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行腳》客語歌手黃瑋傑:行返山寮下,記我美濃的土地、農民、客家庄

歌手黃瑋傑(攝影:盧昱瑞)

【編按】:「好書行腳」系列找來了各行業中環島的職人,有畫家、作家、音樂人,甚至外國人,一起寫下他們閱讀台灣的過程。每篇文章都有專屬的延伸書單,與走讀路線。看完文章後,不妨按文索驥,以好書行腳台灣。

來自高雄美濃的黃瑋傑,曾入圍第26屆金曲獎、並獲第6屆金音獎最佳民謠單曲獎。他從事客家與多種音樂創作,關注參與諸多環境和社會議題,尤其聚焦在農鄉的描寫、傳統文化的傳承、社會現象的觀察及自然環境的珍惜。他積極為人與土地的關係發聲,期望透過音樂,將許多真實故事的細微之聲傳播到更遠的地方。本次藉由Openbook專題,他將帶我們回到故鄉金字面山的「山寮下」,造訪老芒果樹下的「開基伯公」、雨中的祖田,以及三代人賴以維生但現已荒頹的菸業,那一段段被寫入文學、音樂與客庄人血液中的農村記憶……

從轉進筆直的中山路起,美濃就算是到了。繼續前駛,將兩側淺山與農田一路拋向車後,於某處不甚明顯的小路口拐彎,便是返家的最後一段路,曲曲折折。


img_2053_1_suo_.jpg

(攝影:黃瑋傑)

▉之一:開基伯公與金字面山

美濃啊  金字面山 
每日每日  捱
恬恬看汝
想問汝啊  仰無一日共樣
汝个心情  係毋係相同複雜
——〈金字面山〉

「山寮下」,在美濃當地的意思是山腳、山下,或有邊陲之意。我美濃老家位於舊稱「牛埔仔」地區、近「靈山下」一帶。只要站在自家夥房的禾埕上(即三合院之廣場),抬頭面向西北,便清楚可見屬玉山尾稜、連綿山脈的其中一座:金字面山。

這座山於我有特殊意義,在不斷遷移往返的成長歷程中,當我逐漸模糊了家鄉樣貌與定義時,這座金字面山反倒在腦海裡越趨清晰且高聳,彷彿是陪伴我十數年漫長尋根歸途的一記座標、一秤定錨、一位老友,沉穩恆常令人心安。

距離我家僅幾分鐘腳程之遙,便是美濃的「開基伯公壇」,先民落腳開庄是為記。至今仍保有高聳老芒果樹、質樸素雅石碑的伯公下,是童年時我們一群玩伴遊蕩探險之地,是家族長輩及鄰舍鄉親經常前往參拜的信仰中心。


6471411171.jpg

美濃的「開基伯公壇」(圖片來源:客委會客家雲

來自美濃九穴的包子逸,在散文集《風滾草》的〈土地公的帝寶與嬌妻〉一文,以詼諧筆觸描寫各地土地公廟漸趨金碧輝煌的「豪宅化」現象,亦提到:

美濃的伯公壇高達四百座,早期的伯公壇根本沒有廟,也沒有安金身,只是放一塊石碑,後面圍一圈巨無霸頸枕似的壇座(化胎),壇後有樹有石,通天地之氣。……照片裡一群穿著汗衫的居民脫了鞋坐在壇座上閒聊,是村裡的尋常風景。

老一輩人說,地方曾想為開基伯公改建更盛大華美的廟壇,但無論怎麼擲筊都得不到聖筊,再問,伯公指示維持原樣就好。阿嬤說她從小就隨家人參拜至今,到老芒果樹下向伯公虔敬上香、報告家族大小事並祈求平安順利,已是許多在地居民的日常習慣,甚至是橫跨幾代人的生活儀式傳承。

有時我回家會陪阿嬤去敬伯公,看著她從早期每次必定虔誠跪拜,到後來老到再也跪不下去為止,才倏忽發現自己不再年少,而歲月會老。一段段香灰從香柱上無聲跌落,時光與童年隨灰散盡於尋常午後。

美濃啊  該金字面山 
每日每日  捱遠遠看汝
想問汝啊  仰無息把無共樣
汝个感情  係毋係毋會變老
——〈金字面山〉(聆聽請點我

▉之二:祖田與濃山橋

劉崇鳳在《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一書中,記述返回美濃內六寮老家、重耕父輩祖田的甘苦歷程。其中的〈黑夜〉一文,描寫夫妻倆於收稻時節,卻遭逢連日多雨的焦急心情:

我從來不知道,吃一頓飯,有這麼辛苦、這麼波折。夏天除了草長,還有颱風和鳥害,不過就是種個稻!……天時雨不雨,一割就要曬了。我們就快要撐不住,這黑夜什麼時候才會過去?

