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鼓勵日本走向戰爭的關鍵人物:讀保阪正康《昭和的怪物》

2020-01-14 12:00

一般對昭和史的分類,大致為戰前和戰後。戰前昭和史最受歡迎的主題,是日本如何走上戰爭之路;戰後昭和史部分,則是如何從敗戰的氣氛中復甦。昭和日本邁向戰爭,普遍的認知是因為軍隊權力擴張,官僚和政治人物的影響力弱化,最後軍隊壓著國家走上戰爭之路。

這個說法在當代歷史研究中,遭遇不少挑戰。尤其政府系統內的派系糾紛,無論是海軍與陸軍的爭執,或者是陸軍內部「皇道派」、「統制派」的論戰,以及官僚內部親英美派及反英美派之間的緊張關係,甚至天皇對戰爭的態度和責任究竟為何,都讓當代昭和史「如何走向戰爭」的研究更加豐富多元。

昭和史專家保阪正康的《昭和的怪物》一書,讀來彷彿拾得昭和史上的吉光片羽。保阪設定了七個獨立的問題,分別描述六位昭和史上的人物。這七個問題分別是:

.東條英機怕的是什麼?
.石原莞爾是否知道東條暗殺計畫
.石原莞爾的最終站爭論到底是什麼?
.犬養毅是否看穿襲擊的黑影?
.渡邊和子至死都無法寬恕的人是誰?
.瀨島瀧三如何竄改史實?
.吉田茂為何堅持護憲?

這本書易讀,但是不容易讀懂。易讀之處在於行文簡單,只要對昭和史略有認識,幾乎都知道這些關鍵人物是誰。東條英機、犬養毅、吉田茂都當過首相;「天才軍人」石原莞爾是滿洲事變的始作俑者,也是東條的死對頭。比較不知名的渡邊和子,是二二六事件當中犧牲的陸軍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的女兒,瀨島瀧三則是活躍於中曾根康弘內閣時代的前大本營參謀。

不容易讀懂之處,則在於七個問題各自獨立,六位人物的排序也沒什麼規則。讀來就像七篇《文藝春秋》的深度長文,感覺有點連結,卻又不是那麼容易找出前因後果。不過這就是人們對歷史的認識,部分片段、又部分連續,人物彼此之間似乎有些關聯,所謂吉光片羽是也。

▉人物的抉擇,決定歷史的走向

描述歷史的作者,當然也可以用全知者的鳥瞰型態,撰寫出「時代精神」的意義,像是甫過世的谷口治郎和關川夏央合作的《少爺的時代》一系列明治時代漫畫,或者是最近也很熱門的德國作家伊里斯(Florian Illies)的《1913意猶未盡的黃金時代》。但保阪正康沒有這樣做,他採取密集訪談、堆疊問題的方式,拼湊出決定昭和戰爭的幾幅圖像,讓讀者透過閱讀的過程,反思這些人物所面臨的選擇難題。

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東條英機。這位被認為一心求戰,在史冊上被描述得十惡不赦的總理大臣,組閣的「大命降下」時被交付的任務,其實是阻止戰爭。對他來說,「和」是自上而下的命令交付,「戰」則是由下而上的情緒累積。東條的立場在和戰之間擺盪,猶豫不決。

當然,東條身為帝國首相,他心裡很清楚,只要國家一日有戰爭危機,政府領導備戰就是必要責任。只是這位盡忠職守、認真負責的人物,所有的決定都只是在忽大忽小的海波浪之中掙扎,脫不出時代的侷限,最終他僅能順應情勢,把國家引導上戰爭的路。辜負了天皇的期待,東條唯有在家中暗自哭泣。

很多人批評東條只是個上兵,這樣的批評似乎沒有錯。他的故事令人想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所處的戰國後期,大名們喜愛的從來不是武功高強、人品高潔的劍士;而是能夠在戰場上指揮若定、出奇制勝的軍師和大將。也因此宮本武藏總是悶悶不樂,因為就算武功再高、對哲學的領悟力再強,這位劍聖居然無法在戰爭的時代出頭。東條面對的,就是類似的處境。

東條的死對頭石原莞爾恰好和他是不同的典型。他是一個戰略家,發動滿洲事變,戰出了對蘇聯的隔離區,卻對日本將滿洲國當作殖民傀儡政權感到不滿。在石原心中,帝國主義的世界裡,東洋和西洋之間終須一戰,這個想法和當代杭廷頓的「文明衝突」其實很類似。石原認為只有日支聯手,才能夠讓東洋世界團結壯大。

在對中戰爭如摧枯拉朽般勝利的年代裡,石原友中的思想確實很異端。他和「統制派」的東條等人關係不睦眾人周知,問題是當「皇道派」找上他時,石原也無支持之意。這樣看來,石原似乎是個謎樣的人物,他甚至無法被歸類在陸軍內部的派系鬥爭當中。這樣的人在講求服從、階級分明的軍隊體制和戰爭時代裡,註定不可能出頭。

▉帶領昭和走向戰爭的關鍵事件

保阪接下來談的是犬養毅和渡邊錠太郎,或者是說,透過兩人的死亡,談決定昭和戰爭的幾起關鍵事件——「五一五」、「二二六」,以及「佐格爾間諜案」。這三起事件確實是公認帶領昭和史走向戰爭的重要原因。海陸兩軍在「五一五」和「二二六」兩起政變中,都採取同情造反官兵的態度,甚至透過法庭審判,讓參與政變的年輕士官兵表達理念,都造就了鼓勵戰爭的輿論。而在「佐格爾間諜案」中,對蘇聯的恐懼使得「大正民主」遺留下來的自由氣氛徹底消失。透過逮補、輿論攻擊等對犬養毅家族的人格摧毀行動,整個社會再也沒有反戰聲音。

