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四方田犬彥:始於革命青春的四方足跡

2017-05-02 16:04

 

2015年的台北詩歌節,四方田犬彥以國際詩人身分應邀來台,其中一場講題是他長年研究的義大利詩人暨導演巴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四方田放了很大篇幅在巴索里尼的詩作,以及他寫作時使用的故鄉語言上,進而呼應他對台灣的觀察:一個語言與文化豐富而多元的國家。

當然,這樣的感想並非出於短期訪客的膚淺觀光式心得。事實上,四方田與台灣淵源已久。他的妻子垂水千惠是研究台灣文學的學者,自1980年代開始,四方田即頻繁造訪台北,有時以學者身分參加學會,有時則觀影、採訪電影導演。年屆60歲時,他辭去日本大學教職,終於實現長居台灣的願望,於2013至2014年來台,於清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

這段長期居留期間,四方田除了持續研究台灣電影,也將觸角深入台灣的在地文化、語言、宗教、民間習俗等等。後來他把這些獨特觀察紀錄撰寫成書,陸續在日、台兩地出版《心悅台灣》。


天才餐桌01.jpg

極盡頹廢之能事追求美食的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中讚賞的柿葉壽司。吉野山中流傳著這道樸素的食物,讓他體會到人生的清涼感。(圖片取自《天才的餐桌》,黑眼睛文化提供)

▉行腳四方

除了台灣,四方田的腳步可說遍及各地,且每到之處幾乎必定會留下深刻足跡。

  • 1979年,還在東大攻讀博士課程的四方田到韓國首爾建國大學師範學部,擔任日文講師,自此與韓國結下不解之緣。與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相比,四方田涉獵了更多韓國文化文學和電影。他也曾自陳,年輕時的韓國經驗是自己評論的原點。
  • 1980年,四方田休學短居倫敦,偶遇他視為偶像的法國導演高達(Jean-Luc Godard)。1987年,他赴美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學系客座研究員,將異地相識的異人奇事彙載於《Stranger than New York》(ストレンジャー・ザン・ニューヨーク)一書。1994年,為了研究巴索里尼,前往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藝術學部擔任客座研究員,之後歷經十多年歲月,翻譯了《巴索里尼詩集》(パゾリーニ詩集)。
    他也曾追隨美國作家暨作曲家保羅.鮑爾斯(Paul Bowles)的腳步來到摩洛哥,旅途中的紀事,彙集成《摩洛哥流謫》(モロッコ流謫)一書,並以此書獲得講談社散文獎及伊藤整文學獎
  • 2004年春天,四方田以文化廳文化交流使節身分,先在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後遷居科索沃,在塞爾維亞難民營教授日文和日本文化。
    四方田提及這段經歷時表示:
    我對現今日本政府持批判態度,但是我對日本文化深感驕傲,更別提日本的漫畫和電影了,我自認有相當深入的研究。在難民營上課時,我都自稱I am Mr. Japanese culture!
    在輸出日本文化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好像稍能接近上一個世代日本人的情感或者屈辱等等各種情緒。
    這些經歷他同樣化為文字,整理在《眼見之鹽》(見ることの塩)一作中。
  • 2007年起他赴印尼從事電影的研究;隔年再前往曼谷研究泰國電影。
  • 2012年從明治學院大學退休後,正式展開前述台灣長居計畫。

這是今年64歲的四方田目前為止大略的足跡。他在地圖上踏過許多出人意表的據點,每趟旅行都為他的著作帶來更多養分,進而延伸出一個又一個新視角。

無數的踏實足跡,無疑形成了四方田作品的一大特色,那就是第一手探訪踏查的主觀與貼近。不管是他周遊各地寫就的旅遊紀行,或者也曾在台灣出版、引起一番討論的《可愛力量大》(「かわいい」論)這類文化觀察,四方田的研究向來不在桌前,而在眼前腳下。

無論撰寫電影、音樂、社會觀察或者文化考察,必定包含他親訪當地的見聞。他走進這些地方的空氣當中,親身感受土地的溫度、溼度,聆聽各式似懂非懂的語言,追逐著一個個在電影中、案牘間出現過的人名字句。

而四方田更擅長的是,從這些累積的龐大知識與體驗當中,以其獨特觀點,自在橫剖一刀,梳理出嶄新意義。

例如在《狗的肖像》(犬たちの肖像)中,細說古今中外文學裡出現的「狗」之意象。例如《高達的女人們》(ゴダールと女たち)裡,以女人為主角,寫高達作品風格的演變。又如以飲食為引,論文講藝的《天才的餐桌》(ラブレーの子供たち)和《餐盤的記憶》(ひと皿の記憶)。

當今的網際網路儼然成為資訊收集的王者,所謂全球化或者國際化,似乎都不免以此為入口和出口。然而四方田許多以旅遊包裹的紀行觀察,少了網路上查找得到的旅遊資訊,他寫自己親眼所見所感的人、寫人的生活,以及揉入了風土之後的思想、價值觀。


安娜卡麗娜02.jpg

安娜卡麗娜(左)及珍西寶。(圖片取自《高達的女人們》,岡崎京子繪,黑眼睛文化提供)

