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18)年10月由台北市漫畫工會主辦的「第二屆台灣漫畫節」,以台灣美食為主題,邀請了百名漫畫家創作「台灣美食神獸錄」手繪捲軸,並有設計吉祥物的「美食萌星繪」。
於是我們看到,台灣各式具代表性的料理、小吃紛紛化身為神人異獸,例如嘉義火雞肉飯,變成相貌甚為驚駭、卻守護著正統火雞肉飯的「火雞鳥人」;台南的鱔魚意麵摻入科幻元素,養殖場的中樞人工智能失控,培養出巨大的鱔魚女王;基隆的鼎邊趖被發想成黏著碗漫步滑行、張大嘴吸啊吸的「鼎鼎小妖精」;甚至連「台式泰菜」月亮蝦餅都入列,幻化為能招百蝦做饗饕餅的「月之蝦人」。
這些神獸、吉祥物著實吸睛,同時也代表台灣漫畫(家)豐沛的原創能量。工會理事長賴有賢受訪時表示,台灣漫畫可以跟許多領域跨界合作,例如美食吉祥物便很容易被接受,成為很好的IP(智慧財產)加以應用、延伸。
但話說回來,所謂的應用、延伸其實便是寄語未來,而非現有已達致的成果。交大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王佩迪在〈蓬勃生機,蓄勢待發:俯瞰2018台漫版圖〉中提醒,漫畫透過展覽的方式呈現,仍可能有所侷限,例如「若僅展出原稿或單幅畫作,往往只能表現出作者繪畫與構圖技巧,容易忽略畫格安排,以及頁與頁之間的連貫性與敘事性,而這正是傳統漫畫的特色。」
換句話說,當第二屆台灣漫畫節選擇將漫畫與台灣美食作結合,當我們展出兩百幅/隻美食神獸和吉祥物的同時,卻並不代表台灣的美食漫畫已經蓬勃發展了。事實上,當我們說起「美食漫畫」時,你我腦海中浮現的,會是台灣本土的作品嗎?
▉多元細緻的日本美食漫畫
美食漫畫,又稱作料理漫畫,基本上是以菜餚、廚技、料理人、餐廳等烹飪的相關事物為創作題材的漫畫作品。無庸置疑,這類漫畫的大宗在日本,且發展得極為細緻。
最常見的美食漫畫,題材多是素人或學徒(通常具備不世出之天份)的修業成長道路,過程中解決了顧客的疑難雜症,並進行刺激精彩的料理對決。《將太的壽司》、《中華小廚師》、《炒翻天》、《食戟之靈》等,都是這類作品的代表。
而知識系的《築地魚河岸三代目》、《鐵路便當之旅》,或人情系的《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在市場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此外,以美食作為觸發核心的,還有特殊系的《料理復活王》(簡直就是「搶救貧窮大作戰」)、《美食偵探王》(透過食物推理解決案件)等,亦有不少讀者喜愛。
日本美食漫畫的細緻多元,使得它們化身成為促進觀光與推廣食文化的利器。許多外國人士在尚未品嚐過日本料理之前,早已先從漫畫認識了壽司的捏製、拉麵的湯頭,以及傳統料亭的諸多堅持。
日本的美食漫畫甚至影響了周邊國家對食物的表述方式——每當影視節目中的料理揭開時,畫面上迸射出萬丈光芒;又或者人們把食物放入口中,大喊著「口中有大海在躍動,魚群在游泳!」時,你我都能會心一笑。據說尾瀨朗的代表作《夏子的酒》,甚至還啟發了台灣的農會總幹事,派人赴日學習釀酒技術,回台開設酒莊,釀製屬於台灣的美好清酒。
▉日本美食漫畫中的台灣
台灣鄰近日本,彼此在近代歷史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台灣亦為知名美食國度。令人感到好奇的是,既然日本的美食漫畫如此豐富蓬勃,當中是否有提及台灣的橋段?