這幾起案子,也涉及了政府、軍部內的政治鬥爭。皇道派軍人雖然被打壓,但軍國理念俱已傳達;統制派雖然死傷慘重,但政變的失敗讓他們掌握了絕對權力。真正失去力量的只有犬養毅這樣的民主派,以及像石原莞爾、渡邊錠太郎等在軍隊當中不屬於任何派閥的優秀人士。渡邊錠太郎的夫人曾經感嘆,還好渡邊已經過世,否則不想跟英美開戰,卻又被迫要上戰場,戰死便罷,如果最後是像許多優秀軍人般戰敗後遭到軍法審判,那真是莫名其妙。

渡邊夫人的說法,讓人想起東條的前任首相近衞文麿,他就是不想開戰卻變成開戰首相、想辦法阻止了戰爭最終被當作戰犯的典型。近衛優柔寡斷,經常當斷不斷的個性,造成了日本走上戰爭之路,這一點和東條那種認真努力、奉公守法、使命必達的「上等兵」個性,何其相似。

保阪似乎認為,這樣的人並不止存在政府高階。事實上在大本營的參謀幹部當中,類似的人物也在多不少。瀬島龍三就是一個好例子,有關瀨島的故事,除了《昭和的怪物》外,保阪也寫過《參謀的昭和史》,書中對當時活躍於鈴木善幸以及中曾根康弘內閣「第二臨調會」,促成國鐵等國營事業民營化、消費稅制定等重大改革方案的瀬島龍三的人格,有更完整的觀察跟描述。

不過,在《昭和的怪物》中,瀬島是個行事圓滑、但總屈服於壓力的參謀。外界經常都把山崎豐子《不毛地帶》中主人翁壹岐正的人生,說成以瀨島為故事原型所創作。保阪說山崎本人否認此事,他更發現,與其說是山崎在寫瀨島,不如說是瀬島在回憶中複製了壹崎正的故事。瀨島最大的爭議,在於他在大本營擔任參謀期間,壓下堀榮三等人懷疑「台海空戰」戰果的報告而未上達,導致整個雷伊泰海戰的戰略,都是在錯誤的情報下進行規劃。這個故事在堀榮三的《大本營參謀的情報戰紀》當中有描述。

事實上,這種情報由於不明原因而遭壓下的狀況,在戰爭後期非常普遍。半藤一利在《燃燒的海洋》之中也曾提到,雷伊泰海戰的失敗,其中一個原因是作為誘餌部隊的小澤艦隊情報,並未全數被主力栗田艦隊接收,造成栗田健男連續誤判。

保阪欲透過批評瀨島表達的時代氣氛,應該就是這種因為現實的壓力,而自行篩選情報,造成長官誤判的昭和官僚文化。從這個角度回想,東條英機的決策、犬養毅之死和民主派的凋零,在「五一五」和「二二六」兩次流血政變之後,政府息事寧人的態度,其實背後也充滿了這種昭和官僚「應作為而不作為」所導致的結果。

▉在最差與次差間擺盪的平凡之惡

《昭和的怪物》中提到的最後一個人是吉田茂,他因為親英美的關係,在戰爭中不受重用,每天躲在家裡讀書。他恨透了東條,因此暗中集結外務省反東條的力量想發動政變,結果被知道自己身陷危境的東條先發制人,鋃鐺入獄。沒想到這次入獄竟是吉田的勳章,同樣反對東條,近衞文麿成了戰犯,吉田卻得到美軍的肯定,這也是吉田始料未及的。

吉田當然是一位愛國者,戰後他為了重建日本,不僅採取親英美立場,也和占領軍保持相當良好的關係,甚至引起政敵鳩山一郎等人的批評,年輕的中曾根康弘曾指稱吉田茂根本就是占領軍的承包商,被吉田反譏為引發戰爭的「青年將校」。但吉田對占領軍的言聽計從,背後的意義就像他對GHQ的另類解釋,Go Home Quickly。

吉田有他現實的考量,也有一貫的戰略,他並不是像東條那樣,只是在現實的海浪中掙扎,走一步算一步;吉田有清楚的戰略,他要早日講和、盡快結束占領,讓日本走出戰敗陰影,他所做的一切手段,都指向這個最終目標。吉田所擁有的這個特質,正好是東條英機、瀨島瀧三這些昭和史的各階層代表性人物所沒有的。

我認為這就是保阪正康希望透過《昭和的怪物》一書,告訴戰後人們的事。現實中的考慮確實很重要,但永遠不能忘記所有的手段,背後必須要有目標。就算是馬基維利在《君王論》中提到的諸多計策,也都是為了某些目標而為之。但在現實中,人們常常自溺於手段運用的高妙,忘了最終的戰略是什麼。因此,所謂「平凡的邪惡」,也經常來自於奉公守法、認真努力的人們,因為它們總是屈服於日常最差、次差的二選一難題,而沒注意到自己其實每天、都向邪惡的光譜傾斜一點點。

zhao_he_de_guai_wu_w350_0.png 昭和的怪物:二戰日本的加害者及其罪行
昭和の怪物 七つの謎
作者:保阪正康
譯者:陳心慧
出版:遠足文化
定價:380元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保阪正康(Hosaka Masayasu)
1939年出生於北海道。現代史研究者、非文學類作家。畢業於同志社大學文學部。1972年以《去死團事件》出道。2004年自費發行雜誌《昭和史講座》,獲得菊池寬賞。2017年,以《民族主以的昭和》榮獲和辻哲郎文化賞。持續實證研究近現代史,至今為止取得超過四千人的證詞。著作包括《陸軍省軍務局與日美開戰》、《那場戰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往來昭和史的大河》等。

 

手指點一下,您支持的每一分錢
都是推動美好閱讀的重要力量