈波爾亦未再作這類的嘗試。筆者閱讀這個三部曲的最大感想是:奈波爾的短篇小說的確令人懷念,那可能是他寫得最好的。雖說這裡的短篇比起他較為有名的《米格爾大街》稍顯遜色且品質參差不齊,但奈波爾的短篇小說的確令人懷念。那可能是他寫得最好的,不但是他剛出道時所嘗試的文類,也是緊緊貼近哺育他的千里達土地的作品。
閱讀時有幾度擱淺,有些地方譯者不求甚解,令人讀來不知所云。錯譯不在少數,如faeces(英文版Mr. Stone and the Knights Companion, p. 21)看成faces,clock(英文版A Flag on The Island, p. 141)看成dock,晶體管應譯為電晶體收音機(transistors,英文版A Flag on The Island, p.124, 125);同樣的人名,前後出現的中譯卻不同(Keenan, 英文版Mr. Stone and the Knights Companion, p. 8 and p. 58),連性別也不一樣;還有粗心所致的漏譯。至於原著文字的魅力,讀者只能靠自己想像了。●
艾薇拉投票記
The Suffrage of Elvira
作者: V.S.奈波爾(V. S. Naipaul)
譯者:劉韻韶
出版:時報出版公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
島上的旗幟
A Flag on the Island
作者: V.S.奈波爾(V. S. Naipaul)
譯者:劉韻韶
出版:時報出版公司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
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
Mr. Stone and the Knights Companion
作者: V.S.奈波爾(V. S. Naipaul)
譯者:葉佳怡
出版:時報出版公司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V.S.奈波爾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2年出生於千里達,後因父親工作的關係全家移民英國。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就讀英國文學系,1954年開始寫作,一生未從事其他行業。1957年出版首次創作《神秘的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本書與隔年的出版的《艾薇拉投票記》,皆可見他早年幽默諷刺的風格,他對家鄉千里達的不滿、對人性的針貶,都在故事裡的小人物中展現。1959年,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米格爾大街》(Miguel Street)出版,其後聲名大噪,並獲得毛姆獎(S. Maugham Prize)。1961年出版以父親為原型撰寫的《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其「移民創傷」(colonial trauma)與「認同錯置」(dislocation of identity)的敘述,帶有濃烈的後殖民小說風格。
1961年奈波爾開始周遊列國,足跡遍及印度、南美、非洲、中東、美國和馬來西亞,其間著作包括《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模仿者》(The Mimic Men)、《島上的旗幟》、《黃金國的失落》(The Loss of El Dorado)都是他此時期的代表作,《中間地帶:五個社會的印象》(The Middle Passage: Impressions of Five Societies)則是他非常重要的旅行文學,與上述小說形成批判宗主國對殖民地的破壞。1971年,他以《在自由的國度》榮獲布克獎;後又出版《游擊隊員》、《大河灣》、《抵達之謎》和《世間之路》,並以《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和《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組合成「印度三部曲」。
1981年,他出版《在信徒的國度:回教之旅》,1995年旅居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超越信仰》即為他在這4個國家的所見所聞。1990年,受英國女王封為勳位爵士。1993年,他成為「大衛.柯恩英國文學獎」的第一位得獎人。2001年奈波爾摘下諾貝爾文學獎。
|
Tags:
***
雖然被編成「黑色幽默三部曲」,奈波爾這3本小說似乎並沒有很強烈的系列色彩,其共同點大約是同屬喜劇小說、寫作時間較早、篇幅較小。嚴格說來,這三本書在主題、背景、形式與風格上都頗不相同。其中最早完成(1956年)的《艾薇拉投票記》是中篇喜劇小說,寫發生於1950年代千里達的一場鄉下選舉;緊接著的《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寫於1957年,背景是現代倫敦,書中人物是中產階級英國白人;《島上的旗幟》收有11篇中、短篇小說,發表於1967年,但寫作時間跨越了15年,故事背景又回到加勒比海地區,題材多樣,其中一個故事的主角是美國人。