對於這個提問,事實上在巴哈姆特或PTT上都已有網友整理。其中以《美食大胃王》、《鐵路便當之旅》(台灣+沖繩篇)、《大使閣下的料理人》和《拉麵王》所描繪的篇幅較多、內容比較深入。
在《美食大胃王》第19卷中,轟轟烈烈的「食-1錦標賽」結束,主角大原滿太郎轉戰由台灣國際貿易公司舉辦的世界大胃王比賽「食輪盃」。競賽地點在台中,卻要眾選手從台北搭乘高鐵南下,並在車廂上進行了限時吃火車便當的預賽。
漫畫裡出現不少台灣知名景點,位處台中郊外的養生會館,外觀簡直是台北故宮;而競賽使用的「關羽房」,號稱模仿台南的關帝聖君像建造,但上頭的巨型神像,則根本是高雄元帝廟的玄天上帝。這應是作者在取材上有所誤差。
《鐵路便當之旅》(台灣+沖繩篇)可說是單行本以外的「特別篇」,主人翁中原大介收到瑤瑤與妹妹的邀請函,經由沖繩來到台灣,搭乘鐵路進行環島之旅。作品中提及許多台灣鐵道知識,並對於台鐵、奮起湖、池上、福隆等知名鐵路便當,有相當細緻的描繪。
從書末後記、致謝名單,以及內容著重描繪台灣的美好光明面來看,整部作品的觀光宣傳意味濃厚。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還將台灣超商模仿他漫畫封面的便當放入書中,其實是對超商的侵權行為表達了小小的抗議。
《大使閣下的料理人》第19卷,則大膽觸及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議題。大使館料理人大澤公受倉木大使所託,帶著私密書信來到台灣,轉交的對象赫然是台灣前總統張昇龍!後續張昇龍(強行)以個人名義訪日,還在福岡博多灣的遊艇上,與中國的「楊前主席」(影射江澤民)進行祕密會面。
漫畫中的這位台灣前總統,毫無疑問指涉的是李登輝,其住所外觀根本就是翠山莊。而他所謂「過去的日本人可不會這麼懦弱」、「反而是我們比較了解大和精神」的論調,也給人一種彷彿在閱讀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感覺。
不過大澤公表示料理無國界,持續做出美味料理即是他的矜持與自尊。爾後他成功以蘋果代替雞肉,重現了張昇龍懷念不已的60年前「親子丼」;也在張赴日時,做出老同學家鄉的鄉土料理「內臟壽喜燒」;更在遊艇上以諸葛亮平息河神憤怒的典故,端出49顆混合龍井茶葉與肉餡的饅頭,成功讓台灣前總統和中國前主席坐下來談事情。如此的情節鋪排,使焦點收束於料理上,完美演繹了透過食物傳達心意的漫畫主旨。
比起濃濃的政治味,《拉麵王》第4卷更專注在食物與味覺上。凱祥是台灣牛肉麵大王的二代,卻著迷日本拉麵;他與杏子相戀,杏子的父親葛西先生則在台成功開設「日式拉麵」店。為了獲得認同,凱祥在台灣推攤車賣拉麵,口味雖道地卻乏人問津,甚至被批評為「偏愛日本的公子哥兒煮的享樂拉麵」。
此中關鍵,其實在於台、日之間的味覺不同。對台灣人而言,動物性湯頭的鮮味過於濃膩,也不適應煮得硬爽的麵條,反倒「湯不夠濃、麵條太軟」的台灣「日式拉麵」較容易被接受。爾後主角藤本浩平協助凱祥,以大量蔬菜加上蝦頭,熬煮出既清爽又有深度的高湯,麵條則改以加水率較高的喜多方拉麵,完成了台灣人和日本人都會喜歡的拉麵。最終凱祥、杏子的戀情也獲得雙方家長認可。
綜合而言,這些作品中的台灣片段,自然不乏許多經典/刻板意象。例如龍山寺、各大夜市、牛肉麵、紅蟳米糕便出現數次;而有些認識也未必準確,如《大使閣下的料理人》提到茶葉料理在台灣很普遍,事實上並非如此。