而在總算收成之後,「稻穀與人終於都不用再撐了,憋了許久的鬱悶在收割一刻獲得解放。」

對稻農來說,最不願見到的情況之一,就是收割期遇上連雨甚至颱風,因為稻穗皆已沉甸飽滿,若遇風雨,可能因過重而造成倒伏,影響收成,使忙碌一季的血汗落地泡湯。

這讓我想起以前曾聽阿嬤叨唸過的往事:「有一年,第一期作已經蒔到尾聲,我看禾仔已經生得很美了,就跟你阿公講,做得(可以)割了,他就不聽我講,硬要再等個兩三日才收,結果哎呀!不巧隔天就開始落雨了,一落就落了一禮拜,到了第三日他終於按耐不住,每日穿雨衣跑去路旁看田。」

「然後呢?」我問,「只能等啊!他每天打電話問,割稻工也無可奈何,家家戶戶都在等,就是要等沒落雨了才割得啊!」阿嬤說。那樣的年代,再多等幾天,只為了有更好的收成、更佳的稻穀重量,而就是看來不起眼的那區區幾天,農民必須做出判斷與抉擇,賭一把愁煩或歡喜,換取往後數月全家生計。

直至今日,儘管自家已不再耕種多年,每次行經那片返家路上必經的田地,我仍習慣放慢車速多看幾眼,或在濃山橋旁停下來拍幾張照,那是曾和哥哥一同隨阿公阿嬤前往玩耍野放之地、幼時的遊戲場。駐足片刻,靜看一畝祖田和遠方淺山的似變未變,然後回家。

二月个下晝頭 天時還有息把寒
在恬靜个庄頭 汝騎等引擎 來到濃山橋
佇濃山橋脣口 有一坵田 每日汝掌等事頭
正蒔欸無幾久个禾 金黃色个日頭 輕輕照
——〈二月个下晝〉(聆聽請點我


20170519_mei_nong_nong_shan_qiao_pang_suo_.jpg

美濃:濃山橋旁。(攝影:黃瑋傑)

▉之三:牛車與菸業

鍾永豐在《我等就來唱山歌》書裡的〈菊花為何夜行軍〉文中,曾述及11歲時於美濃龍肚的記憶:

第二天早上,太陽把山頂鑲金邊,我就把牛牽到牛軛旁;父親已把牛犁及底肥放車上了。「這一東西若沒送到,他們就沒法做田了。」理解了父親的設想與這趟任務的緊要,我心中緩緩雄壯。

那個清晨是我的成年禮了;牛與車,我緊握繩索,風景踏著牛蹄的節奏向後擺動,秋天拂面,父親在南邊,遠遠的荖濃溪畔;我感覺昂揚。

想我長大後就是農民,像父親。

讀到這段,讓我想起父親曾在酒後悠悠吐露的久遠記憶。因為身為家中長子,到一定年紀後自然必須投入到家族的繁重農事中,儘管那時他才6、7歲。憶及阿公第一次教父親牽牛的情景,瘦小軀體幾乎被身形巨大的水牛與恐懼給淹沒。

父親永難忘懷,曾隨阿公結束田裡工作後一同駕牛車返家,途中因天雨路滑導致人車翻覆,於泥濘黃土路上,孩子在雨中慌忙呼喊父親。往後,他漸趨熟練掌牛要領,再將牽牛吃草喝水的雜活往下交接給叔叔,一路向下傳,直到鐵牛車引擎震天價響穿遍整個農村為止。至此水牛終牽離泥田,永遠退出近代農業場景。


1200px-mei_nong_yan_lou_meinong_tobacco_barn_-_panoramio_1.jpg

美濃菸樓(圖片來源:wikimedia

菸業之於美濃,既是養活幾代家庭的經濟命脈,又是全員徵召人人聞之色變的密集勞動,我們家族亦不例外,一同攪進種菸歷史洪流中約莫40年歲月。鍾理和寫於1957年的作品〈菸樓〉,記述了早期菸田場景及農民愛懼交織的心情:

由開犁起,我們整整趕了五天,才把菸種落土,最後一天還是點了燈火趕夜工,才全部趕完。當我站起身子,卻發現遠近有不少火光在搖曳,有如秋夜曠野裡的螢火蟲。原來點著火把在田裡做活兒的並不止我們一家。