奈波爾1932年出生於千里達,是第三代印度移民,祖父於1880年代以契約勞工身分來到這個加勒比海的英屬殖民地。奈波爾在千里達讀完高中後,於1950年獲得英國獎學金,赴牛津大學主修英文,1954年畢業後開始寫作。早期的小說作品大多以千里達的人、事為主題,先短篇,而後長篇。
1960年起,奈波爾開始旅行,並在小說創作之外,同時勤奮撰寫遊記報導。靠著驚人的毅力與耐力驚人,數十年來,奈波爾不但足跡遍佈世界各地(尤其是第三世界),更是筆耕不輟,至今共發表卅餘本著作。多年來他贏得各種文學獎項,並在1990年以文學貢獻而受英國女王冊封為爵士,更於2001年榮獲諾貝爾獎,一生的寫作志業達到了巔峰。
今天來看這位文壇巨匠的早期作品,回首他的創作道路,對於他身為作家的心路歷程,別有一番體會。
這裡要討論的三本書,大部分展現了奈波爾早期以千里達的人與事為主題的諷刺喜劇小說,有的中篇,有的短篇。其中與其他各篇較不一致的是《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以及《島上的旗幟》裡的同名中篇,這將敘述於下。
《艾薇拉投票記》描寫千里達艾薇拉這個小地方,圍繞著選舉而生的一齣鬧劇,其中不乏精采的場景和生動的人物。但是情節方面,相較於同一時期的小說《神祕的推拿師》和短篇集《米格爾大街》(以寫作時間而言是奈波爾最早的作品),則有點不真實,而減少了一些吸引力。
選舉一直是奈波爾感興趣的主題,他將故事巧妙地設在千里達即將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走向民主政治的年代。在這部小說裡,選舉提供了絕佳的場合,讓人清楚觀察到人性的貪婪與善於操控。艾維拉的重要人物都因這場難得的政治選舉而活躍起來,處心積慮要操弄選票來支持自己的候選人。深受迷信、偏見及殖民之害的艾薇拉人,無論其種族、膚色或宗教,都愚昧地想方設法要從選舉裡撈一筆,各種賄賂與敲竹槓的行徑層出不窮……。
諷刺的是,整個艾維拉根本沒有人了解或在乎民主的真諦。詭譎不定、瞬息萬變的選舉進行得熱鬧非凡,但從頭到尾卻沒有人談到政見。參選人哈本對選民毫不關心,對他而言,選舉完全是一種金錢投資,他一心一意只想怎麼被選進國會,然後大獲其利。所以故事落幕時,作者告訴我們,一個參選人贏了,其他隨著選舉而起舞的人物大抵都輸了。不過,輸得最慘的應該是民主。
《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是奈波爾唯一以倫敦為背景、以英國白人為人物的小說,因此在這個三部曲裡顯得特出。故事的主要人物史東先生是倫敦一家大公司的雇員,單身,長年擔任著無足輕重的職務,無論是上班或下班,都過著一成不變的單調生活。他在退休將屆之際突然結婚,接著經歷了一番惱人的生活秩序的調整,如(典型的奈波爾諷刺幽默筆調):
浴室本來只有他的味道,他以前對此非常滿意,但現在多了一股潮濕、溫暖的香氣。然後他看見了那副假牙。他之前從沒想過她的牙可能是假的,一瞬間感到背叛及惱怒。他覺得後悔,心中湧起一陣極尖銳的恐懼,然後拿下自己的假牙,悲傷地爬上樓梯,回到兩人的臥房。
同時繼續他乏味的辦公室生活。有一天,史東先生靈光乍現,想出一個創意的點子,為公司退休雇員設計了一套福利方案,名之為「騎士夥伴」,並為老闆所採納、執行。公司於是多了一個單位,他也因此居功得到擢升。但是,一陣風光之後,這名單位創立者被遺忘了,史東先生又回到他那可有可無的老位子,做著那無足輕重的工作……
奈波爾說過,每當要寫小說時,他總是先捏造出一個大致和他有相同背景的人物,而史東先生和他絲毫不相像。我們也注意到,他筆下的英國僅限於小地區的、中產階級的倫敦。不過,寫作當年奈波爾年僅卅出頭,且是外來移民;而史東先生不但是中產階級白人,且年過六十,心中常憂懼光陰的無情流逝以及老年和死亡之將至,奈波爾能夠寫出這樣的角色已經很不簡單。
此外,在這本書裡,我們也可以看到奈波爾往後將大力揮灑的中心主題——模仿:人總會模仿社會階級高於他們的人。在書中我們看到,史東夫人瑪格麗特在史東先生因騎士夥伴計畫而高陞後,便自認是社會名流而向高級人士看齊,開始置裝、辦晚宴、裝修住屋,甚至計畫在史東退休後搬到鄉下。一戶搬進史東先生社區的牙買加家庭,為了展示他們的高尚體面,拒絕接受黑人拜訪,也不分租房間給黑人,儼然複製了倫敦人的保守與封閉。多了不同膚色的住民,並未給倫敦增添文化上的多元化。
小說集《島上的旗幟》裡唯一的中篇,和〈史〉文一樣是奈波爾作品中較特出者。這個中篇是應一電影公司之託而寫,條件包括背景要設在加勒比海區、主角是美國人、人物和對話要多等等。結果這個幾乎是量身打造出來的作品,並沒有受到委託人的青睞,電影也終究沒有拍成。這說明了為何這個故事在這本集子中,甚或在奈波爾的所有小說作品中,會顯得突兀。相較於奈波爾的其他小說,〈島〉少了精細微妙的描繪,多了許多對白,人與物的描寫都精準而刻意強化視覺效果,此外,故事的氛圍非常朦朧而混亂,像醉酒、像囈語,而主角是美國人在奈波爾的小說裡也是僅見。
故事主角法蘭基在海上旅行,因颶風來襲,船隻被迫停靠在加勒比海島嶼的海灣,如此,法蘭基來到了20年前他當軍人時所駐紮的島嶼。上岸後,他和舊識重新搭上線,然'後發生了一連串頗為戲劇性的事件,諷刺地化解了他先前在島上的努力……