有趣的是,日本人似乎非常在意「八角」這個香料:《拉麵王》中藤本品嚐牛肉麵時提到八角;《美食大胃王》中滷排便當的八角味,深深困擾滿太郎,令他差點無法通過預賽;《鐵路便當之旅》環台一圈,也不斷提及八角,甚至得出「南部食物八角味較淡,北部食物八角味較濃」的論點。八角似乎成為日人認識台灣料理的關鍵味型。而透過這些漫畫的描繪,我們也得以觀察日本究竟如何「看見」台灣與台灣料理。
▉台灣的美食漫畫
相對於日本來說,台灣的美食漫畫顯得貧瘠許多,不少人甚至會發出「台灣有美食漫畫嗎?」的疑問。但若仔細追索,台灣漫畫史上多少還是能尋覓到這類型作品的蛛絲馬跡。
1995至97年連載於東立《龍少年》,由沙朗原作、黃璁毅所繪的《我是大廚師》(後有單行本4冊出版),或許就是國產漫畫迄今為止最具「料理」本色的作品。
故事描述辦桌世家二代的李泰衛,瞞著母親偷偷練習作菜,後來在「神廚」的刺激下,放棄升學前往台北學習廚藝。他先是幫助牛肉麵攤改善味道,然後陰錯陽差進入新世界大飯店擔任學徒,並參加廚藝新人獎大賽,最終以些微差距奪得冠軍。同時間,老家的惡霸卻發起「拼桌」比賽,他連夜回鄉,而比賽中的對手們也義氣相挺前往幫忙。
《我是大廚師》走的是學徒學藝並參加料理競賽的傳統路子,故事架構尚稱完整,部份情節略顯生硬,結局也有些倉促「爛尾」。裡頭的升學主義和性別梗(對於容貌不佳女性的嘲弄),今日觀來甚至令人頗感刻板化與不適。但從另個角度來說,那或許可視為1990年代台灣社會普遍價值觀的凝結呈現吧。
之所以說《我是大廚師》是最具「料理」本色的國產漫畫,乃因為它「直面」了食物烹調本身。例如以青木瓜快速燉煮牛腩、用「冰凍草魚」概念製作夏日的清爽牛肉麵,或將諸多材料精華一滴不漏包裹於雞蛋中的創意料理……甚至對料理哲學與待客之道,漫畫中也有所闡述。
更重要的是,《我是大廚師》中的菜色並非西式、日式料理,基本上全是台菜。漫畫中演繹了辦桌文化、台灣廚房的分工組織,以及相當重視刀工雕刻的大菜呈現方式等,具備濃厚的台灣本土特色。
此外,這部漫畫出版於1990年代中期,今日回看,它也為當時的台北留下了一些歷史印記:例如泰衛落腳台北的第一站,便是已被拆遷的鄭州路牛肉麵街,那裡牛肉麵的大份量與巷弄攤位氣氛,迄今仍令許多人懷念。
此外,1996年中華美食展的舉辦場地,是外貿協會租用的「松山機場展覽館」,民航局在當年10月便將該場地收回,改建為今日松山機場的第二航廈。這部漫畫也為該場館的「展覽」功能留下了最後身影。
在《我是大廚師》之後,2010年爆野家Bakunoya出版《魔廚》,2012年推出《臨時預約.陰陽堂》;而阮光民在2012年先有《幸福調味料》,其後又出版《天國餐廳》共3冊。不過嚴格說來,這幾部作品都無法稱得上是美食漫畫。
《魔廚》和《臨時預約.陰陽堂》的背景設定一西一中,除了在劇情連貫上有硬傷之外,這兩部作品應該屬於奇幻漫畫。正如作者所言:「故事還是圍繞在人或妖怪身上,料理只是幫助他們表達情感的輔助道具。」
阮光民的作品敘事流暢,情感的渲染及滲透力都強,但無論是柑仔店的茶葉蛋、手工醬油,或車禍後能跟阿飄溝通者所開的餐廳,兩部作品基本上都更接近人情漫畫,作者著墨的重點在於人與人的羈絆。
2017年出版的《五味八珍的歲月》原是名廚傅培梅的自傳,經植劇場改編為電視劇及漫畫,電視劇本由溫郁芳、張可欣編寫,漫畫則由左萱繪製。漫畫版的內容較電視劇簡潔,主視角定在女僕阿春這個角色,真摯刻劃了1950年代的台灣社會景況,以及傅培梅與阿春之間的主僕情誼。