當我們快完工時,有一條朦朧的影子走了過來。
「還沒完嗎,連發?」
「得來哥呀?」我說:「還有一點!」
彭得來走進火光裡面來。我們坐落田壟休息。我點了一枝煙,彭得來接過去。
「真是冤業(菸葉)!」得來說:「半個多月來,屁股就不曾粘過凳子,累得腰都伸不直了。」
「我們是寡婦生兒子:自己願意!」
我們說著,都大笑起來。
「阿容伯你是知道的,」得來又說:「他年年臨到種菸,總要發誓明年殺了他也不種了,他要留起老命來喝稀粥。可是到了下一年,他比誰都種得多,種得早。」
「這是他說了好聽,哪裡真捨得不種!」
「可不是嗎?兩年娶兩個兒媳婦,第三年又做了一所伙房,哪裡去找這樣好的『光景』?」

鍾永豐在〈我的後殖民童年〉中也有對更晚近菸業實況的描寫:

能送二叔上大學,靠的是他兄嫂、我父母帶著全家老小拼死拚活地種菸草。1970年代是美濃菸草經濟的頂峰,產量佔全台1/4。冬天一到,美濃平原烏綠一片,一兩萬人忙進忙出,幾千棟菸樓日夜燻烤。菸草的產值遠高於稻米,但勞動力需求大,工時又長,生產及銷售受政府控制。父母那輩的菸農稱菸業為「冤業」(按:菸葉諧音,自嘲與哀嘆種菸之辛勞),無不希望孩子能把書念好,將來坐橫桌辦公,拉拔全家脫離泥巴的沾黏。

而後,美濃與菸業長達80年的愛恨糾葛,終究走向落幕。此篇記憶書寫,則似重返已不復存在的舊家荒廢菸樓,入內尋找被厚塵覆蓋的細瑣微光。至於拾起家族三代零散記憶後,將使其愈發黯淡或擦亮,似已不需要答案,此庄人民與家族、與農村、與土地的情感交纏及綿長心事,將繼續下去,一如美濃雙溪的溪水匯散分合,曲曲折折。

這就係 阿芳仔 佢等三代人个 家族農業史
這哪止係 阿芳仔 佢等三代人个 家族農業史
這嘛親像係 蓋多作穡人的 全家伙仔的 家族農業史
無成這就係 這細島仔 安到台灣个 近代農業史
——〈阿芳仔个家族農業史〉

▇客家文化 走讀路線

2019年春夏之交的閱讀嘉年華「世界閱讀日」,文化部特別以「走讀台灣」為題,串聯全國各縣市圖書館及百家獨立書店共襄盛舉,在4至5月間,策劃了數百項的文學慶典活動,並囊括全台的北中南東甚至離島100條包羅萬象的走讀路線。歡迎利用「Openbook閱讀通」中「找活動」,搜尋你想前往的地方,以下是今年世界閱讀日客家文化的精彩走讀路線,請別錯過。

▇推薦書籍

  • 《風滾草》(九歌)
  • 《回家種田:一個返鄉女兒的家事、農事與心事》(遠流)
  • 《我等就來唱山歌》(上海文藝)

    bao_zi_yi_-horz.jpg

  • 《六家庄風土志》(唐山)
  • 《浪漫台三線 人文風光款款行:有餘天地》(天下雜誌)
  • 《髻鬃花》(聯合文學)
  • 《落泥:臺灣客語詩選》(釀出版)
  • 《北埔》(攝影家)
  • 《北埔民、居:一個典型客家山城的庶民與建築記趣》(活字文化)
  • 《製作客家人:十九世紀傳教士的客家民族誌》(城邦印書館)
  • 《織》(九歌)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集結全台20縣市圖書館、150家獨立書店、15所國家級博物館,共計100條走讀台灣路線,超過200場活動,620個閱讀空間大串聯


lian_shu_feng_mian_1.jpg


點選照片,進入活動官網,可以所在地查詢路線與活動

六大走讀主題,活動全攻略

活動懶人包

taiwan-1737087_1920.jpg

huo_dong_lan_ren_bao_3_2.jpg

指導單位:wen_hua_bu__0.jpg

協辦單位:xin_bei_shi_tu_logo.jpg

全台閱讀好夥伴,全力相挺,請點選以下單位,好讀又好玩,作伙去:

hui_xiong_ai_du_shu_.jpg 131105momo_logobiao_zhun_zu_he_-heng_shi__0.png

readmoo.jpg

du_ce_2.png
san_min_shu_ju_.jpg wen_xun__0.jpg

you_shan_shu_ye_he_zuo_she_.jpg

he_jia_ren_.jpg

jin_shi_tang_.jpg

qing_chun_bo_ke_lai_logo.jpg

cheng_pin_.jpg

wen_bo_hui_logoheng_shi_s.png

lian_fu_logo.png

ge_ma_lan_.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