《島》一書裡所收錄的另外10個短篇,則完全展現奈波爾早期的小說風格。它們有的是奈波爾初抵英國後就開始寫的,因此大多以他在千里達的童年親身經驗為素材,風格與題材廣泛多樣,從一名為了生育力而信基督教的印度教婦人「金牙」、到倫敦的房東太太、和媽媽關係不好的失怙男孩、幾隻籠中鳥的遭遇、偏心的千里達教師……。這個集子讓人覺得奈波爾確實是短篇小說高手,就拿〈抽獎〉來說,整個故事短短不到5頁,一開頭即緊緊攫住讀者的心:
在千里達,小學教師的薪水並不高,但他們准你盡情地揍學生。
你非常好奇這裡所隱藏的故事,興致勃勃地讀下去了,而毫不失望地得到了精采的闡述。
綜觀這三本書,《史》書和〈島〉這個中篇,除了突兀之外,顯然是較弱的作品。無獨有偶的,二者皆是以白人為主角,而且之後奈波爾亦未再作這類的嘗試。筆者閱讀這個三部曲的最大感想是:奈波爾的短篇小說的確令人懷念,那可能是他寫得最好的。雖說這裡的短篇比起他較為有名的《米格爾大街》稍顯遜色且品質參差不齊,但奈波爾的短篇小說的確令人懷念。那可能是他寫得最好的,不但是他剛出道時所嘗試的文類,也是緊緊貼近哺育他的千里達土地的作品。
閱讀時有幾度擱淺,有些地方譯者不求甚解,令人讀來不知所云。錯譯不在少數,如faeces(英文版Mr. Stone and the Knights Companion, p. 21)看成faces,clock(英文版A Flag on The Island, p. 141)看成dock,晶體管應譯為電晶體收音機(transistors,英文版A Flag on The Island, p.124, 125);同樣的人名,前後出現的中譯卻不同(Keenan, 英文版Mr. Stone and the Knights Companion, p. 8 and p. 58),連性別也不一樣;還有粗心所致的漏譯。至於原著文字的魅力,讀者只能靠自己想像了。●
艾薇拉投票記
The Suffrage of Elvira
作者: V.S.奈波爾(V. S. Naipaul)
譯者:劉韻韶
出版:時報出版公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
島上的旗幟
A Flag on the Island
作者: V.S.奈波爾(V. S. Naipaul)
譯者:劉韻韶
出版:時報出版公司
定價:350元
【內容簡介】
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
Mr. Stone and the Knights Companion
作者: V.S.奈波爾(V. S. Naipaul)
譯者:葉佳怡
出版:時報出版公司
定價:26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V.S.奈波爾
200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932年出生於千里達,後因父親工作的關係全家移民英國。1950年進入牛津大學就讀英國文學系,1954年開始寫作,一生未從事其他行業。1957年出版首次創作《神秘的按摩師》(The Mystic Masseur),本書與隔年的出版的《艾薇拉投票記》,皆可見他早年幽默諷刺的風格,他對家鄉千里達的不滿、對人性的針貶,都在故事裡的小人物中展現。1959年,他的第一本短篇小說《米格爾大街》(Miguel Street)出版,其後聲名大噪,並獲得毛姆獎(S. Maugham Prize)。1961年出版以父親為原型撰寫的《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A House for Mr. Biswas),其「移民創傷」(colonial trauma)與「認同錯置」(dislocation of identity)的敘述,帶有濃烈的後殖民小說風格。
1961年奈波爾開始周遊列國,足跡遍及印度、南美、非洲、中東、美國和馬來西亞,其間著作包括《史東先生與他的騎士夥伴》、《模仿者》(The Mimic Men)、《島上的旗幟》、《黃金國的失落》(The Loss of El Dorado)都是他此時期的代表作,《中間地帶:五個社會的印象》(The Middle Passage: Impressions of Five Societies)則是他非常重要的旅行文學,與上述小說形成批判宗主國對殖民地的破壞。1971年,他以《在自由的國度》榮獲布克獎;後又出版《游擊隊員》、《大河灣》、《抵達之謎》和《世間之路》,並以《幽黯國度》、《印度:受傷的文明》和《印度:百萬叛變的今天》組合成「印度三部曲」。
1981年,他出版《在信徒的國度:回教之旅》,1995年旅居印尼、伊朗、巴基斯坦和馬來西亞,《超越信仰》即為他在這4個國家的所見所聞。1990年,受英國女王封為勳位爵士。1993年,他成為「大衛.柯恩英國文學獎」的第一位得獎人。2001年奈波爾摘下諾貝爾文學獎。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書評》如何接納難民,已成歐盟內部最大分歧──從德國現況看《請帶我穿越這片海洋》
*** 閱讀更多
書評》印尼的現世啟示錄《美傷》:尚未結痂的傷口,一再被揭開
*** 閱讀更多
書評》所有的回憶,都是為了製造記憶:讀加萊亞諾《擁抱之書》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