《五味八珍的歲月》電視劇前導預告
整本作品可視為半部美食漫畫,傅培梅由原本對料理一竅不通,到花錢向餐館名廚請益學習,直至成為台灣第一位烹飪節目主持人,過程中對於菜色的鑽研、料理技法的斟酌,往往能令讀者食指大動。
若要說最接近「美食漫畫」這個屬性的,目前正在CCC創作集上連載的《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或許值得期待。這部漫畫將背景設定於日治大正時期的台北,日本女高校生友繪是料亭小梅屋的第三代,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她接下園遊會飲食組的任務,負責與各店家接洽。
故事中,友繪和組員們在舅舅的帶領下,接觸了榮町的日式甜點、本島產的茶葉、鐵道旅館的西洋料理;更在本島人同學的引介下,前進不熟悉的大稻埕,品嚐了割包、愛玉冰,以及春餅、雞管、蟳丸、炸芭蕉等台灣料理。就作品目前的發展而言,《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確實是部美食漫畫,體現了1920年代台灣台北的飲食概況,以及內(日)台之間的成見與互融。
▉期待更多國產職人漫畫
綜合上述,台灣的美食漫畫雖然沒有從缺,卻也著實稀缺,原因或許可以歸究於台灣漫畫發展的整體低迷。但換個角度思考,縱使台灣漫畫蓬勃發展,台灣的美食漫畫便會多所展現嗎?近年來關於台灣缺乏職人劇、知識劇的討論,或許能帶給我們另一種視野。
本文事實上並不是要特別高舉「美食漫畫」這個單一類型,而是認為台灣漫畫家在作品取材上,不妨更深入現實中各行各業的脈絡肌理,將專業知識融入劇情,編織引人入勝的巧妙情節。這說不定是台灣漫畫值得追求的道路,或是謀求發展的另類契機。●
Tags:
(照片素材由台北市漫畫工會提供,圖像合成:陳宥任)
去(2018)年10月由台北市漫畫工會主辦的「第二屆台灣漫畫節」,以台灣美食為主題,邀請了百名漫畫家創作「台灣美食神獸錄」手繪捲軸,並有設計吉祥物的「美食萌星繪」。
於是我們看到,台灣各式具代表性的料理、小吃紛紛化身為神人異獸,例如嘉義火雞肉飯,變成相貌甚為驚駭、卻守護著正統火雞肉飯的「火雞鳥人」;台南的鱔魚意麵摻入科幻元素,養殖場的中樞人工智能失控,培養出巨大的鱔魚女王;基隆的鼎邊趖被發想成黏著碗漫步滑行、張大嘴吸啊吸的「鼎鼎小妖精」;甚至連「台式泰菜」月亮蝦餅都入列,幻化為能招百蝦做饗饕餅的「月之蝦人」。
這些神獸、吉祥物著實吸睛,同時也代表台灣漫畫(家)豐沛的原創能量。工會理事長賴有賢受訪時表示,台灣漫畫可以跟許多領域跨界合作,例如美食吉祥物便很容易被接受,成為很好的IP(智慧財產)加以應用、延伸。
但話說回來,所謂的應用、延伸其實便是寄語未來,而非現有已達致的成果。交大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王佩迪在〈蓬勃生機,蓄勢待發:俯瞰2018台漫版圖〉中提醒,漫畫透過展覽的方式呈現,仍可能有所侷限,例如「若僅展出原稿或單幅畫作,往往只能表現出作者繪畫與構圖技巧,容易忽略畫格安排,以及頁與頁之間的連貫性與敘事性,而這正是傳統漫畫的特色。」
換句話說,當第二屆台灣漫畫節選擇將漫畫與台灣美食作結合,當我們展出兩百幅/隻美食神獸和吉祥物的同時,卻並不代表台灣的美食漫畫已經蓬勃發展了。事實上,當我們說起「美食漫畫」時,你我腦海中浮現的,會是台灣本土的作品嗎?