▉站到同一邊

四方田寫電影,也從不只是螢幕上的電影。

《高達的女人們》描述他採訪已經擺脫高達包袱、已成當代偶像的安娜‧卡莉娜(Anna Karina),以及對自己與高達的過往「不願再提」的安妮‧維亞澤姆斯基(Anne Wiazemsky)。《李香蘭與原節子》一書尾聲,也提及他親訪李香蘭時,這位高齡80的傳奇女子如何記憶清晰、精神矍鑠,並且思路清明地闡述自己的半生歷史。

四方田的台灣電影研究,當然也包含他數度來訪的體會。對東南亞電影的興趣,牽引他幾次長居當地。他的電影研究除了欣賞當地電影、訪談導演與製片,更包含了親身體驗觀眾如何享受這些電影作品。

這些踏查探訪以及第一手接觸,讓四方田的研究有著著實不同的人間味,也讓他的位置從站在對面的觀影人、評論人,漸漸走到主角身邊,打開另一個不同的視角。譬如關於他與高達的關係,他是這麼說的:

「以前每次看到高達的新作,都很想面對面問問高達:『你到底是誰?』但長久以來一直觀察著高達的作為、思考,現在我覺得自己彷彿已經可以站在跟高達同一邊。高達就站在我身邊,跟我一起看著巴勒斯坦、看著科索沃。

「我不是因為高達去了,才想去那些地方的。我開始可以想像,如果高達也看到這些,他會怎麼想。」


革命青春01.jpg

四方田高中一年級時與兩個朋友一起成立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電子音樂的前身,錄製自然界、器具與環境的聲音,加以剪輯、變速、異化等加工)。這份模仿當時LP封套文案的虛擬座談會記錄,由四方田執筆。(圖片取自《革命青春:高校1968》,黑眼睛提供)

▉永遠的高中生

有時是行色匆匆來往各地的旅人,有時又是一頭栽進學問世界的多產作家,究竟是什麼讓四方田總是如此渴切、如此迫不及待地行走與動筆?

從《革命青春:高校1968》(ハイスクール1968)紀錄的青澀歲月中,似乎可以窺見一絲線索。

書中的少年四方田,起初是如此意氣風發,家境優渥、絕頂聰明,也有些心高氣傲,享受著當時最新的文學、音樂、漫畫等新文化次文化實驗浪潮的洗禮。他在這個時期對漫畫的熱愛,催生了1994年的《漫畫原論》,從描繪技巧這個切入點,徹底剖析20世紀初的日本漫畫技巧。

當然還有電影。

「現在的我以影評家身分撰書、在大學教電影史,我想最早的契機應該歸根於13歲到25歲之間,最多曾經一年看500部電影的體驗。1968年就是我正式開始投入觀影的一年。」

少年四方田在這個時期開始累積龐大的觀影體驗,奠定其日後的評論基礎。但同時,他也親身體驗了時代從充滿實驗性、前衛性的60年代,進入他口中「偶像凋零」、將音樂、電影等藝術視為消費財的70年代大眾消費社會。


革命青春02.jpg

為了模仿披頭四的Get Back Session,四方田與同學們將放大器和麥克風拿到高中屋頂上開始演奏,老師果然馬上跑來關切。當時的主唱是四方田。(圖片取自《革命青春:高校1968》,黑眼睛提供)

四方田寫電影、但不寫時評也不給評等,只往自己的愛好裡鑽。

「別人怎麼想,我無所謂。不管任何領域,我只想繼續隨心所欲寫自己想寫的東西,繼續賣文渡世罷了。」

日本著名評論家鹿島茂在書評中的一句「永遠的高中生」,或可做為對四方田最貼切的註解。

猶如青春少年般,永遠帶著好奇與衝勁埋頭探索,持續他未竟的革命。

 

摩滅之賦.jpg摩滅之賦
In Praise of Eroding 摩滅の賦
作者:四方田犬彥
譯者:黃毓婷
出版:黑眼睛文化公司
定價:32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天才的餐桌.jpg天才的餐桌
Rabelais’ Children ラブレーの子供たち
作者:四方田犬彥
譯者:嚴可婷
出版:黑眼睛文化公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高達的女人們.jpg高達的女人們
ゴダールと女たち
作者:四方田犬彥
譯者:蔡青雯
出版:黑眼睛文化公司
定價:28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革命青春.jpg革命青春:高校1968
High School 1968
作者:四方田犬彥
譯者:詹慕如、陳麗珣
出版:黑眼睛文化公司
定價:36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心悅台灣.jpg心悅台灣
台湾の歓び
作者:四方田犬彥
譯者:白春燕
出版:聯經出版公司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cursor_h16_2.jpg

 


作者簡介:四方田犬彥

1953年生於日本兵庫縣西宮。畢業於東京教育大學農學部附屬中學、高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主修宗教學、研究所學習比較文學。現於明治學院大學教授電影史。《月島物語》(集英社文庫)榮獲齊藤綠雨文學獎,《歡迎來到電影史》(岩波書店)獲三得利學藝獎,《摩洛哥流謫》(新潮社)獲伊藤整文學獎。其他還著有《摩滅之賦》(筑摩書房)、《電影和表象不可能性》(產業圖書),譯著有《回到巴勒斯坦》(作品社),鮑爾斯《優雅的獵物》(新潮社)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