▉多元細緻的日本美食漫畫
美食漫畫,又稱作料理漫畫,基本上是以菜餚、廚技、料理人、餐廳等烹飪的相關事物為創作題材的漫畫作品。無庸置疑,這類漫畫的大宗在日本,且發展得極為細緻。
最常見的美食漫畫,題材多是素人或學徒(通常具備不世出之天份)的修業成長道路,過程中解決了顧客的疑難雜症,並進行刺激精彩的料理對決。《將太的壽司》、《中華小廚師》、《炒翻天》、《食戟之靈》等,都是這類作品的代表。
而知識系的《築地魚河岸三代目》、《鐵路便當之旅》,或人情系的《深夜食堂》、《孤獨的美食家》,在市場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此外,以美食作為觸發核心的,還有特殊系的《料理復活王》(簡直就是「搶救貧窮大作戰」)、《美食偵探王》(透過食物推理解決案件)等,亦有不少讀者喜愛。
日本美食漫畫的細緻多元,使得它們化身成為促進觀光與推廣食文化的利器。許多外國人士在尚未品嚐過日本料理之前,早已先從漫畫認識了壽司的捏製、拉麵的湯頭,以及傳統料亭的諸多堅持。
日本的美食漫畫甚至影響了周邊國家對食物的表述方式——每當影視節目中的料理揭開時,畫面上迸射出萬丈光芒;又或者人們把食物放入口中,大喊著「口中有大海在躍動,魚群在游泳!」時,你我都能會心一笑。據說尾瀨朗的代表作《夏子的酒》,甚至還啟發了台灣的農會總幹事,派人赴日學習釀酒技術,回台開設酒莊,釀製屬於台灣的美好清酒。
▉日本美食漫畫中的台灣
台灣鄰近日本,彼此在近代歷史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台灣亦為知名美食國度。令人感到好奇的是,既然日本的美食漫畫如此豐富蓬勃,當中是否有提及台灣的橋段?
對於這個提問,事實上在巴哈姆特或PTT上都已有網友整理。其中以《美食大胃王》、《鐵路便當之旅》(台灣+沖繩篇)、《大使閣下的料理人》和《拉麵王》所描繪的篇幅較多、內容比較深入。
在《美食大胃王》第19卷中,轟轟烈烈的「食-1錦標賽」結束,主角大原滿太郎轉戰由台灣國際貿易公司舉辦的世界大胃王比賽「食輪盃」。競賽地點在台中,卻要眾選手從台北搭乘高鐵南下,並在車廂上進行了限時吃火車便當的預賽。
漫畫裡出現不少台灣知名景點,位處台中郊外的養生會館,外觀簡直是台北故宮;而競賽使用的「關羽房」,號稱模仿台南的關帝聖君像建造,但上頭的巨型神像,則根本是高雄元帝廟的玄天上帝。這應是作者在取材上有所誤差。
《鐵路便當之旅》(台灣+沖繩篇)可說是單行本以外的「特別篇」,主人翁中原大介收到瑤瑤與妹妹的邀請函,經由沖繩來到台灣,搭乘鐵路進行環島之旅。作品中提及許多台灣鐵道知識,並對於台鐵、奮起湖、池上、福隆等知名鐵路便當,有相當細緻的描繪。
從書末後記、致謝名單,以及內容著重描繪台灣的美好光明面來看,整部作品的觀光宣傳意味濃厚。值得一提的是,作者還將台灣超商模仿他漫畫封面的便當放入書中,其實是對超商的侵權行為表達了小小的抗議。
《大使閣下的料理人》第19卷,則大膽觸及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政治議題。大使館料理人大澤公受倉木大使所託,帶著私密書信來到台灣,轉交的對象赫然是台灣前總統張昇龍!後續張昇龍(強行)以個人名義訪日,還在福岡博多灣的遊艇上,與中國的「楊前主席」(影射江澤民)進行祕密會面。
漫畫中的這位台灣前總統,毫無疑問指涉的是李登輝,其住所外觀根本就是翠山莊。而他所謂「過去的日本人可不會這麼懦弱」、「反而是我們比較了解大和精神」的論調,也給人一種彷彿在閱讀小林善紀《台灣論》的感覺。
不過大澤公表示料理無國界,持續做出美味料理即是他的矜持與自尊。爾後他成功以蘋果代替雞肉,重現了張昇龍懷念不已的60年前「親子丼」;也在張赴日時,做出老同學家鄉的鄉土料理「內臟壽喜燒」;更在遊艇上以諸葛亮平息河神憤怒的典故,端出49顆混合龍井茶葉與肉餡的饅頭,成功讓台灣前總統和中國前主席坐下來談事情。如此的情節鋪排,使焦點收束於料理上,完美演繹了透過食物傳達心意的漫畫主旨。
比起濃濃的政治味,《拉麵王》第4卷更專注在食物與味覺上。凱祥是台灣牛肉麵大王的二代,卻著迷日本拉麵;他與杏子相戀,杏子的父親葛西先生則在台成功開設「日式拉麵」店。為了獲得認同,凱祥在台灣推攤車賣拉麵,口味雖道地卻乏人問津,甚至被批評為「偏愛日本的公子哥兒煮的享樂拉麵」。
此中關鍵,其實在於台、日之間的味覺不同。對台灣人而言,動物性湯頭的鮮味過於濃膩,也不適應煮得硬爽的麵條,反倒「湯不夠濃、麵條太軟」的台灣「日式拉麵」較容易被接受。爾後主角藤本浩平協助凱祥,以大量蔬菜加上蝦頭,熬煮出既清爽又有深度的高湯,麵條則改以加水率較高的喜多方拉麵,完成了台灣人和日本人都會喜歡的拉麵。最終凱祥、杏子的戀情也獲得雙方家長認可。
綜合而言,這些作品中的台灣片段,自然不乏許多經典/刻板意象。例如龍山寺、各大夜市、牛肉麵、紅蟳米糕便出現數次;而有些認識也未必準確,如《大使閣下的料理人》提到茶葉料理在台灣很普遍,事實上並非如此。
有趣的是,日本人似乎非常在意「八角」這個香料:《拉麵王》中藤本品嚐牛肉麵時提到八角;《美食大胃王》中滷排便當的八角味,深深困擾滿太郎,令他差點無法通過預賽;《鐵路便當之旅》環台一圈,也不斷提及八角,甚至得出「南部食物八角味較淡,北部食物八角味較濃」的論點。八角似乎成為日人認識台灣料理的關鍵味型。而透過這些漫畫的描繪,我們也得以觀察日本究竟如何「看見」台灣與台灣料理。
▉台灣的美食漫畫
相對於日本來說,台灣的美食漫畫顯得貧瘠許多,不少人甚至會發出「台灣有美食漫畫嗎?」的疑問。但若仔細追索,台灣漫畫史上多少還是能尋覓到這類型作品的蛛絲馬跡。
1995至97年連載於東立《龍少年》,由沙朗原作、黃璁毅所繪的《我是大廚師》(後有單行本4冊出版),或許就是國產漫畫迄今為止最具「料理」本色的作品。
故事描述辦桌世家二代的李泰衛,瞞著母親偷偷練習作菜,後來在「神廚」的刺激下,放棄升學前往台北學習廚藝。他先是幫助牛肉麵攤改善味道,然後陰錯陽差進入新世界大飯店擔任學徒,並參加廚藝新人獎大賽,最終以些微差距奪得冠軍。同時間,老家的惡霸卻發起「拼桌」比賽,他連夜回鄉,而比賽中的對手們也義氣相挺前往幫忙。
《我是大廚師》走的是學徒學藝並參加料理競賽的傳統路子,故事架構尚稱完整,部份情節略顯生硬,結局也有些倉促「爛尾」。裡頭的升學主義和性別梗(對於容貌不佳女性的嘲弄),今日觀來甚至令人頗感刻板化與不適。但從另個角度來說,那或許可視為1990年代台灣社會普遍價值觀的凝結呈現吧。
之所以說《我是大廚師》是最具「料理」本色的國產漫畫,乃因為它「直面」了食物烹調本身。例如以青木瓜快速燉煮牛腩、用「冰凍草魚」概念製作夏日的清爽牛肉麵,或將諸多材料精華一滴不漏包裹於雞蛋中的創意料理……甚至對料理哲學與待客之道,漫畫中也有所闡述。
更重要的是,《我是大廚師》中的菜色並非西式、日式料理,基本上全是台菜。漫畫中演繹了辦桌文化、台灣廚房的分工組織,以及相當重視刀工雕刻的大菜呈現方式等,具備濃厚的台灣本土特色。
此外,這部漫畫出版於1990年代中期,今日回看,它也為當時的台北留下了一些歷史印記:例如泰衛落腳台北的第一站,便是已被拆遷的鄭州路牛肉麵街,那裡牛肉麵的大份量與巷弄攤位氣氛,迄今仍令許多人懷念。
此外,1996年中華美食展的舉辦場地,是外貿協會租用的「松山機場展覽館」,民航局在當年10月便將該場地收回,改建為今日松山機場的第二航廈。這部漫畫也為該場館的「展覽」功能留下了最後身影。
在《我是大廚師》之後,2010年爆野家Bakunoya出版《魔廚》,2012年推出《臨時預約.陰陽堂》;而阮光民在2012年先有《幸福調味料》,其後又出版《天國餐廳》共3冊。不過嚴格說來,這幾部作品都無法稱得上是美食漫畫。
《魔廚》和《臨時預約.陰陽堂》的背景設定一西一中,除了在劇情連貫上有硬傷之外,這兩部作品應該屬於奇幻漫畫。正如作者所言:「故事還是圍繞在人或妖怪身上,料理只是幫助他們表達情感的輔助道具。」
阮光民的作品敘事流暢,情感的渲染及滲透力都強,但無論是柑仔店的茶葉蛋、手工醬油,或車禍後能跟阿飄溝通者所開的餐廳,兩部作品基本上都更接近人情漫畫,作者著墨的重點在於人與人的羈絆。
2017年出版的《五味八珍的歲月》原是名廚傅培梅的自傳,經植劇場改編為電視劇及漫畫,電視劇本由溫郁芳、張可欣編寫,漫畫則由左萱繪製。漫畫版的內容較電視劇簡潔,主視角定在女僕阿春這個角色,真摯刻劃了1950年代的台灣社會景況,以及傅培梅與阿春之間的主僕情誼。
整本作品可視為半部美食漫畫,傅培梅由原本對料理一竅不通,到花錢向餐館名廚請益學習,直至成為台灣第一位烹飪節目主持人,過程中對於菜色的鑽研、料理技法的斟酌,往往能令讀者食指大動。
若要說最接近「美食漫畫」這個屬性的,目前正在CCC創作集上連載的《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或許值得期待。這部漫畫將背景設定於日治大正時期的台北,日本女高校生友繪是料亭小梅屋的第三代,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她接下園遊會飲食組的任務,負責與各店家接洽。
故事中,友繪和組員們在舅舅的帶領下,接觸了榮町的日式甜點、本島產的茶葉、鐵道旅館的西洋料理;更在本島人同學的引介下,前進不熟悉的大稻埕,品嚐了割包、愛玉冰,以及春餅、雞管、蟳丸、炸芭蕉等台灣料理。就作品目前的發展而言,《友繪的小梅屋記事簿》確實是部美食漫畫,體現了1920年代台灣台北的飲食概況,以及內(日)台之間的成見與互融。
▉期待更多國產職人漫畫
綜合上述,台灣的美食漫畫雖然沒有從缺,卻也著實稀缺,原因或許可以歸究於台灣漫畫發展的整體低迷。但換個角度思考,縱使台灣漫畫蓬勃發展,台灣的美食漫畫便會多所展現嗎?近年來關於台灣缺乏職人劇、知識劇的討論,或許能帶給我們另一種視野。
本文事實上並不是要特別高舉「美食漫畫」這個單一類型,而是認為台灣漫畫家在作品取材上,不妨更深入現實中各行各業的脈絡肌理,將專業知識融入劇情,編織引人入勝的巧妙情節。這說不定是台灣漫畫值得追求的道路,或是謀求發展的另類契機。●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
閱讀通信 vol.309》長命百歲也許不難,難的是百歲無憂
延伸閱讀
漫畫評論》數位資訊加值應用,從巴黎聖母院到台灣老照片,從「歷史地圖散步」到「CCC創作集」
閱讀更多
漫畫現場》有人追劇,有人追ZINE:黃大旺ZINE入膏肓治驗記
閱讀更多
書評》在傳統信仰中打破性別框架:評漫畫《百花百色》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